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前抢分练:小说、散文阅读题
高三考前抢分练:小说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怀念战队
王 凯
又一次狭路相逢。
对方跳跃着向他奔来、扫射,他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方手中 AK-47 吐出
的火馅,肩膀猛震,他中弹了。然而他的手并没有发抖,此刻,直觉和
速度支配一切。一串 5.8 mm 的子弹射出后,他满意地吹了一声口哨——
他的战队又一次大获全胜。事实上,他受伤的肩膀并未流淌鲜血,手中
也没有冰冷的扳机,有的只是闪着红光的鼠标和油腻的键盘。这就够了!
他是这个著名 CS 战队的灵魂、主宰和第一杀手,这是他的战队!在教
室和书本中失去的自尊和快乐,他在这里——赢了回来。没考上大学,
那算个屁!
他伸了个懒腰,开始投入下一场战斗。然而就在即将进入那令他兴奋的
界面时,他的脖子毫无准备地挨了重重一巴掌,紧接着,一双大手将他
拎出了昏暗的网吧。
滚回去。父亲面无表情地命令道。
他乖乖地执行了命令。据说,他出生那天,母亲正在产床上痛苦地呻吟,
而父亲则静静地潜伏在南方茂密的丛林里。在一个适当的瞬间跃起,用
粗壮的左臂勒住了敌方特工的脖子。父亲本想捉个活口,但当对方拼命
挣扎着从怀里掏出一枚手雷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将匕首刺进了对手的右肋。就在那个时候,他离开了母亲的身体,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这
种并不愉快的巧合令他耿耿于怀,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正是那个倒霉的
特工托生的,所以才不得不永远在父亲的强力面前低头。
他回到了家,他以为事情到此结束,可是在客厅的茶几上,他看到了一
套崭新的军装。那个冬天,他开始重新学习站立,学习行走,学习穿着,
学习说话,学习礼节,也学习触摸从前自以为熟悉的沉重乌亮的步枪。
在那个雪后的冬日,他伏在坚硬的戈壁上打出第一发子弹时,他的内心
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悸动。那一次,他打出的 10 发子弹全部脱靶。
他脖子上挨了班长一巴掌。虽然轻得如同抚摩,但那动作却熟悉得要命。
那一刻,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站起身,不由自主地整了整刚刚戴上
的领花和肩章,然后挺起了胸。从前的战队里,他握的只是鼠标,而在
这个战队里握着的却是真正的武器。他摸摸发烫的脸,他明白了在这个
真正的铁血战队中,他只是一只——菜鸟。
从他记事开始,每一年的春天,父亲都会从箱底里把那些缀着红领章的
旧军装一件件拿出来晾晒熨烫,然后像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放回箱底。
他曾厌恶地看着这一切,那时他觉得父亲像一个生活在石器时代的老傻
瓜。但现在,他开始迷惑起来。
在一个周末,他请假外出。当他看到一家网吧的招牌时,几乎走不动路
了,他快速地跑进去找了一台机器,可看到等待开启的屏幕上映出军装
里的自己时,他突然变得极度不安。没有父亲的大手揪住他的衣领,却
有一双无形的手将他拉出了网吧。不久之后的另一个周末,他穿着便装
再度走进这家网吧,但仅仅登录到游戏,他便坐不住了。在跨出门的那一瞬,他想,他已经无法忍受这狭小空间里的污浊空气了。再往后,他
再也没有看过那家网吧一眼。
军装里的他先变得黑瘦,不过最终还是强壮起来,仿佛从大地中获取力
量的安泰。第二年的时候,他领了一套更大号的军装,用自己的骨骼和
肌肉填满了军装的每一寸空间。如果现在见到父亲,他想他再也不会害
怕了,因为他也拥有了和父亲同样的力量。他的枪法已经很准,他的口
令也很漂亮。当他拍一下新兵的脖子时,感觉惬意。那种真正战队高手
的感觉,无与伦比。
两年前,他觉得两年漫长得像两个世纪。两年后,他觉得两年短暂得像
两个小时。那天晚上,他穿着军装在军容镜前认真持久地凝视自己。他
觉得自己很帅,他觉得自己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帅了。
他小心翼翼地把领花帽徽和肩章摘下来,仔细地包好放进了皮箱的底层。
如果明天司务长向他回收这些东西,他就撒谎说找不到了。以后,他也
可以在每年春天,把自己的军装从箱底里取出来,像父亲那样有板有眼
有滋有味地晾晒熨烫。这时,他打算为自己这个小小的计谋微笑一下,
可奇怪的是,他却无声地流下了此生最为充沛的一次泪水。
(选自《2006 中国年度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题目一语双关,一是说“他”怀念 CS 战队中激情挥洒的青春岁
月,二是说“他”怀念军营中经受磨炼的生活。
B.作者刻画父亲这个人物,没有浓墨重彩,而是在快速勾勒中,推动并
展示“他”的成长历程。C.小说富有强烈的时代感,“CS 战队”“菜鸟”等词语的运用,富有
奇特新潮的特点,为文本增色不少。
D.文末“他”既打算为计谋即将得逞而“微笑”,又“无声地流下”
泪水,看似矛盾的行为,却是“他”重新认识人生价值的结果。
解析:A 项,题目没有对 CS 网络战队的怀念的含义。
答案:A
2.(情节概括)请简要梳理文中“他”的成长过程。
解析:通读全文,将主人公“他”从一个不事学业、沉迷网络者成长为
感恩军营、思想成熟的退役军人的全过程,分解为六个阶段。
答案:“他”原是个不事学业、沉迷网络者;父亲把“他”拖出网吧;
让“他”参军磨炼;面对网吧诱惑,“他”两退网吧;经过磨炼,“他”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退役时,“他”思想成熟,感恩军营。
3.(情节手法)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解析:小说情节构思颇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场景设置、对比手法和人称
选用三个方面。
答案:①场景的设置。挑选了“CS 战队火拼”“军营射击”“两退网吧”
“无声流泪”等几个典型场景,就把“他”前后的态度和成长的历程表
述得清晰、感人。②对比手法。将网络游戏与现实军营两种人生相互映
照,体现人生的不同境界,突出主题。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直白更
真实,便于展开文章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矫情造作。4.(强化题:情节作用)小说设置了“他”和父亲在参军退役后都爱“晾晒
熨烫军装”这一细节,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解析: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作答:对人物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从“厌
恶”父亲“小心翼翼”的宝贝行为到自己“有板有眼有滋有味”的变化
过程,真实反映了父子二人的心理和儿子的成长历程。
答案:①折射小说特定的环境和背景,父子两人先后成为军人,体现他
们对军队拥有强烈的感情;②充分展现“他”成长前后强烈的心理反差,
将一个不事学业、沉迷网络而今感恩军营、思想成熟的退役军人形象变
得丰满起来;③父子两人的行为遥相呼应,拉近父子心灵的距离,侧面
烘托出严父深沉的爱的一面;④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每一个人都拥有
自己的青春,怎样奉献青春才能获得成长的喜悦和美好的回忆值得深思。
(答出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
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
剐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
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
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
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
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
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米多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
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
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
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
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
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
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
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
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
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
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
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
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
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
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
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
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
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
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
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车开
到家门口没等停稳,他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
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一起编造了父亲“病重”的谎言,诱使儿子即刻回家,让儿子看
到那被铲平的土坡,从而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
B.小说用“胳膊肘子弯儿”来比喻“十米多长、五米多高的土坡”,生
动形象地写出土坡虽小却陡的特点,但这道土坡并不是真正阻碍父子情
感交流的因素。
C.邻居小东、村书记大成与文中父亲的交谈,不仅补充了有关人物信息,
从侧面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推动了情节波澜叠起,使得小说摇曳多姿。
D.小说写新农村变化中父子的情感故事,语言质朴而不失生动,如“忒”
“猫不拉屎”“嗖”“撵”等词句的运用,贴着人物而写,极具农村气
息。
解析:C 项,“而且推动了情节波澜叠起,使得小说摇曳多姿”不当,
小说叙述故事娓娓道来,情节并不曲折。
答案:C6.(情节作用)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暗示了他怎么样的
心理?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解析: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既是神态描写,也是心
理描写。“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主要
是源于“他怕车子被剐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且前文还有语言描写“你
对车倒挺上心啊”,据此分析,“稀奇古怪的目光”实际是父亲责备心
理的表现:车比“我”重要。“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
眼”,据后文“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
子啊”可知,他“脸上像结了霜”主要是因为儿子“好大的架子”,表
现出他对儿子的不满。人物描写的细节主要为情节发展、刻画人物、表
现主旨服务,正因为父亲有此心理,才有了后文“奋力平坡”的情节,
这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和思念,引人深思。
答案:(1)心理:第一次,秋生一个劲朝停在十米外巷口的新车望,父亲
徐老套“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是责怪儿子关心车子超过了关心自
己;第二次,是托小东把羊肉送回家,父亲徐老套“脸上像结了霜”,
是觉得儿子架子大,不打照面。
(2)作用: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是为引出后面徐老套“奋力平坡”的情节;
(情节安排方面)表现了徐老套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和思念;(人物形象方面)
最终完成从隔膜到亲情交融的升华。(主题表现方面)
7.文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解析: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描写文字,分析概括。如父亲望
着土坡吸烟的动作神情和从母亲手中夺铁锹的动作语言,最能表现父亲
要强、倔强的性格;父亲对隔壁小东和村书记大成说的话,最能表现他
希望儿子回家,共享家庭之乐。
答案:文中父亲是一个要强、倔强,渴望享受天伦之乐的留守老人。“他
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徐
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表现了父亲自己认
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的倔强。“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
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表现了父亲希望
儿子能回家,共享家庭之乐。
8.(强化题:情节作用)小说结尾写到“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
眼里打起了转转”,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解析:小说结尾写到秋生反应的情节,可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旨
表达三个角度分析其作用。秋生的反应是知道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表现
出他对父母的爱和感动;与上文情节相照应,儿子虽然很少回家,但听
到父亲“病重”的消息立即带着妻子回家;父亲特有的朴实与厚重化解
了父子间的隔膜,令人欣喜,发人深思。
答案:①从人物形象看,秋生的反应是他知道父亲为了能让自己回家,
亲自动手铲平了土坡后内心的愧疚、自责与对父母的爱和感动的复杂心
理表现;②从情节发展上看,原文的设计符合情理,与上文情节相照应,儿子虽然很少回家,但依然有孝心,不时托人给父亲送钱送物,听到父
亲“病重”的消息立即带着妻子赶回;③从主旨上看,原文设计以儿子
的反应衬托父亲“愚公移山”般的举动,父爱特有的朴实与厚重化解了
父子间的隔膜,令人欣喜,发人深思。
高三考前抢分练:散文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龙良骅
①天空飘着小雨。早春的雨,带着寒意,若雾,若烟,轻轻地来,像几
声嫩嫩的鸟鸣,像几朵怯怯的蓓蕾。
②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
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
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
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③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
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
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
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
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
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
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④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
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
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
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
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
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
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
人”。
⑤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
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
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
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
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
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
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坊的三三,
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
⑥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
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
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
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
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
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
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
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
选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兵士、妓女、
商人。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
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代文
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
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⑦美国学者金介甫说,如果要为中国现代作家排座次,鲁迅是当然的第
一,沈从文是名副其实的第二!
⑧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
成为了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
将老去。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
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
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
活的。
(选自《散文百家》)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以雨起笔,用嫩嫩的鸟鸣、怯怯的蓓蕾等生动地写出了早春细
雨的特点,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B.文章写拜谒沈从文墓的那对年轻情侣并非闲笔,意在表明沈从文的作
品在年轻一代的读者中也具有影响力。
C.作者从沈从文墓的特点联想到他的作品及其人生经历,坚信沈从文的
作品会永恒,表达了心中的崇敬之情。
D.文中多处使用反问、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练准确,清新
自然,具有诗情画意,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D 项,文章没有多处使用借代手法。
答案:D
2.(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分析)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的形象特点。
解析: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找到作者对沈从文形象描述的相关内容。
文中对沈从文先生形象塑造的内容散布全文,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他人
对其评价概括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平和谦卑;②内敛刚强;③文采斐然;④热爱自然,热爱乡土;⑤
孤独寂寞;⑥追求真善美。
3.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中“小书”和“大书”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小书”指在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中所学的书本知识。“大
书”运用比喻手法,指的是丰富的大自然和复杂的社会生活。4.(强化题:物象作用分析)文章第③段画线句的景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
答案:①通过红梅、翠竹、杂树与其他树木的对比,突出了红梅、翠竹、
杂树的顽强生命力;②象征着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暗含着作者对
沈从文的赞美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开合之间
朱以撒
每年的农历六月七月,时晴时雨,出门便取一把伞,握在手中,有时走
了一个上午,无一滴雨。有时想在空旷地晨跑时安心一点,便握一把伞
出去,而雨来了,撑着伞跑,滴滴答答作响,远处的人看我,犹如一朵
黑蘑菇在移动。这样跑起来的效果会更好,来自风雨的阻力,使人付出
的力量更大,要努力向前,又要保持平衡,更有一种因风雨而生的豪情。
人在伞下有一种安全感,薄薄的一层伞布,或者伞纸,可以使人一身干
爽,更使人一身从容,像个斯文人了。
我从山区回到城市时,有人送了一把伞。之前的十年都是戴斗笠。斗笠
简单结实,人头正好顶在正中凹处,如榫入卯,然后以带子系紧于下巴。
插秧时节田间会有许多移动的斗笠,时而立起,时而俯身,动感生焉。
那时清贫,爱美之心尚有,便有人拿了红油漆来,让我画个五角星,再
题上“灵地公社姚坊大队第五生产队某某某”,美观之余又可以防盗。
一个人戴上斗笠变得质朴,透着几分土气,只有下放干部才穿戴整齐撑着伞,到这里来检查工作,或者到公社开会。一把伞撑着就是一种身份,
像是穿长衫的人,而非一身短打,冒冒失失。一个人有一把伞了,就想
着,怎么还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撑着伞到村头村尾走几趟。可是伞
的主人也有隐忧,总是有人来借伞。借呢,还是不借呢?借的人也是理
由充足的,都是比较隆重的场合。但伞借给别人却是另一种心情,也许
还回来时已经破了两个洞,或者一条伞骨折了。
很快,斗笠隐退,城市的雨天都是伞。要在一个城市找到一个斗笠并非
易事,有人到山区收集一些用过的斗笠,钉于墙上,它们不再实用,成
了一种记忆。斗笠不做了,制伞的能力就极大地提升,不仅量多而且技
高——只要轻轻按动按钮,砰的一声,蘑菇云打开;收起后一拍,一下
子缩回一半,收入包里。每一家的伞都多了,有朋友来,临走时下雨,
便可以很慷慨地送他一把,说,不必还啊。如果说以往的手工油纸伞还
有收藏的价值,那么机制伞就只有使用的份儿——谁会费时费神去找修
理的作坊?昔日持守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朴素作
风,是因为经济如一潭死水——新的出不来,只好一直在旧物上下功夫,
修补是人类旧日生活的方式之一,就像摔了一个碗,找个懂行的人把它
锔起来——这样,你会看到家中都是被修补过的痕迹时,宛如有一种时
光停顿的感觉。现在,伞大批量地生产,任你撑着行于雨天,行于盛夏。
到学校上课,见到每位学生都撑着一把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伞。如果比
较固定,可以凭着伞的颜色在人群中找到她。影视剧中不时有墓地告别的情节——一个人故去,一群人告别,皆一身
黑,手上还有撑开的一把黑伞。黑色使墓地的气氛更为阴晦、紧张。一
把黑伞可能没什么效果,许多黑伞聚于一处,就显得凝重。
人如伞——我们会把很有能量的人比喻为伞。一个人有牢狱之灾,由于
有一把伞庇护他,使人奈何不得。伞小人少,伞大人多,风来雨往,岂
能无伞?“伞”与“散”如此音近,待到伞散了,人也散了,阳光照射
进来。
一把伞撑开来有一股大气,收起来又有一缕落寞,开开合合,没有定时,
就像一个人,人生无多变数多。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下雨时候撑着伞在雨中奔跑就犹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动,比
喻贴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雨中奔跑的状态。
B.“一个人有一把伞了,就想着,怎么还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撑着
伞到村头村尾走几趟”,生动地刻画了拥有伞的人炫耀的心理。
C.文章写学生撑着花伞的场景与影视剧中在墓地告别时撑着黑伞的场
景,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年轻学生的青春活力。
D.“一个人有了牢狱之灾,由于有一把伞庇护他,使人奈何不得”,
批判了当前社会上部分人充当不法分子的保护伞的现象。
解析:C 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年轻学生的青春活力”解说
不当,两者并无对比之意,只是写出了伞的颜色与场合之间的某种关联。
答案:C6.(物象特点概括分析)作者笔下的“伞”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
答案:①有豪迈之感。在风雨中撑着伞奔跑,给人以风雨无阻的豪迈之
感。②有安全感。伞给人以安全感,使人一身从容。③给人以保护。伞
跟社会上很有能量的人相似,都给人以保护。④有“人生多变”之感。
伞时开时合之间,容易使人生出“人生多变”之感。(答出三点即可)
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文章先由雨写到伞,写伞最基本的防雨作用;然后回忆斗笠故事,
用斗笠衬托伞曾经的“尊贵”;再写进城后伞的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
的陪伴;最后将伞升华,想到伞能制造氛围,想到社会上的保护伞,想
到人生的多变。
8.(强化题:物象作用分析)全文以“伞”为描写对象,但用了不少的笔墨
来写“斗笠”,有何用意?
答案:①文章写了自己在山区时关于斗笠的事情,衬托出打伞者的荣耀,
真实地体现了伞在当时的“尊贵地位”。②文章写后来有人收集一些斗
笠钉于墙上的事情,更是写出了伞的普及,伞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
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