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后练习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后练习题

ID:447546

大小:40.13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践(jiàn)   朱熹(xǐ)   一帆风顺(fān) B.埋没(mò) 论语(lùn) 盲目接受(mánɡ) C.遵照(zūn) 瞭望(liáo) 彷徨恐慌(huánɡ) D.鉴定(jiàn) 授予(yǔ) 不知所措(cuò)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B.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D.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捡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3.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能袖手旁观,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读和辨析。 B.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 序次第展开。 C.曲折是人生的清醒剂,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教益,是你一帆风顺时难以得到的。 D.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过分草率的决定,可能会给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会产生悔不当初的愧疚。 ②所以选择既要把握好时机,又要仔细慎重。 ③人生在世有很多的时候需要选择,但是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何去何从常常会让我们犹豫不决。2 ④除此之外,就是在决策的时候,不要一味地依赖别人的意见,他人并不知道你真实的处境,无法设身 处地从你的角度出发来选择。 ⑤过分彷徨,可能会坐失良机,让机会从面前溜走,造成“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感叹。 A.③⑤①②④  B.③①⑤②④ C.①⑤③②④ D.③⑤①④② 5.文学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作者      是  籍华裔物理学家。在文中“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 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    》《    》。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6~10 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 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 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 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 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 自己。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 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 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 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 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 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 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7.“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是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8.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9.下面句子加点的词语可否删掉?为什么?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4 10.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1~13 题。 匠心之道“守破离” 刘根生 ①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 6 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 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 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他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 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 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②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 “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的新境界谓之“离”。 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 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 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 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③守,    A    。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 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 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 10 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 “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 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到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 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5 ④破,    B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 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 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的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 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 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⑤离,    C    。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 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 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 又一个“山外山、峰上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 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⑥“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 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选自《人民日报》) 11.请把下列三句话放入文中 A、B、C 处。(填序号) ①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 ②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③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A.    B.    C.    12.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②            →③             →④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13.阅读③~⑤段,想一想:下面这个论据放入哪一段比较合适?为什么? 昔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风霜雨雪没有阻碍他前进的步伐, 电掣雷鸣没有摧毁他坚定的信念,饥饿贫寒没有熄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 意志。6 ￿表达交流 14.下面是某同学在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几处用语不得体,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有几 处写几处)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人,祖国建设的重任将 落在我们肩上。像刘老师这样快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可以对学习不负 责任?我殷切期望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体验中考 15.(2018 浙江杭州中考)根据语境,完成任务。 班上有些同学写作文经常使用“呆萌”“666”“酱紫”“抓狂”之类的网络词语。对此,语文老师提出了“如 何看待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请拟写 100 字左右的发言稿,要求有观点,有理由,有条理。 16.(2017 湖南长沙中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一杯水的重量 老师拿起一杯水,问:“这杯水的重量是 200 克,各位可以将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 很多人都笑了:“200 克而已,拿多久又会怎么样?” 老师没有笑。他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一 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大家又笑了,不过这回是赞同的笑。 老师继续说道:“一杯水,随着所拿时间的延长,它的重量也在发生变化。其实这杯水很轻,但你拿 得越久,就觉得越重。所以,我们必须适时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会儿再拿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 久。” 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一杯“水”,我们该怎样对待呢?78 参考答案 夯基达标 1.D 解析 A 项,“熹”应读“xī”。B 项,“论”应读“lún”。C 项,“瞭”应读“liào”。 2.B 解析 A 项,“意”应为“毅”。C 项,“查”应为“察”。D 项,“捡”应为“检”。 3.D 解析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这里用来形容演讲,使用不当。 4.A 解析 首先明确这几句话的中心是选择的问题,所以先找出总领句第③句。再根据第②句来判 断,由“把握好时机”“仔细慎重”推知⑤①应和②相连。 5.丁肇中 美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课内品读 6.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7.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探索。 8.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进行有想 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9.不能。“唯一”一词强调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突出了“探索”在“寻求真理”中的作用。 10.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课外拓展 11.解析 所填语句是三个分论点,联系第②段“守、破、离”的意义,结合三段的事实论据分析。“守”是 跟师傅修业,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第③段的事实论据从反面论证“守”的重要作用,与“守”衔接最恰 当的应是第③句;“破”是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即“突破”,与第①句衔接;“离”是开创自己的新境界, 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与第②句衔接。 答案 A.③ B.① C.② 12.解析 本文按“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行文,第①段引出话题,然 后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第②段总说“守破离”,第③④⑤段分说“守破离”。 参考答案 ②总说何谓“守破离” ③分别论述“守”“破”“离” 13.解析 阅读所给文段,“不舍不弃,不离不散”“饥饿贫寒没有熄灭……”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能证明第③段的观点。 参考答案 放入第③段。孔子这个论据证明了第③段的观点: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9 14.解析 “抛砖引玉”是自谦之辞,用在这里明褒实贬;“略尽绵薄”是自谦之辞,用以评价老师,不得 体;“殷切期望”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用在文中不合适。 参考答案 (1)“抛砖引玉”改为“金玉良言”; (2)“略尽绵薄”改为“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3)“殷切期望”改为“衷心希望”。 15.示例 (1)我觉得不妥当。网络词语虽然新潮,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但在规范性、科学性上存在着一 些欠缺。写作文是为了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使用如“666”“酱紫” 这样的网络词语,文章会显得不够规范、典雅,而且会影响他人理解。 (2)我觉得合理。语言本身就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我们要善于接受新鲜词汇,以丰富自己的语言。作 文使用网络词语,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何况,现在很多网络词语,如“抓狂”“点赞”已 经被大家熟知和接受,收录到了《现代汉语词典》中。 (3)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要区别对待。网络词语良莠不齐,写作时我们要善于取舍,慎重选用。使用那 些已被大家熟知并广泛接受的网络词语,如“给力”“点赞”等,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坚决不用那些不 够规范、不健康的网络词语。 16.解析 先通读材料,了解材料的内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材料所蕴含的道理。通过分析材料可 知,适当的压力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但是如果时时放不下,让它压在心头,则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包袱, 成为压在心头的石头。如果我们懂得适时放下,则会让心灵少一些负重,多一分前进的动力。然后,整 理答案,答案一定要全面。 示例 学会适时放下,我们才能坚持得更久,走得更远。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