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陕西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ID:449299

大小:239.23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市一中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测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儒家古代爵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说。关于此五等名号之起源,傅斯年先生说“公 侯伯子男,皆一家之内所称名号,初义并非官爵”。这说明古代中国 A. 政治等级固化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B. 宗法制始终是核心政治制度 C. 政治伦理逐渐与家族伦理相结合 D. 利用爵位制度强化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公侯伯子男的爵号都是一家之内所称的名号,由此可以体现政治伦理和家族伦理的 结合,故选 C;材料主旨反映了家国同构的思想,没有体现政治等级的固化,排除 A;B 项说 法绝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 B;D 项由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D。故选 C。 2.《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 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 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材料说明井田制下 A. 出现土地兼并现象 B. 土地经营相对公平 C. 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D. 私田争夺 公田的劳动力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依据题干中“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可知其反 映出土地经营相对公平,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土地兼并现象,排除 A;井田制下农 民没有土地的支配权,土地所有权归天子,排除 C;D 与题意无关。 3.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能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固定的资产而有一定的 道德水准,只有士人才能做到。但是,汉代的士大夫,至少从汉武帝以后,则很少是没有“恒 产的”。汉代这种变化 A. 使士大夫阶层完全失去追求 B. 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 C.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 从经济上结束的“游士”时代 【答案】D 【解析】【详解】战国时代的士“无恒产而有恒心”,汉代的士大夫则绝大多数都有恒产,士的经状况发 生变化,对“游士”时代的结束奠定了基础,故选 D;“完全失去追求”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 汉武帝罢黜百家并不一定能使士有恒产,排除 B;士有恒产和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 C。故 选 D。 4.西汉初,陆贾著《新语》,将秦亡的原因归结为暴政和过度压榨人民,指出马上得天下不能 马上治天下,其意在 A. 宣扬无 而治 B. 反对汉承秦制 C. 重建社会秩序 D. 追求小国寡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战争的手段能够夺取天下但不一定能够治理天下,说明战争时期的措施和手段 不一定适应和平时期,所以陆贾的意图是重建社会秩序,故选 C;陆贾是提出了重建社会秩序 的意图,但没有反映他主张以何种方式建立统治秩序,排除 A;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B;小 国寡民不符合中国实际,排除 D。故选 C。 5.明中叶后,中央和地方要职几乎全部由进士占据,出现了“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 入阁”的局面;各级官员“取之有序,进之有等”这表明当时 A. 科举成为唯一选官途径 B. 官僚等级体系日趋严格 C. 内阁逐渐控制官员选拔 D. 官员选拔机制成熟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代中央和地方要职由进士占据,即经过科举选拔,同时不是进士不能进入翰林院, 不是翰林院出身不能进入内阁,即选拔程序稳定,说明当时的官员选拔机制是成熟而稳定的, 故选 D;“唯一选官途径”的说法绝对,排除 A;B 项未体现,排除;内阁是秘书咨询机构, 它并不能控制官员选拔,排除 C。故选 D。 6.宋代大小都市都成线性街道布局,不再是唐代城市以棋盘式布局的区隔为坊里。著名的宋代 长卷《清明上河图》描绘了线性布局与商业交通的关系。由此可见宋代的经济实力在于 A. 都市经济的发达 B. 各地资源流通的通畅 C. 城乡经济的繁荣 D. 坊市制瓦解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为【详解】据题意可知,宋代城市之所以形成线性街道布局与当时的商业交通有关,说明宋代 的经济实力在于各地资源流通的通畅,故选 B;AC 是宋代经济繁荣的表现,不是原因,与题 意主旨不符,排除;坊市制瓦解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 D。故选 B。 7.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的想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 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因此强 调参与、改善社会。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 汉末工商濒临破产 B. 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 C. 宋代庶民社会崛起 D. 明清社会贫富不均 【答案】C 【解析】 【详解】道教开始主张强调参与改善社会与宋代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的需求增强有关, 故选 C;汉唐时期市民阶层尚未兴起,社会阶层和文化没有明显变化,与题意不符,排除 AB;明清在宋代之后,此时道教思想的变化已经出现,排除 D。故选 C。 8.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 如见画。”(《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A. 花鸟画,浓墨重彩 B. 山水画,重视写实 C. 文人画,重视写意 D. 人物画,形神具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有效信息是“画意不画形”,说明该绘画以写意为主,并配以诗歌来描述画意,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因此选 C;该诗描绘的绘画是文人画,排除 ABD。 9.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A.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由于列强侵略,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排除 A;资本主义萌芽意味着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存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的信息,排除 D;材料反映人地矛盾突出,但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口增殖说明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农业 10.“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 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 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是要求国家工作人员要 A. 自我克制,公正廉奉 B. 有所为有所不为 C. 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D. 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朱熹主张“存天理”,以及“官无大小,事只是一个公”,结合所学可知,他要求国 家公务人员自我克制的同时,还明确了凡事公正廉洁的重要性,A 项正确;材料是理学对国家 工作人员个人行为的要求,B 项过于宽泛不符合题意;材料针对的是官员个人修养和公事处理, 不是修养、学习的方法,C 项错误;材料对官员在“存天理,灭人欲”方面“凡事秉公”,不 是特别针对权贵和君主,D 项错误。 【点睛】理学在思辨化,哲学化的过程中,重视个人修养,强化了理性和秩序。 11.恩格斯曾说道:“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 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 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由此可知, 恩格斯认为 A. 鸦片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 B. 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鸦片战争失利C.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D.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并扩大开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在陆地和海洋均战败,被迫签订 《马关条 约》将商埠开放到内地,清政府为解决财政问题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 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D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没有体现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排除 A、B、C 项。 12.据香港《工商日报》一九三九年六月十日的记载:统计目下已迁至川、滇、湘等省之工厂, 已有三百余家,此种工厂,可分为九大类,即采矿、电机、无线电、化学、罐头、陶瓷、印 刷文具、五金、纺织、皮革等,其分布之比较,约为四川占 44%,湖南占 39%,广西占百分之 6.9%,陕西占 6.5%,其他云南贵州各占 3.6%,这种情况 A. 有利于合理工业布局形成 B. 导致近代工业中心的转移 C. 对抗战胜利起到决定作用 D. 推动文化重心的根本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1939 年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工厂企业的內迁调节了工业布局,有利于合理工 业布局的形成,故选 A;近代工业中心并没有工厂企业的迁移发生转移,排除 B;CD 说法均 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A。 13.西方国家相信,一个稳定的中国有利于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因此他们决定维持清廷的存 在并帮助它现代化。随着这种政策的转向,英国原先的中立姿态开始转变为积极的支持 A. 支持三国干涉还辽 B. 支持清政府镇压义和团 C. 支持清政府清末新政 D. 支持清廷镇压太平天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方国家为了维持对中国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因此决定维持清廷的存在,说明此时 清政府面临被颠覆的危险,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情况应该是出现在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故 选 D;三国干涉还辽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此时清政府没有被推翻的危险,排除 A;义和团 斗争的矛头是外国侵略者而不是清政府,排除 B;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主动发起的改革,与题意 不符,排除 C。故选 D。 的14.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 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 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 材料直接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A.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B. 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C. 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D. 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 “推翻满清”就是夺取政权的问题, “并且要建设共和”是建设政权的问题,结合起来来看就是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从 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故选 B。材料并未涉及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要 求,排除 A;民族独立是指拥有主权的政治体所包含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权,属于民族主义,排 除 C;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以指导革命进程,进而挽救中华民族危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 D 项不能从材料直接反映出,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 秘籍。 15.历史学者李传斌说: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标志性意义,在那一年,“中国与外国的条 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不平等条约时代开始走向崩溃,中 国真正展开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奋斗,废约运动全面兴起,政府交涉和民众斗争交相呼应。 作者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C. 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 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 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此后中国逐步修改或收 回不平等权利,故 C 项正确;太平天国政权并未与西方签订不平等条约,排除 A 项;新文化 运动倡导西方民主科学,与废约运动的兴起无关,排除 B 项;国民大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 的革命已经开始,排除 D 项。故选 C。 16.1935 年 12 月,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在白区向我们应该联合 整个农民,造成广泛的农民统一战线,故意排斥富农(甚至部分地主)参加革命斗争是错误 的,苏维埃政府应保障富农扩大生产与发展工商的自由。”这可以说明 A. 土地革命出现“左”倾错误 B. 社会主要矛盾正在改变 C. 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 中共阶级基础逐步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中央开始扩大农民统一战线,以 争取富农的支持,故选 B;中共中央的措施不属于“左”倾错误,排除 A;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 形成是在西安事变以后,排除 C;农民阶级是中共要团结和争取的阶级,不属于中共的基础阶 级,排除 D。故选 B。 17.1943 年 8 月,中美双方开始实施协商练兵 30 个师的计划,于 1944 年 1 月完成。国内接受 美械装备的 13 个军的部分军、师.团级军官分批送至印度,在印度进行训练补充后,从美国 运送给中国的物资中配给装备,由美国军官负责训练。该计划实施意在 A. 适应对日防御战争的形势 B. 充实战力准备对日反攻作战 C. 实现完全控制中国的目标 D. 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做准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3 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后期,所以美国协助中国训练军队,明显是为了充实战力准 备对日反攻,故选 B;1943 年是抗日战争相持时期,不是防御时期,排除 A;美国此时的目 标不是为了完全控制中国,排除 C;此时距离抗战胜利还有一定的时间,抗战胜利尚未到来, 抢夺果实的说法有误,排除 D。故选 B。 18.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看成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过多 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点,事实上,旧的中国留下的民族工商业力量薄弱,在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官僚资本的压迫下到解放前已近奄奄一息。由此推断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依赖 A. 建国初对官僚僚资本没收 B.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 对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改造 D.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新中国成立前民族工业实际力量已经及其薄弱,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实际上依赖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故选 D;AC 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没有体现, 排除;B 项与题意相悖,排除。故选 D。 19.《十二铜表法》规定: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该具有同 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这表明罗马法 A. 体系趋于完备法律 B. 注重维护贵族利益 C. 限制贵族擅断专横 D. 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答案】D 【解析】 【详解】贫民可能找不到富有者充当自己的保证人,所以法律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充任贫民的 保证人;而为了保证富有者能按时出庭,保证人则必须是具有同等财力的人。这一规定体现 了《十二铜表法》简洁灵活使用有效的特点,故选 D;仅根据这一条规定无法看出《十二铜表 法》体系趋于完备,排除 A;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贫民的,排除 B;这一措施并不 是为了限制贵族的擅断专横,排除 C。故选 D。 20.在古代雅典,戏剧演员和歌队通过对驳以揭示真相,推动剧情发展;哲学家在批评前人的 基础上树立自己的理论;医学与神谕、民间游医、占卜者相竞争。这主要反映出古代雅典 A. 社会矛盾激化 B. 政治的公开性 C. 重视文化传承 D. 权威的分散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在古代雅典通过多种方式和人物探究真相,提出理论,相互进行竞争, 并不集中于少数人或少数行业,体现了权威的分散性,故选 D;社会矛盾激化、政治的公开性 和重视文化传承的内容均无法体现,排除 ABC。故选 D。 21.“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对其他国家工业的实际促进比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国工业的促 进还要多。仅就亚麻布一项而言,据说,这些殖民地的年消费量可达 300 万英镑以上,当然, 我不敢保证这一数据的准确。但是,这一巨大的消费量几乎全由法国、佛兰德斯、荷兰和德 国提供。”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主要反映出 A. 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 西、葡两国错失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工业发展机遇 C. 西、葡两国同英法荷德等国展开争夺市场的激烈竞争D. 殖民地与宗主国形成“原料供给——市场占有”关系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来看,作者认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对其他国家工业的实际促进比对西班牙和葡 萄牙本国工业的促进还要多”,理由是从亚麻布的消费来看,西班牙和葡萄牙没有促进自身资 本主义的工业发展,而是对法国、荷兰等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 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发生在工业革命后;C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个内容; D 选项错误,宗主国并没有提供市场,而是由法国等国家提供。 22.下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拾穗者》 C. 《向日葵》 D. 《格尔尼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应为浪漫主义美术作品,该流派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故与题目中的信息“不 用纯粹的颜色”不符,应排除;B 项应为现实主义美术作品,该流派主张深刻展现社会现实, 故与题目中的信息“不是反映现实”不符,应排除;C 项为印象主义作品,该流派醉心于光和色 的研究,故与题目中的信息“不用纯粹的颜色”不符,应排除;D 项为现代主义美术流派,根据 所学可知,该流派的特点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 D 项。 考点: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现代主义。 23.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 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 “信仰即可得救”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D. “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的是:真理需要验证,一步一步地推理出来。材料强调理性,考查的知识 点是启蒙运动,C 正确。“信仰即可得救”属于宗教改革,故 A 排除;“人是万物的尺度” 属于智者学派,故 B 排除;“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体现了不可知论, 故 D 排除。 24.有学者说,18 世纪是欧亚贸易的“茶叶世纪”。这是因为“人们比以前有闲了,城市生活 更丰富了,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咖啡馆等应运而生,并屡屡成为近 代欧洲重大革命和风潮的策源点,旧时宁静的心态不再平静,躁动的人群需要‘兴奋剂’来 温润和发酵”该学者描述欧洲这一社会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A. 工业革命促进了消费社会的到来 B. 西欧启蒙运动推动欧亚贸易进程 C. 茶叶流行欧洲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D. 革命根源于民众休闲方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来看““人们比以前有闲了,城市生活更丰富了,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 人聚才好,咖啡馆等应运而生”,这说明茶叶流行欧洲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所以本题选择C 选 项。A 选项不够准确,“消费”具体指的是什么,材料只涉及到茶叶和咖啡;B 选项与材料无 关;D 选项错在“根源于”,经济基础才是决定性因素。 25.18 世纪英格兰及威尔士人口及谷物产量表英国 18 世纪谷物情况反映出 A. 谷物出口给工业化带来资本积累 B. 工业革命在英国全面开展 C. 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D.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18 世纪英格兰及威尔士的谷物产量越来越多禹谷物消耗量,谷物 的出口量也因此而不断增加,从而有利于资本的积累,故选 A;表格内容无法体现工业革命的 开展,排除 BC;谷物产量表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 D。故选 A。 26.俄国二月革命后各地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十月革命后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成为各级权力 机关,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改称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民主主体的扩大 C. 革命成果的巩固 D. 政治体制的集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到劳动者代表苏维埃的变化可知,苏维埃的民主主体由单纯的工 兵转变为劳动者,民主主体明显扩大,故选 B;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社会性质没有再发生变化, 排除 A;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政治体制的集中无法体现,排除 D。故选 B。 27.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 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 发展,其优与弊都己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 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贸组织 B.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C.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D.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干预,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以 稳定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这是修补社会的表现;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开始走 向区域集团化,成立了区域集团组织,如欧洲建立欧洲共同体,这是修正民族国家的表现, 故选 C;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性的金融体现,不是对社会的修补,排除 A;联合国属于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不是对民族国家的修正,排除 B;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属于经济手段和措施, 不是对社会的修补,排除 D。故选 C。 28.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A. 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B.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D. 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推动小农经济到自动控制体系变化的是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 即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故选 C;表格反映的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 化,不是经济调控机制,排除 A;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显著提高, 排除 B;表格内容无法体现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排除 D。故选 C。 29.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非洲统一组织召开的首脑会议所通过的决议很少讨论经济问题。 1963 年非洲统一组织成立大会上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签署的《非洲统一组织宪章》中,明确 规定其宗旨之一是“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这表明非洲统一组织 A. 有利于非洲国家反抗霸权主义 B. 导致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形成 C. 遭受西方国家的反对和阻碍 D. 受非洲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实现民族独立, 所以这一时期非洲统一组织很少讨论经济问题,而是致力于“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 义”,说明非洲统一组织的活动受非洲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故选 D;A 项不符合题意主 旨,排除;“多极化趋势形成”的说法有误,排除 B;C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 D。 30.1810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依据宪法中关于州和联邦的立法部门都不得制定“溯及既往的法律”的规定,宣告 1796 年佐治亚州议会制定的一项法律违宪,因为该法律企图废弃前届立 法机关通过的法案。这一案例表明联邦最高法院 A. 坚持联邦主义原则 B. 注重维护法律的稳定 C. 限制州议会立法权 D. 拥有国家最高立法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联邦法院废除地方议会违宪的法律,其目的就在于维护法律的稳定,故选 B;联 邦法院废除地方违宪法律不属于坚持联邦主义原则,排除 A;联邦法院是废除地方违宪的法律, 不是为了限制州议会立法权,排除 C;联邦最高法院拥有的是司法权而不是立法权,排除 D。 故选 B。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 1580 年、1639 年出现两次延续多 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 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 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 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 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 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 7 个月时间,就造成了 20 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 伦敦于 1499—1665 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 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 为防控疫情,1518 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 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 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 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 础。1572 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 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 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 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明朝:政府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 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 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2)背景:明朝: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思 想观念落后、愚昧。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 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 影响:明朝: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英国: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 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1)特点:明朝:根据“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 感应”等思想影响”得出政府应对消极;根据“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 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得出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 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根据“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 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同时设坛做法事”得出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 英国:根据“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得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根据“英国政 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得出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根据“后 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得出防疫工作制度化;根据“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 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得出防疫措施科学、进 步。 (2)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思想等角度概括。从英国当时的经济 发展状况、人文精神、自然科学等角度概括。 影响:明朝:可从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的 角度概括。 英国:可从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 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的角度概括。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的利玛窦十九岁加入耶稣会,曾接受赴东方传教的培训,对中国儒学有所了解,他把传教 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合儒,补儒,趋儒,一言蔽之,尽量中国化。他一度剃去头发,穿上僧 服,换上僧装。他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先祖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颇受士 大夫信仰。 阅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 确。) 【答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 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 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 说明要充分,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根据材料“加入耶稣会” “传教与儒学相结 合……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等信息,可从利玛窦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角度概括论 题(如利玛窦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可以从推动西方文化、科技的传播;推动中国儒学 发展、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说明,史论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述《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的简易板书。 上面图片反映了罗马法的发展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 求:也可以对罗马法的发展趋势进行补充,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论述符合史实。) 【答案】示例:趋势: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说明:共和国时期的罗马疆域较小,因此,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共和国内的公民;随 着罗马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为适应罗马帝国对疆域内不同民族的有序统治,罗马帝国颁布 了适用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根据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可以提 出观点: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万民法产生以前,罗马法只适用 于罗马公民,只有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随着罗马共和国发展到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 国,疆域的扩大,万民法产生,罗马法成为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4.材料:在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的过程中,为确保地方稳定,鄂尔泰提出:“若不视 有无过犯一概勒令改流,不论不足以服人,兼恐既无以善后。”对改土归流之土司,“虑其 住居本地,有党羽相助为非,故远徒以杜其后患”。在改流之地行政设置与内地划一的同时, 其他的管理体制也仿内地一并推行。在改流的同时必定会兼顾尚未改流地区的治理,保留土 司的地区采取流土并治的措施。改土归流之后,都会辅之以“减免赋役,选用循良,善加抚 恤,疏浚江河,挑筑沟坝,垦辟荒芜”等善后措施。清政府重视善后,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 土司地区的控制,从而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一体化。 ——摘编自李世愉《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朝改土归流措施的意义。 【答案】(1)特点:切合当地实际改流具有灵活性;革除土司异地安插具有强制性;改流地 区的体制与内地一体化具有统一性;流土并治具有不彻底性;重视善后具有渐进性。 (2)意义:加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确保了地方的稳定;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 开发和发展;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的认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特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若不视有无过犯一概勒令改流,不论不足以 服人,兼恐既无以善后”“虑其住居本地,有党羽相助为非,故远徒以杜其后患”“在改流 之地行政设置与内地划一的同时,其他的管理体制也仿内地一并推行”“在改流的同时必定会兼顾尚未改流地区的治理,保留土司的地区采取流土并治的措施”“改土归流之后,都会 辅之以‘减免赋役,选用循良,善加抚恤,疏浚江河,挑筑沟坝,垦辟荒芜’等善后措施” 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雍正朝改土归流措施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重视善后,目的是进一步加强 对土司地区的控制,从而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一体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加强国 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 的认同等方面来回答。 35.史料一 朱熹曾经托名“空同道士邹诉”为《参同契》作注,常自谓“清夜眠斋宇, 终朝读道书”,足见他对道教的重视。正是在“集诸儒之大成”并充分吸收释道哲理的基础上, 朱熹对理学展开了一次系统的,创造性的总结,从而成为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史料二 持敬之说,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俨格”,“动容貌,整思 虑”,“正衣冠,尊瞻视”此等数语,而实加工焉。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使理学思想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少年遵循三纲五 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 字、饮食做了道德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析朱熹理学思想产生 原因。 (2)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思想的特点。 【答案】(1)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危机;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发展。 (2)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儒学社会化,世俗化。 【解析】 【详解】(1)根据“分吸收释道哲理的基础上,朱熹对理学展开了一次系统的,创造性的总结” 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儒学危机、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和对前人的继承发展等 方面总结朱熹理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教育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 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做了道德规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朱熹思想的特 点主要是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社会化和世俗化。 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