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区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高三语文试卷
2020.6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6 道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宫之所以“火”起来,是因为它勇于改变。故宫在放飞自我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陆
续推出的《穿越故宫来看你》等爆款 H5,可以让你立即体验故宫的魔性!用逗趣活泼的文案
语言讲历史故事,让历史中的帝王生动起来,让内容更有可读性和传播性。再结合 H5 这种比
较具象的传播形式,故宫这一比较严肃的文化 IP 开始走出围墙,变得有趣、好玩,吸引了年
轻人传播和互动的热情。
通过这种现代话术的解构,高冷、严肃的文化走进现代传播语境,故宫将枯燥的历史文
化融入现代潮流文化,让文化有了情绪、态度,通过走近年轻群体,强化了大众对故宫的品
牌感知。
除了传播内容的转变带来了故宫形象的转变之外,故宫 IP 年轻化的重要一步就是品牌形
象的智慧化呈现,即借助现代多样化的传播技术手段打造故宫 IP,强化大家对品牌的日常场
景感知。故宫和腾讯长期合作,除了用 H5 的形式活化故宫,还推出了有故宫 IP 元素的表情
包、游戏等泛文娱作品,让故宫文物和各种元素重新“活”起来。比如,在游戏《天天爱消
除》里还原金水桥等故宫知名建筑景观等。游戏《奇迹暖暖》分别以《清代皇后冬朝服》《十
二美人图》以及养心殿文物为主题进行还原与再创作。
此外,腾讯地图和故宫博物院联合推出“玩转故宫”微信小程序 1.0,以“轻应用”玩转
“大故宫”,以“新方法”连接“新公众”。腾讯地图基于位置的场景化服务与真实世界中的
故宫连接起来,把真实的景点客观还原到手机地图上,用科技手段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故宫。
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载体,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故宫将品牌感知融入人们生活的点点
滴滴,不断更迭的互联网场景,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的大门。故宫以多样化的场景打造,以及不断迭代的智慧化沉浸式体验,让故宫的文化 IP 形象主动融入年轻化的氛围,将品
牌不断创新,走在潮流前沿的形象深深的植入了年轻群体的心中。
(取材于网络文章)
材料二
如今游客喜欢在逛景点时购买伴手礼,“景区文创”产品的消费习惯渐渐形成,但北京
礼品店货架上的产品却良莠不齐,销量更是天差地别。
北京多数知名景区其实都各有文创“宝藏”:故宫有“朕的心意”;颐和园也有“皇家礼
品”,主打“福”“寿”元素的皇家贺岁礼物,如围巾、“颐和八景”御膳糕点等;天坛公园
推出天坛福道香炉、祈年佑福 U 盘等多款贺岁礼;北海公园、动物园等也纷纷推出了特色文
创产品。
但到目前为止,游客和市民对故宫之外的北京景区文创产品知晓程度却十分有限。紫竹
院公园的文创商品店备受冷落。而故宫的文创生意却很红火,除了故宫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
大 IP,年客流量达到 1700 万人次,赶上了微信公众号和网购发展的最好时机,又有院长单霁
翔亲自作推手,使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更因为故宫文创产品有它独特的文化底
蕴。
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的评审专家宋慰祖看来,很多景区挖掘自身文化题材和历史故事不
够深入,文创产品仍停留在普通旅游纪念品层面,如冰箱贴、马克杯等。他考察了世界各地
多个景区后,对日本东京都市政厅观光楼层售卖的文创产品印象最为深刻。日本风光、文化、
人物等内容印在了食品、化妆品等生活消费品的精美包装上,很受游客欢迎。他考虑到公园
游客多以市民为主,购买意愿自然比不上以外地游客为主的故宫,建议景区文创可考虑将文
化元素融入日常消费品,这样可以同时吸引外地游客和市民游客群体的目光。
最好的文创产品,要将传统与时尚、实用相结合,还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而在消费者
眼中,目前北京故宫之外的景区文创吸引力较弱,最大的软肋是没有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开发
更时尚的产品,营销手段也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无法引发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
(取材于《人民日报》)
材料三
雪中的故宫、暴雨中的故宫,故宫中的猫、故宫中的花,故宫文创、故宫展览,桩桩件
件都能引起关注。在 2019 年的上元节,故宫近百年来首次夜间开放,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
文化活动,更是让故宫再次刷屏。一座古老的皇家建筑群越来越“火”,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
来越紧密,真真切切地“活”起来了。近年来,故宫最显著的变化是开放面积变大了,观众可以踏足欣赏的区域越来越多。展
览数量也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精。“清明上河图”特展、“千里江山图”特展都引来“故
宫跑”,寿康宫原状陈列展让清剧迷们一窥“甄嬛”(电视剧《甄嬛传》中的人物)的天地,改
陈后的珍宝馆和钟表馆成为新的打卡地标,正在持续中的“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更是把每
年 1 月淡季的游客量提高了 70%。
故宫文创则让紫禁城真正“活”起来。“萌萌哒”故宫御猫、戴墨镜的乾隆、“如朕亲
临”行李牌等等,故宫淘宝店和天猫旗舰店里各种文创产品被网友盛赞。仅 2017 年,故宫文
创产品的销售额就达到 15 亿元人民币,这并不能仅用物美价廉来解释,追究根源在于这些文
创真正跟民众的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故宫文化“活”在了当下。
据故宫发布的统计数据,30 岁以下观众占 40%,30 至 40 岁的观众占 24%,40 至 50 岁的
观众占 17.5%。年轻观众尤其是“80 后”和“90 后”,已成为参观故宫博物院的“主力”,而
这个比例还在攀升。
探究故宫成为“网红”现象的背后,是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复兴之路。文
博场馆各有镇馆之宝、地域特色,要深入挖掘自身资源,以藏品研究成果为基础,创意要与
生活结合,设计新颖之余还要学会讲故事。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文
博机构均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取材于中国新闻网)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品牌形象的智慧化”的一项是
A. 用逗趣活泼的语言讲帝王的故事
B. 用 H5 这种传播形式活化故宫形象
C. 推出有故宫 IP 元素的泛文娱作品
D. 推出“玩转故宫”微信小程序 1.0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只要有 H5 这样的传播形式,就能吸引年轻人传播和互动的热情。
B. 现代传播语境让历史有了情绪、态度,强化了年轻人的品牌感知。
C. 故宫传播内容转变了故宫形象,是形成故宫 IP 年轻化的原因之一。
D. 故宫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将品牌感知已融入到人们的全部生活中。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北京的知名景区都各有文创“宝藏”,产品却良莠不齐。
B. 游客和市民对故宫之外的北京景区文创产品却并不知晓。C. 故宫文创生意越来越红火是因为院长单霁翔亲自作推手。
D. 景区文创若将文化元素融入日常消费品中可以吸引游客。
4. 根据材料二,紫竹院公园文创店等备受冷落的原因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身的知名度不高,客流量低。
B. 文创产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
C. 所处位置偏僻,未能引人注意。
D. 缺少时尚性,忽视了消费群体。
5.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宫开放面积的变大可以让观众踏足欣赏的区域越来越多。
B. 近年来故宫文创产品的销售总额已经达到 15 亿元人民币。
C. 年轻观众已成为参观故宫博物院的“主力”并成上升趋势。
D. 故宫因走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复兴之路而成为“网红”。
6.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故宫“火”起来的原因。
【答案】1. A 2. C 3. D 4. C 5. B
6. ①故宫让历史文化融入了现代潮流文化。②故宫借助现代多样化的传播技术手段打造品牌
形象,注重创新。③故宫文化关注了受众对象,倾向于年轻群体。④故宫创造出传统与时尚、
实用相结合,并有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⑤故宫开发了大量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活动。
⑥故宫充分挖掘自身的馆藏资源,提高展览质量。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
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
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
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品牌形象的智
慧化”的一项。
A 项,“用逗趣活泼的语言讲帝王的故事” 没有借助现代多样化的传播技术手段,只是语言
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从原文可知,“故宫 IP 年轻化的重要一步就是品牌形象的智慧化
呈现,即借助现代多样化的传播技术手段打造故宫 IP,强化大家对品牌的日常场景感知”。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
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根据材料一,下列符合文
意的一项。
A 项,表述太绝对,“只要有 H5 这样的传播形式,就能……的热情”的表述太绝对,原文是
“再结合 H5 这种比较具象的传播形式,故宫这一……吸引了年轻人传播和互动的热情”,即
H5 这种比较具象的传播形式只是吸引年轻人的一种方式而已。
B 项,“现代传播语境让历史有了情绪、态度,强化了年轻人的品牌感知”的说法曲解文意。
原文第二自然段的表述是:通过这种现代话术的解构,高冷、严肃的文化走进现代传播语境,
故宫将枯燥的历史文化融入现代潮流文化,让文化有了情绪、态度,通过走近年轻群体,强
化了大众对故宫的品牌感知。即是“让文化有了情绪、态度”,而不是“历史”;是让“大众”
对故宫品牌感知,而不只是“年轻人”。
D 项,以偏概全、曲解文意。错在“已融入到人们的全部生活中”。原文是“以深厚的文化底
蕴为载体,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故宫将品牌感知融入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的点点滴
滴并不完全等同于“全部生活”。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
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根据材料二,下列符合文
意的一项。
A 项,以偏概全,错在“都各有文创……”,原文是说,北京多数知名景区其实都各有文创“宝
藏”。是“多数知名景区”而不是“都各有”。
B 项,曲解文意,错在“却并不知晓”这个地方。原文是:但到目前为止,游客和市民对故宫
之外的北京景区文创产品知晓程度却十分有限。 即“知晓程度却十分有限”不等于“却并不
知晓”。
C 项,以偏概全,“故宫文创生意越来越红火”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因为院长单霁翔亲
自作推手。原文的表述是:故宫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大 IP,年客流量达到 1700 万人次,赶上了微信公众号和网购发展的最好时机,又有院长单霁翔亲自作推手,使其占尽了“天时地利
人和”之外,更因为故宫文创产品有它独特的文化底蕴。
故选 D。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
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
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
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
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
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
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材料二,紫竹院公园文创店等备受冷落的原因推断
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推断错误。俗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更何况位于北京西直门中关村附近的紫竹院
并不偏僻。该公园文创店等备受冷落的原因并不是所处位置偏僻,未能引人注意,其备受冷
落是相较于故宫这样的文化大 IP 而言,加上 ABD 项的理由:知名度不高,客流量少;缺乏
独特的文化底蕴;缺乏时尚性,忽略了年轻人等消费群体。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的方向,然后浏览选项,回归文本,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择“根据材料三,下列不正
确的一项”。
B 项,曲解文意。错在“近年来”这个地方,从原文可知,仅 2017 年,故宫文创产品 销售
额就达到 15 亿元人民币,而不是“近年来”。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
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
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干要求:
的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故宫“火”起来的原因。从材料一:故宫之所以“火”起来,
是因为它勇于改变。而改变的表现就是“故宫将枯燥的历史文化融入现代潮流文化,让文化
有了情绪、态度,通过走近年轻群体,强化了大众对故宫的品牌感知”“借助现代多样化的
传播技术手段打造故宫 IP,强化大家对品牌的日常场景感知”等;从材料二“而故宫的文创
生意却很红火,除了故宫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大 IP,年客流量达到 1700 万人次,赶上了微信
公众号和网购发展的最好时机……更因为故宫文创产品有它独特的文化底蕴”可概括出在景
区文创产品上做足了功夫。从材料三,近年来,故宫最显著的变化是开放面积变大了,观众
可以踏足欣赏的区域越来越多。展览数量也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精。可概括出走近百姓,
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非常走心等。材料四最后一段:探究故宫成为“网红”现象的背后,
是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复兴之路。文博场馆各有镇馆之宝、地域特色,要深入
挖掘自身资源,以藏品研究成果为基础,创意要与生活结合,设计新颖之余还要学会讲故事。
从中可以概括出: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善于讲好“自己”的故事等。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
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
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
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
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一)(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 道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
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尧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孝子所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
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①,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命而
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②以
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雕萃③而
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虽见恶于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诗曰:“孝
子不匮。”此之谓也。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
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
焉?”
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
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
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 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
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
之名,何也?”
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
聊。’”子路曰:“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而无
孝之名也?意者所友非人邪?”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
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
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取材于《荀子·子道》)
【注】①修饰:修养而端正。②端悫(duān què):端正、诚实。③雕萃:伤损病困;凋摧憔
悴。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顺下笃 笃:厚道
B. 孝子不匮 匮:匮乏
C. 辞不逊与 逊:逊色
D. 出而名不章 章:显扬
8.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故可以从命而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意者身不敬与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C. 则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 大王来何操
D. 故君子入则笃行 / 位卑则足羞
9.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忠孝”是儒家的经典话题,本文的观点闪现出儒家独特的智慧。
B. 荀子认为孝悌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操守,道义是做人的最高准则。C. 本文作者认为,子从父命,臣从君命,就是“忠孝”最好的体现。
D. 孔子认为如能做到身敬、辞逊、色顺、友贤,就会有孝顺的名声。
10.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虽见恶于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
11. 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阐释荀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答案】7. C 8. B 9. C
10. 即使被父母憎恶时仍能不丧失对父母的爱,如果不是仁德之人是不能做到的。
11. ①作者在第一段表明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做人的最高准
则的观点;②接着,在第二段分析孝子不服从命令的三种原因,说明对待父母忠诚、恭敬、
符合道义才是“大孝”;③最后,作者例举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进一步阐释在服从命令时要符
合“礼”符合“义”,这样才是真正的“忠孝”,并说明只有内修笃厚品行,外交仁德、贤能
之人才可得孝顺之名。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
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
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 项,辞不逊与,意思是“或许是他说话不谦虚吧”。逊:谦虚、谦逊。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
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 项,而,连词,表转折;
B 项,第一个是语气词,可译为“吧”;第二个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同”;
C 项,疑问代词,什么;
D 项,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 项,“本文作者认为,子从父命,臣从君命,就是‘忠孝’最好的体现”错,根据原文“故
可以从命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
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可见作者认为“服从”或“不服从”需要根据史记情况
来判断,并非任何情况下的“子从父命,臣从君命,就是‘忠孝’最好的体现”。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本题关键词有:虽,即使;“于”表被动;恶,憎恶;其,代指父母;非,否定式判断句;
行,做到。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证结构及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
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第一段,结合关键句“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可知,作者在第一段表明顺
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做人的最高准则的观点;第二段,结合
表明层次和观点的“孝子所不从命有三”“故可以从命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
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可知,在
第二段分析孝子不服从命令的三种原因,说明对待父母忠诚、恭敬、符合道义才是“大孝”;
后面是列举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作为例证进一步阐明观点,如子路问孔子,有人辛苦劳作奉
养父母为何却没有“孝”的名声时,孔子说“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虽
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
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可见孔子认为,服从命令时要
符合“礼”符合“义”,这样才是真正的“忠孝”,并说明只有内修笃厚品行,外交仁德、贤
能之人才可得孝顺之名。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
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爱兄长,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操守;对上顺从,对下厚道,
这是做人的中等道德操守;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做人的最
高准则。如果能根据礼义来安排志向,根据法度来指导自己的言论,那么儒家之道也就完备
了,即使是尧舜这样贤明的君主,也不能在这上面有丝毫的增益了。
孝子不服从命令的原因有三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危险;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安
全,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忠诚;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受到耻辱,不服从命令,父母亲
就光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奉行道义;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像禽兽一样野蛮,
不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富有修养而端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恭敬。所以,可
以服从而不服从,这是不尽孝子之道;不可以服从而服从,这是不忠于父母;明白了这服从
或不服从的道理,并且能做到恭敬尊重、忠诚守信、正直老实地来谨慎实行它,就可以称之
为大孝了。古书上说:“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所以,即使自己劳苦憔悴时也不能够丧失对父母的恭敬,遭到灾祸患难时也不能够丧
失对父母应尽的道义,即使被父母憎恶时仍能不丧失对父母的爱,如果不是仁德之人是不能
做到的。《诗经》上说:“孝子之孝无穷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
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
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说:‘儿子服从父亲
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认为
怎样?”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
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
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要有了四个敢于诤谏
的大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了三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国
家政权就不会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两个诤谏的大臣,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
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
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顺、叫做忠贞。”
子路问孔子说:“这里有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锄草栽植播种,手脚都磨出了老茧,以
此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却没有孝顺的名声,为什么呢?”
孔子说:“想来大概是他举止不恭敬吧!或许是他说话不谦虚吧!或许是他脸色不温顺
吧!古代的人有句话说:‘给我穿啊给我吃啊,若不恭敬就不靠你。’”子路说:“现在有
的人并没有举止不恭敬、说话不谦虚、脸色不温顺这三种行为,那为什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
呢?想来大概是他所交的朋友不是个仁德之人吧!”孔子又说:“仲由,记住吧!我告诉你。
即使有了全国闻名的大力士的力气,也不能自己举起自己的身体,这不是没有力气,而是客
观情势不许可。所以,君子在家里行为不整饬,这是自己的罪过;在外名声不显扬,是朋友
的罪过。所以,君子在家就使自己的品行忠诚厚道,出外就和贤能的人交朋友。如果能够做
到这样的话,怎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
(二)(共 6 分)
1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篇》)
②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篇 》)
③子曰:“事父母几(委婉)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忧愁)而不怨。”(《论语·里
仁篇》)
(1)请概括以上三则材料中孔子认为在“孝道”中的正确态度。
(2)第③则材料中“不违”,有人解释为“不违背其父母”,有人解释为“不违背其最初的‘几
谏’之意”,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结合材料及孔子的思想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对待父母要始终和颜悦色;“孝”要由心生,要有恭敬 态度;对父母之过,
劝谏要委婉;要任劳任怨。
(2)示例一:我认为第一种解释更为合理,因为此则材料是说我们要孝敬父母,就应该是不
违背父母的意愿,顺从父母,即使让自己感到忧愁困惑也不抱怨,符合孔子认为“孝”要由
衷的恭敬的观点。
示例二:我认为第二种解释更为合理,因为此则材料是说在孝敬父母的时候,对父母之过不
能置之不理,要委婉的进行劝谏,不能唐突了父母,这才是孝子最深切的表现,符合孔子认
为“孝”要符合道义的观点。
的【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传统文化经典,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
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
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①中“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意思是,做到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②中,“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不敬重的话,奉养父母和饲养狗马就没有区别了,要求
要从心底里敬重父母;
③中,“事父母几(委婉)谏”“又敬不违,劳(忧愁)而不怨”可见,指父母如有过错缺
点,子女劝说态度态度要委婉含蓄,恭敬不违,愁而不怨。
(2)本题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所供材料的内容进行分
析评价,可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谈自己的深切体会和感悟。
本题先表明观点,再进行分析。如认为第一种解释合理,指“不违背父母”,可以从“劳(忧
愁)而不怨”中分析,即使父母的意愿让自己忧愁,也不应该抱怨,不违背他们的愿望,符
合孔子的“色”“敬”等孝道观;
如认为第二种解释合理,“不违背最初的‘几谏’之意”,即指态度要一直委婉、和颜悦色,
从这段话的主旨来看,是指父母如果犯了过错,子女必须要规劝,而规劝的方式要委婉,即
使父母不听从,也仍旧应该“敬”,这就是不违背最初的“几谏”。
【点睛】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
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
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
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
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
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
参考译文:
①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
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②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
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③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5 分。
(一)(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歌
岑参(唐)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陇头吟①
王维(唐)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②。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③,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②太白:金星。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预测战争。③典
属国:汉代掌管藩属国家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1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岑诗把“黑姓蕃王”与“关西老将”作对照,让本诗上升到了政治层面,使诗歌境界得到
了提升。
B. 两首诗都塑造了“关西老将”的形象,而王诗还塑造了戍楼上的长安少年和夜月吹笛的征
人形象。
C. 王诗七、八句写偏裨副将身经百战,立下累累军功,现如今已经成了万户侯,作者对其赞
誉有加。
D. 王诗运用典故,写苏武尽忠于朝廷,报效祖国,回来后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颇
含深意。
14. 王诗中的“笛声”,透着哀怨、思念,下列诗句中笛声寄托的情感与之不同的一项是
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C. 月冷榆关过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
D.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15. 《胡歌》《陇头吟》均为边塞诗,在抒发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3. C 14. D
15. 相同点:两首诗歌都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了关西老将的形象,借此表达了对他们长期征战之
苦的同情。不同点:王诗通过戍楼看星的长安少年,表现了渴望建功立业、跃跃欲试的壮志
豪情;通过月夜吹笛的陇上行人(征人),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及思念家乡的愁思;也通过
身经百战却依然沉沦边关驻马流泪的关西老将与裨将封侯做对比,表现了对统治者赏罚不公
的满怀愁情;岑诗把“黑姓蕃王”与“关西老将”作鲜明对比,痛斥了汉、蕃两族将领苦乐
不均的现实。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 项,“写偏裨副将身经百战,立下累累军功,现如今已经成了万户侯,作者对其赞誉有加”
错误,本句是说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并
没有好的结果。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
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苦辣。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既要注意一些常见意象本身所具有的寓意,
又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准确把握住意象透露出的诗人情感。
本句中意为“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这是驻守边关的士
兵用以寄托愁思的,是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的塞上曲。
A 项,意思为“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
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的是边塞苦寒,思念家乡之情;
B 项,意思为“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天归来,被贬谪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表达的是
被贬谪流放之人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C 项,意思为“榆关上月色冷清,雁阵高翔,驻守边关的老将听见这凄寒夜中响起的笛声,不
禁升起思乡之情”,表达的是边塞老将的思乡之情;
D 项,意思为“冒着斜风细雨吹笛取乐,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写的是酒后
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诗人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
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
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胡歌》中,诗人写了锦帽貂裘的黑姓藩王寻欢作乐,过着豪奢繁华的生活,而关西老将却
历经苦战,到七十岁仍旧征战不休,二者形成对比,突出边塞将领长期征战的苦楚;
《陇头吟》中,诗人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
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
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五到八句写关
西老将听笛而引发内心愁思,不仅泪流满面,自己身经许多战役,手下将领都封侯了,自己
还在贬官驻守,通过二者待遇的对比,表达对统治者赏罚不均的不满;
两首诗都用了对比手法,都塑造了关西老将的形象,都表达对他们长期征战的同情;不同在
于《陇头吟》是用渴望建功立业的少年的壮志豪情,与实际边塞生活的艰苦形成对照,突出
边塞生活的艰苦;以关西老将长期驻守与偏将封侯形成对比,表达对老将的同情;而《胡歌》
则是把汉蕃对比,通过二者苦乐不均的待遇表达对关西老将的同情。
【点睛】比较鉴赏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
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
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用典是诗人常用手法,辛弃疾也如王维一样,在词中娴熟用典,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____”,借典故警示南宋统治者。
②唐代诗人风格迥异,李白善用神奇的想象“___,日月照耀金银台”,体现出浪漫主义的诗
风;杜甫通过怡人美景、悦耳之声不为人欣赏,“____ ,___”表达无人凭吊武侯祠的凄凉之感,体现出现实主义的诗风。
③当疫情肆虐之时,勇敢的中国人从容面对,披上“战衣”,如屈原笔下“带长剑兮挟秦弓,
____”的将士一般,视死如归。
④中国人自古就懂得居安思危,2000 多年前孟子就曾说过,“____”。
⑤《氓》中“于嗟鸠兮,____”采用比兴手法,借对斑鸠的告诫,来劝说女子不要沉溺于爱
情。
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强调的是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面对惨痛的历史教训,
用杜牧的话说,若“_____”,那必将重蹈覆辙。
【答案】 (1). 赢得仓皇北顾 (2). 青冥浩荡不见底 (3). 映阶碧草自春色 (4). 隔
叶黄鹂空好音 (5). 首身离兮心不惩 (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 无食桑
葚 (8).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
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
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赢、仓皇、冥、映、隔、
鹂、首身、兮、惩、忧患、葚、鉴。
(二)(6 分)
17.《葬花吟》是曹雪芹借诗词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品,明为咏花,实则写人,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它在《红楼梦》一书中地位举足轻重。请你说出在小说中这首诗的作者,并结
合其性格特征赏析其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两句诗。
【答案】《葬花吟》这首抒情诗的作者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林黛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柳
条与榆荚只自顾自的显耀自己的芬芳与繁盛,哪管美丽芬芳的桃花的飘零与李花凋零纷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榆柳的痛斥,托物咏怀,1 分,体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表达
了伤春之情,寄予了她因寄人篱下而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之情,体现了她的抑郁不
平之气。
【解析】【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中人物形象和相关作品的识记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需要
学生熟悉名著内容,掌握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把握主要情节与关键细节,根据题干要求,
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首先明确这首诗出自林黛玉的《葬花吟》,黛玉在诗中感叹“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
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此处的“桃飘与李飞”正是描绘落花飘零的景象,
黛玉哀怜花瓣飘落尘土,特意葬花以免花朵被玷污;因此,本句中对“柳丝榆荚自芳菲,不
管桃飘与李飞”,只顾自己繁盛芬芳,对落花不管不顾毫不怜惜的态度进行了斥责;她对落花
的怜惜,其实正来自于她个人的身世遭际,《葬花吟》中所写的残花凋零是因“一年三百六十
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其实也是她寄人篱下,对人情冷暖的真实感怀,既体现了她的多愁善
感,又流露出她对娇嫩花朵遭受这等冷落待遇的愤懑不平。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暮 鼓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见到夕阳,
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想,她要保持整体的
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
于穿着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在这条破旧的路上向前望去,灰色路面上,纵横交错、蜿蜒的黑色沥青补丁好似一
条条压扁了的巨蟒,正无声地爬行。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
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
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黄昏已是尾声,这使他看上去仿佛躺倒在路边的一截枯树冷不丁站起来开始行走,有点
愣头愣脑,风吹拂着他的齐耳乱发,他穿着一件辨不清颜色的肥大的中山式制服,老派的四
个明兜更给他的行走增添几分累赘,过长的袖子几乎盖住了闲着的那只手。脚上的鞋不跟脚,
使他的步子发出踏啦踏啦的响声,加上铁锨的刺拉声,把这条黄昏以后静僻的柏油路鼓捣得
乱糟糟的。
天已经大黑了。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
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
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
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疙疙瘩瘩的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
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
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
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
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
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
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
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
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
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
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
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找个暗处,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
子。她固执地想着自己的错认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生活的希望在于能够把不可能变
成可能,生活的残忍也在于能够让不可能居然成为可能。
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
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
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
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
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
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
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
大鼓引进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
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
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
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母子,他们仍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鼓声充
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
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取材于铁凝的同名小说)
18.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暮鼓”意蕴深刻,既指夜晚时会所的鼓声,又暗示了 “我”和打工母亲的晚年的悲
惨生活。
B. 小说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她”眼中“老头”的邋遢,这是先抑后扬
的手法。
C. 小说中外来农民工母子间的相互惦记、关心等美好的瞬间,让读者也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和希望。
D. 结尾处现实的“鼓声”与“她”的“心跳声”合二为一,说明 “鼓声”触发了“她”内心
的悸动。
19. 下列对文中比喻句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纵横交错、蜿蜒的黑色沥青补丁好似一条条压扁了的巨蟒——写出了道路被破坏的严重
B. 看上去仿佛躺倒在路边的一截枯树冷不丁站起来开始行走——写出了老农民工的身体瘦削
C. 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写出了路灯骤然亮起给人带
来了生活的希望
D. 那疙疙瘩瘩的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写出了“老头”年老体弱和
生活艰辛
20. 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
21. 小说中写到:“假如生活的希望在于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生活的残忍也在于能够让不
可能居然成为可能。”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8. A 19. C
20. 这句话描写了母子争让大胡萝卜的情景,作者用“挡了挡”“抢”“先咬”等看似漫不经
心的动作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舐犊情深,同时他们吃着胡萝卜,
甘之如饴,除了说明他们生活的艰辛之外,更表现出在逆境中的坚忍顽强和坦然乐观的精神。
21. 示例:生活的残忍与希望都在于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从文中来看,一个年老的劳
动女性,竟然因生活艰难而折磨到完全丧失了女性特点,以至于被“她”误以为是“老头”,
她认为不可能认错,却实实在在地认错了对方的性别,这让她在感到年近暮年的悲伤外,还
感到了来自于艰苦生活的残忍;但即使是被当做老头的女性,也依然拥有生活的希望,这位
母亲与儿子在艰苦生活中守望关怀,把这残忍的生活也过出了温馨从容的气质,让她大受感
动,摆脱了“暮年”的伤感,有了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也是让“不可能幸福”的生活成
为了幸福。我们在生活中也许会遇到各种苦难、艰苦,这生活的“残忍”也许会让我们面目
全非;但只要我们怀抱希望,就能够从容面对这些困难,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
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
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
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A 项,“又暗示了‘我’和打工母亲的晚年的悲惨生活”错误,文中的打工母亲的生活也许是
艰苦的,但有与儿子的相互关爱,却显得温馨从容,并不悲惨;文中的“我”本来在为暮年
到来而无限伤感,但这件事却让“我”受到启发,悟到暮年生活不一定悲惨,仍能精彩生活
的道理。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
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写出了路灯骤然亮起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过度拔高,“抽烟”是一种缓解疲乏的
行为,路灯亮起即使提醒了“他”抽烟来休息片刻,也并没有“带来了生活的希望”的含义。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句子的内容及表达效果,理解含义要学会灵活应变。
作答本类题型,可以按照“明手法+析内容+点效果”的套路来。
“伸出”“挡了挡”“抢先咬下一大口”“嚼”等,动作描写,是母亲想把大些的萝卜让给
儿子所做的下意识的举动,这充分展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尽管只是两根微不足道的胡萝
卜,但儿子和母亲都想让对方吃更大的那根,从中看出他们母子之间相互关爱的温馨,他们
对这艰苦的生活也丝毫不抱怨,谦让一根胡萝卜就能够“很响地嚼起来”,这响亮的咀嚼声充
分体现出他们在逆境中坚忍顽强和坦然乐观的精神。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考生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可
用以果溯因法,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结构上,是否铺垫或总结,要思考作者表
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倾向。
“假如生活的希望在于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生活的残忍也在于能够让不可能居然成为可
能”在文中的意思是艰苦的生活竟然让一个女性变得像男性一样粗犷,备尝艰辛让她过度衰
老,失去了女性的特征,生活是多么的残忍。但文中被误认为老头的女性却并没有因此失去
生活的希望,她与儿子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安慰,让这种被“她”无法想象的生活竟然也充
满温馨与希望,这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充满“生活的希望”,甚至感染了“她”,让她
从沉沉暮气中惊醒,重新感受到生命的“鼓点”。联系现实生活,可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关
键在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既是残忍,又是希望。
【点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
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
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
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
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
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语言基础运用(5 分)
美丽的南沙群岛,是镶嵌在祖国最南端海域里的一串明珠。南沙的水,格外的清,格外
的蓝。有时天阴下来,海面是近墨色的,显得苍郁而壮美。此情此景,总让我产生“渺沧海
之一粟”的感觉,让人真切体验出海的深邃与( )。尤其在天高气爽、风平浪静之际,你
尽可以把目光放到天海相接处,此时,你的心胸会随着这浩荡的世界而( ),你的思想会
默然在这青天碧海中( ),海风徐来 南沙的朝阳,似乎特别害羞,每日清晨,
她总遮以厚厚的彩纱,使人难以目睹其初醒时的娇容,尽管如此,我仍十分喜欢这南沙日出,
单就那绚丽无比的朝霞已经让人( )在希望里了。
22. 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正确的一项是
A. 开阔 壮阔 净化 融化
B. 壮阔 开阔 净化 融化
C. 开阔 壮阔 融化 净化
D. 壮阔 开阔 融化 净化
2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发挥想象,在文中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之上下语意连贯。要求:至少
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22. B 23. 示例:宛如轻柔的手指抚摸着你的脸颊,送上雪白的浪花供你赏鉴,并
为你轻轻拉开清晨的帷幕。
【解析】
【分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开阔:指(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思想、心胸)宽阔;壮阔:雄壮而宽广,宏伟;;第一
处搭配“海”,用表示“雄壮宽广”的“壮阔”更合适,第二处搭配“心胸”,只能用“开阔”
表示心胸宽阔;排除 AC;
净化:清除杂质使物体纯净;融化:指冰或者是雪由于温度或者是太阳光的照射使它化成水,
或者是一句话温暖了一个人的心;第三处搭配“思想”,指思想被清除了杂念,选“净化”合
适;第四处指人陶醉在景色中,以“融化”来形容更合适;排除 CD。
故选 B。【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
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题干要求从“情与景”的角度,即要写景抒情;根据“海风徐来”,可知此句要描写海风带给
人的美好感受,可以多感官综合描写,写海风“带点咸味”“潮湿润泽”,也可以描写海风带
来的景色变化,如“撩起头发”“推来浪花”,与下句“南沙的朝阳”衔接,可以点出海风唤
醒了清晨,唤醒了朝阳等;要求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手法放在写景抒情的句子里都
很适合,可酌情使用。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
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
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①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②推导——
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③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微写作(10 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4.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具有独特内涵的日子,它们是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的
极致表现,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比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请就“如何过好传统节
日”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80 字左右。
【答案】例文:过好传统节日要有仪式感。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告别了娱乐匮乏和物质贫瘠
的年代,温润文化生活、慰藉人伦情感的“文化粮食”逐渐丰富起来。过节的方式也有了很
大的变化。过去拜年讲究作揖、磕头,如今短信、视频、微博都可以成为心愿的承载;过去
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合照,同样定格幸福团圆。
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不
论是何种形式,都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同时能跳出材料,领悟内涵,理解“题外话”,
真正洞察材料所暗示的中心,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其次内容要精悍,要有鲜明的灵
魂,紧紧围绕一个话题或中心;要有清晰的条理,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语言精练,杜
绝废话。第三要注意体裁特点。最后要注意结构要完整,开头要明快,用 1——2 句话引出话
题或点明中心,结尾收束迅速,或照应开头或点明、深化中心,集中笔墨写好主要部分。
本题要求“就‘如何过好传统节日’谈谈你的认识”“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80 字左右”。
考生首先要理解传统节日的价值,把握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然后回顾常见的过节方式,再思考更好的过节方式是什么。比如春节,传统的方式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
字、年画、守岁、爆竹、拜年等,而进入 21 世纪后,人们过春节更多追求的是自由、快乐、
奔放和自然,但追求“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春节理念没有变。考生可以结合这些进
行答题。写作的时候可以围绕“传统节日的意义”“过好传统节日的方式和目的”等进行拟
写。
25.2019,最让我们感动的莫过于那些执着追梦的奋斗者。2020,我们也要只争朝夕,不负韶
华,以奔跑的姿态继续奋斗。请你为即将毕业的高三学子写一段临别赠言。要求: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180 字左右。
【答案】例:我最最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毕业列车即将到站,毕业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
段崭新的人生旅程的开始。挥别 2019,最让我们感动的,莫过于那些不知疲倦、执着追梦的
奋斗者。我们为过去一年取得的辉煌成就骄傲,也为这些不同凡响的奋斗者喝彩。在这即将
踏上人生新征程的时刻,不要悲伤哭泣,就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朝
着梦想,以奔跑的姿态接续奋斗,绽放更加夺目的风采,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
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
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
合理、得体。
本题要求以 2019 最让我们感动的“执着追梦的奋斗者”为背景,我高三学子写一段临别赠言。
由材料中的“执着追梦”“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奔跑的姿态”“奋斗”不难看出,这是
让考生告诫高三学子,也是警示自己:毕业不等于停歇,只不过是另一段征程的开始;不要
停下追梦的脚步,要像那些让我们感动的执着追梦人一样,树立远大理想,不懈努力奋斗,
把青春定格成“惜时”“奋斗”的姿态。这段话应当富有抒情色彩,表达要有感染力,可以
采用对话的形式,排比的格式来增强气势。
26.“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在很多小说中,我们清晰地感悟着作为中国人
的这种美德。请你从所读的经典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这句话谈谈他(她)身上的美德。要
求:符合原著,表达清晰。180 字左右。
【答案】例:孙少安的坚韧让人动容。面对生活的贫苦,他不再像父辈那样只懂逆来顺受,
而是勇敢提出农民承包责任制的想法,并抓住机遇承包砖厂。当他正满怀信心准备大干一场
时,由于聘请的师傅失败,差一点把他彻底打向深渊。但,坚韧的孙少安没有一蹶不振,经过一年的反思与沉静之后,他又重新站了起来。在创业过程中,他的坚韧表现为农民骨子里
的硬汉精神。孙少安的不败精神和光辉品质,完美诠释了“逆境的美德是坚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与名著阅读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
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
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
简明、合理、得体。考生还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
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
首先理解“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这句话的意思是,处顺境必需谨慎,不
要过于张扬,要低调;处逆境必需忍耐,不要被逆境击垮,忍受过人生的严冬,一定会迎来
百花齐放的春天。要求从经典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这句话谈谈他(她)身上的美德。
这就要求学生对名著人物相当熟悉,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能概述出与之相关的情节,并分
析出或“节制”或“坚韧”的美德的具体表现,歌颂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
作文(50 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7.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十字路口”,是进是退,是左是右,这需要抉择的勇气,更需要智慧。当今世界变
局百年未有,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站在了二十一世纪的“十字路口”。
请以“站在十字路口”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合理、有逻辑性,表达得体。不少于 700 字。
【答案】例文:
站在十字路口
时常渴望生活是一条单行道,只要坚持向前,义无反顾,便可抓住自己的最终期盼。但
更多的时候,生活更像十字路口,背后隐含着重重变数。当无知和惶恐接踵而来,很多人会
停滞不前、望而却步。
世上总有一些被上帝加盖了特殊印章 幸运者。他们残缺的身体看起来如此的不幸,但
在这不幸的表象下,他们却拥有富含意志与追求的无畏勇气,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毅然决然
地选择了继续往前走。
既聋哑且盲的海伦·凯勒五岁时因为井水知道了什么是外面的世界,才找到了与世界言
欢的方式。她没有因此自卑沮丧,而是凭借她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艰苦奋斗,一路高歌,一路
向阳,走完了她人生中的一个个十字路口,为世人留下了最坚定的背影。世界上从来没有轻
的易得来的成功。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生命的血
雨,洒满了奋斗的泪水。
“匹夫见辱,拔剑奋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在国家危亡之际,在生与死的十字
路口,一些人果断背负起历史的重任,不顾艰难困苦,驰骋疆场,征战四方,只希望了却君
王天下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爱国志士文天祥用满腔热血谱写的壮丽诗篇;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视死如归的谭嗣同那悲壮豪迈的誓言;“我以我血
荐轩辕”,是民族斗士鲁迅那慷慨雄壮的抱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毛泽东气冲霄
汉的壮志。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高三的莘莘学子,正在高考这条十字路
口处徘徊。每天睡眠不足六个小时,两天用完一支中性笔,无数杯速溶咖啡下活蹦乱跳的我
们,时常会被人问起:“高三累吗?”累啊,怎么会不累!穿过黎明前的黑暗走向教学楼时,
是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与一颗不甘平凡的心,支撑着每一天的开始,痛着并快乐着。我们的
努力,只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然而,即使生活是一个十字路口,我在行走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自己当初为什么而出
发。纵使这一路山高水长,也要相信,走下去就是前程万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 题目,要求应试者
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近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内
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
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是
一道“材料+命题”式的作文题。命题中的提示语即材料中出现的“十字路口”所说的是一个
“生活场景”,提示语只是一种理解方向上的指引,并不代表考生一定要按照它所说的进行构
思,事实上“十字路口”会出现在很多地方,也可能出现在僻静的地方,给一个独自行走的
人带来方向选择上的迷茫。对于这样的题目,首先是审题--由此及彼,由物及理,由表及里,
由实而虚。 “十字路口”,这是个实体形象,它是由许多元素构成的:十字交叉的道路,斑马
线,红、绿、黄信号灯,岗亭、交警。这个实体形象还有许多特点:人群如潮,车辆如流,
遵守规则,则交通顺畅;违反规则,可能发生车祸;特殊情况下,还有可能长时间堵车……
的这都是“十字路口”的表层意义即本义——指两条道路呈现“十”字交叉的地方;“十字路
口”这个题目存在着另一重含义,即比喻义——喻指对重大问题必须作出抉择的关键时刻。
要注意它与“十字街头”(纵横交错、繁华热闹的街道)在意义上的区别,但是,只要能符合
“十字路口”的本义和比喻义的基本内涵都算是符合题意的.
写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千万不能把“十字路口”仅仅当作一个媒介,然后把发生在其他地
方的任何一件事搬到十字路口这个生活场景,那就是生搬硬套,没有理解十字路口的含义,
也误解了命题人的意图;二是选材时要关注人在面临“十字路口”这个场景时的态度,要有
选择地思考和决断。
参考立意:
1.站在十字路口,我心忡忡。
2.站在十字路口,我做出选择。
3.站在十字路口,我握紧双拳。
可用素材:
1.十字路口,用心选择,定会走出幸福灿烂人生路。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该如何走?是
停是进?不要犹豫,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勇敢地走下去!屈原、司马迁同样处在十字路口,
然而一个选择了以死名志,一个却选择了“苟且偷生”。是什么让“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
屈原选择了死?又是什么让“身受腐刑,身残心却全”的司马迁选择了生?
3.是正确的抉择,是选择人生十字路口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道路,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那一方
天地!然而有些人却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道路,弃尊严、身份于不顾,终得一世骂名。犹记
得贪官胡长清,曾经是党的好党员,人民的好公仆。可当第一笔贿赂金到来时,在这样重要
十字路口,他选择了什么?他选择了堕落,他选择了沉沦,他选择了最不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有了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不要等待,无需“回首”,更不要“半途而废”。
4.鲁迅弃医从文,锋利的言辞给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力量;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让香港重
回祖国怀抱;毛泽东以农村为中心,建立革命根据地,新中国终于成立了……站在十字路口,
他们未曾犹豫,未曾害怕,走着最适合自己的那道路,毅然向前屹立不倒!“宁可枝头抱香
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是面对十字路口时的信念;“安能摧眉折腰势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这是面对十字路口时的气度;“我可以选择放弃,但不能放弃选择”,这是面对十字路
口时的决心…… 十字路口,有了适合自己的道路,有了坚定的毅力,有了无悔的气概,怕
什么,犹豫什么,如苍鹰一般翱翔吧,如羚羊一般奔跑吧!我正如大海一般,借着十足的信心,走着适合的道路,呼啸而来,大地匍匐在我的脚下,成功也不再是幻影。
行文结构:
(1)写记叙文,要突出场景描写,要抓住十字路口的特点,抓住它的构成元素,突出具体的
实体形象的描绘;由实到虚,写出人物在重大问题面前艰难选择.比如:人情与法律,欲望
与道德,诱惑和原则……要写出人物内心矛盾冲突、挣扎、艰难的选择.促使人物心理转变、
作出抉择的外在因素,一定是和“十字路口”有某种联系,这样,“十字路口”才虚实结合,
具有象征义.
(2)写散文,要扣住“十字路口”的某个方面,展开联想,由实到虚,生发感悟,引出对社
会规则、生命方向、人生操守等思考.
(3)写议论文,要扣住“十字路口”的象征意义,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议事论理,写人们
面对何去何从的重大问题,究竟该持怎样的态度,究竟该作出怎样的选择等。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
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
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
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
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
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28.根据要求作文。
岁月的长河沉寂于时间的泥沙,时光的荏苒蓬松了经年的记忆。再回首,神州大地沧海
桑田换了人间:从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到 7 亿多人口成功脱贫,从向西方学习到文化自觉,
从向自然一味地索取到与自然共生共育……这种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美
丽的印记,也留下许多美好的故事。
请以“最美的变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符合文体特征,立意积极向上,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得体,
可写实,可想象。不少于 700 字。
【答案】例文:
最美的变化
“啪啪啪”一阵响亮的皮鞋奏响曲逼近我家。咦,是哪位贵人光顾?
“咚咚咚”,那人已在我家门外。好奇心驱使我迫不急待地打开门。哇,好气派!西装革履,气度非凡,我从脚端祥到头。!咦,这人怎么这么面熟啊?
再仔细瞧瞧:卷头发,高鼻子,长脸,身材魁梧,怎么这么像我舅舅。但我又马上否定
了这个想法。自从外公去世后,舅舅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嗜好赌博,想不劳而获。生
活没有着落,靠外婆捡破烂来勉强维持生活。邻居看外婆这么老了,怪可怜的,就送些米菜
给她,勉强度日,外婆因为舅舅的事,整日忧心忡忡的,人一下老了许多……
正当我在回想往事之时,来人哈哈一笑,拍拍我 头:“怎么,不认识我了,我是你舅
舅。” 我舅舅,真的吗?看到我将信将疑,他就轻轻推我进屋:“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
目相看’,何况,我们已好几年不见了。”我赶紧请舅舅到客厅坐下。
“舅舅,你这几年在哪儿发财啊?”
“近些年来,咱安溪铁观音不是名声显赫畅销国内外吗?都有了‘安溪茶贵如金’的说
法嘛。咱祥华乡又是茶叶重镇,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茶的种植。我呢,也就跟着种了一点。”
“你以前不是不爱劳动,不是说买‘六合彩’能赚很多钱吗?”我笑舅舅了。
“唉,想来真是惭愧啊!那时候我终日做着白日梦,总想着发大财,害得你外婆奔波
劳累,头发白了许多。后来,看到村里有几个因为做茶,收入不错,有的还盖起了小洋楼,
有的到县城买了套房,整家人都搬到了县城住。我不想输给人家,‘输人不输阵’嘛。我也
就把你外公在时留下的那些茶树好好施肥,好好管理,效益还不错。”
“那外婆一定很高兴吧?”
“是啊,她可高兴了,身子骨也硬朗了。有了一点收入,我们干活就更加有劲。这几年,
又开垦了一些茶园,收获又增加了不少。现在我已把以前欠的赌债全部还清了。明年就可以
盖房了。到时候来做客,怎么样?”舅舅不禁喜形于色。
“好啊,那太棒了!”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们一家人到了舅舅家做客,那是一幢漂亮的小楼房,俨然
是一栋小别墅,房子前有一口池塘,房子后有一座花园兼果园。外婆、舅舅、妈妈、表弟、
表妹还有我,围在一起吃着美味佳肴,其乐融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写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但也可以辅之以其他表达方
式来写。题干要求——请以“最美的变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所给材料给予了相关的启
示“岁月的长河沉寂于时间的泥沙,时光的荏苒蓬松了经年的记忆。再回首,神州大地沧海
桑田换了人间:从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到 7 亿多人口成功脱贫,从向西方学习到文化自觉,
从向自然一味地索取到与自然共生共育……这种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美
的丽的印记,也留下许多美好的故事”,可见这里的“变化”应该是美好的,正能量的,从大的
方面写起,可以是中国的飞速发展;从小的方面而言,可以写个体的转变;可以表现物质的
丰盈,亦可以展示心态的转变、精神的养成人格的提变等等。可以写亲情,也可以写友情甚
至是美好的爱情。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我们的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变
得五彩缤纷,纷繁复杂。同时我们的思维方式心理行为、价值观念等等也都在“与时俱进”,
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均可写进这次的作文里。
参考立意:
1.后进生的转变,是最美的。
2.失败到成功的转变是最美的。
3.危机成转机,战胜疫情经济复苏,是最美的变化。
可用素材:
1.人生往往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有些时候,为了更长足的进步,我们需要改变自己。改变自
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吕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吕蒙开始时只是
晓得舞刀弄枪,不能勤于文化知识的培养,孙权在给吕蒙指出这一点之后,吕蒙发奋读书,
后来连鲁肃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蒙因为孙权的一席话,改变了自己,真正做到
了文武双全,为成就吴国的霸业打下基础。而吕蒙自然也就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和修养,成功
的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毛毛虫变成蝴蝶,经过了千辛万苦的蜕变,
如果它一旦放弃,那将功亏一篑。改变自己的过程就好像登山一样,面对山顶那崭新的自己,
你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山顶。尽管在登山的过程中会遇到你根本预想不到的困难,但是
你如果去克服它,最终你会发现,你的意志力比以前更强。在你改变自己的同时,也磨练自己
的意志。这在根本上是必然的,是相辅相成的。
2.改变自己,从根本上说是对自己的再认识和再创造。当你发现自己需要做出改变时,这说
明你有很清醒的头脑。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才能更好的活着。这是对自我认识
程度的提升。这种提升是我们需要的,而在这种再认识的驱使下,你对自己做出了再创造,
能改变自己的人是不平凡的人,这种再创造有助于以后的生活。当我们面对逆境或坎坷时,
马上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并能立刻付诸行动,已经能够达到“改变”的境界了。所以,让我
们都来学会改变自己,为了更长足的的进步,我们要善于改变自己,要敢于改变自己,从而
获得崭新的自己!
3. 改变自己,顾名思义就是说将自己的某些性格或某些习惯作出变更。人的身上总会存在着
一些坏习惯,如自卑、懒惰、懦弱等等。这些坏习惯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拌脚石”。改掉这些坏习惯则会使我们在人生道路跑得更快、更稳!
天下着牛毛般的细雨,不是很冷。可我的内心却比那寒冰还要寒!原因是因为这次考试失败
了。我拖着沉重的脚步行得比蜗牛还要慢。我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敢回家,生怕爸爸妈妈
看了成绩后伤心。可家始终要归。一回到家我便把自己关在房里,思考着如何跟妈妈说。还
没等我考虑好妈妈已进来了。“怎样,考试失败了吧?”妈妈望着我难过的样子说。我无言
以对,只好点点头。妈妈依然望着我,叹气地说:“其实我早猜到了。”我疑惑地望着她,
她说我这个学期学习不用功,贪图一时的轻松,造成考试失败的原因是懒惰。“懒惰还会使
你再次失败”,妈妈说完这句话就出去了。懒惰、失败等字眼不断在我的脑际间出现,妈妈的
话也不断地在我的耳旁响起。“也许懒惰真的阻碍我前进,也许改掉它我会跑得更快”我静
思着。想着想着,我似乎明白“贪图一时轻松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前程”。
刹那间,我如梦初醒,捧起书本静静地看起来,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跑出去问妈妈。来来回回
跑了十几次累极了,刚想休息,妈妈又在耳边起。我对自己说:“即使再累也要坚持,不能
再失败了。”在几天的坚持下,我感觉到知识慢慢地充实着。我坚信,只要我一直坚持去,
懒惰会离我越来越远,成功会离我越来越近。在一个美丽的时刻里,我拿着满分的成绩单笑
着跑回家。路旁的花为我开得更艳,树上的鸟儿正用歌声夸奖着我……
行文结构: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正文主体部分使用倒叙法,先写变好了的舅舅,然后
回忆曾经的舅舅,在对比中突出舅舅的变化。好赌成性,异想天开的舅舅,有了令我刮目相
看的变化,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幸福和快乐,不着一字,尽得旨意,热爱生活,创造财富,
赢得和谐,这就是最美的变化。
【点睛】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
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