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限时检测)(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 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测) 【限时检测 1】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9 分 实际得分: 一、【2019·黑龙江省校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 分) 房屋是房屋,园林是园林。没有园林的只能算是房屋,没有房屋的只能够是荒野。房屋加上园林才是 完整的建筑。故此,较小型的房屋附设庭院,大型的园林附设房屋。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在官场俗务之余, 都会向挂在墙上的水墨山川投以向往的一瞥。这种寄托看似无足轻重,却被视为知识分子达到“完整人格” 的基本条件。 在条件未成熟时,“寄托”会投射在住屋的方丈庭院里,明、清两代就有不少名士对处理小庭院(小 至天井)的心得大作文章;一旦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者,例必大造园林。无论建造房屋的目的如何,园林的 要求都大致相同,就是在现实的目的之外,创造一个令身心舒放的境界。 君子慎其独也。“独”是在非公开的场合,往往就是自己在家的时候。于是大家的“家”就带着培养“君 子”的严谨和克制的气氛。长期居住在行必有据的礼仪之所得君子,身心未必可以平衡,幸而有园林。儒 家思想落实在严谨规整的合院式建筑布局里,老庄强调的生命则弥漫在园林中。 中国历史绵延漫长,园林之嬗变,皆有迹可寻。传说中黄帝有个百兽都来饮甘冽泉水的玄囿(前 27 世 纪)(《穆天子传》),很明显,有皇室就有皇家园囿。囿,园有垣也。一日禽兽有囿。圃,种菜曰圃。园, 所以种果也。苑,所以养禽兽也。信史(有文字记载)开始,整个商代值得一记得可不是园林,而是纣王 的“肉林”和“酒也”。所以一般园林故事大都从英明有为的周文王开始(前 12 世纪),他营造的灵囿是人 类第一个可以开放给百姓捉雉猎兔的野生公园。与民同乐的时间很短暂,四分五裂的春秋时代,各国都忙 于兴建高台,高观重楼,望敌方,望属于自己的一片江山。园囿用来狩猎野兽,操练骑射大于游玩欣赏。 魏晋南北朝,战争和佛道思想一起兴盛,南朝烟雨楼台中,寺寺园林。“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岩 岩清峙,壁立千仞”,“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谡谡如劲松下风”。写崇山峻岭,却是形容人的风采,园林 景致开始与内在品格相应。这个不稳定的时代,清高的知识分子大多远离是非地,隐逸山居,参禅读书, 开田园诗、山水画和山居园林的先河。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种与世无争的况味便成为了私家园林 的新意象。 魏晋的隐逸田园之所以能避过盛唐富贵的色彩,主要归功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这位开 山水画南宗的天才诗人,将诗情画意一并写入自己的园林辋川别业里。古代圈地成园那种“且占它一片好 江山”的大手笔,到这个时候终于完全洗脱“游牧的记忆”,上升至境由心造的诗意之路。中国古代建筑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后世所谓的园林艺术(并非自然艺术),亦在这个时候真正开始。 元、明两代,文人画走到巅峰,上接王维,中国园林已被诗书画熏陶了超过一千年。沈周、文徵明、 唐寅、仇英的作品每被视为造园的蓝图。崇山峻岭与人的内在品格相应,宋、明著名画家笔下的苍雄山势 和一草一木,都成为园林里假山花石造型的蓝本。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园林故事,中国园林最大的特色并不在于源远流长,而是在于文人与园林结下的 不解之缘。凿石引泉,编竹为篱,画家、诗人、思想家、政府高官以至帝王都介入工匠建设,正是传统中 国读书人的本色。 “凡士人皆懂造园”,造园者非要有一番见识不可。 (摘自赵广超《中国园林的文人气》,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房屋附设庭院,园林附设房屋,房屋与园林的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完整的建筑。 B.明清不少名士在条件成熟时,例必大造园林,是想创造一个令身心舒放的境界,想要达到身心的平衡。 C.有皇室就有皇家园囿。黄帝有百兽都来饮甘冽泉水的玄囿,纣王有“肉林”和“酒池”,周文王有灵囿。 春秋时代,园囿用来狩猎野兽,操练骑射。 D.魏晋南北朝是个不稳定的时代,清高的知识分子们远离是非地,隐逸山居,参禅读书,开启了田园诗、 山水画和山居园林的先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房屋加上园林才是完整的建筑入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园林与文人的关系。 B.文章通过文人对水墨山川的向往,阐明了文人对儒道两家不同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追求。 C.文中引用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例子,意在证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景致开始与文人的内在 品格相应。 D.文章最后一段以“‘凡士人皆懂造园’,造园者非要有一番见识不可”收束全文,其中的“一番见识” 暗指本文所说的涵养千年的“文人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代知识分子所谓“完整人格”的基本条件,是指既要有严谨克制,行必有据的君子之规,又要有寄情 山水,身心平衡的生命之态。 B.纵观中国园林之嬗变,园林的文人气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渐熏染的过程,直到唐朝的王维将园林上升为 “境由心造”的诗意之路,中国的园林艺术才算真正开始。 C.中国园林在长达一千年的诗书画的熏陶中,至元、明两代达到巅峰,当时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都成园林造型的蓝本。 D.文章阐述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与园林的不解之缘,点明文人介入园林建设,正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本色。 【答案】 1.B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 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房 屋与园林的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完整的建筑”曲解文意,原文说“没有园林的只能算是房屋,没有 房屋的只能够是荒野”,可见两者并不矛盾对立或排斥,应为相辅相成。C 项,“纣王有“肉林”和“酒池”” 说法错误,“肉林”和“酒池”不属于园囿。D 项,“清高的知识分子们远离是非地”范围扩大,原文说“清 高的知识分子大多远离是非地”。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 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文人对水墨山 川的向往”扩大范围,原文说“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在官场俗务之余,都会向挂在墙上的水墨山川投以向往 的一瞥”;儒道两家结合原文应为道家,“对水墨山川的向往”只是指对道家的向往。故选 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 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 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 项,“中国园林 在长达一千年的诗书画的熏陶中,至元、明两代达到巅峰”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元明两代的文人画达到 巅峰。故选 C。 【限时检测 2】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9 分 实际得分: 二、【2019·福建省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 分)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 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 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 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 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 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后世知丘 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 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 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 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 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 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 史官并不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管一直秉持 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 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 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 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 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 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 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史官有更 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 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官的心灵感悟。B.史传往往追加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于影响史实 的客观真实性。 C.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践行了 自己的理念。 D.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有意避开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把属于古代诗学概念的“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 C.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 D.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春秋》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 C.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任。 D.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答案】 1.B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 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 变未然为已然等。 A 项,“史书”扩大范围,“都”表述绝对化,第一段“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 中”。C 项,“不是……而是”错,原文第四段为“不仅是……也是”。D 项,“有意避开情感”错,原文最后 一段为“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故选 B。 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 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 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 项“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错,应是论述司马迁史蕴诗心,在史书中体现价值观的观点。 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 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B 项,“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错,孔子在《春秋》中表达的价值观念不是作者个人狭 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第二段“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 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故选 B。 【限时检测 3】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9 分 实际得分: 三、【2019·福建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 分)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 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 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 “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 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 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 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机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 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 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 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 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 信任若祖苦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 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 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 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 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 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 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 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 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答案】 1.B 2.D 3.C 【解析】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 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 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 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 混淆概念,原文是“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C,“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错,原文是“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 了”。D,“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说法太绝对,“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错,原文说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 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 项“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错,不是很 多处。 3.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 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 C 项强加因果,原文说“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 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限时检测 4】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9 分 实际得分: 四、【2020·江西省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 分)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传 播呈现出“东西交流、南北并峙”的格局,不同的地域文化铸就了不同地域的人的性格。 所谓地域文化,某一地域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而呈现出的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区文化风貌的一种文 化形态。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人的特点的文化类型。一般来讲,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 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且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包括在这一地域所产生的经济体系、社会组织、 宗教信仰、民俗传统、价值观念等。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 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它并不单单是指向场景和物体本身,其 本质指向主要是景观背后的东西,即景观所固有的内涵、所传送的信息、所隐藏的秘密和所带来的意义。 地域文化,从空间上看,在大范围讲有其独立性;在小范围讲有其主导性。从时间上看,在历史发展上有 其持续性;在当下意义上有其现实性。地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思想、精神概念。钱钟书先生说过:“东学西学,学术未裂;南海 北海,心理攸同。”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养育一方文。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是基于“全球化”和“城市化”两种历史背景和现实处境。目前随着经济一体 化的加剧,整个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经济可以一体化,但文化必须多元化。文化最忌讳的就是求 同。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人们常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是极言因地域的 不同而导致风俗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地域文化的另外一个威胁来自“工业化”和“城市化”。目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几千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村落、古镇、名胜、遗迹以及风俗 传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中华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中华文化,特别是诞生于民间的地域文化, 对于历史的传承、社会的稳定、人心的维系都发挥着巨大且无法替代的作用。当代中国的地域文化,在工 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受到巨大冲击,许多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乡村、城市风俗的传承所面临的 问题十分严峻,大量民间传统文化遭受破坏甚至走向消亡。乡土文化和来自城市的市井文化体系一旦被毁 坏,就会使世世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家园消失,这种巨大的文化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当代中国 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地域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 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地域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它既是对经典文化的通俗化表现,也是 对经典文化民间传播的再现,对于中华民族风俗的传承、中华文化的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史飞翔《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地域不同,其文化往往会有所不同;不同地域的人,其性格一般也会有其地域特色。 B.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它所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 C.“全球化”和“城市化”给地域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将使地域文化最终消失。 D.保护我国的地域文化有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先指出中国地域文化的格局,再从其特点、面临的危机及保护措施等方面论证。 B.文章在解说地域文化这个概念时,主要从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等方面进行论述。 C.文章运用引用论证法论证了当前地域文化的现实处境及所遭受的影响与巨大危机。 D.末段既指出保护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又指出了该如何将地域文化融于城乡建设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地域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指向多样,只要有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等条件,就 可形成。 B.地域文化从范围上来讲,是空间概念,对于这个地域上的人来说,是思想、精神概念,具有无法替代的 作用。 C.中华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而西方国家的文明是工业文明,因此,后者不会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的 冲击。 D.当下,我们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抓好城市定位和依托自然等方面做好地域文化保 护工作。 【答案】 1.C 2.C 3.D 【解析】 1.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 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答 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C 选,“将使地域文化最终消失”分析不当。根据文中“经济可以一体化,但文化必须多元化”和“文 化最忌讳的就是求同。文化的价值就在千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信息可知,这里只是强调了地域文化所 遭到的冲击,“将使地域文化最终消失”并无依据。故选 C。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 法。 C 项,“文章运用引用论证法论证”错误,文章论证当前地域文化的现实处境及其所遭受的影响与巨大 危机时并没有运用引用论证。故选 C。 3.此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 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A 项,“只要有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等条件,就可形成”分析不当。根据原文“地域文化是 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的信息可知,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B 项,张冠李戴。由原文“地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思想、精神概念”可知,选 选项解释的不是“地域文化”,而是“地域”。C 项,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中华文明与西方国家文明不同, 前者是农耕文明,后者是工业文明,并没有说后者不会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故选 D。 【限时检测 5】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0 分 实际得分: 五、【2020·江苏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10 分) 写作无权蔑视“现在” 谢有顺 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无论是取何种题材,它都必须有当代意识,必须思考“现在”。持守这个立场,就 是一个作家的担当。波德莱尔曾经把能够描绘现代生活的画家称之为英雄,因为在他看来,美是瞬间和永 恒的双重构成,永恒性的部分是艺术的灵魂,可变的、瞬间的部分是它的躯体——假若你无法书写当下、 瞬间、此时,你所说的那个永恒,可能就是空洞的。所以,好的作家都是直面和思考“现在”的,当然也 包括好的批评家、学者同样有一个如何思考“现在”的问题。当年胡适说自己的思想受赫胥黎和杜威影响 最大,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则教他“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我想,正是这 “顾到当前”的现实感,使胡适成了那个时期中国思想界一个敏锐的触角。钱穆说晚清以来中国文化的衰 败,很大原因在于文化成了纸上的文化,而春秋战国时期,能迎来思想的黄金时代,则得益于那时的思想 有巨大的“现实感”,而不仅流于回忆和空谈。切近现实问题,切近当下,永远是新思想和新艺术的源泉。 一个对“现在”没有态度的作家,很难赢得世人的尊重;而身处“现在”,如何才能处理好如此迫近、 芜杂的当下经验,则最为考验一个作家的写作能力。尽管人的主体性可能得用一生来建构,人是什么,只 有他所经历的事、走过的路才能说清楚。但文学作为时间的艺术,正是因为意识到了“现在”的绵延之于 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人类才得以更好地理解在历史的某个特定时刻自己是什么。福柯说:“或许,一切哲学 问题中最确定无疑的是现时代的问题,是此时此刻我们是什么的问题。”文学也是如此。不少人都已经意 识到,今日的文学略显苍老,尤其是新起的很多网络文学,虽然是在新的介质上写作,但骨子里的观念却 是陈旧的,甚至是暮气重重的,说白了,其实就是少了一点少年意识、青年意识,少了一点反抗精神和创 造精神。“五四”前后的先贤之所以精神勃发,就在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胡适、郭沫若等人,内心 都充满着对青春中国的召唤,他们当年反复思考的正是今天的我们是什么、中国是什么的问题。 即使是个研究古典的学者,也应该有一种思考“现在”的能力。若无借古喻今、以史证心这一“现在” 的情怀所驱动,陈寅恪就不会突然写《柳如是别传》。一个学者,不一定要研究当代,但至少要有一种当代意识,要有处理和面对“现在”的能力。作家要处理好这么复杂、丰富的当下经验(对于历史的长河而言, 四十年也不过就是当下,就是现在),更要有一种当代意识,有一种直面“现在”的勇气。 写作既是对经验的清理和省思,也是对时间的重新理解。从时间的意义上说,这四十年的中国经验作 为一个重要的写作主题,不仅是历时性的——不是一种经验死去、另外一种经验生长出来,而有可能是几 种完全不同的经验叠加在一起、并置在一起。认识到这些经验的复杂构成,生活才会有纵深感,才不会被 描写成浅薄的现象组合。这就是本雅明的观点,他认为时间是一个结构性的概念,时间不完全是线性的, 而可能是空间的并置关系。如果只理解线性时间,而忘记了时间的空间性,可能很难理解今天这个多维度 的中国。只有一种平面的视角,就会错以为生活只有一种样子、一种变化的逻辑;多种视角下的生活,才 会显露出生活在多种力量的纠缠和斗争中的真实状态。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正是因为杜威引导胡适思考当下问题,胡适才能够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巨擘,才能够有敏锐的触角研 究现状。 B.面临当下的问题,可以让人类更好地反省自我,而自我的问题是最不能回避的问题。然而,许多新起的 网络文学不能做到这一点。 C.陈寅恪在诗中说“留命任教加白眼,著书唯胜颂红妆”,这体现了陈寅恪的当代意识:一个小妾,当年尚 且知道气节,而我们现在学富五车的文化人可能还不如柳如是。 D.按照本雅明的观点,如果只理解线性时间,而忘记了时间的空间性,用一种平面的视角去理解中国,是 不能理解中国当下生活的复杂性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将明清末年的文化衰败与春秋战国的黄金时代进行对照,说明思想要有当代 意识,否则可能导致国家衰败。 B.网络写手与胡适、陈寅恪等人在文中代表两类人,前者属于虽然使用新介质但其本质上依然没有“现在” 意识的类型;而后者代表的是不一定要研究当代但是一定要具有当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C.作者引用福柯的话意在表明:从形而上的角度说,现时代的问题是最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是 引导我们思考“我们是什么”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文学与哲学一样。 D.根据本雅明的观点可以得知:在青春写作中,如果有些作品只关注时尚的元素、都市的背景,主人公普 遍过着一种看起来很奢华的生活,那么这样的作品会缺乏复杂性。 3.结合全文,理解“现在”一词的内涵。(4 分)【答案】 1.D 2.B 3.①指当下生活,包括美的瞬间、现实问题与“现实感”等;②指当代意识,如陈寅恪以史观照当下,处 理好复杂的当下经验;③指多维状态,“现在”不完全是线性的时间指向,而可能是空间的并置关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 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 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D 项,“是不能理解中国当下生活的复杂性的”说法错误。原文表述是“可能很难理解今天这个多维度 的中国”,选项表述太过绝对。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 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网络写手与胡适、陈寅恪等人在文中代表两类人,前者属于虽然使用新介质但其本质上依然没 有‘现在’意识的类型;而后者代表的是不一定要研究当代但是一定要具有当代意识的知识分子”说法错 误。不是所有网络写手都是如此;并且,胡适与陈寅恪不是同一类人。故选 B。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内涵的能力。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 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指理解词 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 中的作用而言的。所谓词语的含义,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 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本题题干是“结合全文,理解‘现在’一词的内 涵”,结合“假若你无法书写当下、瞬间、此时,你所说的那个永恒,可能就是空洞的”“钱穆说晚清以来 中国文化的衰败,很大原因在于文化成了纸上的文化,而春秋战国时期,能迎来思想的黄金时代,则得益 于那时的思想有巨大的‘现实感’,而不仅流于回忆和空谈”“切近现实问题,切近当下,永远是新思想和 新艺术的源泉”分析可知,“现代”指当下生活,包括美的瞬间、现实问题与“现实感”等;结合“真正有 价值的写作,无论是取何种题材,它都必须有当代意识,必须思考‘现在’”“一个学者,不一定要研究当 代,但至少要有一种当代意识,要有处理和面对‘现在’的能力”分析可知,“现代”指当代意识,如陈寅 恪以史观照当下,处理好复杂的当下经验;结合“他认为时间是一个结构性的概念,时间不完全是线性的,而可能是空间的并置关系。如果只理解线性时间,而忘记了时间的空间性,可能很难理解今天这个多维度 的中国”分析可知,“现代”指多维状态,“现在”不完全是线性的时间指向,而可能是空间的并置关系。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