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 2020 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墨于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又利并重观。二者共通之处在于强调
A. 义利兼得 B. 重义轻利 C. 重利轻义 D. 义利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
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知,孔子认为如果富贵不是用正当手段得到,那么宁愿不要,如果不
正当手段摆脱贫困,那么久摆脱不了,体现了孔子的义利观;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强
调的事互相有爱,能够都得到利益,也是强调的墨子的义利观,因此二者都强调了义利关系,
D 项正确;材料中二者都强调的事义利关系,而不是强调义利兼得,A 项错误;重义轻利不符
合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B 项错误;材料内容都强调了二者的义利关系,没有强调重利
轻义,C 项错误。
2.贾谊指出,秦“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措
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终于败亡。“岂不哀哉”。这一记载主
要说明
A. 汉代士人对秦的文化政策反思 B. 秦朝亡于法家残酷的刑罚思想
C. 焚书坑儒政策不利于文化传承 D. 秦朝缺乏忠臣谋士导致秦灭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措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终
于败亡”等信息可知,作者将秦亡国归结为统治者的政策堵塞言路,即体现了汉代士人对秦
文化政策的反思,A 项正确;材料中作者将秦亡国归结为统治者的政策堵塞言路,没有强调秦
朝灭亡于法家残酷的刑罚思想,B 项错误;焚书坑儒正常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但材料主旨内容
不是评价焚书坑儒政策,C 项错误;材料中作者将秦亡国归结为统治者的政策堵塞言路,没有
强调秦朝缺乏忠臣谋士导致秦朝灭亡,D 项错误。
3.“《宋刑统》皆汉唐旧文,法家之五经也。国初尝修之,颇存南北朝之法。如‘奴婢不得与齐民伍’,有‘奴婢贱人,类同畜产’之语。不可为训,皆当删去”。据此推断宋代
A. 春秋决狱的司法惯例被淘汰 B. 宋代法律舍弃五经内容
C. 人身依附关系出现某种松动 D. 人口买卖关系司空见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如‘奴婢不得与齐民伍’,有‘奴婢贱人,类同畜产’之语。不可为训,
皆当删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体现了宋代删去“奴婢贱人”“奴婢不得与齐民伍”等
规定,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C 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删去“奴
婢贱人”“奴婢不得与齐民伍”的规定,没有体现春秋决狱司法惯例是否被淘汰的问题,A 项
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宋代舍弃了“奴婢贱人”“奴婢不得与齐民伍”的规定,没有强调宋
代法律舍弃五经内容,B 项错误;材料所述删去不利于奴婢相关的规定,体现了这时期人身依
附关系有所松动,没有体现人口买卖司空见惯,D 项错误。
4.顾炎式说:"近代之贪吏,倍甚于唐宋之时。所以然者,钱重而难运,银轻而易带;难运,则少取
之而以为多,易带,则多取之而犹以为少。非唐宋之吏多廉,今之吏贪也,势使之然也"。其所指
之“势”为
A. 封建社会后期的弊病滋生 B. 白银货币化的结果
C. 贪官污吏横行的明代社会 D. 商品经济发展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近代之贪吏,倍甚于唐宋之时”“易带,则多取之而犹以为少”“非唐宋
之吏多廉,今之吏贪也,势使之然也”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白银贪污比铜钱更为方便,
即白银货币化助长了官吏的贪污,B 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白银货币化助长了官员的贪
污,没有体现封建社会后期的弊病,A 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内容,A 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
白银货币化助长了官员的贪污,“贪官污吏横行”表述不符合材料内容,C 项错误;材料内容
强调的是白银货币化对官员贪污的的影响,没有强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 项错误。
5.1887 年,黄遵宪写 《日本国志》长期无人问津,8 年后,得以正式刊行,并受到清廷各个阶
层的重视,几个书局重印了它,甚至光绪皇帝也成了它的读者。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 日本改革 成功值得学习借鉴 B. 肯定了黄遵宪学习日本的思想
C. 清政府急需变革的理论和经验 D. 维新变法运动进入到高潮阶段
【答案】C
的
的【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87 年,黄遵宪写的《日本国志》长期无人问津,8 年后,得以正式刊
行……甚至光绪皇帝也成了它的读者”结合所学可知,8 年后,即使 1895 年,是甲午中日战
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推动《日本国志》在国内各个阶层的重视,反映了清政府急需
变革的理论和经验,C 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895 年《日本国志》在中国收到重
视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迫在眉睫,日本改革的成功值得学习不是材料所反
映的本质问题,A 项错误;肯定黄遵宪学习日本的思想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并且材料并
未体现黄遵宪主张学习日本,B 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是在 1898 年时期,与材料时间不
符,D 项错误。
6.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国家思想》指出国人“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一己而不知有国家”、
“独善其身,乡党自好,畏国事为已累而逸之”。这一认识反映
A. 国人安分守已恪守儒家伦理道德 B. 家族乡土意识不利国家主义孕育
C. 国家主要职能督促国民独善其身 D. 中国不缺乏西方提倡的个人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一己而不知有国家”“独善其身,乡党自好,
畏国事为已累而逸之”等信息可知,梁启超认为国人追求独善其身,乡党自好,近代民族意
识还未觉醒,即家族乡土意识阻碍了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孕育,B 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
国人未形成近代民族意识,没有强调国人安分守己恪守儒家伦理道德的信息,A 项错误;材料
内容没有涉及国家主义职能,无法得出国家主义职能是督促国民独善其身的结论,C 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族乡土意识不利于国家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没有强调中国
的个人主义,D 项错误。
7.李大钊在《自然 伦理观与孔子》指出:“故余之捂击孔子,非捂击孔子之本身,乃捂击孔子
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捂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可见五四新文
化运动
A. 并非全面反传统文化 B. 以西方文化革新传统
C. 断裂传统文化 基础 D. 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非捂击孔子之本身,乃捂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
的
的击孔子,乃捂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等信息可知,李大钊强调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进
言论并非抨击孔子本人,而是束缚人思想和作为历代君主所雕塑的偶像的孔教,说明五四新
文化运动并非全面反传统文化,A 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
态度,没有体现以西方文化革新传统的信息,B 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系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并
非全面否定传统文化,说明并非断裂传统文化的基础,C 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系的是五四新文
化运动并非全面否定传统文化,D 项错误。
8.《西京医药》载:民国二十一年,“查潼关瘟疫发生之日,在端阳节前三日,初染之人,为外省
籍刘娃母,居徐家巷,由饮潼水而发。继之者马娃、刘娃,均有潼水入城之水闸处汲水。自此
户户染疫”。这一记载反映潼关瘟疫
A. 由外地传来 B. 因端阳节聚集引发
C. 由本地引发 D. 由内外地共同引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外省籍刘娃母,居徐家巷,由饮潼水而发”“继之者马娃、刘娃,均有
潼水入城之水闸处汲水。自此户户染疫”等信息可知,外省籍刘娃母喝潼水引发瘟疫,继而
马娃、刘娃等都喝潼水而染疫,说明潼关瘟疫由于饮潼关水而内外地共同引发,D 项正确;材
料内容体现的是内外地人由于饮潼关水而共同引发,不是由外地传来,A 项错误;潼关瘟疫是
由于饮潼关水而引发,而不是因端阳节聚集引发,B 项错误;潼关瘟疫是由外省籍刘娃母喝潼
水引发,而不是由本地引发,C 项错误。
9.“城邦管理变得公开,精英们不得不为赢得较他们低贱的同胞的心灵和投票而竞争,个人成
功越来越以大众口味为依归,精英政治家比以前更直接地向非精英阶层的公民负责。普通雅
典人对管理国家的参与,首次在制度上成为现实”。据此推知该制度可能是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议事会
C. 陶片放逐法 D. 陪审法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赢得较他们低贱的同胞的心灵和投票而竞争,个人成功越来越以大众口
味为依归”“普通雅典人对管理国家的参与,首次在制度上成为现实”结合所学可知,公民认
为某人的行为损害了公民利益,威胁到城邦民主,就将其名字写在陶片上,如果一个人的得
票数超过 6000,就被放逐国门十年,因此精英们的行为符合“大众的口味”,以获得较他们低贱同胞的支持,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陶片放逐法,C 项正确;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陶片放逐法,而不是公民大会,A 项错误;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
构并兼有政府职能,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陶片放逐法,B 项错误;陪审法庭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
案件,与材料信息无关,D 项错误。
10.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虔诚的物文化,蕴涵宗教气息的艺术品和物件遍布街头巷尾,在
当时大肆畅销。据此推断该现象盛行的主要原因
A. 人文主义思想的萌动 B. 艺术品成为沟通人与上帝的媒介
C. 民众反抗教会的欺压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时期,蕴涵宗教气息的艺术品和物件畅销,虔诚的“物文化”在意大利大
行其道,主要是由于人文主义思想的萌动,A 项正确;艺术品并非沟通“人与上帝的媒介”,B
项错误;“民众反抗教会的欺压”与材料内容无关,C 项错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发
展不是“物文化”盛行的主要原因,D 项错误。
11.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偏重知识实用性,增设科学、工艺、技术词条,尤其将早期“总
汇- -陈列式"条目法转为抽绎法,编写精准的文字和图表,审视法国的手工艺传统,开创了传
统技术的现代方向。其对法国最重要的贡献是
A. 填补工匠与学者间的鸿沟 B. 开启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C. 促进了法国工业技术进步 D. 成为启蒙运动的集大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派的理解和认识。从材料中“编写精准的……
开创现代方向”等处可以看出《百科全书》的创新做法推动了法国工业技术的进步,故 C 项
说法正确;材料中仅提到《百科全书》在知识实用性方面的改变,并不能说明其填补了工匠
与学者的鸿沟,故 A 项说法错误,排除;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派发展于启蒙运动的后期阶段,
没有开启理性时代的到来,故 B 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只说明了其在知识实用性方面的进
步,不能说明它成为启蒙运动的集大成,故 D 项说法错误,排除。
12.贸易保护政策是指利用国家权力,制订高额关税以及各种限制进口措施,防止外国商品竞争,
保护本国市场和产业。其实质和下列哪种经济思想最接近
A. 新自由主义 B. 重商主义 C. 凯恩斯主义 D. 自由主义【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制订高额关税以及各种限制进口措施,防止外国商品竞争,保护本国市场
和产业”可知,该贸易政策主张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与外国商业竞争,从而增加国家财富,
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B 项正确;新自由主义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均强调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
排除 AD 两项;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
刺激经济,维持繁荣,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于郡县之
中”,即地方分权以制约中央的思想;黄宗羲则提出了比较彻底的主张,认为君是为民而设的,
并提出“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他们的思想不是舶来品、
西洋货,而仍然是打着“三代之治”旗号的儒学传统。但似乎可以说,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这
批思想家倒真可以说是具有某种近代意义的“法家”,以至于梁启超说:“此等论调,由今日
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民国初年,伴随政治上的动荡局势和帝制复辟的酝酿,思想界一度出现尊孔复
古逆流,学术界注重传统风气的抬头……凡此种种,都与民国精神不相吻合。与此同时,民
国局面的不如人意,促进了另一批知识分子的深刻反思,引发了进一步宣传民主、科学,猛
烈批判传统的新文化启蒙运动。如果说,民国初期到 20 年代末期中国思想界的变动主要表现
在对西方思想的引入、介绍、疏解和一般地运用方面,那么,由 30 年代开始,借鉴西方思想,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实际的需要,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便成为中国思想发展的主
要趋势。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仍打着“三代之治”
旗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与明清之际思想相比,民国时期新文化启蒙思想的特点。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新文化启蒙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主要内容:主张地方分权,反对中央集权;主张依法治国,反对君主专制和人治;提倡工商皆本;反对理学空谈,强调经世致用。
原因:君主专制集权的高度强化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缺乏必需
的物质基础;黄宗羲、顾炎武等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传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
(2)特点: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思想;以追求政治民主和民族解放为思想主题。
影响:新文化运动时期宣扬了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解放,动摇了封
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
基础;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新民主主义
革命理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地方分权以制约中央的思想”,可见主张地方分权,反对中
央集权;由材料“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可见主张依法治国,反
对君主专制和人治;结合所学,黄宗羲还提倡工商皆本;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均反对理学空
谈,强调经世致用。第二小问,可以从君主专制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程度低、早期启蒙思想
家的阶级局限性和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等方面归纳。
(2)第一小问,由材料“对西方思想的引入、介绍、疏解和一般地运用”,可见吸收和借鉴
了西方思想;由材料“进一步宣传民主、科学,猛烈批判传统”,可见以追求政治民主和民族
解放为思想主题。第二小问,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而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
14.民园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死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
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围”,不是值得我
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
为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
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
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
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 年)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9 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
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答案】略(结合中国 19 世纪中后期的沉沦、抗争与探索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
【解析】
本题是本试卷考查知识最多的题目,它几乎涵盖到了整部中国近代史,考查的能力水平高。
解决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内容,归纳出中心观点,然后再依据这个观点进行阐述。其次要选
准论据,这个论据要准确而典型,影响大。材料短短的几句文字高度概括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旷
古未有的变局”的原因及影响,学生围绕着这个观点进行整合答案即可。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
由于国家对农民压迫更重,逸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
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個和
土地买卖,在租佃制下,佃农与作为地主的富民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
身份上是平等的。
——据曹墙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 化》整理
材料二: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推行新制,废止此前“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改行“惟
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新法,实可为其中关键性的转折。建中以后,从两宋到明清,赋役制度的种
种变革,都是在这一新的赋税原则范围内进行的,是赋税制度在贯彻这一原则过程中的自我完
善。
——包伟民:《唐宋转折视野之下的赋役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土地租佃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建中两税法的历史影响。
【答案】(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地主兼并土地,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负担沉重,逃亡
现象严重;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力图改变赋税征收办法。
(2)古代赋税制度由“税人”到“税地”方向发展;以财产多少为依据,拓宽征税广度,增
加财政收入;相对公平合理,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奠定了以
后税法基础;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盛行。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根据“均田制下按丁
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得出地主兼并土地,均田制遭到破坏;根据“国家
对农民压迫更重,逸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得出农民负担沉重,逃亡现象
严重;根据“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得出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力图改变赋税征收办法。(2)根据“废止此前‘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改行‘惟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新法”得出
古代赋税制度由“税人”到“税地”方向发展;根据“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
宗的两税法”得出以财产多少为依据,拓宽征税广度,增加财政收入;根据“从两宋到明清,
赋役制度的种种变革,都是在这一新的赋税原则范围内进行的”得出奠定了以后税法基础;根
据“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個和土地买卖”得出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盛行;
还可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等分析总结。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越南抗美战争,是发生在冷战中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1965 年 3 月,美国总
统约翰批准“滚雷行动”,对北越进行大规模轰炸。这场战争的缓慢拖沓,渐增的人员伤亡以
及国内意见分歧最终导致美国国内兴起反战运动。1967 年初,纽约发生 30 万人参加的反战行,
包括学生、教师、士兵、宗教人士等,形式多种多样。1967 年 3 月 31 日,约翰逊发表电视讲
话、宣布将单方面停止对北越的部分轰炸,准备随时和谈。
1968 年 1 月底,越南人民军开始发动新春攻势。在南越对美军设施实行总攻,在一个月
的行动中,美军死伤 5000 多人。除此外,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也是制约越战升级的因素,执
政者也担心一味升级会引来中苏介入。5 月,越美巴黎谈判开始,11 月美国宣布完全停止对越
南北方轰炸。至此“局部战争”结束。
——据朱美端:《越战时 期美国国内的和平反战运动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和平反战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制约越南战争升级的因素。
【答案】(1)特点:规模大、时间长;阶层多;斗争形式多样;对政府执政产生一定影响。
(2)制约因素:美国的战争损失;国内反战运动;美国国内经济的下滑;越南人民顽强抵抗;
中苏对美国的制约;美国冷战全局的考量。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1967年初,纽约发生 30 万人参加的反战行,包括学生、教师、士兵、
宗教人士等,形式多种多样”得出规模大、时间长,阶层多,斗争形式多样;根据“约翰逊发
表电视讲话、宣布将单方面停止对北越的部分轰炸,准备随时和谈”得出对政府执政产生一
定影响。
(2)制约因素:根据“渐增的人员伤亡以及国内意见分歧最终导致美国国内兴起反战运动”
得出美国的战争损失,国内反战运动;根据“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也是制约越战升级的因素”
得出美国国内经济的下滑;根据“越南人民军开始发动新春攻势”得出越南人民顽强抵抗;根据“担心一味升级会引来中苏介入”得出中苏对美国的制约,美国冷战全局的考量。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雒于仁,字少泾,泾阳人。父遵,吏科都给事中。神宗初即位,冯保(明代太监)
窃权。帝御殿,保辄侍倒。遵乃大学士高拱门生,保疑遵受拱指,退谋连拱。
于仁举万历十一年(1583 年)进士。历知肥乡、清丰二县,有惠政。十七年,入为大理寺评
事。疏献四蒇以谏,其略曰:臣备官岁余,仅朝见陛下者三。此外惟闻圣体违和(生病),一
切传免。郊祀庙享遣官代行,改事不亲,讲筵久辍。臣知陛下之疾,所以致之者有由也。臣
闻嗜酒则腐肠,恋色则伐性,贪财则丧志,尚气则戕……四者之病,胶绕身心,岂药石所可
治?
陛下之溺此四者,不曰操生杀之权,人畏之而不敢言,则日居邃密之地,人莫知而不能
言。且保禄全躯之士可以威权惧之,若怀忠守义者,即鼎锯何避焉!臣今敢以四箴献。若座下
肯用臣言,即立诛臣身,臣虽死犹生也。惟陛下垂察。
疏入,帝震怒。会岁暮,留其疏十日。居数日,于仁引疾,选斥为民。久之卒。
——据《明史.雒于仁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雒于仁上疏事件反映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万历年间国家和社会面临 多种问题。
【答案】(1)最高统治者昏庸腐朽,嗜酒恋色,贪财使气;官员腐败不敢直言皇帝荒政;上
贪下腐,引发催征搜刮,社会动荡不安。
(2)国家层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不符历史发展大趋势;宦官专政,吏治腐败,朝廷
内争不断;边患和外来侵略问题,如东南地区倭患,华南地区葡占澳门。
社会层面:土地兼并,催征搜刮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资本主义萌芽与政
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冲突等。
【解析】
【详解】(1)根据“嗜酒则腐肠,恋色则伐性,贪财则丧志,尚气则戕”得出最高统治者昏
庸腐朽,嗜酒恋色,贪财使气;根据“陛下之溺此四者,不曰操生杀之权,人畏之而不敢言”
得出官员腐败不敢直言皇帝荒政;还可从上贪下腐,社会动荡不安等分析总结。
(2)国家层面:根据“陛下之溺此四者,不曰操生杀之权,人畏之而不敢言”得出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加强,不符历史发展大趋势;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末年宦官专政,吏治腐败,出现
边患和外来侵略问题等。
社会层面:根据所学,可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等分析回答。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