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新冠肺炎专题训练卷: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高考新冠肺炎专题训练卷: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ID:446437

大小:36.6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高考新冠肺炎专题训练卷: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 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 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 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 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 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 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 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 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 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 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 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 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 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 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 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 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 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 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 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 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 华而不坠其实”的。 ⑥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 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 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 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 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 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 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 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 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 喜爱的优秀作品。 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 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 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 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C.“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 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情有余而审美不 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发出呼吁。 B.“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抗疫文艺宣 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C.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指明 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第⑤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反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 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怀和人 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疫文艺创作 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D.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中,只有将个体 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疫,这一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常见名称,是指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自有人类 以来,疫病就伴随而生。中华民族始终在同疫病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并在斗争中把疫病的防治和自然环境、 社会人生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 天道、人道、医道合为一体,使得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不仅仅是疫病医学,还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包 括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一种被古人称之为“生生之具”的关于生命 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 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 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 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的疫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 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的疫病预防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 祛邪的疫病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 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 “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医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合理同”,密切关联。医道作为天道与人道在自然与人之间 的体现者和践行者,从知行合一的实践层面把天道与人道中许多抽象的理念体现出来。因此,要理解天道和 人道合一的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否则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只能够停留在一个抽象的哲学理论层面。 以前,我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为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提供了非常重要 的哲学思想、防治理论和实践方法。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在《周易》中探索导致疫病流行的原因,注意到气候、饮居和疫病的关系。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下,从整体上来 论述医学,它不仅把人本身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同时将人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提出“上工治未病”的养 生、防治疫病的思想。东汉名医张仲景著《伤寒论》,总结出一套认识疫病的理论,根据病情的变化制定不 同治法,开创了中国医药对疫病的辨证施治方法。之后,经过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病原和传播途径的不断努力 探索,至近代已初步形成一个认识和防治疫病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防疫抗灾、救黎民百姓于病难, 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治理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 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智慧和 力量。 (摘编自李伟《天道、人道、医道与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 年 03 月 16 日 15 版)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道、人道、医道合一使得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由疫病医学演变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一种综合 性的人文生命学。 B.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华医道的核心,促进了中华医道观的形成,并具体指导了中国医学对疫病 的预防、治疗。 C.天道与人道中的许多抽象理念要通过医道在实践层面加以体现,因此只要了解了医道,我们理 解天人合一就会突破抽象的哲学层面。 D.《周易》在探讨疫病流行的原因时,注意到其与气候、饮居的关系,此即医道与天道、人道合 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解释“疫”的含义发端,指出中华民族在同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天道、 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 B.文章中间四段集中论述了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理论和实践上的重 要影响。 C.文章指出医道与天人合一思想“道和理同”,对理解天道和人道思想十分重要,但在探讨时却 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 D.文章最后一段阐明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治理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与创新对于今天 抗疫的重要意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 B.经过历代医家对疫病病原和传播途径的不断探索,中医形成了应对疫病的理论体系。 C.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见悬壶济世与经纬治国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中国传统医学观不仅关注医术,而且重视医德,这对我们现代医学观有重要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疫灾是急性、烈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所导致的灾害。它既可以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灾害, 也可以是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诱发的次生灾害。疫灾直接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是必须重视和应对的一个重 要灾害。 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方面,疫灾单独发 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 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了预防医学乃至整 个社会的进步。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 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对历史疫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 人类相始终。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如伤寒、天花、麻疹、白喉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 疫病(如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肺炎等)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不仅如此,随 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 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等)还有死灰复燃之势。防 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开展历史 疫灾研究,探索疫灾的形成机理,揭示历史疫灾的流行规律,对完善卫生防疫体系,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中国古人由于没有弄清疫灾流行的真正原因, 对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故而每当大疫之时,人心惶惶,谣诼纷飞,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开展历 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指导民众的 抗疫实践,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治理能力,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研究的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已成为当前 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因此,开展历史疫灾研究,追溯历史疫灾的时间过程,探究历史疫灾的空间分布,分析 历史疫灾的社会影响,对于拓宽历史学的空间视野,拓展地理学的时间尺度,拓新灾害学的研究领域;对于 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规律与思考》)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历史上,疫灾对人类各方面产生过巨大危害,主要因为它常常与水、旱、蝗等灾害叠加。 B.受病原体不断进化等因素影响,虽然人类抗疫取得积极成效,但疫灾流行的威胁未彻底消除。 C.古人对疫灾形成机理有困惑,官府对防控不作为,使古代大疫总伴随着人心惶怕,谣诼纷飞。 D.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既有对医疗、民众、政府的实践意义,又有促进相关学科融合的理论意义。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明确了何为疫灾,引出后文关于历史疫灾研究的当代意义的论述。 B.文章第二段从历史上疫灾对人类的危害与推动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C.文章先分析疫灾的历史影响,又论述了疫灾的当代意义,评古论今,立足当代,纵横开阖。 D.对于历代疫灾研究的三个当代意义,文章都是先分析现象,然后由之得出结论,条理清晰。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此处的“大疫”指的就是由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疫灾。 B.《伤寒杂病论》和《瘟疫论》的出现,说明疫灾固然带来了危害,也酝酿了进步的契机。 C.疫病的传播与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有关,只要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就可以控制疫灾的发生。 D.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是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疫灾研究也应该以学科融合为重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保持环境卫生,对于防疫至关重要。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大扫除的记载。《礼记》《治家格言》《周书秘 奥造册经》中均强调了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同时指出屋宇干净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熏烟蒸洗也是我国古代传统防疫方法。《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根 据出土的竹简我们可以看到,秦时期,凡入城,其车乘和马具都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着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描述了殷商时代以火燎、烟熏方法来杀虫、防疫的情景。两汉时期是 古代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弱水西国所贡 香丸一枚“以辟疫气”,“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 了多种传染性疾病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治疗方法,熏香便是其中一种防抗和辅助疗法。 空气消毒药方的出现在晋代。葛洪认为,通过熏烧药物的方式,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 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其后,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这种防疫方法。明代李时珍常使用蒸汽消毒法。 这个方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 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佩藏口罩能阻挡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 污染而用丝巾遮盖口鼻。3 至 8 世纪时流行一种出行帽子,主要用来遮蔽容貌及身体,以避免路人窥视。流 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戴,到了隋唐时主要为妇女使用。唐代从或则天时期开始,妇人出行开始使用帷帽。帷 帽具有短小、轻便的特点,长仅至颈部,面部也能稍微显露,帷帽的帽裙由纱网制成,也具有透视的功能。 它们的功能是遮阳蔽沙,也具有一定的卫生防护效果。宋代宋慈《洗冤集录》记载: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摅 子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遇检,切用猛闭口,恐秽气冲入。这是讲验尸官验尸时必须采取适 当的防护措施,与现代医用口罩防护观念相同。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元朝宫殿里, 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910 年至 1911 年,我国东北大鼠疫中,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坚持认为这场鼠疫不是腺鼠疫,而是肺鼠疫, 可通过呼吸传染,人际传播是主要渠道。所以他大规模开展了隔离防疫,并且强制要求佩戴口罩。他用两层 纱布包裹着一块长方形吸水棉而制成了“伍氏口罩”,防疫效果明显。 (节选自陈昀《文物见证抗疫史》,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熏烟蒸洗防疫法最早出现在西周,《周礼·秋官》记载用药草烧熏驱蛊防病做法。 B.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最多的时期,《博物志》就特别讲到汉武帝时期的长安大疫。 C.葛洪认为熏烧药物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空气消毒法。 D.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蒸汽消毒法,明代李时珍经常用空气消毒法预防疫病。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熏烟蒸洗法、空气消毒法等陈述,其意在说明中国古代的防疫方法多种多样。 B.从古代丝巾遮盖口鼻到元朝绢布蒙口鼻的陈述,解证口罩可阻挡病毒等侵害。 C.《洗冤集录》与《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表明中国口罩产生的历史较悠久。 D.本文论述中国古代防疫时大量引用历史文献,论证结构呈现鲜明的层进特点。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古代书籍强调保持居室清洁卫生,指出屋宇干净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熏香是各种史料和医药典籍中最常见的驱瘟防疫方法。 C.空气消毒法在晋代就已经出现,此法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上也有记载。 D.伍连德为防止鼠疫传染,大规模开展隔离防疫工作,并且强制要求戴口罩。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不利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经济活动受 到疫情的限制而被迫收缩,经济增速面临着突然下滑的风险。面对疫情短期冲击,金融市场迅速作出了反应, 股市开市后出现下跌,但很快,对经济的担忧情绪得到了消化,股票市场又企稳回弹。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疫情不可避免会拉低短期经济增长速度,但是由于疫情是源于经济系统外部的冲击,随着经济系统的逐步调 整和恢复,短期的外部冲击不会对经济发展中长期趋势产生大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虽然我国潜在经济增速还处在下行通道,但是一些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因素依然牢固, 经济依然有较大韧劲,不会因为疫情冲击而突然失速。一是人力资本储备比较丰富;二是资本供给依然充足; 三是投资依然有较大空间;四是政策空间较大;五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正在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社 会环境正在改善。这些支撑因素都不会因为疫情而发生根本变化。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总体上是结构性的,也是短期性的。目前看来,这次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会比“非 典”大很多。2003 年“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二季度,客运、旅游、住宿餐饮、零售等消费类行业 短期内受到较大冲击,投资和外贸所受影响不明显;受人口红利和加入 WTO 双重利好的影响,“非典”的出 现并没有中断当时经济的上升趋势。但此次疫情不同,波及范围远超“非典”,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经济活 跃和发达的省市;从持续时间上来看,“新冠”也很可能会长于“非典”。尽管如此,这次疫情冲击的行业 还是主要集中在部分消费类行业,对于家电、汽车、手机等产品的消费来说,消费者的开支可能会推迟但不 会消失,预计在疫情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这些被压制了的消费需求将会集中释放。同时,除湖北外,随着各 地逐渐复工,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工业区将逐渐恢复产能,疫情对社会供给的影响也将持续减弱,商品短 缺的局面不会出现。 另外,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现金流上。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是一个短期的流动性 问题。企业收入减少,而各种固定成本仍需支出,现金流紧张,甚至出现亏损。企业为减少成本很可能会选 择裁员,导致一些“月光族”面临着消费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等现金流出的巨大压力。一旦现金流链条绷得 太紧,将会出现断链的风险,最终将导致金融系统坏账增加。但目前总的来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 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总体稳健,疫情过后社会消费也将重归正常轨道。 对于短期经济冲击,经济宏观调控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一些预调、微调的政策举措迅速出台,货币 政策充当了主角,央行已开始大量投放基础货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负担。此外,为公司债券发行开辟绿色 通道、合理延后还款期限、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率等一系列政策已经推出。可以判断,宏观政策的及 时出台,必然对经济发挥托底作用,能有效降低疫情带来的冲击。 (摘编自骆振心《疫情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难有重大影响》)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疫情当前,中国经济遭受不利影响,增速的突然下滑,使目前的经济活动被迫收缩。 B.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增长质量依旧在提升,疫情冲击改变不了经济韧劲。 C.现金流链条撑起企业、员工、金融系统等构成的经济基本面,疫情增加了断链风险。 D.国家层面主要从金融政策上进行宏观调控托底,以应对疫情短期内造成的经济冲击。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恰当地评估了中国经济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中长期发展趋势,有理有据。 B.文章通过列举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几大因素论证了疫情冲击不会使经济增长发生根本改变。 C.文章从经济因素、结构时效、现金流、政策等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D.通过与 2003 年“非典”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受两次疫情冲击最大的行业基本上是相同的。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疫情暴发后股市先下跌后企稳回弹,金融市场的波动释放出股民对经济发展信心不足的信号。 B.只要支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经济就可以保持较好的韧劲和发展势头。 C.相较于“非典”,此次疫情范围广时间长,又没了人口红利,所以对经济的负面冲击会大很多。 D.央行大量投放基础货币,虽可以在疫情时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负担,但也容易引发通货膨胀。1【答案】1.D 2.B 3.D 【解析】 1.A 项,“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错误, 不是因为文艺工作者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而是要想深化“抗疫文化”书写,作品本身需要具备中国美学精神。 B 项,“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 升艺术表现水平”错误,原文第二段是说“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应从‘国本、人本、 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不是进行“抗疫文艺”创作,而是深化 “抗疫文艺”书写。C 项,“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错,太过绝对。故选 D。 2.B 项,“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错误,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段首,本段强调的是国家政策和社会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故选 B。 3.D 项,“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表述错误,以偏概全。故 选 D。 【答案】4.D 5.C 6.C 【解析】 4. A 项,“由疫病医学演变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天 道、人道、医道合为一体,使得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不仅仅是疫病医学,还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包括哲学、 艺术、道德、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选项曲解文意。B 项,“并具体指导了中国医学对 疫病的预防、治疗”说法有误。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不能对中国医学提供具体指导。C 项,“因 此只要了解了医道,我们理解天人合一就会突破抽象的哲学层面”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要理解天道和人 道合一的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否则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只能够停留在一个抽象的哲学理论层面”,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 D。 5. C 项,“但在探讨时却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 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以前,我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时,往往忽视了这一 点”,所以忽视的不是“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选项张冠李戴。故选 C。 6. C 项,“可见悬壶济世与经纬治国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说法有误。是为国为民服务的两种重要途径,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以看出在古人的观念里“良相”“良医”于国于民同样重要,但不能由此得出 “悬壶济世与经纬治国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悬壶济世”指医德,“经纬治国”指谋划、治理国家, 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故选 C。 【答案】7.C 8.C 9.B 【解析】 7. C 项,“官府对防控不作为”说法错误。结合“‘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 治”原文可知,“官府对防控不作为”曲解文意。故选 C。 8. C 项,“又论述了疫灾的当代意义”说法错误。文章论证的是对历史疫灾研究的当代意义。故选 C。 9. A 项,“此处的‘大疫’指的就是由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疫灾”说法错误。此处的“大疫”指的是 “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诱发的次生灾害”。C 项,“疫病的传播与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有关,只要减少对自然 的干扰,就可以控制疫灾的发生”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对经验,剖 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指导民众的抗疫实践,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治理能力, 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可知,控制疫灾的发生需要多管齐下,选项太 绝对。D 项,“疫灾研究也应该以学科融合为重心”说法错误。原文只说“开展历史疫灾研究”“对于促进 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故选 B。 【答案】10.C 11.D 12.C 【解析】 10. A 项,错在“最早出现在西周”,原文的表述是“《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 病的方法”,这只能说明西周出现了“熏烟”防疫法,但不能证明“最早出现在西周”。B 项,错在“瘟疫 最多”,据原文第二段“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可知是“瘟疫记录最多”;D 项,由原文 第三段“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其后,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这种防疫方法。明 代李时珍常使用蒸汽消毒法”,可知错在“蒸汽消毒法”与“空气消毒法”张冠李戴。故选 C。 11. D 项,错在“层进特点”。从保持环境卫生,熏烟蒸洗,空气消毒等到佩戴口罩的论述,是并列式结 构。故选 D。 12. C 项,错在“此法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上也有记载”。由原文第三段“明代李时珍常使用蒸汽消 毒法。这个方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 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可知贾山亭《仙方合集》上记载的是“蒸汽消毒法”,不是“空气消 毒法。故选 C。 【答案】13.A 14.C 15.B 【解析】13.A 项,混淆原文的逻辑关系,原文第一段说“由于经济活动受到疫情的限制而被迫收缩,经济增速面临 着突然下滑的风险”,可见,“经济增速下滑”是“经济活动受到疫情的限制而被迫收缩”带来的负面结果, 而不是“增速的突然下滑,使目前的经济活动被迫收缩”。故选 A。 14.C 项,“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错误,文章 2~5 段分别从经济因素、结构时效、现 金流、政策四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但这四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因此“层层深入” 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 C。 15.A 项,“金融市场的波动释放出股民对经济发展信心不足的信号”错误,原文第一段说“但很快,对经 济的担忧情绪得到了消化,股票市场又企稳回弹”,释放的信号恰好是股民对经济向好发展抱有信心。C 项, “又没了人口红利”这一说法缺少依据,文中并未提到人口红利的问题;且说此次疫情时间比“非典”长, 也太过绝对,原文说“但此次疫情不同,波及范围远超‘非典’,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经济活跃和发达的省 市;从持续时间上来看,‘新冠’也很可能会长于‘非典’”,是“可能”,或然而非必然。D 项,“容易 引发通货膨胀”这一推断太武断。事实上,央行在非常时期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不但不会导致物价上涨或通货 膨胀,反而可以从根本上迅速降低货币乘数,并以此达到降低金融杠杆率的目的。故选 B。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