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一中等四校2019-2020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建省、安溪一中等四校2019-2020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ID:446692

大小:357.2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 13 安溪、养正中学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联考试题 命题者: 审核者: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8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必须认真检查试卷的页码和题目是否完整。 2.答卷前,考生必须用 0.5mm 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3.第一卷是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案不能 答在试卷上。 4.第二卷主观题部分,必须用 0.5mm 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的位置上;不准使用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试结束后考生只需交上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五千”。而西汉主要粮食一石一般为 30—80 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据此可推知,当时 A.田庄经济推动粮食增产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 D.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 2.“暇蟆对我说,使君休怨嗟。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年。休怨嗟,休怨嗟。明年此日君 见我,不知又是谁田蛙。”《田蛙歌》形象地反映出 A.抑制土地兼并 B.农民流离失所 C.租佃经济活跃 D.地权转移频繁 3.推动下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2 / 13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早期启蒙思想的出现 4.瓷器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下列有关制瓷业的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B.唐三彩是唐朝标志性瓷器 C.宋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D.青花瓷是元朝制瓷业代表 5.有学者估算,明中叶以后,中国每年产棉布 6 亿匹以上,产量超过工业革命初期的英国五倍。这 些棉布一半以上是作为商品进行生产,估值近一亿两白银。下列各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工场手工业发达 B.城市经济迸发活力 C.工商业发展较快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6.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明代中后期同一现象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明代中后 期 历史叙述 出处 江南沿海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明神宗实录》 江西景德镇民营制瓷手工业“聚拥至万余人” 《明神宗实录》 浙东山区出现菁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 依寮主为活, 而受其值。” 熊人霖《南荣集》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 B.抑商政策出现松动3 / 13 C.资本主义因素显现 D.城镇商业呈现繁荣 7.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又有外交使节和沿海兵 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 A.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 B.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 C.封建制度衰落腐败领域延伸 D.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 8.1474 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保罗·托斯加纳里认为:“从加那利群岛(非洲西北海域)往西 5500 公 里就能抵达日本,9200 公里就能抵达杭州”。他还送给哥伦布一幅加纳利群岛以西海域的海图。 由此可知,托斯加纳里 A.推动了东西方贸易往来 B.为新航路开辟指明了方向 C.间接助推了美洲的发现 D.不赞成哥伦布横渡大西洋 9.17 世纪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的巴巴多斯岛和法属的马提尼克岛开始,加勒比海大大小小的岛屿 被开辟成为甘蔗种植园。加勒比海地区的风貌、居民构成、经济方式都在渐渐变化,历史学家 将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D.工业革命的推动 10.工业革命前,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地区。经过工业革命,工业重 心逐渐向北部推移。兰开夏成了棉织业的主要中心;苏格兰也出现了以格拉斯哥为中心的新工 业区。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新兴工业城市也日益发展起来。这表明英国工业革命 A.加快了城乡经济发展 B.拉大了各地经济差距 C.导致传统经济的衰落 D.改变了经济地理面貌 11.下表为 1870 和 1913 年英、法、美、德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据此可知 4 / 13 英 法 美 德 其他国家 1870 年 32 10 23 13 22 1913 年 14 6 38 16 26 A.欧洲世界中心地位已经丧失 B.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C.美国超级霸主地位得以确立 D.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深远 12.19 世纪 70 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带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去路滞减。乡人购用洋 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类似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当普遍。这表明 A.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手工纺织部门日益萎缩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13.据学者统计,在 1872-1893 年间,买办为中国拥有的轮船公司提供了 54.5%的资金,为中国煤矿 提供了 62,7%的资金,在 1890-1910 年间,为中国 27 家棉纺业提供 23.3%的资金,在 1883-1913 年间,为中国机器制造业提供了 27.68%的资金。这说明,近代“买办” A.投资的重点领域是民族轻工企业 B.以投资方式控制民族工业的命脉 C.投资结果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回报 D.通过投资增加了民族资本的实力 14.1904 年清政府任命候补道员谭学裴创办溥利呢革公司(北京清河制呢厂的前身),1908 年破土动 工。公司名为“溥利”,因为是官商合办,寓意官商可以普遍得到丰厚的利润。这家公司的创办 A.沿用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某些做法 B.标志北京地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 C.体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得益于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 15.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统计,1865-1894 年,上海浦东有 2 家造纸厂、11 家火柴厂、97 家 缫丝厂,天津、上海共有 2 家面粉厂。而贵州省在 1913 年还没有一家近代企业,1920 年仅有 11 万元的私人资本产业;内蒙古 1913 年仍是空白。这两个地区到 1920 年都没有官办企业,青海 大概也是如此。这反映了中国 A.边疆地区封建统治强化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5 / 13 C.社会的半殖民地性突出 D.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的停滞 16.1908 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 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 15 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17.1920 年末至 1921 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 1921 年,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针对材料所述现象,苏俄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赫鲁晓大改革 18.下图是 1961—1982 年苏联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这表明,此时期的 苏联 A.经济体制日益失去活力 B.科技发明利用率极端低效 C.经济改革遭到连续受挫 D.国民经济比例已严重失衡 19.据戈尔巴乔夫回忆,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军费开支所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为 40%;军事工业系统 的产值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是 20%;250 亿的科研总经费中,将近 200 个亿都用于军事设备 的研制。这导致了当时苏联 A.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科技创新全面丰收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6 / 13 20.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夜战中,战士们都在肩头带着明亮的标志,以避免自相射击。根据 同一原则,在这项计划中合作的人,也必须随时相互识别。因此,我们已为此提供了一种荣誉 标志。”谈话中获得“荣誉标志”的合作人 A.被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 B.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C.须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的法规 D.须吸纳广大失业人口以缓解压力 21.1938 年 2 月美国通过《农业调整法》,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 5 种主要作物 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该立法的 目的主要是 A.提高农产品价格 B.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C.刺激农产品出口 D.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22.路德维希·艾哈德提出:“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 政策原则。……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 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作者意在说明 A.国家鼓励企业竞争和垄断行为 B.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对经济干预必要但需适度 D.应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23.1953 年 5 月,中苏两国签订《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下表是苏联 提供援助的项目工程数目统计,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首要任务是 项目类别 军事 冶金 化学 机械加工 能源 轻工业 工程数目 44 个 20 个 7 个 24 个 52 个 3 个 A.消除来自西方的战争威胁 B.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建设 C.贯彻“一边倒”外交方针 D.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下图为 1984 年《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漫画《承包拉富》。该作品 7 / 13 A.融入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创作风格 B.描绘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 C.宣扬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富裕 25.从 1984 年到 1986 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达 1.4 万多项,用汇额达 100 亿美元,其 中 14 个港口城市到 1986 年底累计引进技术 4 200 项,用汇 31 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 三分之一。这反映出我国 A.沿海在国家战略中率先受益 B.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形成 D.注重引进技术加快发展 26.从 1988 年到 1991 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城镇 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 A.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改变了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立法思路 C.逐步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立法 D.经济法律、法规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 27.1971 年 12 月与 1973 年 2 月,美国政府被迫两次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浮 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持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这反映出 A.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美元不再作为国际货币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世界经济霸权转到东方 28.1947 年 4 月,美、英、中、法等 23 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 123 项, 涉及大约 5 万种商品。10 月,23 国签订《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8 / 13 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 A.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 C.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 D.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 29.下图为欧盟盟旗。欧盟委员会对其内涵的解读是:“12 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 12 使 徒、雅各的 12 个儿子、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赫拉克勒斯的 12 项业绩……最后, 圆形的排 列代表了联盟。”可见,欧盟制定此盟旗的出发点是 A.建立欧洲统一市场 B.消弭各国利益分歧 C.统一各国外交立场 D.促进欧洲文化认同 30.1994 年 11 月,APEC(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于印尼茂物发表《共同决心宣言》,规定:发达成员不 迟于 2010 年,发展中成员不迟于 2020 年,进一步减少相互间的壁垒,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和 投资自由化的长远目标。“茂物目标”的提出,表明 APEC A.能够制定约束性法规 B.灵活性与渐进性相结合 C.与世贸组织目标一致 D.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3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 立日益消失了”。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时,“代替着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 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据此可知,经济全 球化 A.消除了世界各地区间的民族差异 B.有利于形成世界性利益共同体 C.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均衡发展 D.推动了世界性阶级斗争不断深入 32.(美国)生物公司孟山都,几乎已经将世界各处的农家,都转变成为他们的订户。他们每年提出新 的基因改造品种,可以抵御各种疾病,也可以提高产量。其结果便是使农家乐于使用。于是各 地农家再不能自足地在春季播下自己选择的种子。这说明9 / 13 A.基因作物推广危害人类生活 B.科技使全球化得以加强 C.农民无法摆脱孟山都的控制 D.生物科技消灭了病虫害 第Ⅱ卷(非选择题,33 题 15 分,34 题 25 分,35 题 12 分,共 52 分) 二、材料阅读题 33. (15 分)中国古代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 燕赵、秦晋、齐粱、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 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虽秦、晋、燕、周大贾,不 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绸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赋税由实物改为交银,概行于天下。商税俱三十税 一,不得多收。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摘编自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6 分)并概括宋代在 市场、货币方面有所突破的主要表现。(3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主要原因。(6 分) 34.(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初期,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实行“包下来”政策。同时面对严重的失业 问题,政府明确失业救济和安置失业人员办法,稳定就业,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1953 年开始, 新中国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到 1955 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 出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民就业”。大跃进后,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就 业带来沉重压力。于是 1961 年政府实行“精简职工、鼓励返乡”和“支工”“ 支农”的政策,10 / 13 但效果不明显,1968 年,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 式。进入新时期,我国就业政策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谢秀军、陈跃《新中国 70 年就业政策的变迁》等 材料二 二战后,伴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推陈出新,美国的失业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在 此情况下,美国政府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 发挥乘数效应来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和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1962 年,颁布《加速工程法》,通 过资助经济衰退地区建设公共设施,缓解严重的地区失业问题。进入七十年代,美国遭遇新的 经济萧条期,企业面临国际竞争者的挑战,制造业萎缩,经济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时期。里根政 府在反思福利扩张产生福利陷阱的同时,在 1982 年,通过《职业培训法》,加大对劳动者培训, 一定程度缓解了就业问题。 ——摘编自李晶《美国就业促进政策的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业政策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原因。(1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12 分) 35.(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发表于《笨拙画报》的两幅画作。左图发表于 1848 年,当时《谷物法》刚刚被废除,画 家看到了英国的未来前景,表现出无比的自信;右图发表于 1852 年,描绘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 状况:玩死老鼠的小孩、在粪堆中搜捡的女人、出租房中拥挤的人群。 11 / 13 ——摘编自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注:①《谷物法》是英国 1815 年制定的限制谷物进口的法律,具有贸易保护色彩;②左图英文 THE EFFECTS OF FREE TRADE 意为“自由贸易的影响”) 根据材料,提炼出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12 / 13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2.D 3.C 4.D 5.C 6.C 7.D 8.C 9.C 10.D 11.D 12.D 13.D 14.A 15.C 16.B 17.B 18.A 19.C 20.C 21.A 22.C 23.B 24.D 25.A 26.C 27.A 28.D 29.D 30.B 31.B 32.B 33.(1)表现:社会经济结构束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比重大。(任答 1 点给 2 分)国家 干预束缚: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任答 2 点给 4 分)市场突破:打破坊市的界限;打破市 的经营时间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宫府的直接监管。(任意 1 点给 2 分)货币突破:出现纸币“交 子”。(1 分) (2)原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农副产品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程度提高;白银货币化; 商业税率较轻;商业观念,念度转变。(任答 3 点给 6 分) 34.(1)特征:新中国初期实行稳定就业政策;50 年代开始实行统包分配;六、七十年代实行“亦工 亦农”的就业模式;改革开放后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特征。(6 分)原因: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 复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 展。(7 分) (2)措施:重视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建立和调整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对劳动人员的技术培训;注 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6 分)评价:一定程度解决了就业问题;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但产业结构转移带来的问题并未解决。(6 分) 35.答案示例: 观点: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说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资本家 日益富裕的同时,工人的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社会上的不公平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工 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 其他观点: 13 / 13 (1)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政治) (2)工业革命催生了工厂制度的兴起和工业城市的形成(经济)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