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2020.6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古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尚书•舜典》记载,
上古时代舜就设置了一个管理山林川泽草木的官职叫虞,做这个官位的人叫伯益。到夏朝时,就有了“夏
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道德倡导。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大文明形态:一是上百万年的原始文明,二是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三是三百年
的工业文明。今天正在向第四文明形态过渡,即生态文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自
然的一员,规律只能认识,不能违背。由此,国家出台了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追究终身责任,筑起
一道壁垒森严的屏障。
制度是写在纸上的硬措施,道德则是刻在心中的软约束。生态文明社会所要倡导的生态道德是一种全
新的道德观和道德范式,它不仅要求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要求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伦理评价,
接受自我良心的审判。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命令性原则,不损害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
的禁止性原则。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衝量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人是自然的主宰”这一工业文明理念仍然广为流传的背景下,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缺乏“发
乎情止乎礼”的道德修养,是很难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因此,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激发社会成员
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感恩是当务之急。
(摘编自刘奇《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
材料二:
针对如何认识我国各地域传统民俗现象、传统生态民俗,《中国环境报》专访中国生态伦理学会环境伦
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陈红兵。
《中国环境报》:某些地区的人们嗜吃野味,说这是当地的传统民俗。请问传统民俗要背这个“锅“吗?
陈红兵:对于有些人将吃野味归因于传统民俗的说法,要提高警惕,以免其混淆视听。诚然,传统上,
我国某些地区有嗜吃野生动物的不良风俗,比如广州人食性较杂,除了吃猪、牛、羊、鸡、鸭、鹅、鱼、
虾等,还喜欢吃蛇、鼠、龟、猴等。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民俗中又存在众多饮食相关的禁忌,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如山东民间有蛇、黄鼠狼、狐狸报复心强的说法,提
醒人们不要随意伤害这些动物。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均有对待动植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内容,教
育人们善待动植物。
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民俗观念中存在的不适应当代社会的迷信成分,也给了我们很多借鉴反思:一是
禁忌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民众千百年来的生存经验和智慧,有利于我们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人与动物和
谐共处,保护人自身可持续发展;二是民俗中迷信的说法虽不可取,但是它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
命的敬畏之情。我觉得这种敬畏之情在今天依然需要。
《中国环境报》: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发挥巨大作用。但是,也有人强调,
在现代社会,传统生态民俗缺失了保持生命力的土壤。对此,您怎么看?我们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
值何在?
陈红兵:大体而言,传统生态民俗就是传统民俗中体现的生态观念、生态环保实践及方式。传统生态
民俗在传统社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本身产生于民间,是民众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是适应
民众思想情感形成的,有自身一整套传承、发挥作用的方式,因此能够有效地熏陶民众爱护自然、关发生
命的思想情感,规约民众的生态环保行为。
至于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何在,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只要农业生产还存在,传统生态民俗
的许多方面就依然还具有价值,还应当发挥作用。实际上,也正是当代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使
我们重新反思、认识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
(摘编自王琳琳《生态民俗的宝贵价值》)
材料三: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 70%的新发传染病,均和食用野生动物有关。人类应从中吸取教训,划出与野生动
物之间的“生态红线”。因此,要有效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径,应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把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首先,强化生态法治基础,严格法律红线约束。2003 年非典之后,“让野生动物远离餐桌”一度成为
热门话题。但在过去的 17 年间,只在 2016 年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了修订,明确禁止生产、经营使
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但像蝙蝠、水貂等可能大量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却并未列
入其中。在法律层面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进一步夯实生态法治基础,从源头严格管理野
生动物非法捕猎和贸易,全面禁绝食用野生动物。
其次,① 。针对食用野生动物这类行为而言,最恰当、最适用的生态价值理念是“永久保护、
杜绝食用”。其中关键一环在于需求侧的生态治理,应有效抑制消费端对野生动物的“虎视眈眈”。正如野
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所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例如,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
和不合理消费,有效切断食用野生动物的黑色利益链条,最大程度降低类似疫情的发生概率及安全风险。第三,② 。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文明范式转型,最终要复归到人类行为主体自身的
行动上,其中,政府、企业和公众是构成生态行为主体的关键力量。建议政府落实对猎捕、杀害、收购、
运输、买卖和滥食野生动物等行为的全链条监管责任,推动企业坚持不经营野生动物,拓展公众监督非法
食用野生动物的渠道,调动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构建以政府管治、企业守责、公众监督为特
征的多元主体绿色行动体系,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新时代下的绿色行动新风尚。
(摘编自罗胤展《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古代朴素的生态道德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们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和道德倡导。
B. 在生态文明社会中,生态道德有全新的发展和要求,它既关乎个人素质又具有社会属性。
C. 传统民俗观念中的迷信虽不能适应当代社会,但给人们敬畏自然和生命带来借鉴和反思。
D. 只要划出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就能够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是自然的主宰”的工业文明理念阻碍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因此急需培养生态美德。
B. 传统民俗中的饮食习惯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身体健康和善待自然有积极意义。
C. 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生态民俗中的合理要素仍有被发现和继承发展的必要。
D. 生态文明建设道阻且长,要想人人都能养成践行保护生态的道德风尚,仍然需假以时日。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经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于 2020 年 6 月 1 日正式实施。
B. 山东省各地志愿者纷纷走进社区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C. 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秘境之眼”栏目,用一个个镜头展现了绿水青山中动物的面孔和生存场景。
D. 吉林长白山管委会完善野生动物救助保护体系,加大巡山力度,对受伤野生动物开展及时救助
4. 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在文中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 20 字。
5. 当前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建议。
【答案】1. D 2. A 3. C
4. ①践行生态文化理念,营造绿色生活氛围。②激励生态行为主体,编织绿色行动网络。
5. ①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②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激发社会成员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感
恩;③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激发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有效地熏陶民众爱护自然、关
发生命的思想情感,规约民众的生态环保行为。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
D 项,“只要……就能够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为”错,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三 “其次”“第
三”可知,还要“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构建以政府管治、企业守责、
公众监督为特征的多元主体绿色行动体系,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新时代下的绿色行动新风尚”。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
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
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 项,“工业文明理念阻碍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因此急需培养生态美德”错,原文说“在‘人是自然
的主宰’这一工业文明理念仍然广为流传的背景下,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缺乏‘发乎情止乎礼’的
道德修养,是很难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因此,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激发社会成员对自然的热爱、
尊重和感恩是当务之急”。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
C 项,选项只展示了动物和其生存环境,并未有任何保护措施。材料三说“要有效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
态破坏行径,应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具体措施是“在法律层
面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进一步夯实生态法治基础,从源头严格管理野生动物非法捕猎和
贸易,全面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有效切断食用野
生动物的黑色利益链条”“构建以政府管治、企业守责、公众监督为特征的多元主体绿色行动体系”。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审题,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填入恰当的语句”。根据材料三第二段“最恰当、最适用的
生态价值理念是‘永久保护、杜绝食用’”“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有效
的切断食用野生动物的黑色利益链条,最大程度降低类似疫情的发生概率及安全风险”,可知这段主要讲践行
生态文化理念,采用绿色生活的方式。根据材料三第二段“推动企业坚持不经营野生动物,拓展公众监督
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的渠道,调动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构建以政府管治、企业守责、公众监
督为特征的多元主体绿色行动体系”,可知这段主要讲的是要将动物保护落实到行动上,政府、企业、公众
共同努力。结合上述内容填写即可。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
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材料一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生态文明社会所要倡导的生态道德是一种全新的
道德观和道德范式,它不仅要求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要求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伦理评价,接
受自我良心的审判。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命令性原则,不损害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
禁止性原则”“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缺乏“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修养,是很难建成生态文明社会
的”,材料二说“中国传统民俗中又存在众多饮食相关的禁忌,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人们身体健
康具有积极意义”“是禁忌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民众千百年来的生存经验和智慧,有利于我们维护人与自然
生态环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保护人自身可持续发展;二是民俗中迷信的说法虽不可取,但是它能激发
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我觉得这种敬畏之情在今天依然需要”“传统生态民俗的许多方面
就依然还具有价值,还应当发挥作用。实际上,也正是当代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使我们重新反
思、认识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根据上述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教我如何不想她①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 年 9 月 4 日
注:①此诗作于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期。刘半农 现代诗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节第一句“天上飘着些微云”,与“浮云游子意”所营造的意境完全相同。
B. 第二节第四句“这般蜜也似的银夜”,巧妙地引发“我”内心对“她”的思念。
C. 第三节前两句的两处“慢慢”,写出了落花、游鱼对春水的依恋,画面优美。
D. 第四节借“枯树”“冷风”“野火”“暮色”“残霞”等意象传达出浓重的愁思。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共分四节,每节五行,其中第三、第五行语句相同,结构匀称工稳,具有建筑美。
B. 本诗用韵灵活,突破格律诗一韵到底、韵脚固定的要求,体现了新诗在格律上的自由。
C. 本诗分别描写了白天、夜晚、春天、秋天的景象,意象纯朴自然,构思精巧,基调凄凉。
D. 本诗一句“教我如何不想她”,喊出了多少海外游子的心声,体现了“诗言志”的传统。
8.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本诗运用了《诗经》中哪些典型手法?
请简要分析。
9. 本诗标题原为《情歌》,后被作者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你认为改后的标题好在哪里?
【答案】6. A 7. C
8. 刘半农的诗歌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比兴手法,重视意境的营造、 比兴等。“啊……这般蜜也似的夜晚”
这里用了一个“蜜”字准确集中地表达了作者那美好向往之情,甜如蜜虽是夏日却丝毫感受不到的那炎炎
热浪,连夜晚都变得有了颜色和味道。作者内心的甜蜜可想而知。这首诗中,每一段的开头渲染了不同的
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发,每一段都营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实感的景色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 9. 刘半农在这首诗中首创了“她”字的使用,促进了现代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诗中
的“她”是指祖国,这是思念祖国。不管是何种情感,作为我们读者来看,“她”已不再是片面的一个性
别的单词。能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赋予其更深更广的含义。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
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 项,“与‘浮云游子意’所营造的意境完全相同”错,“浮云游子意”借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
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天上飘着些微云”以一种舒展的情调展开,描写了春天的天空,有几丝云
彩在轻轻的漂浮着给淡蓝的天空增加了一丝韵味。把欣赏者的情绪带到了一个广阔无边、飘着些微云的天
际。几个短短的词句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淡淡的愁绪,就仿佛飘着的浮云般自由的空间感,从立
体的角度来看,一个“飘”字既表达了自由自在的一种情绪,也表达了一种缺乏归属感的情感。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基调凄凉”错,诗歌通过对各个季节的描绘形象地揭示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整首诗充
溢着他对自然和生活,以及对祖国的热爱,表现出了他高尚的情操,也充分体现了他追求自由、渴望自由、
寻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情感。诗歌既舒展温雅,又富于幻想更充满了激情。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
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
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
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
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
天空明净,大地宽阔。云儿在天空中飘着,微风轻吹,吹乱了诗人的头发,唤起了诗人心中思念故土和亲
人的感情,接着诗人一声感叹:“教我如何不想她?”反问加强了那感情和思念的程度。在夜里,银色的
月光照在宽阔的海面上。在这“蜜也似的银夜”,甜如蜜虽是夏日却丝毫感受不到的那炎炎热浪,连夜晚都
变得有了颜色和味道。作者内心的甜蜜可想而知。这样的景色,这样的爱恋,任是谁都不可以分开的,一
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我们也好像看到了作者那种深深置身于其中的向往,如此这般美好怎不教
我去想她啊。 诗人却不能和恋人相伴,不能和心中的恋人在一起。这月光和海洋契合无间、依傍难分的情
景在诗人的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感情呀?水上落花,水底游鱼,燕子飞舞。这花因为燕子可有着“落花有意,
流水无情”的担心?这游鱼因为燕子的出现可有着被水抛弃的担心?也许,燕子送来了家乡的信息,让诗
人的心里有着更深的触动,更深的思念,枯树在冷风中摇动,残霞映红了半边天,如野火在烧。这冷的风
和天边的残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出了诗人远离故国的失落和热切的思念之情。思念之余,诗人看
到的还是一片冷冷的暮色。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在诗人最冷的心灵感受中,暗藏着对祖国深深的爱。视物
从天空到海洋,从落花到鱼儿,从枯树到野火时间从白天到黑夜,从春天到天天地、海洋月光、云彩、献
花、鱼儿;有天,有海,有云,有月,有花,这一切的一切,这种种的种种都在表示着、彰显着一种爱恋 、
思念的情怀。作者身处异国他乡游子在外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睹物生情,无论艰难困苦都会怀念祖国思恋亲
人。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本标题的内涵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
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当时由于词作者刘半农先生正旅居英国伦敦,伴着那里的景色,诗人唱出了自己心底
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恋之情,诗名刚开始叫《情歌》,后来才改为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那是
作者远离祖国,心中时时生出对祖国的依恋,故带有强烈的思念祖国和怀旧的感情。由此看来,主题思想
是表达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是诗人 1920 年留学期间在伦敦写的。诗中的“她”是首次使用,
而关于“她”字的文字学诉求则是 1923 年才正式提出来的。诗中的“她”有人说是指一位女性,有人说是
指祖国(英语中的祖国 motherland 一词是阴性)。不管如何,是诗人的一种深挚的感情,启发他为祖国的文字
贡献了一个重要的人称代词,在文学解读活动中,“她”可以使读者体会到文本解读的自由感,增生想像
的双翼,自由自在地遨游在文本的世界里。文本中的“她”就如同一个个积木等待着读者在解读理解的道
路上搭造建构。读者在解读过程中,要为自己创造条件,充分感受到文本在向自己敞开。 在文学解读活动
中,我们的创造力就如同一株久旱逢甘霖的禾苗,在召唤结构的雨露滋润下,焕发出靓丽的绿色。“她”
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性,调动读者的解读创造性,让读者自由自在地在文本的世界里游弋,实现自我
精神的完满建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龚鉴,字明水,浙江钱塘人。早与冋郡杭世骏齐名。雍正初,以拔贡就选籍,授江苏甘泉知县。县新
以江都析置,故脂膏之地。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已任。故某侍郎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
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史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巨室延饮,又拒之。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令不近
人情。鉴益自刻苦,无一长物。县境邵伯埭受高、宝诸湖之水,地卑下。鉴谓当于农隙运土筑高埂沿堤为
防,以徐议沟血。堤上即植桑,兴蚕事。其西境地高,浃旬不雨即龟坼,宜每一里为水塘以蓄之。如是则
高下之田俱无患。大吏韪之,然不能行。邵伯埭下有芒稻河,设闸泄水尤要。值大水泛溢,鉴冒雨至,呼
闸官泄之。闸官以盐漕为言,不可。会总河嵇曾筠视河至,鉴直陈,厉声诃闸官,曾筠即令启闸。又用鉴
言,定盐漕船过湖需水不过六尺,过即启闸,无得藉口蓄水,为民田患。每岁晏,江都之鳏寡孤独多入甘
泉部中。西湖圣因寺僧明慧者,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千求遍于江、浙。一日以书币关白,鉴杖其使而遣
之。事流传,上闻。世宗召明慧还京,锢不许出。当是时,甘泉令声闻天下。在任六年,以父忧去官,贫,
至无以葬。河南巡抚尹会一故为扬州守,雅与鉴善,招之,欲使主大梁书院,以修脯助葬。遂卒于河南。
鉴湛深经术,能摘先儒之误,顾书多未成。所成者毛诗疏说,阐明李光地之说为多。
(选自《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B. 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 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C. 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呢/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D. 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盐漕,盐运和漕运的合称。用河道运输食盐和粮食分别称为盐运和漕运。
B. 书院,古代官学机构,是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长沙岳麓书院。
C. 经术,又称经学,是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义理的学问。
D. 疏,古籍注释体例之一,是对旧注所作的解释。文中是指对毛诗的注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龚鉴才德出众,早有盛名。他早年与同郡名士杭世骏齐名,后来以拔贡身份入仕;他对经学有深透的研
究,能指出先儒的错误,并著有毛诗疏说,阐明前人学说。
B. 龚鉴廉洁无私,清贫自守。他所供职的甘泉县是富庶之地,而他生活俭省,不贪不占,家无长物,连为
父亲办理葬事的钱都没有,这在当时社会中难能可贵。
C. 龚鉴性情耿直,刚正不阿。大水泛溢之际,他向河道总督直陈闸官不作为现象,并当面厉声呵斥闸官;
为受皇帝恩宠的僧人派人求见他,他不但不见,反而杖责来使。
D. 龚鉴为官有道,享有盛誉。他对故交、官员的请托和豪门的宴请一律拒绝,在大江南北广受赞誉;他治
理有方,江都一带很多生活无依的百姓纷纷投奔到甘泉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己任。
(2)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干求遍于江、浙。
14.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龚鉴“子惠黎元”的具体表现。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龚鉴以做庸俗官吏为耻辱,一心一意把爱护百姓、振兴文化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
(2)(明慧)依仗从前在皇宫内廷举办法会而受到皇上恩宠,在江浙一带到处求取(利益)。
14. ①为防洪,他主张运土加高河堤;②为增收,他主张在河堤上种桑树,兴企业;③为防田患,他建议规
定开闸泄洪的水位。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
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
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
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中,“入谒”是指进见、请见的意思,“与有旧”“有所嘱”“拒之”这几个动词表示几个动作,之
间是承接关系,之间应该断开,所以可排除 BD。根据前后文,“有所嘱”的主语是“故某侍郎子”,而“拒
之”的主语是“龚鉴”,两句话的主语不一样,之间应该段开,所以排除 A 项,选 C 项。原文标点为:“故
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何察属吏者,有扶而请,又拒之”,大意
是:从前某传郎的儿子同他有旧交,故来拜见他,有私事相托,被他拒绝了。有一位和龚鉴同域的官吏,
跟一位上级大官很亲近,令他暗中观察他属下的官吏。这位同域官仗势来请求龚鉴,又被他拒绝了。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
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本题
中,
B项,“古代官学机构”错,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东都洛阳紫微城的丽正书院。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
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
D项,“在大江南北广受赞誉”错,原文是“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令不近人情”,不是受到“赞誉”。而是
大江南北盛传甘泉县令做事不近人情。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
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一”,一心一意;“子惠”,慈爱、施以仁惠;“以……
为”,把……作为。
第二句得分点:“恃”,依仗;“干求”,请求、求取;“遍”,到处,“于”在。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
词句,最后组织答案。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说明龚鉴“子惠黎元”的具体表现,“子惠黎元”就是造
福百姓的意思,可依据文本内容逐一筛选。主要有三件事,一是“县境邵伯埭受高、宝诸湖之水,地卑下。
鉴谓当于农隙运土筑高埂沿堤为防,以徐议沟血”,可提炼为:为防洪,他主张运土加高河堤。二是“堤上
即植桑,兴蚕事。其西境地高,浃旬不雨即龟坼,宜每一里为水塘以蓄之。如是则高下之田俱无患”可提
炼为:为增收,他主张在河堤上种桑树,兴企业。三是“邵伯埭下有芒稻河,设闸泄水尤要。值大水泛溢,
鉴冒雨至,呼闸官泄之。闸官以盐漕为言,不可。会总河嵇曾筠视河至,鉴直陈,厉声诃闸官,曾筠即令
启闸。又用鉴言,定盐漕船过湖需水不过六尺,过即启闸,无得藉口蓄水,为民田患。每岁晏,江都之鳏
寡孤独多入甘泉部中。” 可提炼为:为防田患,他建议规定开闸泄洪的水位。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
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
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
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龚鉴,字明水,浙江钱塘人。早年与同郡的杭世骏齐名。雍正初年,以拔贡的身份进入銓选官吏的簿
籍,授任江苏甘泉知县。甘泉是从江都分出来新设置的县,从来就是富庶之地。龚鉴以做庸俗官吏为耻辱,
一心一意把造福百姓、振兴文教作为自己的责任。从前某侍郎的儿子同他有旧交,故来拜见他,有私事相
托,被他拒绝了。有一位和龚鉴同域的官吏,跟一位上级大官很亲近,令他暗中观察他属下的官吏。这位
同域官仗势来请求龚鉴,又被他拒绝了。当地豪族大户请龚鉴宴饮,都被他拒绝了。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
泉县令做事不近人情。但龚鉴越发生活俭省,家中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甘泉县境的邵伯埭,承受着高邮
潮、宝应湖之水,而地势低下。龚鉴认为应当在农阔时运土加高河堤,以防洪涝,并逐步商议疏导沟梁。
堤上要种植桑树,发展养蚕事业。邵伯那里西边地势高,十天不下雨,土地就要龟裂,要每隔一里挖个水
塘未蓄水。这样,无论是高田还是低田,都可早涝保收无惠。上司听了,很赞同他的主张,但却没人去施
行。邵伯埭有一条芒稻河,设置闸门泄水尤其重要。正值大水泛温,龚鉴冒雨萌未,呼叫间官泄水。但是
闸宫以盐运和漕运为理由,不肯开解放水。恰好河道总督嵇曾筠杈察水情至此,龚鉴向嵇曾筠直言报告此
事,并厉声斥责闸官,嵇曾筠听后立即命令开闸。嵇曾筠又采纳龚鉴的建言,规定盐远、滑运的船只过湖
需要的水位以六尺为度,一旦超过水位马上开闸放水,不许借口蓄水通航,酿成百姓灾难。每到一年将尽
的时候,江都那些没有劳动能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大多进入了甘泉县。西湖圣因寺有一位叫明慧的
僧人,依仗从前在皇宫内延举办法会而受到皇上思宠,在江新一带到处求取。一天,他派人拿着书写的礼
单通报求见,龚鉴杖打他的使者后打发他走了。事情流传开来,被皇帝知道了。世宗将明慧召回京城,将
他禁闭,不许出城。这时候,甘泉县令誉满天下。在任六年,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家里很贫穷,无法为父
亲办理葬事。河南巡抚尹会一原为扬州太守,向来与龚鉴友好,将他招去,想让龚鉴掌管大梁书院,用副
金帮他办完父亲葬事。后来龚鉴在河南去世。龚鉴对经学有深造的研究,能指出先儒的错误,只是他著述
的书大多尚未完成。他所写成的书《毛诗疏说》,阐明李光地言说的内容居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评事使蜀
王建
劝酒不依巡,明朝万里人。
转江云栈细,近驿板桥新。
石冷啼猿影,松昏戏鹿尘。
少年为客好,况是益州春。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叙述了朋友将万里远行、两人离别前开怀畅饮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B. 诗人选取“云栈”“板桥”等意象,以“细”“新”状其特点,突出了旅途之艰险与孤寂。
C. 啼猿的身影映在冷峻的石壁上,戏鹿扬起的尘土弥漫在松林间,形象地勾勒出蜀地的景象。
D. 中间四句写友人入蜀后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在空间的转换中,大大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16. 同为送别诗,本诗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抒发的情感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相同点:两首诗的尾联均表达了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感,无伤感之意。
不同点:王建的诗尾联侧重劝勉、鼓励友人,希望他趁着年轻,且正逢蜀地大好春光,可在外多磨练自己;
而王勃诗尾联侧重劝慰友人,安慰自己,不要为离别泪湿衣襟,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
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 项,错在“中间四句写友人入蜀后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正确的是:中间四句是诗人的想象,应为虚
写。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道题属于诗歌的对比阅读题,题干要求分析该诗的尾联与王勃《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在读懂这两首诗的基础上,
精读尾联,先回答其相同点,再回答其不同点。
王建的《送李评事使蜀》,首联,叙述了朋友将万里远行、两人离别前开怀畅饮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对友人
的不舍之情。 颔联,诗人选取“云栈”“板桥”等意象,想象出友人旅途之艰险与孤寂。颈联,意思是啼
猿的身影映在冷峻的石壁上,戏鹿扬起的尘土弥漫在松林间,虚写出友人此去蜀地的景象。尾联,诗人劝
勉并鼓励友人,希望他趁着年轻,趁着蜀地大好春光,在外多磨练自己,表达了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
感。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写景,描绘送别时的环境。颔联,突出诗人自己与杜少府的共同点。颈联,
强调友谊的真诚与持久,鼓励友人乐观对待人生,展现出诗人的宽广胸襟,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尾联,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这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继续劝勉朋友,壮其行色,鼓其勇气,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体现出高远
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所以,这两首诗的尾联的相同点均表达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感,无伤感之意。
不同点:王建的诗尾联侧重劝勉、鼓励友人,希望他趁着年轻,且正逢蜀地大好春光,可在外多磨练自己;
而王勃诗尾联侧重劝慰友人,安慰自己,不要为离别泪湿衣襟,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
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
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
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
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种树人应保持树木天性,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
比喻对育人也有启发意义
(2)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眼前实景来表明争取
最后胜利的信心。
(3)杜甫在《客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招待不周的歉疚,让人感受到主
人竭尽诚意的盛情。
【答案】 (1). 其莳也若子 (2). 其置也若弃 (3). 青山遮不住 (4). 毕竟东流去 (5). 花径不
曾缘客扫 (6). 蓬门今始为君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
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
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莳、置、径、蓬。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
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
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
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行的游子,人在他乡,经历了春秋代序、斗转星移,看惯了霜霑林木、北雁南飞,遭际了江湖秋水、
。世情况味,在与家疏离的漂泊中感受着乡愁的苦痛。对于涌起乡愁的人来说,周遭无一不是可感之景,无
一不是可触之情。冬去春来、物候变化、时空间隔,都会引发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愁。不论是(甲),还是
(乙),不论是(丙),还是(丁),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乡愁一起,失魂落魄。
“乡”的繁体字是“鄉”,甲骨文写法中,左右是二人,中间是食物,像两个人相对用餐的样子。相对
用餐意味着关系亲近、和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有人与土地的和谐,有人与环境的和谐,(1) 。
“乡”是那一片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家乡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民众,是人们生存的根基。
“家”“宁”“宜”“宴”等汉字形体都有表示住在家乡的房子里,获得宁静、安居的生活的涵义,而离
开家乡就是他乡之“客”,就是“寄”人篱下。而一旦客居在外,从地缘上、心理上都会感觉漂泊。这时往
往会回忆起那一份和睦的温情,为孤寂冷清的生活带来慰藉,这就是乡愁巨大的文化张力。
乡愁是我们最根本 血脉,是我们民族的印记。(2) ,我们不仅身体远离了家乡的土地,而
且心理也远离了民族的精神气质。乡愁是中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基础,乡土的厚重与和谐能分别消除无根
的漂泊与对立的异化,生态的和谐被乡土的顺天应时所维护,其家国同构也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中国
人带着乡愁走进了工业文明、走进了新世纪,相信我们还会带着它一直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18. 文中(甲)(乙)(丙)(丁)处,对应的填上下列四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离家十年的吴文英②与故乡仅一水相隔的王安石③离家万里的王维④少小离家的贺知章
A. ①③②④ B. ④①③②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④②
19. 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组排比句,可以适当增减字数,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画横线的(1)(2)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18. B 19. 乡土的厚重能抵消无根的漂泊,乡土的和谐能消除对立的异化,乡土的顺天应时能
维护生态的和谐,乡土的家国同构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
20. 没有了乡愁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排序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应回到原文中去,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其内在的逻辑、
语义勾连,注意关注关联词语的应用。然后浏览所给句子,带回到原文进行辨别,注意表达的连贯、得体。
由下文“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可知,先写时间后写空间。填写部分由两组“不论……还……”构
成,为递进关系。所填句子程度应由深到浅,离家时间应由长到短,空间应由远到近。故所填顺序为:④①③②。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改写句子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需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
组排比句,可以适当增减字数,不得改变原意。然后明确排比句的特点: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
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找到划线句子,确定每个单句的主语,
将并列成分拆分成单独的主谓宾结构。
“乡土的厚重与和谐能分别消除无根的漂泊与对立的异化”拆解成“乡土的厚重能抵消无根的漂泊,乡土
的和谐能消除对立的异化”;“生态的和谐被乡土的顺天应时所维护,其家国同构也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
拆解成“乡土的顺天应时能维护生态的和谐,乡土的家国同构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
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同时注意语义的勾连,内部逻辑顺序。
有前文“乡愁是我们最根本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印记”和后文“我们不仅身体远离了家乡的土地,而且
心理也远离了民族的精神气质”可知,二者意思截然相反,故应填写假设情况,填写为“没有了乡愁”。
21.下面是某中学广播站一则广播稿的主体内容,其中存在表达和标点符号等多处问题,请找出四处并修改。
①经历了史上最长的寒假,我们终于重返熟悉的校园。②这四个月我们学会了感恩与珍惜:感恩那些
忍辱负重的英雄,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安宁。③当前,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还应保持高度警惕,特别要
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包括戴口罩、勤洗手)。④我们的实验室、阅览室全部开放,同学们在一起时一定保持
安全距离。⑤只有做好提前预防,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才能得到保障。
【答案】③小括号内容不读,故去掉括号改为逗号;
“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并列动宾结构,改顿号为逗号。
④“全部”造成歧义,改成“均”;
⑤“提前”和“预防”语义重复,可改为“提前防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
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
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适当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
③广播稿中不宜使用小括号,因为其中内容不便读出来,故去掉括号改为逗号;动宾结构并列中间用逗号,
“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为并列动宾结构,改顿号为逗号。
④在广播稿中“全部”与“全不”同音,会造成歧义,可改成“均”或者“全”;
⑤“提前”和“预防”语义重复,可改为“提前防护”或“预防工作”。
22.筛选、整合下面语段的信息,给“民法典”下定义,不超过 70 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改革开放四十多
年民事立法的集大成者,具有基础性、典范性的特点。我国民法典固然借鉴了其他民法典的成功经验,但更注重回应社会现实需求和体现时代发展特色,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性。民法典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等民事关系,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
书,是最为重要的民事法律规则。
【答案】民事立法的集大成者的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具有基础性、典范性、时代性特点的
能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民事关系的百科全书式的民事法律规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的基本“公式”是“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
概念”。“被定义概念”是小概念,暂且用“小”来代替,“邻近大概念”是“被定义概念”的上一级概念,
暂且用“大”来代替;“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也用一个字“特”来代替。那么,下定义的“公式”可
以简化为“小=特+大”。运用“公式”下定义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找“大”,即找到被定义
概念的邻近大概念。第二步,找“特”,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第三步,连接“小”与“特’加
“大”,用“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这一“公式”来表述。解答本题,首先要确
定句子主干,即民法典是民事法律规则,然后把民法典的特点和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组合来修饰宾语
“民事法律规则”,按照公式,用一个单句的形式叙述出来即可,注意陈述语序。
【点睛】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
逻辑方法。下定义时,所下定义的外延必须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
义的概念,也就是说下定义不能同语重复;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不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光明中学某班级组织学生对“谁是新时代的英雄人物”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冲在抗击新冠肺炎一
线的钟南山院士,他为国纾难,当之无愧。”有的说:“潜心敦煌石窟考古历史研究的樊锦诗,她把大半
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81 岁高龄还一直在为敦煌文化忙碌着,她是英雄。”也有的说:“回到家乡
支援建设的驻村第一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黄文秀,她带领百姓脱贫致富,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
脱贫事业,她是大家公认的英雄。”此外,其他同学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最后,老师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从来不缺乏英雄,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心中都有一个英雄。”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中学生光华的身份给心中的新时代英雄人物写一封信。
②请以“我心中的新时代英雄人物”为话题面向本班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③为倡导大家学习英雄,请以本校团委的名义面向全校同学写一篇倡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近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答案】范文示例:
向英雄致敬,在战‘疫’中成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向英雄致敬,在战‘疫’中成长”。让我们满怀敬意,向新时代的英雄
致以崇高的敬意,在战‘疫’中成长,成就“大我”。
致敬医德双馨英雄!
当疫情来袭,冲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他为国纾难,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英雄。诗人艾
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钟南山和众多的医务工作者都是含着
泪水深爱这片土地的人,是永恒铭刻在人们心间的新时代的伟大英雄。
致敬无私奉献的英雄,是名副其实的“大我”形象!
古语说的好: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我想说,英雄
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有医者仁心、大公无私的担当与作为,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为祖国为人民
的赤胆忠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而这种情
怀,是来自于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与担当,还来自于他们心中那份火辣辣的炽热的爱。从来没
有人天生就是英雄,只有当人的善良与使命担当完美融合起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钟南山就是腹有
良谋、胸怀大志的我们伟大新时代的英雄!
致敬值得尊重与爱戴的英雄!
如果说,江河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那么这些在危急的战役中,带给
我们永远幸福与光明的群英,他们理应得到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的理解、爱戴与尊重!
毛主席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抗疫中白衣天使们以身殉职,但是他们
的死比泰山还重!他们的精神崇高而伟大,他们的品格无私而高尚,更值得我们怀念、敬仰与尊重。
我们从这些战疫的群英身上,再次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团结奋战的伟大精神,看到
了广大医护人员的医者仁心以及始终秉承救死扶伤中华优秀儿女的道德良知和职业担当精神,他们都是我
们伟大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大疫无情,但英雄浩气长存,让世人动容。让我们
发自内心再说一句:向战疫英雄们致敬!成就不同凡响的大我!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本作文题目要结合提示语“光明中学某班级
组织学生对‘谁是新时代的英雄人物’展开了讨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从来不缺乏英雄,一个有理想的
青年心中都有一个英雄”分析,这是一则思考弘扬“时代英雄”的作文题目。考生要抓住材料的中心话题“时代英雄”,理解“时代英雄圆”的内涵以及其对于我们的生活、事业等的作用进行立意作文。具体写作时,
应结合对“时代英雄”的具体理解谈对其的继承和弘扬,避免抽象的描写和空泛议论。还要注意选用的书
信、演讲稿、倡议书的文体要求。
参考立意:
1.赞美英雄的奉献、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2.责任和担当
3.不惧困难,逆行战“疫”
4. 硬核抗疫,共克时艰
5. 抗疫路上,为你而歌
可用素材:
1. 3 月 5 日媒体发布了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防疫先进:113 个集体、472 位同志受表
彰;追授徐辉、刘智明、李文亮等 34 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获奖个人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这是国家对战疫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褒奖,表彰决定凝聚着先进
集体和个人昼夜奋战所付出的汗水与心血,浓缩了他(她)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被追授称号的
34 名同志是在战役中牺牲的“白衣战士”的代表,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我们理应记住他们的名字,为他们
唱一首战役必胜的赞歌!
2.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岁月静好时,他们如一盏盏蜡烛,默默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危难来临之
际,这些星星点点的光亮便立刻汇聚起来,如太阳般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如果没有真心实意地关心人民群
众的身体健康,为了亿万百姓的生命安全,他们不会再危难中义无反顾的逆行、夜以继日的奋战,以及不
惧生死拼搏战斗的勇气。
3.在战疫第一线上的广大医护人员、军警以及所有干部群众都是普通人,也都是血肉之躯,也是每个家庭
中的一个份子。当疫情来袭之时,敢于担当、敢于作为的民族自信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强烈
凝聚和集中爆发,人性中的崇善良知与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同频共振。
4.他们那一颗颗天下为公为民 拳拳初心遇到了疫情引发的“民生之多艰”,促使他们为国为民而自我奉献
的意识潜移默化的悄然萌动与生长。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或许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工作,业余时间或假期
都能享受着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与儿女情长;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或许他们不可能出现在这样生离死别的各
个战场上。
5. 当疫情来袭,面对一个个特殊的患者,李文亮凭借自己多年从医的经验,无比强大敏感的职业嗅觉、勇
敢而坚强的职业担当和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与道德良心,于 2019 年 12 月 30 日小范围发布了“华南海鲜水
果市场发现 7 例 SARS”,从而被称为疫情“吹哨人”,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吹响了警觉的哨声。李文亮不仅提
醒人们注意防范,而且他昼夜奋战在救护的最前线。他在抢救病人而不幸感染病毒后,继续坚持工作。他
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与死,想到的是“等我病好了我就会上一线,现在疫情还在扩散,
我不想当逃兵”。这体现了战疫群体里英雄的乐观与顽强。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
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我们要满怀
敬意,向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这一中心论点,接着从“致敬医德双馨的英雄”“致敬无私奉献的英雄”“致
敬值得尊重与爱戴的英雄”三方面分析论证。最后重申“英雄”精神,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
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
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
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
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
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
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
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
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