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2020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
历史试题
2020.6
一、选择题
1.《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无向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
A. 人们对于疫病 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
B. 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定的防治措施
C. 中国古代医学成就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D. 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达成共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到了疫病流行的时间,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疫病的
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A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作用,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医
学的影响,排除 C 项;“达成共识”不能反映出来,D 项错误。
2.1995—1997 年,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一些铜钱,其中有秦至西汉初的半两钱。昭
平、贵县、合浦、平乐贺县等地的汉墓已发现有不少秦汉的半两钱、五铢钱。在昭平县风清
一号东汉墓出土了 5 种钱币 308 枚,风清二号东汉墓也出土了 3 个品种共 553 枚钱币。由此
可以推断当时
A. 地方有铸钱自主权 B. 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C. 岭南经济比肩北方 D. 商业活动比较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了昭平、贵县、合浦、平乐贺县等北方
县区的钱币,反映出当时南北方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B 正确;从出土的钱币并不能看出地方
有自主权,排除 A 项;仅从出土的钱币不能看出当时岭南的经济发展状况,且“比肩北方”
也不符合史实,也不能反映出商业的活跃程度,排除 CD 项。
3.《唐律》对夫妻之道描述说,“妇人从夫,无自专之道”;“优俪之道,义期同穴,一与之
齐,终身不改”。这些规定说明唐代
的A. 妇女地位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B. 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C.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盛行 D. 存在着“夫为妻纲”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妇人从夫,无自专之道”;“优俪之道,义期同穴,一与之齐,终身不改”反映的
是在家庭中妻子遵从丈夫,“终身不改”,因此反映了当时存在着“夫为妻纲”的思想,D 正
确;材料没有体现女性地位的提高,排除 A 项;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C 项是宋代朱熹
的思想,排除。
4.如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变化
时期 内容
清朝初期
地赋和丁赋是分別征收 。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
称为地银和丁银
康熙年间 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公元 1711 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年间 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A. 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
C. 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 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是政府控制人口的手段之一,康熙年间的摊
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减轻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有
利于人口增加,进而促进农业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正确;摊丁入亩减
弱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 A;摊丁入地只是将丁税平摊至田赋中,而赋役还包括除丁
税外的其它项目,因此摊丁入亩不能解决赋役不均问题,排除 B;摊丁入亩后不再征收丁税,
农民无必要隐瞒人口,排除 D。
的5.如表是 1867—1876 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年份棉布进口 1867 1868 1870 1872 1874 1876
交易量(万匹) 400 800 1000 1200 1000 1200
交易价格(关两/匹) 2.5 2 1.8 1.8 1.6 4.5
A. 进口棉布在华竞争优势增强 B. 外资涌人促使民族工业诞生
C. 外国进口的棉布取代了土布 D. 外国的棉布占领了中国市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1867—1876 中国棉布进口量,除 1874 年外,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交易价格除 1874
年外呈下降趋势,说明进口棉布在华销售量较大,意味着其竞争力优势明显,A 正确;甲午战
争后外资大量涌入,而且题干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排除 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外国进口棉布不可能彻底取代土布,排除 C;通过题干只能判断出外国进口棉布在华优势,
但不能得出外国棉布占据中国市场的结论,排除 D。
6.《北洋官报》曾以丰富的刊载内容广泛介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与政策,并对西方国家的
外交军事、法制等方面的可取之处都作了报道,选登文章及其内容多为国人易于接受的要点。
由此可知,《北洋官报》
A. 已成为政府舆论宣传 主要工具 B. 使民众对西方世界有了全面认识
C. 所宣传的内容已被国人普遍接受 D. 有利于中国社会进一步了解世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北洋官报》介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同时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军事、法制
等方面的可取之处都作了报道,其选择文章考虑到国人的接受程度,由此可知,这一刊物有
助于国人了解西方和世界,D 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北洋官报》在政府舆论宣传中的
地位,排除 A;B 错在“全面”,排除;“普遍接受”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C。
的7.“火柴大王”刘鸿生 1928 年提出华资火柴厂商同业合并的竞争策略,后极力促成火柴业的
同业联合,先后组建了“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大中华火柴公司”等组织,实行规模经营。
实行这一策略的主要原因是
A. 获取高额利润 B. 面临外资竞争
C. 提高管理效率 D. 创新经营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刘鸿生主张华资火柴厂合并联合,组建了“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大中华火柴公
司”等组织,这样有助于扩大规模,根据“竞争策略”可知,促成其实行这一策略的主要原
因是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和民族企业的竞争,B 正确;“火柴大王”这一称号本身意味着其在火
柴行业中获利颇丰,因此获利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 A;行业规模扩大,同时又是联合经营,
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排除 C;同行业合并更多的是规模的扩大,而非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
排除 D。
8.影响如表中革命纲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共产党
会议 时间 革命纲领(节选)
中共
一大
1921.7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
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中共
二大
1922.7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
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A. 对国际国内形势 正确分析 B. 已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C. 对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实践 D. 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战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共一大纲领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二大纲领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而且要统
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主张更符合中国国情,由此可知,导致革命纲领变化的主
要因素是中共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正确分析,A 正确;1922 年的中共仍处于幼稚时期,排除 B;
的俄国十月革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属于无产阶级革命,但是中共二大明确的道路是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道路,排除 C;1924 年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 D。
9.1949 年 9 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 63 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其中,6
名副主席有 3 人为中共党外人士,56 名委员有 27 人为中共党外人士;地方各级政权也大力吸
收爱国民主人士参加新政权。由此表明新政权重视
A. 无产阶级专政 B. 工农民主专政
C. 民主政治建设 D. 人大代表普选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建设中,大量党外爱国民主人士参与其中,这说
明中共建立政权后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视,C 正确;题干主旨是民主人士参政程度高,而非无
产阶级专政,排除 A;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而非工农民主专政,排除 B;1949 年尚未建
立人大制度,排除 D。
10.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浙江省政府为国有企业改革颁行大量文件,结果却成效不大,国有
企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从 1980 年的 60.69%下降到 199 年的不足 109%;而省政府从未专
门下发过文件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却成了浙江经济的主体。这说明了
A. 国有企业改革停滞不前 B. 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
C. 民营经济成为经济主导 D. 政府行为起决定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浙江省国企改革并未获得明显成效,而从
未专门下发过文件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却成了浙江经济的主体,这充分说明在改革过程中,
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明显,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改革举步维艰,B 正确;题干中“成效
不大”意味着有一定成效,而且政府在不断的推进改革,排除 A;C 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
现象强调了市场作用而非政府作用,排除 D。
11.在古代雅典,若一个公民不投身到公共事务中,那么他将不会被城邦共同体所接纳。这表
明雅典公民政治
A. 能有效遏制权力的集中 B. 区分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C. 规定了公民的个人自由 D. 以追求城邦公共利益为目标
【答案】D【解析】
【详解】公民如果不参与城邦事务,则不会被城邦接纳,说明雅典城邦更加注重城邦利益、
公共利益,D 正确;公民是否参与城邦事务和能否遏制权力集中无关,排除 A;题干未提及雅
典对个人利益和城邦利益的区分,排除 B;从题干来看,城邦注重城邦利益,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个人自由,排除 C。
12.英国学著约翰:罗伯逊认为近代西方场思想解放运动是“公众群体开始受到重视",“致力
于理解并改善人类现世生存状况而不问来世福分祸兮的运动”。这场运动
A. 促进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B. 动摇了教皇地位
C. 树立了理性的绝对权威 D. 改变了世界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致力于理解并改善人类现世生存状况而不问来世福分祸兮的运动“可知这场思想
解放运动勾画了现世的社会蓝图,应该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核心,树立了理性的
绝对权威,故选 C;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是启蒙运动爆发的背景和条件,排除 A;启蒙运动并没
有动摇教皇地位,也没有改变世界格局,排除 BD。故选 C。
1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一个肩负
国际责任、正在走向以美国为模本的“改革"之路的世界大国。美国的主要意图是
A. 遏制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 B. 向世界展现中国现实,帮助中国走改
革之路
C. 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 D. 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及对华政策目标的
实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政府宣传机构对中国的这种刻画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明显是希望中国能够在战争中分担美国的压力,是为了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
实现,故选 D;美国的意图是动员坚定中国抗日的决心,不是为了遏制日本的侵略计划,更不
是帮助中国走改革之路和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排除 ABC。故选 D。
14.如表是 1870—1998 年一些西方国家 CDP 增长率(%)。其中,甲国是
年份 国家甲 乙 丙 丁
1870—1913 2.83 1.9 3.94 2.44
1913—1950 1.3 1.19 2.84 2.21
1950—1973 5.68 2.93 3.93 929
1973—1998 1.76 2 2.99 2.97
A. 德国 B. 美国 C. 英国 D. 日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在 1870 年—1913 年期间甲国的 GDP 增长率位居第二位,此
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发展最快,但美国略优于德国,所以甲应
该是德国,丙是美国,故选 A,排除 C;乙、丁的 GDP 增长率都落后于甲,所以应该是英国
和日本,排除 CD。故选 A。
15.1946 年,戴高乐强调“同海外领地联结在一起,法国是一个大国,失去这些领地,法国将
不再成为大国”;1958 年,他又宣布法兰西共同体之中的成员国“享有自治权,他们应当民主
的、自主的管理自己”。戴高乐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 法国经济的衰退 B. 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C. 两极格局的影响 D. 法国殖民体系的崩溃
【答案】B
【解析】
【详解】二战以后,亚非拉美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所以到 1958 年戴高乐放弃了掌控海外
殖民地的做法,转而支持这些地方实行民族独立,故选 B;戴高乐的转变主要是受民族独立运
动的影响,不是由于法国经济的衰退、两极格局的影响,排除 AC;D 应该是戴高乐态度转变
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 D。故选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题。
16.宋代民本思想非常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方今之势,诚何异于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者乎?(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窃惟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
——程颐《上仁宗皇帝书》
“省刑罚,薄税敛,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君不仁而求富,是以有司知重敛而不知
恤民。故君行仁政,则有司皆爱其民,而民亦爱之矣”
——朱熹《孟子集注》
“夫闵仁百姓而无夺其时,无侵其财,无耗其力,使其无憾于衣食,而有以养生丧死,
此礼义廉耻之所长,而二帝、三王诫敕百工诸侯之所先,后世不可以忽者也。”
——王安石《临川文集》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宋代民本思想活跃的主要原因。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措施,谈谈你对宋代民本思想的认识。
【答案】(1)内容:富民、安民、厚民、省刑、薄赋、仁政等。
原因: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宋代学术思想活跃,封建士大
夫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2)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注重兴农重农,抑制兼并,体现了
鲜明的民本精神。宋代民本思想继承发展了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社会发展,但其根
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省刑罚,薄税
敛,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得出富民、安民、厚民、省刑、薄赋、仁政等。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宋代学术思想活跃,封建士大夫有强
烈社会责任感等角度分析总结。
(2)根据所学,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体现了兴农重农鲜明的民本精神,根据
“故君行仁政,则有司皆爱其民,而民亦爱之矣”得出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1 和图 2 分别为 16 世纪初中国和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情况——据武志《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以英国和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对
比为例》等绘制
材料二 图 3 和图 4 分别为 18 世纪晚期中国、英国商品贸易情况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张亚东(18 世纪英第一帝国的贸易与经济成功》
等绘制
(1)观察图 1 和图 2,概据中国和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的相同点。
(2)观察图 3 和图 4,指出中国和英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
析原因。
【答案】(1)具有地城性,分布不平街;在多种行业出现,主要集中在纺织业;集中在工商
业市镇;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
(2)特点:中国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或国内长途贩运);英国主要注重开拓海外市场(或
海外贸易发达)。
原因:经济基础: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英国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主;对外政策:中国实行闭
关政策,英国实行殖民扩张政策;社会观念:中国重农抑商,英国重商主义、新教伦理;交
通运输:中国商帮形成,长途贩运繁荣,英国交通工具先进,海运发达;生产组织:中国是传统手工业,规模较小,英国实行工厂制度,规模大。
【解析】
【详解】(1)根据“图 1 和图 2”,可从中国和英国资本主义萌芽都具有地域分布不平衡,多
种行业出现,主要行业有纺织业,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16 世纪初)等分析总结。
(2)特点:根据图 3 和图 4,可从中国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英国主要注重开拓海外市场分
析回答。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角度分析,中国可从自然经济为主,实行
闭关政策,长途贩运繁荣,重农抑商政策,传统手工业等分析总结;英国可从资本主义经济
为主,英国实行殖民扩张政策,重商主义,海运发达,实行工厂制度等角度分析总结。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方今国是抚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
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然世事多艰,
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肆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必努力上
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
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虑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已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张之洞《诫子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诚子书》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的“诫子”思想,并简要评价。
【答案】(1)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科举制的废除;
海外留学日益兴盛。
(2)思想:重视传统家庭教育,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和军事教育。评价:
体现出张之洞继承传统、尽教子之责,同时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和家国情怀。但也反
映出其定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解析】
【详解】(1)根据“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得出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根据“练
兵实为首端”,结合所学得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根据“今幸科举早废”得出科
举制的废除;根据“因送汝东渡”得出海外留学日益兴盛。
(2)思想:根据“诫子书”得出重视传统家庭教育;根据“入日本士官学校肆业,不与汝之
性情相违”得出重视因材施教;根据“必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得出重视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和军事教育。评价:综合材料,可从张
之洞的“诫子”思想体现与时俱进和家国情怀,同时又受到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等分析解答。
19.如图为 1922—1957 年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标语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时代印记,穿行于中国百年报刊之林丛书:》绘制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
对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复兴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答案】示例:根据建国前后党和国家的主要使命和任务划分
民主革命时期,民族复兴的主要使命和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统治,求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因为这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略是中国社会发展落后的总根源。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民族复兴的主要使命和任务是大力发展经济,求得国家
富强,进一步巩固民族独立。因为新中国成立后,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现社会主义
工业化。
说明:也可从其他角度划分,例如:根据党在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划分;从党的工作
重心(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中心)划分。
【解析】
【详解】根据民主革命时期、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标语口号,可提出划分依据是:根据建
国前后党和国家的主要使命和任务划分。然后,结合所学,从民主革命时期民族复兴的主要
使命和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统治,国家独立,因此提出口号“打倒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民族复
兴的主要使命和任务是大力发展经济,巩固民族独立,故提出“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保家卫
国”“三大改造”等口号进行说明。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爱因斯坦的“科学”观 爱因斯坦心里十分清楚,科学是人的理智的产物,科学
本身是合理性的。但是,切不可把理智或理性奉为我们的上帝:因为“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
躯,但却没有人性。它不能领导,而只能服务.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但是对
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他也十分明白,科学本身不是解放者,不是幸福的最深刻的源泉。
它创造手段,而不创造目的。它适合于人利用这些手段达到合理的目的。当它被滥用时,科
学的工具就变得像小孩手中的剃刀一样危险。
——据李醒民《论科学家的科学良心——爱因斯坦的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爱因斯坦的科学观。(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
分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科学是理性的产物要合理运用科学。
层次二:观点明确、合理。
层次一:观点较为明确、合理。
阐述:评述应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①科学是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产物,同时人文主
义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的兴起与进步,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等。②科学推动了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三次科技革命;四大发明推动社会转型、新航路开辟;医疗
卫生事业进步;解放了人们思想等。③人类为达到不合理的目的时科学会带来灾难,如西方
殖民扩张造成了亚非拉人民苦难;两次世界大战先进武器的使用,造成了巨大损失;盲目利
用科技追求利益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害了人民健康等。
(若从其它角度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表达:层次三: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层次二:能表述成文,论证较充分,思路较清晰。
层次一:仅罗列要点,思路不清。
【解析】
【详解】根据“科学是人的理智的产物”“适合于人利用这些手段达到合理的目的”可提出论题:
科学是理性的产物要合理运用科学。阐述:可从科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说
明其积极影响,从西方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先进武器的使用、盲目利用科技追求利益破
坏了生态环境等说明人类为达到不合理的目的时科学会带来灾难。若从其它角度论述,言之
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