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质量预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郑州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质量预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ID:447579

大小:50.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 文科综合试题卷 第 I 卷 1.周初,封成王之弟唐叔于晋,要求“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即沿用夏朝的政治执国,用戎人的制度来区 划土地。这一举措意在 A. 强化专制统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促进文化交流 D. 巩固周朝统治 【答案】D 2.唐朝时,面对考生众多而又要选拔人才的情况,主考官专挑那些生僻、容易混淆的偏题、怪题进行考查。 “今之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尾月,孤经绝句”。据此可知,当时的帖经考试 A. 提高了参加科举的门槛 B. 降低了科举选才的公平性 C. 影响了人才选拔的效度 D. 加深了考生对经典的理解 【答案】C 3.宋史专家漆侠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北宋灭亡,汴京也随 之而萧然一空;南宋灭亡,临安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和繁华。这说明 A. 城市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 B. 城市的经济职能薄弱 C. 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缓慢 D. 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 【答案】A 4.古代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国际秩序模式,称为朝贡体系。鸦片战争 后,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中国建立起新的中外关系模式,即条约体系。这两种关系体 系 A. 体现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 B. 反映了平等与奴役的外交关系 C. 体现王道与霸道外交观念的差异 D. 是当时的国际秩序的合理体现 【答案】C 5.梁启超曾说:“在三十年前(1898 年左右).《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 治运动,可以说受这部书最早而深刻。”又说:“晚清思想之解放,(龚)自珍确与有功焉。初读《定庵文 集》,若受电然。”谭嗣同也说:“国初三大儒,船山先生纯是兴民权之微旨。”由此可知 A. 黄宗羲的主张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B. 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渊源 C. 黄、龚等人的主张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D. 黄、龚等人的主张成为戊戌变法重要的指导思想 【答案】B 6.1926 年 12 月,毛泽东在湖南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上说:“农民问题只有经济意义。我们只想减租, 不想夺取地主土地。”后来,中共土地委员会决定“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不触动小地主和军人的土地。” 这些做法 A. 助长了国民大革命中 右倾错误 B.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 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要求 D. 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需要 【答案】C 7.1937 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 “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 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 A. 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精神 B. 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积极抗战 D.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企图 【答案】C 8.古希腊时期,戏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描写的是雅典人在萨拉米海战中战胜波斯人的情景。阿里斯 托芬的《阿卡奈人》则表达了作者对雅典同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战争的态度。这反映古希腊 A. 戏剧适应城邦政治需要 B. 战争题材成为戏剧的主流 C. 民主制度影响戏剧创作 D. 人文主义产生于戏剧作品 【答案】A 9.有学者指出,被认为近代落后的地区并不是因为在开发上落后而没有得到发展,而是在以欧洲为中心的资 本主义确立的过程中遭遇了低开发。也就是说,这些地区被强制性地让自已原本的社会形式变成为适应资 本主义的形式。据此可知,近代欧洲殖民者 A. 对外输出本国落后的生产方式 B. 客观上推动了落后地区社会发展 C. 在落后地区强制推行资本主义 D. 将亚非拉纳人本国经济发展轨道 【答案】D 10.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 年进行了文 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 政府被议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 文官制度是英国政治民主的根本动力 C. 改革目的是保证政府施政的独立性 D. 责任内阁制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答案】C 11.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外交官对英国代表团主要成员凯恩斯低声耳语:“他们是有钱袋子,但是我 的 的 们有的是脑瓜子。”这表明 A. 英国不甘心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B. 美国需要采纳英国的方案 C. 美国尚不熟悉国际经济运营体系 D. 美英两国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答案】A 12.“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理性国家完全破产了.早先许下的永久 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与材料中艺术风格相似的文学作品是 A.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B. 《老人与海》 C. 《自由引导人民》 D. 《人间喜剧》 【答案】A 第Ⅱ卷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家将周代礼乐文化提升为礼义文化,它超越古代宗教,又不反对宗教,在宗教问题上持中 庸态度。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命题即儒家人文理性宗教观的典型命题。儒家认为,“祭思敬,丧思 哀”,宗教祭祀的意义主要在纪念天与祖给予人们的思惠,使人不忘根本,表达思念报恩之情,至于天神祖 灵是否真有,并不重要。关于宗教祭祀,(论语》中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易传》提出“神道 设教”的观点,这就是宗教的社会道德功能说,或者“道德宗教”的思想。儒家把神道看成人道的组成部 分,是成就人生的要素。神道的目的在于完善和加强人道,如果有害于人道,那么神道便失去其本来意义。 ——摘编自牟钟鉴《中国古代的民族观与宗教观》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不仅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也研究教父哲学和早期基督教 教义。他们批判基督教的精神独裁,但并不否定神学,有的还竭力将古典学术研究与教会神学相调和。他 们注重世俗生活,却不反对信仰上帝,宣扬个性自由,同时又承认天命。作为最早的人文主义者,宗教信 仰和宗教虔诫在彼特拉克的思想和著作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但丁的《神曲》既表达了要求理智解放和情 感自由的感情,又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氛。蒙田对待基督教的态度是我生是其人,死是其鬼。这些突出反 映了人文主义者宗教观念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摘编自陈绘绘《试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宗教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儒家宗教观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宗教观的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点:秉持宗教宽容;强调宗教要以人为本或强调宗教的人文理性;宗教与人情相结合;注 重宗教的道德教化。 影响:有利于古代多元宗教的并存和发展;促进了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适应社会需要,有助于稳定 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对后世的宗教政策有深远影响。 (2)表现:批判宗教的精神独裁,但不否定神学;将古典学术研究与宗教神学相调和;宣扬个性自由、理 性,但不否定宗教信仰;借助宗教来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原因:受教父哲学和早期基督教教义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尚未充分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 发展不充分;文艺复兴中人文思想的传播。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是一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一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 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其间死人如麻,痛苦之极。不过, 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一日。 搞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质变”.也非一人一代,便可“毕其功于一役”的突变。它是“缓慢”的, 经验“累积”的,分“阶段”前进的“渐变”。 它(中国固有文化)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西式“现代化”的洗刷,才能属于转型期以后的次一形态或现 代形态。我国固有文明里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孔孟之道、四维八德.无一不需“现代化”的处理始能适 应于次一形态的社会。 所谓“西方文明”,非本质优于我“东方文明”也。近 300 年来西风之所以能压倒东风者,(由于)他 们通过这个“现代化程序”,早于我们 300 年。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请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 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近代史 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 论述:近代中国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后逐步开始由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变。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文明的转型。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抛却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19 世纪 60—80 年代的洋务派以“自 强”、“求富”为口号进行了实践,他们先后开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建了近代海军和近代学 堂。他们主要集中在经济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中国文明转型进一步展开。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 了戊戌变法,目标是要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由于遭到顽固派的阻挠,最后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三民主义,最终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但 1915 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说明民主共和在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制度转型并没成功,国民“头脑中的皇 是 帝”并没有消除。因此,陈独秀、胡适等人又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他们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 德,反对旧道德,希望实现中国的文化转型,并以此来推动实现中国的制度转型。 此后,中国的文明转型一直在艰难缓慢进行中。 总结: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文明转型必然是艰难的、缓慢的、 渐进的、分阶段的。但不论怎样,这种走向现代化的文明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 潮流。 其他观点:“近代中国转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渐进性)”、“近代中国转型是艰难的”或“中国文明必须 像西方一样经过现代化的处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等合理者即可给分。 15.材料 宋理宗亲政前,权相史弥远独揽朝政 17 年,对外向金屈服妥协,对内招权纳贿,货賂公行。 滥发纸币,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与此同时蒙古的崛起及其势力的南渐,对南宋的威胁越来越大。宋 理宗亲政后宣称“务革前弊”,于端平到淳祜年间(1234—1252 年),推行了一系列举措试图加强个人权威, 扭转颓势。政治上,继续提升皇帝对朝政的控制。任命台谏达四十余人,打破台谏一直被宰相所控制的局 面。进一步提升官吏质量,控制冗员,严格升迁。经济上,整顿财政,减发纸币,恢复货币信用。节约开 支,宰相带头减薪,减少宫延宴会,将财政开支情况作为官员考核标准。思想上,将理学列为“正学之 宗”,他本人也因“以圣性崇尚理学”庙号定为“理宗”。这场名为端平更化的改革使南宋后期黑暗的朝廷 出现了一丝光芒,朝廷网罗了大量的理学人才,一时间人才济济。但改革措施只是及表而难以入里,其中 盐政改革频繁调整收效甚微,公田法落实过程中激起官僚和百姓的强烈不满。淳祐后期佞臣当道,使得朝 政日益衰败,南宋朝廷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之路。 ——摘编自洪吉《简论宋理宗的财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理宗端平更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理宗端平更化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1)改革的初衷或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改革措施较为多元全面,涵盖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 改革治标不治本或浮于表面不深入;效果不佳归于失败。 (2)积极性:(政治层面)采取措施削弱相权收回台谏权,加强了皇权;整顿吏治,有利于官场清明; (经济层面)整顿货币,缓和了阶级矛盾;开源节流,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思想层面)将理学定为 官方统治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整体层面)改革减缓了统治危机,一定程度延缓了南宋灭亡的进 程。 消极性:改革治标不治本,政策朝令夕改,激化了矛盾,最终失败,没有挽救南宋走向灭亡。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系列举措试图加强个人权威,扭转颓势”得出改革以加强皇权为目的;根据 材料“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得出改革内容全面;根据材料“改革措施只是及表而难以入里,其 中盐政改革频繁调整收效甚微”得出改革浮于表面且收效甚微,改革走向失败。 (2)根据材料 “提升皇帝对朝政 控制……控制冗员,严格升迁……”得出改革有利于加强了皇权,整顿吏 治,官场清明;根据材料“整顿财政,减发纸币……节约开支,宰相带头减薪……”得出改革有利于缓和了阶 级矛盾,开源节流,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根据材料“将理学列为‘正学之宗’……” 可得出改革将理学 定为官方统治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根据材料“过程中激起官僚和百姓的强烈不满……朝政日益衰败, 南宋朝廷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之路”可见改革治标不治本,激化了矛盾,最终失没有挽救南宋走向灭亡的命 运。 16.材料 1918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流感席卷美国,并向世界各地蔓廷,与正在进行的世界大战相互 影响,造成约 5000 万至 1 亿人死亡。借战争的主导作用,成千上万的军舰、商船,列车,运载着军队、物 质资源和致命的病毒,在各大洲各大洋.上穿梭;庞大的战争机器让各个国家的生产围绕战时军需品而进行, 大量工人涌入城市,带来城市卫生条件糟糕、管理混乱等问题。每个参战国家都将战争放在首位,忽视疾 病宣传,如《伦敦时报》认为流感是德国人的阴谋,是因为营养不良、厌战情绪。战争期间,印度等殖民 地也被卷入战争,其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被战争抽走,物资匮乏与流感交织在一起,使平民死亡率大大增 加。流感病人带走了远征军中成千上万的健康的士兵,使火车、战地医院拥挤不堪,流感病人消耗着军队 的各种资源。很多城市如德国法兰克福频临崩溃,到处是饥饿与不满,人们要和平、面包、自由。 ——摘编自王叶英(1918 年大流感和第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流感”在一战期间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流感”对一战的影响。 【答案】(1)世界市场推动世界联系加强;军队的全球调动;战争优先,政府忽视疾病宣传和防治;战争 带来的特殊城市化;物资匮乏使人民身体素质下降。 (2)加强殖民地的掠夺,加深了殖民地的负担;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激化了国内矛盾,加速了战争结束。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 “大流感席卷美国,并向世界各地蔓廷”“借战争的主导作用,成千上万的军舰、 商船,列车,运载着军队、物质资源和致命的病毒”“大量工人涌入城市,带来城市卫生条件糟糕、管理 混乱等问题”“物资匮乏与流感交织在一起” 分别得出世界市场加强了世界联系,军队的全球调动、政府 忽视、战争推动的城市化、物资匮乏等因素。 (2)根据材料“印度等殖民地也被卷入战争,其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被战争抽走……流感病人消耗着军队 的各种资源……到处是饥饿与不满,人们要和平、面包、自由”可从对殖民地、军队战斗力、各国国内矛盾 及战争进程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的 17.材料 郗鉴,高平金乡人,汉献帝时御史大夫郗虑玄孙。洛阳沦陷后,郗鉴与.宗族乡党千余家保据 峄山,三年,众至数万。以后,郗鉴被石勒(羯族后赵政权建立者)侵逼,始辗转南移,并在此后,跻身 于江左门阀,高平郗氏成为第一流侨姓士族。太宁元年,郗鉴与帝谋灭王敦,翌年,王敦复反,鉴折冲于 朝廷与流民帅之间,议召峻与刘遐入援,乱事悉平。时王导辅政,主幼时艰,务存大纲,不拘细目,委任 赵胤、贾宁等诸将,大臣患之。鉴两次不同意废黜王导,杜绝觊觎,以稳定一个抗胡政权,使人民生存。 鉴以兖州刺史经营京口,终晋之世,京口曾是几次北伐出兵之地,而北方胡骑进攻广陵、京口之例,却一 次也没有。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三日:“东晋之臣,可胜任大臣之任者,其为郗公乎!” ——摘编自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高平郗氏成为第一流侨姓士族 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郗鉴的主要历史功绩。 【答案】(1)①五胡乱华,西晋灭亡;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战乱频繁,士族南迁;③皇权式微,士 族势力壮大,门阀政治形成。 (2)①引流民帅平王敦之乱;②协调当权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稳定政局;③经营京口,成为军事重镇, 保卫东晋政权的安全。 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