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模拟检测(三)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陕西省咸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模拟检测(三)试题(解析版)

ID:449317

大小:590.8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咸阳市 2020 年高考模拟检测(三) 文综试题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 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上述思 想 A. 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 B. 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C. 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 D.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 起”可知,上述思想认为劳动能生善心,使得奸邪之念不起,可见其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 的重要性,B 正确;题干列举人物不能对代表统治阶级,排除 A;敬姜和颜元对劳动的作用认 识相近,排除 C;题干主旨是劳动和人的意识关系,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 D。 2.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 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 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据此可知,当时 A. 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 B. 经济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异 C. 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 D. 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经济重心的转移的相关内容可知,此时经济重心还未转移到南方。材料“南 北朝时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表明北方 的风俗影响到了经济实力稍弱的南方。C 正确;语言统一的说法错误,A 排除;消弭文化差异 说法过于绝对,B 排除;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经济实力对风俗的影响,与南北方的包容性无关, D 排除。故选 C。 3.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盐铁使等。 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职差遣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 这一做法A. 破坏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B. 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 C.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而原来的主管官 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中央统 治机制的调整,即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故 D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 料所述措施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中措施没有破坏中央集权的原则,故 A 选项 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这时期唐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调整了中央统治机制,没有体现 官僚制度的成熟,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 使命”可知,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临时官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 选项错误。 4.东汉的士大夫领袖常常“以天下风教为己任”,居高临下,居于道德世界价值裁判者地位: 而北宋的士大夫如范仲淹等人则方正平易,“以天下为己任”。这一变化反映 A. 士人主体意识的强化 B. 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 C. 理学成为主流价值观 D. 市民阶层力量 壮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东汉士大夫以教化天下为己任,北宋士大夫则以天下为己任,角色的变换体现了北 宋士大夫责任担当意识的强化,即主体意识的强化,故选 A;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B;士大夫观念变化不能体现理学成为主流价值观和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排除 CD。故选 A。 5.鸦片战争后,当时士人姚莹分析中国战败原因:“正由中国书生狃于不勤远略,海外事势夷 情,平日置之不讲,故一旦海舶猝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夫是以偾败至此耳”。下列选项 对此言论评价正确 是 A. 启迪国人开阔视野 B. 不满士人文弱缺乏尚武精神 C. 具有中体西用色彩 D. 指出了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姚莹之语准确指出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对世界大势不了 解,这一言论针砭时弊,有震聋发聩之效,能够启迪国人开阔视野,A 项正确;姚莹的言论中 强调的是国人不了解世界形势,而非不满于士人文弱,排除 B;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 的 的导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姚莹未明确提出学习西方技术,排除 C;材料更多指出书生于国 事失败之责任,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原因是农耕文明与工业分明的差距,排除 D。 6.20 世纪 20 年代,汉口的对外贸易出现了新的特点。输入品主要限于中国不能生产的产品, 如煤油、用电设备等。那些中国能生产的且价格高于国货的进口品越来越多地拒之门外。这 表明 A. 中国的轻工业产品物美价廉 B. 中国经济格局开始发生改变 C. 列强经济侵略受到一定抵制 D. 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20 世纪 20 年代,对于中国能够生产其价格高于国货的进口货品越来越多的被拒之门 外,说明中国开始有选择的进口外来商品,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故选 C;中国的轻 工产品物美价廉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A;材料内容不涉及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排除 B;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期间,20 世纪 20 年代已经不是黄金时期,排除 D。故 选 C。 7.影响如表中 1927 年至 1928 年、1949 年至 1956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 是 A. 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B. 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 C. 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D. 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答案】A 【解析】 【详解】1927 年至 1928 年中共党员中农民的比重较多,这主要和共产党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有关;1949 年至 1956 年中共党员农民比重开始下降,工人比重开始上升,这主要和共产党的 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有关,因此 A 正确;BCD 不属于共同的原因,排除。故选 A。 8.1961 年 9 月,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召开。周恩来总理致电祝贺:“愿会议对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反对新老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事业做出贡献。”这表明 A. 中国已经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B. 不结盟运动建立起国际政治新秩序 C. 不结盟运动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D. 中国与不结盟运动拥有共同的诉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都主张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 涉,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因此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国家有着共同的利益,故 D 项正确。 9.英国《自由大宪章》中涉及债务担保和连带责任的规定,与罗马法中“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 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的规定如出一辙。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 A. 英国法律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 B. 近代西方法律的源泉在罗马法 C. 罗马法中蕴含着天赋人权思想 D. 罗马法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 保护,其根源在罗马法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故 D 正确; 英国和古罗马社会性质不同,因 此两者的法律不存在继承发展关系,只能认定英国继承了罗马法精神,排除 A;B 与题无关, 排除;题干中重在保护债权人,与天赋人权无关,排除 C。 10.18 世纪中期以后的英国,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如彭斯的《杜河两岸》、布罗姆 菲尔德的《农夫之子》均描绘了少年时代乡村自然的美丽景色,克莱尔在《致倒下的榆树》 中则深情地把童年屋后的榆树作为朋友来看到,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社会转型的问题日益突出 B. 农民向往理想的田园生活 C. 文学创作实现了自我革新 D. 诗歌主题以乡村生活为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18 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此时倡导 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说明此时的文学创作关注社会问题,表明当时社会转型的问题日 益突出,故选 A 项;材料反映的是诗歌创作,不是农民的理想,排除 B 项;倡导爱护自然的 诗歌层出不穷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实现了自我革新,排除 C 项;诗歌主题是以爱护自然为主 题,而不是以乡村生活为主,排除 D 项。故选 A。 11.据统计,1924—1928 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 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 70%,制鞋工业为 70%,食品 加工业为 34%,皮革工业为 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 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B. 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 C. 放弃国家对经济 干预 D. 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可知,私人企业生产的产品 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可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故选 A。材料涉及的是“私 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分析,而非阶级构成分析,无法得出 B 项结论, 排除;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 5%,这说明苏俄并未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排除 C;从 5%的比重数据中可知,苏俄的国家资本主义并不发达,排除 D。 12.如图漫画讽刺了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该漫画旨在说明 A. 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 B. 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然存在 C. 经济全球化下各国应同舟共济 D. 美国全力抵制世界经济一体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中的英文和图示可以看出,美国扛着写着贸易和关税的火枪向中国和其他 国家开火,体现了美国排斥中国和其他国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加强,在这一时代潮流下,漫画中美国的做法不利于世界贸易的自由 发展,由此可以得出漫画的主旨强调经济全球化下各国应同舟共济,加强合作和联系,故 C 的项正确;漫画无法体现发达国家是最大获益者,故 A 项错误;B 项不是漫画的主旨,排除;漫 画中美国的做法不是抵制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抵制中国等国,故 D 项错误。故选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期,大量中国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在此转销至南亚、 中东地区;明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至明 末清初,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在欧洲,中国陶瓷是贵族才有实力享用的;到 了清代,各国通过各自的东印度公司来进口中国陶瓷。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的专家指出 早期的贸易瓷以中国特色的青花纹饰为主,后来出现了不少定制瓷,景德镇和福建的工匠,根 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陶瓷,中外贸易瓷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互动。 ——摘编自《明清贸易瓷见证中外文化互动》 材料二:16 世纪中后期,英国出口商品涉及手工业制品、畜牧业产品、矿产品及日常生活 必需品等许多项目。早在 15 世纪中叶以前,其主导出口项目是羊毛,而 15 世纪中叶以后,呢绒 成为主导出口项目。16 世纪中后期到 17 世纪中叶,新呢绒出口增加。 15 世纪末以来,英国进口商品有大量靛蓝、木材等手工业原料,还有非羊毛纺织品如亚麻 布、帆布、棉布、丝绸,以及谷物、葡萄酒等食品。16 世纪中后期,棉花、生丝、香料开始进 口。在进口商品中,大部分是国内纺织业及造船业所需原料,而利用这些原料生产的手工业制 品及船舶又促进了出口商品项目的发展。转口贸易或过境贸易也获得较快发展。从进出口贸 易总额来看,中国长期保持着顺差或出超地位。15 世纪末,英国进出口贸易有较大的顺差。在 获得贸易顺差的方式上,两国之间迥异。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物美价廉,而国内金银的价值又 比欧洲高得多,因此,欧洲人不仅从转运中国商品中获利;而且极力输出金银以从中套汇赢利。 相比之下,英国获得贸易顺差,不仅依靠其资源及生产优势,而且发展了转口贸易的优势。 一一摘编自张乃和《近代早期中英海外贸易市场体系发育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瓷器贸易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中后期以来英国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结合 以上材料分析中、英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贸易范围逐步扩大;与欧美由间接贸易到直接贸易;贸易瓷由以中国特色为 主发展为中西兼顾。原因:中国制瓷技术长期领先世界;瓷器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身;新航路 的开辟;面向欧洲市场创新与生产。 (2)特点:英国出口商品主要以呢绒为主;英国进口商品以手工业原料居多,而且与主导出口商品联系密切;英国获得贸易逆差通过资源、生产优势和转口贸易。影响:中国:贸易顺差,外 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对国外资源依赖程度低,对独立发展本国经 济和海外贸易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利于海洋发展战略的形成。英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强,从 而促使其积极扩大海外殖民地发展转口贸易,推动了英国海外贸易市场的扩大,使世界各地之 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在此转销至南亚、中东地区”“欧美地区已经 成为中国瓷器 全新市场”得出贸易范围逐步扩大;根据“各国通过各自的东印度公司来进口中 国陶瓷”得出与欧美由间接贸易到直接贸易;根据“早期的贸易瓷以中国特色的青花纹饰为 主,……景德镇和福建的工匠,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得出贸易瓷由以中国特色为主 发展为中西兼顾。原因: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得出瓷器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身; 根据“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 他们喜爱的陶瓷”得出面向欧洲市场创新与生产;还可从中国制瓷技术长期领先世界分析回答。 (2)特点:根据“15 世纪中叶以后,呢绒成为主导出口项目”得出英国出口商品主要以呢绒为主; 根据“英国进口商品有大量靛蓝、木材等手工业原料”得出英国进口商品以手工业原料居多,而 且与主导出口商品联系密切;根据“转口贸易或过境贸易也获得较快发展”得出英国获得贸易逆 差通过资源、生产优势和转口贸易。影响:中国:根据“中国长期保持着顺差或出超地位”,可 从贸易顺差,外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但不利于海洋发展战略的形成 分析回答。英国:根据“英国获得贸易顺差,不仅依靠其资源及生产优势,而且发展了转口贸易 的优势”,可从推动了英国海外贸易市场的扩大,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等分析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以上两条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的【答案】示例一:民族危机下的救国探索。 第一层次,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剧; 第二层次,各阶层救国探索: 第三层,卢作孚的救国探索。 示例二:卢作孚爱国救国情怀。 第一层,中华民族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 第二层,卢作孚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 示例三: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紧密相连。 第一层,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剧; 第二层,各阶层救国探索(包含卢作孚的救国实践); 第三层,个人要有社会责任和使命意识。 【解析】 【详解】结合题干中列举的两条线索,即列强侵略线索和抗争线索,将卢作孚生平与两条线 索联系在一起,可以得出民族危机下各阶层的救国探索。在论证过程中,围绕论点,将近代 重大历史事件罗列,如八国联军侵华,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在此背景下,卢作 孚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和同盟会,之后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体现了抗争。 以此类推,还可以列举抗战时期卢作孚的活动。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得出结论。 15.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 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 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 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 文帝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 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 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褒,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 致北魏的速亡。 第一种观点: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 经济文化发展莫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昨至洛阳,始知 衣冠士族,并在中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 民族融合。 (2)差异:根据材料“正朔相承,当在江左”“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可知,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根据材料“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 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 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褒,归于灭亡”可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 导致北魏的速亡。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持赞同或者否定,以赞成为例:根据材料“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 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 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可知,孝文帝改革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 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16.材料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 的奠基人之一。1928 年,梁思成学成归国,在东北大学创立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抗日战争时期,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 物,引起国际轰动。1942 年,梁思成开始《中国建筑史》的创作,对中国各时期建筑特征作 了分析比较。梁思成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几大特征,并且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 面分析了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达到了前人未达到的高度。1948 年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 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保护了北京的 文物和古城墙。50 年代提交《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 和城墙,保护旧北京城,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 ——摘编自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思成的主要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思成体现的时代精神。 【答案】(1)开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先河;保护中国古建筑;撰写中国古建筑书籍;系统研 究中国建筑历史;传播中国建筑文化。 (2)勇于创新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畏困难。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在东北大学创立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可知开中国近代建 筑教育的先河;根据材料“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主张 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得出保护中国古建筑;从 材料“抗日战争时期,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 建筑遗物,引起国际轰动。1942 年,梁思成开始《中国建筑史》的创作,对中国各时期建筑 特征作了分析比较。”可得出其撰写中国古建筑书籍;系统研究中国建筑历史;传播中国建 筑文化。 (2)时代精神可以从爱国心、勇于创新、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等角度回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