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自然界的水循环 (附:经典题及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自然界的水循环 (附:经典题及解析)

ID:447978

大小:366.8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自然界的水循环 (附:经典题及解析) 1.常考水循环环节的判断 (1)(2015 海南单科,6 分)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 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D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环节的判断。通过河流、地下径流等途径,陆地矿物质被搬 运到海洋,因此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故 D 项正确。 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B )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 D.在冰期相对较低 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据上题分析可知,随着陆地矿物质不断 被河流、地下径流等搬运到海洋,而海洋水的蒸发只蒸发水分,不包括矿物质,所以海 洋水的矿物质含量总趋势为增加,故 B 项正确,A、C 项错误。冰期海水大量结冰,会 导致海洋水矿物质含量增加,故 D 项错误。 2.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 a.影响蒸发的因素 (2)(2015 福建文综,8 分)下图示意某区域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 题。1)造成 4—6 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 ) ①气温上升 ②降水量增多 ③风力增大 ④云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蒸发的因素。图中 4—6 月的气温上升,会导致蒸发量增加, 故①正确。4—6 月降水量增加,水域面积增加,导致蒸发量增加,故②正确。题中无法 判断风力的大小,且降水量增多表明云量增加,故③④错误。故 A 项正确。 2)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 B ) A.3 月 B.6 月 C.9 月 D.12 月 解析: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时段为当年水分亏损的时段,图示 3—6 月份均有水分 亏损,而其他月份没有出现亏损,所以累积亏损量 6 月份最多,故 B 项正确。 (3)(经典题,8 分)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 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 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A )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解析:降水落至地面后,一部分形成径流(蓝水),另一部分蒸发(绿水),所以绿 水比例是指蒸发量/(径流量+蒸发量),因此蒸发量大、径流量小时绿水比例大。四个 选项中,位于西北内陆地区的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地表径流量小,所以 绿水比例最大,故 A 项正确。2)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C ) A.水田改旱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解析:生产性绿水比例是指植物蒸腾量除以植物蒸腾量和蒸发量的总和,因此蒸发 量越小,植物蒸腾量越大,生产性绿水比例越大。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蒸发旺盛, 非生产性绿水很多;覆膜种植农作物,可以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同时植物根系获得更多 的水分,导致植物蒸腾量增加,使生产性绿水大量增加,故 C 项正确。水田改旱地,会 降低生产性绿水比例,故 A 项错误。植树造林会提高生产性绿水比例,但比覆膜种植农 作物的作用小,况且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宜植树造林,故 B 项错误。修建梯田对生产 性绿水比例的大小影响不大,故 D 项错误。 b.影响下渗的因素 (4)(2017.4 浙江选考,2 分)读中国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宁夏彭阳县曾经植被稀少,如今通过造林工程,该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26.2%。这 使大气降水后,地表水下渗量增加(1 分),导致地表(1 分)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减弱,生态 环境改善。解析:本题考查植被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森林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 用。植被能够使土壤变得更疏松,还能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延长下渗时间,增加地表水 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减小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使生态环境得到改 善。 c.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5)(2016 江苏单科,2 分)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一年、第六年两次相同降雨条 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完成下题。 下列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D ) A.第六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一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六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一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解析:森林火灾使森林面积减小,雨水降落至地面受到的阻挡作用减弱,缩短了下 渗时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所以火灾第一年的河流径流量大,流量峰值大,故 A、B 项错误,D 项正确。火灾后第一年地表植被少,地表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火灾 后第六年森林有所恢复,地表径流量减小,侵蚀作用减弱,所以火灾后第六年河流含沙量小,故 C 项错误。 3.湿地的形成及其面积变化的原因分析 (6)(2018 全国Ⅰ文综,18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 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 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 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 分) 答案:地势平坦、开阔。(3 分)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3 分) 解析:根据经纬度及嫩江等信息,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平原地区。结合地理知 识可知,堰塞湖是由物体堵截山谷后,河谷或河床不断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其地势陡峭 且低洼。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却形成湿地,是因为该地地势平坦、开阔,没有贮水 成湖;再加上其位于半湿润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河流补给量较小,夏季蒸发较强,故形 成水位较浅、面积广大的扎龙湿地。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 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 分) 答案: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3 分)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 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3 分)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该地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 故乌裕尔河从成为内流河到扎龙湿地面积稳定过程中,影响气候的大气环流因素并没有 发生大的变化,故该地区的降水量应基本不变化。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以后,水循环由 海陆间循环演变为陆上内循环,受较为干旱气候的影响,蒸发量应逐渐增大。乌裕尔河 成为内流河后,前期湿地面积会不断增加,此时期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当湿地面积稳定 时,湿地入水量和出水量基本相等,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所以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变为最终的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 分) 答案: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2 分)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2 分)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 物质)富集(最终饱和)。(2 分) 解析:乌裕尔河河水注入扎龙湿地后,水体不外泄,随着湿地水分不断蒸发,水中 含有的盐分(矿物质)会在湿地中不断富集,从而导致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4.影响水体更新及水循环速度的因素 (7)(2018 全国Ⅲ文综,4 分)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 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 8 km。据此完成下题。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D )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水体更新的因素。影响湖水更新的主要因素有:降水、蒸发、 径流量、湖泊形状、湖泊深度等。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而且形 状狭长,湖面蒸发、河流汇入和流出主要更新的是湖泊表层的水体,而湖泊深层水体得 不到有效更新,因而湖水更新缓慢,故 D 项正确。湖面蒸发主要影响湖水量的变化和盐 度的高低,对湖水更新快慢影响不大,湖泊面积大小对湖水更新的影响更间接,故 A、B 项错误。湖泊盐度高低与湖水的更新速度无关,故 C 项错误。 5.城市化及新型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8)(2016 上海单科,4 分)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 时“放水”。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C )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解析:“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少因 地下水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有利于减缓地面沉降,故 C 项正确。“海绵城市” 建设会加大蒸发量,从而增加城市的水汽含量,减小市中心与郊区的温差,减弱城郊间 热力环流的强度,故 A 项错误。海水倒灌是因河水水位下降导致的,“海绵城市”是下 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不能防止因河水水位下降导致的海水倒灌,故 B 项错误。 酸雨是大气污染现象,与大气中酸性气体的含量有关,与“海绵城市”无关,故 D 项错 误。 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D )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 解析: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增加雨水的下渗,利于降雨时蓄水,利于植被吸收, 利于“海绵城市”建设,故 D 项正确。上海市耕地少,退耕恢复的湿地是有限的,不能 很好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故 A 项错误。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不利于 “海绵城市”建设,故 B 项错误。完善排水系统,主要是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与“海绵 城市”建设无关,故 C 项错误。 6.植被覆盖率变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9)(2016 全国Ⅲ文综,12 分)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 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 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B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解析:本题考查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降水时, 森林的树冠能截留雨水,减少坡面径流,增加雨水下渗,使更多的雨水转化为地下水, 削弱河流径流量;旱季时,地下水会补给河水。因此森林遭到破坏后,降水更多转化为 坡面径流,造成河流的径流量波动强烈,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森林植被破坏对降水 变率影响不大,故 C 项错误。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故 D 项错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C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植被恢复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降水量的增加与该地的植被变化关 系不大,其主要与大气运动有关,①错误。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变强, 由于植被的阻挡作用,降水对地表的冲刷作用减弱,雨水下渗增多,从而导致地表径流 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错误,④正确。由于植被增多,植物的蒸腾量会增加,③正确。综上分析,C 项正确。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 量发生的变化是( D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植被恢复后,植被对雨水的拦截作用增强,坡面的水流速度减缓,雨水转化 为地下水的量增加,但增加的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地表径流,所以甲、乙两条河流的径 流总量会减少,故 A、B 项错误。图中岩层倾向于乙河,雨水下渗,转变为地下水,地 下水通过透水岩层补给乙河流,从而导致乙河流径流量增加,而甲河流因缺少地下径流 的补给,径流量减少,故 D 项正确,C 项错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