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名校高考冲刺押题卷语文试卷(一)(Word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全国名校高考冲刺押题卷语文试卷(一)(Word版含答案)

ID:447133

大小:53.39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20 全国名校高考冲刺押题卷 语文试题(一) 命题单位:河北 河北 河南 河南实验中学 山东实验中学 东 云南师大附中 山西实验中学 审定单位: 本试卷共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 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 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 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 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 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水气 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 水平。 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 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 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 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 术力量。 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 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 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 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 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 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 情的磅礴力量。 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 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没有现场感, 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 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是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 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 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 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 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 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 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动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 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 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 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 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 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 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 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 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 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摘编自李明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艺工作者在疫情暴发后积极进行文艺创作,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希 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B 若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 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抗疫文艺”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疫情防控现实,不能因为艺术虚构就对客 观事实进行丝毫的改动。 D.在灾难初来时,创作者因急于抗击面创作的作品,会有微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 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 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 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多角度为提高创作者“抗疫文艺”书 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 C“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文艺创作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影响,"抗疫文艺”彰 显中国精神就是佐证。 D.文章引用论诗三十首中的话,从反面论证了挑疫文艺创作要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 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抗疫文艺”创作要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群众利益,融入 生命关怀以及人性美善。 B 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内容,也需要 遵循文艺创作规律。 C 疫情对我国多方面造成了消极影响,“抗疫文艺”创作者不应只书写表象,更应深度 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D.在“抗疫文艺”创作中创作者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之中, 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9 年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 “强制时代”。按照总体部署,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 45 座城市也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 分类。 1993 年,原建设部出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其后我国多次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 则,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十分缓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垃圾 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上海在立法方面走在了前边,填补了空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 借鉴的宝贵经验。 然而,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最 近每个早晨都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因为懒得丢垃圾,所以尽量 不生产垃圾,所以少吃....”近来,很多段子道出了人们被垃圾分类“整疯”了的情绪。习 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生活垃圾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甚至几 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包容百姓的 难处,要坚持不懈地引导。 (摘编自宗利《垃圾分类是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 材料二: 2019 年 2 月份,上海日均湿垃圾分出量为 4400 吨,而 2019 年 10 月份,上海市的湿垃 圾分出量为 8710 吨/日,远超指标量的 5520 吨/日。湿垃圾分出量飙升,这超出了所有人的 预期和规划,“幸福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末端处置能力不足,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目前, 上海正在调试运行和已建成的湿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共 6 座,实际处置能力约为 5000 吨/日。 为此,上海市的湿垃圾处置项目开始紧急上马。浦东老港镇,原计划明年第二季度投产 的上海最大规模湿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已于 10 月 24 日实现试运行。2020 年第二季度前, 上海计划建成 3 座湿垃圾资源化项目。 由于湿垃圾热值低,采用焚烧方法处理成本高,其它资源化路径是必然选择。目前,上海 湿垃圾处理设施主要采用厌氧发酵工艺,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湿垃圾中的有机成分转化为沼 液、沼渣等。但这些资源化产品利用途径不畅,大规模资源化利用受限。现在,资源化利用 渠道不畅等,让很多专家开始思考:分出那么多湿垃圾怎么办? 同时,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末端处理减量,但是不会减少垃圾的源头产生量。同济大学 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说:“人均垃圾产生量不能无限制扩张,最后一定是后 端处置设置倒逼前端源头减量。”一件东西在成为垃圾之前,曾经历生产、运输、消费等 多个环节。这意味着,减量要从源头开始,这是整个垃圾产生链上的改变,包括居民消费理 念和行为的改变。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抑制过度包装,生产者承担产 品使用完毕后的回收、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这值得国内借鉴。 (摘编自马肃平《上海垃圾分类 180 日》) 材料三: 市民在整个垃圾分类链条中处于前端的投放部分,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让市民分类投放, 实际运行中的混装混运会极大打击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目前,各试点城市都按照要求对 分类设施、转运车辆、分类处置厂等进行了系统设计及配置,构建了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监管 机制。为消除市民的不信任感,各城市应努力把中后端的分类转运、分类处置情况展示给市 民,让群众了解他们分类后的垃圾没有被混装清运。鼓励部分中后端分类处置单位向市民 开放,让公众获得更多参与感,增强其分类的责任感。 垃圾分类除了需要用法制手段强制推动外,一定的激励也有利于更快推进。目前,不少 城市是对垃圾分类行为本身进行奖励,甚至个别城市对分类量进行奖励。但是,引入激励 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而不是对垃圾投放进行奖励。因此,在公众逐步形成分类习 惯后,一些城市要及时对奖励分类的做法予以调整。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技术性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去 推动,避免走入误区,影响工作的有效推进。 (摘编自鞠昌华《垃圾分类要避免走入误区》)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之--。 B.受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影响,人们对垃圾分类难免会有不适应感。 C.上海主要采用厌氧发酵工艺而非焚烧方法处理湿垃圾,是基于对处理成本的考量。 D.目前,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奖励,这与奖励的初衷南辕北辙,应立即纠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海 2019 年 10 月的日均湿垃圾分出量较 2019 年 2 月增长近 1 倍,这表明上海垃圾 分类工作富有成效。 B.2020 年第二季度前,上海计划建成三座湿垃圾资源化项目,以应对当前出现的末端处 置能力不足的问题。 C.当后端处置设置倒逼人均垃圾产生量减少时,垃圾大幅减量这一目标就能通过前端 的垃圾分类得以实现。 D.向市民展示垃圾分类转运和分类处置情况,可以成为试点城市增强市民分类责任感 与积极性的途径之一。 6.为了促进生活垃圾管理,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今后要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逐条概括。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旅伴 陈忠实 在同一车厢的同一隔间里,两位旅客同时找到了自己的铺位,都是下铺。他们谁也顾不 得瞧对方一眼,忙着把随身带上车来的大包小包塞到货架上去,然后坐到车窗跟前来,火车 启动了。 他们先后坐下,掏烟,点火,嘘出一口浓烟,上车时的紧张忙乱情绪舒缓下来,这时才转 过头来,打量坐在对面的旅伴。两人的目光一经相遇,几乎同时惊奇地叫起来: “啊呀!是你----” 这两个人,是高中读书时的同学和朋友。一个被同学们公认为数学王子,一个号称文学 天才。现在,二十多年以后,数学王子已经是国防尖端学科的研究人员了,而文学天才也已 是当代颇有点名气的工业题材的作家了。二十多年前,他们同时爱上了班里一位名叫东芳的 女生,那是个聪明而又动人的窈窕姑娘,大伙叫她东方美人,她是他俩心中的女神....这两 个朋友也不能超凡脱俗,朋友关系破裂了,结下了怨。而时间的流水似乎可以冲散一切感情 的烦忧。现在,当他们在列车上握手、拍肩的时刻,心中虽然还有那么一点不可言状的别扭 情绪,却终究为理智所主宰了--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哇! 一阵闲聊之后,作家首先从尴尬的情绪里超脱了,豁达地说:“东芳现在好吗?”"怎 么......你?”军事科学工作者惊奇地睁大了眼睛,“她不是嫁给你了吗?” 这样----真是哭笑不得---他们才相互闹明白,谁也没有娶到东方美人,二十多年的误 会,都以为对方和她结合了。 “噢!原来如此....”作家感慨起来,动情地说,“我当时感觉出来,她更喜欢你,说你 聪明、冷静。她说她母亲不喜欢搞笔墨文学的人,容易招灾惹祸....二十多年了,我一直以 为你们生活在一起....“嗨!哪能呢....”科学工作者淡淡地笑笑,“我当时判断出她更喜 欢你。她常当我的面说你开朗、浪漫,有诗人风度.....说我太死板....” 火车在宽阔的北方原野上奔驰。大片大片的金黄的油菜间缀在一望无垠的碧绿的麦田 里,一排排白杨,从窗前掠过去,远处的山峦迷蒙在淡灰色的雾霭里。田野里春的温馨气息灌 进敞开的车窗里来了。 “我毕业以后,家里太穷了,‘瓜菜代’也维持不住,舅舅把我带到青海,进了地质勘 探队。我肩上扛着标杆,爬遍青藏高原,兜里总没有忘记装着一本稿纸...我的生活就这样开 始了,第一次萌动的爱情却同时结束了!” “我毕业后参军了。当了两年兵,从部队上了大学,再回到部队。在戈壁滩上‘隐居’ 了二十年,已经与‘尘世’隔绝了。那年回家探望父母,听人说她和小赖子结婚了,我坚决 不信.....” “我也听说过她和小赖子结婚的话,也是不信。”作家证实说,“她怎么能嫁给他呢? 那么一个猥猥琐琐的侏儒!” “看来是真的嫁给他了。”科学工作者说,“他虽然猥琐,可他当时比你比我都更优 越。他当了汽车司机,走南闯北,能弄到别人弄不到手的‘进口’物资,别忘了当时是困难时. 期....不过,我总不愿意这样想。” 作家显然激动了,创作的灵感顷刻之间激荡起来了,回味自已经历过的生活,心情往往 按捺不住。他拉开手提兜,取出一瓶酒,用牙齿揭掉瓶盖,在两只喝水的杯子里斟上酒。科 学工作者也急忙取出罐头和香肠,摆到小桌上。 “我们都犯了 一个错误----”作家用富有哲理的口气说,“把一个俗不可耐的女人看 得太神圣了!”说罢举起酒来。 “可笑的是---- ”军事科学工作者冷静地说,“我们之间因此而曾经互相妒恨!”说 罢也举起酒来。 火车正以风驰电掣般的气魄,在北方的原野上疾进.....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标题中的“旅”既是指两个人这一次火车上的旅行,也是指两个人共同经过的 人生之旅。 B.“女神”最后选择了汽车司机,暗示了所谓的“女神”是一个庸俗、追求金钱、心机 深沉的女人。 C.文中“作家”和“军事科学工作者”都没有具体的姓名,说明故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和典型性。 D.文章在讲述一个情感故事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对过去时代的反思,蕴含着深刻的 内涵。 8.小说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6 分) 9.文中的作家开朗、浪漫,军事科学工作者冷静、严谨。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请简 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年十五,丁内外艰,孤贫飘泊,无以自振。二十余始知读 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登隆兴元年进士第,历扬州泰兴尉。训武 郎杨大烈有田十顷,死而妻女存。俄有讼其妻非正室者,官没其赀,且追十年所入租。部使 者以诿迥,迥日:“大烈死,赀产当归其女。女死,当归所生母可也。”境内有妇人佣身纺 绩舂簸,以养其姑。姑感妇孝,每受食,即以手加额仰天而祝之。其子为人牧牛,亦干饭以 饷祖母。迥廉得之,为纪其事,白于郡,郡给以钱粟。调信州上饶县。岁纳租数万石,旧法加 倍,又取斛面米。迥力止绝之,日:“令与吏服食者,皆此邦之民膏血也。曾不是思,而橫敛虐 民,鬼神其无知乎!”州郡督索经总钱甚急,迥曰:“斯钱古之除陌之类,今其类乃三倍正赋, 民何以堪?”反复言之当路。程祥者,从伯父昌禹来居番阳,昌禹死,遂失所依。祥继亡,祥 妻度氏犹质卖奁具以抚育孤子,久之罄竭濒死,邻家皆莫识其面。有欲醮之者,度日:“吾儿 幼,若事他人,使母不得抚其子,岂不负良人乎?”终辞焉。或为迥言其事,迥走告于郡守, 月给之钱粟。迥居官临之以庄,政宽而明,令简而信,绥强抚弱,导以恩义。积年雠讼,一语 解去。猾吏奸民,皆以感激,久而悛悔,欺诈以革。暇则宾礼贤士,从容尽欢,进其子弟之秀 者与之均礼,为之陈说《诗》《书》。质疑问难者,不问蚤暮。势位不得以交私,祠庙非典祀 不谒。听决狱讼,期于明允。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贵溪民伪作吴渐名, 诬诉县令石邦彦,迥言匿名书不当受,转运使不谓然,遂兴大狱,瘐死者十有四人。及闻省寺, 讫报如迥言。迥尝授经学于昆山王葆、嘉禾闻人茂德、严陵喻樗。卒官。迥之子绚以致仕 恩调巴陵尉,摄邑事,能理冤狱。孙仲熊,亦有名。 (节选自《宋史●程迥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B.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土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C.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D.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居丧也叫“丁艰”,“丁内外艰”指遭遇父母去世,其中“内艰”指母亲去世,“外 艰”指父亲去世。 B.“进士第”是中国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土,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登进士第"是 指考中进土。 C.《诗》《书》是指《诗经》《尚书》;“五经”一般指儒家《诗经》《尚书》《礼记》 《乐经》《春秋》的合称。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我国古代退休制度仅限于官吏,常见称谓还有“致事” “致政”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程迥明察情理,断狱才高。在杨大烈财产继承问题上,他认为杨大烈的财产应为其女 继承,女去世则由该女的母亲继承,即使母亲不是杨大烈的正室。 B.程迥体恤民情,为民请命。州郡督促收经总钱,但他认为此税应该数量很小,现在却 远超正赋,百姓不能承受。在反复进谏之后,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C.程迥急人之困,帮扶弱者。对于品行好但生活困难的人,他总是极力帮助,如孝敬 婆婆的妇人和程祥的妻子,她们都是在程迥的帮助下,获得郡里补助。 D.程迥是非分明,坚持原则。有人假托吴渐之名诬告县令石邦彦一事,他认为不应受理, 但转运使却严厉处罚,等上级知道此事,回复的和程迥所言一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吾儿幼,若事他人,使母不得抚其子,岂不负良人乎? (2)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稂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①星桥:星津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官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 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总写节日气氛。“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铁锁开”指上元节铁锁打开,任人 通行。 B.中间两联是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游人如织,皓月当空;游伎们身着艳装,边走边 唱。 C.尾联与李白笔下“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所强调的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的心理 相同。 D.这首诗对仗工稳,结构紧密,词采华艳,音调和谐,展现了一幅我国古代上元节的风情 画。 15.清代学者纪昀评此诗:“三、四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不可移之他处。夜游得神处尤 在出句,出句得神处尤在*暗’字。”请简要赏析“暗”字“得神”所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屈原要以前贤为榜样,保持清白, 献身正道的决心。 (2)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比喻、反问的手法批判秦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 民财的行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描写“醉翁”醉在其中的 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语,至今读来仍然_________。现实中, 有的干部自身以“小节无害”而自谅自恕,社会上则常因“无伤大雅”而____。 这类干部 的一些做派尽管不“显山露水”,但其危害却不可低估。倘若长期坐视不理,容易滋生不正 之风和腐败问题。 ( )。读一读那些落马干部的忏悔录就能发现,一些人犯错误就是从思想上的小毛小病、 经济上的小偷小摸、生活上的小贪小占开始的。量变会引发质变,小事小节上的漏洞不加修 补,很可能会_____成为廉洁 自律大决堤的管涌口。“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小事小节 是自我加强廉洁自律、提升政治修养的起始点、受力点。对领导干部而言,生活小事不能等 闲视之,更不可麻木不仁。言有所畏、心有所止、行有所戒,洁身自好被称得上党性修养的 第一关。领导干部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在小事小节上守住廉洁阵脚、压实法纪底线,常掸心灵灰尘,常清 思想垃圾,常掏灵魂旮旯,才能练就过硬的_____,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发人深省 熟视无睹 扩大 作风 B.发人深省 目不忍睹 扩充 本领 C.醍醐灌顶 熟视无睹 扩充 作风 D.醍醐灌项 目不忍睹 扩大 本领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事小节出问题看似不严重,但背后隐藏的祸患却不小 B.许多干部在工作的小事小节上加强自我修养,完善自我 C.对于那些看似不严重的小事小节,领导干部要目光长远 D.领导干部要重视自己思想、经济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小节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行有所止、心有所畏、言有所戒,洁身自好称得上是党性修养的第一关。 B.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洁身自好称得上是党性修养的第一关。 C.心有所戒、言有所畏.行有所止,洁身自好称得上是党性修养的第一关。 D.心有所止、言有所畏、行有所戒,洁身自好被称得上党性修养的第一关。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进展, ① ,千百年笼罩在梦境中的神秘面纱被渐渐撩开,“有 梦睡眠有助于大脑健康”,就是最近的研究结论之一。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 这就是梦的基础。据研究,人们的睡眠是_ ② 两种形式交替进行,在异相睡眠中被唤醒 的人有 80%正在做梦,在正相睡眠中被唤醒的人有 7%正在做梦。一个人每晚的梦境可间断持 续 1.5 小时左右。由于梦相伴睡眠周期循环规律, ③ ,感觉梦多,而在正相睡眠中醒来 的人,感觉梦少。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40 个字。(5 分) 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巡视器命名为“玉兔二号”。嫦娥四号着陆 器完成第十五月昼的科学探测工作,于 2020 年 3 月 2 日凌晨 4 时进入月夜休眠。第十五月 昼期间,着陆器工况正常,有效载荷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低频射电频谱仪按计划开 机工作,地面接收科学探测数据正常。“玉兔二号”月球车于 2020 年 3 月 1 日 20 时 6 分顺 利完成第十五月昼的科学探测工作,进入月夜休眠。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某省将中考体育分数上调至 100 分,用以提高体育课地位,让自觉锻炼成为孩子的生活 习惯,引导学校、家庭和孩子重视体育,这赢得了一片叫好之声。但也有反对之声,认为体 育分值增加,会导致学生和家长把劲用在“挣分”上,而非发展体育兴趣与体育技能上;且 已有家长在打听“哪有培训班”,要给孩子报名“补体育”。 某报专门开辟专栏,就此事展开讨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在中考考生、体育教师、家 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文章投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 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0 全国名校高考冲刺押题卷 语文试题(一)参考答案 1.D 解析:A.“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错, 是他们想深化“抗疫文化”书写,作品本身需要 具备中国美学精神。B.不是进行“抗疫文艺”创作,而是深化“抗疫文艺”书写。C.“不能 因为艺术虚构就对客观事实进行丝毫的改动”过于绝对。 2.C 解析:C.“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文学的变化会受到社会情况的影响,其兴 衰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意思,第三段强调的是国家政策和社会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3.D解析:D.“只有将个体感受融人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之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较 为片面,以偏概全。 4.D 解析:D.“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奖励,这与奖励的初衷南辕北辙”分析错误,由 材料三第二段可知,--些城市“对垃圾分类行为本身"和“垃圾量”进行奖励的目的是促使 公众形成分类习惯,并非“与奖励的初衷南辕北辙”;且“应立即纠正”错,材料中是“在公 众逐步形成分类习惯后,一些城市要及时对奖励分类的做法予以调整”。 5.C 解析:C.“垃圾大幅减量这一目标就能通过前端的垃圾分类得以实现”错,材料二中有 “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末端处理减量,但是不会减少垃圾的源头产生量”的说法。 6.①健全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②包容百姓难处,坚持不懈地引导民众进行垃圾分类。③按 需建垃圾集中处置设施。④注重对垃圾处理后的资源化产品的“再利用”。⑤鼓励加强公众 参与,树立民众从源头减少垃圾量的意识,把中后端分类情况展示给公众。⑥及时按需调整 激励机制。(每点 1 分) 7.B 解析:B.“庸俗、追求金钱”错,在生活困难时期,选择物质充裕的生活,这是一个特殊时 代下产生的悲剧,本无可厚非;“心机深沉”从文中并未看出。 8.第一处:①在结构上呼应开头、结尾,引出了对北方原野景色的描写。②烘托人物心理,暗 示两人打开了心扉,为后文两人交流各自人生经历作了铺垫。(3 分)第二处:①在结构上照应 前文,暗示两人尽释前嫌和时代快速发展。②以景语作结,使小说意味深长。(3 分) 9.①语言描写。作家语言多带感慨,抒情意味浓厚,如“我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科学工 作者语言冷静,陈述事实较多。②神态描写。作家情感丰富,如“动情地说" ;科学工作者 平静理性,如“淡淡地笑笑”。③携带的物件描写。作家带的是酒,科学工作者带的是罐头 和香肠,一个着眼于情绪表达,一个着眼于现实需求。(每点 2 分) 10.A 解析:A. 加上标点符号为: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土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 考德问业焉。 11.C解析:C.《乐经》错,应是“《周易》”;秦朝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六经”, 但《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12.B 解析:B.“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明确他反复进谏之后的结果。 13. (1)我的孩子还小,如果让我去侍奉别人,那么母亲就不能抚养她的孩子,这样不就辜负 了我的丈夫吗? (译出大意给 2 分;“事”“良.”“...乎”三处每译对一- 处给 1 分) (2)凡是上面官员没有弄明白的,总要再三直言辩驳,不会因为上级而随便停止。(译出大意 给 2 分;“悉”“抗辨”“苟止”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参考译文] 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十五岁时,遭遇父母之丧,孤苦贫穷,飘泊不定,没有办法 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已。二十多岁,才知道读书,当时战乱刚刚平息.西北一带的士大夫大 多居住在钱塘,程迥才有了机会被朝廷考察其德行与学业。隆兴元年考中进士,历任扬州泰 兴尉。训武郎杨.大烈有十项田,他死后妻子和女儿还活着。不久有人状告杨大烈的妻子不 是正室,官府没收了她的财产,并且追回十年收入的租子。部使者把这件事交给程迥去办,程 迥说:“杨大烈死了,他的财.物应该归他的女儿所有。女儿死了,财物归她的生母所有是应 该的。”境内有个妇女,靠做雇工纺线舂谷簸糠来供养她的婆婆。婆婆感念儿媳的孝顺,每 次吃饭时,总是把手放在额头仰天祈祷祝愿。她的儿子为别人放牛,也把要的饭给他的祖母 吃。程迥考察了解到此事,把这件事记了下来,报告给郡里,郡里便供给这个妇人钱和粮。 程迥调任信州上饶县。每年交纳租子数万石,按旧法要加倍,并且又收取面米。程迥极力阻 止拒绝,说:“县令与下属从官们吃的穿的,都是这个县的民膏和民血。官员们竞然不考虑 这个问题,却要橫征暴敛虐待百姓,难道鬼神不知道吗?”州郡督促收取经总钱非常急迫,程 迥说:“这钱是古代除陌之类的赋税,现在这类赋税竟然是正赋的三倍,百姓怎么能够承受?” 他反复对朝廷申诉。程祥跟随伯父程昌禹来到番阳居住,昌禹死后,程祥就失去了依靠。接 着程祥也死了,程祥的妻子度氏仍然质卖了奁具来抚育程祥的儿子,不久奁具都卖光了,快 要死了,邻家都不认识他们。有想要娶度氏的,度氏说:“我的孩子还小,如果让我去侍奉别 人,那么母亲就不能抚养她的孩子,这样不就辜负我的丈夫了吗?”最终拒绝了。有人把这 件事.告诉程迥,程迥迅速报告给郡守,于是郡里每月供给度氏母子钱粮。程迥做官,对待 自已的职务很是庄重,政策宽仁而清明,政令简明而守信,安抚强者抚慰弱者,用恩义引导他 们。多年的仇怨,一句话就能解除。狡猾的官吏和刁奸的百姓,都心存感激,时间一长就改正 了自己的错误,欺诈之风得到改变。有空就以上宾之礼相待贤能之人,悠闲尽兴,举荐他的 优秀弟子和他行对等的礼,为他们讲述《诗经》《尚书》。他们提出的疑问不管早晚,程迥 总是尽心回答。势力职位不用来结交谋取私利,祠庙不是大典祭祀不去拜谒。断决案件诉讼, 总是追求公正透明。凡是上面官员没有弄明白的,总要再三抗争分辩,不会因为上级而随便 停止。贵溪有一个百姓假托吴渐这个名字,诬告县令石邦彦,程迥说匿名的书信不能受理, 转运使不认同,于是严刑拷打,在狱中死了十四个人。等到上报省里,最终回复的和程迥所 说的一样。程迥曾经教授昆山王葆、嘉禾名人茂德、严陵的喻樗经学。最终在官位上去世。 程迥的儿子程绚因为程迥退休之恩被调任巴陵尉,管理邑里的事情,并且能够审理冤案。 程迥的孙子程仲熊,也很有名。 14.C 解析:C.本诗尾联重在强调快乐的时光非常短暂。 15.①“暗”指不亮,没有光,与“明”相对,“暗尘”指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 扬,人也是看不见的。②本不可见的“暗尘”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灯影而见,突出灯光、 月光明亮。③由灯光、月光的明亮,突出了节日热闹、欢腾的氛围。(每点 2 分) 16. (1)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2 分)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2 分) (3)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2 分) 17.A 解析:发人深省:启发人深刻思考而有所觉悟。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 醒悟。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目不忍睹: 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扩大:使(范围、规模等)比原来大。扩充:扩大充实。作 风:(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本领:技能;能力。 18.A 解析:B.与后文不衔接。C.后文并没有强调“目光长远”的问题。D.颇为片面。 19.B 解析:先“心”,再“言”,最后再“行”更符合逻辑,且“心有所畏”“言有所戒” “行有所止”更合理;“被称得上”不合逻辑。 20.①人们对梦的研究越来越深人②由正相睡眠和异相睡眠③所以在异相睡眠中醒来 的人(每处 2 分) 21.关键信息:①2020 年 3 月 2 日;②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完成第十五月昼科学探测工 作;③进入月夜休眠。(5 分) 22.写作指导:这是一个给了限制的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从“中考考生、体育教师、 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文章投稿”,写作内容包括观点、思考、希望、建议。考生写 作时要注意从选择的身份的角度思考这一事件,对此事件既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以持否定 态度,但都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言之有物。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