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0届高三历史高考考前适应性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2020届高三历史高考考前适应性试题(解析版)

ID:449361

大小:477.3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年度河南省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 文科综合 本试题卷分为第 I 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47 小题,时量 150 分钟,满分 300 分。 第 I 卷(选择题共 140 分) 本卷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2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指出,宋国在东周时代,曾以出产所谓“愚人”著称。 而墨子之道,“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太殷,以自苦为极,所谓其志可及,其愚不可及 也.亦有宋人之风”。这反映出 A.墨子大概的活动范围 B.墨子学说产生于宋国 C.墨学形成的文化背景 D.墨子之道影响了宋俗 25.公元前 202 年,刘邦在众功臣、列侯、异姓诸侯王的一致拥戴下在定陶即位称帝。众人 推举刘邦为皇帝的理由大体有两点:一是“功最多”;二是“德甚厚”。推举刘邦为帝的这 些原则 A.淡化了皇权的神秘色彩 B.保证了对皇权的垄断 C.开启了异姓革命之先河 D.拉拢了军功地主阶层 26.唐朝贞观以前,军国草创多由中书出令,但承旨者多,拟进者少,所以宰相议政是在其拟 定之后。门下省是审议机构,故政事堂初设置于门下省。自贞观以后,每遇军国大事,先 经政事堂议定,后由中书拟诏,交皇帝画“敕”,政事堂由门下省迁至中书省。可见,唐 代政事堂地点的变迁 A.反映出封建皇权的不断强化 B.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 C.表明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D.与当时策令文书运作有关 27.据清代嘉庆年间广东《灵山县志》记载:“前时地广人稀,播种后专恃乎天,今则各加以 粪,有以牛骨化灰者,力最厚。骨多出自粤西,吾灵每岁约可售二三十万斤。”这说明当时 广东地区 A.出现从事肥料生产的专业户 B.农业生产资料呈现商品化趋势C.精耕细作农业进人成熟阶段 D.农业生产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 28.右图为 1858 年伦教新闻画报上的一幅插画----《鸦 片鬼的生活》。 该插图 A.旨在谴责英国政府的罪恶行径 B.表达了对鸦片吸食者的同情 C.描绘了鸦片吸食者的病夫形态 D.流露出阴谋得逞后的窃喜之情 29.20 世纪初,康有为极力抑制革命,但在民国建立后,康有为承认现代主流政体的正当性, 倡导虚君共和制,其虚君的设想,已经脱离君主权力系统,转而搭挂在儒家的素王传统上 面。这种变化反映了康有为 A.是民主共和政体的推动者 B.放弃了君主制的基本立场 C.为恢复儒学正统地位努力 D.力求国家现代政治的转型 30.1941 年 3 月,八路军三五九旅遵照“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指示, 在王震的带领下,分三路进入南泥湾,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垦荒屯田行动。 这可以用来说明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抗日军民的生产自救运动 C.敌后抗战局势的逐渐明朗 D.抗日统一战线下的小农经济 31.右图是 1951 年凌虚的绘画作品《陈永康互助组向 全国农民挑战》。该作品主要反映了 A.“大跃进”运动出现了冒进倾向 B.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发展 C.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展开 32.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曾说:拉开戴孟(斯巴达)和雅典虽然都拥有强大的武力,可是最 终也免不了灭亡的命运,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们始终把被征服者当作外人看待而采取排斥态 度么?”这反映出古希腊 A.公民身份限制严格 B.军事政策封闭保守C.城邦之间战争频繁 D.殖民统治手段残暴 33.近代早期,英国的牛津学者和贵族青年大多前往欧洲大陆进行游学。到 19 世纪中期, 英国旅行者的态度发生显著变化,对知识的追求让位于对娱乐的追求,大众旅游兴起。促 成英国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贵族政治的延续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启蒙运动的发展 D.无产阶级的崛起 34.汉密尔顿认为,一个任职终身的上院,对于抑制“民主精神惊人的暴烈和动荡”、保障 政府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麦迪逊虽不赞成参议员任职终身,但他相信任期 6 年决绝不 会成为“自由的威胁”.并认为这种参议院能匡正人民政府的虚弱”。美国建国者的这些主 张旨在 A.加强和保证地方政府的权力 B.消除精英政治在美国的影响 C.对联邦政府的权力形成制约 D.使掌权者独立理性处理政务 35. 2011 年,《今日美国报》指出:七国集团若没有新兴国家的参与,不可能解决世界最紧 迫地问题;中印等新兴市场国家加入到全世界最重要的“谈判桌”( G20 集团),老牌发达 国家无力引领世界,新兴大国又只顾国内,世界需要为“零国集团”时代做好准备。材料 反映出当今世界 A.美国已丧失对世界的领导权 B.经济全球化趋势向纵深发展 C.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 加强 D.新兴市场国家主导世界发展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160 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36 题-第 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 答。第 43 题-第 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分餐制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千年。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中原,使中 原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刁俗生活秋序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遭受了一次强烈的冲 击,北方高桌大椅的传入,也使传统席地而坐的分餐方式发生了变化。唐代时期,国人聚 会方式逐渐由分餐制向会食制演变,并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晚唐五代之际, 形成了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过渡时期的饮食方式。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画上,可以看到 不少夫妇同桌共食的场景,《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用一道道精美菜肴宴请宾客的场景。明清时期,合餐制的出现使古代饮食方式完全成熟,并延续至今。 摘城自王仁相《分餐与会食:古代中国人进餐方式的转变》 材料二 1840 年以后,咖啡馆和西餐厅传入中国,不少中国人开始萌生好奇心态,模仿西餐实 请宾客。20 世纪初期,许多具有海外经历的革命人士身体力行,一时之间全国上下“器必 洋式,食必西餐”,在上海地区,西餐竟然被民众称为“大菜”。1932 年 7 月出版的(中西 精美食谱)中就有专门介绍西餐的烹调法。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向民众普及 卫生的“新知识”,使民众了解到”肺房”与“细菌”、人的体液与疾病传染之间的关联 性,从而使得“共会”这种饮食文化不断遭到访病。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爱国卫生运 动”的推广 ,逐渐形成了共食与分餐、中餐与西餐兼容的中国饮食文化模式。 摘编自林海聪《分餐与共食: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饮食风俗变革考论》 (1)根据材料椅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进餐方式转变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 价。(1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变迁的原因。(10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近代以来,英国水陆交通的发展概况如下: 16 世纪,地方性交通如西南部港口布里斯托尔到牛津、剑桥等城镇道路网有所发展, 陆路交通最明显的变化是旅馆大量出现。据统计,1577 年,仅英格兰就有 2000 多个旅馆。17 世纪,有关河流通航的立法活动明显增多,陆路方面四轮马车逐渐普及,大约有 200 个地 方城镇与伦敦之间实现了定期专业运输服务,并且出现了大量的收费道路。 18 世纪,西北部河流改造主要集中在工业腹地利物浦,在地方当局支持下,韦尔河等 西北部河流改进计划得以实施。陆路方面主要体现在运输服务上,货物运输费用降低了 40%。 19 世纪,客运班车逐渐普及,一般一天行程为 25 至 35 英里,交通城镇间距也以此为 限。许多陆路枢纽城镇出现,道路沿线出现了许多交通网的联络点,诺丁汉运河和特伦特 河的改进促进了制造业城镇的崛起。 一摘编 自沈琦(英国城镇化中的交通因素》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世界近代经济史相关知识 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选考题、3 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 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考课制定型于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考课制度以上计制的形式出现,这种制度要求地 方官在年初时制定工作计划及成本预算,年终将辖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情况上报朝廷, 以这些上报的成绩接受考课,君主根据其政绩优劣,对其论功行赏。 西汉进一步完善了上计制度,考课由丞相和御史大夫两府主管,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 是中央考课郡,郡考课县,县课乡、亭课里,这是纵向上计;二是中央丞相、御史府课郡, 郡上计与刺史监郡相结合,这是横向上计。 唐代建立起领土规模空前的大一统帝国,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官僚体制,需要建立 套针对文武百官的 考课制度,由于这套制度在复杂性、 覆盖面上都远远超过了前代,这 就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考功司就是最早的专门考课机构。“四善二十七最“是唐代 考课评定的主要标准。“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所谓 “最”,是指最佳业绩,是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与职责,对官员的个人才干和工作成绩提出 的不同的原则要求。宋代与唐代并不同,在北宋宋徽宗时,将“二十七最”精减为“四 最”,并颁布了《知州、守令四善四最》,即“狱讼无冤、赋税不扰,为治事之最;农桑垦 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盗贼、民获安居,为镇防之最;赈恤困穷、不改流移,为 抚养之最”。 摘编自路欣《唐宋文官考课制度评析》 (1)根据材料,指出与前代相比,唐宋考课制度的新变化。(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考课制度的意义。(6 分) 4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先后与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地区签订了双边军事条约,企图构 建起针对新中国的军事包国圈。1954 年, 缅甸总理吴努访华,双方在会谈中提到,“两国 总理对于巩固和扩大和平地区问题,表示密切关注”。此前,中国曾认认为缅甸总统苏瑞泰是“-个大封建领主”,缅向总统也曾害怕中国领导人是一个希特勒式的人物,但经过 11 天的会谈,吴努曾说“我们的某种疑虑渐渐消失了”。1954 年,中细关系发生深刻转变,1955 年,中国对细句贸马额比 151 年增加了 30 倍。1955 1957 年,中国每年从缅句进口近 20 万吨大米,缅向则从中国大量进口工业设备、工业器材和日用必需品。从 1954 年开始,中 缅双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往来频繁,两国迎来了“胞波”友好时期。 摘编 自范宏伟(中缅关系的转折:1954 年 以外交部解密档案为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54 年中缅关系转折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54 年中缅关系转折的意义。(7 分) 47.[历史一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陈云是我党较早从事经济工作的领导人之一。早在延安时期,他和贺龙共同统管陕甘 宁边区和晋绥边区的财经工作。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积极贯彻党的“自力更生” 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 1948 年 10 月,陈云非常及时地提出,“在目前情况下,需要把财经工作放在不次于军 事或仅次于军事的重要位置上。”每当收复一个地区,他总是不忘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了解 决当时一些地方工业生产缺乏计划性、浪费较严重的现象,他着手制定了东北 1949 年的工 业生产计划。辽沈战役胜利后,他领导了沈阳等大城市的接收工作,并迅速适应了从农村 到城市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接收和管理城市的经验。比如,为了恢 复城市秩序和保持经济稳定.陈云提出了恢复电力供应和迅速解决金融物价问题。在中共七 届二中全会前夕,陈云带着东北工作的经验,包括接管第一个中心城市沈阳及其他城市的 经验和实际做法,到西柏坡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做了详细汇报。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陈云提出了“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 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国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的设想,至今仍对我们 具有指导意义。 摘编自徐永康《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卓越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8 分)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达陈云对经济建设的贡献。(7 分) 文科综合历史参考答案 24.D [解析]本题考查墨家思 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冯友兰认 为墨家思想与宋国文化习俗有相通之处,宋国思想文化对墨家思想产生了影响,这也反映出墨学形成的文化背景,故选 D 项;材料信息反映出宋国思想文化对墨子的影响,但不能 据此得出墨子的活动范围就只在宋国,故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宋国思想文化对墨家思 想产生了影响,但不能据此就得出“墨子学说产生于宋国”的结论,故排除 B 项;C 项表述与 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C 项。 25.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 的能力。材料中刘邦登基为帝,是功臣、列侯、异姓诸侯王根据“功最多”“德甚厚”推 举的结果,这不像之前强调“君权神授”,这削弱了皇权的神秘色彩。故选 C 项;武王伐纣 开启了异姓革命的先河,故排除 A 项;B 项的“保证了”表述绝对,故排除 B 项;D 项与材料 主旨不符,故排除 D 项。 26.B [解析]本题考 查唐代政事堂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唐朝贞观 以前,“宰相议政是在其拟定之后。门下省是审议机构,故政事堂初设置于门下省”“自 贞观以后,每遇不国大事,先经政事堂议定,后由中书拟谐”,而负草拟诺敕之责在中书, 为便于中书省的工作,故“政事堂由门下省迁至中书省”,这表明政事堂地点的变迁与策 令文书运作有关,故选 B 项;贞观以前,“承旨者多”,贞观以后,“中书拟诏,交皇帝画" 敕”,这看不出封建皇权的强化,也无法得出对皇权的有效制衡的结论,故排除 A.D 两项;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而不是被破坏,故拥除 C 项。 27.A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农业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 象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清代嘉庆年间广东来山农民购买牛骨灰作为肥料。说明肥料这 种生产资料呈现出商品化趋势,故选 A 项;B 项的“专业户”和 C 项的“成熟时期"依据不 足,故排除 B.C 两项;D 项"革命性变化”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D 项。 28. 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 西方向中国走私鸦片,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仔 细观察材料插图可知.插图刻画了两个吸食鸦片的中国人的病夫形态故选 D 项;单凭材料信 息不能得出该插图的主旨就是要谴责英国走私鸦片,故排除 A 项:从该插图(鸦片鬼的生活》 的名称可以看出对鸦片吸食者的厌恶之情,故排除 B 项;C 项结论依据材料信息得不出来故 排除 C 项。 29.C [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 现象的能力。从材料看,康有为的虚君共和制论,不是单纯为君主制辩护的政治主张,而是 一种力求继承传统改制优势,承接现代政制转变的现代性叙述,故选 C 项;当民主共和思 想深人人心时,康有为为君主制的现代效用做申辩,因此,他不是共和政体的真正的推动 者,故排除 A 项;康有为虽倡导虚君共和制,但并未放弃君主制的基本立场,故排除 B 项;材 料未涉及儒学正统地位问题,故排除 D 项。 30.B [解析]本题考 查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延安边区开展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考查学生获 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边区军队耕种的土地属于公有性 质,故其反映的是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故选 B 项;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是八路军的生产自 救运动,而不是抗日军民的生产,故排除 A 项;大生产运动是在抗战相持阶段进行的,抗战局势并未明朗,故排除 C 项;八路军进行的是集体耕种,并不是小农经济,故排除 D 项。 31.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经济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 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时间节点是" 1951 年",当时土地改革调动了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选 A 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于 1953 年的三大改造,与材料时间不 符,故排除 B 项;“大跃进”运动开始于 1958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C 项;大规模 的经济建设开始于 1953 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D 项。 32.B [解析]本题考 查古希腊城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难道不 正是因为他们始终把被征服者当作外人看待而采取排斥态度么?”可知希腊城邦区别对待外 邦人,严格限制公民身份,加剧了外邦人的离心,这是古希腊城邦失败的重要原因。故选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公民权政策封闭保守,不是军事政策,故排除 A 项;C.D 两项与主旨不符故 排除 C.D 两项。 33.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工业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 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中学者和贵族从游学发展到大众旅游,再结合时 间可知这与工业革命完成后,资产阶级崛起对娱乐的需求量大增有关,故选 A 项;B 项表述 与材料矛盾,故排除 B 项;C 项启蒙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推除 C 项;19 世纪中期,英国 贫富悬殊,无产阶级外出旅游追求娱乐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D 项。 34.C [解析]本题考 查近代美国代议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看, 美国建国者在参议院的设计主张带有精英政治的底蕴,旨在抑制“民主”的影响,试图在 政府和民众之间铺设一个隔离层,使掌权者能够独立而理性地处理政府事务,故选 C 项、排 除 B 项;匡正“人民政府的虚弱"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保障政府的稳定性故排除 A.D 两 项。 35.D[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 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强调新兴市场国家力量崛起,老牌发达国家相对衰落,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故 D 项正确;美国地位相对衰落,但并未丧失对世界的领导权,故 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主旨是政治问题,而非经济全球化问题,故排除 B 项;“零国集团” 时代将会群龙无首,而非新兴市场国家主导世界发展,故排除 C 项。 41. (1)特点:转变过程漫长:受游牧文化影响;与家具变革相关:经历了由分到合的变化:(9 分.答出三点即可)评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 中国传统烹饪技术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秩序和礼仪制度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传 统。(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西方饮食文化的冲击:革命人士的推动:政府政策引导;烹调著作的出版:经济发展 和生活水平提高;新卫生观念的普及;"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广;大众媒介的宣传。(10分。答 出五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分餐制向共食制的转变、近现代分餐与共食、中餐与西餐饮食文化模式形成的诸多问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本题第- -间的第(1)小间,关于古代中国饮食文化转变的特点可结合材料中“分餐制的历史. 至少经历了三千年”“北方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中原"“高桌大椅的传入”“晚唐五代之际. 形成了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过渡时期的饮食方式”“并延续至今”等信息进行归纳作答。 第(2)小问,关于“评价”学生可从共食制的出现对生活方式、社会秩序、饮食文化、健康 卫生的影响等 角度进行作答。本题的第二问,关于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变迁的原因可结合 材料中“咖啡馆、西餐厅传人中国”“许多具有海外经历的革命人士身体力行”“《中西 精美食谱》”“向民众普及卫生的“新知识”“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广”等信息归纳作答。 42.示例一 论题:经济转型与交通变革。(2 分) 阐述:早在 15.16 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以及英国资本主义萌芽,英国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 城镇之间、地区之间日益密切的联系对水陆交通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16 世纪,英国地方 性交通网络的出现和城镇旅馆的增加,就是在经济转型的刺激下出现的变革。18 世纪,随 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西北贸易日益兴盛繁荣,韦尔河等西北部河流改造实施计划的落 实和陆路交通货物运输费用的降低,能够充分适应英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需要。(8 分) 结论:经济转型刺激交通运输条件的变敬,使交通运输逐渐走向网络化、便捷化和普及化。 (2 分) 示例二 论题:经济发展推动交通运输经营性质的多样化。(2 分) 闸述:17 世纪,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商品生产能力的提升,英国地方城镇与工 业都市之间形成了定期的专业运输服务,并出现了收费道路。交通运输业逐渐具备了专业 化市场化的性质。18.19 世纪的英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陆路交通方面也出现了 一定的变革,客运班车的普及.行程距离的固定化以及陆路枢组城镇交通网联络点的出现, 使交通运输业不断呈现出服务化、普遍化的特点。(8 分) 结论:经济发展不仅推动交通运输业与市场接轨,同时也促使其经营性质服务化和普通化。 (2 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英国经济转型与交通变革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 识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就本题而言,学生应当根据题目中两条或两 条以上信息提炼观点。设立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或者材料信息作为史实进行论述.进而得 出结论。 45.(1)新变化:考课标准由原来偏重政绩到德才兼顾;考核内容内注重经济到全面考核;考课对象由偏重地方官扩大到全体官僚阶层;考课官一般由行 政首脑兼职,直到唐宋由专门考 课机构来考察。(9 分,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澄清吏治,督核官员;选贤任能.安定朝政利于巩固统治;利于 加强中央集权;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了某些借鉴。(6 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考课制度,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 物的能力。本题第(1)问关于唐宋考课制度的新变化,学生可根据材料中从成国时期“君主 根据其政绩优劣,对其论功行赏"到唐宋“四善",在偏重政绩的基础上,添加了对官员道 德因素的考察;考课对象由偏重地方官扩大到唐宋"针对文武百官”即全体官僚阶层:西汉 “气课由家相和御史大夫两府主管”到唐宋”专门考课机构",可概括出其考课制度变化。 第(2)问关于意义可从对官员、朝廷及对后世影响等角度组织语言、归纳作答。 46.(1)原因:东南亚国际环境的恶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中缅两国高层接触和疑虑消 除;经济合作的需要(8 分) (2)意义:有利于打破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构建良好的国际关系;有利于维护两国关系,拓 展和平地区范围;有利于两国间经济文化往来,促进双方贸易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 经济合作进程。(7 分,任答三点给 6 分,四点给 7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缅关系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 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本题第(1)问关于 1954 年中缅关系转折的原因,学生可结合新中国 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材料中“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先后与中国周边-些国家、地区签订 了双边军事条约,企图构建起针对新中国的军事包围圈”1954 年,缅甸总理吴努访华” “1955 年,中国对缅甸贸易额比 1954 年增加了 30 倍”等信息进行归纳作答;本题第(2)问, 关于 1954 年中缅关系转折的意义,学生可结合材料中“吴努曾说,我们的某种疑虑渐渐消 失了”“从 1954 年开始,双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往来频繁"等信息以及第(1)向答案进 行归纳作答。 47. (1)思想:突出财经工作重要性,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重视工业生产的计划科,城市工 作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8 分 (2)贡献:延安时期落实党的经济方针,为粉碎敌人长期经济封锁做出了贡献:保障了战争的 顺利进行总结出了一套接收和管理城市的经验,为党决定把工作重心由农树转移到城市以 及城市工作以生产建设为中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对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提 供了理论借鉴。(7 分,答出三点给 6 分,四点给 7 分) [解析]本题考查陈云的经济思想,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 的能力。本愿第(1)问要求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学生可从材料“把财经工作放在不次于军事或仅次于军事的重要位置上”“不忘恢复和发展生产和者手制定了东北 1949 年的工 业生产计划”“总结出了一套接收 和管理城市的经验”"计划生产是 T 农业生产的主体,按 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等关键信息提炼语言 进行作答。第(2)问“贡献”可从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夕及成立后等不同时期的经济活 动思考归纳作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