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诗歌、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清单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小说、诗歌、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清单

ID:450275

大小:62.08 KB

页数:3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小说、诗歌、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清单 一、小说阅读 【考纲要求】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 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 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一)小说的情节结构(徐徐语文坊) 1.小说情节概括 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 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 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 ——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 玩葫芦——卖葫芦(物线)。《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 ——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 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 写……,最后写…… 2.小说结构特点 (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 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 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 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 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 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 中。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 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分析 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 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 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 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6)蒙太奇式。也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 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 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7)横断面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 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8)意识流式。即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 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3.小说结构技巧(1)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 (2)照应(能使小说的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3)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 作品的可读性)、 (4)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 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突转(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等。 (7)巧合(内容集中,矛盾更突出,冲突更激烈,人物性格更鲜明) 4.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1)悬念式开头:①概括开头段内容;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 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 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 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5.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 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 文的……过渡到下文的……。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 满;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6.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1)出人意料式结尾: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突出人 物形象;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 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 (2)卒章显志式结尾: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 释了……的主题或创作意图。(3)戛然而止式结尾: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 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4)悲剧式结尾:①与前文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②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性格;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 主题;④结局令人感动(惋惜),引发读者对……的思考,耐人寻味。 (5)喜剧式结尾:①情感体验上,符合主人公(作者、读者)的理想愿望和 情感追求,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欣慰和愉悦感;②主题上,彰显人性(真善美、道德、 法律、社会、人民、真理、宽容、智慧)的巨大力量,反映人民(作者)对幸福美 满人生的向往;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③表达效果上:给 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6)首尾呼应式结尾:使小说内容完整,结构紧凑严谨,强调……的主题,加 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 7.小说标题的作用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 染……气氛,或者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作用。 (2)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画龙 点睛、揭示……的主题、隐含……多重含义、意蕴丰富、寄托作者的……情感等作 用。 (3)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与……对比,讽 刺……,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强化……效果,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 (4)标题的意蕴探究:先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双关、比喻、拟人、反 讽、引用等),再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等)。 8、小说情节的作用(1)从情节方面说:点明题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做下铺垫、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陡生波澜、意料之外、情 理之中、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留下现象等。 (2)从人物方面说:表现人物心理、凸显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等。 (3)从环境方面说: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主题方面说:丰富、深化和突出主题等。 (5)从读者方面说:激发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留下想象空间等。 (二)小说的人物形象(徐徐语文坊) 1. 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 (1)把握人物形象 ①概括情节,点明性格特征。 ②概括主人公对他人的举动、关系后,点明性格特征。 ③分析人物正面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细节的描写以及侧面的其他人物、 景物的描写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 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 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 《祝福》中,祥林嫂重复叙说“狼吃阿毛”的故事,读者会从中感受到祥林嫂失去 爱子的悲痛;祥林嫂的眼神变化更让人感受到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④分析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 如《药》的结尾描写坟场的自然环境,突出悲凉的气氛,烘托老妇人失去亲人 的悲哀。 ⑤借用作者和文中其他人的评价,点明人物性格特征。 ⑥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直接(正面)描写(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和 间接(侧面)描写(正衬、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等)。 例如《药》中夏瑜这个典型性格,就是通过描写华老栓、茶客、夏四奶奶等等 人物的相关行动、情态、语言,间接描写、塑造出来的。 (2)答题模式概括人物形象(如:××是一个外貌特征+品格、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的人, 注意:形象特点大于性格特点)+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概括。注意分点答题,每 点尽量在一条横线内完成。 2.人物形象的作用 (1)主要人物的作用。即赏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1)结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 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内容作用: A 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 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B 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 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 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2)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 “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真实性。比如《祝福》中的“我”。③同 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的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3)物象的作用。小说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 ①突出人物性格,深化小说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 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④丰富内 容的作用。 3. 小说主人公的判断 贯穿情节始终的、着墨最多的、标题有所暗示的、最能表现主题的那个人物。 4.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1)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或“心理活动”),直接揭示人物的……情感(心 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在主人公与……(人、命运、疾病、战争……)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 物……的性格特征。 (4)通过典型环境(时代、社会、生活、法律、阶级、习俗等)的描写,塑 造人物……的典型性格。 (5)通过环境(此处特指主人公所在的景物环境、场景)来暗示主人公…… 的心情。 (6)通过他人的态度、评价、反应,或者通过作者的介绍、评价来塑造人 物……的性格特征。 5、小说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1)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现实中 人类的多维性构成了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创作基础。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 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如《飘》中的斯佳丽。 2)扁平人物:也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 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 “扁平人物”的单调虽然乏味,但在讽刺性小说中,却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 讽刺的作用。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 一般来说,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 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要人物为“圆形 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的做法,两种人物共同承担着阐释主题的任务。 (三)小说的环境描写(徐徐语文坊) 1.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的作用: (1)环境上: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 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的气氛,奠定……的基调。 (2)人物形象上:①烘托人物……的心情;②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性格等;③暗示人物……的命运(3)情节结构上: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 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 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 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上: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 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 经济等)的作用: (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 (4)预示人物悲剧(或喜剧)的命运。 (5)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凸显小说……的主题。 3、对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的简单梳理就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奠定全篇的基调; 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 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 作为象征,突出深化主题。 【注意】注意区分 “分析环境特点”和“分析环境描写特点”的不同:“环 境描写特点”是要求答描写环境的技巧和手法。 (四)小说的表达技巧(徐徐语文坊) 【模式】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如何运用)+点(点明表达效果)。 1. 叙事视角(即人称) (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 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真实自然,但表现受限)(2)第二人称: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②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 交流,容易感染读者。(亲切抒情) (3)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 限制;②更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更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客观灵活、但缺乏亲 切) 2、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①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第三人 称大多是全知视角。 ②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和成人受限视 角(没有写人物心理等)。 比如:《尘埃落定》《爸爸爸》(傻子视角),《红高粱》《呼兰河传》(儿 童视角),2017 全国 1《天嚣》(成人受限视角) 3. 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 (1)顺序:事件由头到尾依次叙述,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 (2)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可避免 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使叙述行文曲折有致。 (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 完整、结构更严密、②丰富小说内容,使内容更充实。③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④ 深化文章……的主题。 (4)补叙: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丰富了文章内容。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在于: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 性。 插叙有情节;补叙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性的话。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五)小说的语言赏析(徐徐语文坊) 1.从词语使用及其效果、句式选用及其效果、修辞使用及其效果、整体语言风 格四个方面分析语言。 2.揭示内涵+分析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作用+指出手法、句式特征+语言风格+抒情 效果、阅读效果。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②句式选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感叹句等) ③大量引用古诗词名句、典故(旁征博引, 典雅蕴藉) ④使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 ⑤叠字叠词,押韵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⑥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生动 ⑦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心理等),细腻传神 ⑧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 ⑨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平实质朴(贾平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使用 方言、口语化(老舍、贾平凹、赵树理)、清新自然(沈从文)、幽默风趣(钱钟 书、梁实秋)、富有文采(刘亮程)、华美、绮丽浓艳(张爱玲、毕淑敏)、典雅 庄重(丰子恺)、闲适冲淡(周作人、林语堂)、简洁凝练、含蓄蕴藉(李商隐)、 豪放(奔放)不羁、沉郁顿挫、富有哲理(周国平)、犀利深刻(鲁迅)、调侃戏 谑…… (六)探究小说的主题(徐徐语文坊) 模式:小说通过写……(什么年代、什么时间、哪类人、什么事件或行为), 表现了(反映了、揭示了)……问题(现象、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什么人、 什么精神、什么现象、什么行为)的……(讴歌、同情、感叹、感伤、讽刺、揭露、 批判等),从而启发读者对……思考(反思、反省、关注、重视等) (七)探究小说的人物形象(徐徐语文坊)(1)情节的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密不可 分。 (2)人物自身的角度。看看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 (3)主题的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体现出来的。 (4)环境的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5)真实性的角度。考虑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八)小说答题的五大要素(徐徐语文坊)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再加上主题和读者,即构成小说答题的五 大要素。无论试题从哪个角度命制,大体要归溯到这五大答题点。 比如,安徽高考卷《蓑衣》第 14 题: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 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1)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 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还可将小格的情感 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现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 朦胧的爱意。 (2)情节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 并与前文的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 格的未来充满想象。 (3)环境描写上,景物特点安谧温馨,与开篇的环境描写氛围一致,使小说 充满了诗情画意。 (4)思想内容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 的蓑衣草象征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 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 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5)读者感受上,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有画 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二、诗歌鉴赏 (一)把握诗意(徐徐语文坊) 1、看标题 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和主旨 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感情 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揭示作品的线索 表明诗歌的题材 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5 年四川卷: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时间:夏日 事件:游山家 题材:山 水田园诗 感情基调:闲适愉悦 2、看意象 意象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众多意象组成意境,其中也以一两 个意象为主体。意象的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看注释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介绍写作背景;介绍相关诗句;介绍作者等 4、看句法 1)省略:简洁明快,留下想象 2)倒装:满足强调、对仗、平仄或押韵的需要 柳色春山映(柳色映春山) 香稻啄余鹦鹉粒(鹦鹉啄余香稻粒) 一夜飞 度镜湖月(一月夜飞度镜湖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3)词类活用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形容词“软”“轻”的意动用法,把眼见的动态的 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 4)互文见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 并听到你的歌声。 5)典故 分为语典和事典,效果:含蓄、精炼、有文采、强调突出。 6)题材 (二)鉴赏诗歌形象(徐徐语文坊) 1.鉴赏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明确形象:思想性格特征(两字词或四字词)+人物身份(隐士、官员、 文人、思妇、游子、征夫、农夫、渔夫等)(注:人物形象包括性格、肖像、身份、 地位、职业等,大于性格特征); (2)结合诗作分点说明、概括; (3)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诗人通过形象所寄寓的感情)。 两种题型:概括型(性格+身份)、简析型(先概括、再分析、后意义) 概括型举例: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性格)的高人逸 士形象(身份)。 2.鉴赏事物形象 (1)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自然属性); (2)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不同感官),或运用什么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对比、侧面烘托),写出了物象的什么特点; (3)指出象征意义,或作者借所写物象表达的思想感情(社会属性)。 3.鉴赏景物形象 1)意象 意象内涵:表层意、深层意 意象作用:先描述意象 ,再分析作用(气氛基调、环境背景、表情达意、衬 托人物、结构线索等) 2)意境分析意境:先概述画面(一幅+修饰语+画面),再描绘景物及 氛围特点,最后分析情感。比如:描绘了一幅初秋(时间) 边关(地点)阴沉凝重(景物特点)的夜景(画面),表现诗人思乡苦战(情感) 的心情。 意境特点: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翰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 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 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 3)情景 感情色彩: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情景距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奠定基调 营造意境,渲染气氛 引出人物,推动情节 揭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 调整节奏,舒缓情绪 作为象征,突出主题 (三)鉴赏诗歌语言(徐徐语文坊) 1、炼字 1)知识点: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 并简述其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分析其在描物、造境、写人、抒情上的表达效果。 2)示例: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答:“背”指“相向”或“相背”(释义)。“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 背而行的情境(内容),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手法), 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效果)。 2、诗眼 1)知识点:确定诗眼,梳理内容,表达情感,结构作用2)示例:“郡僻官闲昼掩门”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 答:诗眼是“闲”(诗眼)。“闲”为一篇之眼目,“郡僻”“昼掩门”对 “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内容、结构),诗人有志改革反 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 和孤独(情感)。 3、炼句 句式:省略句(简练含蓄)、倒装句(满足强调、平仄、对仗、押韵等之需)、 意象组合、长短结合、整散结合 风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 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等。 (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徐徐语文坊) 1、答题模式 1)点明手法。(用什么) 2)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的内容。(怎么用) 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有何用) 2、表达技巧的基本知识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简练含蓄)(形象生动) 排比、对 偶、反复(有音乐美)、反问、设问、夸张(强调突出)、 双关(含蓄幽默)、 顶真(连贯)、互文(工整简洁)、叠字(有音乐美)、通感(感觉互通)、列锦 (即名词组合、意象叠加)等。 (2)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突出强调)、联想想象(丰富生动)、象征(托 物言志)、渲染烘托(鲜明突出)、赋(铺叙)比兴、用典(含蓄蕴藉)、以小见 大(凝练突出)、抑扬结合(摇曳多姿)、虚实结合(拓展意境)、对面落笔(突 出情感)、借古讽今(含蓄蕴藉)等。(3)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诗歌运用得最多的是抒情 和描写: A、抒情方式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景与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用于诗歌 结尾) 事与情(理)----即事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怀古伤己、寓理于事 物与情(理)----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抒怀 如:托物言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借物喻理(青山遮不住,毕竟 东流去)、借物抒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描写方式 ①正侧结合(多面立体)、虚实结合(拓展意境)、动静结合(生动活泼)、 点面结合(详略结合)、视听结合(形神兼备)、白描(简笔勾勒)细描(细节描 写) ②描写角度:感觉上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内容上分----物:形、声、色、态、味,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观察角度上分----远近结合、高低结合、俯仰结合 等 示例:赏析这首诗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 山。疏种碧松通明月,多栽红药待春还。) 答: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 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明月、待春归)。 (4)结构方式:总领下文、开门见山、起承转合、层层递进,伏笔照应、铺 垫张本、重章叠唱、卒章显志等注: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 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 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 再考虑修辞手法。 (五)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徐徐语文坊) 1、诗歌的题材类别: 羁旅思乡诗:羁旅愁苦、思乡念亲 对方着笔 送别怀人诗:依依惜别、安慰劝勉 想象别后 边塞征战诗:保家卫国、怨战思归 景物烘托 咏史怀古诗:借古讽今、伤今伤己 对比用典 咏物言志诗:言志寓理、咏物讽世 正侧结合 山水田园诗:乐山乐水、隐逸之乐 借景抒情 即事抒怀诗:寄情山水、壮志难酬 间接抒情 2、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看题目(确定题材)、看时空(时空转换层次)、看关键词(活用词、修辞词、 情感词)、看描述对象(主体、客体)、看意象(人、事、景、物) 3、分析诗歌情感的答题模式 1)情感概括题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基调。 “情感基调”多用表示情感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 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指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 而产生的这种情感,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情感是由报国无 门而产生的。 2)情感分析题 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情感评价探究题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 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六)赏析整首诗或其中的佳句 1、答题模式(结合诗歌的四大考点——形象、情感、语言、手法分析) 内容上:分析用怎样的形象(人、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形式上:从语言(炼字、句式、语言风格)、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 达方式、结构技巧等)等方面具体分析。 2、示例: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1)诗人借咏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表现了一种淡 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形象情感) (2)借景抒情、视听结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 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着天光山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无名,却有映天照地、兴风作雨的奇观。(表现手法) (3)抑扬结合。三、四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 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表现手法) (4)铺垫。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结构技巧) 二、散文阅读 散文相对于骈文而言,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 格律的散体文章,包括写人、记事、抒情类散文以及杂文、随笔、游记等。行文自 由,不讲究音韵,不讲究对仗。散文主要分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记叙散文又可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是记事散文,《藤野先生》是写人散文。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也包括一 些借景抒情的写景散文。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议论散文:也称为说理散文,它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或直接的发 表议论。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相结合,近似于杂文。比如鲁迅的《拿来主 义》。 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形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 “神聚”指意旨是统一的。 2020 年备考,值得加大散文训练力度,尤以语言的内涵及语言的表达艺术为训 练重点。建议:将全国卷的《窗子以外》《我们的裁缝店》《听朗诵》《针挑土》 《灯火》列为必做篇目。 (一)行文思路分析(徐徐语文坊) 1、结构安排 相承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 理的层层相递。 相并关系并列关系、对照关系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相属关系总分关系、分总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2、材料组织 以时间为线索:鲁迅《藤野先生》的认识—交往—离别—怀念 以空间为线索:朱自清《欧游杂记》的移步换景 以逻辑为线索:贾平凹《入川小记》的对小吃的印象、对成都人的印象 以事物为线索:萧乾的《鼓声》的鼓声 以情感为线索:归有光《项脊轩志》的悲喜情 以双线为线索:郁达夫《故都的秋》物线清静、情线悲凉 (二)理解词句含义(徐徐语文坊) 1、分析词语含义 散文中重要词语包括:表现文章主旨、反映深层含义、反映具体语言环境、具 有临时指代意义、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理解词语含义包括:弄清词语的语境义,分 析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对表现景物意境、对表现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等。 2、分析句子含意散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含蓄句、技巧句、结构复杂句、文眼句、行文思路句等。 答题模式: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 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表层含 意),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深层含意);表 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警策含 意) (三)鉴赏表达技巧(徐徐语文坊) 1、答题模板:方法+内容+效果 2、修辞手法 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九种: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分为明喻(甲像乙)、 暗喻(甲是乙)、借喻、博喻等,有突出事物特征、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2)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拟物),比拟比比喻更加生动形象,因为它直接具备了人或物的动作状态等。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可用部分代替全体,具体 代替抽象,特征代替人等。借代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含蓄简练。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更突 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 意思。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使表达 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 排列在一起而构成。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 气势。 (7)反复: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 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8)设问: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开头可引出下文,用在中间可承上 启下,用在结尾可深化主题。 (9)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3、表现手法 (1)象征(托物言志):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任务或事理, 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从而收到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2)抑扬: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对象,而起笔开始却贬抑它,批 评它。前文的"抑",是为了反衬后文的"扬"。反之就叫欲抑先扬。表达效果:欲擒 故纵,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设置悬念,形成波澜。 (3)白描:不设喻,少修饰,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 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4)虚实结合:是指的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 达同一情感。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 知为虚。虚实结合,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 的审美空间。 (5)对比衬托: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 比较,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 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 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两者都有突出强调 的作用。 (6)用典:有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 抒怀。语典即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语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 寓意于言外。 (7)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 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8)以小见大: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达重大的思想和寓意。表现感人且 具有社会意义。 (9)联想想象: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 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1)渲染烘托:渲染一般是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 的描写。与渲染不同,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 明。 4、表达方式 散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很多,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重点是记叙和描写 两种。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作者通过一般性的陈述,介 绍、交代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过程的表达方法。 2)描写 (1)人物描写:正面(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人物、事物、场面 烘托) (2)景物描写 鉴 赏角 度 分类 作用 感 觉角 度 视觉、听 觉、嗅觉、触 觉、味觉等(形、 声、色角度) 描 写角 度 观 察角 定点观察、 移步换景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 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 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 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 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 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度 写 景角 度 远近结合、 高低结合、内 外结合 趣。 工 笔与 白描 工笔又称 细描,白描又 称粗笔勾勒 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特 征,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 者,更利于表现主题。 白描,简练、生动传神。 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 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 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动 静描 写 可分为动 静结合、以动 衬静、以静衬 动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 更富有感染力。 描 写技 巧 虚 实描 写 可分为虚 实结合、以实 写虚、以虚写 实 或激发了读者的联想、想 象,或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或 拓展了表现空间,或扩大了意 境,或深化了主题。 3)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4)议论: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 的特色。 5、结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 (时间、空间、情、理、物等);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 悬念,制造波澜;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三)探究思想意蕴(徐徐语文坊) 1、内容概括 1)围绕感悟或道理产生的原因概括。 2)围绕标题的关键词语概括。 3)围绕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 2、主旨概括 ①关注文题。标题往往暗含主旨或线索。②抓住议论抒情句。③在概括段意、 整合层次的基础上概括出主旨。 3、概括模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等),表现了 (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 作者……感情。 (四)分析句段作用(徐徐语文坊) 1、段落作用 1)开头段 引出所写的对象,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对内容的作 用);开篇点明题旨(主旨作用);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为下文做 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氛围)。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 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中间段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近几 年高考题中多属此类,要求会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 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 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 达作用就是正面正衬(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 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总领后文;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中间段如果比 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 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结尾段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标题,呼应开头;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深 化或升华主旨;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2、句子作用 答题模式:内容+结构+表达+读者 1)内容上 写了什么内容,暗示了什么信息,表达了什么情感,与全文内容、主旨有何关 联。 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主题…… 写景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 发展、衬托、铺垫…… 2)结构上 在开头:交代时间、地点、背景,设置悬念、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出 下文、作铺垫、点题…… 在文中:承上启下 在结尾:点题、照应开头、升华主题 反复出现的句段:突出主旨,强化感情;交代线索,前后呼应。 (五)鉴赏文学形象(徐徐语文坊) 1、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 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 (2)从文中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等方面概括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 2)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1)结构上:线索、伏笔、铺垫、照应等 (2)内容上:深化主旨、寄托情感等 2、景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 1)物象的特点 包括外在特征(如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和内在品质(性格、本质、精 神),以及物象所蕴涵的作者感情(爱、憎、喜、恶)等。 2)物象的作用 主要物象:1.内容主旨作用,写物的寻志,写景的析情;2.艺术构思作用,或 线索或象征、衬托。 次要物象:1.内容主旨方面:主要是对内容的充实、主旨的深化升华等。2.结 构技巧方面:过渡、照应、伏笔、悬念等。3.对主要物象的彰显意义:对比、类比、 衬托、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六)品味语言特色(徐徐语文坊) 1、用词特点 感情色彩:是否鲜明、是褒还是贬义 语体色彩:文言词、口头语、书面语、方言 运用词语:优美的叠词,精练的动词、形容词,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2、造句特点 1)常式句与变式句:变式句是为了突出强调被移动的成分。 2)长句与短句:长句结构复杂,表意精确严密,一般用于精确地叙述事物或 严密地说理论证。短句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一般用于表达欢快、激动的情绪。 3)整句与散句:整句形式整齐匀称,读来朗朗上口,句子气势贯通,意义鲜 明适用于抒情。散句灵活多变,飘逸自然,生动活泼,适用于叙述说明。整散结合 能使语言表达错落有致、婀娜多姿。 4)修辞手法: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3、语言风格1)不同的语言风格: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清淡平 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 淡,余光中的雅致端丽,周涛的气势磅礴,周作人的冲淡隽永,徐志摩的华丽奔放。 2)各种风格的表现 豪放:境界开阔,动词有力度,形容词鲜明,抒情激越,多用排比夸张 婉约:意象纤巧细致,情感细腻缠绵,画面色调柔和,少用排比夸张 直露:表达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多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 质朴:通俗化,口语化,少描绘,少修辞 典雅:多描绘性的语言,讲究节奏韵律,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 庄重:话题比较严肃,语言比较凝重,句式比较整齐绵长,关联词运用比较完 整准确 诙谐:语气轻松幽默,多用夸张、反语、比喻 简洁:多用短句,语势流畅 细腻: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的语言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纲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 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 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一)答题须知(徐徐语文坊) 1、树立一种概念:答案就在原文中。 2、具备两种心态:全神贯注、平和细致。3、明确六个步骤: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 比(干扰项)、排、选。 4、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改动比较大,其实是正确的;有的选项看似与原 文相符,却在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5、拒绝不读文直接做题! 6、一定要把所有的选项看完再做题! 7、一定要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 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 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 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8、一定要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 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一定要都关注到。 9、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注意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 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 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尤其要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 当。 (二)答题过程(徐徐语文坊) 1、浏览:文本、出处、题干、选项 标序(段落序号) 一分钟 2、细读:逐字逐句地细读快读标读 标记(圈点批注) 五分钟 标记是为了迅速把握文本的中心和思路:论述对象(论题)、中心论点、分论 点;论据、论证方法;结构、思路;写作背景与目的等 标记关键词: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 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 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 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标记关键句:中心句、思路句、论点句、论据句 3、对读:圈定、比较、筛选、排除 标号(题号选项号) 六分钟 比对选项与题干(不符合题意的)、比对选项与选项(有矛盾关系的)、比对 选项与原文(有增添改换的) (三)选项转述方式(徐徐语文坊) 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举个例证)、同义变式转述(换个说法) (四)选项设误手段(徐徐语文坊) 1、答非所问:直接排除,不需要回到原文。 2、张冠李戴:表述 A 的内容说到 B 头上。 3、无中生有: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 需注意选项中出现了文本外的材料时,要看这个材料与文本的关系,看它在文 中有无依据,这涉及到推断和论证逻辑。 4、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 5、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 6、混淆时态: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 7、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 8、强加因果: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9、混淆是非: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 10、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 11、不和逻辑:观点与论据不搭,或者论证逻辑错误。(五)分析论点(徐徐语文坊) 1、论点要正确、鲜明、新颖; 2、一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可有两到三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 盾、交叉或包含; 3、中心论点可出现在题目、开头、中间或结尾等处;如没有明确的表述,则 需将各段观点整合起来把握。 (六)分析论据(徐徐语文坊) 事实论据(事例、数据) 道理论据(格言、原理、定律、公理) (七)分析论证(徐徐语文坊) 1、论证角度:立论、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2、论证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提出论题或论点 本论(分析问题):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正反、主次) 结论(解决问题):提出建议、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归纳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演绎论证)、 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相同属性的类推、类比)、归谬法(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 题,先假设对方的论题是正确的,由此导出一个很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来的论 题是错误的)。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纲要求】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类文 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阅读实用类文本,应该注意真实性和实用性,准 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 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一)总体纲领(徐徐语文坊) 1、答题要领:快速搜索、筛选关键词 ,借助关键词抓住文本的主要话题和结论。 1)看标题,明话题(明确文本话题内容),关注出处,搜寻命题暗示信息。 2)析文本,概中心(通过分析文本,概括材料中心,找出多则文本的中心话 题或事件) 3)理关系,找异同(理清材料间的关系,比较材料的异同点。明确材料阐述 的侧重点) 4)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快速确定答题指向,判断答题涉及的是哪则材料。 根据题目指向,筛选文本的陈述重点,圈点勾画关键词句,进行转换、组合、加工, 组织答案; 5)对于单则材料为图表的,还需根据图表标题和内容,大致把握其重点。 2、答题对策 ①带问题读文本,题干引导答题。 ②整体阅读,不落图表,分层概括。 ③比对区间,敲定关键词,合并同类项。 ④合理使用原文词句,言简意赅。 之一、传记阅读 (一)概括分析传主的人物形象(徐徐语文坊) 1.概括形象:方法同小说人物形象概括。 2.分析传主个性形成原因: (1)主观原因:先天禀赋、兴趣爱好、意志志向、奋斗历程、精神品格(创 新、实践、恒心毅力)、事业、爱情、职业等 (2)客观原因:他人的支持、推荐,时代机遇,工作环境氛围, (二)分析传记的特点(徐徐语文坊) 1.人物上:时代性、典型性(代表性); 2.选材上:真实性、典型性;3.内容上:纪实性(史实性)和文学性 4.表达上:叙述为主,评议为辅;在记述人物经历的同时加以评论,叙议结合。 (三)分析传文中某个细节的作用(徐徐语文坊) 1. 既表现其伟大的一面,又展现其普通的一面,让主要人物、事物形象等更全 面完整,更立体化; 2.展现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让形象丰满,真实可信,易于被读者接受; 3.符合读者了解传主更多花絮的心理需要。 (四)分析传文中引用的作用(徐徐语文坊) 1.引用原始材料的作用 (1)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2)有利于读者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引用诗词的作用 (1)从侧面烘托传主,突出传主的……精神品格,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 (2)使传记语言更古朴文雅; (3)增加传文的文化底蕴; (4)丰富传文的内容。 3.引用故事的作用 (1)使传主形象更丰满; (2)丰富和充实传记内容; (3)使传记内容更生动活泼,更有可读性。 4. 引用传主日记、作品或自己说的话的作用 (1)进一步表现人物的专业素养、巨大贡献、性格特征或精神气质; (2)印证作者的观点; (3)使传记更真实感人。 5.引用别人评价的作用 (1)从侧面烘托出传主的……(贡献、精神、性格) (2)增强传文的说服力。(五)评价传主 概括传主成就事迹(或精神性格)+对传主的态度+结合相关内容阐述理由(典 型事件+典型场景+相关细节) 之二、新闻阅读 (一)基础知识(徐徐语文坊) 1、概念: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 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 电视新闻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高考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 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等,侧重于具有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章。 2、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3、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 少的。 (1)标题:引题、主题、副题。 (2)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交代新闻的最核心信息,鲜 明揭示新闻的主题。 有分叙述式导语、描写式导语、对比式导语、评论式导语、提问式导语、结论 式导语 (3)主体: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实事求 是地写出导语所概述的内容。 (4)背景: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 (5)结语: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 式、展望式等。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5、基本写法:倒金字塔型(从重要往次要写) (二)新闻标题的作用(徐徐语文坊) 1.引题: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2.正题: 概括说明新闻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3.副题:揭示消息结果和内容提要,补充说明正题 4.分析标题的作用 (1)标题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2)标题与内容的关系、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能否用某种方式吸引读者; (4)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5)对读者了解和获取新闻信息的作用。 (三)新闻导语的作用(徐徐语文坊) 1.交代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2.统领(总摄)全文,为新闻主体内容的展开作铺垫。 3.突出新闻人物的主要贡献和精神品格。 4.凸显新闻的价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新闻背景的作用(徐徐语文坊) 1.交代了(说明了)新闻事件的起因; 2.与新闻事实形成对比;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 烘托; 3.使新闻事实充实丰满,解答读者疑问,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突出深化新闻 主题; 4.增加主体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五)新闻结语的作用(徐徐语文坊) 1、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新闻结构完整。 2、可以增加补充信息,增强新闻厚度。 3、阐明新闻主题或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六)分析新闻的真实性(徐徐语文坊) 1.再现采访过程 2.再现现场情境3.选用叙述人称 4.处理细节描写 5.运用新闻数据 答题模式:作者运用第×人称,从……角度,通过……大量的……描写,让人 有……之感,现场感很强,全文多处运用……信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与可信度。 (七)分析新闻材料的详略性(徐徐语文坊) 1、材料选用角度是否不同; 2、材料间的联系是否构成层进关系; 3、能否开阔读者视野; 4、能否凸显新闻价值。 答题模式:所选的……细节材料分别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服务于…… 这一新闻主题的表达,既形散而神聚,又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八)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徐徐语文坊) 1.从能否深化主题的角度思考; 2.从结构是否完整的角度思考; 3.从群众能否想到的角度思考。 (九)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徐徐语文坊) 1.抓对比点,分析相反内容的内在联系; 2.抓相似点,分析物人之间的相似之处; 3.抓相关点,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十)分析新闻的表达技巧(徐徐语文坊) 1、对表现新闻对象特点的作用; 2、对新闻文体特征的效果:生动形象,增强现场感、可读性; 3、对受众体会作者态度的作用; 4、对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的作用; 5、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十一)分析新闻的语言特色(徐徐语文坊)1、是客观平实还是富有情感; 2、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或说明方法; 3、对表现写作目的和主旨情感的作用。 (十二)访谈的提问方式(徐徐语文坊) 1、趣问——消除陌生感,拉近距离。 2、直问——直切主题,不转弯抹角。 3、推问——用推测的方法,引导采访对象说出真相。 4、旁问——不问原问题而有意问另一个问题,调节氛围、情绪用事实说话, 凭良知报道,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品格,也是新闻工作者基本的职业操守。 (十三)典型题例(徐徐语文坊) 1、2007 年山东高考题:梦碎雅典 1)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 用。 答: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 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 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2010 年山东高考题:她只能活七小时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 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 6 点 30 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 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 是下午 7 点 30 分。 1)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划线部分作简 要分析。 答:画线部分运用了“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 色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鲜明倾向性。如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因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药物,体现了 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爱心的赞颂。 2)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答:(1)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 精神。(2)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3)增强了当时(二 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3)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答:以顺序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突出时间,渲 染了紧张的气氛,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3、模拟试题: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 1)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这篇报道的导语。 答: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人物” “时间”“经过”“原因”和“结果”的五个要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 作用。 答:展开了导语的有关内容。表现出《华盛顿邮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和严谨 的职业精神。表明了坚守新闻真实性和公开性原则的鲜明立场。体现了新闻媒介教 育大众的功能。 3)《纽约时报》说:“当一份报纸说谎的时候,它就毒化了我们生存的社会。” 请就你对“媒体形象”和“记者品格”两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用事实说话,凭良知报道,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品格,也是新闻工作者基本 的职业操守。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