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20届高三语文三诊一模检测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云南省昆明市2020届高三语文三诊一模检测试题(解析版)

ID:447857

大小:117.99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昆明市 2020 届“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 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灾是急性、烈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所导致的灾害。它既可以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 起的原生灾害,也可以是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诱发的次生灾害。疫灾直接危害人类生命与健 康,是必须重视和应对的一个重要灾害。 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方 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 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疫灾流行时,“死者太 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另一方面,人 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了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比如,东汉末 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 又可的《瘟疫论》;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对历史疫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 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如伤寒、天花、麻疹、白喉等) 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如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肺炎等)不断出现,疫灾流行 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 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 传染病(如肺结核、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等)还有死灰复燃之势。防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开展历史疫灾研 究,探索疫灾的形成机理,揭示历史疫灾的流行规律,对完善卫生防疫体系,增强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中国古人由于没有弄清疫灾流 行的真正原因,对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故而每当大疫之时,人心惶惶,谣诼纷飞,对社 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社 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指导民众的抗疫实践,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治理能力, 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研究的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 方法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因此,开展历史疫灾研究,追溯历史疫灾的时间过程, 探究历史疫灾的空间分布,分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影响,对于拓宽历史学的空间视野,拓展地 理学的时间尺度,拓新灾害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 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规律与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历史上,疫灾对人类各方面产生过巨大危害,主要因为它常常与水、旱、蝗等灾害叠 加。 B. 受病原体不断进化等因素影响,虽然人类抗疫取得积极成效,但疫灾流行的威胁未彻底消 除。 C. 古人对疫灾形成机理有困惑,官府对防控不作为,使古代大疫总伴随着人心惶怕,谣诼纷 飞。 D. 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既有对医疗、民众、政府的实践意义,又有促进相关学科融合的理论意 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明确了何为疫灾,引出后文关于历史疫灾研究的当代意义的论述。 B. 文章第二段从历史上疫灾对人类的危害与推动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C. 文章先分析疫灾的历史影响,又论述了疫灾的当代意义,评古论今,立足当代,纵横开阖。 D. 对于历代疫灾研究的三个当代意义,文章都是先分析现象,然后由之得出结论,条理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此处的“大疫”指的就是由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疫灾。B. 《伤寒杂病论》和《瘟疫论》的出现,说明疫灾固然带来了危害,也酝酿了进步的契机。 C. 疫病的传播与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有关,只要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就可以控制疫灾的发生。 D. 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是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疫灾研究也应该以学科融合为重心。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 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 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C 项,“官府对防控不作为”说法错误。结合“‘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 疫灾的救治”原文可知,“官府对防控不作为”曲解文意。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 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又论述了疫灾的当代意义”说法错误。文章论证的是对历史疫灾研究的当代意义。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 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 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此处的‘大疫’指的就是由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疫灾”说法错误。此处的“大疫” 指的是“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诱发的次生灾害”。 C 项,“疫病的传播与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有关,只要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就可以控制疫灾的发 生”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 社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指导民众的抗疫实践,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治理能力, 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可知,控制疫灾的发生需要多管齐下,选项太绝对。 D 项,“疫灾研究也应该以学科融合为重心”说法错误。原文只说“开展历史疫灾研究”“对 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故选 B。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 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 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 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 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 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 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教育”是指基于云计算应用的教育平台服务。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它搭 建了一个可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从而共同达 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近年来,“云教育”受到国内外众多教育界人士关注,此次疫情的 发生让“云教育”在我国得以大面积推广。有关“云教育”的诸多尝试都是一次次“破冰” 之旅,正在改变着当下的教育生态。不可否认,在实践过程中,“云教育”在新技术的运用、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质量的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 替线下教育,传统课堂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 恢复,相信 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如何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更好地融合,“云教育”如 何继续发挥应有作用、扮演好恰当角色,给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教育注入新活力,助力教育教 学质量全面提升,是下一阶段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随着教育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云教育” 带给我们的有关未来教育的诸多绚丽想象,有望逐步成为更加鲜活的现实。 (摘编自杨国营《云教育拓展未来教育想象空间》 材料二: 教育部会同工信部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能满足 5000 万学生同时在线学习。自 2 月 17 日开通以来,该平台已开设 119 门学科课程。截至 3 月 24 号,共播出小学、初中、普 通高中课程 1917 节,浏览量累计达到了 9.94 亿次,通过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累计超过了 1.95 亿人次。据统计,目前全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 400 多 万名学生,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超过 60%的教师和近 50%的学生开通网 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摘编自马璐璐、姜子涵《数说疫情下的“云生活”模式》) 材料四: 在线教育要稳健发展,有赖内容与技术融合创新,目前我国在线教育,盲点是定位不清晰, 痛点是资源不对路,堵点是产品不赋能,具体体现:一、市场、上大部分在线课堂以补习知识 为主旨,以刷题为评价手段,通过过度训练、超纲挖掘、提前授课等策略,实现“提分”目 标。二、在线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以课程资源与学生的互动为主线,但我国没有统一建立中小 学教学专业资源库,缺少体系完备且具有创新价值的在线教学资源。没有专业、 适需的资源 支撑,技术再翻新也是空壳,学生们没有兴趣点击,即使强制也粘不住。这已成为在线教育 不能给师生赋能的关键所在。这些都与 21 世纪教育理念和框架不符,影响着青少年高阶认知 能力和思维发展,所以我国在线教育需要颠覆性重建。具体做法;一、建立与全球 21 世纪学 习目标框架相配套的内容体系;二、搭建与区域发展基础及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供给服务体系; 三、构建教育与企业多元共建实施体制及在线教育准入机制、评级机制等。总之,要通过政 策的、资本的、技术的、研究的等多措并举,加快全国在线教育整体能力有序进化。 (摘编自吕文清《疫情催生在线教育 2.0 变革》) 4. 下列对“云教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教育”基于云计算应用,搭建了一个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供教育方、受教育方等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 B. “云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正在改变着当下的教育生态,让我们对未来 教育产生了许多绚丽的想象。 C. 据统计,自 2 月 17 日至 3 月 24 日,已经有近 2 亿人次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在线完成 了百余门学科课程的学习。 D. 春节后我国教育学习 APP 行业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较春节增加 7.5 分钟,教育学习人群活跃 时段的占比较平日增加一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教育所搭建的平台能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可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和实现育人任务, 但是不管在任何时代,它都不能取代线下教育。 B.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建立,是我国在线教育的一次破冰之旅,但在线教育在 定位、资源、产品等方面的不足阻碍自身发展。 C.建立与 21 世纪学习目标框架相配套的内容体系,提供体系完备且有创新价值的在线教学资 源,这是在线教育能够给师生赋能的关键所在。 D. 综合以上材料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我们须 多措并举,加快在线教育整体能力的有序进化。 6.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云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案】4. C 5. A 6. ①线上线下教育的充分融合将使“云教育”成为线下教育的重要补充,助力教育教学质 量 的提升。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与推动将促进“云教育”继续发展。③随着内容 与技术 的融合创新,“云教育”整体能力得到有序进化。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 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 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C 项,“据统计,自2 月 17 日至 3 月 24 日,已经有近 2 亿人次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在线 完成了百余门学科课程的学习”说法错误。曲解文意,选项中“完成了百余门学科课程的学 习”错误,原文表述为“该平台已开设 119 门学科课程”。 故选 C。【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 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 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但是不管在任何时代,它都不能取代线下教育”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不可否认,在 实践过程中,‘云教育’在新技术 运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质量的保证等方面还存在 一些问题。同时,‘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教育”分析可知,原文表述没有“不管任 何时代”之意,选项说法绝对。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 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 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 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 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 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云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材 料“‘云教育’如何继续发挥应有作用、扮演好恰当角色,给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教育注入新 活力,助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是下一阶段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分析可知,我国线上 线下教育的充分融合将使“云教育”成为线下教育的重要补充,助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合材料“教育部会同工信部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能满足 5000 万学生同时在线学 习”“目前全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 400 多万名学生,国家数 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超过 60%的教师和近 50%的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逐步 实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分析可知,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 与推动将促进“云教育”继续发展。结合材料“所以我国在线教育需要颠覆性重建。具体做 法;一、建立与全球 21 世纪学习目标框架相配套的内容体系;二、搭建与区域发展基础及实 际需求相适应的供给服务体系;三、构建教育与企业多元共建实施体制及在线教育准入机制、 评级机制等”“总之,要通过政策的、资本的、技术的、研究的等多措并举,加快全国在线 教育整体能力有序进化”分析可知,随着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创新,“云教育”整体能力得到 有序进化。 的【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 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 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 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 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 体),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 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 (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 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伯乐(节选) 萧红 一个说: “到了汉口,你应该买块膏药贴上。” 一个说: “到了汉口,你应该买瓶虎骨酒喝了。” 大概这船,用不了一个钟头,就可以靠岸的。但是人们都不怎么高兴,人们的嘴里都在 嘟嘟着。 有的说: “这样的船,就不该载客。” 有的说: “这样的破船,还不如老水牛,还要船票钱…… 另一个接着说:“不但要船票钱,好嘛!船底一朝天还带要命的。” 在舱里的船老板,听到他们嚷嚷好些时候了,最后,他听到他们越嚷嚷越不像话了,且 有牵涉到这船要出乱子的话。船老板就把头从舱底的小扶梯间探了出来。开初他静静听了一 会,而后他发表了一篇演说: “咱们是用木船的国家呀!咱们只配用木船。现在有了汽船了,虽然不好,但总算是汽船呀!虽然说是太慢,但总比木船快呀!诸位不要凭感情用事,要拍一拍良心,人总是有良心的。 吹毛求疵,那是奸徒之辈。在我全国上下一心抗敌的时候,不怕任何艰苦,有钱出钱,有力 出力,这才是我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才配做黄帝的子孙。” 船老板的演说,演完了,把头缩回去了,刚刚下到了舱底。 刚睡醒的马伯乐瞪着通红的眼睛问着: “什么事?” 船老板把两手指放在自己的鼻子尖上,笑得端着肩膀缩着脖,说: “我两千块钱兑过来的这小破船,我保了八千块钱的险呢。这船翻了,我去领保险费。 这船不翻,跑一趟就对付二三百……老弟,你说够本不够本……” 船老板还在马伯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 马伯乐本来要骂一声“真他妈的中国人”,但经过一拍,他觉得老板是非常看得起他,于 是他觉得船老板这人是多么坦白呀!是一个非常正大光明的敢做敢为的有什么就说什么的一 个天真的人。于是马伯乐就问: “是哪一家保险公司呢?像这样的船,保险公司肯保吗?” “通融啦!中国的事,一通融还有不行的吗?”船老板说得高兴了,于是又拍着马伯乐的 肩膀,甜蜜蜜地自信地说:“中国无论什么事,一通融是没有不行的哪,老弟!” 正说得热闹之间,马伯乐太太来了,她抱着小雅格,牵着约瑟,从小扶梯上扑扑腾腾地 走下来了。走下来一听,他们正谈着这船的问题。 太太是很胆小的,坐火车就怕车出轨,乘船最忌讳船翻。但船老板说完之后,却很冷静 的,似乎把生命置之度外了。她向马伯乐说: “保罗,你看看人家,人家有两千块钱,一转眼就能够赚两万……你就不会也买这样一 条便宜的船,也去保了险。不翻,一趟就是二三百,翻了就去领保险费。” 马伯乐说: “这是良心问题。” 太太说: “什么良心问题?” 马伯乐说: “船翻了不淹死人吗?” 太太说: “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时候,逃起难来还怕死吗?”船老板在一边溜着缝说: “说得对呀,买一只船做做好事,多救几条命也是应该的。” 马伯乐转转通红的眼睛说: “也是!” 这时候在甲板上又有些人在骂着,在说着疙疸话。船老板越听越不入耳,又从扶梯上去, 又要发表谈话。 这时候有几位伤兵弟兄,就首先招呼着说: “听老板发表演说啦!” 于是果然展开了一个很肃静的场面。老板第一句就说: “我为的什么?”而后很沉静他说了第二句,“诸位是为的逃难,是想要从危险的地方逃 到安全的地方去。而我呢,南京一趟,汉口一趟,我是为的什么?我是为的诸位呀!换句话说, 我就是为的我们的国家民族,若不然,我们何必非干这行子不可呢?就说我这只船吧,载点别 的什么货物不行吗?难道不载客人就烂到家里了吗?不过就是这样,在国难的时候,有一分力 量就要尽一分力量,有枪的上前线,没枪的在后方工作。大家在逃难的时候,忍耐着一点, 也就过去了,说三道四,于事无补,白起摩擦,那是汉奸行为。人要有良心,不然我为的什 么?” 船老板一边说着,一边拍着胸脯,凛然一股正气,把船上所有的人都说服了,说得个个 目瞪口呆,有的感动得悲从中来,含着两泡眼泪,说: “中国亡不了……” 听了船老板这样反复的坚强的宣言,人们都非常感动。至于这船的“破”,这船的 “慢”,那些小节目,人们早抛开了,只是向着中国整个的远大的前程迈进着。 这时候,大江上的波浪一个跟着一个滚来,翻着白花,冒着白沫,撞击着船头。从正面 望去,这江也望不到尽头,那遥远的地方也是一样起着白烟,那白色的烟雾,也是沉默不语 的。它已经拟定了,假若来了“难船”,它非吞没了它不可。 1941 年 1 月(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 场景描写,生动直接,既让读者可以快速地进入故事设定的情境之中,也表现了 船上旅客的辛苦和不满。 B. “良心”一词在人物对话中多次出现,有的是本心流露,有的虛情假意,其中马伯乐说:“这 是良心问题”属于前者。 的C. 小说节选部分将主要情节安排在一艘逃难的破船上,情节紧凑集中,一波三折,随着矛盾 的缓和活画出一幅众生相。 D. 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是一幅迷茫静寂的画面,有象征意味,“它非吞没了它不可”暗含绝 望,暗示人们的不幸命运。 8. 本文语言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有人评论说萧红的这部作品写出了当时大众的国民性,请结合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 【答案】7. D 8. ①文章大量运用对话描写,有利于推进故事情节,展现人物个性。②船老 板大段的演讲,符合他看似正义凛然,实则虚伪无耻的人物特征,使其形象更鲜明。③文中 语言描写大多具有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如“听老板发表演说啦!”“人要有良心,不然我为 的什么?” 9. ①船老板:正气凛然的表演之下却是利欲熏心的猥琐,发国难财还要给自己戴一顶爱国的 “帽子”,表里不一,自私虚伪。 马伯乐:遇事时在本能上有未泯的良知,但人云亦云,冷漠逃避。 马伯乐太太:凡事胆小但利益面前却冷漠贪婪,自私自利。 乘船众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会不满、抱怨,但极易被愚弄、蒙骗。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 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 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 得出正确结论。 D 项,“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是一幅迷茫静寂的画面”说法错误。“静寂”不恰当,结合“这 时候,大江上的波浪一个跟着一个滚来,翻着白花,冒着白沫,撞击着船头”分析可知,小 说结尾的景物描写的是迷茫而又暗涛汹涌的画面。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思路:找角度——扣内容,析效果 ——剖感情。常见角度:1.从表现手法(写景写人写物及抒情)、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 借代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 (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3.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4. 语体色彩: 口语、书面语……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 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本题题 干“本文语言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合“一个说:‘到了汉口,你应该买 块膏药贴上。’一个说:‘到了汉口,你应该买瓶虎骨酒喝了。’”分析可知,文章大量运 用对话描写,有利于推进故事情节,展现人物个性。结合“‘咱们是用木船的国家呀!咱们只 配用木船。现在有了汽船了,虽然不好,但总算是汽船呀!虽然说是太慢,但总比木船快呀! 诸位不要凭感情用事,要拍一拍良心,人总是有良心的。吹毛求疵,那是奸徒之辈。在我全 国上下一心抗敌的时候,不怕任何艰苦,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才是我伟大中华民族的精 神,才配做黄帝的子孙。’”“‘我两千块钱兑过来的这小破船,我保了八千块钱的险呢。 这船翻了,我去领保险费。这船不翻,跑一趟就对付二三百……老弟,你说够本不够 本……’”分析可知,船老板大段的演讲,符合他看似正义凛然,实则虚伪无耻的人物特征, 使其形象更鲜明。结合“听老板发表演说啦”“人要有良心,不然我为的什么”分析可知, 文中语言描写大多具有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塑造的写作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直接刻画和间接刻画。直接 刻画是指对人物的外貌(肖像、衣着)、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直接描写以表现人物特征;间 接刻画更多的是通过环境描写与他人的言行来体现、烘托、反衬人物的性格命运。可以先到 文中找到丁向东的言行举止,再分析从中体现出的性格特点。本题题干“有人评论说萧红的 这部作品写出了当时大众的国民性,请结合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首先要对当 时的社会现状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咱们是用木船的国家 呀!咱们只配用木船。现在有了汽船了,虽然不好,但总算是汽船呀!虽然说是太慢,但总比 木船快呀!诸位不要凭感情用事,要拍一拍良心,人总是有良心的。吹毛求疵,那是奸徒之辈。 在我全国上下一心抗敌的时候,不怕任何艰苦,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才是我伟大中华民 族的精神,才配做黄帝的子孙。’”“‘我两千块钱兑过来的这小破船,我保了八千块钱的 险呢。这船翻了,我去领保险费。这船不翻,跑一趟就对付二三百……老弟,你说够本不够 本……’”分析可知,船老板表里不一,自私虚伪,正气凛然的表演之下却是利欲熏心的猥 琐,发国难财还要给自己戴一顶爱国的“帽子”。结合“‘保罗,你看看人家,人家有两千块 钱,一转眼就能够赚两万……你就不会也买这样一条便宜的船,也去保了险。不翻,一趟就 是二三百,翻了就去领保险费。’”“马伯乐说:‘这是良心问题。’”分析可知,马伯乐遇事时在本能上有未泯的良知,但人云亦云,冷漠逃避。结合“太太是很胆小的,坐火车就 怕车出轨,乘船最忌讳船翻。但船老板说完之后,却很冷静的,似乎把生命置之度外了。她 向马伯乐说:‘保罗,你看看人家,人家有两千块钱,一转眼就能够赚两万……你就不会也 买这样一条便宜的船,也去保了险。不翻,一趟就是二三百,翻了就去领保险费。’”分析 可知,马伯乐太太凡事胆小但利益面前却冷漠贪婪,自私自利。结合“大概这船,用不了一 个钟头,就可以靠岸的。但是人们都不怎么高兴,人们的嘴里都在嘟嘟着”“有的说:‘这 样的船,就不该载客。’有的说:‘这样的破船,还不如老水牛,还要船票钱……’另一个 接着说:‘不但要船票钱,好嘛!船底一朝天还带要命的。’”“听了船老板这样反复的坚强 的宣言,人们都非常感动。至于这船的‘破’这船的‘慢’,那些小节目,人们早抛开了,只 是向着中国整个的远大的前程迈进着”分析可知,乘船众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会不满、抱 怨,但极易被愚弄、蒙骗。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 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 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 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 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 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离蕃息。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 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 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遣。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孔 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 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 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 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 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徽而礼乐废,《诗》《书》缺。 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 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以 《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 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 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 B.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 之 C.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D.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摄同义复合,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 B. 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 C. 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 D. 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 12. 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喜礼好学,深受爱戴。他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学一曲古乐沉迷多月,生 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 B. 孔子善于治理,政绩突出 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殖,他主政 地方很快就成各地榜样,治理国家很快就民风改善。 C. 孔子到处碰壁仍从容乐观。他在鲁国政治失意,周游列国亦不受待见,他被困断粮仍弦歌 不辍,身心俱疲仍开怀自嘲,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 D.孔子传承文化,贡献巨大。他仕途失意后整理《诗》《书》,写作《春秋》,虽自称是为了显 名后世,但众多经典因其完善整秩,自其流传后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離其如予何!” 。(2)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有弟子说:“我们应该走快点啊!”孔子说:“上天已经把品格赋予了我,桓魅又能 把我怎么样呢!” (2)鲁国世代相传,每年按时到孔子的墓前进行祭祀,到了汉朝已经有二百多年了还没断绝。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 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 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句中,“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鲁大夫孟釐子”是主语, “病且死”是谓语,“诫其嗣懿子曰”,主语承前省,指鲁大夫孟釐子,“诫”是谓语,故“诫” 之前要断开,排除 AD;“诫其嗣懿子曰”中,“曰”的主语是鲁大夫孟釐子,不是“懿子”, 排除 B。 本句译为: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现在孔 丘从小就喜好礼仪,说不定他就是那个该出现的名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 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 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B 项,“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说法错误。三代是夏商周的统称。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 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 项,“虽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说法错误。结合“孔子之时,周室徽而礼乐废,《诗》《书》 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子曰:‘吾道不行矣, 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分析可知,选项“为了显名后世”的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速”,赶快,赶紧;“生”,赋予;“如予何”,把我怎么样; 第二句得分点:“以岁时”,按时;“奉祠”,祭祀;“绝”,断绝。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 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 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 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 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 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当孔子还是一个 孩子与小伙伴们做游戏的时候,就爱把玩具当作祭器摆设起来,模仿大人祭祀的样子。孔子 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现在孔丘从小就喜好礼 仪,说不定他就是那个该出现的名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长大后, 孔子先是给季孙氏家当管理仓库的小官,在掌握钱粮的出入方面准确公平;后来又做过管牲 口的小官,牲畜也繁殖得很好。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就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他和齐国的太 师谈论乐理,听到了虞舜时的《韶》乐时,就入迷地学起来,一连三个月连肉味都吃不出来 了,齐国人因此赞赏他。后来鲁定公叫孔子做了中都宰,一年之后,周围各地的官员都来效 法他。他从大司寇被任命为代理宰相,参与鲁国政事仅仅三个月,全国上下形成了路不拾遗 的良善风气。然而鲁国从大夫以下都僭职越权,不守正道,鲁国终究还是没有任用孔子。于 是孔子只好离开鲁国了。孔子到宋国去,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 想杀孔子,就派人把那棵大树砍了。孔子就离开了宋国。有弟子说:“我们应该走快点啊!” 孔子说:“上天已经把品格赋予了我,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到郑国去,和他的弟子 们失散了,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郑国的东门口。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憔 悴颓丧像一只丧家狗。”子贡把那个人的话如实地对孔子说了。孔子一听反而开心地笑起来, 说:“对啊!对啊!”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陈蔡两国串通起来发兵把孔子一行包围在陈、蔡 之间的一片荒郊野地里。孔子他们想走走不了,带的干粮也都吃完了。那些随从弟子们一个 个都饿得精疲力尽,站不起来了。孔子却还在那里讲诗书,读文章,弹琴唱歌不停。孔子从 离开鲁国去各国游历,到最后返回,前后共经历了十四个年头。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周 王朝已经非常衰弱了,当时礼崩乐坏,《诗》《书》也都残缺不全,于是孔子就一方面考查夏 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一方面整理《尚书》,所以《尚书》《礼记》都是通过孔子传授下来的。 古代流传下来的诗大约有三千多篇,孔子删掉了那些重复的,选出了那些可以用来对人们进 行礼义教育的,给选出来的三百零五篇古诗都——地配上了乐曲来歌唱。孔子到了晚年特别 喜欢《周易》,他给《周易》编写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注释书。孔子 说:“我的理想是不能实现了,那我还能靠着什么让后人认识、了解自己呢?”于是他就依 据鲁国的历史资料写了一部《春秋》。孔子用《诗》《书》《礼》《乐》教学生,弟子大概有三 千人,精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葬于 鲁国都城北面的泗水旁边,弟子们都在那里为他守了三年孝。自愿搬到孔子的坟墓旁边去住 的孔子的弟子和其他鲁国人有一百多家,于是人们就称这片地方为孔里。鲁国世代相传,每 年按时到孔子的墓前去进行祭祀,到了汉朝已经有二百多年了还没断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注]。 [注]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间含对比。玳瑁梁虽然简陋,但是栖于此的海燕却成双成对,郁金堂虽然豪华,但 是居于此的少妇却形单影只。 B. 三四句间藏虛境。风吹树叶、捣衣声声,勾起少妇对久戍远方 征人的思念,此日此况借的“十年”而幻化出彼日彼况。 C. 五六句间有因果。因为远成东北的征人音讯渺茫,所以守候京城长安的少妇格外思念、担 忧,夜不能寐乃至度夜如年。 D. 七八两句余韵长。可生“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之境,可 见“玉户帘中卷不去”之情。 15. 请赏析本诗尾联的妙处。 【答案】14. A 15. ①尾联运用设问句式,“谁谓”“更教”将思妇的愁情一气贯穿,营造 了含蓄蕴藉的意境;②“明月照流黄”以景衬情,借助月光倾洒薄帷的景象收束全诗,突出 了相思而不得见的痛苦,余韵无穷。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赏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玳瑁梁虽然简陋”说法错误。玳瑁梁即在郁金堂,不简陋。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 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 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本题要求“赏析本诗尾联的妙处”,首先理 解诗句的意思。“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意思是谁能够看见她的孤独她的悲愁, 只把那明月清辉洒落在纱帐上。《独不见》是唐代诗人沈全期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刻画了一位 对远成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尾联运用设问句式,写少妇之愁无人得知,只有月光 映照织机。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少妇无法入眠;“明月照流黄”以景衬情,此时的 抒情主人公已是愁绪满怀,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 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 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情色彩。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当时迎娶陪嫁的 生活场景。 (2)《琵琶行》中琵琶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自己 年复一年的欢场生涯。 (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绘 出月光如水的空灵画面。 【答案】 (1). 以尔车来 (2). 以我贿迁 (3). 今年欢笑复明年 (4). 秋月春风等闲 度 (5). 庭下如积水空明 (6). 水中藻荇交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 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贿,庭,藻,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宇宙起源的解释不是个新话题,数千年前,这个世界上就流传与此相关的各种神话传 说,给出的解释 ,这些神话传说更多仰仗脱缰放马的想象力,满含激情,又 不失智慧的光芒。( ),宇宙并非无始无终,至少不是“无始”的,而是起源于约 137 亿年前的大爆炸。同样,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不是自来就有的,大约 45 亿年前,地球才奇 迹一般粉墨登场。说这是一个奇迹,并不是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就要 ,而 是因为在地球上最终出现了生命。迄今为止,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没有发现其他星球有生 命的迹象。可怜的人类不时就感到孤独,而无数次满怀激情地 过与外星人相 遇的场景,就如科幻电影《外星人 E.T.》或者《星际迷航》带给我们的畅想一样。略有些遗 憾的是,这些激动人心的场景只在文字或者银屏上呈现,至今没有确切证据表明这样的事情发生过,我们始终没有摆脱孤独。值得欣慰的是,孤独也常常扮演激情的母亲的角色,最富 有激情的人常常也是最孤独的。我们今天 的是,从生命初露头角到人类最终登 场,生命的进化是个极其漫长,又富有魔术意味、激动人心的过程。常常只要我们偶然一瞥 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就会感到激情澎湃。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千奇百怪 自吹自擂 预想 乐此不疲 B. 千奇百怪 自吹自擂 想象 津津乐道 C. 稀奇古怪 大言不惭 预象 乐此不疲 D. 稀奇古怪 大言不惭 想象 津津乐道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天我们可以科学地推测,全得益于许多科学家的努力 B. 得益于今天我们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可以科学地推测 C. 得益于许多科学家的努力,今天我们可以科学地推测 D. 许多科学家的努力是得益的,今天我们可以科学地推测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要我们常常偶然一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就会感到激情澎湃。 B. 常常我们只要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偶然一瞥,就会感到激情澎湃。 C. 常常我们只要偶然-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就会感到激情澎湃。 D. 只要我们常常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偶然一瞥,就会感到激情澎湃。 【答案】17. B 18. C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 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 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千奇百怪: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稀奇古怪:很少见、奇异、 不一般;这里强调神话传说的多而奇,故选千奇百怪。自吹自擂:比喻自我吹嘘;大言不惭: 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这里强调吹嘘,没有难为情之意,故选自吹自擂。预想:事先推想 和测定;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这里是对外星人的想象,故选想象。乐此不疲:酷爱 干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谈论;这里没有强调做之意,故选津津乐道。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 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联系上下文,句意的重心在“科学地推测”,故排 除 A、D;B 项逻辑错误。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 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 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 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 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 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A 项,“只要我们常常偶然一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就会感到激情澎湃”,关联词位置不 当。前后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应该在主语的后面,本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们”, 故关联词“只要”应该在“我们”的后面。“常常偶然一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语序不 当,介宾短语位置不当,应为: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偶然一瞥。 B 项,正确。 C 项,“常常我们只要偶然一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就会感到激情澎湃”语序不当,介宾 短语位置不当,应为: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偶然一瞥。 D 项,“只要我们常常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偶然一瞥,就会感到激情澎湃”关联词位置不当。 前后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应该在主语的后面,本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们”,故关 联词“只要”应该在“我们”的后面。 故选 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水果和蔬菜都含有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等营养,但①_____。蔬菜尤其是 深色蔬菜,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含量都高于水果,因此水果不 能代替蔬莱;②_______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有机酸、芳香物质比新鲜蔬菜多,且食用方便、 不需烹调加热,营养成分不会因烹调而受损。维生素补充剂不能代替水果和蔬菜,维生素 C 片营养过于单一,即使是复合维生素片,③_______各种水果加工制品如果汁、水果罐头、果 脯、干果等,营养价值也不能与水果相提并论。 【答案】 (1). 两者营养价值优势不同 (2). 蔬菜也无法代替水果 (3). 营养还是不如 水果和蔬菜全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要准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段,把握 文段的主旨,因为文段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围绕主旨表达展开的。重点则是瞻前顾后,前勾后 连,灵活推断。根据横线前的“但”,表明与前一句构成转折关系,又根据后文的分号看出第 一个横线处是总领句,应填“两者营养价值优势不同”之类的句子。根据分号可以判断第二 个横线处应填与分号前的句子相对应的中心句,应填“蔬菜也无法替代水果”之类的句子。 根据前文“维生素 C 片营养过于单一”及关联词“即使”,再根据后文“营养价值也不能与水 果相提并论”,第三个横线处应填“营养还是不如水果和蔬菜全面”之类的句子。 21.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拼多多、消费者两个角度中任选其一,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标题。要 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 25 个字。 3 月 27 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天坛、湖南湘绣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等七大顶级博物馆,就在拼多多开启了一场几乎是全天 候的直播。直播中,观众可以一边听专业的讲解员讲述梵高画作故事,一面随手下单梵高主 题的笔记本、丝巾、马克杯,很多周边产品此前只能在纽约买到;观众也可以一边听汉景帝 的文景之治故事,怀古汉家陵阙的神秘与恢弘,一边下单一个陶瓷小马吊坠。如此,文博审 美与文创消费,文博爱好者大快朵颐与给博物馆“雪中送炭”,都以一种市场化的方式得到了 妥帖的安排与对接。 示例 博物馆:博物馆变身“播物馆”,馆藏物带热文创品 【答案】示例 拼多多:聚合七大顶级博物馆,开启直播带货新模式消费者:边听故事边买文创,且赏博物且承文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以及仿写的能力。给新闻拟标题,其实就是对新闻压缩,要注意 新闻的“倒金字塔形结构的特点,从新闻的导语中提取关键信息点,抓住关键词,同时新闻 的标题要求简明、连贯、准确,要在提取信息、抓关键词的基础上组合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 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给句子,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 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及感情色彩。本题要求“从拼多多、消费者两个角度中任选其一,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标 题”,从拼多多的角度来看,依据这则新闻的导语“3 月 27 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汉景帝阳 陵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天坛、湖南湘绣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等七大 顶级博物馆,就在拼多多开启了一场几乎是全天候的直播”可知主体是“拼多多”,可知事件 是“开启直播”,再结合示例句式,整合为“聚合七大顶级博物馆,开启直播带货新模式”;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结合“直播中,观众可以一边听专业的讲解员讲述梵高画作故事,一 面随手下单梵高主题的笔记本、丝巾、马克杯”“文博审美与文创消费,文博爱好者大快朵 颐与给博物馆‘雪中送炭’”分析,可知事件是“一边听讲解员讲故事,一面随手下单”,再 结合示例句式,整合为“边听故事边买文创,且赏博物且承文化”。 【点睛】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也是新闻内容的精髓所在。好的标题,不仅能够反映出新闻的 内容,还能把其中的神采传达出来。因此新闻标题具有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的特点。标题往 往不需要时间,但一般需具备两个要素:主体(人物或事物单位)、事件。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一座庄园,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 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约翰·多恩 JohnDonne(1572-1631)(英)《丧钟为谁而鸣》 这首诗触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树立危机意识,养成悲悯情怀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当某一个体或局部面临灾难时,都会危及我们自己,“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所以, 我们要树立危机意识,养成悲悯情怀。 理解自我与人类整体的关系,是“树立危机意识,养成悲悯情怀”的基本前提。 “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闻一多先生一语点出了个人与社会、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之间相 互关联,即使你与他人之间相隔甚远,却无形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旦其他个体或局 部出现危险或危机,必然会殃及他人、我们乃至整个人类。 认识到他人或他国面临的危险或危机与我密切相关,是“树立危机意识,养成悲悯情怀” 的核心要义。 表面上看,他国的领土被冲刷,是他国的事;他人死亡,也是他人的事,与我无关。但 事实并非如此,比如 2019 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哪个国家幸免于难,没有那个国家可 以高枕无忧。正如总书记在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时表示,“病毒不分国界,是全人类面 临的共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德、中 欧展现出团结合作的力量,发挥了正能量。”只有深刻理解他人或他国面临的危险或危机与 我密切相关,才会树立危机意识,养成悲悯情怀。 与人共患难,是“树立危机意识,养成悲悯情怀”的最终归宿。危机也好,灾难也罢,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希望它们发生。灾难无法预知,更无法干 预,唯有积极面对,正确处置。“我”之外发生的任何不利局面,“我”都应由人及己,与 人共患难。此次疫情下,我们忘不了韩国总统文在寅的话语——中国的困难就是我们韩国的 困难,韩国将会不遗余力地坚定支持中国渡过难关,对中国给予强力支援和配合协作;我们也 铭记日本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也谨记巴基斯坦的“哥,全都在这了”。当这些邻 邦遇到困难时,我国同样“报之以李”。 《丧钟为谁而鸣》中说:“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无论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 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这时刻 提醒我们,要树立危机意识,养成悲悯情怀。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查考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材料《丧钟为谁而鸣》用比喻的形式强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即他人的丧钟也是自己的丧钟。材料的现实意义较明显,引导考生关注当下、关注现实、关 注社会,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地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都是全人类的事情,任何个人、任何 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审题】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是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歌《丧钟为谁而鸣》, 这一写作情境突出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其中“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 里”“丧钟为你而鸣”是题旨所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典型任务的限制。考生既要读懂诗歌,明确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与思考;又 要结合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3.价值判断的限制。《丧钟为谁而鸣》阐述了个人与人类整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 关系是人类的公知,考生不能否定甚至割裂这种关系,否则就会偏离题意。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考生可以从正面阐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还可以阐释局部与局部、 个体与个体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从反面强调任何他人 的危险都可能危及自身,也可以从反面立意,他人的丧钟也是自己的丧钟。 2.思考与联想是开放的。考生可以结合当下新冠疫情期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去思考诗 歌的主旨,可以思考为什么其他个体或局部的危险同样会是自己的危险;既然其他个体或局 部的危险也是自己的危险,那么考生就要思考应怎样帮助危险中的他人。也可以联想反面事例如万州公交事件等,论证面对危险若每个人都置身事外的严重后果。 3.文体是多样的。理解了诗歌内容,把握了诗歌主旨后,考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文体,表达 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或叙述自己的见闻,写成记叙文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或透过现象分析本 质,写成议论文来阐述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或以散文的方式来书写理解与感悟。 【立意】1.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可以幸免。 2.命运与共,生死相依。 3.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4.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5.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素材】大量的善和大量的恶,总是混合在一起,交互错综着的。(狄更斯) 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 凡对别人有害的事都是错的。(托尔斯泰) 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世界、他人不断博弈的过程。一个聪明人不会怨天尤人,而会尽自 己最大的努力消除心灵的隐患,培植生命中的宽容、悲悯和反省精神,让生命呈示一种穿越 时空的美丽与明亮。(吴祖光) 韩少功《生命》:“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 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 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治疗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 头来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 大山给你一片树荫;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 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 头里,在树梢里。” 悲悯之情在当代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 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的交往少了,赤裸的金钱交易淡薄了亲情和友情,这就更需要我们常 怀悲悯之心,伸出友爱之手,去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感人 的事迹。河南襄城县农民牛振远老人靠手工艺辛辛苦苦赚了十几万元钱,看到农村一些孤儿 虽然天资聪明,却因失去父母没有经济来源而辍学,老人毫不犹豫地拿出全部积蓄,盖房、 买学习生活用具,把方圆几十里的孤儿接到家中,免费提供食宿,包下了他们的学习费用, 给孤儿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仅去年就使十几名孤儿考上了大学。世界上不少富豪都乐于从 事慈善事业,如巴菲特、李嘉诚都将自己很大一笔财产献出做慈善事业,回报社会。在刚刚闭幕的政协全国十届五次会议上,2006 年胡润中国富豪榜女首富、全国政协委员张茵向媒体 表示:“等到时机成熟,我肯定会做更多的慈善事业,像李嘉诚那样。”是悲悯之情帮助弱 势群体克服眼前的困难,重塑生活的信念。 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悲悯之情,人与人之间将变得冷酷无情,生活将充满磨难。一些腐败分子 没有了悲悯之心,同时也失去了廉耻之心,没有了做人的底线,更是把党的宗旨和人民利益 置于度外,所以才贪得无厌,巧取豪夺,为了所谓的政绩,也为了高额的回扣,可以和开发 商勾结在一起,强拆民房建所谓的开发区、商业区和高档住房,而牺牲拆迁户和普通老百姓 的利益。失去悲悯之心的医生不管病人死活收受红包,掏光病人家属的腰包,使很多人生了 病不敢进医院。失去悲悯之心的城管对进城出卖农产品的农民、摆摊设点的小贩大打出手, 砸烂和抢走摊主赖以生存的工具和物品。失去悲悯之心的垄断部门动不动就提价,降低服务 标准,不管消费者能否承受和接受,不管此举是否有利于社会和谐和进步。失去悲悯之心的 某些官员不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问人民群众是否拥护,盲目决策,引发了许多 社会问题,激化了矛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而某些富人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获取 大量社会财富后,不思回报社会,宁愿花天酒地、一掷千金,而不肯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一 点贡献,这样的人注定得不到全社会尊重。 【结构】例文通过对材料 引述分析,提出观点:我们要树立危机意识,养成悲悯情怀。接 着从“理解自我与人类整体的关系,是‘树立危机意识,养成悲悯情怀’的基本前提”“认 识到他人或他国面临的危险或危机与我密切相关,是‘树立危机意识,养成悲悯情怀’的核 心要义”“与人共患难,是‘树立危机意识,养成悲悯情怀’的最终归宿”这几个角度进行 论证,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最后再次重申论点“这时刻提醒我们,要树立危机意识,养成 悲悯情怀”,首尾圆和,结构严谨。 【点睛】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 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 2006 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 2012 年其相 对成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 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 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 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 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 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 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 2015 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 的真正的作文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 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 2015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 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 2 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 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 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 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 2015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 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