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祝考试顺利★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城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用 2B 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曾对“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于卫主痈疽(人名),于齐主侍人瘠环(人名)”等说法进行分析考
证,认为这都是谣传而非真实的历史,并列举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些传言不可靠。这说明
A. 孟子注重对史料的考证 B. 光鲜的事迹才是真历史
C. 社会转型致使谣言盛行 D. 礼乐制度已经走向崩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孟子对具体史料的来源、真伪进行分析,有意识地注重对史料的考证。A 正确;BC 两
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D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 A。
2.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
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
A. 削弱了世家大族势力 B. 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C. 体现了存百姓的思想 D. 维护了统治阶级特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亲、故、功、贵等人犯罪,可以适当地减免刑罚,反映了统治阶级拥有一定的特权,故 D 项正确;
这一制度加强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激化的社会矛盾,排除 AB 项;材料与百姓无关,排除 C 项。
3.下表呈现了北宋某一时漕运的基本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路线 概况
第一条 江浙、准南、荆湖之米六百万石,及菽一百万石,从长江入准河,再经汴水入京
第二条 陕西之果五十万石、及菽十万石、自三门、白坡入黄河,再入汴水进京
第三条 陈、蔡(今河南东南部)之果四十万石及菽二十万石,从闵河入汴水再入京
第四条 京东之栗十二万石,从五丈河运送至京
A. 都城居民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B. 集权统治的基础得以巩固
C. 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化发展 D. 中央政府垄断了粮食贸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宋时期运输能力大增,形成四路以京师开封为中心的漕运系统,有利于从
经济上巩固北宋集权统治的基础,故 B 项正确;题干未涉及京城饮食习惯的变化,排除 A 项;材料信息不
能说明北宋区域经济的均衡性,排除 C 项;漕运所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
民食调剂,并非进行粮食垄断贸易,排除 D 项。故选 B。
4.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宋宁宗即位初科举取士“稍涉义理者悉皆黜落”,后期却追谥朱熹曰“文”,周
敦颐曰“元”,程顥曰“纯”,程颐曰“正”,张载曰“明”。这一变化说明,宋宁宗后期
A. 理学迎合了统治需要 B. 科举制逐步走向噩化
C. 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 D. 理学有重大理论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宁宗后期改变科举的内容,变成以理学为主,反映出理学的出现迎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
故 A 正确;B 项是在明清时期,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推崇理学,并不是加强思想专制,排除 C 项;材料不
能反映理学的创新,排除 D 项。
5.1898 年 7 月 13 日,清政府颁布的工商章程中规定:如有能造新器切于人生日用之需,其法为西人旧时所
无,请给工部郎中实职。该规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
A. 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B. 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 官本位思想得以强化
【答案】B【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清政府颁布工商章程,奖励新技术新发明,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清政府重农抑商传统的改
变,故选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排除 AC;材料反映清政府奖励新
技术新发明,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近代某时期,曾集中出现许多以“新”字开头的刊物。如《新国民》《新青年》《新社会》《新生活》《新村》
《新生命》《新教育》《新新小说》《新妇女》《新人》《新学生》《新共和》《新湖南》等,有数十种之多。由
此可推知,当时
A. 民主革命的呼声高涨 B. 民众期盼民主和平建国
C.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 学界重视改造国民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新青年》《新社会》《新生活》《新村》《新生命》《新教育》《新新小说》《新妇女》”等信息
可得出这一时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从创办刊物的名称可以看出,此时学界强调对民众思想的改造,故 D
项正确;材料的信息没有体现民主革命,排除 A 项;B 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内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
马克思主义,排除 C 项。
7.据日本战史资料记载,“八路军的斗志极为旺盛,共产党地区所有民众,连妇女,儿童都用竹篓帮助运送
手榴弹”“对付中共军队,犹如切割根深蒂固的野草,费尽力气而又毫无成效,真正是无能为力”。这反映
出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 敌后战场形势发生转变
C. 八路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主力 D. 全面抗战路线作用显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共产党地区所有民众包括妇女和儿童都积极参加到抗日行动中,以至于日本人认为对
付中共军队感到无能为力,表明中共倡导的全面抗战路线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作用显著,故选 D;西
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A 错误;单从材料不能判断八路军成为抗日的主力,
C 错误。
8.1978—1999 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消费、贫困线比较——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0 年)
由如图可知,我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
A. 彻底消灭了农村贫困 B. 扶贫开发战略成效显奢
C. 建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D. 完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如图可知,我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农村人均收入、贫困线标准都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扶贫
开发战略成效显奢,故选 B;A 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21 世纪初,我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否完成,排除 D。
9.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往往传递着一种狂热的,过度的和不稳定的情绪,借以表达其蔑视困难、
赞美生活、勇于接受生命挑战的品格,后人称之为“酒神精神”。每年春季葡萄长出新叶或秋季葡萄成熟时,
希腊人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由此可知
A. 神话传说是希腊传统文化的源头 B. 人生无常是希腊人的生活体验
C. 古希腊人对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 D. 理性精神遭到希腊人质疑否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古希腊人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酒神活动,利用传说中“酒神精神”表达蔑
视困难、赞美生活、勇于接受生命挑战的品格,由此可见古希腊人通过传说来表达对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
故选 C;A 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出现人生无常的内容,B 错误;理性精神是启蒙运动的思想,
与材料内容无关,D 错误。
10.当农民和平民运动风起云涌时,马丁路德收起了关于“剿灭罗马”的号召,声称“不愿意靠暴力和流血
来维护福音”,他变成了“诸侯的仆人”。这说明
A. 路德最后变成了人民的公敌 B. 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软弱性C. 宗教改革是群众运动的诱因 D. 路德推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群众运动发生时,马丁•路德却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性,结果变成了封建势力的
“仆人”,这说明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软弱性,B 正确;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路德与诸侯站
在一起反对农民运动,这并不意味所有人反对路德,因此不能称之为人民的敌人,排除;材料只提及了农
民运动兴起后路德转向保守,这些信息无法证明宗教改革引发了群众运动,排除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甘
地推行的,排除 D。
11.1918 年,列宁指出富农是“最残忍、最粗暴、最野蛮的剥削者”,“要无情地向富农开火,消灭他们”。
1921 年列宁对富农态度变得相对缓和,同意富农加入合作社。这一变化主要是为
A. 国内外客观条件的变化 B. 对富农的改造已经完成
C. 工业化需要大量的粮食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对富农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苏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1921 年
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导致对富农态度发生变化,A 正确,D 项错误;1936 年斯大林宣布“在农业方面已经
没有富农阶级了”,排除 B 项;1925 年 12 月苏联提出工业化方针,排除 C 项。
12.某同学搜集到以下三则资料。若从这些资料内容所反映的史实中提炼一个共同的研究主题,这个研究主
题应该是
A. 建筑艺术的演变 B. 工业革命的广泛影响
C. 中外文化的交流 D. 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驿使图》”、“无线电报”和“微信”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从依靠传统驿站通信,
到近代无线电通信,再到现代通信技术,这体现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因此 D 选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
建筑艺术的演变,A 选项错误;《驿使图》与工业革命无关,B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外文化的交流,C 选项错误。故选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亚历山大东征和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存在着零星的东西方之间交通与交流的客观事实。
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跨文化的交往中,尽管从西方到
中国如此遥远,但连接中西的丝绸之路依然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
汉到明清绵延不绝,与印度、波斯等古代诸帝国,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
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因此,丝绸之路正是“古典版全球化”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 世纪欧洲人的大航海事业,推动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来临,其重
要动力之一就源自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面对丰厚的东方贸易利润与东方消费品诱惑,欧洲各国充满了羡慕
和嫉妒!于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扬帆,目的就是寻求一条不受意大利人控制,也避开阿拉伯人要挟的通往
东方的道路,清除远东与西欧之间丝绸之路上的所有掮客。
——摘编自张国刚《“丝绸之路”与中国式“全球化”》等
材料三 历史的发展往往是螺旋式上升,当前的中国又逐渐相似于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过的、拥有广大
人口与市场的繁荣时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已成为拥有广阔潜力
的全球市场。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对当代中国又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文化惯性。
——摘编自刘迎胜《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典版全球化” 特征,并简析中西间丝绸之路持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5 世纪全球化来临的动力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答案】(1)特征:多元文明交往长久不衰;空间活动范围有限;交往方式多样,以经贸文化交流为主;丝
绸之路地位突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居于中心地位。
原因: (中国方面)优越的内部地理环境;自然经济的持续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科技
文化先进;其他地区对中国商品、技术的旺盛需求;中西方交流的诉求。
(2)动力因素:清除东西方商路的阻碍;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航海与造船技术的进步;西葡王
室的支持;“寻金热”的驱使。
(3)意义:通过了解古丝路历史,认识到世界文明发展是不平衡、多元和共容的;和平交 流是世界文明交
往的主题;重视发展经济;不同文明之间要交流互鉴;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立足传统,承继古丝路
精神,与时俱进,发掘和赋予其现代价值。
【解析】
的【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与印度、波
斯等古代诸帝国……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可知,多元文明交往长久
不衰;从“古典版全球化”的活动费范围来看,主要是欧亚大陆,空间活动范围有限;从交流的方式和内
容来看,“古典版全球化”的交往方式多样,以经贸文化交流为主;根据材料“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
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可知,丝绸之路地位突出;根据材料“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
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西方交往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居于中心
地位。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比于西方而言,古代中国具有优越的内部地理环境;从经济方面分析,古代中
国自然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中西方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来,中国确立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中西方交流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比于西方而言,古代
中国的科技文化先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世界中,其他地区对中国商品、技术的旺盛需求;根据材
料“早在亚历山大东征和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存在着零星的东西方之间交通与交流的客观事实”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古典版全球化”之所以在亚欧大陆出现,原因是中西方交流的诉求始终存在。
(2)动力因素:根据材料“源自破除丝绸之路 阻塞”可知,清除东西方商路的阻碍;根据材料“面对丰
厚的东方贸易利润与东方消费品诱惑,欧洲各国充满了羡慕和嫉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经
济根源是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条件是航海与造船技术
的进步;根据材料“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扬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葡王室的支持寻找新航路;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社会动力源自“寻金热”的驱使。
(3)意义:根据材料一可知,通过了解古丝路历史,认识到世界文明发展是不平衡、多元和共容的;根据
古代中西方交流的历史可以看出,和平交流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主题;根据材料二可知,应当重视发展经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遗产告诫当下中国,不同文明之间要交流互鉴;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中
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已成为拥有广阔潜力的全球市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
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从文化传承角度看,丝绸之路的遗产意味着当下的
中国应当立足传统,承继古丝路精神,与时俱进,发掘和赋予其现代价值。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2000 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
时
期
国
家
主要力量源泉
16
世纪
西
班牙
黄金、殖民贸易、雇佣军、王朝联系
的17
世纪
荷
兰
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8
世纪
法
国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
19
世纪
英
国
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借贷、海军、自由主义规范、
岛国位置
20
世纪
美
国
经济规模、科技领导地位、地理位置、军事力量和结盟、
全球化文化和自由主义的国际制度
综合上述表格信息,指出一个影响大国崛起的因素,结合世界史(两个国家)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
指出因素,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因素:地理优势和军事力量;先进的经济思想;民主法治;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革命(科技革命);
政府的主导作用(国家干预)。
示例一:
因素:民主法治史实: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颁布 1871 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奠定崛起的政治基础;
法国通过 1875 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迅速崛起成为大国;(答出日本、美国、中国等均可)
结论:可见,民主法治建设为大国崛起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因素。
示例二:
因素:工业革命(科技革命)
史实: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了工业化道路,两次工业革命并行,迅速发展成为大国;美国在第二次工
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超越英国成为第一工业大国。 (答出法国、德国、中国 等均可)
结论:可见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工业化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示例三:
因素:经济思想
史实: 17 世纪的荷兰,奉行重商主义,成为“海上马车夫”,迅速崛起;美国率先实行以国家干预经济为核
心的经济思想,迅速摆脱经济危机,巩固大国地位。(答出其他国家,言之有理亦可)
结论:可见,先进的经济思想是大国崛起的保证。
【解析】
【详解】因素:根据材料所列 1500 年至 2000 年五个国家崛起的主要力量源泉“黄金、殖民贸易、雇佣军、王朝联系”“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借贷、海军、自由主义
规范、岛国位置”“经济规模、科技领导地位、地理位置、军事力量和结盟、全球化文化和自由主义的国
际制度”,可以概括出如下影响因素,如理优势和军事力量;先进的经济思想;民主法治;市场经济体制;
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政府的主导作用(国家干预)。根据题干要求“结合世界史(两个国家)的知识加
以阐述”,可以从所列影响因素中任意选择一例进行阐述。以选择民主法治为例。
因素:民主法治。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列举德国和法国的崛起历程。如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颁布 1871
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奠定崛起的政治基础;法国通过 1875 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迅速崛起
成为大国。最后得出结论,民主法治建设为大国崛起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因素。
15.材料 辛亥革命后,列强对边疆地区的侵略更加肆无忌惮,导致边疆危机日益恶化。南京国民政府
认识到只有提高边疆地区民众的国族认同感,才可能实现巩固国防的目……落后的观念可以被教育改变,
开发边疆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还可以被教育培养出来,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边疆地区的开明地方官员、
宗教界开明人士以及爱国学者都充分认识到边疆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和推动政府兴办边疆
教育。1930 年 2 月,教育部内设蒙藏教育司(1947 年更名为边疆教育司),成为边疆教育的主管机关。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拨付专款兴办边疆教育设施,1936 年教育部创办部办师范学校,抗日战争期间,教育部
筹建边疆师范学校 10 所……为培养新疆及热河、察哈尔等省边疆小学的师资,又分别筹设热蒙、察蒙、天
山三所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就边疆教育出台一系列调整措施,但受到国内政治局势的影
响,这种调整收效甚微,边疆教育事业的日渐萧条在所难免。
——摘编自王海文《教育制度与国家转型——南京国民政府国家教育部“边疆教育”政策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实施“边疆教育”政策的动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实施“边疆教育”政策的影响。
【答案】(1)动因:列强侵略导致边疆危机日益恶化,加强边疆教育,以培育边疆民众的国家和民族意识.
巩固国防抵御外侮;开发和建设边疆,需要大量人才;边疆各界有识之士积极推动。
(2)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边疆地区教育的现代化;进一步推动了边疆与内地之间的交融;有利于增强
边疆地区民众的国家和民族意识,抵制列强分裂国家的阴谋:但是,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教育受到政治、
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中国边疆地区落后的状况并没有获得根本性的改变。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列强对边疆地区的侵略更加肆无忌惮,导致边疆危机日益恶化。南
京国民政府认识到只有提高边疆地区民众的国族认同感,才可能实现巩固国防的目”可以从列强侵略导致
边疆危机日益恶化,加强边疆教育,以培育边疆民众的国家和民族意识.巩固国防抵御外侮总结回答;根据
材料“开发边疆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还可以被教育培养出来,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边疆地区的开明地方官员、宗教界开明人士以及爱国学者都充分认识到边疆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和推动政府
兴办边疆教育”可以从开发和建设边疆,需要大量人才;边疆各界有识之士积极推动总结分析。
(2)根据材料“1936 年教育部创办部办师范学校,抗日战争期间,教育部筹建边疆师范学校 10 所”结合
所学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边疆地区教育 现代化;进一步推动了边疆与内地之间的交融;根据材料“抗战
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就边疆教育出台一系列调整措施,但受到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这种调整收效甚微,
边疆教育事业的日渐萧条在所难免”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增强边疆地区民众的国家和民族意识,抵制列强分
裂国家的阴谋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就边疆教育出台一系列调整措施,但受到
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这种调整收效甚微,边疆教育事业的日渐萧条在所难免。”结合所学从南京国民政
府的边疆教育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中国边疆地区落后的状况并没有获得根本性的改变。
16.【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发人深省的教训是,即使没有人愿意或想要战争,战争仍有可能爆发。英国、法国以及后来参战
的美国都坚信,“普鲁士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而德国人相信,他们嫉妒的邻居们阴谋包围并摧
毁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唯一的罪责是经济上获得成功,然后,也出现这样的理论:资本主义制度远非和
平的力量,正是它策动了战争。因为战争有利可图或者是因为存在着对市场和原材料的战争。……在保卫
国家方面,人们越来越有更大的利害关系。这是民主化和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尽管结果往往是不完美和
不平等的,但是大多数市民都有意愿保卫自己参加其中的政治团体。1914 年证明,当他们想到自己的国家
正遭到攻击时,整个欧洲所有国家的群众和阶层都非常激进爱国……欧洲的人们用狂喜而不是悲伤来迎接
战争,这一事实在最后的分析中要比所有的外交细节都能更深入地解释战争的到来。
——摘编丹尼斯•舍尔曼著《西方文明史读本》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提出的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战争”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
【答案】(1)原因:从国际关系看,英法美与德国矛盾激化;从制度看,资本主义自身具有扩张性;从国
内民众看,激进爱国主义情绪的煽动。
(2)启示: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警惕军国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坚持和平外交,理性爱国。
【解析】
【分析】
(1)从“英国、法国以及后来参战的美国都坚信,“普鲁士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而德国人相信,
他们嫉妒的邻居们阴谋包围并摧毁一个国家”得出从国际关系看,英法美与德国矛盾激化;从“资本主义
制度远非和平的力量,正是它策动了战争”可以得出内部因素是从制度看,资本主义自身具有扩张性;从“整
个欧洲所有国家的群众和阶层都非常激进爱国”可以看出从国内民众看,激进爱国主义情绪的煽动。
(2)回答启示可以通过分析战争产生的原因来进行。首先从国际关系上,应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交流与合
的作;从资本主义自身制度上应该警惕军国主义,反对强权政治;从国内民众的情感上应该坚持和平外交,
理性爱国。
点睛:解答本题第一小问完全是从材料中 内容提取出来的,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慢慢提取关键
信息,之后一一总结概括,最后得出完整的答案,注意条理清楚,言简意赅。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17.材料 冼夫人是广东南部越族人。梁朝末年发生侯景之乱,各地豪绅乘机扩大势力,割据一方。梁
大宝元年,冼夫人支持陈霸先起兵讨伐,平定了侯景之乱。陈朝建立之初,时时受到以欧阳纥为首的割据
势力的威胁,冼夫人又挺身而出,支持中央扑灭这股割据岭南地区的豪强势力。隋开皇九年,隋文帝进军
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以身作则支持隋军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冼夫
人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
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此外,《隋书》还记载她“幼贤慧,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
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
恃其富强,侵掠傍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冼夫人的主要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冼夫人 历史贡献。
【答案】(1)主要功绩:支持梁朝平定侯景之乱;支持陈朝扑灭岭南割据势力;支持隋军统一岭南;反对
贪暴和讲信义等。
(2)贡献: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岭南地区的发展;移风易俗,推动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等。
【解析】
【详解】(1)“主要功绩”,根据材料信息“梁大宝元年,冼夫人支持陈霸先起兵讨伐,平定了侯景之乱”、
“冼夫人又挺身而出,支持中央扑灭这股割据岭南地区的豪强势力”、“冼夫人获悉后以身作则支持隋军完
成岭南地区的统一”、“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掠傍郡,
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得出:支持梁朝平定侯景之乱、支持陈朝扑灭岭南割据势力、支持隋军统一岭
南、反对贪暴和讲信义等。
(2)“历史贡献”,根据材料信息“冼夫人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
裂分治,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越人之俗,好相攻击。
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掠傍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
千余洞”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岭南地区的发展、推动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封
的
的建化等角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