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春高 2018 级第二次学段测试
历 史 试 题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 4 分 共 48 分)
1.顾炎武曾在《日知录》卷七“士何事”条说:“春秋以后,游士日多。战国之君遂以
士为轻重,文者为儒,武者为侠。呜呼,游士兴而先王之法坏矣!”这反映出春秋战
国时期
A.血缘贵族政治特权被打破 B.官吏选拔制度逐渐完善
C.学在官府的格局已经瓦解 D.法家思想受到诸侯重视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
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增近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3.汉武帝时起用了提倡新儒学的董仲舒、打败匈奴的卫青、主张专卖的桑弘羊、汉赋大
师司马相如、太史令司马迁等人才为官。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国家战略的需要 B.科举制度的发展
C.大兴文治的结果 D.血缘政治的终结
4.964 年,宋太祖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地方度支外,凡属金币之类,“悉辇送京师”,不
得占留。宋太祖此举意在
A.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B.限制地方长官的征税权力
C.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D.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5.《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
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A.史官个人才学不同 B.史著编撰意图各异
C.史料运用方式有别 D.史著编撰体例多样
6.《陆游集》记载,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常(苏州、常州)熟,天下足。”上述现象
A.引发经济与政治中心分离 B.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反映出区间贩运业的繁荣 D.解释了宋朝迁都的原因
7.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影响图 中经济发展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A.土地政策 B.赋税政策
C.政治形势 D.自然灾害
8.唐代出现了“街使”等新型城防力量,其职能以街道为核心展开,主要负责维持治安、
保护公共设施、稳定风俗、禁止侵占街道等。许多中央官员纷纷兼任此职,后逐渐成
为固定官职。这反映出当时
A.官僚机构臃肿 B.治安形势好转
C.坊市制度松动 D.市镇经济崛起
9.费正清在《中国一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材料中“改
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
A.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 B.融合了道家和佛教的思想
C.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 D.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
10.根据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B.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
C.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D.安史之乱未对农业造成破坏
11.“甲骨文的美术性格使书写者和读者都能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新的审美享受和思想
境界,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正好弥补了中国地大、方言甚多这种语音上的缺陷。”该
观点意在说明甲骨文
A.有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 B.加速了周边民族的汉化C.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D.消除了区域交流的障碍
12. 明代以前,关庙主要集中在“燕赵荆楚”之间,但在作为关羽“敌国”的原吴国地
区,关羽信仰较为淡漠。明万历年间,关羽被朝廷加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成
为司科举之命的“武曲星”。由此,江南文士积极修建关庙。关羽信仰逐步在民间普
及。这反映出
A.北方经济影响力增强 B.南北文化格局发生剧变
C.伦教纲常走向社会化 D.政府引导社会文化整合
二、非选择题(13 题 25 分,14 题 12 分,15 题 15 分,共 52 分)
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 、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战国秦汉时期,《黄帝
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三部中医学术理论、药学、临床体系的奠基之作
问世。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代,孙思邈在《千
金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思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五
代时期,《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宋代,政府专设“太医局”培养中
医人才,专设“校正医书局”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代医籍;文仕通医及文人从医
以“兼济天下”成为潮流。明清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
痘 接 种 以 预 防 天 花 ; 广 誉 远 、 同 仁 堂 、 九 芝 堂 等 老 字 号 中 药 堂 、 中 药 铺 兴 起 。
——据李成文《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 当时中医界
“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中医
“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
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
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1920 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民
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据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等
材料三 21 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中药的作用
机理、中药材的有关物质基础不断被发现。中医学由疾病医学转向综合性的健康医学,
其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调养康复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抗疟药物“青蒿素”挽
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蜜炼川贝枇杷膏在美国市场悄然走红;“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人文交流的载
体。 ——据朱建平《百年中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
别分析其原因。(12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学的时代价值。(5 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中国两千年社会的集权与分权
秦至西汉时期 皇权集中,对地方不断打压.
东汉至魏晋时期 皇权衰弱。贵族、豪强、地方割据尾大不掉。
隋至唐代前中期 权力集中,国家统一。
唐“安史之乱”至五代 分权于地方藩镇割据,四分五裂。
宋元时期 两宋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元朝大帝国不可避免地分权。
明朝前期 重新集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权更强。
明朝后期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富人阶层分离、朝廷党派林立,权力分散。
清朝至民国 清初集权统治,登峰造极;清末至民国军阀混战,权力分散。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一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结合中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简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中提取一个观点并论述。(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教育改革中,王安石在太学实行“三合法”,规定初入学的为外舍生,不限名额;外舍生经过考试升为内
舍生,名额 200 人;内舍生经过考试升为上舍生,名额 100 人。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
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
一教材,此书由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
《三经新义》。在科举改革方面,王安石为改变当时士人“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
事皆所不习”的现状,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诗赋、贴经、
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变
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6 分)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游士兴而先王之法坏矣”可知当时因对“游士”的重用,原本
依赖宗法血缘的官位传承制度受到冲击,故选 A 项;材料中虽可见有不同于贵族血缘传
承的官吏选拔,但是并非已经形成完善的制度,排除 B 项;学在官府的格局确实在春秋
战国时期走向没落,但材料中主要提及的士对于游士的重用,并未涉及游士的学问是否
从私学而来,排除 C 项;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倡导法术势相结合的中央集权制度,材
料中没有体现,故无法判断是否法家受到了重视,排除 D 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
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可知这些文化活动表达秦始皇对中原华夏地区的民族文化
认同,增近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故选 B 项;“焚书坑儒”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
制的重要于段,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排除 A 项;秦朝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
王朝的灭亡,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排除 C 项;“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排除 D 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时起用了提倡新儒学的董仲舒、打败匈奴的卫青、主
张专卖的桑弘羊、汉赋大师司马相如、太史令司马迁等人才为官”,可知汉武帝为大一统,
起用了各方面的人才,故选 A 项;科举制隋朝才创立,排除 B 项;汉武帝起用卫青属于
武功,排除 C 项;秦朝的建立意味着血缘政治的终结,排除 D 项。
4.【答案】A 【解析】宋代地方税赋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外,其余部分全部由中央掌控,
因此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故选 A 项;地方有征税权只是没有“占留”权,排除 B
项;地方税赋大部分上缴中央,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排除 C 项;材料未见“中央财政
困难”,排除 D 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明实录》与《明史》对明武宗的记载截然不同,根据所学可
知《明实录》是明朝史官的实时记载,而《明史》为清朝史官重新编撰,这种差异主要
是由于史著编撰意图各异,故选 B 项;史官个人的才学不会造成完全相反的记载,排除 A
项;对史料运用方式有别主要是因为两个朝代的政治需求不同,排除 C 项;《明实录》
和《明史》都属于编年体,排除 D 项。
6.B
7.【答案】C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维持治安、保护公共设施、稳定风俗、禁止侵占街道”说明街道上存在被占据现象,说明严格的坊市界限存在松动,故选 C 项;据材料“中央官员
纷纷兼任此职”说明是兼职不是重叠机构,排除 A 项;据材料“新型城防力量,其职能
以街道为核心展开,主要负责维持治安”说明治安形势变得复杂需要新的管理机构,排
除 B 项;据材料“新型城防力量”可知是城市不是市镇,排除 D 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
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可知汉代学者根据统治者需要,提
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的思想,故选 C 项;王位世袭主
要在夏商周三代,秦朝以后是皇位世袭,而且汉代学者不否定皇位世袭,排除 A 项;佛
教东汉时才传入中国,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在西汉武帝时,排除 B 项;“天人感应”思
想中蕴含着儒家的仁政思想,排除 D 项。
10.【答案】B
1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甲骨文“正好弥补了中国地大、方言甚多这种语
音上的缺陷”,说明甲骨文可以使得人们的书写语言达成一致,这对于统一文化的形成具
有促进作用,故选 A 项;题干中仅是述及甲骨文使得人们的书写语言达成一致,没有涉
及其他方面,如风俗习惯等,不能就此扩大为“加速周边民族地区的汉化”,排除 B 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出现于商朝时期,此时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 C 项;
阻碍区域之间交流的障碍很多,如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书写、风俗等,题干
中仅是述及甲骨文使得人们的书写语言达成一致,没有涉及其他方面,排除 D 项。
12.【答案】D
13、(25 分)
(1)植根于实践经验;历史悠久,持续发展(经典专著自成体系,不断完善);受国家和民
间力量的共同推动;成就卓著(名医辈出、典籍众多、一些成果世界领先);开放包容;
(每点 2 分,任答三点 6 分)涵育并传承民族文化,是农耕文明的结晶。(2 分)
(2)变化:从批判甚至否定中医学到逐渐认可中医学的文化价值。(2 分)
批判否定的原因:近代,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2 分)在民主科学等
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式微(西医的传人和传播冲击了中医地位);
(2 分)中医界的个别乱象和当时中医学缺乏近代科学理论的支撑。
(2 分)
认可的原因:中西文明在碰撞中逐步融合;(2 分)一战后,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质疑;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重新得到重视。(任答一点 2 分)
(3)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特殊的医疗价值;中医产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经
济价值;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更多的中医学资源被发掘
和创新,体现出独有的科技价值;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
(任答一点 2 分,两点 3 分,三点 5 分)
14.12 分【答案】示例一:
观点:坚持集权、适度分权本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2 分)
论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组基本矛盾,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一
个趋势。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如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
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西汉“汉承秦制”出现封建社会第一个最盛时期。地方权力过于
分散极易导致国家分裂,如唐朝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导致藩镇割据;明清的秘力过
于集中结果政治腐败,地方缺乏灵活性,影响社会进步。(8 分)
结论:集权汾权要适度,既要有利于发挥中央的领导力又要保持地方的活力,才能促进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 分)
示例二:
观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2 分)
论述:明代朱元璋鉴于宰相权重,威胁君权.废除了宰相制,并且不允许以后再设丞相
一职;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并非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清朝设
立的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这些都是明清最高统治者为防范大臣权力膨胀而
采取的措施,使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了高度强化,并发展到顶峰。(8 分)
结论: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开始,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不断重演此消彼长的状态,到
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采取措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2 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
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反映了秦朝至清朝,中国古代政治的集
权与分权的内容,因此可得出论点坚持集权、适度分权本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或封
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任选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论述。言之
有理即可。15.【答案】(1)特点:严格太学管理,鼓励太学生进取上进;(写一点给 2 分,2 点给 3 分)重
新注释儒家经典,统一变法思想;(写一点给 2 分,2 点给 3 分)改试经义和策论,注重
知识的实用性。(写一点给 2 分,2 点给 3 分)
(2)作用: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人才;(2 分)争取儒家学说解读权,为变革提供理论依据;(2
分)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2 分)
【解析】(1)据材料“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可知严格太
学管理,鼓励太学生进取上进;据材料“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
由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可知重新注释儒家
经典,统一变法思想;据材料“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诗
赋、贴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可知改试经义和策论,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2)据材料“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可知有利于培养和
选拔人才;据材料“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由王安石对《诗》、
《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可知争取儒家学说解读权,为变革提
供理论依据;据材料“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诗赋、贴经、
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可知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