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粵2020届高三6月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湘赣粵2020届高三6月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ID:446378

大小:299.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湘赣粵高三(6 月)大联考 文科综合试题历史 1.关于夏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刘向据东周纵横家资料编成的《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 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 培养的接班人)让帝再之子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年代久远真相难以判断 B. 司马迁考据详尽更可信 C. 刘向一家之言不可轻信 D. 或能反映作者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司马迁时代重道德,他记录以道德版的禅让制传说;战国纵横家(注意刘向只是编者,但可能认 同观点)注重现实利益,则记载攻伐版的禅让制,所以可总结为不同的作者反映不同的价值取向,故选 D; 年代久远并不表示真相不能判断出来,A 错误;材料不能显示司马迁考据详尽更可信,B 错误;《战国策》 是刘向等人编写的,没有证据能说他编写的是一家之言而不相信,C 错误。 2.史学界认为:古代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 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西汉时期能够论证该观点的是 A. 汉高祖及文帝、最帝采用体养生息政策,体现道家的调剂作用 B. 中期国力较弱统治者从无为到有为,体现法家的支持作用 C. 中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儒家的文饰作用 D. 后期国力较弱,推行重农抑商,促进农业发展,体现法家的支持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只要政治措施简单,不劳民伤财,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汉朝 初年的汉高祖刘邦和汉文帝、汉景帝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修养生息政策体现道家无为的调剂作用,A 正确; 中期国力强盛而不是较弱,B 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的是思想专制,具有外儒内法的特征,并 非单纯的儒家文饰,C 错误;法家强调的是严刑酷法,从重农抑商政策不能得出法家的支持作用,D 项错误。 3.宇文泰问苏绰日“国何以立?”日:“具官。”间:“何以具?”曰:“用贪官,弃贪官。用贪官以结其 忠,弃贪官以肃异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其财以充宫用,此乃千古帝王之术也。”上(字文泰)称善。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掌控贪官利于巩固天下大治 B. 贪官比清官对皇帝更为忠心 【C. 专制统治是贪腐产生的根源 D. 封建盛世下对官员非常血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苏绰认为掌控贪官有利于巩固统治,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如果贪官忠心就不 追究贪腐;如果和皇帝不一心的贪官就杀掉;说明决定权在皇帝,即皇帝的专制统治才是贪腐的本质,故 选 C。排除 A;贪官不见得对皇帝更忠心,B 错误;盛世、乱世与皇帝对官员血腥没有本质区别,D 错误。 4.观察下表,其数据变化反映出明朝 A. 城市商品经济活跃 B. 重视府级城市建设 C 城市扩张步伐加快 D. 注重城市均衡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数据可知,明朝的府级城市远多于宋朝,州县级城市则少于宋朝,这种现象不是自然形成 的,而是统治者的政策导向所致,故 B 正确;材料不能显示城市商品经济活跃,A 错误;明朝府州县三级城 市总数比宋朝少,不能说城市步伐加快,C 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城市均衡发展,D 错误。 5.美国历史学家海斯写道:当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血腥和暴力的悲剧时,在英国发生了 一个变化,这个变化,使得围攻巴士底狱和滑铁卢战役在相形之下似乎无足轻重了。”英国的这一变化对 中国思想界产生的实际影响是 A. 马噶尔尼使团觐见乾隆让中国社会看到差距 B. 道光年间战争结束后萌发“师夷长技”思想 C. 咸丰一朝因内忧外患开始向英国“借师助剿” D. 光绪下令创办京师大学堂全面学习西方科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爆发于 1789 年到 19 世纪初,这个时期英国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工业革 命,这一变化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主要是道光年间战争结束后,林则徐、魏源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的 思想,故选 B;马噶尔尼使团访华几乎没有影响中国思想界,A 错误;“借师助剿”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结 束后,同治皇帝向英国所借,且与思想界没有什么关系,C 错误。京师大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全面学习西方科技”过于绝对化,D 错误。 6.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要求任何国民,不仅要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还应抱有温情与敬意,这 样国家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不至于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面将现实中自身的种种罪恶与弱 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作者认为只有学好历史国家才有希望 B. 作者认为对当时政府应有温情与敬意 C. 作者希望国民多学历史实现强国理想 D. 作者主张通过学习历史传承责任担当 【答案】D 【解析】 【详解】钱穆主张所有国民都要了解和尊重“本国历史”,反对将现实中的罪恶与弱点诿卸于古人的虚无主 义,说明其重视历史学习的传承责任担当的作用,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强调“学好历史”对国家发展的重 要性,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作者对“当时政府”抱有温情与敬意,B 项错误;材料没有揭示出学习历史 与实现强国理想之间的关系,C 项错误。 7.对于 1927—1937 年间国共两党的对峙,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南昌起义意昧着两党事实上开始了军事对峙 B. 八七会议的召开是国共两党全面对峙的标志 C 井冈山三次反“围剿”胜利推动双方对峙升级 D.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说明对峙局面全面结束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史实可知:南昌起义是中共建军、事实上开始了两党军事对峙,故 A 项正确;八七会议是秘 密召开,不可能成为全面对峙的标志,全面对峙标志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故 B 项错误,排除; 三次“反围剿”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故 C 项错误,排除;第五次“反围则”失败后对峙仍在进行,直到抗 战全面爆发,故 D 项错误,排除。 .8.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至 2002 年达到 18224.89 万吨,钢产量已连续 7 年保持世界 第一.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推动中国钢产量迅 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B.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C.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 重视和优先发展的战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20 世纪 80 年代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钢材品种结构不断改善,特殊品种和高附 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稳步推进,A 项正确;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表现,不是最主要原因,BC 两项不符合题意;重视 和优先发展的战略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钢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D 项错误 9.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疾种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 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 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 死。以下符合苏格拉底法制观念的是 A. 守法是他追求的正义要求 B. 接受判决认同法律内容 C. 程序正义就是最大的正义 D. 要用生命唤醒雅典民众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等信息来看,守法是苏格拉 底追求的正义要求,故答案为 A 项;接受判决结果并非认同法律内容,排除 B 项;苏格拉底认为守法是最 大正义,排除 C 项;遵守法庭判决是守法的要求,而不是唤醒民众,排除 D 项。 10.美国国会于 1790 年通过了《专利法案》:随后,又于 1836 年制定了《专利法》,成立专利局,有效保障 了发明人的利益。这些举措有利于 A. 营造工业化的良好环境 B. 强化政府的经济干预地位 C. 巩固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D. 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国会立法保护技术专利,有利于美国社会技术的革新,从而营造出工业化的良好环境,推动 美国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故答案为 A 项;用法律保护专利不能说明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排除 B 项; 美国当时还不是世界经济中心,排除 C 项;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是通过 1787 年宪法建立起来的,排除 D 项。11.《德意志帝国宪法》有下列内容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宪示赋于帝国兵权专制色彩 B. 皇帝拥有事实上的立法权 C. 联邦议会对帝国的宰相负责 D. 普鲁士在德国有特殊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1787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赋予皇帝行政权和干预立法的权力,说明德意志帝国政治体制具有皇 权专制色彩,故答案为 A 项;皇帝可以公布法律、监督法律执行并非立法权,排除 B 项;帝国宰相是联邦 议会议长,但是议会并非对宰相负责,排除 C 项;D 项材料本身不能反映,排除。 12.2020 年中国农历鼠年春节前后,新冠病毒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其中日本人 民在援助物品的包装盒印上“岂白无衣,与子同袍”等文字,让我们在寒冬中感受到温暖。下列网上相关 评论最为合理的是 A. 危难之际见真情,当与日本成为战略伙伴 B.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历史恩怨一笔勾销 C 投桃报李,日本如有难我们一定鼎力相帮 D. 正常援助因恰当的表达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国与国之间相互援助本属正常,但日本人民的这次援助由于所印文字契合情境,通过中国传统文 化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支持和同情,从而引起强烈共鸣,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故答案为 D 项;外交的出发点 是维护国家利益,外交应当理性,其他三项均有感情用事之嫌,排除 A、B、C 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钱学森于 1911 年出生,1934 年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 1935 年 9 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次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 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他先后 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47 年,任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材料二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后,钱学森和夫人准备赶回祖国,为国效力。此时的美国,以议 .员麦卡锡为首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被美国军事部门突 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1950 年,钱学森一家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 尼.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 5 个师的兵力。钱学森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迫害,移民局抄 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 14 天,直到收到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海关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 800 公斤书籍和笔记本。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中国,中国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 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 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材料三 1954 年 4 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就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召开国际会议。中国释放 了 4 个美国飞行员战俘以争取钱学森等留美公民尽快回国,1955 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 的不断努力——包括了释放 11 名俘荻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 年 10 月 8 日,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 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的回国效力,使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 20 年,他被誉为“中国 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以上材料均来自《百度网》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钱学森成为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的背景。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扣 留监禁钱学森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钱学森能够回到祖国的原因和作用。 (3)据材料分析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意义。 【答案】(1)背景:美国吸引留学生的机制(庚款退赔)第三次科技革命、本人努力、导师帮助。 原因:两大阵营对峙;中美在朝鲜战场的直接对抗;美国国内的政治狂热;钱学森在尖端武器研究中的重 要地位。 (2)原因:本人坚持归来报效祖国的决心;党和国家外交上的不断努力争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高了新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内瓦会议提供了契机。 作用:推进我国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技的进步,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其事迹激励 着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报国。 (3)意义:直接促成印度支那恢复和平问题达成了协议,结束了法国在该地区长期的殖民战争;将志愿军 浴血奋战的成果落实为新中国的世界五大国之--的国际地位;开启了新中国与美国之间通过外交谈判解决 国际问题的先河;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基 【解析】 【详解】(1)钱学森成为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的背景,根据“庚款留美学生”可以看出美国吸引留学生 的机制;根据“次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可以看出本人努力、导师帮助;联系所 学可知,还包括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美国扣留监禁钱学森的原因,根据“此时的美国,以议员麦卡锡 为首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狂热”可以看出美国国内的政治狂热;根据“当时美国海军次长 丹尼.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 5 个师的兵力”可以看出钱学森在尖端武器研究中的重 要地位;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还可看出,两大阵营对峙和中美在朝鲜战场的直接对抗。 (2)钱学森能够回到祖国的原因,根据“钱学森和夫人准备赶回祖国,为国效力”可以看出本人坚持归来 报效祖国的决心;根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外交上的不断努力争 取;根据“1954 年 4 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就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召开国际会议”并联系所学 可知,还包括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日内瓦会议提供了契机。其作用可以根据“他 的回国效力,使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 20 年”并联系所学,从对我国尖端科技的进步、 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影响,以及其事迹激励着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报国等方面来回答。 (3)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对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影响、新中国的世 界五大国之--的国际地位、新中国与美国之间通过外交谈判解决国际问题,以及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基等 方面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指出:“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 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在历史 意识中,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需创建的既有国家。” 运用所掌握的中国古代史知识,谈谈你对基辛格上述观点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看法:基辛格的这一观点,是说中国历史从不间断,中国历史是在文化的继承与延续中 发展的,基本合乎历史事实。 论证:中华始祖黄帝、尧、舜、禹的圣德大业为历代思想家所颂扬,至今全球华人都尊黄帝为始祖;秦朝 开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治理体系影响深远,以后历朝历代的政治体制虽有创新,其基本精神与秦具有 一致性;春秋战国时期涌现的国家治理思想,经过历史实践的考验,最终“外儒内法”成为古代国家政策 的内在指导思想,古代的思想智慧在国家治理、外交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中国历史上虽然 经历过改朝换代,甚至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但最终都会在文化传统的影响下,重归统一,恢复秩序。在 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被世界其他外来势力征服或毁灭后,重新建立新文明的历史。所以,基辛格的论点 是从世界视角,对中国历史作出的较为符合实际的认识。 示例二:看法:创建与创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基辛格“只需复原,无需创建”的观点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论证:西周的分封制相对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是一种创新,进一步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秦朝的 中央集权体制及与之相关的官僚政治,相对于西周的分封制、世袭制更是重大的制度创建与创新;隋唐的 科举制,是人才选拔与任用制度的创新;元朝的行省制,是国家对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以上只是从政治 制度着眼,其他方面的创新也不胜枚举。显然,基辛格的观点是由于缺乏对中国历史全面细致的了解。 示例三:看法:基辛格的观点是片面的,继承性、延续性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在继承的基 础上不断创新,更是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明清时期在创新方面的弱化与保 守,正是中国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 论证: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是对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观念的继承,另一方面对西周而言, 则是一种创新;隋唐的科举制,从选人用人的方式看,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是创新,但从其考试的内容看, 又是对汉朝以来用儒士治天下做法的继承;元朝的行省制,一方面是中央集权精神的继承,但行省又不同 于以前郡或州级的行政区划,更加适合对疆域庞大国家的管理,这无疑是管理体制的一个创新。总之,继 承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焕发着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展示出中华 文明的整体特性。基辛格注意到了继承的一面,而忽略了创新的一面。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 历史上出现”可以看出,基辛格认为中国历史从不间断,中国历史是在文化的继承与延续中发展的,这一 观点基本合乎历史事实,据此确定论题。然后联系所学从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华 传统文化包括治国思想如“外儒内法”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历史上虽然经历过改朝换代, 甚至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但最终都会在文化传统的影响下,重归统一,恢复秩序。但是根据材料中的“中 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需创建的既有国家”,可以看出基辛格认为中国“只需复原,无需创建”的观点是 违背历史事实的,实际上创建与创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然后联系所学从政治制度的变化,如内 外服制度到分封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同朝代采取的措施等方面来论证说明。 还可以确立其他论题。本题在解答过程中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京政府的地方自治法案,1929 年公布。国民党的乡村自治首先是行政意义上的乡村政治清理, 其中包括重新划分县以下的行政区、建立健全各级机构、清查户口、健全和完善地方武装。国民党政府并 没有真的想要实行乡村自治或者地方自治,之所以如此作为,外部因素是欧美国家的一些民间组织的推动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河北定县自治实验),和一些学者的鼓吹(晏阳初、梁漱溟、李景汉等),内部因素 则是国民党和政府若干“有识之士”想借此强化乡村控制,防共反共。在推行乡村自治时,国民党内部尚未 统一,各色新老军阀之间的战争正方兴末艾。所以这种假模假样的自治运动从开始就决定了它的半途流产。国民党政府乡村自治或者乡村改造的第二项内容,是土地整理、田赋整顿和租佃改良三位一体的乡村改良计 划。由于国民党在乡村缺乏起码的权威,不得不依靠武化和劣化的地方精英来打通上层和下层,凡是损害他 们利益的所有改革自然无法推行。南京政府虽然曾于 1929 年、1930 年和 1932 年接连颁布“二五减租”法 令,但只有少数省份看在中央政府的面子上还能提及这些法案,却根本就没有实行,多数省份甚至连提都懒 得提。 ——摘编自张鸣《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乡村自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自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乡村自治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案】(1)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 农村革命根据地与红军的发展;西方国家相关组织的推动;国民政府 内部有识之士的的要求;国民政府希望改变其对农村控制力薄弱的状况。 (2)原因:国民政府对乡村自治缺乏诚心,并不想真正解决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国民党内部尚未统一,矛 盾斗争激烈;国民政府在地方缺乏权威性,中央政策在地方得不到切实执行;乡村自治所依靠的力量是地 方精英,对有损他们利益的措施进行抵制;乡村运动没有使广大基层民众得到实惠,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内部因素则是国民党和政府若干“有识之士”想借此强化乡村控制,防共反 共”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自治的内部因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与红军的发展;根 据材料“部因素是欧美国家的一些民间组织的推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河北定县自治实验),和一些学 者的鼓吹(晏阳初、梁漱溟、李景汉等)”可得出西方国家相关组织的推动和国民政府内部有识之士的的要 求;根据材料“想借此强化乡村控制”可知,国民政府希望改变其对农村控制力薄弱的状况。 (2)原因:根据材料“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真的想要实行乡村自治或者地方自治”可知,国民政府对乡村自治 缺乏诚心,并不想真正解决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根据材料“在推行乡村自治时,国民党内部尚未统一,各 色新老军阀之间的战争正方兴末艾”可知,国民党内部尚未统一,矛盾斗争激烈;根据材料“由于国民党 在乡村缺乏起码的权威,不得不依靠武化和劣化的地方精英来打通上层和下层,凡是损害他们利益的所有改 革自然无法推行”可得出,国民政府在地方缺乏权威性,中央政策在地方得不到切实执行,而且乡村自治 所依靠的力量是地方精英,对有损他们利益的措施进行抵制;从农民的支持程度看,乡村运动没有使广大 基层民众得到实惠,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并不断深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国际大势的最基本认知。但与此同 时,我们也承认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局部动荡频繁发生。局部战争就是局部动荡的最极 端形态,其动因复杂,危害深重,需引起高度重 第一次海湾战争(1991 年)历时只有 42 天,但是其所付出的战争成本却尤为巨大从军费消耗来看,以美 的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共耗费 670 多亿美元,其中美军耗费 611 亿美元,平均日耗高达近 15 亿美元。这一数字创 下此前历次战争史上平均日耗的最高纪录。科索沃战争(1999 年 3 月 24 日至 1999 年 6 月 10 日),以美国为 首的北约共出动飞机 2 万架次,投下了 2.1 万吨炸弹,发射了 1300 枚巡航导弾,造成南联盟境内大部分地区 的军事、民用、工业设施和居民区的严重破坏,使南经济倒退 10-15 年。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 约》禁用的集束炸弹导致新生儿白血病和各种形病。持续的轰炸还严重恶化了南联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 的生态环境。 美国所发动的阿富汗战争(2001 年)与伊拉克战争(在 2003 年),尽管从军事目的上来看,美国成功实现 了两国的政权更迭,并且也在接照美国的方式对两国进行“国家重建”。但是,源于多种因素,今为止,阿富汗、 伊拉克仍处于动荡之中,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稳定条件都不具备,并且还为极端势力、恐怖势力提 供了温床与庇护所,使得两国成为了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潜在威胁。 ——刘建飞、陈积敏《局部战争何以层出不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局部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1) 特点:持续时间短;战争成本高;对经济的破坏性强;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危害巨大;对世 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大;战争频度高。 (2)原因: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高,是造成战争成本高、破坏性强的主要原因;从所举事例看,美国是局 部战争的主要交战方,对手则多是小国弱国,实力相差悬殊,因此战争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冷战结束后, 地区矛盾、民族矛盾凸显,美国为称霸世界利用、插手地区事物,是局部战争频发的主要原因;个别国家 不遵守国际相关协定,使用违禁武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对战后问题处理失当,给极端势力、 恐怖势力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环境,从而对和平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解析】 【详解】(1) 特点:根据材料“第一次海湾战争(1991 年)历时只有 42 天”可知,持续时间短;根据材料“但 是其所付出的战争成本却尤为巨大从军费消耗来看……平均日耗高达近 15 亿美元。这一数字创下此前历次 战争史上平均日耗的最高纪录”可知,战争成本高;根据材料“造成南联盟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军事、民用、 工业设施和居民区的严重破坏,使南经济倒退 10-15 年”可知,对经济的破坏性强;根据材料“战争中使用 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约》禁用的集束炸弹导致新生儿白血病和各种形病。持续的轰炸还严重恶化了南联 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可知,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危害巨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局部战 争对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大,而且从间隔时间来看,局部战争战争频度高。 (2)原因:根据题干中“贫铀弹”“集束炸弹”“巡航导弹”“飞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器装备的 现代化水平高,是造成战争成本高、破坏性强的主要原因;根据题干提到的战争,如美国轰炸南联盟、阿 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可以看出,美国是局部战争的主要交战方,对手则多是小国弱国,实力相差悬殊,因此战争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根据材料“国成功实现了两国的政权更迭,并且也在接照美国的方式对两国进 行‘国家重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地区矛盾、民族矛盾凸显,美国为称霸世界利用、 插手地区事物,是局部战争频发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约》禁用的集 束炸弹导致新生儿白血病和各种形病”可知,个别国家不遵守国际相关协定,使用违禁武器,是造成生态 环境恶化的原因;根据材料“阿富汗、伊拉克仍处于动荡之中,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稳定条件都不 具备,并且还为极端势力、恐怖势力提供了温床与庇护所,使得两国成为了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潜在威胁”可 知,对战后问题处理失当,给极端势力、恐怖势力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环境,从而对和平与稳定构成潜 在威胁。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蠡,公元前 536 年出生于宛地三户邑。年轻时生活很贫困,但独有所学,胸怀霸王之道,不为乡 里常人所理解。后为县令文种所遇,引为知己。二人相约共勉,欲去楚赴越,共建奇功。 越王兴师伐吴,兵困于会稽,已成束手待毙之势。范建议越王及王妃、亲近之臣数百人入吴为奴。范蠡 自己也主动请求随王入吴为奴。越王、范君臣以其超乎常人的忍辱、坚定,终于赢得吴王的同情、懈怠,于 鲁哀公五年被故归国。越王君臣一踏上国土,范就开始给越王谋划”节事”强吴之计,对内努力发展生产,提 高国民素质;对外卑弱以自持,柔顺以事吴,同时接好齐国,亲近楚国,依附晋国。静观守志,以待时机。哀公 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于是,范认为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越“遂兴师伐吴”最终成就了越国 霸业。 (灭吴后)范蠡不贪求勾践“与子分国”的许诺,灭吴之后,飘然而去。据司马迁的记载,范去越入齐之后, 主要经商,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用于商战谋略中,故所谋必成,“致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十九 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摘编自饶恒久《范生平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蠡的品格特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蠡成为载入史册的一代名臣的客观原因。 【答案】(1)品格:安贫乐道,有理想;忠诚守信,有担当;审时度势,善于谋略;脚踏实地,干实事;淡 泊名利,乐善好施。 (2)原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招贤纳士,为范蠡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春秋时期,中国文化趋 于活跃,出现老子孔子等著名思想家,为范蠡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思想营养;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使私 蠡得以较深刻地观察思考社会问题,并将相关想法付诸实践,取得成效;当时宽松的营商环境,使范蠡的 哲学、军事思想得以在商战中运用发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华主流文化价值观,与范蠡的品格特性 具有高度致性,因而范蠡经常为后人所称颂。 【解析】【详解】(1)品格:根据材料“年轻时生活很贫困,但独有所学,胸怀霸王之道,不为乡里常人所理解”可知, 范蠡安贫乐道,有理想;根据材料“越王兴师伐吴,兵困于会稽,已成束手待毙之势。范建议越王及王妃、 亲近之臣数百人入吴为奴。范蠡自己也主动请求随王入吴为奴”可知,范蠡忠诚守信,有担当;根据材料“对 内努力发展生产,提高国民素质;对外卑弱以自持,柔顺以事吴,同时接好齐国,亲近楚国,依附晋国。静观守 志,以待时机”“范认为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越‘遂兴师伐吴’最终成就了越国霸业”可知,审时度 势,善于谋略;脚踏实地,干实事;根据材料“(灭吴后)范蠡不贪求勾践‘与子分国’的许诺,灭吴之后, 飘然而去”“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可知,淡泊名利,乐善好施。 (2)原因:根据材料“二人相约共勉,欲去楚赴越,共建奇功”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招贤纳士, 为范蠡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根据材料“但独有所学,胸怀霸王之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 中国文化趋于活跃,出现老子孔子等著名思想家,为范蠡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思想营养;根据材料“范就 开始给越王谋划‘节事’强吴之计,对内努力发展生产,提高国民素质;对外卑弱以自持,柔顺以事吴,同时接 好齐国,亲近楚国,依附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使私蠡得以较深刻地观察思考 社会问题,并将相关想法付诸实践,取得成效;根据材料“范去越入齐之后,主要经商,把自己的哲学思想、 军事思想用于商战谋略中,故所谋必成”可知,当时宽松的营商环境,使范蠡的哲学、军事思想得以在商战 中运用发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华主流文化价值观,与范蠡的品格特性具有高 度致性,因而范蠡经常为后人所称颂。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