2019-2020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30 题,1 题 2 分,共 60 分)
1.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与此相比,周人有明显不
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
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
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
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
C.显示出早期宗法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
D.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
2.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
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
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
位。”材料表明
A.依靠雄辩的言辞就能在雅典取得政治地位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黄老之学活跃于战国中后期,其奠基之作《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申明君主
的权力和意志应符合大道的要求,并提出“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
刑微而德彰”的主张。材料体现了黄老之学
A.崇儒抑法的学术理念 B.消极遁世的处世态度
C.兼采百家的治国之道 D.背离道家的哲理核心
4.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
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
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A.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5.唐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诸造器用
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
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这说明
A.唐政府重农抑商,遏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B.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维护了市场秩序
C.唐代坊市制度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
D.唐代对市场管理遵循了商品的价值规律
6.明朝时期,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朱元璋要求由“贤良
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明朝对言官的
选任实行任职回避,且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和曾犯“奸贪罪名”的人为言官。明朝实行上
述举措的本质意图是
A.加强监察队伍的建设
B.为实现吏治清明创造条件C.培养优秀的监察人才
D.为监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7.1545 年 12 月,基督教第 19 届公会在德意志特伦特召开。与会者首先肯定了《圣经》的信
仰权威作用,但同时也将基督教的传统置于与《圣经》同样的地位,“口传圣经”与文本《圣
经》同为信仰的源泉。基督教公会这一做法旨在
A.维护“口传圣经”的地位 B.规范基督教的教义
C.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 D.应对宗教改革冲击
8.北半球的气候自 14 世纪开始转寒,在 1470~1520 年形成一个“冰河期”…然后就是黑死
病(鼠疫)……人们曾想过无数的宗教活动,希望通过忏悔和祈祷来避免瘟疫的继续蔓延,
但这都无济于事。这可以用来佐证
A.西欧国家民众的信仰危机开始出现
B.文艺复兴兴起得益于天主教会的日趋衰落
C.宗教改革是欧洲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D.启蒙运动发生主要催化剂是瘟疫广泛传播
9.启蒙运动提倡“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
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
从”。这反映启蒙运动
A.维护人权,追求公平 B.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
C.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 D.反对专制,强调人民主权
10.18~19 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作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
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
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
A.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B.对政治现状的不满
C.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11.下图为 18 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清朝中叶
A.海外市场货币需求不断扩大 B.茶叶贸易带动外贸出现顺差
C.闭关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 D.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
12.如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影响图中
经济发展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政策 B.赋税政策 C.政治形势 D.自然灾害
13.如图是英国 1600 年-1850 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
确的是
——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兴起
B.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
C.英国人口优势促进其完成产业革命
D.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14.1884 年,英、法、德等国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
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各国所占非洲大陆之沿岸地区,有责任保证贸易自
由和过境自由。据此推知,此次柏林会议
A.解决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
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C.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
D.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5.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
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
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6.1908 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
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
距其 15 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17.下表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角度 矛头
政治层面 批判孔子为帝王专制的“护符”
思想层面 批判孔子为思想专制的权威
个人层面 批判孔予之礼为伦理专制的先导
A.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 B.实现文化觉醒和思想启蒙
C.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部分 D.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18.1921 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
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
“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认识
A.暗示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 B.表明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
19.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
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
容易联络。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
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借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 B.民族主义观念呈倒退现象
C.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
2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
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材料中,毛泽东重
点论述了
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
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 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
21.1941 年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补充兵力,有相
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陆军医疗队却以身体素质问题为理由,拒绝了近半数召集来的应
征青年。这反映出
A.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 B.医疗科技取得重大进展
C.分权制衡导致效率低下 D.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
22.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 年至 1958 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 7493 人,其
中 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
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D.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23.下表是 1955—1959 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统计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新中国的外交空间得到了全方位拓展 B.美国彻底放弃了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意义巨大 D.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
24.1959 年,茹志娟创作的《高高的白杨树》富有人情味和人性色彩,写法上文笔细腻,清
新明快,切入角度小,细节丰富传神,人物形象鲜明感人,但因被人指责没有描写“英雄人物”
而遭多方批判。此类事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文艺批评的政治色彩逐渐浓厚 B.新中国文化事业万象更新
C.新中国的文艺成就被完全抹杀 D.文艺战线出现勃勃生机
25.1960 年 3 月,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法国,并在会谈中提出“缓
和、谅解、合作”的政策主张,同时呼吁西欧各国应该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同苏联交
流和接触。1964 年 1 月法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法国采取这些外交活动主要是因为
A.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B.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歧
C.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D.美苏两极对峙进入胶着状态
26.针对 1963 年美、苏、英三国签订禁核条约,1964 年中国核试验成功后,亚非国家和英、
法的舆论普遍认为,联合国没有中国参加、禁核的努力没有中国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据此
可知,中国核试验的成功有助于
A.中国在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 B.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D.实现两大阵营间的力量均势
27.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
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
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影响中国战略改变的主要因
素是
A.中苏关系恶化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经济建设的需要 D.日本和欧洲崛起
28.《时间简史》中写道:“他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
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文中的“他”
A.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理论大综合
C.奠定了现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基础 D.开创了物理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研究
29.有学者把 20 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 年
至 1915 年);第二个时期,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 年至 1989 年);第三个时期,传
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注重了
A.国际关系的变革 B.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C.时间的不断更替 D.大国对历史的影响
30.1992 年,非洲、拉丁美洲、伊斯兰国家、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经济总值中的份额
约为 26.9%,较 1980 年增加 6.8 个百分点,较 1970 年增加 10.3 个百分点,较 1950 年增加13.4 个百分点。材料说明
A.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B.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
C.欧美国家日益哀落 D.新的国际秩序形成
31.人类防治疫病的历史为当今各国的健康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13 分)。
材料一 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
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
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
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
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材料二 1831 和 1848 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
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
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刬算,他们推动议会在 1848
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
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
——摘编自毛利霞《19 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英国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 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
意义(9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思想文化领域
19
世
纪
欧洲:
1814 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840 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
为“世界工厂”;19 世纪 70 年代后
电力工业开始出现,电灯、电报等相
继问世。
中国:
1845 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创
办柯拜船坞;1863 年英国人赫德出
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1872 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1873
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
丝厂;1899 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欧洲: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1861
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 年
巴黎公社成立;1871 年德意
志统一。
中国:
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
1851 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6 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
次鸦片战争;1895 年康有为
等人发起“公车上书”
欧洲:
19 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
伦完成组诗《唐璜》;l848 年《共
产党宣言》发表;1859 年达尔文
发表《物种起源》,同年,英国
自由主义大师约翰·穆勒发表
《论自由》。
中国:
1842 年《海国图志》成书;1862
年京师同文馆开办;1894 年郑观
应编成《盛世危言》;1897 年严
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上表为 19 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
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
史论结合、历史术语运用准确)33.(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 有论者指出:“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
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些情况表明商税
征收到宋代首次进入了自身的制度化时期,”这标志着“原来超经济强制性质的抑商政策开
始向经济性强制的征商政策转化”。同时,商税征收制度化,也是对商品生产者私有产权保护
的制度化。因为比起唐末五代对商税的横征暴敛,商品生产者缴纳一定的商税,以换取政府
承担对商品产权的保护,从成本上来讲是合算的。北宋初年,全国各地曾努力革除五代十国
时期苛刻的征商制度,并严格约束各级理财机构和征商机构,防止其过度苛征暴敛,使商品
生产者的交易费用降低,商税征收制度化,说明“当私人收益的潜在增长超过交易费用时,
便会为建立这种所有权进行种种尝试,政府承担对所有权的保护,因为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
低于私人自愿团体所付的成本。“宋代允许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也达到了政府“商旅晚安,课利自厚”的目的。
——摘编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表现(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原因及作用(9 分)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四校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1-5CCCBB
6-10BDCDD
11-15DCBBB
16-20BBAAB
21-25DCDAA
26-30BCCAB
31.(1)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注重疾病预防;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4 分,1 点 1 分,
答到 4 点给 4 分)。
(2)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的需要(4 分,1
点 2 分,答到 2 点给 4 分)。
意义:有利于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推
动了人们的观念进步,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5 分,答到两点给 4 分,答到 3 点给 5 分)。
32.(12 分)示例一: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
论述:19 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继之而起。工业
革命在经济上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崛起; 政治上以英国议会改
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
治)不断扩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突飞猛进。
这一切预示资本主义将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统治。
另一方面,为了开展工业革命,开辟世界市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
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等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而造成
东方从属西方的局面。同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但如何
实现近代化,是传统且落后的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
总之,工业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封建落后的中国则成为西方侵略对象,落后
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示例二: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给
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害,造成政治经济主权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另一方面,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
代化。经济上,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
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的阶级力量崛起,提出建立民主政治要
求并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思想文化上,伴随西方思想
涌入,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维新派
维新变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尽管如此,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殖民利益,而决不是为了传播近代
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
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33.(1)变迁特点:商税征收制度化(或出现了完整的商税制度)(2 分)。
表现:商税与地税分离;定期公布商税及变动情况;广泛设置税务机构;加强对商品产权的
保护等(4 分,1 点 1 分,答到 4 点给 4 分)。
(2)原因:商品生产者吸取唐末五代对商税横征暴敛的教训;政府严格管理各地商税征收的
结果;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战争的影响。(5 分,1 点 1 分,答
到 5 点给 5 分)作用: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4 分,答到
其中两点给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