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省高二年级阶段性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2020.6)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
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
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
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盛唐七绝在传统题
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
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
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
是在七绝中呈现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
达、幽默和风趣。这种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而“别
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
然区分。
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
的敏锐体悟。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
可见的趣味。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
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藉梅、松与竹、
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其二是在人际交往
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如《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
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
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将希望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
“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其三是七
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有的诗取材本身不一定有趣,但诗人会在诗材的相互联系或文字
表达、典故使用中发现趣味性的关系,营造出别样的效果。如《解闷》(其六):“复忆
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赞扬孟浩然诗风清
新,而今人不知创新,只会模仿。巧妙地将孟浩然句“鱼藏缩项鳊”及“果得槎头鳊”嵌
入,加上用“漫钓”比喻“耆旧”漫不知向孟浩然学什么的茫然,寓讽刺于打趣,颇有漫
画效果。
上述三类“别趣”固然来自诗人对外部世界中各种有趣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感悟,
但也融合了杜甫自己的兴趣和情致。而最能体现其善于发掘内心情绪、突显诗人自己性情2
面目的作品,还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漫兴九首》这两组名作。这两组诗分别以
花事极盛时期以及春去夏来的时节转换为背景,突出地表露了诗人惜花惜春的放达颠狂和
细腻多情。连一向不认可杜甫七绝的王渔洋在读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后,也不由
得赞叹:“读七绝,此老是何等风致。”确实,这两组诗里所表现的雅人风致,正是杜甫
七绝最独有的“别趣”。
(摘编自葛晓音《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杜甫七绝多作于轻松愉快、兴致较高之时,常呈现出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
趣。
B.杜甫对诗歌体式的认识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因此其创作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
向。
C.杜甫除七绝以外的大多数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体现出了他性情中沉重悲抑的一
面。
D.杜甫既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的趣味,也能够挖掘文字组合中存在的趣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创作的情绪状态研究杜甫七绝的“别趣”,填补杜诗研究空白,具学术价值。
B.文章比较了杜甫七绝与盛唐七绝,引出了对杜甫七绝“别趣”内涵的具体论述。
C.文章以《解闷》(其六)中化用诗句为例,具体分析诗歌中颇具趣味的艺术效果。
D.文章从体察外物和发掘内心两方面,重点论证了这两者在杜甫七绝中的相互交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歌不属于杜甫七绝“别趣”的一项是( )(3 分)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绝句四首其三》)
B.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杜甫
《得房公池鹅》)
C.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D.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
《漫成一首》)
(二)实用类文本(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芬兰一直较为注重开展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劳动教育。中小学生阶段开设与劳动教育
相关的课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技术课、纺织课和家庭经济学课程。技术课和纺织课在小
学三年级就开始开设。技术课上,学生学习使用锯、刨子等工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3
单的木工制作。纺织课上,学生要学会使用缝纫机,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简单的布艺制作,
比如靠垫、手机包等;初中阶段,设计相对复杂,计算机设计、制作等方式会被学生引入
课堂制作。初中阶段还开设有家庭经济学课程。学生在课上学习烹饪、熨烫衣物等。一堂
家庭经济学课,学生准备、制作一顿美食并现场享用,其间还插空熨烫衣物。男女学生都
积极投入其中,竭尽全力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摘编自张永军《他山之石》,《光明日报》2018 年 10 月 9 日)
材料二:
我国的劳动教育时废时兴,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劳动教育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
的严峻现实,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
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从学校来讲,劳动与
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
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
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好逸恶
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
(摘编自吴安春《培养劳动精神为孩子幸福奠基》)
材料三:
劳动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我们需要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角度思考劳动
教育体系的建构。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可能
将不再增加。这一形势,要求我国劳动人口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由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年龄
人口数量的增加转变为主要依靠劳动年龄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劳动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教学任务,它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制定一个由易
到难、由简到繁的渐进的学习体系,精心策划、合理安排,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
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适切的教育和锻炼。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
会的共同重视和努力,需要全社会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实现劳动认知与劳动价
值的回归,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收获技能,学会与人交往,锻炼各种能力,增强社
会责任感。家长和学校需要积极配合,培育孩子的劳动观念,社会要营造尊重劳动者的氛
围,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的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平均每周 1
课时,这样是搞不好劳动教育的。应结合各科教学,挖掘蕴含在各科中的劳动教育内容,
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使劳动教育经常化、日常化。将劳动教育
纳入督导考核体系,加强督导督查。杜绝劳动课只反映在课表上,平时却被语文、数学课
或自由活动代替的现象发生;杜绝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发生;克服场地紧张,
工具不齐的难题。通过学校自身建设、拓展社会资源共建等方式,建立劳动基地、劳技教4
育中心、素质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等,使劳动教育逐渐走上常态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万作芳《劳动教育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芬兰劳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比如开设跟劳动教育相关的技术
课、纺织课和家庭经济学课程。
B. 劳动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但严峻的现实是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
劳动意识缺乏,劳动教育长期缺位。
C. 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督导考核,督导考核内容包括劳动课是否被其他课占用,师资、
场地、工具、经费是否缺乏等。
D. 把劳动当成惩罚手段,这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
不利于劳动精神的培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都不
利于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
B. 芬兰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劳
动教学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C. 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劳动习惯培养,比如打扫卫生、烧菜做饭、
洗衣叠被等,缺乏劳动教育观念。
D.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缺位原因复杂,有学校方面的,也有家庭方面的,还有社会方面
的,扭转形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6. 搞好学校的劳动教育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五 九
老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
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
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
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
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
说!”
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5
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
“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
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
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
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
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
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
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
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
么想。”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
小说,而故意斗他。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作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
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
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画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扬扬而去;打人是
件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
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
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
“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
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
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
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6
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像那小
子那样傻,会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什么
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
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
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
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
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
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
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请注意,这里他很巧妙的,去了一个“敢”
字!)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
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 1931 年 10 月《齐大月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于现代小说以人名、物名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显
得较为陌生化,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导读者思考小说的主题。
B.小说开篇描写张丙的外貌,并重点突出对眼睛的刻画,“深而很黑”,暗示他对国
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黑眼睛开始发光”,表明他内心的激荡、不平。
C.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我”与张丙虽然十
分熟悉,但交谈时主要是倾听,并没有流露出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D.小说将视角放置于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呈现他们的生存状况,表达他们的喜怒
哀乐,而且笔触有所延伸,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8.从全文看,张丙有哪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小说借此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
点?(6 分)
9.小说主体部分由人物对话构成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7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小题。
临川烈武王道规,字道则,武帝少弟也。倜傥有大志,与谋诛桓玄。时桓弘镇广陵,
以为征虏中兵参军。武帝克京城,道规亦以其日与刘毅、孟昶斩弘。玄败走,道规与刘毅、
何无忌追破之。无忌欲乘胜追玄直造江陵。道规曰:“诸桓世居西楚,群小皆为竭力;桓
振勇冠三军。且可顿兵养锐,徐以计策縻之,不忧不克也。”无忌不从,果为振所败。乃
退还寻阳,缮舟甲复进,遂平巴陵。江陵之平,道规推毅为元功,无忌为次功,自居其末。
累迁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善于刑政,士庶畏而爱之。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遣王镇之等
赴援至寻阳为循党荀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言徐道覆已克建邺,而桓谦自长安入蜀,谯纵
以谦为荆州刺史,与其大将谯道福俱寇荆州。道规乃会将士告之曰:“吾东来文武足以济
事,欲去者不禁。”因夜开城门。众咸惮服,莫有去者。雍州刺史鲁宗之自襄阳来赴,或
谓宗之未可测。道规乃单车迎之,众咸感悦。众议欲使檀道济、到彦之共击荀林等。道规
曰:“非吾自行不决。”乃使宗之居守,委以心腹,率诸将大败谦,斩之。谘议刘遵追荀
林,斩之巴陵。初,谦至枝江,江陵士庶皆与谦书,言城内虚实。道规一皆焚烧,众乃大
安。徐道覆奄至破冢,鲁宗之已还襄阳,人情大震。或传循已克都,遣道覆为刺史。江汉
士庶感其焚书之恩,无复二志。道规使刘遵为游军,自拒道覆。前驱失利,道规壮气愈厉,
遵自外横击,大破之。初使遵为游军,众咸言不宜割见力,置无用之地。及破道覆,果得
游军之力,众乃服焉。道规进号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改授豫州,以疾不拜。义熙
八年薨于都,赠司徒,谥曰烈武,进封南郡公。
(节选自《宋书·刘道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遣王镇之/等赴援至寻阳/为循党荀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言
徐道覆已克建邺
B.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遣王镇之等赴援/至寻阳/为循党荀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言
徐道覆已克建邺
C.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遣王镇之等赴援/至寻阳/为循党/荀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
言徐道覆已克建邺
D.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遣王镇之等赴援/至寻阳/为循党荀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言
徐道覆已克建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江陵,是“七省通衢”之地,具有独特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8
B.元功,即首功,原指战时凭斩获敌方首级多少论功的制度,后指战时立下最大功
劳者。
C.单车,中国古代战斗用的马车,以马匹数量命名,如文中“单车”即驾一匹马的
战车。
D.薨,古代对诸侯、封王的贵族亡故委婉的描述,也可用于大官,文中即指刘道规
去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刘道规卓有大志,屡建奇功。自参与讨伐桓玄的谋划后,作为武帝军中重要将领,
他还在平定桓玄之乱和卢循之乱的战斗中,作了关键性的贡献。
B.刘道规领军有方,布置得当。在追击桓玄时,他指出应当先看清形势再制订战略;
在征伐荀林等时,他将鲁宗之当作心腹来委托,使后方得到了安定。
C.刘道规管治有道,深孚众望。他任荆州刺史时,刑罚得当、政令清明,深得当地
百姓敬畏和拥戴;后来又在江陵焚信安众,使江汉士庶无复二心。
D.刘道规有勇有谋,战功赫赫。在力破徐道覆战役中,他先以壮气激励因失利而低
沉的军心;后又在战前巧设的游军协助下,内外合击,一举破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且可顿兵养锐,徐以计策縻之,不忧不克也。(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 14 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
(唐)高适
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收,自己在幕府多空闲,交代了拜访朋友的背景。
B.“乘兴乃无恒”一句,表达了诗人不能够常常乘兴拜访朋友的遗憾之情。
C.诗人觉得对待杨七山人的款待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
D.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达真性情。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15-16 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9
黄庭坚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①不知岩穴乐,手谈②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注】①坐隐:围棋或者下围棋的别称。②手谈:围棋对局的别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负”字用得颇妙,取“辜负”之意,平日为案牍劳形的人偶尔无事下盘棋,
确有辜负大好时光之嫌,也不乏忙里偷闲的意趣。
B.颔联通过对比,点明“坐隐”和“手谈”的快乐超过了岩穴隐居的隐逸之乐,更
胜过和那些庸俗之人空谈闲聊,突出了弈棋的雅趣。
C.颈联并没有细致描摹双方的博弈过程,而是强调对弈时间之久,以致案几上的公
文书簿都积满灰尘,客人也不得不留宿在主人家。
D.尾联可谓神来之笔,把之前的下棋岑寂陡然打破,有慨叹有议论,并且从下棋中
总结感悟出“骄兵必败”“多疑必失”的人生哲理。
16.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弈棋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破天惊”这个成语,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 ”这
两句话。
( 2 ) 姜 夔 《 扬 州 慢 》 中 提 到 唐 宋 时 期 扬 州 名 产 的 两 句 是 :
“ , 。”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化用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诗意的一句是:
“ ”。
(4)刘克庄《贺新郎》中“ ”一句,用了前秦苻坚的典故。
(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作
书品茶消磨时光,无聊而可悲的状态。
(6)谜语:雨中举伞对屋檐。打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句:
“ , ”。
三、名著阅读(15 分)
(一)选择题(9 分)
18.下列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10
A.《战争与和平》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托尔斯泰反对战争,对战争各
方的受难都给予了深切同情。老保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玛丽娅是整篇小说中宗教性性格最
为突出的人物。
B.在描写各大战役时,托尔斯泰不是描写战争的全部,而是偏重于描写历史事件对
小说中的人物所产生的影响。如写申·格拉本战役更多地是描写战争给安德烈留下的虚无
和破灭的印象。
C.托尔斯泰在小说中插入对历史动力和英雄人物的议论,其落脚点都是在建立一种
哲学观念——偶然中有必然,英雄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至关重要,能创造历史、决定战
争胜负。
D.《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充分利用了叙事文学的自由性和伸缩性,不只从总的叙
事转移到部分与个人,还任意变换角度,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客观描写的交替和结合
的表现手法恰如其分地刻画人物和典型细节。
19.下列关于《女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天狗》借用神话故事表达了彻底摧毁万恶的黑暗世
界,争取祖国自由解放,建设新的、美的中国的思想和决心。
B.《棠棣之花》中的聂嫈和聂政姐弟二人是“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爱国志士,
作者借他们歌颂了我国古代那些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英雄。
C.《炉中煤》中,诗人借“炉中煤”为“年青的女郎”燃烧,表达了自己对“五四”
洗礼后的祖国的热爱和甘愿为国献身的牺牲精神。
D.《湘累》中,屈原在洞庭湖上说:“我效法造化底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
我自己。”作者借此表现了五四个性解放精神。
20.下列关于《茶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茶馆》中,青年时期的王利发雄心勃勃,左右逢源,语言风趣圆滑;晚年时期他
的语言则充满由绝望而带来的嘲讽和反抗。
B.《茶馆》中,崔久峰曾经对王利发说过“有那么一天,你我都得做亡国奴!”这体
现了他作为一个革命者对当时中国现实的清醒认识。
C.《茶馆》中,秦仲义说:“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他说的“那么办”是指
通过收回房子、卖掉土地等途径,筹集资金来开办工厂。
D.《茶馆》中,一茶客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另一茶客则抱怨“一份钱粮倒
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这些台词流露出老舍对于底层满族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简答题
21.《雷雨》中的侍萍经历了哪些人生悲苦?(6 分)
11
四、语言文字运用(9 分)
22.下列是 2020 年“两会”中的部分语言文字议案与提案的摘句,请选择适当的词和短语
分别填写在相应句子的空档中。( )(3 分)
①她认为,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基础上,增设语言馆,能产生 、 的
效果。
②加强汉字书写审美应用规范管理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 ,二
是 ,前者重在剔除俗与恶,后者重在培育雅与善。
③教育体系必须把普通话作为一个基本教学语言,要把普通话教学作为对这个国家
的 、 最重要的纽带来看,而不能把普通话当作一门外语来教学。
④在樊一平看来, 和 是对少数民族语言最好的保护。
A.①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②整治和监管、教育和引导
③文化认同、情感认同 ④传承、使用
B.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②整治和监管、教育和引导
③情感认同、文化认同 ④传承、使用
C.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②整治和监管、教育和引导
③文化认同、情感认同 ④使用、传承
D.①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②教育和引导、整治和监管
③情感认同、文化认同 ④使用、传承
23.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人类世界所创造出来的奇异图案浮露在鼎身上,各种图腾以一定的秩序排列着,构
成一个无言的小宇宙。
②饕餮的脸孔、凤凰的姿势、龙虎的纹身、鱼兽的混种、牛羊的肢体……幻觉的、写
实的、神话的或者生活的。
③沸腾的铜、锡、铅合金按一定的比例构成了青铜器的配方,一旦倒入“陶范”中,
就会形成设计者心中的器物。
④沸腾后的冷却使溶液成为一个厚重的鼎,在合金形式的锁扣下,鼎身周围凝塑出各
式各样的图像。
⑤铜的性格,因为锡与铅的加入而默默改造了,熔点降低而冷却后的硬度增加。
A.④②①③⑤ B.③④②⑤① C.①④②③⑤ D.③⑤④②①
24.下列有关“散曲”这一诗歌体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散曲,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又称为“曲子辞”或“今乐府”。
B.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曲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C.散曲的兴盛是在元代,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
高成就。12
D.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关汉卿的《一枝花·不伏老》都是散曲的代表作品。
五、写作(60 分)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
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设想如果时空可以穿越,你可以写一封信给屈原,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请以《给屈原的一封信》为题,用书信格式,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阶段性质量检测答案 2020.6
1.B(扩大了范围。原文只是说 “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七绝)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
情趣的潜力”,故而在“七绝”中更多地表现“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别趣),谈
不上“其创作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
2.D(文章只是从体察外物和发掘内心两方面,阐述“别趣”的内涵,并非重点论证其“相
互融合”。)
3.C(盛衰之叹,属于悲慨之类。参见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
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
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绝句为别调者,亦可持此
解嘲矣。”)
4.B(曲解文意,“劳动教育长期缺位”错误。原文是说“我国的劳动教育时废时兴”“劳动
教育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峻现实”,而非“长期缺位”。)
5.D(无中生有,“扭转形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错误。文中未提及扭转形势需要多久。)
6.多方努力形成全社会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教育主管部门精心策划,制定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学习体系。学校单独设课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政府管
理部门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考核体系,加强督导督查。家校积极配合,共同培育孩子的劳
动观念。(每点 1 分,答到 4 点 4 分。)
7.C(“并没有流露出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分析有误,从小说倒数第三段“我不知道,13
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等语句可知。)
8.①“我”问张丙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他为自己敢于教训欺侮小孩
子的壮小伙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富有正义感。②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
作什么武侠”,但当他看到小孩被欺负时能行侠仗义,这凸显了他不惧强暴、打抱不平的
勇敢形象。③平常他的批评结束在“中国是无望的”,这次他没有说这句话,也没有喝完
茶就走了,表明他从标语中受到了鼓舞,反映出他从沉沦、失望到觉醒、看到希望的变化。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9. ①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对话描写凸显了张丙爱发议论、善良、勇敢、正义的觉醒者形
象,以及打小孩的壮小伙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②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主
要情节通过“我”的反复发问和张丙的回答来展开推动,不枝不蔓,简单高效,线索清晰。③
契合人物活动。故事写张丙和“我”喝茶聊天,以对话展开合情合理。④巧点小说主题和时代
背景。结尾借人物之口点出“五九”的含义,表现社会环境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⑤
提升读者阅读体验。通过独立成段的对话叙述故事,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每
点 2 分,答出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0.B(“卢循寇逼建邺”为一个整体,“道规遣王镇之等赴援”为一个整体,“为循党荀
林所破”为一个整体。)
11.C(文中的“单车”是指独自乘车或驾车。)
12.D(军心是否低沉,原文没有表述。)
13.我们最好暂且安顿军队,养精蓄锐,慢慢用计策来牵制他们,不必担心不能打败他们。
(答出“顿”“縻”“克”意各 1 分)
14.C(尾联是说在边城除了喝酒,此外还能做什么?诗人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
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
15.C(颈联“簿书堆积尘生案”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堆积在案几上的公文书簿都积
满了灰尘,意在侧面写出两人对弈时间之久,并非真实情景。另外,“客人不得不留宿在
主人家中”错误。“车马淹留客在门”一句,是用客人和车马已久等在门外的画面侧面描
写出主人对弈之入迷,局势之紧张,对弈之旗鼓相当,哪怕客人在外等候多时,主人也全
然不知。)
16.本诗塑造了一个喜爱下棋、意趣高雅、专注沉稳、善思克敌的弈棋者形象。(每点 1
分)
(解说参考:喜爱下棋、意趣高雅。首联描写了忙里偷闲的文士恐有负大好时光,又
禁不住心头之好,下棋自乐,表现了弈棋者对围棋的喜爱。颔联通过对比,点明“坐隐”
和“手谈”的快乐超过了岩穴隐居之乐,更胜与俗人闲谈,突出了弈棋者的高雅情操。
神情专注、心思沉稳。颈联“簿书堆积尘生案”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对弈时间
之久,令人浑然不觉,连案几上的公文书簿都积满灰尘,从侧面描写了弈棋者的专注。“车14
马淹留客在门”一句,用客人在门外等候已久,弈棋者却全然不知的画面侧面描写出其忘
我的状态,与颔联的“坐隐”相照应。
善于总结、克敌制胜。尾联弈棋者一边下棋,一边留心总结棋局的启示,“骄兵必败”
“多疑必失”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自我提醒。弈棋者沉着冷静,最终打败对手,克敌制
胜。)
17.(1)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短发萧骚襟袖冷。 (4)君莫道投鞭虚语
(5)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6)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18.C(不是个别人物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决定战争胜负。)
19.A(《天狗》抒发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的强烈愿望。)
20. B(错在“体现了他作为一个革命者对当时中国现实的清醒认识”。崔久峰年轻时参加
过革命,而此时他已沦为一个只会念经修道的悲观主义者。)
21.①年轻时被周朴园遗弃,以致投河。②嫁给鲁贵,遇人不淑。③重逢周朴园时遭到误
解和训斥。④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⑤无法对儿女诉说苦情。⑥接连面对儿女的突然死亡。
(每点 1 分)
22.C(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逻辑上有先后关系;②整治和监管、教育和引导,分
别对应后文的内容;③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在逻辑上有主次关系;④使用、传承,就
保护的现状而言,在逻辑上有先后关系。)
23.D(解析: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
中找到关联和对应的信息。)
24.A(曲子辞不对。)
【参考译文】
临川烈武王刘道规,字道则,是武帝最小的弟弟。卓越不凡,有远大志向,曾参与谋
划诛灭桓玄。当时桓弘镇守广陵,用他任征虏中兵参军。武帝收复京城,道规也就在那一
天同刘毅、孟昶斩杀了桓弘。桓玄战败逃走,道规与刘毅、何无忌追赶前去并打败了他。
无忌想乘胜进军,一直打到江陵。道规说:“桓氏诸人世代居住在西楚,一帮小人都替他
尽力;桓振的勇猛冠绝三军。我们最好暂且安顿军队,养精蓄锐,慢慢用计策来牵制他们,
不必担心不能打败他们。”无忌没有听从,果然被桓振打败。于是全军退回寻阳,修缮好
战船和兵器后,再次进军,终于平定了巴陵。江陵的平定,道规推举刘毅为功劳最大的人,
其次是何无忌,自己则居于最末。道规经历多次升迁,至任职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道规善于运用刑罚和政令,士大夫和百姓既敬畏他又喜欢他。卢循侵逼建邺,道规派遣王
镇之等奔赴前线。至寻阳,援军被卢循的党羽荀林打败。荀林乘胜攻伐江陵,声称徐道覆
已经攻下了建邺。而桓谦自长安入蜀以后,谯纵用桓谦任荆州刺史,与其大将谯道福一起
率军侵犯荆州。道规就会集将士,告诉他们说:“我们从东边来的文官和武将足以成就大15
事,想要走的人,我不制止。”于是晚上打开城门。众人都畏服,没有人离去。雍州刺史
鲁宗之从襄阳赶来参战,有人认为宗之此来的真心难以猜测,道规却独自驾车前去迎接他,
众人都为之感动诚服。众人商议想派遣檀道济、到彦之共同抗击荀林等,道规说:“不是
我亲自前去,大事难以了决。”于是让宗之在州里留守,把他当作心腹来委托,自己率领
诸将大败桓谦军,并斩杀桓谦。谘议刘遵追击荀林,在巴陵将他斩杀。当初,桓谦到达枝
江时,江陵官民都给桓谦去信,报告城内的虚实情况。道规将缴获的书信全部烧掉,于是
人心大定。徐道覆忽然来到破冢,此时鲁宗之已返回襄阳,人心大为震动。有人又传言卢
循已经攻下了京城,如今是派遣徐道覆来江陵任刺史。但江汉一带的士民都感激道规烧信
的恩德,不再有二心。道规派刘遵带兵流动作战,自己率主力抵挡道覆。先头部队失利后,
道规豪迈的气概更加高昂,刘遵从外面拦腰冲杀,大败徐道覆。起先派刘遵流动作战时,
众人都说不能割裂现有军力,放到没用的地方。等到打败了徐道覆,果然得力于流动作战
部队,众人这才服了道规。道规进号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改授豫州刺史,因为
生病而没有上任。义熙八年在都城去世,追赠为司徒,谥号为烈武,进封南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