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玉溪市普通高中毕业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1.如图为冯天瑜编著 《中国文化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
是
A. 文化区域差异导致政治分裂 B. 春秋战国政治文化中心位于秦
C. 区域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 D. 春秋战国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可知,此时各个文化圈呈现交叉重合的现象。这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故 C 正确;政治分裂导致文化区域差异,故 A
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原文化圈,故 B 错误;分布图的主旨不是强调文化认
同,故 D 错误。
2.从先秦到汉代末年,书写汉字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实用,其次才是表现汉字的造型和线条的美。
在汉末魏晋之际,书法由实用艺术向观赏艺术急剧地转化并发展成为自觉的艺术。导致这一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书法家的主观意愿 B. 造纸业快速发展
C. 毛笔的发明和使用 D. 文字的频繁使用
【答案】B
的【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造纸技术得到提高并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
唯一的书写材料,这促使书法由实用艺术向观赏艺术急剧地转化,故 B 正确;书法家的主观
意愿不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故 A 错误;研究表明,毛笔产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故 C 错
误;文字的频繁使用和书法向艺术化转变没有直接关系,故 D 错误。
3.据如图“汉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结论是
A. 中枢决策权力弱化 B. 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
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 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示可知,唐代三省是经历了两汉、魏晋而发展形成的,这说明古代的制度建设
具有延续性,故 B 正确;图示体现不出中枢决策权力弱化,故 A 错误;中央集权涉及地方和
中央的关系,故 C 错误;图示体现不出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故 D 错误。
4.“商书”是商业类书或商人书的简称,以介绍交通路程、经营方式、商人职业道德等相关知
识为主要内容。明代许多商书的编撰者主动以儒家伦理规范指导商业实践活动,积极宣扬“以
义制利”、“以义求利”的商业伦理思想。这种现象说明
A. 儒家思想发生了异化 B. 商业领域有质的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 D. 社会孕育着转型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代许多商书的编撰者主动以儒家伦理规范指导商业实践活动,积极宣扬“以义制
利”、“以义求利”的商业伦理思想。这在理论上解决了一直困扰商人们的商业伦理问题,使
经商在道义上成为一种能被大家接受和认可的职业,这说明中国商业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具备了转型的因素,故 D 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的异化,故 A 错误;材料说明
商业领域有了巨大变化,但不是质的发展,故 B 错误;材料信息没有雇佣关系,不能得出资
本主义萌芽已产生,故 C 错误。
5.1900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各国预拟条款,有内地任便通商一条。省城北十里外滨
江之地, 粤汉铁路他日发端之处。其隔岸即芦汉铁路码头,故自开口岸以占先着。经朝廷
允准,武昌商埠开始正式筹办。”武昌自开商埠
A. 未突破传统经济政策 B. 有利于保全利权
C. 推动了洋务企业发展 D. 抵制了西方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湖广总督张之洞认识到武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提请自开商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武昌自开商埠能够积极争取和保全利权,故 B 正确;自开商埠已经突破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
故 A 错误;此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故 C 错误;自开商埠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但“抵制了”说法绝对,故 D 错误。
6.1916 年初,陈独秀指出:“政党政治,将随 1915 年为过去之长物,且不适用于今日之中国
也。”1919 年又呼吁:“社会中坚分子,应该挺身出头,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
民为后援的政党。”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一战促进政党政治的发展 B. 知识分子推动工农运动的发展
C. 民主与科学观念成为共识 D. 十月革命推动新文化运动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1919 年,陈独秀由反对政党政治到主张建立“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
援的政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是受到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的影响,故D 正确;
一战对政党政治没有直接影响,故 A 错误;此时,工农运动还未发展起来,故 B 错误;材料
和民主与科学观念无关,且“共识”说法错误,故 C 错误。
7.抗战中后期,陈嘉庚、黄炎培等社会知名人士以参政员身份访问延安。回到重庆后陈嘉庚对
中共治理下的根据地赞誉有加,却被蒋介石认为“为共党所围,中毒已深”。黄炎培则在报告
中评价中共“党政军干部团结一致,官民亦互相和信赖,共同甘苦"。从中可以看出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 B. 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主战场
C. 国民党仍坚持专制独裁的反动立场 D. 中共的制度建设逐渐得到外界认可
为【答案】D
【解析】
【详解】抗战中后期,陈嘉庚、黄炎培等社会知名人士访问延安后,对中共治理下的根据地
赞誉有加。由此可知,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制度建设逐渐得到外界认可,故 D 正确;材料体现
不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故 A 错误;材料不是强调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主战场,
故 B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批判国民党,故 C 错误。
8.1950 年政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减少国营机构经营的商品种类,扩大私营商业经营的
商品品种”,“反对资本家不承认工人必要的民主权利,又要纠正工人对资本家提出的过高要
求”.这些措施
A. 与社会主义改造背道而驰 B. 目的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不符合新民主主义阶段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减少国营机构经营的商品种类,扩大私营商业经营的商品品
种”、“反对资本家不承认工人必要的民主权利,又要纠正工人对资本家提出的过高要求”是
新中国之初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措施,这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 C 正确;社会主义
改造 1953 年开始,故 A 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开始于一五计划,故 B 错误;这些措施符合新民
主主义阶段的要求,故 D 错误。
9.公元前 4 世纪,其他城邦的希腊人多是将阵亡将士的遗骨直接埋葬在战场上,而雅典人则是
将他们的遗体或骨灰运回国内,安葬在国家公墓里,并选派有声望的人在葬礼举行时发表演
说加以颂扬。雅典人这一安排意在
A. 强调公民平等 B. 提高名人声望
C. 提升城邦认同 D. 尊重公民人格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人将阵亡将士的遗体或骨灰运回国内,安葬在国家公墓里,并选派有声望的人
在葬礼举行时发表演说加以颂扬。这些将士是为城邦而牺牲的,这一安排目的是在提升公民
的城邦认同感,故 C 正确;强调公民平等、提高名人声望、尊重公民人格不是这一安排的目
的,故 ABD 错误。
10.16~17 世纪初,整个意大利处于衰退之中,独有教廷首都所在地罗马城继续兴旺。全国的艺术家、学者和建筑师向罗马城集中,兴建了大批教堂、城市广场和花园别墅。出现这一现
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殖民活动获得巨额财富 B. 罗马教廷势力不断膨胀
C. 欧洲商贸中心出现转移 D. 罗马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16~17 世纪初,整个意大利处于衰退之中,只有教廷所在地罗马城继续
兴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使欧洲商贸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进而导致了意大利的衰落,教廷所在地罗马城继续兴旺是因为西班牙大量的贡赋。由此可知,
C 正确;殖民活动获得巨额财富和意大利衰落无关,故 A 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罗马教廷
势力不断膨胀,故 B 错误;此时启蒙思想还未兴起,故 D 错误。
11.1971 年是美元的转折点,美国放弃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由靠实力支撑阶段转到靠信心支撑
阶段。为解决遇到的问题,美国实行了“量化宽松”(通胀)的货币政策,其结果是
A. 世界各国对美国发展前景更有信心 B. 美国赢来了经济增长 又一个高峰
C.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权威性遭削弱 D. 世界各国逐渐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致美元大幅度贬值和全球物价上涨。
由此可知,其结果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权威性遭削弱,故 C 正确;世界各国对美国发展前
景更有信心不符合史实,故 A 错误;该政策对美国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不能说“高
峰”,故B 说法错误;“世界各国”说法过于绝对,故 D 说法错误。
12.浪漫主义流行欧洲之时,也正是西方殖民主义在全球扩张之时。浪漫主义把人们的情绪煽
动起来,向往遥远的东方,或向往遥远的古代,渴慕着激情的刺激,幻想着一切不平凡传奇
的出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浪漫主义体现了时代特色 B. 浪漫主义是殖民扩张的根源
C. 殖民扩张推动浪漫主义兴起 D. 浪漫主义艺术在世界各地盛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浪漫主义把人们的情绪煽动起来,向往遥远的东方,或向往遥远的古代,渴慕着
激情的刺激,幻想着一切不平凡传奇的出现”,材料信息体现了殖民扩张的时代特色,故A 正
的确;财富是殖民扩张的根源,故 B 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殖民扩张推动浪漫主义兴起,故 C 错
误;材料不是强调浪漫主义艺术的盛行,故 D 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中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全民族”代表自居,他们不但主张个人的自
由权利,而且主张民族的独立和权利。法国革命后通过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主
权在民”为武器,从根本上铲除了王朝国家的社会法律基础,奠定了以人权、自由、平等重
新构建民族国家的原则。与此同时,一种民族优越感和民族扩张的野心已在革命的法国开始
出现。拿破仑在欧洲大陆的征服把法兰西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推向了顶峰。即便是 19
世纪中后期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的意大利和德国的民族统一也是以武力征服的形式实现
的。这表明民族主义已经与武力结合在一起,预示着欧洲列强在将要到来的帝国主义时期的
民族利益纷争中所采取的政策。19 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殖民狂潮。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这一时期,民
族与国家的内忱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
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
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
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
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
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兴起 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王权的加强,欧
洲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
影响:积极方面: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德国、意大利的
民族统一;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消极方面:
出现极端民族主义:推动近代欧美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帝国主义国家间冲突加剧,最终爆发
的世界大战。
(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民族、
国家观念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特点: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以救亡图
存为主题。
(3)认识: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
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易演变为
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法国大革命中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全民族”代表自
居,他们不但主张个人的自由权利,而且主张民族的独立和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资
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封建王权
的加强、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等角度补充。
“影响”,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一信息“即便是19 世纪中后期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的意大
利和德国的民族统一也是以武力征服的形式实现的”得出:促进了德国、意大利的民族统一;
依据材料信息“从根本上铲除了王朝国家的社会法律基础,奠定了以人权、自由、平等重新
构建民族国家的原则”得出: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结
合所学知识从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等角度补充。消极方面依据材料信息“一
种民族优越感和民族扩张的野心已在革命的法国开始出现。拿破仑在欧洲大陆的征服把法兰
西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推向了顶峰”、“预示着欧洲列强在将要到来的帝国主义时期的
民族利益纷争中所采取的政策。19 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殖民狂潮”并结合所学知
识得出:出现极端民族主义、推动近代欧美列强对外殖民扩张、最终爆发世界大战等。
(2)“背景”,根据材料二信息“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忱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
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西方近代民族和国家观念的传播;由材料信息“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
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得出: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特点”,依据材料信息“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
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
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得出:救亡图存为主题、在国情基础上借鉴西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
(3)“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主义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
是一把双刃剑、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等角度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背景差异浅析》整理
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并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中西方传统节日体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论述: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
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节日往往与农业社会所实行的历法和中国历法中所规定的节气密切相
关。同时节日的演变也受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互叙亲情等道德和风尚的影响。西方传统节
日体现出较强的宗教色彩在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精神深受
宗教思想的影响,其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以基督教的精神
教育感化民众。
东西方传统节日 内涵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
育的结果。在文化的交流中,它们彼此渗透相互交融。要保持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就必须不
的断增强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竞争力。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然
后,根据信息自拟一个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论题”,由表格中的中国节日“春节、元旦、中元节、七夕节”的来历和西方节
日“圣诞节、元旦、万圣节、情人节”的来历可以得出:中西方传统节日体现东西方的文化
差异。“论述”,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和宗法色彩;西方
节日国体现出较强的宗教色彩等角度论证分析即可。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俺答汗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雄黠善兵”,“骁勇方略空群”。统治时期,生
产突飞猛进,经济繁荣,生齿日多。但早在明初,明蒙之间的贡市就已中断,烽燧连年不息。
“事事仰给中国,若或缺用,则必需求,需求不得,则必抢掠”。俺答汗“无岁不求贡市",
遭明朝廷拒绝。1541 年,蒙古骑兵掠三十八州县,杀戮男女二十余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隆庆四年(1570 年)冬,俺答汗爱孙巴噶奈济因家庭纠纷,愤而出走降明。张
居正、崇古等立即厚礼接纳,并抓住时机,利用鞑靼部的矛盾,力促俺达改弦更张,实现议
和。隆庆五年,明廷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分别授俺答属下六十五人都督、指挥等官职。双方
还议定开放十一处互市市场,最终达成隆庆和议。从此“戎马无南牧之做,边氓无杀戮之
残”,每年“所省征调费不啻百万”,辽阔北疆“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贾日
通”。汉蒙双方开设官办贡市、关市、马市之外,民市、月市、小市等民间交易也很活跃,长
城沿线出现了“塞上物阜民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兴旺景象,蒙汉双方在长期和平交往中
消除隔阂,在思想文化、生活习俗上也互相熏染融合。
——曹大为《起褒振隳改制开新一评张居正改革》
(1)根据材料一,归纳“隆庆和议”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隆庆和议”的影响。
【答案】(1)背景:蒙古土默特部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明蒙之间贡市的中断,游牧文
明对中原的经济需求被阻断:明蒙之间冲突的加剧。
(2)影响:为明蒙之间开创了长期的和平局面;极大节省了明朝的财政开支;有利于北方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边疆贸易的兴盛;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解析】
【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统治时期,生产突飞猛进,经济繁荣,生齿日
多”、“但早在明初,明蒙之间的贡市就已中断”、“蒙古骑兵掠三十八州县,杀戮男女二十
余万”归纳得出:蒙古土默特部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明蒙之间贡市的中断、明蒙之间
冲突的加剧。
(2)“影响”,根据材料二信息“从此‘戎马无南牧之做,边氓无杀戮之残’”、“每年‘所
省征调费不啻百万’”“辽阔北疆‘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贾日通’”、“汉
蒙双方开设官办贡市、关市、马市之外,民市、月市、小市等民间交易也很活跃”、“蒙汉双
方在长期和平交往中消除隔阂,在思想文化、生活习俗上也互相熏染融合”概括得出:为明
蒙之间开创了长期的和平局面、极大节省了明朝的财政开支、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北方边疆贸易的兴盛、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等。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后初期,美国对日采取的是严厉的削弱政策,对日本的经济复兴毫不关心,
这一点在美国政府的“占领初期的基本指令”中也有明确的体现,该指令明确指示最高司令
官麦克阿瑟:“你对日本经济的复兴和强化不负任何责任。要向日本国民表示,你对日本应
当维持一个怎么样的特定生活水平也没有义务。”
材料二 1948 年 10 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NSC——13/2 号文件》,文件写道:“停
止非军事化和民主政策;如有可能重建日本军队;加强日本的警察力量;开发冲绳为美国第
一线基地;暂时延缓对日媾和条约的缔结;美国继续驻扎日本。”1949 年 5 月,美国政府指
示麦克阿瑟最高司令官停止中间赔偿,为中止中期拆迁准备条件。
——摘编自姚自茹、李天乐《论 1945—1991 年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变化》
(1)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政策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影响。
【答案】(1)变化:由削弱、压制变为扶持和重建。
原因:美苏“冷战”的开始:中国革命形势的进展,美国需要日本充当“冷战”桥头堡,维
护其在东亚势力。
(2)影响:促进了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全面形成:加剧东亚地区
局势的紧张。
【解析】【详解】(1)“变化”,由材料一信息“在战后初期,美国对日采取的是严厉的削弱政策”和
材料二信息“停止非军事化和民主政策;如有可能重建日本军队;加强日本的警察力量;开
发冲绳为美国第一线基地;暂时延缓对日媾和条约的缔结”得出:由削弱、压制变为扶持和
重建。“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美苏“冷战”的开始、中国革命形势的进展等角度分析。
(2)“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了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两极
格局的全面形成、加剧东亚地区局势的紧张等角度分析解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廷玉(1672—1755 年),宇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
士张英次子。康熙末年,张廷玉时任吏部左侍郎,摒弃请托行贿之风,顶住各方压力严惩吏
部舞文弄法的蠹吏“张老虎”,被时人称为“伏虎侍郎”。
清初,沿袭前朝旧制,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都是公
开的。题本为文程序繁琐,容易泄露。雍正年间,张廷玉把奏折制度化,重要事务地方官吏
先撰拟奏折,经过皇帝朱批认可后,写题本作正式报告。张廷玉还制定了完善的保密制度,
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露。自此以后,作为一种官文书制度的奏折制度才被确立下来。它的
确立和军机处的设立一样,都是清朝官僚政治上的重大变化,对清朝后期的政治产生了十分
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雍正皇帝设军机房.“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张廷玉
制定军机处廷寄办法,既保证了中央政令的严格贯彻,速度又较前加快,从而提高了清朝政
府的行政效率。
——摘编整理自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1)根据材料,归纳张廷玉的政治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廷玉政治举措产生的影响。
【答案】(1)政治举措:整顿吏治;完善奏章制度;参与建设军机处。
(2)影响:有利于吏治清明,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政令推行,提高行政效率;是清朝官僚
政治上的重大变化,对清朝后期政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解析】
【详解】(1)“政治举措”,根据材料信息“张廷玉时任吏部左侍郎,摒弃请托行贿之风,顶
住各方压力严惩吏部舞文弄法的蠹吏”、“张廷玉把奏折制度化,重要事务地方官吏先撰拟奏
折,经过皇帝朱批认可后,写题本作正式报告。张廷玉还制定了完善的保密制度”、“军机处
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张廷玉制定军机处廷寄办法”分别归纳得出:整顿吏治、完善奏章制度、参与建设军机处等。
(2)“影响”,根据材料信息“摒弃请托行贿之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吏治清明,
巩固封建统治;由材料信息“它的确立和军机处的设立一样,都是清朝官僚政治上的重大变
化,对清朝后期的政治产生了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得出:是清朝官僚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对清朝后期政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材料信息“张廷玉制定军机处廷寄办法,既保
证了中央政令的严格贯彻,速度又较前加快,从而提高了清朝政府的行政效率”并结合所学
知识得出:有利于政令推行,提高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