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高三校际联合考试
生物学试题
一、选择题
1.研究发现,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初始序列为信号序列,当它露出核
糖体后,在信号识别颗粒的引导下与内质网膜上的受体接触,信号序列穿过内质网的膜后,
蛋白质合成继续,并在内质网腔中将信号序列切除。合成结束后,核糖体与内质网脱离,重
新进入细胞质。基于以上事实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B.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都是分泌蛋白
C. 用 3H 标记亮氨酸的羧基可追踪上述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D. 控制信号序列合成的基因片段发生突变可能不会影响该蛋白的继续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核糖体是一种颗粒状的结构,没有被膜包裹,在真核细胞中很多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的膜
表面,成为附着核糖体,在原核细胞的细胞膜内侧也常有附着核糖体,还有些核糖体不附着
在膜上,而呈游离状态,分布在细胞基质内,称为游离核糖体。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
→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核糖体由蛋白质和 RNA 组成,没有膜结构,所以其和内质网的结合没有依赖膜
的流动性,A 错误;
B、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除了是分泌蛋白外也有结构蛋白,B 错误;
C、如果用 3H 标记羧基,在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会脱掉羧基上的 H 生
成水,则无法追踪,C 错误;
D、根据题干的信息信号序列是引导该蛋白进入内质网腔中,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
所以如果控制信号序列合成的基因片段发生突变可能不会影响该蛋白的继续合成,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知识,在解
答 D 选项时需要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出核糖体和内质网功能的不同地方。2.已知药物 a 能使淀粉酶和淀粉结合的机会减少,但不会影响淀粉酶活性;施加药物 b 能使淀
粉酶活性丧失。图为淀粉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产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其中乙组使用了
少量药物 a 处理。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在 0~t1 时,甲、丙两组均可能使用了药物 a 处理
B. 在 t1 时,丙组可能适当提高了反应温度
C. 在 t1 后,甲、乙两组中的淀粉酶活性均小于丙组
D. 在 t1 后,甲组可能因使用药物 b 而导致曲线不再上升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在酶量一定的情
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酶促反应增加到一定值时,由于受到酶浓度
的限制,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几乎不再改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
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当温度
高与最适温度时,酶促反应速率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 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
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详解】A、在 0~t1 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甲、乙、丙三组组产物浓度逐步上升,且变化曲线一
致,题中显示其中乙组使用了少量药物 a 处理,据此可推出甲、丙两组均可能使用了药物 a 处
理,A 正确;
B、在 t1 时,丙组可能适当提高了反应温度,从而使酶的活性升高,反应速率加快,B 正确;
C、在 t1 后,甲组中应该加入了药物 b 导致酶失活出现了图示的曲线,因此甲组淀粉酶活性小
于丙组;丙组可能是适当提高温度使酶活性升高,也可能是增加了底物浓度使得曲线表现出产物浓度上升,显然丙组的酶活性未必高于乙组,C 错误;
D、在 t1 后,甲组曲线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物浓度不再上升,因此可能因使用药物 b 导致酶
失活引起的,D 正确。
故选 C。
3.劳氏肉瘤病毒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致瘤 RNA 病毒,将等量的该病毒颗粒加入甲、乙两只试
管,其中甲试管中含有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乙试管中含有放射性标
记的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检测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而乙试管中未
检测到含有放射性核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试管中均检测不到子代病毒
B. 乙试管中因缺乏能量无法合成放射性核酸
C. 该病毒颗粒中含有与 DNA 合成有关的逆转录酶
D. 加入 RNA 酶,甲试管中放射性核酸的合成量会明显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实验:甲试管中加入了 RNA 病毒的颗粒和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
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说明甲试管中发生了逆转录
过程,以 RNA 为模板合成了 DNA,说明该病毒为逆转录病毒;而乙试管中加入了 RNA 病毒
的颗粒和带放射性标记的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乙试管中不能检测到含有
放射性的核酸,说明乙试管中不能发生核酸的合成过程,因为缺少相关的酶,即 DNA 聚合酶。
【详解】A、甲、乙试管中没有转录合成 RNA 和翻译合成蛋白质的条件,因此不能检测到子
代病毒,A 正确;
B、该病毒为逆转录病毒,乙试管中无放射性核酸是因为缺少原料脱氧核糖核苷酸,B 错误;
C、甲试管中有 DNA 产生,所以该病毒颗粒含有与 DNA 合成有关的酶(逆转录酶),C 正确;
D、加入 RNA 酶,病毒模板减少,故甲试管中放射性核酸明显减少,D 正确。
故选 B。
4.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多样性与基因突变有关,物种多样性与生物进化有关
B.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 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不利,但有利于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D. 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关影响,而表现为共同进化,所
以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
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所以基因多样性与基因突变有关,生物经过长期的
进化可以形成新的物种,所以物种多样性与生物进化有关,A 正确;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
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 错误;
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者的进化,对被捕食者也是有利的,C 错误;
D、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两个种群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也可以使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
交流,D 错误。
故选 A。
5.MTT 比色法是一种检测细胞存活的方法,其检测原理为活细胞的线粒体中存在的某种酶,
可将黄色的 MTT 还原为结晶状的蓝紫色甲瓒,而死细胞中此酶无活性。二甲基亚砜
(DMSO)能溶解细胞中的甲瓒,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 540nm 波长处测定溶解了甲瓒的
DMSO 的光吸收值(OD540 值)。活细胞数量与光吸收值成正比。研究人员采用 MTT 比色法检
测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对离体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 自变量是姜黄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 OD540 值
B. 姜黄素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C. 与其它时间段相比,在 48~72h 间姜黄素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明显
D. 为观察姜黄素对肝癌细胞 作用,后续相关实验可将姜黄素处理时间限定在 48h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姜黄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为 540 波长处的光吸收值。
与空白对照相比,用姜黄素处理的 OD540 都减小,且随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增加效果愈明显。
【详解】A、由图可以直接看出,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姜黄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为 540
波长处的光吸收值,A 正确;
B、与空白对照相比,用姜黄素处理的 OD540 都减小,且随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增加效果愈明
显,说明姜黄素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B 正确;
CD、在 48-72 小时之间,各组变化不明显,为了降低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后续其他相关试
验用姜黄素的处理时间宜在 48h,C 错误,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出坐标图中 OD540 与细胞增殖的关系,在结合选项
进行解答。
6.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在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内有一个调定点(正常人体为 37.5C 左右),体
温调节中枢将体温与调定点比较,通过对机体产热和散热的调控,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但
因为某些因素,人体体温调定点可能上升或降低。下图是某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体温变化曲
线,依据本学说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的
的A. ab 段人体感染病毒,体温调定点上升
B. bc 段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 cd 段该人可能会出现身体出汗等症状
D. ab 段温觉感受器兴奋,cd 段冷觉感受器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温恒定的维持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下,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
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A、ab 段体温升高,所以是人体感染病毒,体温调定点上升,A 正确;
B、bc 段持续高热,体温相对稳定,则产热总量和散热总量处于动态平衡,B 正确;
C、cd 段病人可能会出现脸色发红(毛细血管舒张)、身体出汗(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
热量,使得体温下降,C 正确;
D、ab 段体温升高,是人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导致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cd 段体温降低,
是温觉感受器兴奋,增加人体散热,减少产热,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体温调节的过程的理
解与运用。
7.下列关于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的分泌仅与血糖浓度有关
B. 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主要是切断血糖的来源
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D. 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属于反馈调节【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反馈调节:①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
工作的调节方式。②分类: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2)血糖的平衡与调节:血糖的
去路: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非必需氨基酸;血糖的食物中的
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详解】A、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其分泌与血糖浓度有关,也与神经调节有关,A 错
误;
B、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B 错误;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C 错误;
D、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属于反馈调节,D 正确。
故选 D。
8.某神经纤维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钠、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
所示(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a 点之前神经纤维膜处于静息状态
B. ab 段和 bc 段钠离子通道开放C. c 点时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等于 0mV
D. cd 段的外向电流是钾离子外流引起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为钠离子内流;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
内向膜外流动,为钾离子外流。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
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
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
式传递下去。
【详解】A、a 点之后,细胞存在内向电流,即 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推测 a 点之前
神经纤维膜没有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电位,A 正确;
B、ab 段和 bc 段存在内向电流,钠离子通道开放导致 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B 正确;
C、c 点时动作电位达到峰值,膜内外表现为外负内正的电位,C 错误;
D、cd 段的外向电流是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由钾离子外流引起的,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需要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理和外向电流、
内向电流进行联系,分析出图中各段所代表的含义。
9.向水性反应是指植物根尖感受生长环境中的水势梯度并向着水势较高区域生长的生物学特
性。在拟南芥根尖向水性反应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细胞分裂素对根尖向水性反应起关键调控
作用,水势梯度诱导细胞分裂素在水势较高一侧降解,而在水势较低一侧积累。用细胞分裂
素合成抑制剂处理根尖,发现根的向水性反应被完全抑制,但其向地性反应不受影响。下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素的不对称分布是控制根的向水性现象的重要因素
B. 根尖分生区水势较低一侧的细胞比水势较高一侧的细胞分裂活动剧烈
C. 植物根的向地性和向水性现象作用机理不同,但都体现了激素作用的两重性
D. 细胞分裂素通过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实现对分生区两侧细胞分裂差异的调节
【答案】C
【解析】【分析】
水势梯度诱导细胞分裂素在水势较高一侧降解,而在水势较低一侧积累,所以水势较低的一
侧细胞分裂素含量多细胞分裂旺盛,生长的快,根尖就会向着水势较高的一侧生长,这就是
向水性反应,若用细胞分裂素合成抑制剂处理根尖,根尖细胞分裂素合成受阻,根的向水性
反应就会被完全抑制。
【详解】A、根据题干分析可知,细胞分裂素的不对称分布是控制根的向水性现象的重要因素,
A 正确;
B、水势梯度诱导细胞分裂素在水势较高一侧降解,而在水势较低一侧积累,所以根尖分生区
水势较低一侧的细胞比水势较高一侧的细胞分裂活动剧烈,B 正确;
C、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是生长素引起的,能体现两重性,而根的向水性是细胞分裂素引起的,
两侧的细胞分裂素都促进细胞分裂,较低水势一侧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促进作用更强,无
法体现两重性,C 错误;
D、水势梯度导致了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和降解,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了调节,所以细胞分
裂素通过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实现对分生区两侧细胞分裂差异的调节,D 正确。
故选 C。
10.改造盐碱化草原是利用多种恢复生态学技术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状态,下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技术流程。下列分析错误
的是( )
A. 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
B. 演替过程中食物链逐渐缩短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C. 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盐碱化草地的改造使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盐碱化草地的改造是把重度盐碱化草地恢复至中度盐碱化草地,并最终恢复至轻度盐碱化草地或良好草地的人工控制的群落的演替过程,盐碱化程度在此过程逐渐降低,不
同阶段物种类型也有所改变,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
【详解】A、盐碱地植被较少,生产者同化量较低,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向生态系统输入物
质和能量,A 正确;
B、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化,营养级数目增多,食物链不会缩短,而能量的
传递效率为 10%~20%,与食物链长短无关,B 错误;
C、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使得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而有利于提高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C 正确;
D、盐碱化草地的改造过程,随着群落的演替,草地的物种丰富度发生了变化,群落的空间结
构也就发生了变化,D 正确。
故选 B。
1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无菌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有关无菌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饮用前的鲜牛奶或使用后的液体培养基均可用高温瞬时消毒法进行处理
B. 用干热灭菌箱对带棉塞的试管灭菌时,可用报纸包裹严密后再进行灭菌处理
C. 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对培养基灭菌时,开始阶段需打开排气阀排尽锅内冷空气
D. 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灭菌时,适量喷洒石碳酸等化学抑菌剂以加强灭菌效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消毒和灭菌:
消毒 灭菌
概念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
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
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 用
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
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 用
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
等【详解】A、鲜牛奶用巴氏消毒法,使用后的液体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后再丢弃,
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A 错误;
B、用干热灭菌箱对带棉塞的试管灭菌时,可用报纸包裹严密后再进行灭菌处理,B 正确;
C、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对培养基灭菌时,开始阶段需打开排气阀排尽锅内冷空气,否则可能灭
菌的温度达不到要求,C 正确;
D、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灭菌时,适量喷洒石碳酸等化学抑菌剂以加强灭菌效果,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消毒和灭菌的知识,特别是识记其基本操作。
12.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 50~250 年)和幼龄(砍伐后 22 年)生态
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试,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西黄松生
态系统
生产者活生物
量
(g/m2)
死有机质
(g/m2)
土壤有机碳
(g/m2)
净初级生产力
(g/m2-年)
异氧呼吸
(g/m2•年)
老龄 12730 2560 5330 470 440
幼龄 1460 3240 4310 360 390
注:净初级生产力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
呼吸是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A. 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 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 360 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C. 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
D. 根据年碳收支分析,老龄西黄松群落和幼龄西黄松群落均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表格表示的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 50~250 年)和幼龄(砍伐后 22 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
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的结果,生产者活生物量老龄远远大于幼龄,其他的四个指标差距较小。
【详解】A、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 正确;
B、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 360 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即净初级生产
力,B 正确;
C、西黄松幼龄群落生产者的活生物量比老龄群落生产者的数量少得多,但二者产生有机物的
质量差不多,所以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C 正
确;
D、幼龄西黄松群落一年的净初级生产力为 360g/m2•年,而消费者和分解者一年的呼吸作用为
390g/m2•年,所以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进行解答。
二、选择题
13.钠-钾 ATP 酶(Na+/K+-ATPase)存在于大多数动物细胞膜上,能够利用 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
将细胞内的 Na+泵出细胞外,而相应地将细胞外 K+泵入细胞内,从而维持膜内外一定的电化
学梯度。该电化学梯度能驱动葡萄糖协同转运载体以同向协同转运的方式将葡萄糖等有机物
转运入细胞内,然后由膜上的转运载体 GLUT2 转运至细胞外液,完成对葡萄糖的吸收。图为
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示意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示细胞吸收和释放 Na+的方式均属于主动运输B. 图示细胞吸收和释放葡萄糖的方式均属于协助扩散
C. 图示细胞的膜蛋白有催化、运输、信息交流等功能
D. 图示的 Na+/K+-ATPase 也存在于神经元细胞膜上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物质跨膜运输的问题,钠-钾 ATP 酶既是一种 ATP 水解酶,同时也是 Na+、K+
转运过程的一种载体,同时维持一定的电化学梯度,利用该电化学梯度来转运肠腔中的葡萄
糖,GLUT2 载体同时转运小肠细胞内的葡萄糖并将其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转运到细胞外液。
【详解】A、图示细胞中释放 Na+的过程由细胞内的低浓度梯度到细胞外的高浓度梯度,同时
伴随着 ATP 水解并利用其释放的能量,因此释放 Na+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但吸收 Na+的过程需
要载体并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转运,因此是协助扩散的方式,A 错误;
B、葡萄糖由肠腔转移到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通过 Na+形成的电化学梯度驱动,由葡萄糖协同
转运载体转运,是一种主动运输的方式,而通过 GLUT2 将细胞内的葡萄糖转移到细胞外液的
内环境中的方式是一种协助扩散,B 错误;
C、图中所示的膜蛋白 Na+/K+-ATPase 能够催化 ATP 的水解,并同时转运 Na+和 K+,因此具
有催化作用和运输作用,但图示过程并未提到具有信息交流功能的膜蛋白——受体蛋白,因
此图中膜蛋白没有信息交流的作用,C 错误;
D、Na+/K+-ATPase 存在于大多数的动物细胞中,负责转运 Na+和 K+,并同时水解 ATP 为其提
供能量,维持细胞膜内外的电化学梯度,因此可推测该蛋白质也存在于神经元上,D 正确;
故选 ABC。
14.研究人员在二倍体番茄(2n=24)中偶然发现了一种三体植株,其第 6 号染色体有 3 条。减数
分裂时,3 条 6 号染色体中任意 2 条随机配对,另 1 条不配对,配对的 2 条染色体正常分离,
不能配对的另 1 条随机地移向细胞的任意一极,其余的染色体均正常,形成的配子均可发育。
下列关于某基因型为 AAa 的三体番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三体番茄的形成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B. 该三体番茄进行细胞分裂时,细胞中最多含有 50 条染色体
C. 该三体番茄进行自交时,子代的基因型共 8 种,其中 aa 所占比例为 1/16
D. 该三体番茄与基因型为 Aa 的正常植株杂交,子代中三体出现的概率为 1/2
【答案】ABD【解析】
【分析】
三体是指某一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正常二倍体植株有 24 条染色体,该
三体番茄植株含有 25 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 3 条染色体的任意两条向细胞一极移
动,剩余一条移向细胞的另一极,细胞中其他染色体正常分离,则该三体番茄细胞产生含有
两条 6 号染色体和一条 6 号染色体的配子的比例均为 1/2;基因型为 AAa 的三体番茄产生的
配子 AA∶Aa∶A∶a=1∶2∶2∶1。
【详解】A、三体是指某一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 正确;
B、据分析可知,该三体番茄含有 25 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 50 条染色体,
B 正确;
C、该三体番茄植株自交,子代的基因型有 AAAA、AAAa、AAaa、AAA、AAa、Aaa、AA、
Aa、aa,共 9 种,其中 aa=1/36,C 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该三体番茄细胞产生含有两条 6 号染色体和一条 6 号染色体的配子的比例
均为 1/2,因此其与正常植株杂交,子代中三体出现的概率为 1/2,D 正确。
故选 ABD。
15.当细胞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HIF-la)与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ARNT)结合,调节基
因的表达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 是一种糖蛋白质激素,可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
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缺氧。当氧气充足时,HIF-la 羟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调节过程如图所
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缺氧时,HIF-la 结合到 DNA 上,催化 EPO 基因转录
B. 氧气充足时,HIF-la 被解体以减少 EPO 的合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C. 与 EPO 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 EPO 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以改善缺氧情况
【答案】BC【解析】
【分析】
当细胞缺氧时,HIF-Iα 与 ARNT 结合,通过调节基因表达促进 EPO 的生成,使红细胞数量增
加,以运输更多氧气;当氧气充足时,HIF-1α 羟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
【详解】A、题干可知 HIF-la 与 ARNT 结合到 DNA 上对基因的表达有调节作用,并非催化,
A 错误;
B、当氧气充足时,HIF-la 羟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减少 EPO 的合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B
正确;
C、EPO 是一种糖蛋白质激素,属于分泌蛋白,所以与 EP 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C 正确;
D、EPO 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D 错误。
故选 BC。
【点睛】本题通过考查人体缺氧时 HIF-1a 的调节机制,重点是分析出缺氧诱导因子如何调节
人对缺氧环境的适应。
1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位于样方边上的个体只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种群密度估算值将偏小
B. 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群死亡率随之增高,这可能与种内斗争加剧有关
C.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
D.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农田中昆虫的丰富度
【答案】AD
【解析】
【分析】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
物,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随机取样;统计数据时压线计数原则是计数左、
上两线和夹角处。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物种丰富度可用
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详解】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位于样方边上的个体只需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A
错误;
B、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死亡率增高,B 正确;
C、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在树林分层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C 正确;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农田中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 错误。
故选 AD。
17.为探究提高“日照蓝莓”品质和产量的新途径,某生物兴趣小组以“日照蓝莓”的主要品种
一一兔眼蓝莓为实验材料进行脱毒处理,其技术路线为“取材-消毒-愈伤组织培养→出芽→生
根→移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取材时可选用兔眼蓝莓的芽尖等分生组织作为外植体
B. 用 70%酒精和 20%次氯酸钠对外植体消毒时,要控制好时间以避免造成伤害
C. 对分化培养基灭菌前需添加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和赤霉素类等生长调节剂
D. 脱毒后的兔眼蓝莓果实体积更大,产量更高,后代个体中更不易被病毒感染
【答案】AB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言、组织或细胞脱分
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影响植物细胞脱分化产生愈伤组
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
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
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
【详解】A、芽尖等分生组织分裂旺盛,且含病毒少,取材时常选用其作为外植体,A 正确;
B、消毒时间不宜过长,容易对外植体造成伤害,B 正确;
C、生长调节剂应该在分化培养基灭菌后添加,C 错误;
D、脱毒后的兔眼蓝莓果实体积更大,产量更高,后代个体含病毒少,但不是不易被病毒感染,
D 错误。
故选 AB。
三、非选择题
18.研究发现,Rubisco 酶是绿色植物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由核基因控制合成的小亚基
和叶绿体基因控制合成的大亚基组成,功能上属于双功能酶。当 CO2 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 C5
与 CO2 反应,完成光合作用;当 O2 浓度较高时,该酶却错误的催化 C5 与 O2 反应,产物经一
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生成 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 O2 产生 CO2 的现象称为光呼吸。回答
下列问题:(1)Rubisco 酶在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核糖体上合成。在较高 CO2 浓度环
境中,Rubisco 酶所催化的反应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胞间 CO2 与 O2 浓度的比值减小时,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呼吸而不利于光合作用有机物
的积累。请从 C5 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
(3)为纠正 Rubisco 酶的错误反应,光合植物创造了多种高代价的补救机制,如有的细胞中
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微室,将 CO2 浓缩在 Rubisco 酶周围。该机制形成的意义是_____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 (2). C3 (3). 叶绿体基质 (4). 参与光呼吸的 C5
增多,参与光合作用的 C5 减少,从而使光合作用减弱 (5). 提高局部 CO2 浓度抑制光呼吸,
增加光合作用有机物的产量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植物 Rubisco 酶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当 CO2 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 C5
与 CO2 反应,生成 C3,C3 在 ATP 和[H]的作用下还原成有机物;当 O2 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
C5 与 O2 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会产生 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 O2 产生 CO2
的现象称为光呼吸。
2、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光合作用又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的物
质变化有水的光解和 ATP 的合成,暗反应的物质变化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及光照强度。
【详解】(1)根据题意,Rubisco 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合成受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控制,
所以 Rubisco 酶的合成场所在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的核糖体中。在较高 CO2 浓度环境中,
Rubisco 酶所催化 C5 与 CO2 反应生成 C3(或三碳化合物),该反应进行还需要光反应产生的
ATP 和[H],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
(2)光呼吸发生的条件是高氧,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当 O2 浓度增大时,参与光呼吸的 C5
增多,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的 C5 减少,从而使光合作用减弱,故 CO2 浓度与 O2 浓度的比值
低时,有利于该植物进行光呼吸而不利于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积累。
(3)根据题意可知,通过一种特殊蛋白质微室,将 CO2 浓缩在 Rubisco 酶周围,可以提高局
部 CO2 浓度抑制光呼吸,有利于 Rubisco 酶催化 C5 与 CO2 反应,增加光合作用有机物的产量。
【点睛】本题结合信息,考查光合作用的场所、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要求考生识记
的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场所等基础知识,掌握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能正确分析结
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
19.构成稻米的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当前农业栽培的水稻直链淀粉的含量差异较
大,主要有高含量、中高含量、中等含量、中低含量和低含量等品种。目前,针对水稻直链
淀粉含量差异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两种假说;
假说一:该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E/e)控制,每个显性基因对直链淀粉含量
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
假说二:该性状受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a1-高含量、a2-中高含量、a3-中等含量、a4-中低含量、
a5-低含量),这些基因彼此间具有完全显隐性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1)若假说一成立,写出中等含量直链淀粉水稻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杂
合中等含量水稻进行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检验假说二是否成立,某研究小组利用不同含量直链淀粉的五个纯种品系水稻进行了
如下实验:
实验一:低含量水稻 中低含量水稻→F1 为中低含量水稻
实验二:中等含量水稻×中高含量水稻→F1 为中高含量水稻
实验三:实验一中 F1 实验二中 F1→F2 为中等含量水稻:中高含量水稻=1:1
实验四:实验二中 F1 高含量水稻→F2 为高含量水稻
①由实验结果推测,复等位基因 a1、a2、a3、a4、a5 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_____(若出对
跑为显性,可表示为 a1>a2)依此类推)
②关于中高含量水稻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让实验三 F2 中的中高含
量水稻随机交配,子代中 a5 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某同学设计了用中低含量直链淀粉水稻进行自交的方案来检验上述两种假说成立与否。
请评价该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Dee、ddEE、DdEe (2). 高含量∶中髙含量∶中等含量∶中低含量∶低
含量=1∶4∶6∶4∶1 (3). a1>a2>a3>a4>a5 (4). 4 (5). 25% (6). 若子代出现中等含
量的水稻,则假说一成立;若子代不出现中等含量水稻,则假说二成立
【解析】
【分析】
如果假说一正确,则直链淀粉性状受到显性基因个数的控制,则各性状及其基因型是高含量
×
×
×(4 个显性基因 DDEE)、中高含量(3 个显性基因 DDEe,DeEE)、中等含量(2 个显性基因 DDee,
ddEE,DdEe)、中低含量(1 个显性基因 ddEe,Ddee)和低含量(无显性基因 ddee)。如果假
说二正确,则各复等位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详解】(1)如果假说一正确,则中等含量直链淀粉水稻的基因型有 DDee、ddEE,DdEe;
杂合中等含量水稻(DdEe)进行自交,后代高含量(1/16DDEE)∶中高含量(2/16DDEe,
2/16DeEE ) ∶ 中 等 含 量 ( 1/16DDee , 1/16ddEE , 4/16DdEe ) ∶ 中 低 含 量 ( 2/16ddEe ,
2/16Ddee)∶低含量(1/16ddee)=1∶4∶6∶4∶1。
(2)①根据实验一中低含量(a4)对低含量(a5)为显性;实验二中高含量(a2)对中等含量
(a3)为显性;实验三的杂交基因型是 a2a3×a4a5,子代基因型
a2a4∶a2a5∶a3a4∶a3a5=1∶1∶1∶1 表现为中等含量水稻∶中高含量水稻=1∶1,说明 a2 和 a3 相
对于 a4 和 a5 为显性;根据实验三实验二中 F1(a2a3)和高含量水稻 a1a1,子代全为高含量,说
明 a1 相对于 a2 和 a3 为显性,综上所述,复等位基因 a1、a2、a3、a4、a5 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
a1>a2>a3>a4>a5。
②如果假说二正确,中高含量水稻的基因型有 a2a2、a2a3、a2a4、a2a5,共 4 种;实验三 F2 中高
含量水稻基因型及比例 a2a4∶a2a5=1∶1,随机交配,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所以 a5 的基因频
率=1/4=25%。
(3)如果假说一正确,则中低含量直链淀粉水稻基因型 ddEe 和 Ddee,自交子代会出现 ddEE
和 DDee(中等含量淀粉),如果假说二正确,则中低含量直链淀粉水稻基因型 a4a4 和 a4a5,自
交子代是 a4a4、a4a5、a5a5,全为中低等和低等含量淀粉水稻。
所以若子代出现中等含量 水稻,则假说一成立;若子代不出现中等含量水稻,则假说二成
立。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学基本定律,考生需要分析出如果假说一正确则 Dd 和 Ee 遵循基因自
由组合定律,如果假说二正确,则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 2019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
染病。SARS-CoV-2 是一种单链+RNA 病毒。该+RNA 既能作为 mRNA 翻译出蛋白质,又能
作为模板合成-RNA,再以-RN 为为模板合成子代+RNA.分析回答:
(1)研究发现,SARS-CoV-2 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鼻腔中的黏膜和毛发属于保卫人体
的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防线,可抵御部分病原体的侵袭。
(2)愈后患者短期内不容易再次被 SARS-CoV-2 感染,原因是体内产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当再次接触 SARS-CoV-2 时可以迅速增殖分化为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研究人员基于 SARS-CoV-2 的表面抗原开发出了灵敏性高的抗体诊断试剂盒,用于新冠
肺炎的快速检测,利用该试剂盒进行诊断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人
多次 SARS-CoV-2 血清抗体检测都呈阴性,但严格封闭隔离一段时间后却发病并被诊断为新
冠肺炎患者。对于这一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ZT 和雷特格韦可以用于治疗艾滋病,它们作用的对象分别是 HIV 的逆转录酶和整合酶。
AZT 和雷特格韦不能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 (1). 一 (2). 记忆 (3). 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 (4).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
合 (5). 感染初期还没有产生抗体 (6). 因为 SARS-CoV-2 不是逆转录病毒,不具有逆转
录酶和整合酶
【解析】
【分析】
1.人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通常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
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
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2.二次免疫: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
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故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烈。
【详解】(1)由分析可知,鼻腔中的黏膜和毛发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可抵御部分病
原体的侵袭。
(2)愈后患者体内含有对病毒具有记忆的细胞,即记忆 B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当再次接触
SARS-CoV-2 时体内的记忆细胞会直接接受病毒抗原的刺激,并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体内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治愈的患者
短期内不容易再次被 SARS-CoV-2 感染。
(3)根据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研究人员利用 SARS-CoV-2 的表面抗原研制了
灵敏性高的抗体诊断试剂盒用于新冠肺炎的快速检测。某人多次 SARS-CoV-2 血清抗体检测
都呈阴性,显示体内无抗体,但严格封闭隔离一段时间后却发病并被诊断为新冠肺炎患者,
可能原因是检测在感染初期进行,检测时还没有产生抗体。
(4)AZT 和雷特格韦两种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艾滋病,它们作用的对象分别是 HIV 的逆转录酶
和整合酶。题意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过程中并没有涉及到逆转录酶和整合酶,其感染过程
涉及到了 RNA 的复制和翻译蛋白质的过程,据此可知 AZT 和雷特格韦没有作用的位点,因此不能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点睛】熟知病毒的特性以及人体的三道防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解读题目信息是
解答本题的前提。二次免疫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21.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植物的生长,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测
得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实线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拟南芥根、茎生长的影响,判定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 。
(2)相对茎而言,根对生长素和赤霉素浓度更敏感,原因可能是根细胞上与相应激素发生特
应性结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量相对较多,此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根、茎等器官的生长外,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等作用。
(4)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利用生长素类似物 NAA 进行实验时的效果比生长素要好,其可能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长素 (2). 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或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
抑制生长) (3). 受体 (4).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 促进种子萌发、促进果实发育
(6). 植物细胞内没有分解 NAA 等生长素类似物的酶,作用时间更长
【解析】
【分析】
1.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
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2.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
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
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详解】(1)根据图中实线随激素浓度变化而表现的趋势可知,该激素对植物的生长效应表
现为两重性,而赤霉素对植物的生长效应没有表现两重性,因此可知图中实线中的激素为生
长素。
(2)相对茎而言,根对生长素和赤霉素浓度更敏感,可能的原因是根细胞上与相应激素发生
特应性结合的受体数量相对较多,出现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细胞分
化的结果。
(3)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进而促进根、茎等器官的生长,赤霉素还能促进种子萌发、
促进果实发育。
(4)植物细胞内没有分解 NAA 等生长素类似物的酶,因此作用时间更长,据此可推测利用
生长素类似物 NAA 比利用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果更显著。
【点睛】熟知生长素和赤霉素以及其他各种植物激素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辨图能力也
是本题的考查点。
22.2019 年年底以来,东非地区暴发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灾,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亚洲
国家也受到沙漠蝗灾的重大冲击,导致大量农作物被毁。沙漠蝗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
集形成巨大蝗群,繁殖周期约为 30 天。回答下列问题:
(1)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沙漠蝗虫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群居型成熟沙漠蝗雄成虫会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纶,驱避同种其它雄虫,以减少求
偶竞争提高交配效率。该化合物属于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信息,上述实例体现了生态系
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蝗灾发生及治理过程中的调查数据,科研人员绘制了下图所示的曲线。
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用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表示。在干旱
季节,应将蝗虫种群的数量控制在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之前,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2). 化学 (3). 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4). B (5). A (6). A 点之前蝗虫种群数量较少,增长速率较低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
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
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
传递的某种信息。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
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
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印度和巴基斯坦等
地沙漠蝗虫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导致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
(2)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纶属于化学信息,它驱避同种其它雄虫,以减少求偶竞争提高交配
效率,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 繁衍。
(3)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不被破坏条件下所能允许种群的最大数量,可用图中 B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表示。在干旱季节,应将蝗虫种群的数量控制 A 点之前,原因是此时蝗虫
种群数量较少,增长速率较低。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信息传递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难度适
中。
23.近日,学术杂志《科学》在线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教授团队的重大学术突破成果。
他们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关键基因 Fhb7,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
中并获得稳定的赤霉病抗性。孔教授团队在全球首次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机制,找到攻克小麦
赤霉病的“金钥匙”。回答下列问题:
的(1)若用 PCR 技术从长穗偃麦草基因组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关键基因 Fhb7,需要在 PCR 扩增
仪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引物,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测抗赤霉病基因 Fhb7 是否成功导入小麦细胞的方法是___________,该项技术用到的
基因探针的制作方法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用放射性同位素等作标记。
(3)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孔教授团队还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科学现象——整个植物界没
有发现 Fhb7 的同源基因,而在香柱内生真菌中发现了高度同源的基因。依据上述资料,推测
长穗偃麦草中抗赤霉病基因 Fhb7 可能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 PCR 技术获得 Fhb7 基因的同时,在该基因的两端分别插入限制酶 EcoRI 和 BamHI
的切点,尝试写出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两 (2). 使 DNA 聚合酶(Taq 酶)从引物的 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3). DNA 分子杂交技术 (4). 含有 Fhb7 的 DNA 片段 (5). 基因重组 (6). 设计 PCR
的两种引物时,在两种引物的 5’端分别添加不与模板配对的限制酶 EcoR I 和限制酶 BamHI 特
异性识别序列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 PCR 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
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
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
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 DNA 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 分子杂交技术;
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分子杂交技术;
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引物是成对存在的,用 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在 PCR 扩增仪中加入 2
种引物,其作用是使 DNA 聚合酶(Taq 酶)从引物的 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2)用 DNA 分子杂交技术可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该技术需要用放射性
同位素标记的含有 Fhb7 的 DNA 片段作为探针。
(3)整个植物界没有发现 Fhb7 的同源基因,而在香柱内生真菌中发现了高度同源的基因,
说明长穗偃麦草中抗赤霉病基因 Fhb7 来自于该真菌,这种变异类型属于广义范围内的基因重
组。
(4)要目的基因两端分别插入限制酶 EcoR I 和 BamH I 的切点,可以在设计 PCR 的两种引物
时,在两种引物的 5'端分别添加不与模板配对的限制酶 EcoR I 和限制酶 BamHI 特异性识别序
列。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