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全国名校高考冲刺押题卷语文试题(一)(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全国名校高考冲刺押题卷语文试题(一)(解析版)

ID:446439

大小:103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0 全国名校高考冲刺押题卷语文试题(一) 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命题单位:河北 河北 河南 河南实验中学山东实验中学 东 云南师大附中 山西实验中学 审定单位: 本试卷共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 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 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 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 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 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 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 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 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 准施策”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 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 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 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 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 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 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是 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 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 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 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 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 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动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 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 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 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 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 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 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 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摘编自李明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工作者在疫情暴发后积极进行文艺创作,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希望弘扬中华民族精 神。 B. 若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 表现水平。 C. “抗疫文艺”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疫情防控现实,不能因为艺术虚构就对客观事实进行丝毫的 改动。D. 在灾难初来时,创作者因急于抗击面创作的作品,会有微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 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 出呼吁。 B. 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多角度为提高创作者“抗疫文艺”书写水平指明了发展 之路。 C.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文艺创作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影响,“抗疫文艺”彰显中国精神就 是佐证。 D. 文章引用论诗三十首中的话,从反面论证了挑疫文艺创作要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抗疫文艺”创作要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群众利益,融入生命关怀以及人性 美善。 B. 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内容,也需要遵循文艺创作规律。 C. 疫情对我国多方面造成了消极影响,“抗疫文艺”创作者不应只书写表象,更应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 作品。 D. 在“抗疫文艺”创作中创作者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之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 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 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 项,“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理解错误,不是因为文艺工作者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而是要想深化“抗 疫文化”书写,作品本身需要具备中国美学精神。 B 项,“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分析错误,原文第二段是说“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 写?……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不是进行“抗 疫文艺”创作,而是深化“抗疫文艺”书写。 C 项,“不能因为艺术虚构就对客观事实进行丝毫的改动”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述是:“抗疫文艺”创作 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强调文艺创作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影响”分析错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文学的 变化会受到社会情况的影响,其兴衰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意思,第三段强调的是国家政策和社会对文 艺创作的影响。 故选 C。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 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 项,“只有将个体感受融人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之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观点错误,“只有…… 才……”的句式表述较为片面,以偏概全。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如何审题? (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 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 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③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 选区间是全文或一段。 ④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后一两段,或者全文。 (2)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 年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按 照总体部署,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 45 座城市也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1993 年,原建设部出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其后我国多次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则,但由于 各 种原因,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十分缓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上海 在立法方面走在了前边,填补了空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然而,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最近每个早晨都 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因为懒得丢垃圾,所以尽量不生产垃圾,所以少 吃……”近来,很多段子道出了人们被垃圾分类“整疯”了的情绪。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 一役。生活垃圾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 部门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包容百姓的难处,要坚持不懈地引导。 (摘编自宗利《垃圾分类是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 材料二: 2019 年 2 月份,上海日均湿垃圾分出量为 4400 吨,而 2019 年 10 月份,上海市的湿垃圾分出量为 8710 吨/日,远超指标量的 5520 吨/日。湿垃圾分出量飙升,这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和规划,“幸福的烦恼”也 随之而来——末端处置能力不足,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目前,上海正在调试运行和已建成的湿垃圾集中处 置设施共 6 座,实际处置能力约为 5000 吨/日。 为此,上海市的湿垃圾处置项目开始紧急上马。浦东老港镇,原计划明年第二季度投产的上海最大规 模湿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已于 10 月 24 日实现试运行。2020 年第二季度前,上海计划建成 3 座湿垃圾资源 化项目。 由于湿垃圾热值低,采用焚烧方法处理成本高,其它资源化路径是必然选择。目前,上海湿垃圾处理 设施主要采用厌氧发酵工艺,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湿垃圾中的有机成分转化为沼液、沼渣等。但这些资源化 产品利用途径不畅,大规模资源化利用受限。现在,资源化利用渠道不畅等,让很多专家开始思考:分出 那么多湿垃圾怎么办? 同时,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末端处理减量,但是不会减少垃圾的源头产生量。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 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说:“人均垃圾产生量不能无限制扩张,最后一定是后端处置设置倒逼前端源头减 量。”一件东西在成为垃圾之前,曾经历生产、运输、消费等多个环节。这意味着,减量要从源头开始, 这是整个垃圾产生链上的改变,包括居民消费理念和行为的改变。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度”抑制过度包装,生产者承担产品使用完毕后的回收、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这值得国内借鉴。 (摘编自马肃平《上海垃圾分类 180 日》) 材料三: 市民在整个垃圾分类链条中处于前端的投放部分,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让市民分类投放,实际运行中的 混装混运会极大打击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目前,各试点城市都按照要求对分类设施、转运车辆、分类 处置厂等进行了系统设计及配置,构建了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监管机制。为消除市民的不信任感,各城市应努力把中后端的分类转运、分类处置情况展示给市民,让群众了解他们分类后的垃圾没有被混装清运。鼓 励部分中后端分类处置单位向市民开放,让公众获得更多参与感,增强其分类的责任感。 垃圾分类除了需要用法制手段强制推动外,一定的激励也有利于更快推进。目前,不少城市是对垃圾 分类行为本身进行奖励,甚至个别城市对分类量进行奖励。但是,引入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垃圾减量化, 而不是对垃圾投放进行奖励。因此,在公众逐步形成分类习惯后,一些城市要及时对奖励分类的做法予以 调整。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技术性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推动,避免走 入误区,影响工作的有效推进。 (摘编自鞠昌华《垃圾分类要避免走入误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B. 受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影响,人们对垃圾分类难免会有不适应感。 C. 上海主要采用厌氧发酵工艺而非焚烧方法处理湿垃圾,是基于对处理成本的考量。 D. 目前,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奖励,这与奖励的初衷南辕北辙,应立即纠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海 2019 年 10 月 日均湿垃圾分出量较 2019 年 2 月增长近 1 倍,这表明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富有成效。 B. 2020 年第二季度前,上海计划建成三座湿垃圾资源化项目,以应对当前出现的末端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 C. 当后端处置设置倒逼人均垃圾产生量减少时,垃圾大幅减量这一目标就能通过前端的垃圾分类得以实现。 D. 向市民展示垃圾分类转运和分类处置情况,可以成为试点城市增强市民分类责任感与积极性的途径之一。 6.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管理,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今后要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逐条概括。 【答案】4. D 5. C 6. ①健全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②包容百姓难处,坚持不懈地引导民众进行垃圾分类。③按需建垃圾集中 处置设施。④注重对垃圾处理后的资源化产品的“再利用”。⑤鼓励加强公众参与,树立民众从源头减少垃 圾量的意识,把中后端分类情况展示给公众。⑥及时按需调整激励机制。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 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D 项,“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奖励,这与奖励的初衷南辕北辙”分析错误,由材料三第二段可知, 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行为本身"和“垃圾量”进行奖励的目的是促使公众形成分类习惯,并非“与奖励的 初衷南辕北辙”;且“应立即纠正”错,材料中是“在公众逐步形成分类习惯后,一些城市要及时对奖励分 的类的做法予以调整”。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 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 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 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 C 项,“垃圾大幅减量这一目标就能通过前端的垃圾分类得以实现”错,材料二中有“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 末端处理减量,但是不会减少垃圾的源头产生量”的说法。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 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根据文本“1993 年,原建设部……十分缓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上海 在立法方面走在了前边,填补了空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可以概括为:①健全垃圾 分类的法律体系。根据文本“生活垃圾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在这 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包容百姓的难处,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可以概括 为:②包容百姓难处,坚持不懈地引导民众进行垃圾分类。根据文本“为此,上海市的湿垃圾处置项目开 始紧急上马。浦东老港镇,原计划明年第二季度投产的上海最大规模湿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已于 10 月 24 日实现试运行。2020 年第二季度前,上海计划建成 3 座湿垃圾资源化项目。”可以概括为:③按需建垃圾 集中处置设施。根据文本“但这些资源化产品利用途径不畅,大规模资源化利用受限。”可以概括为:④ 注重对垃圾处理后的资源化产品的“再利用”。根据文本“为消除市民的不信任感,各城市应努力把中后端 的分类转运、分类处置情况展示给市民,让群众了解他们分类后的垃圾没有被混装清运。鼓励部分中后端 分类处置单位向市民开放,让公众获得更多参与感,增强其分类的责任感。”可以概括为:⑤鼓励加强公 众参与,树立民众从源头减少垃圾量的意识,把中后端分类情况展示给公众。根据文本“在公众逐步形成 分类习惯后,一些城市要及时对奖励分类的做法予以调整。”可以概括为:⑥及时按需调整激励机制。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旅伴 陈忠实 在同一车厢的同一隔间里,两位旅客同时找到了自己的铺位,都是下铺。他们谁也顾不得瞧对方一眼,忙着把随身带上车来的大包小包塞到货架上去,然后坐到车窗跟前来,火车启动了。 他们先后坐下,掏烟,点火,嘘出一口浓烟,上车时的紧张忙乱情绪舒缓下来,这时才转过头来,打 量坐在对面的旅伴。两人的目光一经相遇,几乎同时惊奇地叫起来: “啊呀!是你----” 这两个人,是高中读书时的同学和朋友。一个被同学们公认为数学王子,一个号称文学天才。现在, 二十多年以后,数学王子已经是国防尖端学科的研究人员了,而文学天才也已是当代颇有点名气的工业题 材的作家了。二十多年前,他们同时爱上了班里一位名叫东芳的女生,那是个聪明而又动人的窈窕姑娘, 大伙叫她东方美人,她是他俩心中的女神……这两个朋友也不能超凡脱俗,朋友关系破裂了,结下了怨。 而时间的流水似乎可以冲散一切感情的烦忧。现在,当他们在列车上握手、拍肩的时刻,心中虽然还有那 么一点不可言状的别扭情绪,却终究为理智所主宰了——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哇! 一阵闲聊之后,作家首先从尴尬的情绪里超脱了,豁达地说:“东芳现在好吗?”"怎么......你?”军 事科学工作者惊奇地睁大了眼睛,“她不是嫁给你了吗?” 这样——真是哭笑不得——他们才相互闹明白,谁也没有娶到东方美人,二十多年的误会,都以为对 方和她结合了。 “噢!原来如此……”作家感慨起来,动情地说,“我当时感觉出来,她更喜欢你,说你聪明、冷静。 她说她母亲不喜欢搞笔墨文学的人,容易招灾惹祸……二十多年了,我一直以为你们生活在一起……”“嗨! 哪能呢……”科学工作者淡淡地笑笑,“我当时判断出她更喜欢你。她常当我的面说你开朗、浪漫,有诗 人风度.....说我太死板……” 火车在宽阔的北方原野上奔驰。大片大片的金黄的油菜间缀在一望无垠的碧绿的麦田里,一排排白杨, 从窗前掠过去,远处的山峦迷蒙在淡灰色的雾霭里。田野里春的温馨气息灌进敞开的车窗里来了。 “我毕业以后,家里太穷了,‘瓜菜代’也维持不住,舅舅把我带到青海,进了地质勘探队。我肩上 扛着标杆,爬遍青藏高原,兜里总没有忘记装着一本稿纸……我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第一次萌动的爱情 却同时结束了!” “我毕业后参军了。当了两年兵,从部队上了大学,再回到部队。在戈壁滩上‘隐居’了二十年,已 经与‘尘世’隔绝了。那年回家探望父母,听人说她和小赖子结婚了,我坚决不信.....” “我也听说过她和小赖子结婚的话,也是不信。”作家证实说,“她怎么能嫁给他呢?那么一个猥猥琐 琐的侏儒!” “看来是真的嫁给他了。”科学工作者说,“他虽然猥琐,可他当时比你比我都更优越。他当了汽车 司机,走南闯北,能弄到别人弄不到手的‘进口’物资,别忘了当时是困难时期……不过,我总不愿意这 样想。” 作家显然激动了,创作的灵感顷刻之间激荡起来了,回味自已经历过的生活,心情往往按捺不住。他拉开手提兜,取出一瓶酒,用牙齿揭掉瓶盖,在两只喝水的杯子里斟上酒。科学工作者也急忙取出罐头和 香肠,摆到小桌上。 “我们都犯了 一个错误……”作家用富有哲理的口气说,“把一个俗不可耐的女人看得太神圣了!” 说罢举起酒来。 “可笑的是……”军事科学工作者冷静地说,“我们之间因此而曾经互相妒恨!”说罢也举起酒来。 火车正以风驰电掣般的气魄,在北方的原野上疾进……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中的“旅伴”既是指两个人这一次火车上的旅行,也是指两个人共同经过的人生之旅。 B. “女神”最后选择了汽车司机,暗示了所谓的“女神”是一个庸俗、追求金钱、心机深沉的女人。 C. 文中“作家”和“军事科学工作者”都没有具体的姓名,说明故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典型性。 D. 文章在讲述一个情感故事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对过去时代的反思,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8. 小说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9. 文中的作家开朗、浪漫,军事科学工作者冷静、严谨。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第一处:①在结构上呼应开头、结尾,引出了对北方原野景色的描写。②烘托人物心理, 暗示两人打开了心扉,为后文两人交流各自人生经历作了铺垫。第二处:①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暗示两人尽 释前嫌和时代快速发展。②以景语作结,使小说意味深长。 9. ①语言描写。作家语言多带感慨,抒情意味浓厚,如“我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科学工作者语言冷静, 陈述事实较多。②神态描写。作家情感丰富,如“动情地说" ;科学工作者平静理性,如“淡淡地笑笑”。 ③携带的物件描写。作家带的是酒,科学工作者带的是罐头和香肠,一个着眼于情绪表达,一个着眼于现 实需求。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一步,浏览选项,标考查点。把与“思想内容”“艺 术特色”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画出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 等内容的名称。第二步,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注意选项带出的要点是否有原文依据。第三步,对比排除, 确定答案。根据“原文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原文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艺 术特色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B 项,“说明了这个女性是一个庸俗、追求金钱的女人”分析错误,在生活困难时期,选择物质充裕的生 活,这是一个特殊时代下产生的悲剧,本无可厚非。“心机深沉”从文中并未看出。 故选 B。【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本题考查 的是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渲染、烘托、营造某种氛围;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 做铺垫;交代人物身份、人物活动背景场所;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深化小说主题; 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分析两处景物描写,主要结合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不同的作用:一处在文章中段,是两个人二十多年误会 澄清,彼此都很激动后,此时的景物描写“火车在宽阔的北方原野上奔驰”主要有与开头呼应、引出下文、 衬托人物心理的作用,内容上也能使紧张的情节得以舒缓,为下文两人敞开心扉畅谈做铺垫。。第二处在文 章的结尾,文尾的景物描写除了与前文的呼应外,主要是暗示主题,在表达效果上起增强小说韵味的作用。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 和侧面烘托,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描写,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 物形象的手法。 本文中对作家和军事科学工作者描写主要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来表现。直接描写,如语言描写和神态 描写,如“噢!原来如此……”“作家感慨起来,动情地说”“科学工作者淡淡地笑笑”;可以看出作家情 感丰富,语言带有抒情特点,动作表情也更丰富,而科学家则较为冷静内敛。间接描写,主要通过他们携 带的物件描写来侧面展现两个人不同的性格,如“作家显然激动了……他拉开手提兜,取出一瓶酒,用牙 齿揭掉瓶盖,在两只喝水的杯子里斟上酒。科学工作者也急忙取出罐头和香肠,摆到小桌上”,一个浪漫, 一个务实。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交代故事背景,即交代时间、地点、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 ②渲染氛围,奠定基调。绝对客观的环境描写不存在。自然环境的描写必定与人物的情感形成不同程度上 的暗合。③表现人物,环境里藏着人物的身世地位、文化教养、生活状况以及精神品质等等。环境描写可 用于衬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④推动情节发展,情 节发展与自然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 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⑤暗示作品主题,我们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 开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揣摩。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年十五,丁内外艰,孤贫飘泊,无以自振。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 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登隆兴元年进士第,历扬州泰兴尉。训武郎杨大烈有田十顷,死而妻女存。俄有讼其妻非正室者,官没其赀,且追十年所入租。部使者以诿迥,迥日:“大烈死,赀产当归其女。 女死,当归所生母可也。”境内有妇人佣身纺绩舂簸,以养其姑。姑感妇孝,每受食,即以手加额仰天而 祝之。其子为人牧牛,亦干饭以饷祖母。迥廉得之,为纪其事,白于郡,郡给以钱粟。调信州上饶县。岁 纳租数万石,旧法加倍,又取斛面米。迥力止绝之,曰:“令与吏服食者,皆此邦之民膏血也。曾不是思, 而横敛虐民,鬼神其无知乎!”州郡督索经总钱甚急,迥曰:“斯钱古之除陌之类,今其类乃三倍正赋,民 何以堪?”反复言之当路。程祥者,从伯父昌禹来居番阳,昌禹死,遂失所依。祥继亡,祥妻度氏犹质卖奁 具以抚育孤子,久之罄竭濒死,邻家皆莫识其面。有欲醮之者,度曰:“吾儿幼,若事他人,使母不得抚 其子,岂不负良人乎?”终辞焉。或为迥言其事,迥走告于郡守,月给之钱粟。迥居官临之以庄,政宽而明, 令简而信,绥强抚弱,导以恩义。积年雠讼,一语解去。猾吏奸民,皆以感激,久而悛悔,欺诈以革。暇 则宾礼贤士,从容尽欢,进其子弟之秀者与之均礼,为之陈说《诗》《书》。质疑问难者,不问蚤暮。势位 不得以交私,祠庙非典祀不谒。听决狱讼,期于明允。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贵溪民伪 作吴渐名,诬诉县令石邦彦,迥言匿名书不当受,转运使不谓然,遂兴大狱,瘐死者十有四人。及闻省寺, 讫报如迥言。迥尝授经学于昆山王葆、嘉禾闻人茂德、严陵喻樗。卒官。迥之子绚以致仕恩调巴陵尉,摄 邑事,能理冤狱。孙仲熊,亦有名。 (节选自《宋史.程迥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B. 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土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C. 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D. 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丧也叫“丁艰”,“丁内外艰”指遭遇父母去世,其中“内艰”指母亲去世,“外艰”指父亲去世。 B. “进士第”是中国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土,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登进士第"是指考中进土。 C.《诗》《书》是指《诗经》《尚书》;“五经”一般指儒家《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春秋》的合称。 D. “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我国古代退休制度仅限于官吏,常见称谓还有“致事”“致政”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程迥明察情理,断狱才高。在杨大烈财产继承问题上,他认为杨大烈的财产应为其女继承,女去世则由 该女的母亲继承,即使母亲不是杨大烈的正室。 B. 程迥体恤民情,为民请命。州郡督促收经总钱,但他认为此税应该数量很小,现在却远超正赋,百姓不 能承受。在反复进谏之后,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C. 程迥急人之困,帮扶弱者。对于品行好但生活困难的人,他总是极力帮助,如孝敬婆婆的妇人和程祥的妻子,她们都是在程迥的帮助下,获得郡里补助。 D. 程迥是非分明,坚持原则。有人假托吴渐之名诬告县令石邦彦一事,他认为不应受理,但转运使却严厉 处罚,等上级知道此事,回复的和程迥所言一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幼,若事他人,使母不得抚其子,岂不负良人乎? (2)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我的孩子还小,如果让我去侍奉别人,那么母亲就不能抚养她的孩子,这样不就辜负了我的丈夫吗? (2)凡是上面官员没有弄明白的,总要再三直言辩驳,不会因为上级而随便停止。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 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此句大意:二十多岁,才知道读书,当时战乱刚刚平息。西北一带的士大夫大多居住在钱塘,程迥才有了 机会被朝廷考察其德行与学业。 依据结构和句意分析:如果文句“余始知读书”断开的话,“余”就是人称代词,是“我”之意了,此句 大意就是“我才开始读书”,这样的话,此篇的传主就是“我”了,这样的理解是不合语境的,据此可排除 BC 两项,此外,文中的“西北”是“士大夫”的定语,修饰“士大夫”,故“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是一 完整句意,据此,排除 D 项。 此句正确的标点符号: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土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 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C 项,“‘五经’一般指儒家《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春秋》的合称”理解有误。《乐经》不是“五 经”之一,应是“《周易》”;秦朝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六经”,但《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 下了五经。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 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 拔高,等等。 B 项,“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理解有误。阅读文本可知,针对州郡督促收经总钱,他反复对朝廷申诉。 原文并未明确他反复进谏之后的结果。故此项无中生有了。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此类试题,看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 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采分点:“事”,侍奉;“良”,妻子称丈夫;“……乎”,……吗。 (2)采分点:“悉”,知道,了解;“抗辨”,直言辩驳;“苟止”,随便停止。 【点睛】“筛选文中的信息”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筛选 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信息。 综观近几年各地区高考试题可知,文言文阅读题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有两类: (1)传记类文本中表现人物品 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的信息,考查重点为文中所写人物的言行主张、性格特点与品德等。 (2)非传记类文本 中体现作者观点的信息,包括重要概念或知识的解释、文章的主旨句、作品中议论性或抒情性的观点句等。 考查题型常为客观选择题,具体命题形式有三种:(1)从阅读文段中选取 6 个句子,任选 3 句组成一个选项, 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2)从阅读文段中选取 8 个句子,每两个句子编为一组,要求考生选出 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3)题干对文段中的传主形象或作者观点已做归纳,要求考生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一 般来说,对于客观题,考生只须明确常见的出题陷阱,将题干信息与原文仔细比对,即可作出准确判断; 而主观题除考查以上能力外,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难度会有所增大。二、解题攻略:(一)表现人物品格、 情操和主要事迹的信息筛选。1.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 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2.传记类文章中筛选信息题的常见设题陷阱 (1)所给语句不符合题干要求。传记类文章中传主的品格等往 往是复杂的、多变的,但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却只是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往往把 没有体现传主某种品格的语句也夹杂在了选项中,以迷惑考生。 参考译文: 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十五岁时,遭遇父母之丧,孤苦贫穷,飘泊不定,没有办法靠自己的 能力养活自已。二十多岁,才知道读书,当时战乱刚刚平息。西北一带的士大夫大多居住在钱塘,程迥才 有了机会被朝廷考察其德行与学业。隆兴元年考中进士,历任扬州泰兴尉。训武郎杨大烈有十顷田,他死 后妻子和女儿还活着。不久有人状告杨大烈的妻子不是正室,官府没收了她的财产,并且追回十年收入的 租子。部使者把这件事交给程迥去办,程迥说:“杨大烈死了,他的财物应该归他的女儿所有。女儿死了,财物归她的生母所有是应该的。”境内有个妇女,靠做雇工纺线舂谷簸糠来供养她的婆婆。婆婆感念儿媳 的孝顺,每次吃饭时,总是把手放在额头仰天祈祷祝愿。她的儿子为别人放牛,也把要的饭给他的祖母吃。 程迥考察了解到此事,把这件事记了下来,报告给郡里,郡里便供给这个妇人钱和粮。程迥调任信州上饶 县。每年交纳租子数万石,按旧法要加倍,并且又收取面米。程迥极力阻止拒绝,说:“县令与下属从官 们吃的穿的,都是这个县的民膏和民血。官员们竟然不考虑这个问题,却要横征暴敛虐待百姓,难道鬼神 不知道吗?”州郡督促收取经总钱非常急迫,程迥说:“这钱是古代除陌之类的赋税,现在这类赋税竟然是 正赋的三倍,百姓怎么能够承受?”他反复对朝廷申诉。程祥跟随伯父程昌禹来到番阳居住,昌禹死后,程 祥就失去了依靠。接着程祥也死了,程祥的妻子度氏仍然质卖了奁具来抚育程祥的儿子,不久奁具都卖光 了,快要死了,邻家都不认识他们。有想要娶度氏的,度氏说:“我的孩子还小,如果让我去侍奉别人, 那么母亲就不能抚养她的孩子,这样不就辜负我的丈夫了吗?”最终拒绝了。有人把这件事告诉程迥,程迥 迅速报告给郡守,于是郡里每月供给度氏母子钱粮。程迥做官,对待自已的职务很是庄重,政策宽仁而清 明,政令简明而守信,安抚强者抚慰弱者,用恩义引导他们。多年的仇怨,一句话就能解除。狡猾的官吏 和刁奸的百姓,都心存感激,时间一长就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欺诈之风得到改变。有空就以上宾之礼相待 贤能之人,悠闲尽兴,举荐他的优秀弟子和他行对等的礼,为他们讲述《诗经》《尚书》。他们提出的疑问 不管早晚,程迥总是尽心回答。势力职位不用来结交谋取私利,祠庙不是大典祭祀不去拜谒。断决案件诉 讼,总是追求公正透明。凡是上面官员没有弄明白的,总要再三抗争分辩,不会因为上级而随便停止。贵 溪有一个百姓假托吴渐这个名字,诬告县令石邦彦,程迥说匿名的书信不能受理,转运使不认同,于是严 刑拷打,在狱中死了十四个人。等到上报省里,最终回复的和程迥所说的一样。程迥曾经教授昆山王葆、 嘉禾名人茂德、严陵的喻樗经学。最终在官位上去世。程迥的儿子程绚因为程迥退休之恩被调任巴陵尉, 管理邑里的事情,并且能够审理冤案。程迥的孙子程仲熊,也很有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稂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①星桥:星津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官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 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总写节日气氛。“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铁锁开”指上元节铁锁打开,任人通行。 B. 中间两联是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游人如织,皓月当空;游伎们身着艳装,边走边唱。 C. 尾联与李白笔下“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所强调的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的心理相同。 D. 这首诗对仗工稳,结构紧密,词采华艳,音调和谐,展现了一幅我国古代上元节的风情画。 15. 清代学者纪昀评此诗:“三、四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不可移之他处。夜游得神处尤在出句,出 句得神处尤在‘暗’字。”请简要赏析“暗”字“得神”所在。 【答案】14. C 15. ①“暗”指不亮,没有光,与“明”相对,“暗尘”指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 扬,人也是看不见的。②本不可见的“暗尘”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灯影而见,突出灯光、月光明亮。③ 由灯光、月光的明亮,突出了节日热闹、欢腾的氛围。 【解析】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 项,“尾联……强调的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的心理相同”理解错误,本诗尾联“金吾不禁夜,玉漏莫 相催”重在强调快乐的时光非常短暂。李白句“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重在人生如梦,及时行乐。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在进行炼字题的解答中,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让我们赏析的这个字是哪一 类型。在高考题目中,常见的炼字的类型有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副词、连词等),此外,数词、叠词等也 常有涉及。然后按照解答。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者该词在诗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指出该字所运用的表现 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第三步:结合古诗的背景,分析这个字所传达出的情感、主题等。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意思是达官贵人,走马观花,马蹄溅起飞扬的尘土;明月当空,照耀着簇簇 攒动的人群。根据语境,“暗”,没有光,与“明”相对,“暗尘”指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扬,人 也是看不见的。本不可见的“暗尘”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灯影而见,突出灯光、月光明亮,写出了“正 月十五”月光灯影的明亮,写出了当时热闹的场面及诗人的心情。 【点睛】诗歌中炼字题一般解答思路: 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 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 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 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手法这三大 鉴赏角度。 诗歌赏析: 正月十五日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上元节。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 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 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驰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 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 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 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合” 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端门与星津桥洛阳城处处如此。唐代,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说:“洛 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 新。”可与此诗相印证,可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是说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 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的明灯,远远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桥银河了。 中间两联是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万家空巷,一起涌上街头;人人雀跃,不分富贵贫贱。上联写 达官贵人,走马观花,马蹄溅起飞扬的尘土;明月当空,照耀着簇簇攒动的人群。下联写打扮得花枝招展 的游伎们艳装行歌,唱着“落梅”一类通俗流行的歌曲。“裱李”,是说游行的歌伎们浓装艳抹有如桃李。 “行歌”是说她们边走边舞,边舞边唱。“落梅”,即“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的典调之一。这里 泛指一般通俗歌曲而言。由这些描写不难想象,洛阳城里的元宵之夜,成了不眠之夜,不知不觉已至深更 半夜,但欢腾的人群仍然乐而忘返,希望这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过去。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金 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称“执金吾”,指京城里的禁卫军。据史记载唐代设左、右金吾卫, 主管统率禁军。玉漏,指古时的计时器,用铜壶滴漏以记时。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 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屈原要以前贤为榜样,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2)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比喻、反问的手法批判秦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径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描写“醉翁”醉在其中的情景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3)苍颜白发 颓然乎 其间者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 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 重点字词的写法:伏、锱铢、苍颜、颓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语,至今读来仍然_________。现实中,有的干部自身 以“小节无害”而自谅自恕,社会上则常因“无伤大雅”而____。 这类干部的一些做派尽管不“显山露 水”,但其危害却不可低估。倘若长期坐视不理,容易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 )。读一读那些落马干部的忏悔录就能发现,一些人犯错误就是从思想上的小毛小病、经济上的小 偷小摸、生活上的小贪小占开始的。量变会引发质变,小事小节上的漏洞不加修补,很可能会_____成为廉 洁自律大决堤的管涌口。“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小事小节是自我加强廉洁自律、提升政治修养的起始 点、受力点。对领导干部而言,生活小事不能等闲视之,更不可麻木不仁。言有所畏、心有所止、行有所 戒,洁身自好被称得上党性修养的第一关。领导干部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 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在小事小节上守住廉洁阵脚、压实法纪底线,常掸心灵灰尘, 常清思想垃圾,常掏灵魂旮旯,才能练就过硬的_____,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发人深省 熟视无睹 扩大 作风 B. 发人深省 目不忍睹 扩充 本领 C. 醍醐灌顶 熟视无睹 扩充 作风 D. 醍醐灌项 目不忍睹 扩大 本领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事小节出问题看似不严重,但背后隐藏的祸患却不小 B. 许多干部在工作的小事小节上加强自我修养,完善自我 C. 对于那些看似不严重 小事小节,领导干部要目光长远 D. 领导干部要重视自己思想、经济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小节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行有所止、心有所畏、言有所戒,洁身自好称得上是党性修养的第一关。 B. 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洁身自好称得上是党性修养的第一关。 C. 心有所戒、言有所畏、行有所止,洁身自好称得上是党性修养的第一关。 D. 心有所止、言有所畏、行有所戒,洁身自好被称得上党性修养的第一关。 【答案】17. A 18. A 19. B 的【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 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 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一空,发人深省:启发人深刻思考而有所觉悟。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语境中,刘 备的这句古语能给人启发,没有“使人彻底醒悟”的含义,应选“发人深省”。 第二空,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目不忍睹:形容景象 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语境中所指的只是一些“小节”,没有“惨象”,应选“熟视无睹”。 第三空,扩大:使(范围、规模等)比原来大。扩充:扩大充实。由小的错误,发展成大的错误,“扩大” 符合语境,应选“扩大”。 第四空,作风:(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 态度、行为。本领:技能,能力。语境中指的是 思想上磨练,应选“作风”。 分析可知,A 项的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 A。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 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 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括号后面说的是要重视小事小节,不然小问题会酿成大祸患,A 项符合要求。 B 项,与后文不衔接,后文说的是落马干部。 C 项,与后文不衔接,后文并没有强调“目光长远” 问题。 D 项,“要重视自己思想、经济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小节”主语是“干部”。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 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 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划线句子中,应先“心”,再“言”,最后再“行”更符合逻辑,且“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更合理。排除 ACD 三项。“被称得上”不合逻辑。 故选 B。 的 的【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 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 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 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 严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进展,①____,千百年笼罩在梦境中的神秘面纱被渐渐撩开,“有梦睡眠有助于大 脑健康”,就是最近的研究结论之一。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这就是梦的基础。据研究,人 们的睡眠是②_______两种形式交替进行,在异相睡眠中被唤醒的人有 80%正在做梦,在正相睡眠中被唤醒 的人有 7%正在做梦。一个人每晚的梦境可间断持续 1.5 小时左右。由于梦相伴睡眠周期循环规律,③____, 感觉梦多,而在正相睡眠中醒来的人,感觉梦少。 【答案】(1)人们对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2)由正相睡眠和异相睡眠(3)所以在异相睡眠中醒来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 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 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 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本段文字说的是梦境与睡眠的关系。第 1 空,根据下文“笼罩在梦境中的神秘面纱被渐渐撩开”“就是最 近的研究结论之一”可知,此处说的对象是“人们对梦的研究”;第2 空,根据“两种形式交替进行”“在 异相睡眠中……在正相睡眠中……”可知,此处说的是睡眠的两种形式,即“由正相睡眠和异相睡眠”;第 3 空,呼吁前文“由于”,句首用“所以”,再根据下文“而在正相睡眠中醒来的人,感觉梦少”可知,此处 说的是“在异相睡眠中醒来的人”的情况。 【点睛】语言表达的连贯,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 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 意句字间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40 个字。 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巡视器命名为“玉兔二号”。嫦娥四号着陆器完成第十五月昼 的科学探测工作,于 2020 年 3 月 2 日凌晨 4 时进入月夜休眠。第十五月昼期间,着陆器工况正常,有效载 的荷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低频射电频谱仪按计划开机工作,地面接收科学探测数据正常。“玉兔二号” 月球车于 2020 年 3 月 1 日 20 时 6 分顺利完成第十五月昼的科学探测工作,进入月夜休眠。 【答案】①2020 年 3 月 2 日;②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完成第十五月昼科学探测工作;③进入月夜休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可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事件的主体、主要内容、影响 等,按照主谓宾的句式结构组织答案即可。 本段介绍的主要内容是嫦娥四号着陆器完成第十五月昼的科学探测工作,进入月夜休眠。提炼语意时要抓 住文本主要信息,时间:2020 年 3 月 2 日;主体:嫦娥四号着陆器;事件:完成第十五月昼的科学探测工 作,进入月夜休眠。据此总结成一个语意连贯的不超过 40 的段落即可。 【点睛】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 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 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 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省将中考体育分数上调至 100 分,用以提高体育课地位,让自觉锻炼成为孩子的生活习惯,引导学校、 家庭和孩子重视体育,这赢得了一片叫好之声。但也有反对之声,认为体育分值增加,会导致学生和家长把 劲用在“挣分”上,而非发展体育兴趣与体育技能上;且已有家长在打听“哪有培训班”,要给孩子报名“补 体育”。 某报专门开辟专栏,就此事展开讨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在中考考生、体育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 一篇文章投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提倡体育 100 分,也需未雨绸缪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对于将中考体育上调至 100 分这件事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该做法其提高体育课 地位的用意明显,就是要引导学校、家庭和孩子重视体育。 身体素质是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重视体育,对孩子健康全面成长极具意 义。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措施,扭转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每况愈下的形势,中华民族体质健康就会出现大 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当然要多管齐下,考试在其中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该省的做法,并非矫枉过正, 而是让体育回归“主位”。当我们在为体育课“麻雀变凤凰”点赞叫好的同时,也需防止两种“过犹不及”。 谨防过度“应试化”。近年来,中考体测中,拉关系走后门、搞突击走过场、弄虚作假、冒名替考时有发生,甚至还有考生使用兴奋剂事件。这些乱象使体育考试陷入了非正常“应激状态”,是体育过度“应试 化”所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随着体育分值增加,学校与家长重视程度毫无疑问会提升,但也很有可 能会把劲用在“挣分”上,而非发展体育兴趣与体育技能上。 谨防“减负”变“增负”。该省新政出台不久,已有家长在打听“哪有培训班”,要给孩子报名“补体 育”。鼓励孩子多锻炼,如以兴趣为导向,本是减负之举。但现实往往是,面对考重点高中的“考试指挥 棒”,基本是“考什么,补什么”,家长想的是如何通过“加码”“加练”多拿分,而罔顾孩子的兴趣和意 愿。 重视体育教育、提高体育课地位本是好事,应大力提倡,但需要端正体育教育宗旨,立足“健康第一” 的出发点,站稳“让自觉锻炼成为孩子生活习惯”的落脚点,把分数细化到平时体测、体育课出勤率、一 小时锻炼和体育技能的掌握中。只有科学合理考核,才能真正体现这项改革的应有之义。 体育 100 分能否严格把关,需要教育系统从重视体育课作用、提升体育课质量、增强体育师资、优化 考核机制、堵住人为操作漏洞等方面着力。 同样,上好体育课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要做好强身健体表率,放下电 子产品,多陪孩子锻炼;政府和教育系统也要解决好场地、安全、配套措施等问题,为高质量体育课做好 保障。 可以预见,提高中考体育分将成趋势,而体育 100 分该如何科学推进,值得期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 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材料中说到了一个省将中考体育上调至 100 分,用意在于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让各方重视体育。 但是这样的做法也招致了反对的声音,他们的观点是当体育科目分值增加,家长和学生在意的是如何在这 个科目上多挣分而不是真正发展体育兴趣,此后就出现了让孩子去培训班“补体育”,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好 的现象。这里需要我们针对此事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在中考考生、体育教师、家长中任选一 种身份,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此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要全面客观地发表自己的 观点,要辩证地看待问题。比如可以肯定做法,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防止学校、 考生和家长对此过度“应试化”等等。 参考立意: 1.明确体育教育宗旨,防止过度“应试化”; 2.体育教育要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导向,少些“功利化”;3.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需要各方通力合作,不是仅仅靠“分数”来施压就能奏效的。 参考素材: 1.悉闻“中考体育成绩上调至 100 分”的消息后,虽稍有意外,但也觉是情理之中。体育加分是好事,从 此少年多健儿,靓丽青春添风采。 2.虽然,近几年中考体育也在加分,但力度仍不够,总有“隔靴搔痒”之感。常言道,顽疾须下“猛药” 医,此次让体育与语文、数学、英语一下子平起平坐,大有“翻身农奴把家当”的感觉,更是一剂良方。 且不说近些年常有“中国少年的体质远不及日韩”“中小学校多肥胖学生”“小学何以如此之多的近视” 之类的报道见诸报端,单看我们的周围:很多同学跑个两百米,气喘吁吁,直呼难过;做十个引体向上, 也是“要他的命”;更不要说打篮球、踢足球和三步跨栏之类稍有技巧的运动,除非是在电脑或手机上。因 此,校园里胖子“寻常见”,“眼镜”遍地是,“忧郁王子”每班有,“弱柳妹妹”级级多,也是见怪不怪; 社会上“宅男宅女”“佛系少年”,甚至“伪娘”等,也是“奇葩”辈出。难怪有人感叹“如今少年太阴 柔”! 3.何以如此?“重智育、重体育”的教学观念是最魁祸首。虽然如今中高考已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但分数仍是悬在家长、学生、甚至老师(包括校长您)头上的一把剑。于是乎“分分就是命根”,为了分数, 一个个都打了鸡血一般:“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多考一分,干过千人”。且不论“身体是革命的 本钱”,更不要以“以后有机会锻炼”为借口,忽视体育,长此以往,“东亚病夫”的担忧决不是什么危言 耸听! 4.幸好,有识之士看到这个问题,管理者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既然大家都要分,那么就用分数的杠杆, 撬动那些不当的教学观念,拦住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打碎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我为此次加分叫 好!当然,作为校长,您也有你的担心: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必然要增加体育活动与训练强度,安全事 故的概率出会提升。常言道,不能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不行船。只要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就 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其实,即使在锻炼中受点伤,这也是成长的必然代价,哪个孩子的成长没有一些伤疤? 5.总之,此次体育加分,于生有利,于国有益。只要学校、家长、学生充分重视体育锻炼,我想我中华少 年定会重现一派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的新气象。 6.分值的增加表明国家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事实上,2007 年以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个别指标有所上升,但整体上持续下降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加上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受网络高速 发展、交通日趋便利等因素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7.分值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关注,及对学校体育 的重视。 8.国家层面一直很重视体育及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但因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在学校层面没有 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学校还是考什么教什么,学生还是考什么学什么。云南省在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中的投入接近 300 亿元,可花了这么多钱,学校里的小胖墩儿、豆芽菜、近视眼比例还是不低。只有 把合理的膳食和必要的体育锻炼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学生体质。 9.我们提高中考体育分值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校更加重视体育,让家长、社会更加重视学生体质健康, 引导教育回归本位。 10.提高中考体育分值,特别是像云南这样把体育和语数外并列,我认为是中国基础教育回归本位的信号。 11.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在实践中没有把体育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我们需要一个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 平台或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中考体育把分数提高到 100 分,和语数外相等,有助于改善中国老百姓对学 校体育的看法,及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期待。这一举措在引领社会风尚、引导国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上, 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12.事实上,中考体育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在全国实行,当时的阻力比现在大得多。但为什么还要硬着 手腕做这件事?因为一个共识是,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有效措施,扭转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每况愈下的形势, 中华民族体质健康就会出现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当然要多管齐下,考试在其中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不采取考试的方法制约、克服问题,根本做不到,所以必须找到一个抓手, 而中考体育就是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摸索出来的抓手。 13.如果中国真能通过体育考试把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解决了,让中华民族的素质得以提升,我们为什么不 考呢?但是要注意,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一旦全社会素质教育的大氛围形成了,大家都不再过分追 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了,中考体育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它可以不再考了。 行文结构: 本题要求考生选择一种身份,给媒体投稿,阐明自己对提高中考体育分值的看法。例文选择了“体育教师” 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根据文章要表达的内容,给文章拟写标题:“提倡体育 100 分,也需未雨绸 缪”。文章开头,首先亮明身份——体育教师,再由材料引出论题,提高体育分值是一件好事,但需要防止 两种“过犹不及”。然后分别论述这两种“过犹不及”。再深入论述,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出发点是关注学 生健康,要防止“体育教育”功利化。为了达到通过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这一目的,要求家长正确对待,做 好督促工作。最后,展望未来,“体育 100 分该如何科学推进,值得期待”。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 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 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 适当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