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二 坐标曲线与直方图类——“顺水推舟”破解法
题型解读
1.坐标曲线:
坐标曲线题是将坐标曲线赋予生物学含义,考查考生的理解、推理、信息转换、分析及
综合运用等能力,内容涵盖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酶、物质跨膜运
输的方式、细胞分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种群数量变化等。类型有单曲线、双曲线和多曲
线等几种。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坐标曲线,获取解题信息。
[方法策略]
(1)识(审)图。识图关键是识标、明点、析线。
识标,即明确坐标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找出横、纵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教科书,
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明点,即明确曲线中的特殊点(顶点、始终点、转折点、交叉点)所表述的生物学意义。
析线,即分析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含义。根据横、纵
坐标的含义及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判断出横坐标表示的量(A)与纵坐标表示的量(B)的关
系。如在一定范围内,随 A 的增加,B 逐渐增加或减少,超过一定范围后,随 A 的增加,B
逐渐减少或增加,或随 A 的增加,B 逐渐达到某种平衡状态等。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
题意的曲线或结论。
(2)析图。通过联想与图像有关的概念、规律、原理等,寻找图像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由此分析出现图中曲线变化趋势的原因以及它们要说明的问题。
(3)用图。识图是基础,析图是关键,用图是目的。把生物学问题巧妙而合理地设置成
图像,通过剖析图像,运用图中曲线特征、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用恰当、规范的生物
学语言描述图像的含义或判断所给描述的正确性。
[典题示例]
1.[2019·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
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
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 3h、10 h、23 h;得到 a、b、c 三条种群增长曲线,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 23 h 之前,a 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 J 型增长阶段
2.直方图:
直方图是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把信息进一步转化,并以方柱的高度来表示数据大小。
与高中生物相关的直方图包括:细胞和种子内物质的相对含量、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和 DNA
的数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生物量以及实验数据等。与曲线图不同的是,在直方图中,横
坐标并不一定在横向上有顺次关系,可能是某几个相似量或无关量的堆积。
[方法策略]
(1)摘清题目要考查的内容,对所涉及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读懂图形中不同方柱各
自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再对含义相同的方柱进行横向比较。
(2)横坐标或许没有精确的数值,甚至是几个互不相干的数据无序地排列在横坐标上,
此时的关键点在于方柱的高度。但是,当赋予横坐标特定意义的时候,一定要找出纵、横坐标之间的因果关系。纵坐标的数值至关重要。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能对不同图形进行双向
的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推理分析,并进行“图—文”、“直方图—坐标图”等
的转化,由此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典题示例]
2.[2019·天津卷]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
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 P 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 Q 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 DD、Dd
D.与浅色岩 Q 区相比,浅色岩 P 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3.表格分析
表格分析题是高考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它以单元格的形式呈现生命现象与某些因素之间
的内在联系,或反映某项生理指标。
[方法策略]
(1)识表:获取信息时,识表是基础,是做好表格分析题的前提。可以按照“三看”法
识表。
一看行和列,要看清表格名称、行标题与列标题、标题的含义、数据的单位等,找出
所要考查的知识。
二看行和列数据的规律和趋势,如数据是增大、减小,还是达到某个数值点后保持不
变等。
三看关键的数据点,如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出现频率高或低的数值等。另外,
表格中出现“0”的地方要特别注意。
(2)析表:处理信息时,析表是关键。要在识表的基础上,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主
要是理顺行与列的相关性。必要时可用数随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由于这类
试题将大量信息隐藏在表格之中,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
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利用图形转换、拆分表格等方法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要在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纵横比较等方法找出数据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并初步分析其原因。析
表过程中要解决以下问题:
①分析行标题、列标题的生物学含义,找准两者之间的联系;
②分析各关键数据(例如最大值、最小值、零值、转折值等)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及其产
生的原因;
③分析比较行内、行间、列内、列间的数据,结合具体问题列出变量的关系式,借助恰
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推导。
(3)用表:运用表格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将析表过程中所得出的数据特点、数
据变化规律等与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相融合,将表格数据蕴含的信息与需要解决的
具体问题相联系,通过信息转换,归纳总结出相关结论。
[典题示例]
3.[2019·北京卷]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 N、P 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
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 3 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
天后测定它们吸收 N、P 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 N 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 P 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 a 22.30 1.70浮水植物 b 8.51 0.72
沉水植物 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 N、P 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
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A.植物 a 和 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 a 和 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 a 和 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 a 和 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专题训练
1.[2019·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研究发现,在小肠绒毛的微绒毛面存在
着两种运输葡萄糖的载体——SGLT1 和 GLUT2,前者是主动运输的载体,后者是协助扩散
的载体。科学家通过体外实验,将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运输速率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曲线,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较高浓度下,细胞主要依赖主动运输来增大吸收速率
B.在较低浓度下,主动运输的载体先达到饱和状态
C.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D.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运输的两种方式在同时进行
2.[2020·贵阳质检]研究人员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
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
果见下表:
培养瓶中气体 温度/℃ 离子相对吸收量/%
空气 17 100
氮气 17 10
空气 3 28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 ATP
B.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与温度变化有关
C.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D.氮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3.
[2019·福建龙岩期末]现有两个取自同一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大小相同、生理状态
相似的成熟细胞,将它们分别浸没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由曲线变化可知甲溶液的浓度比乙溶液的浓度大
B.2 min 时甲、乙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高于初始值
C.10 min 后把两个细胞置于清水中都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D.本实验现象涉及到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可能不只有自由扩散4.[2020·长沙一模]胰凝乳蛋白酶在常温及最适 pH 条件下分解蛋白质,定时取样测得
蛋白质的水解度如图所示。(注:蛋白质水解度为蛋白质水解过程中被裂解的肽键数与给定
蛋白质的总肽键数之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
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反应时间
C.适当升高温度能提高水解度
D.水解度不能达到 100%的原因是蛋白酶只能水解部分肽键
5.[2019·浙江温州第二次模拟]为研究草甘膦(一种除草剂)对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
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本土植物白茅的影响,某研究团队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白茅在单种与混种
两种情况下,施以不同浓度的草甘膦,并测定各组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
率—呼吸速率),结果如下(其中 P 组净光合速率为 0)。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0.6 mol/L 的草甘膦对单种与混种白茅净光合速率的下降量相同
B.P 组白茅产生 ATP 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C.实验中,受草甘膦影响较小的是混种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D.据实验结果推测,草甘膦可能会降低这两种植物的光饱和点
6.[2020·浙江台州教学质量评估]为研究高温对不同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者将甲、
乙、丙三种植物从 25 ℃环境移入 40 ℃环境中培养,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
的是( )
注:气孔导度指气孔的张开程度。
A.40 ℃环境下三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均下降
B.与处理前相比,甲植物光反应速率加快,CO2 吸收速率几乎不变
C.处理后,丙植物光合作用时吸收 CO2 的速率最慢
D.与乙植物相比,丙植物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光反应受到了限制
7.[2019·太原期中]对下列两幅图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对绿色植物来说,图 1 描述过程主要发生在叶肉细胞中
B.图 1 显现出该植物细胞正处于光合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的状态
C.对黑暗中的绿色植物来说,图 2 氧气浓度为 6%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D.图 2 氧气浓度大于 18%后,氧气不再是有氧呼吸的限制因素
8.在 t1、t2、t3 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
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刺激强度过小,无法引起神经纤维上 Na+通道打开
B.适当提高细胞内 K+浓度,测得的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 mV
C.一定条件下的甲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D.t4~t5 时间段,细胞 K+通道打开,利用 ATP 将 K+运出细胞恢复静息状态
9.植物激素中赤霉素能诱导 α淀粉酶的产生,促进种子萌发,6甲基嘌呤是 mRNA 合
成的抑制剂。分别用三种方法对未萌发的种子进行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6甲基嘌呤可抑制 α淀粉酶基因的翻译
B.α淀粉酶的含量随着赤霉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C.温度对赤霉素组中 α淀粉酶的合成有促进作用
D.脱落酸的作用机理可能与 6甲基嘌呤相同
10.[2016·全国卷Ⅱ]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 组(20
℃)、B 组(40 ℃)和 C 组(60 ℃),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
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 ________组。
(2)在时间 t1 之前,如果 A 组温度提高 10 ℃,那么 A 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________。
(3)如果在时间 t2 时,向 C 组反应体系中增加 2 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
在 t3 时 , C 组 产 物 总 量 ________ ,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其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即可)。
11.图 1 是将适量的大豆种子置于密闭的有适量水的广口瓶内,在 25 ℃条件下瓶内
CO2 和 O2 含量变化示意图。图 2 是检测全光照和不同程度遮光对大豆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
量的影响。
(1)图 1 中,在 0~t1 期间大豆种子的细胞呼吸方式是________,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某种
代谢产物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呈________色。
(2) 提 取 叶 片 中 的 色 素 使 用 的 试 剂 是 ________ ; 据 图 2 分 析 可 知 该 植 物 可 通 过
____________以增强对弱光的适应能力。当遮光比例达到 90%时检测到植物个体净光合速
率等于 0,则就植物体内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说,叶绿体同化的 CO2 量________(填“大
于”“等于”“小于”或“无法判断”)线粒体释放的 CO2 量。
(3)为探究某病毒对大豆幼苗细胞呼吸是否有影响,请补充完成以下实验思路:将等量
健 康 大 豆 幼 苗 与 被 该 病 毒 侵 染 的 大 豆 幼 苗 分 别 置 于 相 同 体 积 的 密 闭 装 置 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20·陕西榆林一模]下图甲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实验示意图,
图乙表示其细胞气体交换情况,图丙表示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丁表示夏季晴朗的
一天,某种绿色植物在 24 小时内 O2 吸收和释放速率的变化示意图(单位:mg/h)。A、B 点
对应时刻分别为 6 点和 19 点。
(1)图甲中仅给植物提供 H182 O,正常生长一段时间,最先出现放射性的物质是________
或________。
(2)图乙中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具体部位字母及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反应中的能
量 变 化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________(填“A 点”“B 点”或“C 点”)所处的生理状态与图乙中叶肉细胞
所处状态相同。
(4)图丙中限制 A—C 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若提高温度,曲线的变化是
________(选填“上移”“下移”“不动”或“无法确定”)。
(5)丁图中 24 小时内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时段是________。
(6)丁图中测得该植物一昼夜的 O2 净释放量为 300 mg,假设该植物在 24 小时内呼吸速
率不变,则该植物一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 O2 总量是________mg,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时,光合作用每小时利用 CO2 的量是________mg 。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 O 2 释放量为
________mg。
(7)丁图中,若适当增加植物生长环境中 CO2 浓度,B 点将向________(填“左”或“右”)
移 动 。 在 生 产 实 践 中 , 常 采 用 施 用 农 家 肥 的 方 法 增 加 CO2 的 浓 度 , 其 原 理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9·太原期中]研究人员以某绿色植物为材料,利用多套图甲装置,对影响光合作
用的环境因素进行研究。请根据图表回答:
(1)为了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首先应在图甲装置的烧杯内加入二氧化碳缓冲液,
然后再打开该装置的活塞开关,使 U 型管两侧的液面如图甲所示,关闭活塞。实验的观察
指标是 U 型管 A 侧液面的变化值。水柱的高度变化值表示的是________(填“总光合速率”
或“净光合速率”)。
(2)去除图甲的水浴装置和小烧杯后,置于自然环境条件下,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
状态和自然环境中相同,且空气湿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微生物对 CO2 浓度的影响均
忽略不计,利用 CO2 浓度测定仪测定了该玻璃罩内一昼夜 CO2 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
图乙曲线。请问一昼夜中________(填“有”或“无”)有机物积累。
(3) 乙 图 中 EF 段 形 成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点)时有机物的积累最多。
(4)若用甲装置来探究温度对绿色植物的呼吸速率的影响,首先烧杯中应该加入试剂
________________,其次还要将甲装置进行________处理。题型二 坐标曲线与直方图类——“顺水推舟”破解法
[典题示例]
1.D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异养生物可
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A 正确;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减少,
代谢废物不断增加,故更换培养基的频率不同可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 正确;由曲线
可知,a 组中细菌甲在 23 h 前,数量增长一直很快,说明该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一
直是充裕的,C 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在培养的早期,培养基中的营养和
空间资源是充足的,细菌甲种群的增长会出现 J 型增长阶段,且图中 a、c 曲线在早期重合,
也可说明早期可出现 J 型增长阶段,D 错误。
2.B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
方向不断进化,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A 项正确;
在浅色岩 P 区,D 基因的频率为 0.1,则 d 基因的频率为 0.9,杂合体频率 Dd=2×0.1×0.9=
0.18;同理可得深色熔岩床区杂合子频率 Dd=2×0.7×0.3=0.42,所以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
杂合频率高,B 项错误;囊鼠体毛深色(D)对体毛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 Q 区的深色
囊鼠的基因型为 DD、Dd,C 项正确;浅色岩 Q 区囊鼠隐性纯合体的频率 dd=0.7×0.7=
0.49,浅色岩 P 区囊鼠隐性纯合体的频率 dd=0.9×0.9=0.81,因此与浅色岩 Q 区相比,浅
色岩 P 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 项正确。
3.C 植物作为生产者,能吸收水体中的 N、P,分析表格内容可知,浮水植物 a 吸收
N 的能力最强、吸收 P 的能力居中,沉水植物 c 吸收 P 的能力最强、吸收 N 的能力居中,
综合来看,投放这两种植物降低水体中 N、P 的效果较好,排除 A、B 选项。投放植物后,
植物吸收 N、P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其种群密度将会增加,C 项正确。结合题中信
息可知,植物 a、c 均为当地原有水生植物,故而投放后能量流动方向不会发生改变,D 项
错误。
专题训练
1.A 在较高浓度下,GLUT2 的运输速率较大,即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葡萄糖的速
率明显高于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的速率,所以细胞主要依赖协助扩散来增大吸收速率,A 错
误;由图示可知,在较低浓度下,主动运输就可达到最大运输速率即主动运输的载体先达到
饱和状态,B 正确;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和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的
协助,C 正确;由图示信息可知,葡萄糖总的运输速率为两种运输速率之和,所以可确定小
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的两种运输方式可同时存在,D 正确。
2.A 第一组和第三组对比说明,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有关,温度低时
吸收离子较慢,B 正确;第一组和第二组对比说明,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
吸收,氮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说明离子的吸收与氧气有关为主动运输,
需要消耗能量,C、D 正确,氮气环境中,根细胞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幼根吸收离子消耗无
氧呼吸产生的 ATP,A 错误。
3.C 分析题图可知,在 2 min 之前,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减小的
速度更快,因此甲溶液浓度大,A 正确;2 min 时,处于甲、乙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液
泡体积都减小了,因此细胞液浓度与初始值相比都增大了,B 正确;10 min 时,取出两个细
胞并置于清水中,处于甲溶液中的细胞已经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再放入清水中,基本没有
变化,处于乙溶液中的细胞再放入清水中可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 错误;处于甲溶液中的
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直径先减小,然后增加,说明细胞处于甲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
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可能与溶质分子主动运输进入液泡有关,D 正确。4.D 分析题干、题图信息可知,曲线表示胰凝乳蛋白酶在常温和最适 pH 条件下分解
蛋白质时不同反应时间下蛋白质的水解度,因此自变量是反应时间,因变量是水解度,A、
B 错误;适当升高温度能提高酶活性,可以缩短达到最大水解度的时间,但不能提高水解度,C
错误;酶具有专一性,胰凝乳蛋白酶不能水解所有的肽键,因此水解度不能达到 100%,D
正确。
5.A 对照曲线图,单种与混种中,左右两侧的净光合速率单位不一致,因此 0.6 mol/L
的草甘膦对单种与混种白茅净光合速率的下降量不相同,A 错误;P 组白茅的净光合速率为
0,代表其直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其产生 ATP 的场所包括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
质,B 正确;根据题图分析,施以不同浓度的草甘膦后,混种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净光合速
率下降得最少,说明受草甘膦影响较小的是混种的加拿大一枝黄花,C 正确;据实验结果推
测,施以不同浓度的草甘膦后,其净光合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草甘膦可能会降低
这两种植物的光饱和点,D 正确。
6.D 据图可知,甲植物 40 ℃环境下的光合速率上升,A 错误;与处理前相比,甲植
物光合速率上升,甲植物 CO 吸收速率应增大,B 错误;处理后,乙植物气孔导度最小,光
合作用时吸收 CO2 的速率最慢,C 错误;丙植物 40 ℃环境下光能捕获效率明显低于乙植物,
而气孔导度高于乙植物,说明其光反应受到了限制,D 正确。
7.C
8.C t1 时刻的甲刺激可以引起 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流,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其属于一种阈下的低强度刺激;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对 K+通透性较大,K+外流产生静息电
位,适当提高细胞内 K+浓度会增加 K+外流,使测得的静息电位数值变小,绝对值变大;
由题图可知,t1、t2 时刻两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由于相隔时间较长而无法累加,t2、t3 时刻两
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由于相隔时间较短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t4~t5 时间
段 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外流使神经纤维恢复静息状态,但是 K+外流属于协助
扩散,不消耗 ATP。
9.D 根据题干,6-甲基嘌呤是 mRNA 合成的抑制剂,因此 6-甲基嘌呤可抑制 α-淀
粉酶基因的转录过程,实验没有赤霉素浓度与 α-淀粉酶含量的关系。由图可知,赤霉素+
6-甲基嘌呤组和赤霉素+脱落酸组中,保温时间在 11~15 h 时,α-淀粉酶含量随保温时
间的延长而增加,而后保持相对稳定。本实验中,温度不是自变量,属于无关变量,所以应
控制好温度,使得酶活性最高。从坐标曲线图可以看出,赤霉素+6-甲基嘌呤组和赤霉素+
脱落酸组,其作用无显著差异,因此可以得出脱落酸的作用机理可能与 6-甲基嘌呤相同的
结论。
10.答案:(1)B
(2)加快
(3)不变 60 ℃条件下,t2 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产物总量也不会增加
(4)蛋白质或 RNA 高效性和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性)
解析:(1)由图可见,在 O~t1 范围内,B 组产物浓度最高,且曲线的切线斜率最大,可
知 B 组酶活性最高。(2)由图可知,在时间 t1 之前,温度从 20 ℃提高到 40 ℃,酶促反应速
度加快,所以 A 组提高 10℃后,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加快。(3)据图可知,C 组在 t2 时,产物
浓度远低于 A、B 两组,说明反应物并没完全反应完毕,而且 t2 前后产物浓度不变,说明酶
已完全失活,因此 t2 时增加底物量,产物不再增加。(4)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少数酶是 RNA。酶的特性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等。
11.答案:(1)无氧呼吸 灰绿
(2)无水乙醇 增加叶绿素含量 大于
(3)在黑暗(或遮光,或无光)的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装置中 CO2 和 O2 的量,计算并比较二者的区别
解析:(1)图 1 中,在 0~t1 期间密闭的容器内氧气量基本不变,说明大豆种子的细胞呼
吸方式是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呈灰绿色。(2)由于
叶绿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因此提取叶绿素可用无水乙醇;分析柱形图可知,遮
光的比例越大,叶片增加叶绿素含量越高,因此可以判断该植物可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以增
强对弱光的适应能力。当遮光比例达到 90%时检测到植物个体净光合速率等于 0,即植物体
中光合细胞总光合作用速率=所有细胞呼吸作用速率,则就植物体内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
来说,叶绿体同化的 CO2 量要大于线粒体释放的 CO2 量。(3)要探究某病毒对大豆幼苗细胞
呼吸是否有影响,可以在相同体积的密闭装置中分别放置等量健康的大豆幼苗与被该病毒侵
染的大豆幼苗,之后在黑暗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装置中 CO2 和 O2 的量,计算并
比较二者的区别。
12.答案:(1)氧气 二氧化碳
(2)b 叶绿体基质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C 点
(4)光照强度 无法确定
(5)5~20 点
(6)588 77 420
(7)右 农家肥富含有机物,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出大量 CO2
解析:(1)甲图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实验示意图,仅给植物提供 H
182 O,该水参与光反应,产生[H]和氧气,或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和[H],因
此最先出现放射性的物质是氧气或二氧化碳。(2)据图分析可知,图乙中 b 表示叶绿体基质,
是暗反应发生的场所,该过程中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3)图
乙细胞从外界吸收了二氧化碳、排出了氧气,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图丙中
的 C 点为光饱和点,此时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4)根据丙图分析,图中 A 到
C 点之间,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说明该时间段内限制光合
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由于不清楚实验是否是在最适宜温度下进行的,因此无法判断
升高温度后曲线的变化趋势。(5)丁图表示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种绿色植物在 24 小时内 O2
吸收和释放速率的变化,24 小时内不进行光合作用时氧气的释放量会最小,吸收率最大,
对应的时段是 0~5 点和 20~24 点,因此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段是 5~20 点。(6)该植物一
昼夜的 O2 净释放量为 300 mg=白天光合作用量-昼夜呼吸作用,一昼夜呼吸作用量为
12×24=288,所以一天光合作用 O2 产生总量=300+288=588 mg。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时,
释放氧气为 44+12=56(mg/h);据光合作用反应式中:6CO2~6O2,每小时利用 CO2 的量是
(44+12)×44/32=77 mg。据图分析可知,白天光合作用进行了 20-5=15 小时,图中阴影
部分所表示的 O2 释放量为白天光合作用释放量=300+(24-15)×12+1/2×12×1×2=420
mg。(7)丁图中 B 点表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若适当增加植物生长环境中 CO2 浓度,
光合速率增加,则 B 点将向右移动;农家肥富含有机物,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出大量
CO2,供光合作用使用。
13.答案:(1)净光合速率
(2)无
(3)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使光合速率降低 G
(4)氢氧化钠溶液 遮光
解析:(1)图甲实验装置中,烧杯中放置二氧化碳缓冲液,并且提供光照,该缓冲液可
以为光合作用提供稳定的二氧化碳来源,此时装置中变化的气体是氧气,因此左侧水柱高度
变化值表示净光合速率强度。(2)由图乙可知,H 点高于 A 点,罩内 CO2 浓度升高,可知呼吸作用量大于光合作用量,因此没有有机物积累,植物不能生长。(3)中午光照过强,温度
过高导致气孔关闭,吸收 CO2 少,使 EF 段光合速率降低;图中 DG 段二氧化碳量处于下降
趋势,表明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 含量减少,但是到 G 点之后光合作用将
小于呼吸作用,因此在 G 点时有机物积累最多。(4)测定呼吸作用要排除光照的影响,故需
要遮光处理,同时还需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