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6月押题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6月押题历史试题(解析版)

ID:449993

大小:572.5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南师大附中 2020 届高三下学期六月押题 历史试题 2020.6 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择取截至 2014 年 3 月已公布的西周至战国时期共 2000 余件刻有 15 字以上的礼器铭文加以分析, 制作成数据图,以考察其特征。下列有关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注:宗族类铭文,主要指制作该鼎的主要目的与宗族有关,如在宗族祭祀、陪嫁、宴飨等场合中使用, 镌刻着“用作朕文考某某尊彝”,或“用作宝鼎,用飨朋友”之类的话语,或缀以“子子孙孙永宝(保)用” 类的愿望。) A. 说明先秦时青铜铸造技术逐渐衰落 B. 反映了分封制发展渐趋完善的过程 C. 体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局面 D. 表明传统血缘贵族社会的消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宗族类铭文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比重也在下降,这反映出 到春秋战国时期,宗族已经逐渐不重视宗法血缘关系,以及相关的宗族祭祀活动,体现了宗法制度的逐渐 瓦解和“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故 C 项正确;宗族类铭文的减少不能证明技术的衰落,排除 A 项;材料没 有涉及分封,且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瓦解,而不是完善,排除 B 项;“消亡”表述不符合史实,当时 宗法制度还存在,传统血缘贵族社会仍然存在,排除 D 项。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 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行。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 来猎取功名富贵。这表明 A. 汉代奉行文化开明政策 B. 中央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 儒学开始取得统治地位 D. 诸子学说有顽强生命力 【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等信息可知,汉武 帝推崇儒学,使其成为汉代的主流思想,确立了其官学的地位,故 C 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 想专制的体现,而不是文明开化,排除 A 项;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B 项;材料强调儒学主流地位的 确立,而不是强调诸子百家的思想,故 D 项错误。 3.茶的品饮,无论是沏茶、赏茶、还是饮茶、品茶,都离不开器具。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若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 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佐证当时已形成青、白两大制瓷系列 B. 邢、越二瓷质地及艺术造诣平分秋色 C. “茶圣”陆羽推崇邢州白瓷做茶具 D. 这是关于我国茶具首次系统的记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并结合所可知,邢窑产白瓷,而 越窑产青瓷。从《茶经》中的记载对二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当时已形成青、白两大制瓷系列,因此 A 项 正确;邢、越二瓷质地及艺术造诣并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高有低,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茶圣”陆羽 推崇青瓷做茶具,排除 C 项;从材料的信息不能看出是最早的记录,排除 D 项。 4.戏曲专家王世华指出:“徽商为戏剧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成长的舞台,戏剧给徽商提供了精神的享受;架 设了和官员沟通的桥梁。乾隆皇帝是戏迷,虽经常征调戏班到宫中演出却仍不过瘾,还要不远千里六次到 扬州看戏。甚至有徽商组织戏剧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影响轰动。”这表明 A. 乾隆皇帝大力提倡京剧艺术 B. 徽剧已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 C. 官商积极互动促进戏剧发展 D. 徽商致力于推动艺术商业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徽商利用戏剧沟通官员,组织戏班进京为乾隆祝寿,乾隆皇帝经常征调戏班演出,并六次到扬州 看戏,表明官商积极互动促进戏剧发展,C 项正确;乾隆皇帝大力提倡“京剧”艺术与材料主旨不符,A 项 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徽剧已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B 项错误;艺术“商业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 错误。 5.《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 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通过宣传建立人人平等的天国,来发动农民参加起义,但其建立的 政权实质上仍然是封建专制政权,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其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并没有使农民获 得土地,使农民逐渐失望,故 A 项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并没有“平等的许诺”,排除 B 项;戊戌变法并没 有农民参与,排除 C 项;辛亥革命建立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倡导自由平等,不存在“特权的森严”的 现象,排除 D 项。 6.下面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下表的解读比较全面的是 A. 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B. 工商业已成为支柱性产业 C.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 D. 清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和初步发展,使得工商杂税在清政府财政收 入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并逐渐超过了农业税收所占比重,C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不能准确说明近代农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被工商杂税超过这一现象,A 项不符合 题意;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工商业远未成为支柱性产业,B 项错误;国家税收总量和农 业税不断增加,但农业税在财政收入结构中所占比重日益下降,工商杂税比重日益增加,不能说明清政府“重 视发展农业生产”,D 项错误。 7.《中华文化史》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 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 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 传统观念阻碍新技术的应用 B. 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 C. 当时国人普遍排斥新生事物 D. 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缺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开始市民‘谓 (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可知,体现了上海市民对电、自来水等由恐惧、排斥到接受的过程,即体现了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B 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国 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加深,不断接受的思想过程,没有强调传统观念对新技术应用的阻碍作用,A 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由恐惧、排斥到接受的思想过程,而不仅仅体现国人对新生事物的排斥,C 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国人对电灯、自来水由排斥到接受的过程,没有体现电灯、自来水的缺陷,D 项错 误。 8.1942 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 200 师入缅与日作战,不幸牺牲。1943 年 4 月 1 日,国民政府在广西 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1956 年 9 月 2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 士。上述材料表明 A. 国共两党共同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 C. 抗战英雄为国家的贡献理应得到国人的尊敬 D. 民族英雄可激发国人对祖国统一的共同诉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先后给予抗日战争时期率军入缅作战的戴安澜师长“国葬”,“革 命烈士”等荣誉,表明抗战英雄为国家的贡献理应得到国人的尊敬,C 项正确;1956 年戴安澜将军获得“革 命烈士”称号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A 项错误;政府表彰抗战英雄不能表明“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B 项错误;民族英雄“激发国人对祖国统一的共同诉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错误。 9.如图是 1937 年中国工业产品自给率,据如图可知 A. 重工业产品外给现象突出 B. 自然经济抵制作用明显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效果显著 D. 民族资本主义畸形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37 年中国工业产品自给率中轻工业类涉及人民生活,自给率相对重工业产 品较高,反映了中国重工业产品国内供给较少,对国际市场依赖较大,故 A 项符合题意;B 项,轻工业自 .给率较高说明自然经济抑制作用并不明显,排除;C 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涉及工矿交通农业各个方面, 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就,排除;D 项,工业产品自给率无法说明近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结构,排除。 10.1948 年 10 月 24 日,新华社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 22423 人,俘王耀武以下 61873 人,其 中将官 23 人,战场起义 2 万余人,缴获辎重弹药无数。关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 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解放军成功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B. 使该地区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C. 国民党主力在此战中基本被消灭 D. 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战果卓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48 年 10 月 24 日”这一时间信息,并结合歼敌的人数来看,这与辽沈战役有关,根据所学 可知,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在这一地区的主力,使该地区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故 B 项 正确;A 项是 1946 年,排除;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是三大战役的影响,而不是辽沈战役,排除 C 项;材 料体现的是辽沈战役,而不是淮海战役,排除 D 项。 11.有学者说:“在新中国外交形成的过程中,作为外交决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有一个从革命政党到执政 党的转变;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袖也有一个从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到国家领导人的角色转变。”最能体 现这两个“转变”的是 A.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积极主动参与日内瓦国际会议 D. 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的发言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袖在对外关系方面,不再立足于意识形态对立或者社会制 度对立的外交关系,而是向更加成熟的国家外交过渡,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超越了意识形态上 的对立,是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故 B 项符合题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一边倒的体现; 参与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都体现了对西方国家的对抗。因此 ACD 项都体现了在意识形态对立下中国的外 交实践,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2.20 世纪五十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之际,赫鲁晓夫说:“民兵,对于有现代化武器的我们来说,这不是军 队,是一堆肉。”为此我国 A. 开展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B. 积极进行军备竞赛,打赢现代战争 C. 发展两弹一星,打破美苏尖端技术垄断D. 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增强空间实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赫鲁晓夫意在指出中国当时没有高端的军事武器,只靠民兵是无法与苏联抗衡的。正是在这样的 背景之下,中国发展两弹一星,其中 60 年代中国有了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打破美苏尖端技术垄断,故 C 项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 1995 年,排除 A 项;中国并没有进行军备竞赛,排除 B 项;开展载人航 天工程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D 项。 13.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定的情况下,江苏省委把“加快发展沿海、重点发展沿江”的战略列入全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并着重制定了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这里的“重大决定” 应该是 A. 创办第一批经济特区 B. 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D. 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八五”计划是 1991 年—1995 年,这期间的重大决策有 1991 年开发和开 放上海浦东,这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D 项正确;A 项是 1980 年,B 项是 1984 年,C 项是 1985 年,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故排除 ABC 项。 14.下表为不同人物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观点。据此推断最有可能的结论是 A. 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政治 B. 雅典人民享有平等权力 C. 意见领袖易操控政治走向 D. 雅典民主政治不断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伯利克里强调 “政权在全国公民(多数人)手中”,亚里士多德指出雅典“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 意志”,费奈隆总结出雅典民主政治就是“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三人观点层层递进,反映了雅 典民主政治强调“大多数公民”的意见,这使得政治领袖(或演说家)能够通过演说等形式,影响民众意见, 操控政治走向,C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政治,A 项错误;雅典“人民”享有“平等 权力”与材料主旨不符,B 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不断“衰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错误。 的15.哥伦布的航行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从而出现了一个历史假设问题:假设他估计正 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大陆。这说明 A. 历史的假设结论没有历史意义 B. 历史的客观效果与历史的主观动机相符合 C. 历史的假设结论需要史料实证 D. 历史的发展进程超出了当事人的主观估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假设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大陆”可以看出, 新航路开辟的进程超出了哥伦布对地球距离的主观估计,故 D 项正确;“没有意义”表述太绝对,排除 A 项; B 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 B 项;C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并没有强调历史假设的论证问题,排除 C 项。 16.盂德斯鸠假设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君主制政府,但他思考得更多的则是如何使政府受制于法律,受制于社 会。在他看来,社会的重要性在于它构成了权力分立与多样化的社会基础。在考虑如何实现权力的分立与 制衡时,他注意到了别人所没有看到的社会“中间权力”即高等法院、教会及贵族的存在和力量。这表明 孟德斯鸠 A. 强化了君主权力的不可或缺 B. 重视社会力量对权力的制约 C. 主张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 D. 中间权力是社会的主导因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如何使政府受制于法律,受制于社会”“他注意到了别人所没有看到的社会……存在和力量”可 知,孟德斯鸠强调通过多种社会力量形成权力的制约机制,故 B 项符合题意;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 强调如何制约权力,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强调法律的作用,排除 C 项;材料强调“中间权力”对权力的制约 作用,而不是强调其是社会的主导因素,排除 D 项。 17.19 世纪中后期,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 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学说,否定了教皇权威 B. 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体系,摆脱神学对科学的干预 C. 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D. 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视角 【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19 世纪中后期”这一时间信息,以及“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 了”可得出,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 C 项符合题意;马丁·路德提出“因 信称义”学说是在 16 世纪初,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 A 项;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体系大约在 16-17 世纪, 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 B 项;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是在 20 世纪左右,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 D 项。 18.上世纪 70 年代英国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达到两位数的高水平。一些经济界人士把这种状况称之为“英 国病”。为解决上述的“英国病”,英国政府 A. 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 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 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出现了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因此英国政府逐渐减少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是英国调整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体现,故 B 正确;AC 项是凯因斯主义的运用,不符 合材料主旨,排除 AC 项;D 项是美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创的,排除。 19.美国新冠疫情仍在发展,而特朗普与拜登心中的头等大事仍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总统竞选宣传, 吸引了海内外众人的目光。下列关于美国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B. 总统有权任命州长,须经议会批准 C. 总统由选民直接选出,对宪法负责 D. 总统可对外缔结条约,无须国会批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共和制,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的首脑,故 A 项正确;美 国总统无权任命州长,排除 B 项;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排除 C 项;总统可对外缔结条约,但须国会 批准,排除 D 项。 20.某一画派认为自己是写实主义,它们认为真实只能是眼见为实,比如在阴影的刻画上,古典主义画家常 常是一团漆黑,而这一画派却有着微妙的颜色变化,尤其是画树荫时,光纤透过树叶的影子都被刻画的非 常仔细。下列绘画作品能体现上述风格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偏重写实,突出 “微妙的颜色变化”,善于捕捉光影效果的画派为印象画派, 梵高的《向日葵》是这一画派的代表作,D 项正确;《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注重突出情感 和理想,A 项错误;毕加索的《镜中的少女》是立体画派作品,其抽象风格与材料所述不符,B 项错误; 《拾穗者》注意描绘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突出光影变化的印象画派风格不同,C 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1.广义上的辛亥革命,主要指从 1894 年兴中会成立到 1912 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 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 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 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 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 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 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节选自于《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二 关于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 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 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对帝 国主义、立宪派来说,获益最大莫过于统一、稳定政局的出现。这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结果,而且在 一定的程度上,还是他们联合的“杰作”。……因而,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改编自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 原因,并探讨其积极意义。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的(3)上述材料中的两次让位体现了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有何特点? 【答案】(1)原因: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 共和政体;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 积极意义:推翻封建帝制,推行共和政体,以和平方式实现政权转移,减少了战争可能带来的损失,是历 史的进步。 (2)理解:①清皇室退位,享有优待条件;②袁世凯获得大总统席位和全国的统治权;③孙中山为首的资 产阶级革命派借袁世凯之手实现了推翻清王朝、速定共和的目的;④帝国主义、立宪派通过调停盼到了一 个他们希望的袁世凯建立的政局较为稳定的国家。 (3)特点:辛亥革命呈现出渐进性、和平性、曲折性、复杂性、妥协性等等。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得出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 根据“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得出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根据“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 诸将,亦主张于后”得出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根据“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 受国民之优礼”得出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积极意义:结合第一问的内容,并根据“对帝国主义、 立宪派来说,获益最大莫过于统一、稳定政局的出现”等信息可从推翻封建帝制,推行共和政体,以和平方 式实现政权转移,减少了战争可能带来的损失,是历史的进步等方面概括。 (2)理解:根据所学可从清皇室退位、袁世凯获得大总统席位和全国的统治权、推翻清王朝、袁世凯建立 的政局较为稳定等角度进行概括。 (3)特点:根据材料主旨可知,广义上的辛亥革命强调的是为推翻帝制,实现共和所做的一系列斗争,因 此从两次让位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来看,辛亥革命是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包含了暴力革命,也有和平的 斗争,也带有一定的妥协,其中还有各派利益的争斗,因此呈现出渐进性、和平性、曲折性、复杂性、妥 协性等特征。 22.全球化首先是在经济领域开始的,但全球化逐渐展开的过程中,必然向政治、文化等领域漫延,使得整 个人类社会日渐成为一个全方位互动的社会共同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也带来了全球性的问题乃至全球性灾害。……全球化虽然使 财富加速递增,却也使贫富悬殊进一步加大。……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公共危机,都可能对世界各 个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可能因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危机而受到影 响。面对全球化危机,人们除了感到恐惧和悲观外,也在积极应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近一个世纪以 来,全球产生了大量的国际性组织,并且对全球化危机展开了全球治理。……全球化将整个人类的前途、 命运联系在一起了。——《公共价值论》 材料二 “全球化”一词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国际论坛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政治家们是用其 来指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以及建立统一规范的世界新秩序;文化学家们是用其来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 及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性现象:传播学家们是用其来指在高技术条件(如卫星和因特网)和市场 开放的情况下信息传播的“无国界”现象。……就目前的世界局势而言,政治的全球化显然离现实还很遥 远,6000 种民族语言各自传承的独特文化也绝非一蹴而就“全球化”得了的,因此,只有经济和信息传播 的全球化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 ——《电视台栏目设置与栏目经营运作实用艺术手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全球化为人类带来哪些巨大的利益和灾害,列举全球治理中产生的国 际性组织。 (2)提炼材料二的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及相关史实加以论证,并谈谈自己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 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1)利益:世界经济发展繁荣,科学技术迅速推广,生产力(率)大大提高,物质财富加速递增, 交通更便捷,信息传播更迅捷。 灾害:全球化危机。(公共危机的全球化)(疫病流行、金融风暴、生态环境破坏、恐怖主义、贫富悬殊进 一步加大) 国际性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2)观点:经济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而政治、文化全球化并非一蹴而就。 经济和信息全球化:交通和通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两极格 局的瓦解,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五选三) 政治文化全球化:国与国的冲突时有发生;英国脱欧;各自传承的独特文化。(三选二) 认识:全球化将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了,人类必须携手合作,才能应对全球化问题,化解全 球化危机。 【解析】 【详解】(1)利益:根据材料一中“使财富加速递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为人类带来的利益主要 有,世界经济发展繁荣,科学技术迅速推广,生产力不断提高,物质财富加速递增,交通更便捷,信息传 播更迅捷。灾害:根据材料一中“贫富悬殊进一步加大”,“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公共危机,都可能 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全球化危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为人类带来的 灾害是全球化危机,如疫病流行、金融风暴、生态环境破坏、恐怖主义、贫富悬殊进一步加大等。国际性组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治理中产生的国际性组织主要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2)观点:根据材料二中“政治的全球化显然离现实还很遥远,6000 种民族语言各自传承的独特文化也绝 非一蹴而就‘全球化’得了的,因此,只有经济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可以得出材料 二的观点为,经济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而政治、文化全球化并非一蹴而就。论证: 根据材料二中“全球化”,“政治家们是用其来指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以及建立统一规范的世界新秩序”等 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两则材料和相关问题,分别用两到三个史实,说明当今世界经济、信息传播的 全球化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政治、文化全球化受民族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斗争和挫 折,最后在论证说明观点的基础上,升华认识,指出全球化的未来和正途。 23.农业合作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它的发展演变,对于新时期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发展 道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 年,毛泽东在延安做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以及破除封建落后的小农 经济的问题,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农业已经被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 所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毛泽东明确指出,合作社是目前我们在经济上组织群 众的最重要形式。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 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 ——张莹《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当代价值》 材料二 (上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思想,即在我国重工业仍有待发展 的情况下,应先实现农业上的合作化,然后才能将大机器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合作化完成了,这 就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同个体经济之间的大矛盾。”集体化道路打碎了过去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 将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原料、劳动力和市场等 显然不能通过对外掠夺进行血腥暴力的原始积累,只能从农业发展上下功夫,使农业的发展服务于工业。 ——梁晨晨《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辨析》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乡差别大、农民贫困,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工业的加速发展,城乡 差别、农民贫困呈现出扩大趋势,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的 农业合作化思想对解决农村问题、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维护农村稳定有着重要意义。毛泽 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是单纯为了合作化成立合作社的组织行为,而是要运用农业合作 社的生产经营模式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缩短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使农民过上生活富足的幸福生活。 ——杨雅静《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毛泽东推进农业合作社的目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合作化是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个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举例 说明当时我国农业方面所进行的实践探索及理论成果。 (3)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对于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谈 谈对探索我国特色现代农业道路的启示。 【答案】(1)目的:提高农业生产力,改造小农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为抗战提供物质基础。 (2)运用大机器生产,扩大农业规模;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工业化奠定物质基础;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市 场、劳动力等原始积累。 理论:《论十大关系》;实践: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意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短城乡差距,农民生活幸福。 启示:根据国情,根据现实实际,发展规模经济。 【解析】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中“1943 年,毛泽东在延安做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以 及破除封建落后的小农经济的问题”,指出“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 于永远的穷苦”,“合作社是目前我们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 东推进农业合作社的目的在于,借此提高农业生产力,改造小农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为抗战提供物质基 础。 (2)做法:根据材料二中“先实现农业上的合作化,然后才能将大机器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可知, 合作化运用大机器生产,扩大农业规模;根据“集体化道路打碎了过去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将极大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可知,合作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工业化奠定物质基础; 根据“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原料、劳动力和市场等……只能从农业发展上下功夫,使农业的发展服务于工 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合作化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市场、劳动力等原始积累。探索和成果: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1950 年代我国农业方面进行的实践探索主要有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方面探索的理论成 果主要有《论十大关系》等。 (3)意义:根据材料三中“毛泽东提出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对解决农村问题、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农民生活 质量、维护农村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等信息可知,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对于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 路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短城乡差距,农民生活幸福。启示: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和相 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探索我国特色现代农业道路要根据国情,根据现实实际,发展规模经济。 24.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两项变革一成一败,结果截然不同,除开地理、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外, 两国变革主体及其力量差异也是变革成败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成的也许更为明确的。 ——《近代日本新观》 材料二 “今日我中国积弊更深于日本幕末之际,而外患内忧之亟,视日本尤剧百倍”。(而日本)各 地农民因对幕府统治不满而纷纷起义,支持倒幕斗争。康有为在奏折中曾提醒光绪帝:当今“乱机遍伏, 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维新派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只是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 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维新的。 ——《东亚世界与近代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日本明治维新“移植”西方的内容,指出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学习西方文化有 什么特点。 (2)材料二从哪几个方面比较了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对东亚的影响、戊戌变法在中国的历史功绩。 【答案】(1)内容:从西方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修筑铁路、架设电报线、组建轮船公司, 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文明开化”:翻译西方著作、按照欧美国家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 育体制、大力推进生活习俗西化;仿照欧美国家建立一支常备军;仿照普鲁士宪法制定颁布《日本帝国宪 法》 特点: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或仍停留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层面。 (2)国内国际背景、领导力量、对农民的态度、维新的方式 (3)影响:中国学习明治维新进行戊戌变法;侵略中国、朝鲜。历史功绩: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 觉醒。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所学从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文明开化”建立现代军事力量、制定颁布 《日本帝国宪法》等方面回答。特点:本问回答康有为思想 特点即可,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特点是将西 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根据“积弊更深于日本幕末之际,而外患内忧之亟”可得出国内国际背景;根据“维新派在不掌握权力的 情况下,只是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可得出领导力量;根据“各地农民因对幕府统治不满而纷纷起义,支 持倒幕斗争”“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可得出对农民的态度;根据“由皇帝颁发诏书 的方式来进行维新的。”可得出维新的方式。 (3)影响: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中国学习明治维新进行戊戌变法,同时侵略中国、朝鲜等方面概 括。历史功绩:根据所学主要从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等角度概括。 的25.康熙帝在位 61 年,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为国家、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到两岁的玄烨还是染上了天花……顺治皇帝遗命,立不足八岁的玄烨继承皇位。清王朝立 储的考虑,实际与当时的中国民间观念是相通的,在当时民间甚至有俗语说:“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 花才算全”。……康熙帝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痘诊科……康熙十七年,皇太子胤礽出痘,当时正值吴三桂等三 藩叛乱的紧要时刻,但康熙帝为护理太子,竟然连续 12 天没有批阅奏章。……随着种痘法在宫中的成功, 康熙帝开始了大规模地推行天花预防工作。“战痘”的成功,开创了清朝的鼎盛时代。 ——《看历史:透过细节看中国转变》 材料二 康熙对郑氏及其官兵一直抱着“循于招抚,不事轻剿”的态度,而且多次遣使去台湾同郑经 谈判议和,郑经却欲继续割据自立,要求“按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结果谈判不能进行下去。康 熙认为台湾皆闽人,不能和其他地区相比,坚决不允许台湾独立,这显示出康熙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 ——《雄才大略的康熙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熙帝面临哪些危机?结合所学,康熙帝采取了什么态度及方法? (2)材料二中康熙帝希望怎样解决台湾问题(不得摘抄原文)?康熙帝 “高瞻远瞩”是指什么?有什么 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康熙帝身上可以学到什么? 【答案】(1)危机:天花危机(疫病流行)边疆危机。 态度:积极应对。 方法:设痘诊科,试验并推广种痘法;亲自指挥平叛,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平定三藩之乱。 (2)方法:希望和平解决。 “高瞻远瞩”是指:坚决不允许台湾独立。 意义:康熙帝的正确决策,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经济、 文化的发展。 (3)身体康健,重视亲情,正确的判断力,强大的执行力。 【解析】 【详解】(1)危机:根据“不到两岁的玄烨还是染上了天花”得出天花危机(疫病流行);根据“当时正值吴三 桂等三藩叛乱的紧要时刻”得出边疆危机。态度:根据“康熙帝开始了大规模地推行天花预防工作。’战痘‘的 成功,开创了清朝的鼎盛时代”得出积极应对。方法:根据“康熙帝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痘诊科”得出设痘诊科, 试验并推广种痘法;根据所学可从亲自指挥平叛,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平定三藩之乱等角度概括。 (2)方法:根据““循于招抚,不事轻剿”的态度,而且多次遣使去台湾同郑经谈判议和”可得出希望和平解 决。根据“康熙认为台湾皆闽人,不能和其他地区相比,坚决不允许台湾独立”可得出“高瞻远瞩”是指坚决不 的允许台湾独立。意义:根据所学可从康熙帝的正确决策,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加强了台湾与大 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等角度概括。 (3)根据所学可从身体康健,重视亲情,正确的判断力,强大的执行力等角度概括。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