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 2020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联合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孔子治学主张“博学”,即”多闻”“多见”,掌握广博的知识,成为多才多艺的人。他说:“好
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较;好
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据此可知,孔子倡导“博学”的重要目的是
A. 増长人的才艺 B. 树德立人 C. 培育政治人才 D. 改造社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不好学会导致“愚……荡……贼……较……乱……狂”,说
明其认为好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道德素养的提升,即立德树人,B 正确;题干中不好学的结
果与才艺、政治、社会无关,由此可以推断好学目的不是增长才艺、培养政治人才、改造社
会,排除 A、C、D。
2.《剑桥中国史》作者引用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的话说,秦始皇自满,不愿意纳谏,犯
错误后还不准备改正。秦二世也大致如此,而子婴则软弱和生性孤独。“三主惑而终身不悟,
亡,不亦宜乎?”材料意在说明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 当权者统治暴虐 B. 当权者的智能缺陷
C. 秦始皇居功自傲 D. 体制建设缺乏创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秦朝三代君主在性格上具有缺陷,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B 正确;题干强
调的事统治者性格,而非执政情况,排除 A;题干不仅仅描述了秦始皇,排除 C;秦朝确立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制度创新,排除 D。
3.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在万历年间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
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显著增加 B. 流动人口增加促进手工业发展
C. 雇工素质较低制约着经济发展 D. 中国开始步入工场手工业时期
【答案】B【解析】
【详解】石门镇人少,需要雇佣临近地方的人,也就是流动人口,如没有这样的流动人口,
雇佣劳动力问题就难以解决,手工业也就无从进一步发展,故答案为 B 项;仅一个部门看不
出显著增加,排除 A 项;材料虽说所雇佣的人属无赖或者避罪者,但没有体现雇工素质低制
约经济发展,排除 C 项;中国在鸦片战争前,一直没有步入工场手工业时期,排除 D 项。
4.明代画家董其昌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依仗官势, 家乡鱼肉乡民,引起民愤,故有人据此创作
了《黑白传》等小说进行讽刺,说书人到处说唱,一时社会上遍传。该现象可以说明
A. 市民文学在明代发展到顶峰 B. 讥讽世事是明代小说的重要题材
C. 明代小说以描写民情为宗旨 D. 小说是明代信息传递 主要媒介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体现了明代官员仗势欺人一事被写入小说,命名为《黑白传》,极具讽刺意味,
然后说书人到处说唱,说明讥讽世事是当时小说的重要题材,B 正确;题干无法体现出小说发
展程度,排除 A;题干所述事情具有明显的讥讽意味,而非描写民情,而且也无法体现出当时
小说的宗旨,排除 C;D 中“主要”需要通过比较得出,题干未将小说和其它社会媒介比较,
排除。
5.1899 年春季,总理衝门将处理教案的权力逐级明确地下放到地方官手中,并规定“议定地方
官接待教士事宜数条如下:分别教中品秩:如主教其品秩既与督抚相同,应准其见总督、巡
抚……其余司铎,准其见府、厅、州、县之官,亦按照品秩以礼相答”。这些规定使得官员在处
理民教纠纷时
A. 往往被教会势力挟制 B. 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C. 有效地保护国民权益 D. 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東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政府将西方宗教教职与地方行政官员品级相对应,要求地方官“按照品秩以礼相
答”,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西方宗教教职人员明显高于中国百姓,甚至地方官员,导致地方政府
在处理民教纠纷时,往往被教会势力挟持,容易造成基层社会与洋教冲突,A 正确;总理衙门
的规定反而使地方政府处理教民纠纷时更加棘手,不利于效率提升,排除 B;总理衙门的规定
利于洋人,不利于保护本国国民的权益,排除 C;D 与题无关,排除。
6.19 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尖锐地批评洋务派,说他们“盗西法之虚声,
在
的而沿中土之实弊”,“根本不浄,百事皆非”,实乃“误国害民”。20 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又
尖锐地批评康、梁为首的立宪派,一面讲爱国,一面支持清政府,“尚作立宪幻梦,爱国盲谈”
这种矛盾灭裂的行径,“非爱国也,实害国也”。康、梁从指责别人高唱“爱国实则“误国”,
到被别人指责“害国”,这说明
A. 近代中国充斥着“真爱国”与“假爱国”的斗争 B. “忠君”与“爱国”对立绝对不能兼
容
C. 爱国主义必须同时代潮流与历史发展方向相统一 D. “爱国主义”旗帜有益政治运动的发
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19 世纪末,洋务运动学习器物失败,康梁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符合历史潮流,因此其批判洋务派“误国害民”,但是在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 变革需要通
过革命手段来实现,当时的康梁“,一面讲爱国,一面支持清政府”,其行为遭到批判,认为其
“非爱国也,实害国也”,说明爱国主义必须与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方向相统一,C 正确;康梁
并非“假爱国”,排除 A;B 表述绝对,排除;康梁在后期逐渐走向保守,因此这一时期康梁
的主张成为阻碍政治运动的因素,排除 D。
7.有学者指出:国际法上的战争或法律上的战争状态既要有事实的要素,也要有意识的要素。战
争的开始,必须通过宣战,可以不一定是布告宣战或宣战声明,只要有交战意向的明确表示即
可,这样广义上的宣战实际上就成为国家关系由和平状态进入战争状态的个重要标志。据此分
析,能够为中国“十四年抗战”说提供重要依据的事实是
A.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的抗日宣言 B. “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组建东北抗
日联军
C. “七七”事变后发表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宣言 D.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的自
卫宣言
【答案】A
【解析】
【详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发表抗日宣言,这是一种有一种交战意向的明确表示,意味
着抗战从 1931 年就开始,可以作为“十四年抗战”的依据,A 正确;共产党组建东北抗日联
军属于事实要素,题干强调的是意识要素,排除 B;C、D 发生于 1937 年,不能作为“抗战十
四年”的佐证,排除.
的8.1962 年初,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会上关于国民
经济发展的目标,从建设“工业体系”变更为建设“经济体系”。这一变更
A. 纠正了“大跃进”的错误 B. 标志着科学发展理念形成
C. 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 确立了经济发展明确目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经济体系”相对“工业体系”更全面些,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 正确;纠正
了“大跃进”错误的说法并不全面,排除 A;1962 年依然是左倾思想,并未标志着科学发展
理念形成,排除 B;题干信息谈不上明确,排除 D。
9.色诺芬说:“凡官吏是从合乎法律规定的人们中间选出来的地方,他认为是贵族政治。凡是根
据财产价值而指派官吏的地方,是富豪政治。凡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被选为官吏的地方,是民
主政治。”下列属于富豪政治的时期是
A. 梭伦改革前 B. 梭伦时期 C. 克里斯提尼时期 D. 伯利克里
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凡是根据财产价值而指派官吏的地方,是富豪政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梭伦改革中按照财产划分等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政治权利,符合题干中所说的“富豪政治”,
B 正确;梭伦改革前是是贵族政治,排除 A;克里斯提尼不再按照财产划分等级,因此不是富
豪政治,排除 C;伯里克利时期所有公民具备参政权,属于民主政治,排除 D。
10.英国经济史学家 T・S・阿什顿认为,“工业资本是他自身 主要创造者”。英国工业革命时
期持续性、高比例的利润“反哺回投”是保证工业资本迅速增长、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这说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影响一个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能否广泛地吸引社会资本 B. 政府政策的支持
C. 企业家的个人意志及策略 D. 国际市场的拓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持续性、高比例的利润‘反哺回投’”指的是企业家将前
期所得利润再次投入生产,以保证工业资本训迅速增长、企业发展壮大,因此能否实现“反哺
回投”主要取决于企业家个人意志和策略,C 正确;题干中的资本并不是指社会资本,排除 A;
的材料中的反哺回投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 B;D 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11.二战后,美国政府高层官员认识到,在全球争取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心灵和思想”的斗争
中,种族问题对美国相当不利。霍华德大学校长莫迪凯・约翰逊警告说:“每延迟一天改革种
族隔离制度,都是在促进共产主义在非洲和亚洲的传播。”据此可知
A. 美国的种族问题不利于对苏冷战的开展 B. 美国政府高层推动了种族问题的解决
C. 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D. 共产主义势力在亚非增长引发美国恐
惧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政府高层官员认为种族问题对于美国争取第三世界不利,从莫迪凯・约翰逊的
言论中可以看出,其认为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会导致第三世界走向共产主义,由此可知,美
国的种族问题不利于对苏冷战,尤其不利于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扩张,A 正确;题干未涉及种族
问题解决,排除 B;材料主旨是美国对于种族问题的认识,而非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排除
C;共产主义势力在亚非的增长是美国高层认为不解决种族问题的结果,而非事实,排除 D。
12.(美国)生物公司孟山都,几乎已经将世界各处的农家,都转变成为他们的订户。他们每年提
出新的基因改造品种,可以抵御各种疾病,也可以提高产量。各种的基因改造后果,使农家乐于
使用。后果则是:没有一个农家再能自足地在春季播下自己选择的种子・这说明
A. 基因作物品种推广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B. 生物科技使农作物疾病销声置迹
C. 全世界农民无法摆脱孟山都公司的控制 D. 科技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孟山都生物公司通过基因改造技术,将全世界的农家变为其订户,说明科技发展促
进了经济全球化,D 正确;题干未涉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 A;B、C 表述绝对,排除;
二、非选择题
(一)必做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西方争取自由有两次壮举。第一次是 14 世纪到 17 世纪的文艺复兴那是人
们要从教皇那里争取人应有的地位。第二次是 17 世纪开始,涌现出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
国的卢梭和伏尔泰以及美国的杰斐逊和潘恩等一批启蒙思想家。这些思想家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他们总是以全社会总代表的身份和口吻,来宣传实际上当时只有资产阶级才享有的权利。西方关于自由有两句名言,一句是在《马赛曲》里唱的:“不自由,毋宁死!”另一句是罗兰夫
人在断头台上说的:“自由,自由,几多恶行假汝之名以行!”(也译作:自由,自由,多少坏事都
是以你的名义干的!)
——詹得雄《冷眼向洋看世界:西方民主的反思》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刚结束,美国便遭遇了一场“谢司起义(1786-1787),
这引起了当时美国政界的恐慌,他们把所有的动荡都算在民主的账上,迫不及待地以法律和正
义的名义熄灭民主之火。在此背景下,1787 年,由包括汉密尔顿麦迪逊、莫里斯、梅森、格里、
伦道夫等所谓“国父”在内的 55 位政治精英召开的制宪会议,成为对民主的声讨会,他们把“民
主”这个词与“动荡”、“愚蠢”、“过分”、“危险”、“罪恶”、“暴政”等在一起。既然美
国的国父们对民主很反感,他们当然不愿建立一个由众议院主导(或民意主导)的政体,而是通
过各种制度设计来劇弱众议院的权力。一是分割立法权,设立上议院参议院),由最具有身份、
地位与财富的“高贵人士”组成;二是赋予总统“帝国般的权力”,使他的政治地位高于议会,
有人把美国总統看成是选出来的君主;三是赋予具有贵族色彩且不受民意影响的最高法院可
以宣布立法无效。因此,人们天真地以为美国的两院制、三权分立是民主的象征,谁知道这种
设计的本意正是为限制民主。
——尹汉宁《西方民主源流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争取“自由”的两次壮举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取得
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 1787 年制宪会议制定宪法的基本着眼点,并结合
宪法主要内容予以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自由”与“民主”的认识。
【答案】(1) 原因:文艺复兴运动:商品经济发展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凸显了人的能力与需
求,从而要求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启蒙运动:随着资产阶级壮大,他们不甘心自己地位的低
下和受层层盘剥,要求从神权和王权那里争取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由。
成果: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摆脱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思想获得解放,使人的能动性得到进
一步发挥,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启蒙运动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引发了一些国家轰轰烈烈的资产
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神权和专制王权,使新兴资产阶级取得定的政治权力, 逐步确立了资
产阶级代议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政
治蓝图)。
(2)着眼点: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政府(或国家)。说明:宪法将邦联制改为联邦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从而提高了政府的运转效率:
通过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实现了权力的制衡,有利于防止权力的出现,保障政府机构的有
序运转:通过对众议院权力的限制,使美国政治能够按照社会精英阶层的构想运作,防止了社
会民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的过度影响。
(3)认识:“自由”与“民主”作为两面旗帜,在封建社会后期,对促进社会转型发挥过积极
作用:没有绝对的不受限制的“自由",应以不侵犯他人利益,不触犯法律为前提:“自由”总与
当时的社会环境相联系,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空泛地谈论“自由"或从事所谓的“自由”运动:,
“民主”与社会发展及国情密切相关,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或国情相适应,事实上全世界
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体制:要理性地对待“自由”与“民主”,对“自由”与“民主”理解有误
或运用不当,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解析】
【详解】(1) 原因:文艺复兴运动: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 世纪到 17 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
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凸显了人的能力与需求,从而要求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启蒙运动: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 世纪的欧洲,随着资产阶级壮大,他们不甘心自己地位的低下和受层
层盘剥,要求从神权和王权那里争取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由。
成果:根据材料“文艺复兴那是人们要从教皇那里争取人应有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摆脱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思想获得解放,使人的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
挥,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根据材料“:他们总是以全社会总代表的身份和口吻,来宣传实际上
当时只有资产阶级才享有的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引发了
一些国家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神权和专制王权,使新兴资产阶级取得定的
政治权力, 逐步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为资本主
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2)着眼点:根据材料“他们把所有的动荡都算在民主的账上,迫不及待地以法律和正义的名
义熄灭民主之火”“他们当然不愿建立一个由众议院主导(或民意主导)的政体,而是通过各种
制度设计来劇弱众议院的权力”可知,美国 1787 年宪法的着眼点是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政府。
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 年宪法将邦联制改为联邦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从而提高了政府的运转效率;根据材料“一是分割立法权,设立上议院参议院……二是赋予总
统‘帝国般的权力’,使他的政治地位高于议会……三是赋予具有贵族色彩且不受民意影响的
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立法无效”可知,通过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实现了权力的制衡,有利于
防止权力的出现,保障政府机构的有序运转;根据材料“55 位政治精英召开的制宪会议,成为对民主的声讨会”“他们当然不愿建立一个由众议院主导(或民意主导)的政体,而是通过各种
制度设计来劇弱众议院的权力”可知,通过对众议院权力的限制,使美国政治能够按照社会
精英阶层的构想运作,防止了社会民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的过度影响。
(3)认识: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自由,自由,几多恶行假汝之名以行”“他们把‘民主’这
个词与‘动荡’、‘愚蠢’、‘过分’、‘危险’、‘罪恶’、‘暴政’等在一起”并结合所学知
识,从自由和民主的相对性角度分析。肯定两者在社会转型期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指出自由
和民主是相对的,要与社会环境以及国情相联系,得出理性认识民主自由。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乔治敦大学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R・S・克菜因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
出测算综合国力的公式为:Pp=(C+E+M)X(S+W)
(注:Pp 指综合国力,C 为基本实体,E 为经济实力,M 为军事实力,S 是指精神力量包括战略
目标,W 为追求国家战略的意志。)
——摘自《克菜因的综合国力方程》
请运用中国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综合国力计算公式中的
2 个以上要素进行探讨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正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
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观点:公式可较准确算出一定时期某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说明:明清时期,
中国地大物博,基本实体大,传统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经济实力度位居世界第一;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强化,统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军队数量多,火药武器装备在工业革命
前一度世界领先;儒家思想中具有理性成分,国家突出用思想统一维护大一统,工业革命以
前的明清时期,中国综合国力稳居世界第。
示例二:观点:公式有合理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应补充科技、社会制度、公民的素养等。
说明:明清时期,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经济总量一度长期第一,但明清时期封建
专制政治僵化;思想文化控制严密,闭关锁国,中国长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逐步落伍于世界;
明清时期的科技、经济均没有实质性发展,综合国力下降;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近代科技
广泛普及,教育大众化,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建立,民主建设逐步完善,西方国家综合国力迅
速上升,而中国综合国力没有变化,下降为二流国家。
(注: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详解】观点:根据材料中所列公式和题干要求,可以赞成或者反对。以赞成为例。首先表
明立场,即公式可较准确算出一定时期某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说明:根据公式内容“Pp 指综
合国力,C 为基本实体,E 为经济实力,M 为军事实力,S 是指精神力量包括战略目标,W 为追求国
家战略的意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实
力,如明清时期,中国地大物博,基本实体大,传统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经济实力度位居世
界第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强化,统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军队数量多,火药武
器装备在工业革命前一度世界领先;儒家思想中具有理性成分,国家突出用思想统一维护大
一统。最后得出结论,工业革命以前的明清时期,中国综合国力稳居世界第。
(二)选做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京政府的地方自治法案,1929 年公布。国民党的乡村自治首先是行政意义上的乡
村政治清理,其中包括重新划分县以下的行政区、建立健全各级机构、清查户口、健全和完善
地方武装。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真的想要实行乡村自治或者地方自治,之所以如此作为,外部因
素是欧美国家的一些民间组织的推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河北定县自治实验),和一些
学者的鼓吹(晏阳初、梁漱溟、李景汉等),内部因素则是国民党和政府若干“有识之士”想借
此强化乡村控制,防共反共。在推行乡村自治时,国民党内部尚未统一,各色新老军阀之间的战
争正方兴末艾。所以这种假模假样的自治运动从开始就决定了它的半途流产。国民党政府乡
村自治或者乡村改造的第二项内容,是土地整理、田赋整顿和租佃改良三位一体的乡村改良计
划。由于国民党在乡村缺乏起码的权威,不得不依靠武化和劣化的地方精英来打通上层和下层,
凡是损害他们利益的所有改革自然无法推行。南京政府虽然曾于 1929 年、1930 年和 1932 年
接连颁布“二五减租”法令,但只有少数省份看在中央政府的面子上还能提及这些法案,却根
本就没有实行,多数省份甚至连提都懒得提。
——摘编自张鸣《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乡村自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自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乡村自治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案】(1)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与红军的发展;西方国家相关组织的推
动;国民政府内部有识之士的的要求;国民政府希望改变其对农村控制力薄弱的状况。
(2)原因:国民政府对乡村自治缺乏诚心,并不想真正解决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国民党内部
尚未统一,矛盾斗争激烈;国民政府在地方缺乏权威性,中央政策在地方得不到切实执行;
乡村自治所依靠的力量是地方精英,对有损他们利益的措施进行抵制;乡村运动没有使广大基层民众得到实惠,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内部因素则是国民党和政府若干“有识之士”想借此强化乡村
控制,防共反共”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自治的内部因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
根据地与红军的发展;根据材料“部因素是欧美国家的一些民间组织的推动(美国洛克菲勒基
金会资助河北定县自治实验),和一些学者的鼓吹(晏阳初、梁漱溟、李景汉等)”可得出西方
国家相关组织的推动和国民政府内部有识之士的的要求;根据材料“想借此强化乡村控制”
可知,国民政府希望改变其对农村控制力薄弱的状况。
(2)原因:根据材料“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真 想要实行乡村自治或者地方自治”可知,国民政
府对乡村自治缺乏诚心,并不想真正解决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根据材料“在推行乡村自治
时,国民党内部尚未统一,各色新老军阀之间的战争正方兴末艾”可知,国民党内部尚未统一,
矛盾斗争激烈;根据材料“由于国民党在乡村缺乏起码的权威,不得不依靠武化和劣化的地方
精英来打通上层和下层,凡是损害他们利益的所有改革自然无法推行”可得出,国民政府在地
方缺乏权威性,中央政策在地方得不到切实执行,而且乡村自治所依靠的力量是地方精英,
对有损他们利益的措施进行抵制;从农民的支持程度看,乡村运动没有使广大基层民众得到
实惠,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并不断深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国际大势的最基本认
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承认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局部动荡频繁发生。局
部战争就是局部动荡的最极端形态,其动因复杂,危害深重,需引起高度重
第一次海湾战争(1991 年)历时只有 42 天,但是其所付出的战争成本却尤为巨大从军费消
耗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共耗费 670 多亿美元,其中美军耗费 611 亿美元,平均日耗高
达近 15 亿美元。这一数字创下此前历次战争史上平均日耗的最高纪录。科索沃战争(1999 年
3 月 24 日至 1999 年 6 月 10 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共出动飞机 2 万架次,投下了 2.1 万吨炸
弹,发射了 1300 枚巡航导弾,造成南联盟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军事、民用、工业设施和居民区的
严重破坏,使南经济倒退 10-15 年。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约》禁用的集束炸弹导
致新生儿白血病和各种形病。持续的轰炸还严重恶化了南联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
境。
美国所发动的阿富汗战争(2001 年)与伊拉克战争(在 2003 年),尽管从军事目的上来看,
美国成功实现了两国的政权更迭,并且也在接照美国的方式对两国进行“国家重建”。但是,源
的于多种因素,今为止,阿富汗、伊拉克仍处于动荡之中,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稳定条件
都不具备,并且还为极端势力、恐怖势力提供了温床与庇护所,使得两国成为了地区和平与稳
定的潜在威胁。
——刘建飞、陈积敏《局部战争何以层出不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局部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1) 特点:持续时间短;战争成本高;对经济的破坏性强;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危
害巨大;对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大;战争频度高。
(2)原因: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高,是造成战争成本高、破坏性强的主要原因;从所举事例
看,美国是局部战争的主要交战方,对手则多是小国弱国,实力相差悬殊,因此战争持续时
间一般较短;冷战结束后,地区矛盾、民族矛盾凸显,美国为称霸世界利用、插手地区事物,
是局部战争频发的主要原因;个别国家不遵守国际相关协定,使用违禁武器,是造成生态环
境恶化的原因;对战后问题处理失当,给极端势力、恐怖势力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环境,
从而对和平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解析】
【详解】(1) 特点:根据材料“第一次海湾战争(1991 年)历时只有 42 天”可知,持续时间短;
根据材料“但是其所付出的战争成本却尤为巨大从军费消耗来看……平均日耗高达近 15 亿美
元。这一数字创下此前历次战争史上平均日耗的最高纪录”可知,战争成本高;根据材料“造
成南联盟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军事、民用、工业设施和居民区的严重破坏,使南经济倒退 10-15
年”可知,对经济的破坏性强;根据材料“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约》禁用的集
束炸弹导致新生儿白血病和各种形病。持续的轰炸还严重恶化了南联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
的生态环境”可知,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危害巨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局部战争对世界
和平的潜在威胁大,而且从间隔时间来看,局部战争战争频度高。
(2)原因:根据题干中“贫铀弹”“集束炸弹”“巡航导弹”“飞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高,是造成战争成本高、破坏性强的主要原因;根据题干提到的战争,
如美国轰炸南联盟、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可以看出,美国是局部战争的主要交战方,对
手则多是小国弱国,实力相差悬殊,因此战争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根据材料“国成功实现了
两国的政权更迭,并且也在接照美国的方式对两国进行‘国家重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冷战结束后,地区矛盾、民族矛盾凸显,美国为称霸世界利用、插手地区事物,是局部战争
频发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约》禁用的集束炸弹导致新生儿白血病和各种形病”可知,个别国家不遵守国际相关协定,使用违禁武器,是造成生态
环境恶化的原因;根据材料“阿富汗、伊拉克仍处于动荡之中,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
稳定条件都不具备,并且还为极端势力、恐怖势力提供了温床与庇护所,使得两国成为了地区
和平与稳定的潜在威胁”可知,对战后问题处理失当,给极端势力、恐怖势力的生存与发展,
提供了环境,从而对和平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蠡,公元前 536 年出生于宛地三户邑。年轻时生活很贫困,但独有所学,胸怀霸王
之道,不为乡里常人所理解。后为县令文种所遇,引为知己。二人相约共勉,欲去楚赴越,共建
奇功。
越王兴师伐吴,兵困于会稽,已成束手待毙之势。范建议越王及王妃、亲近之臣数百人入
吴为奴。范蠡自己也主动请求随王入吴为奴。越王、范君臣以其超乎常人的忍辱、坚定,终于
赢得吴王的同情、懈怠,于鲁哀公五年被故归国。越王君臣一踏上国土,范就开始给越王谋划”
节事”强吴之计,对内努力发展生产,提高国民素质;对外卑弱以自持,柔顺以事吴,同时接好齐
国,亲近楚国,依附晋国。静观守志,以待时机。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于是,范
认为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越“遂兴师伐吴”最终成就了越国霸业。
(灭吴后)范蠡不贪求勾践“与子分国”的许诺,灭吴之后,飘然而去。据司马迁的记载,范
去越入齐之后,主要经商,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用于商战谋略中,故所谋必成,“致累
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摘编自饶恒久《范生平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蠡的品格特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蠡成为载入史册的一代名臣的客观原因。
【答案】(1)品格:安贫乐道,有理想;忠诚守信,有担当;审时度势,善于谋略;脚踏实地,
干实事;淡泊名利,乐善好施。
(2)原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招贤纳士,为范蠡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春秋时期,
中国文化趋于活跃,出现老子孔子等著名思想家,为范蠡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思想营养;春
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使私蠡得以较深刻地观察思考社会问题,并将相关想法付诸实践,取得
成效;当时宽松的营商环境,使范蠡的哲学、军事思想得以在商战中运用发挥;形成于春秋
战国时期的中华主流文化价值观,与范蠡的品格特性具有高度致性,因而范蠡经常为后人所
称颂。
【解析】【详解】(1)品格:根据材料“年轻时生活很贫困,但独有所学,胸怀霸王之道,不为乡里常人
所理解”可知,范蠡安贫乐道,有理想;根据材料“越王兴师伐吴,兵困于会稽,已成束手待
毙之势。范建议越王及王妃、亲近之臣数百人入吴为奴。范蠡自己也主动请求随王入吴为奴”
可知,范蠡忠诚守信,有担当;根据材料“对内努力发展生产,提高国民素质;对外卑弱以自
持,柔顺以事吴,同时接好齐国,亲近楚国,依附晋国。静观守志,以待时机”“范认为战略进攻
的时机已经到来,越‘遂兴师伐吴’最终成就了越国霸业”可知,审时度势,善于谋略;脚踏
实地,干实事;根据材料“(灭吴后)范蠡不贪求勾践‘与子分国’的许诺,灭吴之后,飘然而
去”“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可知,淡泊名利,乐善好施。
(2)原因:根据材料“二人相约共勉,欲去楚赴越,共建奇功”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诸
侯国招贤纳士,为范蠡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根据材料“但独有所学,胸怀霸王之道”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中国文化趋于活跃,出现老子孔子等著名思想家,为范蠡的成
长与发展提供了思想营养;根据材料“范就开始给越王谋划‘节事’强吴之计,对内努力发展
生产,提高国民素质;对外卑弱以自持,柔顺以事吴,同时接好齐国,亲近楚国,依附晋国”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使私蠡得以较深刻地观察思考社会问题,并将相关
想法付诸实践,取得成效;根据材料“范去越入齐之后,主要经商,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军事
思想用于商战谋略中,故所谋必成”可知,当时宽松的营商环境,使范蠡的哲学、军事思想得
以在商战中运用发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华主流文化价值观,与
范蠡的品格特性具有高度致性,因而范蠡经常为后人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