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20 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九)
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
24.春秋末期,楚平王受谗杀伍员(子胥)父兄,伍员逃往吴国,终复仇。据下表有关其逃吴的
文献记述判断正确的是
A.后世对前代历史事实地叙述各有侧重 B.历史叙述都不能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
C.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真相 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25.汉武帝即位时,希望治下“百谷丰登,德润四海,恩泽于草木”;于是,将公田“假(借)以氓
隶(平民)”,并要求公家“议减”“租挈与郡同”。这一做法.
A.壮大了自耕农规模 B.初步实施了均田制
C.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D.表明租佃经济普及
26.宋代,通行于江南的水碾水磨制茶术被迅速推广到京师、河南、河北- -代,全国“磨户”
贷款也由 1098 年的 26 万缗增加到 114 年的 400 万缗。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区域性商业集团跨区贸易 B.政府改革将茶收归为官营
C.国家的经济重心尚未南移 D.社会市场需求的显著增加
27.1677 年,康熙宣布将“唐虞三代文明之盛世”作为朝廷发展目标,以“崇儒重道”治天下;他
与其后继者续修了明朝中期开建且包含多位少数民族王朝帝王在内的历代帝王庙。这表明清
政府
A.旨在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B.重视中华文化统--与认同
C.将理学心学作为官方哲学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顶峰
28.1869-1895 年间,上海租界会审公廨(民事法院)先后有 16 名正会审官,其中有 8 人出自“以
力获权"的湘淮集团幕僚。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积极兴办洋务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租界落实领事裁判权 D.清朝贵族的政治腐朽
29.20 世纪四十年代初,华北某根据地党委报告详列了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认为党为穷
人、对党非常同情的有很多,觉得党“是和老蒋争天下”为数不少,遭反共恐骇不敢接近、同
情党的有一部分,认为党胡闹、不会成事的有少部分,反党的很少。这反映了当时该地
A.政治形势比较复杂. B.还不适应民族战争
C.土地分配工作遇阻 D.统一战线已然破裂
30. 1949 年 3 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我国土地所有制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
古代,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发展成为可能,但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
这表明中央倡导
A.把土改和合作化运动相结合 B.全国范围开始实施土地改革C.在农村实施农业集体化经营 D.将农业作为全国的工作重心
31. 1979- 1980 年,中央决定夏粮收购价提高 20%,化肥等农资出厂价降低 10%,但粮食售
价不得变动;重工业投资减少 6%,轻纺等增加 30%左右;基建投资下降 69. 8%。这些举措旨
在
A.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B.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C.改善人民生活状况 D.改革计划经济弊端
32.古雅典法律规定:“雅典公民在认清本邦的政治组织和法律性质后,如不满意可携带私产迁
居任何想去的地方。”苏格拉底认为自已 70 年的生涯都没有选择离开给他带来自由.利益和
惬意的雅典,当法庭判他死刑时就应该服从,不可背信逃跑。据此可知
A.雅典人崇尚法律上人人平等原则 B.苏格拉底尊重城邦的政治与法律
C.公民普遍珍视本城邦的集体利益 D.雅典的民主制度已开始走向衰落
33.图 3 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医疗技术水平落后 B.全方位依赖于东方
C.区域市场初步形成 D.区域发展基本平衡
34. 20 世纪 50 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教育", 60 年代强调“教育内容现代
化”并革新教材,但效果不佳,70 年代以来又“回到基础能力和素养上去”,实施“终身教育"。
教育理念变化反映了西方
A.第三次科技革命历程 B.二战后经济发展需求
C.推行的遏制政策失败 D.复兴古典主义的趋势
35.下表为世界部分国家 1982 年国民收人超 1950 年的统计情况。这反映出
A.欧美国家出现严重经济滞胀 B.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冲突激烈
C.东欧各国经济发展虚假繁荣 D.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
40. (25 分)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灾难从来没有缺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42 年开春时,连续的干旱,使河南省几乎所有的河道里都干枯。没有水就无法播
种,也就意味这一年将颗粒无收。没有水,人、畜也将无法生存。干旱还引来了蝗虫灾害,
原有的头年农作物,被蝗虫啃食殆尽。旱灾,蝗虫灾席卷了整个黄河中下游所有地区,受灾
最严重的是抗战期间征粮纳税最多的河南,全省没有一个县得以幸免,全省绝收,遭遇特大
饥荒,全省大约有 150 万灾民已经饿死,300 万外出逃荒者饿毙于路途者不计其数。大灾面
前,政府封锁消息,施救无力,人民离乡背井,卖儿卖女卖身,人相食的惨剧每天都在.上
演。想发国难财的奸商乘机哄抬粮食价格,而打着抗日旗号的军队也在不断地征粮征税,而
某些不法的地方官员,则把救灾粮款无耻的中饱私囊。
——摘编自宋致断《1942: 河南大饥荒》
材料二 1952 年 12 月 5~8 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大批工厂的
烟尘排放,又值冬季大量燃煤供暖,居民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等污染源在高气压无凤状态
下蓄积无法扩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
低。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
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仅仅 4 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 4000 多人。两个
月后,又有 8000 多人陆续丧生。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1952 年伦敦的“毒雾
事件”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1956 年, 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
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出炉。1968 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
法案。.20 世纪 80 年代,伦敦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摘编自郭漫主编的《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河南旱灾和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不同之处。(12 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河南旱灾造成大量贫民死亡和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形成的
原因。(10 分)
(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两起灾难给我们哪些启示。(3 分)
41.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美国学者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的目录,该书主要
探讨冷战后的世界,强调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
是“文明的冲突”。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和多文明化。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第一章世界政治的新时代
第二章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
第三章普世文明现代化与西方化
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 力量对比
第三章西方的衰落: 权力、文化和本土化
第四章经济、 人口和挑战者文明
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 文明秩序
第五章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
第六章核心国家、同心圆和文明秩序
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
第八章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
第九章多文明的全球政治
第十章从过渡战争到断层线战争
第十一章断层线战争的动力
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第十二章西方、 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当今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修改、
质疑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2 分)
44. (15 分) [历史一-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运动的爆发, 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
机,在西方货币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中国的货币形制发生了重大转变。为了抵制外国银元从
而收回利权,1887 年, 两广总督张之洞请旨在广东开设铸造局铸造银元; 1910 年 4 月, 度
支部拟订了《银本位币制则例》,对新式币制的种类、重量、成色、铸造、发行以及流通等
都做了具体规定。...这一系列的变革结束了中国长达 20000 多年的圆形方孔行用钱的历史,
开始以无孔圆钱作为主要的流通币;同时,货币也开始由手工雕刻翻砂铸造逐步走向机器压
制和批量化生产,日益接近近现代货币的生产模式。至此,中国货币变得更加简便和便于携
帶,为此后民国的币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建国初期许多地区使用的流通币,也都沿用晚清货
币改革后确立的钱币形制。
——摘编自邹丽霞《晚清的币制改革及失败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币制改革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币制改革。(7 分)
45. (15 分) [历史一选修 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I
材料 1945 年,随着东西两线的节节胜利,欧洲的制空权已完全掌握在盟军手中,为了打
击德军的交通运输和军工生产,打击德国人的信心,盟军开始着手制定大规模空袭德国的“雷
击”行动,丘吉尔把目标定在了预定的苏军占领区内的德累斯顿。被誉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
萨”的德累斯顿是德国东部重要的文化古城,也是当年德国三大铁路枢纽之一,虽然也有一
部分的军工企业,但军事价值不大,所以防空力量十分薄弱。1945 年 2 月 13 日-14 日,英、
美空军分两波空袭德累斯顿,总计投下了 3749 吨炸弹和燃烧弹,市区变成了一片废墟,大
火连续烧了几昼夜,约 13.5 万居民被炸死,35470 座建筑物遭到破坏,破坏程度仅次于受
原子弹袭击的广岛。英国军事理论家里德尔●哈特说:“如果文明的捍卫者们只能把自己的胜
利建筑在以最野蛮、最原始的方式去贏得战争,那岂非文明本身的极大讽刺?”丘吉尔后来在
其回忆录中写道:“如果我们走得太远的话是否也会成为禽兽?”
——摘编自 《残酷的二战:德累斯顿大轰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累斯顿轰炸的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累斯顿轰炸的影响。(6 分)
46. (15 分) [历史一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中国先哲言仁政, 泰西近儒倡自由,此两者其形质同而精神迥....治人者有权,而治
于人者无权,其施仁也,常有鞭长莫及、有名无实之忧,且不移时而熄焉;其行暴也,则穷
凶极恶,无从限制,流毒及全国,亘百年而未有艾也。圣君贤相,既已千载不一遇,故治日
常少而乱日常多。若夫贵自由定权限者,一国之事,其责任不专在一二人,分功而事易举,
其有善政,莫不遍及,欲行暴者,随时随事,皆有所牵制,非惟不敢,抑亦不能,以故一治
而不复乱也。是故言政府与人民之权限者,谓政府与人民立于平等之地位,相约而定其界也,
非谓政府畀民以权也。
——1902 年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思想主张形成的背景。(9 分)云南师大附中 2020 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 九)
文科综合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C D B B A A C B C B D
24.本题以多个文献记载的伍子胥亡吴史料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
获取解读、调动运用和描述阐释能力。材料的主旨是“与伍子胥同时期偏晚的左丘明对伍子
胥亡吴记载很简单;到战国末期韩非记载时就偏重于法家的术(智谋) ;到三四百年后司马迁记
载就很有故事情节,但细节未必真实,且强调伍子胥的忠心与渔父的高洁,蕴含儒家意志再
到元代。因曲的情节需要虚构了'一夜白须”。这说明越往后,文献记述存在层累叠造,根据
需要各有侧重,故 A 项正确;并非所有历史叙述都不能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持这种观点是历
史虚无主义,故 B 项错误;综合.上述文献记述只能确认伍子胥亡吴,而无法确定其亡吴的所
有细节真相,所以,历史叙述可以反映部分历史事实而非全部,故 C 项错误;.上述材料主旨
不是因为历史年代久远造成的历史真相模糊,而是历史叙述造成的,故 D 项错误。
25.本题以汉武帝时期的“假民公田”史料主要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
史解释、获取解读信息能力。材料主旨是“汉武帝将国有公田租给贫民(氓隶) , 并减轻了租
额,佃农有占有权和经营权”,这有利于巩固个体小农经济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表明"假
以氓隶”的公田属于国家,因此形成的是佃农,而非自耕农,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获得"均田”后的农民也是自耕农而非材料中所述之佃农,且均田制最早出现于北魏,故 B 项
错误;材料确实能说明汉代出现了官佃经济,但无法得出“普及”一说,故 D 项错误。
26.本题以北宋茶的商品化史料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获取解读、
调动运用和描述阐释能力。材料的主旨是"宋代南方的制茶技术被引进到北方,为扩大制茶规
模,磨户贷款在短短 16 年间增加了 10 多倍”,这反映了社会市场需求增加,故 D 项正确;材
料没有商帮贸易的信息,且商帮跨区长途贸易主要是在明清出现,故 A 项错误;北宋茶虽被
收归官营,但也是因社会对茶叶需求增加带来的暴利,故 B 项错误;“上述现象”有两个,C
项只回答了第一个,无法说明磨户贷款额增加,以偏概全,“水碾水磨制茶术”首现南方,侧
面说明南方经济较北方发达,且南宋已经完成经济中心南移,故 C 项错误。
27,本题以清朝对文化态度的史料主要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
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获取解读、调动运用、描述阐释能力。材料的主旨是康熙及其继承者把
儒家所提倡的.上古、夏商周三代理想社会作为发展目标,重视且运用儒家提倡的道统思想
治国,还认可皇帝制度,共同表明清政府视自己为统- -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故 B 项正确;对
华夏文化思想和皇帝制度的认可和实践主要有利于缓和满族与其他民族的矛盾,而非阶级矛
盾,故 A 项错误;清政府把唐虞三代文明之盛世作为朝廷发展目标,以“崇儒重道”治天下,
反映了理学,但修建历代帝王庙未反映心学思想,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强化君主专制和中
央集权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28.本题以近代上海租界会审公廨正会审官湘淮集团比例大的史料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获取解读、调动运动和描述阐释能力。材料的主旨是“近
代.上海租界会审公廨正会审官湘淮集团比例大(以力获权)”。根据所学知识,曾国藩的湘军、
李鸿章的淮军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壮大,并凭借军功掌握了江南地区众多权力,故 B 项正
确;清政府办洋务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镇压国内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叛乱,且兴办洋务并非
湘淮集团独霸( 奕诉、文祥和崇厚就不是),故 A 项错误;领事裁判权的核心是外国领事掌握
涉外诉讼定罪与量刑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谈的是会审公廨与湘淮集团的关系,不是谈
会审公廨与领事裁判权的关系),故 C 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中,确实表明清朝贵族腐朽无能,
但湘淮汉族官兵的军功才是关键因素、主要因素,故 D 项排除。
29.本题以抗战时期华北某地报告中所反映的农民对中国共党的态度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获取解读、调动运动和描述阐释能力。材料的主旨是
“抗战时期华北某地党委报告所列农民对党认可的、同情的最多,而认为不成事或反党的少,
但仍旧有为数不少的认为党是在争天下”,故 A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此时抗战正值相持阶
段,日寇调整了对华政策,中共在边区和根据地也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包含争取农民阶级在内
“三三制”,坚持领导人民战争,从材料看,大多数农民是认可党的政策的,故 B 项错误;此
时,国民党虽然掀起了几次反共事件,但并没造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故 D 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分配”问题,故 C 项错误。
30.本题以七届二中全会的史料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获
取解读、调动运用和描述阐释能力。材料的主旨是“1949 年 3 月,我国土改正随解放战争的
胜利逐步推行形成农民个体所有制,但是劳动力、农具、畜力严重不足、不均,为恢复和发
展农村生产力,需要进行农民合作互助”,故 A 项正确;土改是随着解放战争胜利进程在解放
前逐步进行的,尤其是 1947 年土地法大纲颁布后,故 B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与材料“长期的
分散的和个体的”不-致,故 C 项错误;材料既没有将农业放在全国工作地位中来考察,也不
符合“城市工作重心”的史实,故 D 项错误。
31.本题以改革开放初期的统计史料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
和历史价值,获取解读、调动运用和描述阐释能力。材料的主旨是"中央通过提高粮食收购
价格降低农资价格使农民受益,粮食售价不变使城市市民受益,同时减少重工业和基建投资
(即减少积累),使轻工业发展、消费增加,以利于民生”,这表明中央的政策让利于民,改
善生活,故 C 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指的是农工商大类或各大类内部比例,1979 ~ 1980 年,
我国仍以计划经济为主,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的主要方式是指令性计划分配的投资比例调节,
这不是自由市场对资源配置,因而无法调节国民经济比例,故 A 项错误;材料并非讨论农业
地位问题,B 项与主旨不符,故错误;材料表明价格仍为政府管控,属计划经济范畴,故 D
项错误。
32.本题以古雅典公民与城邦的契约关系史料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历史理解能力和家国情怀。材料的主旨是“苏格拉底认为他应该履行给予并保护他自由和利
益的城邦信约”,可见材料描述的是苏格拉底与城邦之间的契约关系,故 B 项正确;雅典法律
对公民有约束力,但苏格拉底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所有雅典人或所有公民的主张,材料也没有
反映“法律上人人平等”的信息,故 A、C 两项错误;苏格拉底之死确实反映出雅典民主制度
被滥用的一面,但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无法从材料中判断始于此时,故 D 项错误。.
33.本题通过黑死病传播主要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获取
解读、调动运用和描述阐释能力。材料的主旨是“1347 年 6 月至 1350 年 12 月,黑死病伴随
着商贸、战争、宗教文化传播通过海路由黑海传播到地中海和西欧南部,再由西欧南部通过
陆路传播到欧洲中部和北部”;新航路开辟前的 14 世纪,欧洲西南部意大利地区处于旧航路
中心航线上,与东方外贸联系紧密,相对于欧洲中部、北部、东北部而言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因此欧洲此时发展不平衡,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黑死病大范围扩展和造成的大量死亡相
对于现在来说确实医疗水平落后,但题意已经界定为“当时”,材料也没有当时的横向比较,
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解读出欧洲全方位依赖于东方之意,故 B 项错误。
34.本题以二战结束以来西方教育理念变化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
史理解和唯物史观,获取解读、调动运用和描述阐释能力。从材料中看昂 20 世纪 50 年代是
西方以经济为核心全方位恢复正常秩序的时代,“传统教育”是其应有之义;在恢复的基础上,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刺激下,60 年代西方普遍重视技术,进入战后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美国偏
早些),因此重视”教育内容现代化”;但是,技术变化非常快,教育内容也随之频发更替则不
利于教育发展,而且技术源自于基础科学的发现,70 年代后西方也普遍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这就决定西方教育在 70 年代后强调发现、分析与研究的能力和素养,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唯物主义原理,教育理念是.上层建筑,它的
变化当然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需求,故 B 项正确;从时间上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二战期间,
一直持续至少到 20 世纪末(截止时间有争议,此处采用其中- -种)稳定的发展,没有什么跌
宕起伏,故 A 项错误;遏制政策是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在除大国直接战争外
的各方面比拼战略优势和技术优势,材料主旨没有反映此意,故 C 项错误;在西方语境,古
典主义是个专有名词,特指近代以来对古希腊和雅典文化的模仿与复兴,尤其是在艺术领域,
材料的主旨也没有反映此意,故 D 项错误。
35.本题以 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对比
史料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获取解读、调动运用和描述阐
释能力。从材料中看,在 20 世纪 50 ~ 80 年代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中,虽然东欧社会主义国
家经济基础弱,但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高效率和优越性,使国民收入增速明显
普遍高于资本主义国家,故 D 项正确,C 项错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滞胀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材料无法反映通货膨胀现象,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显示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
营针锋相对,故 B 项错误。
40. (25 分 )
(1) (12 分)时代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国旱灾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英国伦敦烟雾
事件发生在二战后经济恢复发展时期,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英国是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4 分 )
灾害性质不同:中国属于自然灾害,英国是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4 分 )
结果不同:中国受害严重,生命财产损失巨大,政府救助无力;英国受灾相对较小,英国政府
采取有效措施救助受害者。(4 分 )
(2) (10 分)中国: 1942 年大旱灾灾情严重,受害面广;中国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国民
政府对灾区没有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国家政府治理能力低下。(5
分, 答到三点即可)
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导致工业污染严重;城市化和城市居民大量使用煤炭;伦敦的自然地
理位置不利于烟雾消散;政府和国民的环保意识还不强。(5 分, 答到三点即可)
(3) (3 分)启示: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和灾难意识;要重视保护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保护生
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自然应可持续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治理能力,确保人民的生
命与健康;国家要制定关于灾难预防与救助的法律法规,使灾难预防与救助有法可依;要建立
专门的灾难救助机构和必要的物资储备,要有应急救援的措施和预案等。(答到两点即可)
41. (12 分)
示例一:作者认为不同文明之间会发生“文明冲突”,我不赞成这种认识。(2 分 )
材料中的认识忽略了当今世界各民族、各种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趋势。在新航路开辟和早期
殖民扩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于 19 世纪中期基本建立,并在 20 世纪初期完全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相互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应对新的危机;并先后成立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关贸总协定,国际合作协调机制越来越完善。1995 年成立了世界贸
易组织,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合作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的特点。进入 21 世纪,“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理念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欢迎,大大降低了不同文明冲突的风险。(8 分 )
综_上所述,世界的发展呈现出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趋势,文明之间发生冲突可能性越来
越小习(2 分)
示例二:作者认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文明冲突,我认为各种文明是在冲突中交流学习、
发展的。(2 分)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和世界各国交往的增多,各文明间的文化差
异会逐渐加深,所以世界历史的发展会最终演变为各文明间的冲突和斗争。首先,这种观点只看到了经济全球化之下的弊端,(即在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之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
国家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但忽略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及世界经济社会的全
面发展。其次,文明冲突论忽视了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的历史与现实。
西方文明在 1929 至 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期间,借鉴并学习了苏联的建设经验,形成了国家
干预经济的模式,逐渐缓和了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也借鉴过西方国家的经验,出
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借鉴和学习
中不断体现出强大的优势。最后,文明冲突论忽视了两极格局解体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
界主流的客观现实。(8 分 )
综上所述,文明冲突论背离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实际。(2 分 )
示例三:作者认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多极化和多文明化我赞成。
理由略。
(参考答案只作为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
44. (15 分)
(1)(8 分)特点:货市更加便于携带和简便;政府主导;由地方到中央;货币形状变化;近代机器生
产;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每点 2 分,答出四点即可)
(2) (7 分)简评:缓解财政危机,遏制西方经济侵略,中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产物;是西方国
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见证;但有利于币制的转型及近代化,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对后世影响
深远;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危机,有助于遏制西方的经济侵略;为民国的币制改革奠定基础。( 每
点 2 分,答出三点得 7 分)
45. (15 分)
(1) (9 分)背景: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盟军之间合作日益密切;盟军掌握制空权,欧洲战事胜
利在望;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英美与苏联之间矛盾日显。(每点 3 分)
(2) (6 分)影响:此次行动打击了德国的信心,配合了东线苏军的作战,加速了战事的进程;但
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破坏。(每点 3 分, 考生若能从反对战争、对人性反思的
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总分不得超过 6 分)
46. (15 分)
(1) (6 分)基本观点:中国推崇仁政;中国仁政有名无实,治世少,暴政多;西方推崇权力的制约
平衡,国家比较稳定;西方强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每点 2 分,任意答出三点得 6 分)
(2) (9 分)背景: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学东渐,启蒙思想日
渐传播;庚子国难之后清政府被迫开始新政,学习西方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加深,中国
有识之士积极探索救国道路。( 每点 2 分,答出四点得 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