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限时检测)(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限时检测)(解 析版) 【限时检测 1】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0 分 实际得分: 一、【2020·江苏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10 分) 力 林同济 ①“力”是最堪赏玩的字。结构简单,两画了事,充满古朴气象、原始天机,有线之美有空之美,实 而虚,虚而实,苍颉得意之作也。我每次看到“力”字,总联想到古希腊雕刻。《说文》云:“力,筋也, 像人筋之形。”原来“力”字是从人体得灵感,由人体的劲健肌筋蜕化出来的,与古希腊雕刻恰恰同一渊 源。希腊人体雕刻是美而力,中国的“力”字是力而美。 ②但苍颉这个意匠独到的作品,悠悠数千载,居然赏识无人。踏遍神州,不管是达邸还是穷户,门楣 墙面都是俗臭的“福、绿、寿、喜”,竟没有一个有心人,能看出简简单单的“力”字之美妙,把它高挂 明堂。真是民族憾事!数千年来的不肖子孙,眼光如豆,对这个神机制出的绝妙好字,一味地藐视、诬蔑。 我们这个古老古怪的民族已是对“力”字最缺乏理解,也最不愿理解的民族了。在一般人心目中,“力” 字竟成为残暴贪婪的总称,有力必暴,凡暴皆力,一个天机纯净的神品,硬贬为人间万恶的别名。 ③一个民族不了解“力”字的意义,终必堕萎自戕;一种文化把“力”字顽固地看做仇物,看做罪恶, 必定要凌迟丧亡!力者乃一切生命的表征,诅力咒力即是诅咒生命,诅咒人生。人类历史上“诅力”的文 化,命运若出一辙:不被人家格杀,自己也要僵化若尸。漫跨数干年的存在是无意义的,关键在是不是能 维持活泼泼的生命,热腾腾的自主自动的生活。力者是一种生命的“劲儿”,有之便是生,无之则为死。 ④初期的民族对“力”的意义都有直截了当、清清楚楚的了解,他们生活简朴,接近自然,心机不杂, 目光净锐,对宇宙间的生机天道,能做忠实的认识,敏捷的领受。如果太古先民对“力”字抱有任何审断 见解的话,只有赞叹,欣赏,绝不会歧视或诅咒的。中国“动”字从“力”,是大有意义的。回想先民筚 路蓝缕,开发山林的当年,每一个“动”都是一个“战”,一个“斗”——与天时斗,与地利斗,与猛兽 斗,与四邻的民族斗,在不断战斗中,最重大最可乐可歌的事情就是胜利,成功,最必须最可贵的本领就 是勇敢,而“功”、“胜”①中、“勇”字都是从力,我们便可以看出先民对“力”的态度如何了。 ⑤为什么后来我们对“力”字发生如许歧视?我以为儒教要负大部分责任。孔夫子就忌语怪、力、乱、神,影响最大的是孟轲,他看不惯韩非子“当今争力”的战国作风,对齐宣王高谈王道、霸道的不同,硬 把“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对衬,极力恭维“以德”的高明。他促成中国民族对“力”的两种偏见: 一看不起,说力总不如德有效;二认为恶,说力“不德”“反德”。这里,我们不能不重新估量中国思想 系统的德感主义。儒家是德感主义的正统宣传者,不仅主张“应当”以德感人,乃进一步肯定德“必定” 感人,有德便万事亨通。到了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一个集大成而有系统的宇宙观便告成了,整 个宇宙的结构与运行全靠“德”来维持,“力”根本无地位,儒家特殊的历史作用把这个主义的寿命延长 到二千多年之久,遂使我们的文化不能突破藩篱,以进到更新的阶段。 ⑥德是“应当有”,力是宇宙间所“必定有”“必须有”! (原载 1940 年 5 月 1 日《战国策》第三期,有删改) (注)①胜:繁体字为“腾”。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认为中国的“力”字与希腊雕刻有相同的渊源,都具有力和美的特点。 B.一个民族若只是夸耀历史悠久是无意义的,关键是要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C.先民们思想淳朴,对“力”有正确认识,在从“力”的汉字中可找到佐证。 D.文章结尾把“德”与“力”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加以强调,表达了鲜明立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力’是最堪赏玩的字”的中心论点,确立肯定“力”的立场并为下文论述先民 对“力”的认识张本。 B.第二段批判了国人对“力”的藐视和诬蔑,指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力”字缺乏理解充满偏见,为“力” 正名,赞扬其为神品。 C.文章先用正反结合、古今对比的写法倡明对“力”的态度,然后,将矛头直指儒家感德主义,揭示“力” 受歧视的思想根源。 D.本文感情色彩浓烈,是非明确,褒贬鲜明,语言形象生动,可读性强。尽管没有引用多少典实故事,依 然有很好的说服力。 3.简要概括文中所说的“力”包含哪些方面的内涵。(4 分)(★) 【答案】 1.D 2.A 3.体魄的强健;生命的勃勃生气,生活的自主自动;战斗的力量,夺取胜利的勇气。【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和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 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 从而判断正误。 D 项,“把‘德’与‘力’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加以强调”错,根据原文“德是‘应当有’,力是宇宙间 所‘必定有’‘必须有’”,可知“应当有”与“必定有”“必须有”之间语意上存在着递进关系,作者 强调的还是“力”,并非把“德”与“力”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加以强调。故选 D。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 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A 项,提出“‘力’是最堪赏玩的字”的中心论点,这句话错,本文重在阐述“力”的内涵,包括道德 观、主观价值等,“‘力’是最堪赏玩的字”起到引出论题的作用,中心论点应为文章最后一句:力是宇 宙间所“必定有”“必须有”!故选 A。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 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 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 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 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 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原文“《说文》云:‘力,筋也,像人筋之形。’原来‘力’字是从人体得灵感,由人体的劲健肌筋 蜕化出来的”,可概括出“体魄的强健”;原文“漫跨数干年的存在是无意义的,关键在是不是能维持活 泼泼的生命,热腾腾的自主自动的生活”,可概括出“生命的勃勃生气,生活的自主自动”;原文“回想 先民筚路蓝缕,开发山林的当年,每一个‘动’都是一个‘战’,一个‘斗’——与天时斗,与地利斗, 与猛兽斗,与四邻的民族斗,在不断战斗中,最重大最可乐可歌的事情就是胜利,成功,最必须最可贵的 本领就是勇敢,而‘功’、‘胜’①中、‘勇’字都是从力,我们便可以看出先民对‘力’的态度如何 了”,可概括出“战斗的力量,夺取胜利的勇气”。 【限时检测 2】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0 分 实际得分: 二、【2020·浙江省镇海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 分) 以“客”为名的称谓古已有之,而且比现在还要多(百度上列出的含有客字的词汇 700 多个,多数为 古典)。常见的如门客、食客、剑客、刺客、侠客等。他们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既是适应社会 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手段,也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因而历史评价有褒有贬。上述网络新称谓,也应属于 这一类,只是无所谓褒贬罢了。 “客”字的甲骨文,俨然是一幅简笔画:穹窿似的屋宇下,左方是背着行囊的旅人,右方是拱手相迎 的主人。“客”字的本义就是外来者,它与“主”字相对应,表示宾从的一方,如客人、客座、客卿。延 伸开来,凡属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均可称“客”,例如,中医疾病学原理中就有“客气”与“主气”之分。 客气与主气相得则和,客气与主气相克则病。 除了本义外,“客”字还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如客官、顾客、乘客等;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 如游客、客籍等;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事物,如客体、客观等;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 如说客、镖客、幕客、掮客等。至于“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掮客,与政治家的称呼不同,含有贬义, 如果把跻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则是误用。 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侠客的社会影响似乎更大一些。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那些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称为侠客。在《侠客行》中,李白将侠客的形象史 诗化了。“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读着 这样的诗行,让人不由地陡增浩然之气,无形中唤醒英雄情结。 在古诗文中,以“客”为名的称谓除少量是专指外,大多是泛称,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如,“贾客” 指经商之人;“羁客”指旅行之人;“迁客”指流放之人;“真客”指修真得道者;“青眼客”则是指意 气相投者。有些所谓的“客”,只是作为一种别称,存在于行文表述中,并不需要具体指认或当面称呼。 如,墨客、骚客、看客、过客等。有些“客”则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如唐传奇《霍小玉传》中那个打抱不 平的人穿黄衫,“黄衫客”就成了豪侠之士的代称。有些带有“客”字的名词,虽然古今皆用,但涵义有 所不同。 其实,任何生命都是一个客观过程,人来天地间说到底都是“过客”,哪怕你闻达八方,富可敌国, 也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的永久居民。不过,你既然来了一趟,就不能仅仅是“做客”,而是要做些有益的 事情。 (《光明日报》2014 年 6 月 8 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客”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历史上评价有褒有贬,是因为“客”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B.“客”的本义就是外来者,这一点可以从甲骨文的“客”字的构造中得以佐证。 C.从本义延伸开来,“客”包括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本义之外,“客”还可以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外 出寄居、迁居外地者等。 D.“客”这一称谓在古诗文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泛指,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百度上列出的含有客字的词汇有 700 多个,而且多数为古典,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以“客”为名的称谓 自古有之,并且属于常用词。 B.“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掮客,不属于“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这一意义范畴。所 以,把跻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属于误用。 C.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侠客的社会影响显然更大一些。 D.墨客、骚客、看客、过客这一类“客”,并不需要当面指认或称呼。这些称呼只存在于行文表述中,用 以别称而已。 3.根据原文意思,分别指出“茶客”“香客”“客家人”“珠履客”是以什么来命名的?(4 分) 【答案】 1.A 2.D 3.“茶客”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香客”指朝山进香者,泛指某一类人;“客家人”属于外出或寄居、 迁居外地者;“珠履客”是以特征来命名的。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 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 项,“是因为‘客’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既是适应社会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 手段,也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因而历史评价有褒有贬”可知,题干强加因果,表述错误。故选 A。 2.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 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A 项,“并且属于常用词”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以‘客’为名的称谓古已有之,而且比现在还要多 (百度上列出的含有客字的词汇 700 多个,多数为古典)”可知,题干中前半句正确,而后面的结论“并 且属于常用词”无中生有。 B 项,“不属于”表述有误,根据文本“至于‘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掮客,与政治家的称呼不同,含有贬义,如果把跻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则是误用”可知,“政客”在古代属于掮客的范畴,题干因果 不当,表述错误。 C 项,“侠客的社会影响显然更大一些”错误。根据原文“侠客的社会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可知,题干 将未然说成已然,表述错误。故选 D。 3.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 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根据原文意思,分别指出“茶客”“香客”“客家人”“珠履客”是以什么来命名的? 根据文本“‘客’字还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如客官、顾客、乘客等;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如游客、 客籍等;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事物,如客体、客观等;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如说客、 镖客、幕客、掮客等”、“有些‘客’则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可知,“茶客”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香 客”指朝山进香者,泛指某一类人;“客家人”属于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珠履客”是以特征来命 名的。 【限时检测 3】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0 分 实际得分: 三、【2020·安徽省高三月考】阅读文章,完成各题。(9 分) 2003 年,有一个词语让中国人听起来一度感到恐慌,那就是“非典”。这种疾病并非 2003 年才新出现, 也并非中国才有。在此之前,人们对“非典”十分陌生,加之此次在中国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 从未见过的新的病毒,面对突如其来的流行疾病,人们显得束手无策。没有现成的治疗方案;没有有效的 冶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隔离。 “非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开始发作时有流感一样的症状,如发烧、咳嗽、头痛等;但体温一 般超过 38 度,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有时伴有畏寒。感冒一般没有肺炎的迹象,而“非典”有明显的 肺炎迹象。但它又不同于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的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等典型性肺炎,它主 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它的传染力强多了。 除了上述症状外,“非典”还伴有关节酸痛、乏力、腹泻,有时胸闷、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各国科研人员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这 种病毒能在人体内繁殖,伤害自身组织,破坏免疫系统,也可能引发无数并发症,致使患者的病情急剧恶 化。它可以在体外存活 3-6 小时。现在的证据显示,“非典”是经飞沫传播的,病毒在飞沫(口水珠)内。 由于水珠比空气重,所以病毒只会停留在 1 米范围内的物体表面;另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接触已有病毒的物体表面,然后接触自己的黏膜(眼、口、鼻),也会感染。“非典”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 2-12 天(通常为 3-5 天),潜伏期的患者一般不会传染,病症一般会维持 10-14 天。 “非典”并非无法可疗。事实上,现阶段医学已有新突破,在治疗过程中已获很高的成功率。专家认 为,保持环境空气的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心情愉快;加强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尽 量不与病人接触,是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的。对未知的恐惧,莫过于人群对出现流行病的反应那样, 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流行疾病的原因不明时尤其如此。随着对“非典”的深入了解,人们的恐惧感会慢慢 降低,正如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一样。 1.下列对“非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非典”也是一种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 起的。 B.“非典”发作时是既有流感的一般症状,也有典型性肺炎的迹象。 C.“非典”病毒是经过飞沫传播的,它的潜伏期一般为 2-12 天。 D.流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带痰,而“非典”引起的咳嗽不带痰;典型性肺炎没有传染性,而“非典”有很 强的传染性。 2.有关“非典”治疗和预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与患者保持 1 米以上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可以免遭感染。 B.“非典”是可以治疗的,而且治愈率很高。 C.尽量不接触病人,保持空气流通,勤洗手,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源的传播。 D.保持心情愉快,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病毒的感染。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健康人进入非典病人呆过但离开超过 6 个小时以上的房间,一般不会被感染。 B.有发烧、咳嗽、头痛、乏力、腹泻、胸闷等症状,可以确诊为“非典”。 C.“非典”病毒不会浮游在空气之中,所以一般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D.“非典”患者在 15 天内病情没有恶化,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答案】 1.D 2.A 3.B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 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 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D项,“‘非典’引起的咳嗽不带痰”错,原文是“多为干咳少痰”,可见“非典”是少痰,并非无痰; “典型性肺炎没有传染性”错,原文有“但它又不同于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的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 气管肺炎等典型性肺炎……它的传染力强多了”,注意“强多了”的比较,可见典型性肺炎也有传染性。 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 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 项,“与患者 保持 1 米以上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可以免遭感染”错,原文有“另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接触已有 病毒的物体表面,然后接触自己的黏膜(眼、口、鼻),也会感染”,可见“非典”还可以间接传染,选 项说法太绝对。故选 A。 3.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 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B 项,“可以确诊为‘非典’”说法绝对,原文说 “开始发作时有流感一样的症状,如发烧、咳嗽、头痛等”,有这些症状也并不能“确诊”为非典。故选 B。 【限时检测 4】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9 分 实际得分: 四、【2020·莆田第二十四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 分) 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 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 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 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 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 典》。此后, 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 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 “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 化, 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 就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 然——自 然而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 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1945 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 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毛泽东同志请教怎样做诗。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字。这“志”即家国 之志。 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 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 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 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 靡之风。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 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表示:“常恐逶逦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陈子昂援引刘勰《文心雕 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 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 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 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 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 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 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吶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诗言志”“兴寄论”这两个美学理论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此后《左传》《庄子》《毛诗序》等典籍在这一命 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岀了“教化”说。 B.言志贵在至诚,只要做到至诚,言志与教化就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就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审 美力。 C.陈子昂对初唐时期泛滥的六朝绮靡之风极为不满,他将重理重善的“兴”与重情重美的“寄”结合起来, 创造了 “兴寄论”。 D.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岀一系列美学理论,这些美学理论以家国情怀为核 心,“诗言志”与“兴寄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理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按照提岀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从整体逻辑上看呈现并列式的 论证结构。 B.文章第四段引用刘勰的文句,证明了“情贵在真,贵在自然” 这一观点。 C.文章论证手法灵活多样,既有丰富的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也有典型的举例论证。 D.“诗言志” 强调 “言志” 与 “教化” 的统一,“兴寄论” 强调情与理、美与善的统一,二 者在内容 上各有侧重,但都显示岀深刻的社会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家、艺术家需要有一种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社会担当意识,这是由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 双重功能决定的。 B.“诗言志”的“志”往往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比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对封建家 长制的抨击就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C.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所以 “过娱论” 每个时代都岀现过,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过娱论” ,亟需发挥 “兴寄论” 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一破 “过娱论” 。 D.作家、艺术家要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需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需要有担当,有责任。 【答案】 1.D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 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 项,“此后《左传》《庄子》《毛诗序》等典籍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岀了 ‘教化’说”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提出“教化”说 的只有《毛诗序》。B 项,表述绝对,将原文的“只有……才”的必要条件关系表述为“只要……就”的充 分条件关系。C 项,张冠李戴,应为“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 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 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 项,“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误,文章主体部分阐述“诗言志”与“兴寄论”是并列式,但文章整体 上的论证结构应为“递进式”。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 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 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 项,强加因果,“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与“过娱论每个时代都出现过”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同时,表述绝对,与原文“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相比,少说了“差不多”二字。故选 C。 【限时检测 5】 时间:20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6 分 实际得分: 五、【2020·山东省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 分)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速为 8.42%,而中国垃圾增速超 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 已达 70 亿吨。目前,全国已有 2/3 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中,且有 1/4 城市已无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热议的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 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 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 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 烧率达到 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 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 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 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 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通行做法。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困难很大。一 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与生活垃圾混倒,无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一方面,民间自发拾荒 大军,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 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根据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改编)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 “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 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 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 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 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 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 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值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 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 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 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近年来,垃圾问题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 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它的建设需要的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 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国际“零废弃联盟”在全球推广“零废弃”理念,促垃圾减少。如,洛杉矶克莱蒙的生态屋,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 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根据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改编)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可行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20 世 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 → 产品 → 废弃物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照此 运行,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尽快 改变它,走上人类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以 生态理念为基础,提出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利用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 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 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 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报道,德国一些企业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有最高效的垃圾再 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根据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改编) 1.根据相关内容,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其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 放”。 B.批判者认为工业文明把垃圾分为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垃圾问题不可解决,注定工业文明 不可持续。 C.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分类后可起减少垃圾处理和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 作用。 D.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 园使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对“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 分)(★) A.工业文明的科学和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C.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建设它是对各种文明的回归。 D.用循环经济思路指导垃圾利用问题,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3.下列说法中,符合相关材料中的议论文文体特征的一项是( )(3 分) A.“城市垃圾困境的破解之道”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点,它给人们敲响了治理垃圾问题的警钟。 B.材料二说传统垃圾大多是自身演化而生,易回自然,因此纯棉衣物是最合零废弃理念的商品。 C.材料三先作出“垃圾资源化可行毋庸置疑”的判断,然后用发达国家实践成果作为论据证明。 D.材料一先摆出现实数据引起读者兴趣,然后证明垃圾焚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但实施困难。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4 分) 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3 分) 【答案】 1.C 2.C 3.B 4.①首段先举出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批判工业文明,接着列出学者的错误观点进行驳论。“但是”一转,做 出“因此”的结论,开启下文。 ②全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全文。首段,先提出垃圾问题根源在于工业文明; 然后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展开议论。最后提出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以“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 明”。思维缜密,逻辑严谨,不回避问题,论证有力。 ③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例如,用传统垃圾与现代垃圾的形成与消解不同作对比, 批判学者论断的荒谬;末段列举洛杉矶克莱蒙的生态屋和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的例子,说明 “零废弃”理念与创新。 5.①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②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少垃圾产生;③用循 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资源化。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 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 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其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错误,发展模式应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再生产品”。B 项,“工业文明把垃圾分为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错误,原文内容为:“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 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D 项,“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错误,原文为“粪便和厨余垃 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 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对‘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 一项是”,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C 项,“对各种文明的回归”无中生有,原文为“它的建设需要的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 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故选 C。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中, 符合相关材料中的议论文文体特征的一项是”,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 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 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城市……之道”不是论点,而是引起论点的话题。C 项,概括不全面,缺少了“生态理念”这 一重要“道理论证”因素。D 项,“然后证明垃圾焚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错误,原文写的是“给垃圾 分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故选 B。 4.本题考查对议论文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材料四在论证 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论证特点分析一般从三个角度答题:论证思路:①提分解式:提出论题(论 点)、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②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 正确观点。论证的结构模式:a、总分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也有可能是 两种结构相结合,称作综合式。论证方法:掌握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如引证、例证、比喻 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结合“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 会也存在”“但是”“因此”等分析,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驳论,“但是”一转,做出“因此”的结论, 开启下文。结合“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分析,提出 问题。结合“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 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分析,然后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展开议论。结合“表明 工业文明的惯性过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 明形态”等,提出解决办法。全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全文。结合“如,洛杉 矶克莱蒙的生态屋,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分析, 运用举例论证。结合“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 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 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分析,运用对比论证。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 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 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 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 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 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很多非政府环境 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等 分析概括即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