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九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6月)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省重点中学九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6月)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ID:446471

大小:1 M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西省重点中学九校 2020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6 月) 文综历史 1.在《尚书·牧誓》中,武王指责商纣“乃惟四方之多罪迪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土,俾 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周文王针对商纣王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周文王之法日:“有亡(奴隶逃 亡),荒阅(大搜索并交还原主)。’所以得天下”由周文王之法可以看出 A. 方国联盟整体仍然是大势所趋 B. 有利于加强周的影响力向心力 C. 武王与文王的做法具有一致性 D. 由方国联盟开始转向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内容可知,商纣王暴虐,周文王则注重德行,由此取代商朝获得天下,说明周文王的德政 有利于加强周的影响力和向心力,故选 B;周代商后推行分封制,不再实行方国联盟,故排除 A;材料没有 反映周武王的做法,不能得出一致性的结论,排除 C;周代也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排除 D。故选 B。 2.东汉末年徐干说:“民数者,庶事之所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用立,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 以起田役,以作军旅。”该材料说明了 A. 国家通过掌握人口来分配土地 B. 国家控制人口以利于国家的运转 C. 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极其沉重 D. 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都有所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徐干认为户口数是国家征收赋税、征召军队的依据,说明国家控制人口有利于国家的运转,故选 B;国家通过掌握人口进行赋税的征收,军队的征召,并不仅仅是分配土地,排除 A;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农 民的赋税负担问题,排除 C;材料反映的不是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增加问题,D 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 B。 3.《中国经济制度史论》申说:“井田时期,就是以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尽管土地是公有,基本的操作 单位却是这些独立的小农.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非如此个体小农户无法生存。”作者认为 A. 先秦时期就已具备自由经济的特征 B. 小农户作为自然经济的基础 C. 个体农户较早就开始进行商品贸易 D. 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来看,作者认为先秦时期就已具备自由经济的特征,故答案为 A 项;材料论述的是小农户与商品经济的关 系,排除 B 项;个体农户为了生存需要进行必要的商品交换,不是进行商品贸易活动,排除 C 项;材料没 有反映商品经济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排除 D 项。 4.关于黄巢起义前藩镇的作用,宋人认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候之强,此未极之理。夫弱唐者,诸侯也。 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材料 A. 肯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积极作用 B. 认为藩镇是唐衰落灭亡的重要因素 C. 基本否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作用 D. 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双重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以看出,材料认为藩 镇对唐统治有正反两方面的双重作用,故答案为 D 项;材料也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消极作用,排除 A 项; 从材料中的“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以看出,材料认为藩镇也有延续唐朝统治的作用,排除 B、C 项。 5.某学者在文中写道:“从生产力这个角度说,它训练了一批技术人员.制造了一些新的工具和机械:从生 产关系方面来说,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后来军火有部分以商品投入市场,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该 段材料评价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 资本主义萌芽 B.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C. 洋务运动 D.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制造了一些新的工具和机械”和“后来军火有部分以商品投入市场,有发展资本主 义的可能”等信息来看,材料反映的应当是洋务运动,故答案为 C 项;中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萌芽仅仅是 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没有产生新的工具和机械,排除 A 项;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生产关系 方面来说已经属于资本主义,而不是“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排除B、D 项。 6.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 它的方式本身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 A. 辛亥革命引发了军阀割据 B. 辛亥革命改变了社会性质 C.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 D.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费正清强调辛亥革命的主要目标、斗争方式都是反对中央集权的,说明在他看来辛亥革命导致了 20 世纪前期的军阀割据,A 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真正结束封建经济和政治制度,BC 两项错误;费正清没有肯定辛亥革命代表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没有 肯定其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D 项错误。 7.《独秀文存》中说:“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们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 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即可,号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也 ”这主要反映了陈独秀 A. 主张政党政治 B. 主张提高政治觉悟 C. 主张新的民主政治 D. 主张政治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也”可知陈独秀认为建立宪政应该有多数国民的参与,所以他反对当前 的政治形态,主张建立新的民主政治,故选 C;陈独秀反对政党政治,排除 A;材料主张反映了陈独秀主张 建立新的民主政治,没有体现他主张提高政治觉悟,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陈独秀主张政治革命的内容, 排除 D。故选 C。 8.1951 年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一封信中说:“合理地调整现在的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 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 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据此可知 A. 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 B. 我国当时仍在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C. 公有制经济已在中国建立起来 D. 我国当时社会已经完成工商业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合理地调整现在的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分工合作,各得其 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根据“1951 年“可知,此时我国仍然处于恢复国民经济阶段,没有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仍然在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故选 B;材料没有体现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的效果,排 除 A;根据”1951 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公有制经济尚未建立起来,排除 C;1951 年我国尚未开始对工商业的 改造,排除 D。故选 B。 9.法国学者库朗热说:“(雅典)公民的义务不只限于投票。轮到时,他要担任他所在地区域或部落的官员, 他每年平均有两次要担任审判官,所有的公民在他的一生中至还有两次参加五百人议事会的机会,如果被 人投票选中,或抽签抽出了自己,他更可任城邦中的执政官:长官、将军、民政官等。”材料反映了 A. 古雅典的公民既享有较大权力又承担义务 B. 古雅典民主政治比较先进 C. 古雅典使政治实践长时间停留在较低水准 D. 古雅典公民投票体现公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雅典是全体公民参政,排斥政治上的分工,这固然有利于调动公民的政治热情, 但是无疑会带来对政治精英的轻视和政治知识的冷漠,使政治实践长时间停留在较低水准,故选 C;材料 没有体现古代雅典公民享有较大权力,A 错误;B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公民通过投票或 抽签担任官职,没有体现公平性,D 错误。 10.卢梭说:“就民主制这个名词的严格意义而言,真正的民主国以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水远也不会有“如 果有一种神明的人们,他们便可以用民主制来治重:但是那样种十全十美的政府是不适于人类的”卢梭这 样说的原因是 A. 民主制不利于社会进步 B. 民主制下将无法创造出更加十全十美的政府 C. 民主制存在着许多弊端 D. 民主无法避免强制,无法保证少数人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民主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直接民主还有可能出现多数人暴政,无法避免强制,也无法保 证少数人的利益,故答案为 D 项;民主制有利于社会进步,且材料不是探讨民主制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排 除 A 项;卢梭认为人类社会不可能出现十全十美的政府,排除 B 项;C 项中的“许多弊端”说法绝对,卢梭 只是认为理想的民主国不可能出现,排除。 11.列宁:“我们应该通过新经济政策,用行动向农民证明,我们是从农民所理解、所熟悉、目前在他们极 其贫困的境况下办得到的事情做起,而不是从农民看来是遥远的、空想的事情做起:证明我们能够帮助农 民,共产党人在眼下小农破产、贫困、挨饿的困难时刻,正在实际帮助他们,要么我们能证明这一点,要 么就被撵走,这是完全不可避免的。”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 是调整工农政治关系的重要手段 B. 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经济问题 C. 使得工农联盟已经是牢不可破了 D. 实施起来有利于恢复苏联的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导致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从材料中的“我们应该 通过新经济政策,用行动向农民证明”等信息来看,说明新经济政策是调整工农政治关系、解决危机的重 要手段,故答案为 A 项;从材料来看,新经济政策主要是为巩固工农联盟,即解决政治问题,排除 B 项; 材料没有涉及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排除 C 项;新经济政策实行时,苏联尚未建立,排除 D 项。 12.“完全抛弃了自然主义的态度,动摇了西方绘画中以堪仿为职能的根基,将绘画引向一个更新奇、更加 渗透着强烈情感的主观世界,为 20 世纪西方现代诸美术流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属于文中所述美术 流派的作品的是A. 《巴黎圣母院》 B. 《红与黑》 C. 《星月夜》 D. 《格尔尼卡》 【答案】C 【解析】 【详解】19 世纪后期,梵高创作 《星月夜》,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渗透 着强烈情感,为 20 世纪西方现代诸美术流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C 项正确;体现工业革命时代浪漫情 怀的《巴黎圣母院》,没有“为 20 世纪西方现代诸美术流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A 项错误;19 世纪欧 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红与黑》与“渗透着强烈情感的主观世界”不符,B 项错误; 1930 年代揭露 德国法西斯暴行的《格尔尼卡》,是“20 世纪西方现代诸美术流派”之一,D 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了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日出口及在美国进口中分别所占份额情况的对比。 ——巴里.艾肯格林《全球失衡与布雷顿森林的教训》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引进来”,第二个阶 段是“接轨”,第三个阶段是“走出去”。当中国经济迅速成长,产业逐步升级,逐渐走出去”的时候,引 发的问题就开始凸显。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已走出东亚,开始走向非洲、拉美、中东,甚至是资本主义大本 营的美欧。这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由于中国的产业升级伴随大量对美出口, 受到冲击的美国产业界对中国的态度日益转变。2011 年中国资深外交官吴建民谈道:“美国中期选举期间 出现了 29 个针对中国的电视广告,说明有人有意识地将矛头引向中国,这是第一次:在中美出现摩擦时, 过去美国企业界会站出来为中国讲话,现在美国企业界却保持沉默,这也是第一次。”美国民众及企业家 对中国的态度在发生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中国严重依赖美国的市场开拓模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出口冲击了美国的劳工,不断升级的中国新兴产业开始对美国资方构成挑战,美国国内集团的对华情绪开 始转变。 ——摘编自黄琪、李晨阳《大国市场开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模式比较及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日两国二战后出口的总体发展趋势。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对外贸易变化的各自原因。 的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发展的相关历史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趋势:日本:20 世纪 50—70 年代,日本年均出口快速增长,日本产品在美国进口中所占份额 不断提高;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日本年均出口增长率急剧下滑,日本在美国进口中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 中国:20 世纪 50—60 年代,中国产品占美国进口的份额极少;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年均出口增长率 在经历了大幅增长后,长期保持相对较快的速度,同时中国产品在美国进口所占份额不断提升。 (2)原因:日本: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日本出口冲击了美国国内的产业利益:美日两国贸易摩擦加剧市 场主导权掌握在美国手中;美国逐步限制日本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中国: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美关系逐 步实现正常化,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改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世界贸易体 系)。 (3)启示:顺应时代潮流,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核心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减 小国际竞争压力和全球经济风险对中国的不利影响;注重出口战略的多元化;处理好出口与进口的关系。 (答到三点即可。) 【解析】 【详解】(1)分析表格内的数据信息可知,日本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年均出口快速增长,日本产品在美 国进口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80 年代以来,日本年均出口增长率急剧下滑,日本在美国进口中所占份额呈 下降趋势。20 世纪 50—60 年代,中国产品占美国进口的则份额极少,进入 70 年代以来,中国年均出口增 长率在经历了大幅增长后,长期保持相对较快的速度,同时中国产品在美国进口所占份额不断提升。根据 表格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即可。 (2)中国对外贸易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改善、中国实行改革开 放、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日本对外贸易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日本产品冲击美国国内产业 利益、日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对日本采取限制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 (3)根据“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已走出东亚,开始走向非洲、拉美、中东,甚至是资本主义大本营的美欧。 这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得出顺应时代潮流,扩大对外开放;根据“不断升级的 中国新兴产业开始对美国资方构成挑战,美国国内集团的对华情绪开始转变”得出发展核心技术,促进产业 结构升级;同时结合所学可得出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减小国际竞争压力和全球经济风险对中国的不利影 响;注重出口战略的多元化;处理好出口与进口的关系等内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为 1917 至 2012 年美国《总收入份额》,下方曲线代表前 10%收入最高人群的财富比重,上方曲线代 表剩下的 90%人群收入的所占比重。试以上图两种人群的财产关系为主题,选择材料中某个时间段的信息进行解读,说明一种历史现象。并结 合美国近现代史解释这种历史现象的形成?(要求结合时间、解读曲线趋势、指出历史现象、解释成因) 【答案】示范一时间: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危机前信息:两条曲线逐渐靠近。表明高收入人群财富比重增加, 其余 90%人群财富比例下降。 历史现象:贫富悬殊加剧。 解释成因: (1)资本主义私有制弊端,社会体系不平等,必然造成贫富悬殊加大。 (2)工业革命以及 20 年代柯立芝繁荣,经济发展与中下阶层收入不同步,贫富悬殊加大。 (3)美国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缺乏调节机制,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4)不平等竞争的存在,资本家的压榨,中小生产者日益破产,社会财富逐渐向少数人聚 (5)股市长期投机哄拍、通货膨胀、科技进步也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综上可知,一战后的众多社会因素促成了美国财富贫富悬殊。 示范二时间:20 世纪 30 年代罗新政后至 70 年代中后期信息:两条收入曲线分离较远。高收入人群财富比 重下降,90%人群收入比重上升。 历史现象:贫富差距缩小。 解释成因: (1)罗斯福新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推行工业复兴法和福利制度,并对高收入者进行税收调节,保障弱 势群体收入,减少了收入的差距 (2)二战后至 70 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中下层收入大大增加。 (3)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福利国家制度也进一步发展,国民收入得到大大保障。同时加大税收调节,相对限制了高收入阶层财富的增长。 (4)罗斯福新政后,工会力量大增,劳资谈判制度发展,一定程度也保障了低收入者权益。 综上所述,30 年代罗斯福新政后,美国推行了一系列国家干预政策和福利制度,导致美贫富悬殊缩小。 示范三时间: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到现在信息与现象(同示范一) 成因:私有制弊端、政府减少干预增加市场调节、福利规模缩减、社会体系偏袒于少数精英、新经济推动 经济繁荣、经济全球化——金融科技大发展而制造业空心化加剧财富差距等。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以“1917 至 2012 年美国《总收入份额》”选取一个时间段进行解读。因此本题属于开放 性试题。关键要明确图表中数据的内涵,即美国少数群体与多数群体收入的占比变化状况进行对比(此消 彼长,总额为 100%),知道内涵后可以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时间段进行分析,比如选取 20 世纪 30 年代经 济危机前这个时间段,可以发现两条曲线逐渐靠近。根据图中相关信息可以表明高收入人群财富比重增加, 其余 90%人群财富比例下降。从而表明一个历史现象就是贫富悬殊加剧。然后根据所学内容从资本主义私 有制的弊端,20 年代柯立芝繁荣,以及美国自由放任政策等方面内容来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成因。根据分 析按照要求回答即可。 15.材料 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武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 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 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 年)、矿务学堂 (1892 年)、自强学堂(1893 年)、湖北武备学堂(1897 年)、湖北农务学堂(1898 年)、湖北工艺学堂(1898 年)、湖北师范学堂(1902 年)、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 年)、女子师范学堂(1906 年)等等,涵盖了普通 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在“游学”方面,湖北是晚清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 到 1905 年,仅留日学生就达 1700 余人,居全国之冠。张之洞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已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 和国人瞩目之区。 ——陈锋 张笃勤著《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 (1)根据材料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注重经世致用);对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创 办新式学堂数量多,涵盖多个层面;派出了大量留学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改革的长期性 和延续性。 (2)影响:使武汉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有力地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改革(新政);有 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为武汉地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借鉴)。 【解析】【详解】(1)特点:由材料中 “造真材,济时用”可以得出是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注重经世致用); 由“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可得出对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 有侧重;由“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 年)、……等等,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 层面”创办新式学堂数量多,涵盖多个层面;由“湖北是晚清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可得出派出了大量 留学生;由“湖北是晚清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可得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由材料所述的 时间可得出改革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 (2)影响:题目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最后的部分可得出,改革使武汉成为新式教育 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结合题干所述的时间及所学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可知,他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洋 务运动和清末改革(新政);由改革的内容及区域可知改革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为武汉地区现代教育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借鉴)。 16.材料一 我们提出的问题是:西方各大国家是否本来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以避免这场战争的爆.对德 国和日本采取的绥靖政策是不是犯了一个灾难性的错误?然而,事件发生的顺序是颠倒的,绥靖政策并没 有导致战争,而恰恰是因为战争的爆发才有了后来的姑息。我们一般都认为到 1939 年战争在波兰还没有爆 发。但事实上,这场战争始于 1937 年的亚洲,甚至始于 1931 年日本侵略满洲之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 材料二 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 1931 年“九一八” 事变后 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加以制载。 1935—1936 年 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 年 3 月 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菜菌区 1936—1939 年 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 1937 年 7 月 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 同日本妥协 1938 年 3 月 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1938 年 9 月 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的苏台德割让给德国 (1)材料一对绥靖政策和二战的爆发有什么新认识?请举出两个“姑息”的例子。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绥靖政策”的影响。 的【答案】(1)新认识:认为先有战争爆发,后有绥靖政策;二战始于 1931 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举例: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未对日本进行有效制裁;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操控的 国联虽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但未对其进行石油禁运:西班牙内战中,美国制定了“中立法案”,英法实行 了“不干涉”,纵容德意法西斯帮助佛朗哥叛军;英法策划“幕尼黑阴谋”等。(举出两例即可。) (2)影响: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对大国起了麻痹作用: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没有遏制局部战争 的蔓延和扩大;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详解】(1)根据“绥靖政策并没有导致战争,而恰恰是因为战争 爆发才有了后来的姑息”、“战争始于 1937 年的亚洲,甚至始于 1931 年日本侵略满洲之时”可知材料一认为是先有战争的爆发,后有绥靖政策,二战 最早爆发于中国的东北。可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内战爆发为例进行 说明。 (2)综合表格内容可知,绥靖政策对日本、意大利和大国的对外侵略进行纵容,实际上是助长了法西斯的 侵略气焰;对大国起了麻痹作用,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没有遏制局部战争的蔓延和扩大;加速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17.材料 伽利略伽利莱是意大利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1609 年,伽利略用他自己制造的、放大 率达 30 倍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看到了太阳黑子;看到了月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表面高低不平:观 察到木星的四颗卫星和金星有盈亏等现象。这些成果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伽利略相信自然界是依 照数学设计的,所以他非常重视在研究自然现象时进行数量分析和确立数量关系。1609 年,他进行了科学 史上著名的斜面实验,得出自由落体定律,同时间,他还发现了惯性运动,实际上已提出了牛顿第一和第 二定律的内容。他继承和发扬了阿基米德的实验传统和意大利思想解放的精神,树立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精 神,总结出了理性与实验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爱因斯坦曾高度评价其方法是人类思想上最伟大的成就 之一,并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摘编自陆婷婷《试述伽利略在科学史上的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伽利略科学成就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伽利略科技成就的意义。 【答案】(1)特点:涉及面广;注重科学实验;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物理研究;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2)意义:证明了“日心说”;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 【详解】(1)特点: 据材料内容可知伽利略的研究范围涉及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实验科学,说明涉及 面广,注重科学实验;根据材料“伽利略相信自然界是依照数学设计的,所以他非常重视在研究自然现象 的时进行数量分析和确立数量关系”可知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物理研究,并将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2)意义:根据“总结出了理性与实验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并结合 所学可知,伽利略证明了“日心说”,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