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2020 年 6 月温州三模主观题答题情况及反馈
※第 5 题答题及阅卷反馈
失分主要原因:
第一空格是三个空格中准确率较高的一个,但仍有同学没有根据后面的语境“这是它与有偿服
务的根本区别”进行填写,却答成了“自主自愿”等内容。
第二空格失分严重,主要原因是想当然,学生喜欢用自己理解的词语去概括,不能联系上下文,
忽略了情境文本词语,如“道德”“多元价值”。如果能理解第一句是总说,后面是围绕其而展开的,
就相对容易找到答案的相关内容。
第三空格学生也基本能从“物质报酬”经济角度来作答,也有同学答成“有偿服务具有遮蔽性”
等,那是因为没有理顺本句的语意:“有偿服务”因“有偿目的”而遮蔽“道德指向”。总之,补写
型题目要特别关注上下文语境。
(平阳中学
陈乐乐 洪忠纯 郁志君)
※第 6 题答题及阅卷反馈
失分主要原因: 关于调查背景的填写,学生基本能根据调查示意图的“相关内容”来作答,但也有的同学将调
查目的当作调查背景,或舍弃“线上教学”而错将“新型冠状肺炎”当作调查的背景。
关于调查结论的填写,有的同学则存在只读一图的现象,也有的同学读图信息不准确,对已知
显性信息把握不全,认为学生对学习效果是满意的,或者认为学习效果很差。对于图表题要多关注表
“头”“中”“脚”的信息及数字变化。在本题中,如能关注下方文字“线上课程满意度与学习效果”
的调查结果,就容易得出“线上课堂满意度____但学习效果_____”的调查结论。
关于调查建议的填写,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不能结合调查结果提建议,脱离“线上课堂满意”这
一情境,而认为应该“加强课堂的生动性”的较多。对于建议应该具体,要有针对性,讲究能解决图
表的问题,而出现泛泛而谈的回答也不少,如“提高教师积极性”“我们要认真”等。
(平阳中学 陈乐乐 洪忠纯 郁志君)
※第 9 题答题及阅卷反馈
失分主要原因:
学生能带着问题去筛选,关于“技术”和“青年”需要角度基本上都能答到,而“媒体从业者”
角度、“营运者角度”答到的则较少;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分类分角度概括的能力,有的是所写的内
容不能作为虚拟偶像产业发展因素,或是所写的内容看似多条原因实则是一方面。(平阳中学 陈乐乐 洪忠纯 郁志君)
※第 10 题答题及阅卷反馈
满分 4 分,平均分 2.11 分。
失分主要原因及教学建议:
一、答非所问
1.不明题目意图:不明白“词语含义”题的答题点是什么,随意作答,踩不中点。
2.题目意图理解有偏差:未完全针对“词语”描写的“对象”作答。教学建议:
1.首先使学生明确“词语含义题”的答题要点是表层与深层义,对照此要点,选取习题多做题目。
2.其次,学生需明确 “词语含义”题答案要点是词语所描绘的“对象”的特点,因此对象的确立很重
要,第二类错误是对象的未明确。教师可选取对象分别是“物品”“人”与“环境”的“词语含义”
题给学生,使其感受并明确区别。
二、要点不完整
1.只写表面含义
2.只写深层含义
3.一个词写表面含义,一个词写深层含义
教学建议:
1.这三种表现都是由于对“词语含义”题的答题要点(表面+深层)遗失而产生的,教师需要将同类题
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将答案要点着重强调。
2.在“词语含义”题答案要点着重强调的基础上,用类似的题型做检测。
3.第三种错误是审题不清造成的,需让学生明确,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在答题时都遵循“表面+深层”这
个规律。
附:答案补充
第二个“大雪”的引申义写“死亡”也可。
(乐清市柳市中学 陈璐璐)
※第 11 题答题及阅卷反馈
满分 4 分,平均分 2.09 分。
失分主要原因:
一、审题不准确
1.没有关注⑤⑥两个语段的整体作用,只回答写“霜”的作用。
示例:2.分别回答⑤⑥两个语段的作用,未能对题目做整体把握。
示例:
二、答题不规范
1.答题内容重复。如整个答案都只围绕“引出下文”来写,吃力不讨好。
2.用“诗意化”的语言答题,“湿”话太多,干货太少。3.未分点作答,一段式答案依然大量存在。
三、不能正确使用专业术语。
1. 术语书写不准确。“承上启下”和“铺垫”错字率很高。如写成“乘上启下”“承上起下”“辅垫”
等,以及其它输入法都打不出来的错别字。
2. 术语分析不准确。本题中比较明显的是对“承上启下”的分析。学生写到“承上启下”,但分析时
只分析“启下”即“引出下文...”,不分析“承上”。
3. 只有术语,没有分析。
4. “对比”“类比”分不清楚。
示例:
另:有些学生会将答案中的“重点”划出来,这种操作不应出现在答题卷上。
优秀答案示例:附:关于本题答案的补充说明
参考答案将第①点设置为 1 分,我们在实际批改过程中调整为 2 分:“承接上文”加分析,1 分;
“引出下文”加分析,1 分。
最终的评分标准如下:
11. ①承接上文两位老人对大雪那天下大雪现象的认知和感悟(1 分),引出下文对雪的思考。(1 分)
(只写“承上启下”给 1 分)
②更能表现出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对自然独特的感知力和敏锐的观察力。(1 分)
③丰富了文章内容,细致地呈现了霜形成的过程,写出了隐藏在霜背后的天道(1 分)与文章着重写
的雪背后的天道构成类比(1 分)(最高不超过 4 分)
(乐清中学 王琼微)
※第 12 题答题及阅卷反馈
满分 6 分,平均分 2.97 分。
一、学生答题情况
1. 审题不清:题目要求“分点”阐述四处独立成段的理由,不少学生可能理解成“分段”阐述理由了。
2.字迹不清,涂改较多,没有分点作答,条理不清晰。
3.答案重复啰嗦,相同的得分点反复陈述。
4.答案密密麻麻,没有揣摩答案和分值的联系。
5.优秀答案展示。二.教学建议
1.强化审题意识,揣摩出题人的意图。这个题目其实是让学生回答 4 个段落独立成段的好处,重点应
该在于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共同的作用,而不是作为个体的作用。(当然分段作答也酌情给分了,相对
来说分数要低一些)
2.强调规范答题的重要性。既要有分点作答的意识,同时分点也要从不同角度分点,不要重复啰嗦。
3.答题的基本套路要掌握,也要灵活运用。这个题目其实也是个作用类题目,了解了作用类题目的答
题步骤,那么这个题目的答题方向就明确了。
附:答案补充:
1.四句独自成段,更好地显示了行文思路,诠释了文章的中心。
2. 突出强调,独立成段突出了文章主题。
(乐清外国语学校 金环秀)
※第 13 题答题及阅卷反馈
满分 6 分,平均分 3.24 分。
一、学生答题情况
1.审题不清表现一:题目要求探究标题“在一朵雪花上的轮回”的丰富意蕴。很明显这是一道标题
意蕴题,但很多学生理解为标题作用题,回答的点都是针对作用的。审题不清表现二:不谈意蕴,天马行空谈感想,答非所问。
2. 字迹不清,卷面凌乱(有部分是由错位答题引起的)3. 答案的第一点“(1)话语的轮回,’大雪那天下了大雪’冰心和祖母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都说过”能答
对的同学寥寥无几,答出参考答案的二、三两点的学生较多。
4.不分点,思路混乱,表意重复、不明,语言啰嗦。
5. 脱离文本,堆积相关术语。
二.教学建议
1.强化审题意识,答非所问即使回答得再完美也没有用。
2.加强卷面规范训练,好的卷面能无形中提分;注意题号,以免错位答题。
3.回答意蕴题的时候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分析,这样层次清晰,也不容易遗漏要点。
4.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分点答题,语言精炼,要学会概括要点。
5.千万别脱离文本,答题要有文本依据。(乐清市芙蓉中学 陈幽尔)
※第 17 题答题及阅卷反馈
满分 3 分,平均分 2.23 分。
整体得分情况较好。零分者少,满分较多,和参考答案一致的答卷大约五分之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读不懂乱划而出错。
2.“许君廷义”“乃即峪口”“作草堂”“隐见”“下席”“其胜”后面,停顿较多。
3.停顿两极分化,过多者,划八、九处;过少者,三四处也有。
具体情况:
1.这几处断得较好:游而乐之/乃即峪口,于其上/仰,眺泰山/俯,顾西峪/烟云竹树,而尽取之/其胜。
2.以下几处错误较严重:
①“于其上仰/,眺泰山俯/”,主要是没有关注句式,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若了
解这一特点,在此处若能对照上下文的句式“仰而眺泰山/俯而顾西峪”,断句就没有问题了。
②“下席”“其胜”两处后面错断的多。很多学生可能受“而”“又于是”等连接关联词常位于句首
的规律的影响而导致失手。可见,准确理解文意很重要。
③“许君廷义”后面错断的也很多。要提醒学生句子主谓宾的结构,主语之后要跟谓语,形成句子成
分的完整形态。
(罗浮中学 季小芬)
※第 18 题答题及阅卷反馈
第一小题:满分 4 分,平均分 1.65 分。
本题的 4 个采分点“耽”“荫”“穷”判断句式中最后一个得分最高,大部分学生就算没
有注意到句式,也能根据句意把判断句式译准,近乎送分,另外三个都不太理想。现把问题答案分类
如下:1. 句意不理解,就算注意到了“耽”“荫”这些采分点,也不会译,这种同学无解。2. 基本能
读懂句意,却在翻译时完全避开了各个采分点,如此例最典型,漏译“耽”“荫”“穷”,失分可惜。
这类同学最后 30 天一定要强调翻译时应注意哪几种重要文言现象,不要漏译重要字词,也许可以有所
提分。
3.提醒书写难看的同学,不求美观,但至少该好认,这是高考基本的诚意。
第二小题:满分 4 分,平均分 1.41 分。
本小题翻译有 4 个采分点,分别为“辨”“讷”“姑”“其”,总体而言前两处得分率高
于后两处,具体失分情况如下:
(1)“辨”字,为通假字,同“辩”,解释为雄辩、善辩。部分学生没有发现这个通假现象,故而解
释为“分辨”“辨析”“明辨”等失分;还有很多学生大致理解了字义,但在书写上出现了错别字,
如“雄辨”“巧言善辨”等,情况较多。(2)“讷”字,解释为木讷,寡言或言语迟钝。大部分学生
可以抓住字义,并翻译为“木讷”居多,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或漏掉,或原字放入,或看成“纳”而翻译为“接纳”等情况。(3)“姑”字,解释为姑且,暂且。此点失分情况严重,主要原因是学生漏
掉不译。在翻译出来的同学当中,存在将“姑”,翻译为“苟且”“姑息”而偏离句意的情况。(4)
“其”字,解释为大概,表揣测。此点失分最严重,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翻译正确,大部分人都翻译
成表反问强调语气的“难道”。建议:(1)真题训练,强化采分点意识。(2)梳理强化课内文言关
键字词的解释,懂得迁移,如此题“辨”“其”的用法。(3)端正书写,注意涂改,保持卷面整洁清
晰。 (罗浮中学 暨金荷 何晓丹)
※第 19 题答题及阅卷反馈
满分 2 分,平均分 1.58 分。
本题难度小,答案比较明确。
少部分学生审题有误:将“二字”理解成两个字,就在首尾两联里各找两个字,而不敢写一个“二
字”的词语;甚至有学生只填一个字。第一空,少部分学生答成“将归”和“失路”。第二空,少部
分学生答成“君在”和“忆否”。
(瓯海中学 任成武)
※第 20 题答题及阅卷反馈
满分 6 分,平均分 2.89 分。
评分细则补充:
回答三点,每点 2 分。
除了原先标准答案的三点外,可以再加以下三点答案。
议论抒情。第二联的暮雨和春风,都不是实景,而是想象(虚写),或者说是议论。所以,若学
生能从“议论”角度分析“颔联”,也给两分。
拟人。结合诗句点明情感,并分析情感产生的背景由来,就给两分;有拟人,只点出情感(如悲
苦、哀愁等)给一分;只答拟人,没任何分析,不给分。
“暮雨” “春风”,如答象征、虚写,分析正确,也给 2 分。
(修辞手法,只作一点计分,多种修辞分析也只给 2 分。)
学生答题不足之处:1.审题不全面:①少部分学生没注意题干中的颔联和颈联,竟然结合首联或尾联加
以赏析,甚是可惜。② “运用多种手法来表达ʻ伤时ʼ之情”,意在分析抒发感情的手法。部分学生没
注意到这点,错误地将本题理解为赏析本诗的写作技巧,将平时积累的各种写作手法都写进答案,甚
至分析各种描写手法,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
③一些学生没注意要赏析到“ʻ伤时ʼ之情”,仅分析各种写作手法。2.诗歌解读不到位:①抓住题目中的
“寄友人”和尾联的“相忆否”,学生能读出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但是一些学生却简单地分析颔
联和颈联都在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无法准确解读“伤时”的意思。②颔联的理解难度较大,只有
极少数学生能读出“暮雨”“春风”的象征意义。3.答题思路不清:①只回答手法,没有结合诗句分
析手法。②只是赏析手法,却没分析表达的具体情感,或只笼统地说表达“伤时”之情。③两联逐句分析,赏析诗句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就是没总结出具体的手法。
④具体的诗句分析,跟思想感情的概括不相符。⑤手法的回答比较单一,一些同学将不同的修辞手法
写成几点,将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分成两点写。4.答题的规范意识不强:①分点答题做得不理想,有
些答案只是一大段文字;
②有分点,但是点与点之间没有间隔,连成一片;③一些答案乱分点,最多的竟然写出 6 点。④书写潦
草,卷面混乱。(瓯海中学 任成武)
※第 21 题答题及阅卷反馈
满分 2 分, 平均分约 1.41。
基本上都能答出“礼”,第二空答案较多,“诗”“棋”“琴”“易”……学生应该是跟“诗、书、礼、乐、易、
春秋”“琴棋书画”混在一起了,却忽略了“六艺”的理解。
复习建议:
本题考查的是课文内容的理解,包括“文章注释”“重要词语解释”“儒家思想”等,三模答题反馈的情
况说明,我们老师在落实文化知识的理解上还需要下工夫,希望在最后的 30 天里,像这样的送分题
内容,尽一切可能要抓分。
(罗浮中学 张杰 董建曼)
※第 22 题答题及阅卷反馈
满分 4 分,平均分约 2.12。
失分主要原因:
1.部分学生答题存在对题干理解不透彻,答题无从下手的情况,只是简单作出评价。2.部分学生答题宽泛,没有针对结论进行具体的分析。
3.答题繁复且不分点的情况依然存在。建议将关键词提前,标点分明。
4.部分同学出现结论和分析自相矛盾的情况。
5.字迹不清,卷面不整洁依然存在复习建议:
1.以本为本,强化《论语》关键概念的理解与识记,对 10 篇必考篇目涉及到的思想内容再做一
次梳理,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心里有底。同时能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如本次三模第 22 题
解释 1“还做不了官,这种人比较少”,学生如果对文章了解,那么就会想到第 4 课《知其不可而
为之》中的“不仕无义”,第 10 课《学以致其道》中的“樊迟学稼”等内容,来强调责任和矛盾;
解释 2“并不存做官的念头,这是难得的”,学生可以联想到第 6 课《君子之风》中的颜回和孔子
的“安贫乐道”思想,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提升修养。
2.加强对学生分点答题意识的训练。在最后的 30 天时间里需要强调再强调、贯彻再贯彻分点答
题必要性的内容与精神,理清思路,分点作答,条理清晰,让自己在回检中做到心里有数,让
阅卷者能第一时间了解答卷者的意图。
3.再次强调答题中要字迹清晰,此条甚为关键。
(罗浮中学 张杰 董建曼)
※第 23 题答题及阅卷反馈
在三模考试中,填空题的完成情况比起二模,感觉进步比较明显,满分的同学多了许多,但相当
一部分同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据学生答题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类问题。
1.学生对背诵内容的掌握还不够扎实。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类错误。
①会而不对,似是而非。如第一题答案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相当一部分学生写
成了其他答案,如写成“无杀生以害仁(人)”“有杀生以成仁(人)”,还有前后句位置对换了。
②机械背诵,答题时出现了一些同音的别字。如第二题“挟”“遨”写成了“携(偕)”“邀”,
第三题“扪参历井”变成了“扪身历井”“扪深历阱”等,“以手抚膺坐长叹”的“手”写成了“首”,
“抚”写成了“扶”,“坐”写成了“做(作)”,甚至将“长叹”写成了“长谈”。第四题的“皇
天后土”的“皇”写成了“黄”,“后”写成了“厚”。这样的错误在出错的同学的答案中具有普遍
性,应引起重视。
2.形近而出错。平时写字时不注意,读书时不走心,致使答题时写错字的情况也是较多的。如“知
不可乎骤得”的“骤”写得似是而非,这一题的“骤”字出错率极高。“冷月无声”的“冷”最后一
点丢了!
3.字迹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了,字迹潦草、字写太小、笔画太细等情况实在令人头疼。改卷过程
中遇有实在潦草难以辨认的字很容易当成错别字处理。所以关于写字的强化训练应该是有必要的了,
不求好看,但求容易辨认。
(泰顺中学 周德进)
※第 24 题答题及阅卷反馈满分 60 分,平均分 41.97 分。
一、阅卷反馈
1.偷换概念,审题不清
本题的核心概念是“代际认知”(代与代之间的认知),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认知”“下
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认知”。有不少学生对“代际”这个概念理解偏差,写成“旧时代与新时代”“先
人与后人”“现代对传统“,还有不少同学忽略了”针对代际认知的这种现状”这一要求,没有就当
今这个时代两代人之间相互的认知偏颇进行分析思考,而是论述了“如何正确理性看待传统和现代”,
有的学生还写成了“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学生作文片段 1:而不幸者诞生成长于旧时代,又在新时代来临时渐渐老去。退化的身体机能和僵
化的思想态度让他们难于接受新生事物,于是被划入糟粕,与现世刻下一道深深的隔阂。……
学生作文片段 2:时代变迁,大到世界,小到国家。于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观出发,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转变。介于上一代和下一代的跨度,人们总会为此产生分歧。19 世
纪 40 年代,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封闭大门,腐败的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学生作文片段 3:先人活在日本侵华的恐怖阴影下,而后人亦开始在日本的优秀文化中享受,巨大
的文化、认知差异,让双方皆对此而不理解,甚至互相对立。……
2.论证不深入,停留于表面
学生基本不会深入分析产生代际认知偏颇的原因,也不能很好地分析出代际认知偏颇的表现,没
有看到这种代际认知偏颇有它一定的客观性,更不能分析代际认知转变规律:彼此不解——互有偏见
——主动磨合——彼此接纳——互相支持,所以很大一部分学生停留于感性认知或笼统地说解决这种
认知偏颇的办法——沟通、理解、传承、取精华弃糟粕等,还有很多就笼统地写代沟问题。
学生作文片段 4:代与代之间的理性认知时多代共进的前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上一代人对下一
代人的评价,往往狭隘;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评议,也常常是指偏颇。面对现实中的这一社会难题,
我认为最好的办法便是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减少代沟,只有学习才能使未来光明。为什么学习便能减
少代沟了呢?因为这是现实实践告诉我的答案。……
3.段落太长,划分不合理
八九百字的作文,有些同学全文只有三段,看上去黑压压一片,给阅卷老师感受很不好,势必影
响作文得分。
4.作文关键部位缺少设计感
文章的题目、观点段落、过渡段、结尾段都是非常关键的段落,学生一定要有设计意识,这样才
能大大增加得高分的几率。
二、复习建议
1.加强作文的审题训练
特别是对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核心概念的理解要准确,不要习惯性偷换概念,然后造成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尴尬情况。
2.强化分析论据的能力
可以通过片段训练,让学生熟悉几种分析方法比如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引申分析法、归纳
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这样学生熟练运用多种说理手法,在分析问题论证说理的时候就能更加深刻,
也能避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这样简单粗暴方式看问题。
3.强化关键段落的设计意识
关于题目的拟法,开头的常见技巧,结尾的写法适当地进行指导。
4.书写还需要提醒,批改中有不少残篇,考场作文速度也要关注。
(苍南中学 朱恩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