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中学高三年级校模拟考
语文学科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一天的山道旋转(zhuǎn),下车后扑入眼帘的景象,让每位初来者倏地眼前一亮:山坡上堆积着皑
(ái)皑白雪,雪梨花正顶雪绽放,在料峭寒风中如蝶翅颤动娇柔的花瓣。
B. 作品中的动植物,不是一群被人蓄养的孱(chán)弱生命,而是蕴藏着蓬勃的自然玄机。作者在自然光
影的轮转里,感受到了现代人的简陋与局促,人世的混(hún)浊与杂色。
C. 宁夏健全了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机制,明确在导师遴(lín)选时,对存在师德问题的教师实施“一票否
决”;同时,还健全了导师评聘(pìn)分离机制,破除导师资格终生制。
D. 新冠(guān)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采取了果断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这少不了公众的配合。
举例来说,防疫形势严峻时,大家被要求尽(jìn)量“宅”在家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识记的能力。对于一些易错字音字形,需课下仔细识记,也可总结一些
易读错的字音易写错的字形进行强化识记;字音字形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B 项,混浊,应写作“浑浊”;
C 项,终生,应写作“终身”;
D 项,尽,应读作“jǐn”。
故选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上一直存在一些声音,【甲】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是细枝末节,是无关紧要的;规范标点符号是小题
大做,纯属没事找事;言不尽意、文理不通是个性时尚;甚至“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
几成常态。正是这种“差不多先生”的表现,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亦体现了一些人凡事浮皮
潦草、敷衍糊弄的作风。
【乙】《咬文嚼字》是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
国人的语文生活。今天,我们更要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
字的完美契合。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遣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留下多少炼字佳话。“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丙】朱光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咬
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言不尽意 B. 甚至 C. 浮皮潦草 D. 契合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A 3. B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
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 项,言不尽意:说的话未能表达出全部意思,表示意犹未尽(多用于书信结尾)。此处是想强调语句不能
确切地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种个性时尚,没有意犹未尽之意,应改为“词不达意”。
B 项,甚至:表示更进一步或强调事例突出。此处承接着前面的内容而来,有更进一步的意思,使用正确。
C 项,浮皮潦草:形容不认真,不仔细。也说肤皮潦草。此处与“敷衍糊弄”放在一起,想强调一些人的
不正确的作风。使用正确。
D 项,契合:指投合,意气相投。此处是说“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二者的关系,使用正确。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从考查范围看,以点号为主,兼顾常用的标号。主要考查句号、问号、
叹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七种点号的用法,标号考查引号、书名号和括号等。从考查的题型看,主
要有选择、改错两种。本题要求选出“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
B 项,乙句中,“语林啄木鸟”一词处应加双引号,双引号在这里的作用是特殊称谓或着重指出的部分。
故选 B。
【点睛】双引号的作用:1.表示引用的部分。2.表示特定的称谓或着重指出的部分。3.表示讽刺或否定的
意思。4.表示特定的称谓或着重指出的部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要尽量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和高强度的运动,切忌不要从事高空作业、潜水、
驾驶等职业,以防在工作中突然发病。
B. 丰富的节庆习俗是“非遗”融入当下生活的重要切入点,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生活方
式和民俗文化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C. 表决通过后,民法典将成为新中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目前最长的、拥有法律条文最多的法律,
集各种规则之大成,也将迎来民法典时代。D. 《意见》强调,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注重系统培育;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日常养成;社会各方
面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
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
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
局部地判断。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 项,不合逻辑,“切忌不要”否定失当,“切忌”含有否定意思,与“不”不能连用。
C 项,结构混乱,句子的主语应是“民法典”,但“也将迎来民法典时代”的主语不是“民法典”,偷换了
主语,可将句子改成“中国也将迎来民法典时代”。
D 项,语序不当,句子中出现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概念,从概念特点来看,家庭发挥基础作
用,应是“日常”的培养;学校则是系统教育。因此可改为: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注重日常养成;学校
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系统培育。
故选 B。
5.阅读下面五句古诗,按要求排序(写序号)。
①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子美)
②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乐天)
③凉风肃兮白露滋,木感气兮条叶辞。(曹子建)
④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陆放翁)
⑤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苏东坡)
(1)将以上诗句按照内容所处的节气排序。
(2)将以上诗句按照诗人所处朝代排序。
【答案】(1)⑤②④③①
(2)③①②⑤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
积累,如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家作品、情节内容、思想主旨、节气名称、传统佳节等。只有平时积累
得丰富,识记得准确,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准确答题。
(1)此题考查的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掌握,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①“冬至阳生春又来”提示节气是“冬至”,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
②“清明寒食谁家哭” 提示节气是“清明”,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
③“凉风肃兮白露滋” 提示节气是“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
④“芒种初过雨及时” 提示节气是“芒种”,是夏天的第三个节气;
⑤“雪入春分省见稀” 提示节气是“春分”,是春天的第四个节气;
所以正确的排序为:⑤②④③①
(2)此题考查的是作家所处朝代的识记能力,主要掌握一些名家的所处的历史时期。
①中杜子美是盛唐诗人;②中白乐天是中唐诗人;③中曹子建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④中陆放翁是
南宋著名诗人;⑤中苏东坡是北宋豪放词人。
所以正确的排序为:③①②⑤④
6.根据以下两则资料卡片,完成相关题目。
【资料卡片一】
在京剧的传承和发展上,这百余年来,从未离开过年轻人的力量。贾洪林(1874-1917)原本嗓子极好,
不幸的是嗓子坏了两次。本以为他会就此退出戏坛,可是他却越挫越勇,利用喑哑的嗓音,在前人的基础
上,创造了以沉着苍凉取胜的唱法,为后来须生的马派、高派开创了先河。梅兰芳(1894-1961)不仅是个
京剧演员,而且还是个戏曲美学创造者。青年时期,他就开始认真钻研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京剧艺术
中。不仅开创了梅派艺术,还将京剧艺术传播到了国外。王珮瑜(1978-)从小就爱京剧,后来她练功学戏、
走师访友,投身于京剧舞台表演。为了给京剧寻找新的出路,她立足传统,在演出之余出书、上综艺、开
直播,用时新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到京剧的魅力……京剧能够作为国粹发展至今,离不开每一代新青年的
努力,他们身上闪烁着热爱、勇敢、勤奋、□□、□□的力量。
【资料卡片二】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也是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京剧的唱腔属板
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
再立专行;京剧有一套固定的表演程式,唱、念、做、打,各具特色;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
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
(1)根据【资料卡片一】相关内容,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 □□
(2)仿照第一节诗的表达,根据两则资料卡片,补写小诗。
京剧之美, 美在伴奏, 美在《贵妃醉酒》,悠长婉转,铿锵有力。
京剧之美, 美在唱腔, 美在《昭君出塞》,
高亢激越,平和委婉。
京剧之美, 美在 ,美在 ,
, 。
【答案】(1)传承(担当)、创新。
(2)示例:京剧之美,美在程式(角色),美在《霸王别姬》, 勇猛彪悍,儒雅俊秀。
【解析】
【详解】小题 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
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所在语境在文段结尾,是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所填的词语与“热爱、勇敢、勤奋”并列,是对人物性格、
品质的高度概括,考生要根据前文的人物介绍,分析其性格品质特点,从而做出准确的概括。根据“在前
人的基础上,创造了以沉着苍凉取胜的唱法”“他就开始认真钻研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京剧艺术中。
不仅开创了梅派艺术,还将京剧艺术传播到了国外”“为了给京剧寻找新的出路,她立足传统,在演出之
余出书、上综艺、开直播,用时新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到京剧的魅力”概括出“传承”“创新”。
小题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要注意“神似”和“形似”。“神似”要求其主旨、情感、语意一
致,合乎逻辑,“形似”则注意句式、修辞、字数等相同或相似。
本题要求仿照第一节诗的表达,补写小诗,首先分析仿写句子的形式特点:第 1 空,填写一个双音节词语;
第 2 空,填写一个京剧剧作的名称;第 3、4 两空,分别填写一个并列结构的四字词语,二者之间词义相反
相成。再分析所写内容,小诗的主题围绕“京剧之美”,所以所填内容一定都与京剧之美的内容有关联。题
干要求“根据两则资料卡片”,考生要充分利用两则卡片的资料信息,如资料1 中“贾洪林”“梅兰芳”“王
珮瑜”等人物的经典唱段、唱腔特点以及评价;资料 2 中“京剧有一套固定的表演程式”等。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1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技发展的常规路径通常沿着渐进式轨迹发展,其未来结果基本上处于高概率可预期的状态,而真正
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很少出现。如果率先提出某一科技概念,很容易吸引投资者、影响公众,甚至影响相关
政策的制定。一旦这个现象被社会接受,由这一概念带动的领域就会吸引大量资源与人才的到来。热点领
域永远是资源的最大受益者,拥有了资源,其发展自然会加速。近年来,炒作概念尤其科技概念已经成为一些个人、企业、媒体与市场之间共谋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常
态,这是需要我们予以正视并且亟待改变的现状。以“区块链”这一概念为例,受政策驱动,2019 年 10 月,
股市里与此相关的多只区块链概念股涨停,不少上市公司都宣称自己的业务与区块链有关,但仔细核查会
发现,其业务与区块链实际上并无多少关系,大多只是单纯蹭热点而已。长此以往,这样的行为难以带来
真正的发展。
我们的科技与企业大多处于创新沼泽地带(渐进、突进之间的地带),这个时候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做好
分工、各尽其责,尽最大努力把各自部分做到最优,基于此,科技的“积木效应”才能形成,这也是穿越
创新沼泽地带最有效、最合规的路径。
(摘自李侠《走出创新沼泽:科技“炒概念”现象及其治理》)
材料二
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种有关科学技术长入经济增长过程的制度安排, 其核心是科技知识的生产者、
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技术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循环流
转和应用的良性机制”。通过对官(政府)、产(企业)、学(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组织协同,它力求营造一个更
为广阔的创新环境或空间,从而把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化大生产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些体制、机制建
设的常态化,不仅彻底挑战了以古典经济学“看不见的手”为代表的市场驱动和要素驱动模式,而且意味
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现代科技彻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发展方
式的重大变革——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同时,正是这样一些体制、机制的确立,导致了“科学与技术之
间”的界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界限、“研究与开发之间”的界限等,不断发生变化。而这
些界限不断被打破的背后,则体现了科学和技术的潜在认识价值与现实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博弈。
在这个意义上,科技创新管理既需要不断创造新的价值,更需要不断创造新的价值空间。
(摘自崔伟奇《论科技创新管理发展的价值哲学基础》)
材料三
目前的科技创新政策理念是非常好的,但也存在政策内容过于宏观,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或政策工 具选
择失调等问题。以中关村为例,通过发放研发补贴吸引人才,但是在政府的干预下,为了增加政绩,容易
造成企业盲目扩张的现象,忽视市场规律造成创新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再如,税收政策是政府激励科技创
新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这一政策工具如果长期使用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形成负激励效应,最终导致
科技创新效率不高。此外,政策激励中还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科技创新的范围十分广泛,当前一些政
策主要为普适性政策,对于科技创新的指向不具体。创新政策制定存在重复的现象,虽然能够为企学科网
业创新提供金融扶持的政策和口号较多,但能够具体落到实处或真正发挥激励作用的很少。
(摘自关宝瑞《政策激励和政府创新偏好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
材料四(摘自张媛媛《新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路径、困境及策略研究》)
7. 下列对材料中“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科技与企业都处于创新沼泽地带,这意味着炒作科技概念容易快速引起投资方、公众的注意,获得
丰富资源,从而加速发展。
B. 官、产、学三方组织协同,营造更为广阔的创新环境,更紧密结合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化大生产,这是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
C. 科技创新型企业内源融资虽受限于企业创始人、股东、所有权人的资本实力,难以持续,但有灵活、成
本低等优点,因此比外源融资更有效可靠。
D. 中关村的事例说明,积极吸引科技创新人才,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尊重市场规律,有利于企业
有效转化创新成果。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区块链概念股涨停,固然与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蹭热点有关,也是政策驱动的结果,不能不予
以正视并立即加以改变。
B. 国家创新体系等体制、机制的确立打破了如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这些界限的打破说明科技创新管理
需要创造新的价值及新的价值空间。
C. 金融机构鉴于投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高风险等压力会抑制金融投资,科技创新型企业外源融资容易陷入
融资困境,随时面临生存危机。
D. 目前的科技创新政策理念是非常好的,但政策制定时需要有效避免重复,要为企业创新提供实际的、真
正激励的政策支持。
9. 根据材料,概括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需要做到的事情。
【答案】7. D 8. C
9. ①打击科技概念炒作,做好分工,各司其责;②确立创新机制、体制,指导企业实行科技创新管理;③
切实帮助科技创新型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保障企业科技创新资金;④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减少干预,促使
具体落到实处。
【解析】【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
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以偏概全。原文表述为“我们的科技与企业大多处于创新沼泽地带”,而不是“都处于创新沼泽地
带”。
B 项,表述错误。原文为“其核心是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技术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循环流转和应用”。
C 项,“因此比外源融资更有效可靠”错误。文中并没有将两者进行比较以确定两者谁更有效可靠。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
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
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
C 项,于文无据。材料三中的图表提到了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但只是比较了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的各自的优缺点,并没有提到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
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
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
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
条作答。文章在开头就提到“近年来,炒作概念尤其科技概念已经成为一些个人、企业、媒体与市场之间
共谋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常态,”这样的行为难以带来真正的发展。所以要“打击科技概念炒作,做好分工,
各司其责”;材料二中提到“通过对官(政府)、产(企业)、学(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组织协同,它力求营
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创新环境或空间,从而把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化大生产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政府
应该“确立创新机制、体制,指导企业实行科技创新管理”;通过材料四可知,无论是内源融资还是外源融
资,都有一些弊端和缺点,政府应针对这些问题,“切实帮助科技创新型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保障企业科
技创新资金”;同时,在材料三中提到“通过发放研发补贴吸引人才,但是在政府的干预下,为了增加政绩,
容易造成企业盲目扩张的现象,忽视市场规律造成创新成果难以有效转化”“策激励中还存在针对性不强
。的问题”,所以政府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减少干预,促使具体落到实处。
(二)(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的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
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庚子年,我们可是挂过!”他的身体虽还很强壮,
可是今天他感到疲乏。说完话,他蹲在了地上,呆呆的看着一条绿槐虫儿。
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他凑到李老夫
妇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
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
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
“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告诉你,好小子,别再跟家里的吵!
日本鬼子进了城!”李四妈没说完,叹了口气。剃头匠孙七今天铺子都没开市,他在家中喝了两盅闷酒,
脸红扑扑的走出来。借着点酒力,他想发发牢骚:“我恨日本鬼子!我等着,他们敢进咱们的小羊圈,我
教他们知道知道我孙七的厉害!”小文夫妇照例现在该吊嗓子,可是没敢出声。刘师傅在屋里用力的擦自
己的一把单刀。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
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亡国的晴寂!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不论他穿着什
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文雅。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祁老太爷和天佑是安
分守己的买卖人,他们的举止言谈都毫无掩饰的露出他们的本色。瑞丰受过教育,而且有点不大看得起祖
父与父亲,所以他拚命往文雅,时髦里学。在他快活的时候,他也只有微笑,好象是笑他自己为什么要快
活的样子。
他很用功,对中国与欧西的文艺都有相当的认识。可惜他没机会,或财力,去到外国求深造。在学校
教书,他是顶好的同事与教师,可不是顶可爱的,因为他对学生的功课一点也不马虎,对同事们的应酬也
老是适可而止。他对任何人都保持着个相当的距离。他不故意的冷淡谁,也不肯绕着弯子去巴结人。他是
凭本事吃饭,无须故意买好儿。
在思想上,他与老三很接近,而且或者比老三更深刻一点。他似乎有点女性,在行动上他总求全盘的
体谅。举个例说:在他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他早已知道什么恋爱神圣,结婚自由那一套。可是他娶了父亲
给他定下的“韵梅”。他知道不该把一辈子拴在个他所不爱的女人身上,但是他又不忍看祖父,父母的泪眼
与愁容。他替他们想,也替他的未婚妻想。想过以后,他明白了大家的难处,而想得到全盘的体谅。他只
好娶了她。他笑自己这样的软弱。同时,赶到他一看祖父与父母的脸上由忧愁改为快活,他又感到一点骄傲——自我牺牲的骄傲。
今天,瑞宣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
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
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
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老二还在屋中收
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哥儿俩对楞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屋里,
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象晴光下的古墓!
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象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敌人的
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
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
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
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
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地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
的天空与柏油路!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我得走!”
瑞全重复了一句“走?上哪儿?”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
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你是得走!我既走不开,就认了命!
你走!我在这儿焚书,挂白旗,当亡国奴!”老大无论如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他落了泪。
“听见没有啊,小三儿?”祁老者又问了声。“听见了!马上就动手!”瑞全不耐烦的回答了祖父,
而后小声的向瑞宣:“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
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0. 文中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沦陷的激愤之情,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1.瑞宣是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塑造的一个民族危难中年轻一代“老派市民”的形象,你认为作者刻画瑞
宣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12.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13.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北平沦陷”还是“瑞宣抉择”?为什么?
【答案】10. ①铺陈,由实而虚历数北平典型的人文自然景物及生活文化,表达对美好事物被破坏毁灭的痛
惜。②对比,北平文化的温和与陷落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笔墨的多与少鲜明对比, 表达对战争侵略的憎
恶。③排比,三个“带着”,体现北平深厚的文化,表达对北平的深情。
11. ①作者刻画瑞宣这一形象,意在揭示批评“老派市民”的国民性弱点:坚守良知与爱国却温和隐忍,保
守软弱。②寄托作者的理想与期望,摆脱保守与怯懦,唤醒瑞宣这一类市民, 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
12. ①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寓情于事,平静 叙述中包含着悲愤,自由客观展现事件过程、刻画人物、渲
染气氛。②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顺叙),直接呈现北平沦陷的人物反应。③以对话为主,使叙述更客观
生动,注重环境的细节描绘。④叙述节奏详略得当。
13. 示例 1:选“北平沦陷”。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小说通过“北平沦陷”来架构故事情节,
描绘不同人的不同反应。③富有意蕴:描写北平的美好风物,表达作者对北平陷落的痛惜;渲染了北平陷
落后的死寂,表达了反对战争的主旨。
示例 2:选“瑞宣抉择”。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瑞宣这一
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作者的理想与期望,摆脱国民性弱点,唤
醒国民。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中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回答此类题型,往往分三步走:第一步,看该句是否运用了什
么手法;第二步,该句描写了(或突出了、表现了)什么;第三步,分析情感或结构上的作用。解答此题,
按照这三步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
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对北平沦陷的激愤之情时,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首先用大量的笔墨铺陈渲染,由“由
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
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可知,这些都是北平经过历朝历代修建起来的美好事物,
可是却面临着被破坏毁灭,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其次运用对比手法,由“轻脆的语言、温美的
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的温和与“突然地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形成鲜明的
对比,交代了北平的沦陷,抒发作者的激愤之情;最后,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带着它的......带着
它的...... 带着它的......”增强了语势,既讴歌了北平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更深情的表达了作者对北
平的爱以及沦陷的痛惜之情。所以用语极其讲究,很有特色。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从“自身形象”考虑,看具有怎样的鲜明的性格特点;从“情节作用”
考虑,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主题作用”考虑主题,是否丰富、深化了主题。
的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概括瑞宣这一形象,他是一个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环境下造成的典型的“老派市
民”的国民形象,北平的沦陷,瑞宣愤怒了,但是这愤怒并没有达到使他坚决离开家门赶赴国难的程度,
思想上可望杀敌报国,但行动上却把孝放在首位,所以他的性格流露出懦弱的一面,这也是当时整个中国
国民的典型代表,作者刻画这个形象,意在揭示国民的保守和软弱;另一方面,作者又希望从这些人身上
看到变化,所以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目的是想唤醒和他一样的还没有行动起来的国民,让中华民族振兴起
来,使小说更具时代意义。因此,用大量笔墨刻画了瑞宣这个形象。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总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写作
特点。对作品探究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对
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其中主要从叙述方式和人称角度去探究。
首先从叙述人称上看,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的。第三人称是最自由灵活的叙述角度,它可以根据
写作的需要,随意转换时间,空间。因而,它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它可以对人物,场景作外部观察,也
可以进入人物内心直接展示众多人物的心理。作者运用这种叙述人称,无论是在叙事,还是在塑造人物形
象,渲染气氛等方面,多角度多侧面,表面上娓娓道来,看似平静,实则包含着无限的悲愤情感,收到了
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叙述方式上看,采取的是顺序的方式,条理清晰,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同
时有详有略,略写了面对北平沦陷,李四爷,李四妈,剃头匠孙七等一些小人物的反应,详写了瑞宣和瑞
全的反应;在刻画人物上,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富有个性,使形象更鲜明。以
上是本文在叙述上的特点。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其次要关注标题与情节、
人物、主旨、环境等的联系。
此题是在“北平沦陷”和“瑞宣抉择”两个标题中任选一个,并说明理由。所以不管选择哪一个,都要从
内容、艺术特点、情节、主旨、环境等角度去分析。第一种方案:选“北平沦陷”。首先从内容上讲,交代
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七七事变”后,日军肆意杀戮、疯狂掠夺、奴役毒害百姓,北京沦
陷。从情节上讲,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围绕着“北平沦陷”展开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不同人的
不同反应。从文章的主旨上讲,“北平沦陷”寄予了作者深沉的情感,是一种痛惜之情,也是一种憎恶战
争之情。所以,从以上角度分析,题目为“北平沦陷”较好。第二种方案:选“瑞宣抉择”。首先从内容上
讲,节选部分主要叙述了瑞宣的情感活动,他构成了这部分的主要人物,塑造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老百姓
进行文化、思想侵略时,瑞宣不禁愤怒了,但是这愤怒并没有达到使他坚决离开家门赶赴国难的程度。他
只是对瑞全说:“你走!我在这儿焚书,当亡国奴!”,体现了他所谓的“抉择”;从情节上讲,整个故事
情节的发展都是围绕瑞宣在国难当头之时的真实表现来展开的,他是一个线索人物;从文章的主旨上讲,思想上可望杀敌报国,但行动上却把孝放在首位,所以他的性格流露出懦弱的一面,这也是传统向现代转
型的大环境下造成的,所以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目的是想唤醒和他一样的还没有行动起来的国民,使小说
更具时代意义。所以,从以上角度分析,题目为“瑞宣抉择”较好。所以,只要言之成理,选择哪一种都
可以。
【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
点是命题者的偏好。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
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如
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的联系,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别令狐拾遗书
唐·李商隐
子直足下:行日已定,昨幸得少展写。足下去后,怃然不怡,今早垂致葛衣,书辞委曲,恻恻无已。
自昔非有故旧援拔,卒然于稠人中相望,见其表得所以类君子者,一日相从,百年见肺肝。尔来足下仕益
达,仆困不动,固不能有常合而有常离。足下观人与物,共此天地耳,错行杂居蛰蛰哉。不幸天能恣物之
生,而不能与物慨然量其欲,牙齿者恨不得翅羽,角者又恨不得牙齿,此意人与物略同耳。有所趋,故不
能无争;有所争,故不能不于同中而有各异耳。足下观此世,其同异如何哉?
儿冠出门,父翁不知其枉正;女笄上车,夫人不保其贞污。此于亲亲,不能无异势也。亲者尚尔,则
不亲者,恶望其无隙哉!故近世交道,几丧欲尽。足下与仆,于天独何禀,当此世生而不同此世,每一会
面一分散,至于慨然相执手,颦然相戚,泫然相泣者,岂于此世有他事哉。惜此世之人,率不能如吾之所
乐,而又甚惧吾之徒,孑立寡处。而与此世者蹄尾纷然,蛆吾之白,摈置讥诽,袭出不意,使后日有希吾
者,且惩吾困,而不能坚其守,乃舍吾而之他耳。足下知与此世者居常绐于其党何语哉?必曰吾恶市道。
呜呼,此辈真手搔鼻皻①,而喉哕②人之灼痕为癞者,市道何肯如此辈邪!
今一大贾坐墆货③中,人人往须之,甲得若干,曰:其赢若干。丙曰:吾索之。乙得若干,曰:其赢
若干。戊曰:吾索之。既与之,则欲其蕃,不愿其亡失口舌,拜父母,出妻子,伏腊相见有贽,男女嫁娶
有问,不幸丧死有致馈,葬有临送吊哭,是何长者大人哉?他日甲乙俱入之不欺,则又愈得其所欲矣。回
环出入如此,是终身欲其蕃,不愿其亡失口舌,拜父母益严,出妻子益敬,伏腊相见贽益厚,男女嫁娶问
益丰,不幸丧死,馈赠临送吊哭情益悲,是又何长者大人哉?惟是于信誓有大期漫,然后骂而绝之,击而
逐之,讫身而勿与通也。故一市人,率少于大贾而不信者,此岂可与此世交者等耶!今日赤肝脑相怜,明
日众相唾辱,皆自其时之与势耳。时之不在势之移去虽百仁义我百忠信我我尚不顾矣岂不顾己而又唾之,足下果谓市道何如哉?
今人娶妇入门,母姑必祝之曰善相宜,则祝曰蕃息。后日生女子,贮之幽房密寝,四邻不得识,兄弟
以时见,欲其好,不顾性命,即一日可嫁去,是宜择何如男子者属之邪?今山东大姓家,非能违摘天性而
不如此,至其羔鹜在门,有不问贤不肖健病,而但论财货,恣求取为事。当其为女子时,谁不恨,及为母
妇则亦然。彼父子男女,天性岂有大于此者耶。今尚如此,况他舍外人,燕生越养,而相望相救,抵死不
相贩卖哉!紬而绎之,真令人不爱此世,而欲往走远飏耳!果不知足下与.仆之守,是耶非耶?
千百年下,生人之权,不在富贵,而在直笔者。得有此人,足下与仆,当有所用意。其他复何云云,
但当誓不羞市道,而又不为忘其素恨之母妇耳。商隐再拜。
【注】①鼻皻:鼻屎。②哕:呕吐。③墆货:囤积的货物。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早垂致葛衣 葛衣:平民
B. 常绐于其党何语哉 绐:欺骗
C. 既与之,则欲其蕃 蕃:繁殖
D. 当有所用意 用意:留意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见其表得所以类君子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 其同异如何哉 其皆出于此乎
C. 且惩吾困 若属皆且为所虏
D. 果不知足下与仆之守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拾遗”是唐代谏官名,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君主言行的缺失。本文是李商隐
在与友人令狐陶分别后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
B. 本文主要论述了李商隐对世人交友之道的看法,他愤慨于当世之人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极少有真正的
友情,也流露出了自己长时间怀才不遇的感伤。
C. 在文中,李商隐用委婉、曲折的言词批判了世上的两种交往:一是像做生意买卖一样唯利是图的 交往,
二是像婚姻买卖一样只论财货不念亲情的交往。
D. 本文语言朴实,叙议结合,行文中注重抒发自身的真情实感,尤其善于运用对比和类比手法说理,对当
时世情的揭露和人心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时之不在势之移去虽百仁义我百忠信我我尚不顾矣岂不顾已而又唾之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有所趋,故不能无争;有所争,故不能不于同中而有各异耳。
(2)有不问贤不肖健病,而但论财货,恣求取为事。
【答案】14. C 15. C 16. C
17. 时之不在/势之移去/虽百仁义我/百忠信我/我尚不顾矣/岂不顾已/而又唾之
18. (1)因为人人都有追求的东西,所以不可能没有争抢;因为人人都有争抢的东西,所以不能不在同中各
有不同。
(2)不问对方人品的好与不好,是健康还是有病,就只讲钱财,把恣意索求作为快意之事。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
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本题要求选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项,“蕃”,增多。全句译为:既然给了他(货物),就是希望他能够将其增多。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
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本题要求选出“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项,第一句中的“者”,助词,句中停顿;全句译为:现在之所以表现得像君子一样。第二句中的“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词,全句译为: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
B 项,第一句中的“其”,代词,它;全句译为:它所表现出的异同怎么样呢?第二句中的“其”,语气副
词,大概;全句译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C 项,第一句中的“且”,副词,将;全句译为:将鉴于我的仕途困顿。第二句中的“且”,副词,将要;
全句译为: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
D 项,第一句中的“与”,连词,和;全句译为:真不知您与我这种真挚的友谊。第二句中的“与”,介词,
和;全句译为: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上相会。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
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张冠李戴或故意曲解文意或
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
项”。
的C 项,“委婉、曲折”错误,信中作者直抒胸臆,辛辣地批判了这两种交友的方式。
故选 C。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
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
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要求“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本题中,根据前
面的“皆自其时之与势耳”可断定,“时之不在”“势之移去”中间要断开;从句式特点来看,“百仁义
我”“百忠信我”结构相同,中间应断开;又知“矣”一般作为句末停顿,故在“矣”后断开;“而”在
这里是连词,起到连接两个句子的作用,因此可知“而”前要断开。故句子可断为:时之不在/势之移去/
虽百仁义我/百忠信我/我尚不顾矣/岂不顾已/而又唾之。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
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趋”,追求;“故”,所以。
全句译为:因为人人都有追求的东西,所以不可能没有争抢;因为人人都有争抢的东西,所以不能不在同
中各有不同。(2)中,“不肖”,人品不好;“财货”,钱财;“但”,只;“恣求”,恣意索取。全句译为:
不问对方人品的好与不好,是健康还是有病,就只讲钱财,把恣意索求作为快意之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
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
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子直足下:
出发的日子已经定了,昨天正好得到少许时间能够写这封信。自从您离开之后,我感到闷闷不乐,今
天早晨感谢您给我这个平民写信,内容委婉有礼,对我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如果不是有故人(您的父亲)
推荐提拔,那么我就会泯然于普通人之中,现在之所以表现得像君子一样,正是由于有故人的指引。一天
跟随长辈(您的父亲),一辈子就肝胆相照。近来您仕途顺畅,我则是困在原来的位置,所以分离的时间久,
团聚的时间短。您观察人间的人与物,熙熙攘攘的错落杂居,共同生活在这片天地之下。但不幸的是,上
天能够让天下之物能够自由的生长,但却不能满足他们的所有欲望,有牙齿的恨自己没有翅膀,有角的又
恨自己没有牙齿,这种人和动物大略相同吧。因为人人都有追求的东西,所以不可能没有争抢;因为人人都有争抢的东西,所以不能不在同中各有不同。您观察现在的世道,它所表现出的异同怎么样呢?
儿子成人之后离家,父亲就不知道他办事是正直还是邪恶;女子成年出嫁后,母亲就无法保证她是贞
洁还是淫乱。这对于至亲来说,应该都是这样吧。至亲尚且如此,那么不亲的人,怎么能指望他们亲密无
间呢!所以近世交友之道几乎丧失殆尽。您与我的至交之谊,在天下是独有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世界,但
却不能总是相处于同一世界,每一次会面每一次分散,都是手牵着手不断感慨,悲伤地皱着眉,甚至洒泪
相泣,难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的事比这更真诚的友谊吗。可惜现在的人,大多不能像我这样快乐,而
且又特别怕我这样的人,所以独自相处,没有朋友。然而当今世上纷乱杂扰,各种关于我的流言层出不穷,
让后世即使有人想和我交朋友,将鉴于我的仕途困顿,也不能让他坚定自己的选择,而离开我去和别人相
交了。你知道现在的人们常用什么话来欺骗他的同党吗?他们说我不满于当今的世道。唉,这些人一定是
自己用手抠鼻屎,却把别人的烧伤的伤疤当癞疖而恶心呕吐的人。难道当今的世道就是这些人决定的吗!
现在有一个大商人坐在自己囤积的货物之中,人们都去拿他的货物,甲拿了若干后,说:他还剩若干。
丙说:我也去拿。乙拿了若干后,说:还剩若干。戊说:我也去拿。既然给了他(货物),就是希望他能够
将其增多,而不希望他到处去说,探问他的父母及妻子,节日有礼物赠,儿女婚嫁有慰问,遇到不幸的事
或有丧事时有所馈赠,举行葬礼是去吊唁,这是怎样的长者长辈啊!如果他日甲乙都不欺骗长者,那么就
更加让他们(甲乙)得到所希望拥有的东西。对待他们(甲乙)的父母更加殷勤,对待他们的妻子更加尊
敬,节日的礼物更加丰厚,儿女的婚嫁馈赠更加丰厚,丧葬吊唁更加悲伤,这是怎样的长者啊。只有对于
誓言有大的欺瞒,然后骂他并绝交,打他并驱逐他,终身不在与他交往。所以一个市井之人,大概会对大
商人做下一些不讲信用的事,但这些怎么可以和世交之人相比呢!今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明天大家就
群起垢辱,都是因为时运与势力的变化啊。时运不在,势力消减,虽然对我百般讲仁义,百般讲信义,我
根本就不看这些,岂止是不看,还要唾弃羞辱,您说当下这个世道怎么样呢?
今天的人在娶媳妇入门时,婆婆必然要祈祷能够相处和睦,还要祈祷多生子女。以后生了女儿,则把
她养在密室之中,街坊四邻都不认识她,兄弟们也很少见到他,拼命想让她生活得好,到了出嫁的时候,
该给她选择什么样的男人来匹配她呢?今天山东的大姓之家,并非是违背天性而这样干,当她安静的待字
闺中,(父母在为她择偶时),不问对方人品的好与不好,是健康还是有病,就只讲钱财,把恣意索求作为
快意之事。当她作为当事人时,没有不痛恨这种做法的,但等到她成为了母亲,还是那样做。父子母女,
难道还有比这更重的亲情吗。今天这种父子母女尚且这么做,就更别说外人了。那些不是亲父子母女关系
的,指望他们来救助,拼死也不会被贩卖吗!仔细梳理这些事,真的让人不再爱这个世道,真想远走他方,
离开这污浊的世道。真不知您与我这种真挚的友谊,是对是错呢?
千百年之后,被后人是否记住,不在于你有多少财产,而在于那些秉笔直书的史官。如果真有这样的
人,您和我,应当要努力了。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只要不以这个世道为羞耻,而又不忘记那个一直恨的(爱
财的)母亲啊。商隐再次拜谢。
(二)(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感愤
(宋)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
狂去诗浑②夸俗③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②浑:简直。③夸俗:拔俗,脱俗。这里是说诗人有着
超凡的才情。
19. 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诗,采取______的抒情方式,抒写了内心情怀。
20. 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同的表现手法
及不同的思想情感。
【答案】19. (1). 七言律诗 (2). 直抒胸臆
20. 表现手法:①用典。王诗尾联化用他人的诗句“燕然未勒”来述志自励,陆诗暗用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
自比“万里长城”的典故。②对比。王诗以“胡雏”代指当时威胁宋王朝的辽国和西夏,带有有轻蔑之意,
与宋王朝的畏之如虎、一味议和的怯懦形成对照;陆诗曾以“塞上长城”自许,可见其少时之壮志与如今
大志落空,衰鬓先斑形成对照。情感:①王诗以“燕然未勒”表达外敌犹在,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
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②陆诗深切地表达了作者想为国
立功却又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愤。诗人以捍卫国界的名将檀道济期望自己,可惜志愿落空,如今衰老,
一事 无成,无限感叹哀伤。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 体裁和抒情方式,解答该题,应当注重积累诗歌常识和平时的识记,根据诗歌的字数、句
数和对仗、押韵分析可知为七言律诗;根据作者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怀和踔厉昂扬的奋
斗精神分析可知抒情方式为直抒胸臆。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及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
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
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的本诗尾联“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诗人感愤言志,运用窦宪曾追击匈奴单于,登燕然山勒石
记功的典故,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王诗以“胡雏”代指当时威胁宋王朝
的辽国和西夏,带有有轻蔑之意,与宋王朝的畏之如虎、一味议和的怯懦形成对照。“不信吾无万古名”
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
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
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
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
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围绕这些内容分析概括诗歌的情感即
可。
(三)(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论语·雍也》)
材料二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论语·子路》)
材料三
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曰取,不
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孔子曰:“正假马之言而君臣之义定
矣。”
(《韩诗外传》)
21. 材料一是孔子对_________的现象发出的感叹。
22. 结合材料三,具体分析孔子材料二中“正名”的内涵和目的?
【答案】21. 社会礼崩乐坏、名实不符
22. ⑴孔子认为“君取于臣曰取,不曰假”,这是名称上的纠正,使得名实相副;⑵孔子通过“正假马之言”
来重新确定君臣之间的关系,重新纠正了“君君臣臣”之间的名分,这是政治上的纠正;⑶正名针对的是
当时礼崩乐坏、名实混乱的时代背景提出来的主张,根本上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
【解析】
【2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反
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另外,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名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
养。
作答本题,考生需要理解材料的内涵,“觚不觚,觚哉!觚哉!”的大致意思是:觚不像个觚了,觚啊!
觚啊!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做“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对此,孔子表示
出了自己的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只是徒有虚名,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
是。联系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考生可以发现,孔子借助“觚不觚”,其实是在慨叹社会礼崩乐坏、名实不
符的社会现实。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理解材料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筛选并
分析概括出答案要点。考生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要反复诵读,并对孔子的言论和
主张做到了然于心。
作答本题,首先要通晓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材料二的大致意思是: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等
待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吧?”子路说:“有这样做
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为什么要纠正呢?”材料三的大致意思是:孔子陪着季孙坐着,季孙的总管
通来向季孙报告,说:“国君派人来跟我们借马,可以给他吗?”孔子说:“国君向臣子拿东西叫取,不
叫借。”季孙有所领悟,告诉总管通说:“从今以后,国君来取东西都要叫取,不能说借。” 孔子说:“矫
正借马的说法,君臣之间的道义关系也确定了。
通晓两则材料 内容之后,考生从材料三中找出孔子发现的两点问题,一是“君取于臣曰取,不曰假”,二
是“君臣之义”。“君取于臣曰取,不曰假”,孔子认为国家是国君的,这个国家的所有东西都该是国君的,
怎么变成你拿去借给国君了?这就是颠倒和混淆,孔子在此对名称进行了纠正,使得名实相副。“正假马
之言而君臣之义定矣”,孔子通过“正假马之言”发现了君臣之间的问题,他要把君臣颠倒的状况导正过来,
所有的物品都是君上所赐,臣子要感君恩,怎么变成拥有了以后,还对国君是这样傲慢的态度?孔子借“正
假马之言”重新纠正了“君君臣臣”之间的名分,这是政治上的纠正。孔子发现的两点问题恰恰也是材料
二中“正名”的内涵。“正名”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的,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
名实混乱,孔子重新纠正“君君臣臣”之间的名分,根本上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2)___________,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___________?(《渔父》)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的(4)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答案】 (1). 雕栏玉砌应犹在 (2).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世人皆浊 (4). 何不哺其糟而啜
其醨 (5). 不患寡而患不均 (6). 不患贫而患不安 (7). 舸舰弥津 (8). 青雀黄龙之舳 (9). 漠
漠帆来重 (10). 冥冥鸟去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
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
字形。注意重点字词:砌,哺,糟,啜,醨,舸舰,弥,舳,漠漠,冥冥。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型默写,二是直接默写。作答理解型默写题时,注意
题干中给出的提示语。另外,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
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
分数。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
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尊。
——梁思成
材料二
民族的自尊建立在个人的自尊上,民族自尊的丧失,皆因于个人自尊的丧失。
——柏杨
对于“民族自尊”这一话题,作为当代青年,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写一篇不
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范文
为尊严而战
或是流星划过深蓝,或是昙花惊艳瞬间,世间万事万物无不伴着时代巨轮的前行而变更。然而,有一
样东西亘古至今都为人们所捍卫坚守,这,便是尊严。我们要为尊严而战,护卫自己的民族的尊严!
回溯历史,先贤为了自身的尊严而战。
迫于生活的困窘,陶渊明踏入官场,虽为才杰,亦仕途不顺。在黑暗的官场中摸爬滚打后,这只“恋旧林”的“羁鸟”突然终于恍然大悟:作为一个心境坦然、光明磊落的文人,自己的尊严即将要被淹没在
一潭污水中了。于是,他抽身“尘网”,一刻也没有停留,回到他挚爱的田园。为了尊严,为了自己“君子
坦荡荡”的尊严,陶渊明毅然选择罢官,即使生活贫困,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世俗污秽所侵。若不
是尊严在他心中那“重于泰山”的地位,陶渊明又怎会甘于贫苦且乐在其中?在陶渊明,为了尊严,他宁
愿舍弃官位财富也要捍卫之。
放眼当下,今人为了国家的尊严而战。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在法国站的传递出现了让人惊心动魄的一幕。残疾人运动员金晶作为
火炬手正要完成火炬传送的任务,此时一伙疯狂的藏独分子试图冲破人群,抢走火炬。在这千钧一发的时
刻,这个年轻女子一脸坚定,她紧紧抱住火炬,临危不惧。
金晶的勇敢让我们牢牢记住了那张坚定无畏的脸,也让我们感受到从一个纤弱之躯散发出来的、为了
祖国尊严而战的巨大力量。为了火炬的安全,为了祖国的尊严,金晶用她残弱的身躯誓死捍卫。可见,在
金晶,国家的尊严高于一切,值得她舍弃自身的安全坚守之。
反观当下,那些在纷繁的世界中遗失了尊严的人,注定要走上不归路。文强官至高位,手握重权,孰
不知一副笔挺的身杆中早已没有了“人民公仆”的尊严,面对钱权声色,他早已不知“清正廉洁”的尊严
何在,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云南边境的贩毒团伙更是弃做人的尊严为敝履,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
孰不知终要沦为阶下囚、成为人民的公敌;三鹿”奶粉等问题食品的生产商,更是丢弃了良知企业的尊严,
为人不齿,成为社会的害虫。
所以,请为了尊严、为了尊严而战。一个人不能没有尊严,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只有尊严才能让我们
屹立不倒。为了尊严而战,是为自己,更是为国家。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
关系。
这是一则以名言为材料的作文题目,其中包括两则名言:材料一是以梁思成的名言为背景,讨论了“民族
自信”与“民族的自大与自卑”之间的关系。这一句名言,有着鲜明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民族的自大与
自卑”产生的根源是“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而这种“无知”则因为对“过去”不了解。因此,树
立“民族自信”“民族尊严”,需要了解历史,需要站在客观立场上。
材料二是以柏杨的名言为背景,讨论了民族自尊与个人自尊之间的关系:民族的自尊建立在个人的自尊上,
也就是说每个个人的自尊心的总和,合起来就是民族自尊心。个人的荣辱关系到国家的尊严。维护个人尊
严才能维护国家尊严。
理解了材料内容,立意时,可以分别从这几个角度进行思考,表达对时代与文化,民族与个人的认识。需要对这一系列逻辑关系进行深入思考,理清各层次间的条理性,表达具有思想深度的观点态度。
立意:
1.民族自信。每一个民族都需要树立自信品质,从而以优秀的表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要展示这种自信,
则需要战胜自卑,摆脱自大,以昂扬的姿态去面对一切。
2.了解历史。忘记历史,就是一种背叛。正是因为能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反思历史,才能不断提升民族
的自信力。对本民族历史的无知,注定会走向自大或自卑。
3.摆脱无知。一个人的无知,会让生命变得苍白;一个民族的无知,会让时代变得黯淡。一个对本民族历史
无知的民族,是无法撑起民族的自信的。真正的民族自信,需要充分了解民族的历史,并能够客观认识历
史,从而在不断完善中提升民族的品质。
4.维护个人尊严才能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历史上当今社会,有很多的事例,尤其是代表国家形象的个人,
不仅维护个人尊严,也是的国家尊严得以维护。
素材:
1. 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
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贪贱不能移的骨气在朱自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吃美国“救济粮”不仅是高贵人格的表现,更是国格
的表现。
2.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的骨气,保护着中华民族: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刘胡兰—
宁死不屈英勇就义、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狼牙上五壮士视死如归的抗日英雄。
3.现在,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不断崛起。世博会的盛况、奥运会的精彩、神州五、六、七号飞船的成功发
射、南极考察站的建立…一切都在说明: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东
方!同学们,我们永远是自豪坚强的中国人,让我们共同建设更美好、更强大的中国,铭记历史,创造未
来!
4. 吉鸿昌:“我是中国人!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
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
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
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一声惊天霹雳,一身铮铮铁骨,吓退了多少人,惊醒了多少人。不以国弱而耻辱,不因国
破而逃亡,这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维护了个人的尊严。
结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开篇先简单论说亘古不变的便是尊严,顺势提出论点“要为尊严而战”,接下来分成两个层次,首先谈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战,以陶渊明弃官归隐为例进行阐述;其次,谈个人为了国家
的尊严而战,以 2008 年奥运火炬传递时金晶的誓死护卫火炬的表现来论述为了民族的尊严可以放弃一切,
由维护个人尊严到维护国家尊严,由浅到深,有条不紊的进行。为了加强论述的效果,又从反面列举文强
的事例,放弃了自己做人的尊严也毁掉了企业乃至国家的尊严。最后结尾处重申为个人、为国家“为了尊
严而战”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