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语言(限时检测)(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语言(限时检测)(解析版)

ID:451626

大小:60.13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 12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语言(测) 【限时检测 1】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5 分 实际得分: 一、【2020·河南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5 分) 我认识那根木头 刘亮程 也是沉闷的一声,在几年后一个阴雨绵绵的夜里,惊动了村子。 土地被同一件东西又震动了一次。 紧接着,细密的雨声中传来一个女人尖厉的哭喊。“快,醒醒,出事了。”是母亲的声音。她在喊父 亲。父亲嗯了一声,哭喊声又一次传进屋子。 这个夜里我母亲没有睡着,她十二岁的儿子也没有睡着,在这张大土炕上我已清醒地躺过了好多个寂 寞长夜。 父亲穿好衣服出去了。我听见他关门的声音,脚在雨地里啪嗒啪嗒踩过窗根的声音。 狗出来叫了两声,又钻回窝里了。 我悄悄爬起来,套上衣服,黑摸着下了炕,找到鞋穿上。 “你不好好睡觉干啥去?”母亲说话了。 我没吭声,轻轻拉开门,侧身出去。 “快回来。”母亲压低嗓门的叫喊声传到耳朵里时,我已经走到门外窗户边。 雨越下越大,路上黑黑的,父亲已经走得不见。我正犹豫着去还是不去,又一声尖叫喊破夜空。“救 人啦。”我像被喊叫声拉扯了一把,一头钻进雨中猛跑起来。 人们把雨忘记了。雨啥时候停了都没觉着。地上满是泥水,乱糟糟的。 黑夜像水一样一层一层渗到了土地里,村子渐渐浮现出来,先是房子、树,接着是人。天亮了。睁大 眼朝周围看,这才看清刚才从倒塌的房子里挖出来的一家人,全光光地站在泥水地里。刚刚过去的一阵慌 忙让人把啥都忘了。 我跑来时这里像有很多人,雨哗哗地往下泻,啥也看不清。只听见一个女人不住地哭叫,“全埋在里 面了。”“全埋在里面了。”感觉有许多人围着倒塌的房子,乱哄哄的。 “你们都傻站着干啥,赶快挖呀。”这是另一个女人的喊声。人们像突然酲过来,一齐拥向倒塌的房 子。啥也看不见,用手摸着扒拉,摸到啥搬啥,土块、椽子、土块。我弓着腰挤在他们中间,用手在一堆东西上摸,摸到一个椽头,拉了几下,没拉动。又往上摸。“檩 子,檩子。”我喊了两声,好多人拥过来。 天亮后人们才看清,房子倒了三堵墙,前后墙和一个边墙。那根歪扭的榆木檩子救了一家人的命。也 是那根歪檩条压塌了房子,它太粗太重了。幸亏塌落下来时,一家三日正好睡在檩子的弯弓处,女人先被 惊醒,她身子小,扒开土块,从一个椽缝里钻了出来。 “我认识那根檩子,是河湾里长的那棵歪榆树。”要离开时我悄悄对父亲说。 “再别胡说,”父亲压低嗓子呵斥我,“皮都剥光了,你咋能认出就是那棵树。” “剥再光我都能认出来。就是那棵榆树。不信抬到河湾里对对茬子,树根还在呢。” “再胡说我扇你。”父亲一把抓住我,一脚水一脚泥地回来了。 五年前一个刮风的夜晚,我听见一件东西碰响大地,声音沉闷而有力,我的心猛地一震。外面狗没叫, 也没人惊醒。想出去看看,又有点怕。 躺到半夜时就觉得要出事情。怎么也睡不着。那时风刚刚吹起来,很虚弱,听到风翻过西边沙梁的喘 息,像一个软腿人面对长路。当它终于穿过沙梁下的苞米地走进村子,微弱得推不动草屑树叶。后面更强 劲的风已在远处形成,能听见天边云翻身的声音,草木朝这边弯腰点头的声音,尘土走向天空的声音。过 了一阵,那场大风到达村子。它呼啸着漫卷过西边那片无边大地,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经过的荒野、山岭、 沙漠和大小村落的形状。 我在黄沙梁见过两种风,一种从地上往天上刮。风在地上成了形,借着地力朝上飞升,先蹿上房顶, 再一纵到了树梢。那时树会不住地摇动,想把风摇下来。如果天空有鸟群,风会踩着鸟翅迅速上升。然后 风爬上最低的云,可以看到云块倾斜,然后跌跌撞撞,不一会工夫,整个天空的云都动起来。 风上升时带着地上的许多东西,草屑、叶子、纸、布片、头发、尘土……风每次把它们带到半天空, 悬浮一阵又落下来。不知是风不要它们了还是它们觉得再往上走不踏实。反正,最后它们全落回大地。风 空空上行,最高的天空里没有黄沙梁的一粒土一片叶子。 另一种风从高空往下掼。我们都不熟悉这种风。一开始天上乱云翻滚,听到云碰撞云的声音,噼噼啪 啪,像屋顶断塌。地上安安静静的。人往屋里收东西,地里的人扛起农具往回走。云在我们村子上头闹事 情。有时候云闹腾一阵散了。有时云会越压越低,突然落下一场风,那时可以听见地腾的一声,好像天扇 了地一巴掌。人变得急匆匆,关窗户,关门。往回赶的人,全侧着身,每人肩上像扛着很粗的一股子风, 摇摇晃晃走不稳。 那声沉闷巨响是地传过来的。它在空气中的声响被风刮跑,没有传进村子。 那时大风正吹刮我们家院门。哐当、哐当的几声之后,听见顶门木棍倒地的声音、脸盆摔下锅台的声音、棚顶干草被撕走的声音……我又一次感觉到这个院子要飞升。同时感到地下也在刮风,更黑、更猛, 朝着相反的方向。 第二天早晨,听人说河湾那棵大榆树被人偷砍了。我爬上房顶,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没有一裸树。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运用了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善用短句,语言朴实、生动,内容安排上也有多处呼应。 B.文章从“我”听到“沉闷的一声”开始,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村民们雨夜救助房屋倒塌的村民一家的过 程。 C.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分别写从地上往天上刮的和从高空往下掼的两种风,旨在通过对比含蓄表达主题。 D.文章结尾“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没有一棵树”暗示河湾曾经有很多树,而那棵歪榆树是最后被伐倒的。 2.请从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6 分) (1)不知是风不要它们了还是它们觉得再往上走不踏实。反正,最后它们全落回大地。(3 分) (2)有时云会越压越低,突然落下一场风,那时可以听见地腾的一声,好像天扇了地一巴掌。(3 分) 3.文章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答案】 1.B 2.选(1)。①表面写地面上的很多东西被风卷起送上半空,然后又落回地面的过程;②实际上是写风遇到了树 木等阻碍无力向周围扩展只能向上爬升,又在上升中渐渐变小直至消失的过程,写出了树木等植被的防风 作用。③运用拟人的手法,从孩子的视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可爱。 选(2)。①表面上写在高空肆意的大风遇到低云的阻碍从高空直掼地面时的速度和力度。②实际上写出了 地面没有了树木等植被的防护,风对地面强大、肆虐的破坏。③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从孩子的视角表 现了肆虐的风对人的视觉、心理上的冲击。 3.①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表现力。②“我”是文中的线索人物,小说围绕着“我” 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展开。③有利于揭示主题。“我”见过环境未被破坏前的景象,也是人们破坏环境又遭 到环境报复的见证者。小说通过“我”的视听感受,揭示了“破坏环境,必受其惩”的主题。④更易于抒发情 感。用第一人称有利于激发读者的代入感,便于作者直接表达情感。例如“我”“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也 没有一棵树”就很好地表达出了植被被破坏后“我”的失落和感伤。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 B 项,“以时间为顺序”分析错误,文章前半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村民们雨夜救助房屋倒塌的村 民一家的过程,后半部分又插叙了“五年前一个刮风的夜晚”所发生的事情,因此,文章总体上不是以时 间顺序讲述的。故选 B。 2.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 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 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 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不知是风不要它们了还是它们觉得再往上走不踏实。反正,最后它们全落回大地。”这句话描写 了当时“我”看到的“风”的情形,写出了地面上的很多东西被风卷起送上半空,然后又落回地面的过程。 从修辞角度看,“不要它们”“走不踏实”等运用了拟人手法,从孩子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可爱。 这句话实际上是风在上升中渐渐变小直至消失的过程,写出了树木等植被的防风作用。 (2)“有时云会越压越低,突然落下一场风,那时可以听见地腾的一声,好像天扇了地一巴掌。”这句 话描写了当时“我”看到的“风”的情形,写在高空肆意的大风遇到低云的阻碍从高空直掼地面时的速度 和力度,从修辞角度看,“天扇了地一巴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落下一场风”“好像……”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从孩子的的视角表现了肆虐的风对人的视觉、心理上的冲击。这句话实际上写出了地面没有 了树木等植被的防护,风对地面强大、肆虐的破坏。 3.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作用,①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使主人公的形象更鲜 明,更生动。②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能够构成主要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④次要人物有时也能起到深 化主题的作用。 ①本题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我”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写“我”亲眼所见事件的发生,能增强 故事的真实性和表现力,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 ②“我”经历了眼前的这次灾难,亲自参与了救人过程“我弓着腰挤在他们中间,用手在一堆东西上 摸,摸到一个椽头,拉了几下,没拉动。又往上摸”;也经历了五年前河湾榆树被砍那件事情“那时大风正 吹刮我们家院门。哐当、哐当的几声之后,听见顶门木棍倒地的声音、脸盆摔下锅台的声音、棚顶干草被 撕走的声音……我又一次感觉到这个院子要飞升。同时感到地下也在刮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 小说围绕着“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展开,“我”是文中的线索人物。例如:“那根歪扭的榆木檩子救了 一家人的命。也是那根歪檩条压塌了房子,它太粗太重了。”③“我”见过环境未被破坏前的景象,经历过河湾榆树被偷砍的过程,见过风灾的肆虐给人们生活带 来的灾难,“我”也是人们破坏环境又遭到环境报复的见证者。小说通过“我”的视听感受,揭示了“破坏 环境,必受其惩”的主题,有利于揭示主题。例如文章结尾:“第二天早晨,听人说河湾那棵大榆树被人 偷砍了。我爬上房顶,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没有一裸树。” ④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利于激发读者的代入感,便于作者直接表达情感。例如:“剥再光我都能 认出来。就是那棵榆树。不信抬到河湾里对对茬子,树根还在呢。”“我”“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也没有一 棵树”就很好地表达出了植被被破坏后“我”的失落和感伤。 【限时检测 2】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3 分 实际得分: 二、【2020·全国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3 分) 郝有才趣事 汪曾祺 郝有才一辈子没有什么露脸的事,也没有多少现眼的事。他是个极其普通的人,没有什么特点。要说 特点,那就是他过日子特别仔细,爱打个小算盘。话说回来了,一个人过日子仔细一点,爱打个小算盘, 这碍着别人什么了?为什么有些人总爱拿他的一些小事当笑话说呢? 他是三分队的。三分队是舞台工作队。一分队是演员队,二分队是乐队。管箱的——大衣箱、二衣箱、 旗包箱,梳头的,检场的这都归三分队。郝有才没有坐过科,拜过师,是个“外行",什么都不会,他只会 装车、卸车、搬布景、挂吊杆,干一点杂活。这些活,看看就会,没有三天力巴。三分队的都是“苦哈哈”, 他们的工资都比较低。不像演员里的“好角",一月能拿二百多、三百。也不像乐队里的名琴师、打鼓佬, 一月也能拿一百八九。他们每月都只有几十块钱。“开支"的时候,工资袋里薄薄的一叠,数起来很省事。 他们的家累也都比较重,孩子多。因此,三分队的过日子都比较俭省,郝有才是其尤甚者。 他们家的饭食很简单。不过能够吃饱。一年难得吃几次鱼,都是带鱼,熬一大盆,一家子吃一顿。他 们家的孩子没有吃过虾。至于螃蟹,更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了。中午饭有什么吃什么,窝头、贴饼子、烙饼、 馒头、米饭。有时也蒸几屉包子,菠菜馅的、韭菜馅的、茴香馅的,肉少菜多。这样可以变变花样,也省 粮食。晚饭一般是吃面。炸酱面、麻酱面。茄子便宜的时候,茄子打囱。扁豆老了的时候,闷扁豆面,—— 扁豆闷热了,把面往锅里一下,一翻个儿,得!吃面浇什么,不论,但是必须得有蒜。“吃面不就蒜,好 比杀人不见血!"他吃的蒜也都是紫皮大瓣。“青皮萝卜紫皮蒜,抬头的老婆低头的汉,这是上讲的!"他 的蒜都是很磁棒,很鼓立的,一头是一头,上得了画,能拿到展览会上去展览。每一头都是他精心挑选过,挨着个儿用手捏过的。 不但是蒜,他们家吃的菜也都是经他精心挑选的。他每天中午、晚晌下班,顺便买菜。从剧团到他们 家共有七家菜摊,经过每一个菜摊,他都要下车——他骑车,问问价,看看菜的成色。七家都考察完了, 然后决定买哪一家的,再骑车返回去选购。卖菜的约完了,他都要再复一次秤,——他的自行车后架上随 时带着一杆小秤。他买菜回来,邻居见了他买的菜都羡慕:“你瞧有才买的这菜,又水灵,又便宜!"郝有 才翩腿下车,说:“货买三家不吃亏,——您得挑!" 剧团外出,他不吃团里的食堂。每次都是烙了几十张烙饼,用包袱皮一包,带着。另外带了好些卤虾 酱、韭菜花、臭豆腐、青椒糊、豆儿酱、芥菜疙瘩、小酱萝卜,瓶瓶罐罐,丁零当啷。他就用这些小菜就 干烙饼。一到烙饼吃完,他就想家了,想北京,想北京的“吃儿”。他说,在北京,哪怕就是虾米皮熬白菜, 也比外地的香。“为什么呢?因为,——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至今尚未有人考证过, 不见于载籍。 他爱喝一口酒。不多,最多二两。他在家不喝。家里不预备酒,免得老想喝。在小铺里喝。不就菜, 抽关东烟就酒。这有个名目,叫做“云彩酒”。 他爱逛寄卖行。他家大人孩子们的鞋、袜、手套、帽子,都是处理品。剧团外出,他爱逛商店,遛地 摊,买“俏货”。他买的俏货都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凉席、雨伞、马莲根的炊帚、铁丝罩篱厖。他买俏货, 也有吃亏上当的时候。有一次,他从汉口买了一套套盆,——绿釉的陶盆,一个套着一个,一套五个,外 面最大的可以洗被窝,里面最小的可以和面。他就像收藏家买了一张唐伯虎的画似的,高兴得不得了。费 了半天劲,才把这套宝贝弄上车。不想到了北京,出了前门火车站,对面一家山货店里就有,东西和他买 的一样,价钱比汉口便宜。他一气之下,恨不能把这套套盆摔碎了。——当然没有,他还是咬着嘴唇把这 几十斤重的东西背回去了。“郝有才千里买套盆”落下一个“唱”,供剧团的很多人说笑了个把月。 (节选自《汪曾祺小说全编•下卷》)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第一段从郝有才的极其普通的角度介绍他,开始用“露脸”“现眼”对比,然后写他生活的特点, 最后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个人的观点与态度。 B.小说对郝有才没做过科、拜过师,工作特点是打杂的交代,不仅照应了上文他“爱打个小算盘”,而且 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爱恨交织的复杂之情。 C.小说在写郝有才一家的吃食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郝有才吃蒜,这体现了他对蒜的喜爱,也体现了他生 活的细腻和生活贫困的现实。 D.文章最后介绍了郝有才在汉口买一套套盆的故事,这个情节既照应了题目,也体现了郝有才为家庭生活不怕费力劳神的性格。 2.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口语化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4 分) 3.有评论家评论汪曾祺的创作表达了“对自然的人性美和温馨的人情美的憧憬和追求”。请结合小说内容, 从郝有才的角度谈谈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评论家的观点的。(6 分) 【答案】 1.B 2.①一问一答的语句结构。行文过程中先问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很像生活中的那种对话形式。比如。 “‘五味神’是什么神?至今尚未有人考证过,不见于载籍”等。②使用有口语化特征的词语。使用感叹词、 语气词、拟声词以及叠词等,能够使小说像口头交谈而非书面语。比如“话说回来了”“得”等。③人物语言口 语化。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具有口语化特点。比如“你瞧有才买的这菜,又水灵,又便宜! ”④使用地域特征的语 言。比如“苦哈哈”“吃儿”“豆儿酱”等。⑤多用短句、词语等对事物进行列举。比如“窝头、贴饼子、 烙饼、馒头、米饭”。 3.①关爱家人。郝有才工资较低,家累较重。但不妨碍他对家庭的关爱,虽然饭菜简单,但花样繁多。②精打细 算。买菜时要考察多家,爱逛寄卖行、商店、地摊等;买质优价廉的商品;剧团外出,不吃团里的食堂, 都是带几十张烙饼外带小菜。③热心宽容。邻居见他菜买的好,他便道出买菜经验;剧团有人拿他的事说 笑,但其并没有离开剧团。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 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 项,“而且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爱恨交织的复杂之情”是错误的,从题目“郝有才趣事”与首段“郝 有才一辈子没有什么露脸的事,也没有多少现眼的事。他是个极其普通的人,没有什么特点”来看,说作 者对郝有才有“恨”的感情是不恰当的。故选 B。 2.本题考查鉴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语言,一般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思考,还要举出例 子,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妙处。本题考查的是“口语化”的特点。 口语化的意思是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也就是日常话,通俗的说就是小说就像是在跟读者聊天。由此可以 明确“口语化”特征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从词语的角度看,使用了感叹词、拟声词、语气词以及民间俚 语等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从句子的角度看,使用了聊天使用的语句方式,比如一问一答,并且爱使用短 句或词语进行列举;从小说人物语言的角度看,人物的语言也具有口语化特征等。由此可以知道,回答问题,可以从问答的结构形式、口语化的词语、人物语言的口语化以及具有地域特征的语言等方面分析。要 各自举出具体例子。 3.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或 品质,来看作者寄寓其上的思想感情,其实就是对人物和主题的鉴赏。回答此问题,考生首先要理解“人 性”与“人情”的内涵:“人性美”指人美好的品德和个性;“人情美”指在人际交往中所流露出的友爱 和感情的美。然后考生结合文本归纳概括出其在郝有才身上的具体体现即可。 比如介绍郝有才家的饭食“中午饭有什么吃什么,窝头、贴饼子、烙饼、馒头、米饭。有时也蒸几屉 包子,菠菜馅的、韭菜馅的、茴香馅的,肉少菜多。这样可以变变花样,也省粮食。晚饭一般是吃面。炸 酱面、麻酱面……”,从中可以看出他虽然家累较重,但是仍然将简单的饭菜变换出不同的花样,体现出他 对家人的关爱。再比如写他精打细算过日子,买菜,“从剧团到他们家共有七家菜摊,经过每一个菜摊,他 都要下车……卖菜的约完了,他都要再复一次秤,——他的自行车后架上随时带着一杆小秤”;买其他东西 “他爱逛寄卖行。他家大人孩子们的鞋、袜、手套、帽子,都是处理品。剧团外出,他爱逛商店,遛地摊”; 他自己更是俭省“剧团外出,他不吃团里的食堂……他就用这些小菜就干烙饼”,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简朴的 美德。还有他跟别人相处时体现出的热情、宽容等美好品质,比如“邻居见了他买的菜都羡慕:‘你瞧有 才买的这菜,又水灵,又便宜!’郝有才翩腿下车,说:‘货买三家不吃亏,——您得挑!’”,很热情地 像邻居传授买菜的经验;“‘郝有才千里买套盆’落下一个‘唱’,供剧团的很多人说笑了个把月”,被人 笑话也没跟人急,并未离开剧团,可见他的宽容。 由此可见,朴实而又真实的郝有才身上的确体现出了作者“对自然的人性美和温馨的人情美的憧憬和 追求”。 【限时检测 3】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3 分 实际得分: 三、【2020·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3 分)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 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 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 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 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 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 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 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 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 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 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 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 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 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 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 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 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 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 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 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 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 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 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 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 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 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 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 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 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 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 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 宜车马喧哗。” (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张总督的信,既交代了社会背景,又说明了诚请朱先生的理由,进而刻画了一个爱好和平、一心为民的 革命军将领形象。 B.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迫于无奈,是应景之诵;后者 发自肺腑,是对自已此行安危的忧虑。 C.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 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作者在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的形象时,将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 来加以凸显的。 2.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4 分) 3.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案】 1.C 2.①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是个读书人,他的语言多为书面语,且文言化;张总督是带兵的军人,他 的语言多为口语,且直白粗鲁。②叙事语言简约、平实。行文大多直陈其事,少有修饰。③文中不时插入诗词歌 谣,使文章古雅厚重有韵味。3.①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刻画并丰富了人物性格。如朱先生一再拒绝张总督的派车马接送和宴请挽留, 凸显了朱先生的威望和人格。②通过朱先生一再拒绝的描写,表明了朱先生赴险境之行完全是为使百姓免 受战祸,并无任何个人的欲望,从而强化了“赞美知识分子心存百姓、勇于担当”的作品主题。③使故事情节更 为曲折,增强文本的张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爱好和平、一心为民”不准确, B“对自己此行安危的忧虑”不妥,D 心理描写不是主要方式。 2.语言的风格基本上是两类“通俗”和“典雅”,所谓的通俗就是质朴的文风,口语、俚语引入文章,风 格诙谐幽默,富有情趣;所谓的“典雅”就是引经据典,讲究语言的锤炼,辞藻华丽、庄重。有的富有哲 理,耐人寻味等。本题根据对文本中语言特色的理解,可以作答为: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的语言文 言化、书面化,张总督的语言粗鲁、口语化;叙事语言简约、平实,大多直陈其事,少有修饰;古雅厚重 有韵味,多有诗词歌谣入文。 3.本题考查的是小说具体情节描写的作用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要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作 答,根据对文本理解,本题可以作答为:使故事更曲折,增强了文本张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矛 盾中,刻画并丰富了二人的性格,尤其是显示了朱先生的人格和威望;强化主题,通过拒绝,表明朱先生 此行的目的是为民请命,赞美了知识分子的担当。 【限时检测 4】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6 分 实际得分: 四、【2020·北京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16 分) 暮 鼓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见到夕阳,天黑以前, 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 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 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在这条破旧的路上向前望去,灰色路面上,纵横交错、蜿蜒的黑色沥青补丁好似一条条压扁了的 巨蟒,正无声地爬行。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 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黄昏已是尾声,这使他看上去仿佛躺倒在路边的一截枯树冷不丁站起来开始行走,有点愣头愣脑,风 吹拂着他的齐耳乱发,他穿着一件辨不清颜色的肥大的中山式制服,老派的四个明兜更给他的行走增添几 分累赘,过长的袖子几乎盖住了闲着的那只手。脚上的鞋不跟脚,使他的步子发出踏啦踏啦的响声,加上 铁锨的刺拉声,把这条黄昏以后静僻的柏油路鼓捣得乱糟糟的。 天已经大黑了。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 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 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 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疙疙瘩瘩的粗砺 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 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 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 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 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 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 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 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 大白馒头,躲开路灯,找个暗处,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她固执地 想着自己的错认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生活的希望在于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生活的残忍也在于 能够让不可能居然成为可能。 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 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 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 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 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 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 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 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 她望望那母子,他们仍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 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取材于铁凝的同名小说)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题目“暮鼓”意蕴深刻,既指夜晚时会所的鼓声,又暗示了 “我”和打工母亲的晚年的悲惨生活。 B.小说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她”眼中“老头”的邋遢,这是先抑后扬的手法。 C.小说中外来农民工母子间的相互惦记、关心等美好的瞬间,让读者也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D.结尾处现实的“鼓声”与“她”的“心跳声”合二为一,说明 “鼓声”触发了“她”内心的悸动。 2.下列对文中比喻句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纵横交错、蜿蜒的黑色沥青补丁好似一条条压扁了的巨蟒——写出了道路被破坏的严重 B.看上去仿佛躺倒在路边的一截枯树冷不丁站起来开始行走——写出了老农民工的身体瘦削 C.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写出了路灯骤然亮起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 望 D.那疙疙瘩瘩的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写出了“老头”年老体弱和生活艰辛 3.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 分)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 很响地嚼起来。4.小说中写到:“假如生活的希望在于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生活的残忍也在于能够让不可能居然成为 可能。”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答案】 1.A 2.C 3.这句话描写了母子争让大胡萝卜的情景,作者用“挡了挡”“抢”“先咬”等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细节描 写(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舐犊情深,同时他们吃着胡萝卜,甘之如饴,除了说明他们生活 的艰辛之外,更表现出在逆境中的坚忍顽强和坦然乐观的精神。 4.示例:生活的残忍与希望都在于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从文中来看,一个年老的劳动女性,竟然 因生活艰难而折磨到完全丧失了女性特点,以至于被“她”误以为是“老头”,她认为不可能认错,却实实 在在地认错了对方的性别,这让她在感到年近暮年的悲伤外,还感到了来自于艰苦生活的残忍;但即使是 被当做老头的女性,也依然拥有生活的希望,这位母亲与儿子在艰苦生活中守望关怀,把这残忍的生活也 过出了温馨从容的气质,让她大受感动,摆脱了“暮年”的伤感,有了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也是让“不 可能幸福”的生活成为了幸福。我们在生活中也许会遇到各种苦难、艰苦,这生活的“残忍”也许会让我 们面目全非;但只要我们怀抱希望,就能够从容面对这些困难,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 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 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 准确判断。 A 项,“又暗示了‘我’和打工母亲的晚年的悲惨生活”错误,文中的打工母亲的生活也许是艰苦的, 但有与儿子的相互关爱,却显得温馨从容,并不悲惨;文中的“我”本来在为暮年到来而无限伤感,但这 件事却让“我”受到启发,悟到暮年生活不一定悲惨,仍能精彩生活的道理。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 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 语言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写出了路灯骤然亮起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过度拔高,“抽烟”是一种缓解疲乏的行为,路灯 亮起即使提醒了“他”抽烟来休息片刻,也并没有“带来了生活的希望”的含义。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句子的内容及表达效果,理解含义要学会灵活应变。作答本类题型,可以按照“明手法+析内容+点效果”的套路来。 “伸出”“挡了挡”“抢先咬下一大口”“嚼”等,动作描写,是母亲想把大些的萝卜让给儿子所做的下 意识的举动,这充分展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尽管只是两根微不足道的胡萝卜,但儿子和母亲都想让对 方吃更大的那根,从中看出他们母子之间相互关爱的温馨,他们对这艰苦的生活也丝毫不抱怨,谦让一根 胡萝卜就能够“很响地嚼起来”,这响亮的咀嚼声充分体现出他们在逆境中坚忍顽强和坦然乐观的精神。 4.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考生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可用以果溯因 法,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结构上,是否铺垫或总结,要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倾向。 “假如生活的希望在于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生活的残忍也在于能够让不可能居然成为可能”在文 中的意思是艰苦的生活竟然让一个女性变得像男性一样粗犷,备尝艰辛让她过度衰老,失去了女性的特征, 生活是多么的残忍。但文中被误认为老头的女性却并没有因此失去生活的希望,她与儿子之间相互关爱, 相互安慰,让这种被“她”无法想象的生活竟然也充满温馨与希望,这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充满 “生活的希望”,甚至感染了“她”,让她从沉沉暮气中惊醒,重新感受到生命的“鼓点”。联系现实生活, 可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关键在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既是残忍,又是希望。 【限时检测 5】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20 分 实际得分: 五、【2020·浙江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 分) 人到中年(节选) 谌容 仿佛是星儿在太空中闪烁,仿佛是船儿在水面上摇荡。眼科大夫陆文婷仰卧在病床上,不知身处何方。 她想喊,喊不出声来;她想看,什么也看不见。只觉得眼前有无数的光环,忽暗忽明,变幻无常。只觉得 身子被一片浮云托起,时沉时浮,飘游不定。 这是在迷惘的梦中,还是在死亡的门前? 她记得,好像她刚来上班,刚进手术室,刚换上手术衣。对,她的好友姜亚芬是主动要求给她当助手 的。她记得,已经上了手术台……啊!手术,手术,一个接着一个,今天上午怎么安排了三个手术呢?焦副 部长的白内障摘除;王小媪的斜视矫正;张老汉的角膜移植。从八点到十二点半,整整四个半小时,她坐 在高高的手术凳上,俯身在明亮的灯下,聚精会神地操作。剪开,缝合;再剪开,再缝合。当她缝完最后 一针,给病人眼睛上盖上纱布时,她站起身来,腿僵了,腰硬了,迈不开步了。紧接着,手软了,腿软了, 整个身子好像都不是自己的了。眼睛累了,睁不开了。嘴唇干了,动不了了。渴啊,渴啊,到哪里去找一点水喝? 她那干枯的嘴唇颤动了一下。眼科主任孙逸民俯视着面色苍白的陆文婷大夫,只见她双目紧闭,6 鼻息 微弱,干裂的唇动了一下,闭上了,又歙动了一下。“心肌梗塞” 四个字把他吓住了。陆文婷大夫才四十 二岁,自称没病没灾,怎么突然心肌梗塞? 孙逸民盯着床头的心电监视仪,QRS 波有规律地闪现着。这时一个面目英俊、有些秃顶的四十多岁的 男同志跑了进来。他是陆文婷的爱人傅家杰。从昨天晚上开始他就守在床边,没有合过眼。傅家杰过来, 俯身在陆文婷的枕边,紧张地盯着这张曾经那么熟悉,现在又变得那么陌生的白纸一样的脸。 陆文婷的嘴唇又微微动了一下。这无声的语言,没有任何人能听懂,只有她的爱人明白了:5“快拿水 来!她说她渴!” 姜亚芬赶忙递过床头柜上的小水壶。傅家杰接过来,把壶嘴挨在那像两片枯叶似的唇边,一滴一滴的 清水流进了这垂危病人的口中。 眼睛,眼睛,眼睛…… 一双双眼睛纷至沓来。在陆文婷紧闭的双眸前飞掠而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的,小的;明 亮的,浑浊的,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在她四周闪着,闪着…… 这是一双眼底出血的病眼, 这是一双患白内障的浊眼, 这是一双眼球脱落的伤眼, 这,这……啊!这是家杰的眼睛!喜悦和忧虑,烦恼和欢欣,痛苦和希望,全在这双眼睛中闪现。不用 眼底灯,不用裂隙镜,就可以看到他的眼底,看到他的心底。 是他的声音,家杰的声音!那么亲切,那么温柔,却又那么逸遥远,好似从九天之外的另一个世界飘来: 我愿意是激流, ……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这是什么地方?啊,是在一片银白色的天地中。冰冻的湖面,水晶一般透明,她和他手拉着手,穿梭在 人流里。他们并肩滑翔着,旋转着,嬉笑着,那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 她没有幻想过飞来的爱情和超出常人的幸福。从小,她就是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子,是母亲在困苦中把她抚养成人。进了医学院,天不亮,她就起床背外语单词。铃声响,她夹着书本去听课,大课小课,密密 麻麻的笔记。接着是晚自习,然后在解剖室呆到深夜,她把青春慷慨地奉献给一堂接着一堂的课程,一次 接着一次的考试。爱情似乎与她无缘。 当她和姜亚芬一起被分配到这所著名的百年大医院时,医院订了一条规定:医学院的毕业生分配到本 院先当四年住院医生,而且必须二十四小时呆在医院,并且不能结婚。 二十四小时呆在医院, 这算什么?她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时献给医院!四年之内不能结婚,这又算得 了什么? 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然而,生活总是出人意料的,傅家杰忽然闯进了她那宁静的、甚至是刻板的生活中来。 他因为突然的眼病来住院,她为他治好了眼睛。也许,就在她认真细巧的治疗中,唤起了他的另一种 感情。 北国冬天多冷啊!那年的冬天对她又是多么温暖!她从来不曾想到,爱情竟是这样的令人心醉! 我愿意是荒林, ……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林间做窝,鸣叫..... 这简直不可思议。傅家杰是学冶金,研制新材料的。他有点傻气,有点呆气,可是,这个书呆子会念 诗,而且念得那么好! “你喜欢诗吗?”他问她。 “我?我不懂诗。”她微笑着,“我们眼科是手术科,一针一剪都严格得很,不能有半点儿歪想 的……” “不,你的工作就是一首最美的诗。”傅家杰打断她的话,热切地说,“你使千千万万人重见光 明……” 他微笑着挨近她,脸对着脸,靠得那么近…… 我愿意是废墟, ……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春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多好啊,生活!多美啊,爱情!垂危中的她似乎有了生的活力,她的眼睛微微启开了一下。 朦胧之中,她觉得自己走在一条漫长的路上,没有边际,没有尽头。 这不是崎岖山路,也不是田间小道。这是一步一坑的沙滩,这是举步难行的泥潭,这是无沿的荒原。 极目远眺,人迹渺无,只有死一般的沉寂,啊!多么难走的路,多么累人的路! 歇下来吧,躺下来吧!让大地温暖你冰冷的身躯,让春光抚摸你劳累的筋骨。她好像听见死神在冥冥之 中低轻唤着她的名字: “安歇吧,陆大夫!” 啊!这么歇下来多么好,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知道,没有烦恼,没有悲伤,没有劳累。 可是,不行啊!在那漫长道路的尽头,她好像看见了,那病人正因双目刺痛辗转不安。她好像看见了, 那病人在面临失明的威胁而暗自饮泣。她看见了,看见了一双双焦急的眼睛,在等着她的来临。她只听见 病人在绝望中呼喊:“陆大夫!陆大夫!” 1.概括小说主人公陆文婷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4 分) 2.小说中多次出现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歌《我愿意是激流》,这有什么作用?(5 分) 3.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5 分) 4.本篇小说情节构思采用了虚实两种时空反复切换的手法,试分析其艺术效果。(6 分) 【答案】 1.①热爱医学,勤奋好学;②医术精湛,一丝不苟。③热爱工作,兢兢业业。④恪尽职守,默默奉献。⑤关爱病 人,无怨无悔。⑥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⑦热爱生活,珍惜爱情。 2.①以此表现生活和爱情的美好,使小说呈现出浓郁的诗意美,深深地感染读者。②将浪漫温馨的爱情与现 实生活的压力构成对比,展现陆文婷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③对美好爱情的回忆使陆文婷的意识继续流 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在小说紧张、沉重的叙述基调中现出轻松和喜悦,使情节张弛有间。⑤《我愿 意是激流》对陆文婷而言是一首爱情之歌,更是一曲对工作对病人的奉献之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①兼用反复、排比(有一即可)的修辞手法,写出陆文婷昏迷中的各种幻觉,真实地再现了她这个眼科医 生的日常工作状态。②运用了大量的名词,简洁而精准的动词、形容词,展现了陆文婷忙碌、纷乱的工作 状态以及迷迷糊糊中见到丈夫时的惊喜和激动。③句式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而以短句、整句为主,十 分契合陆文婷昏迷中凌乱、快速、闪现的意识特点。④节奏由急促而缓慢,形象地显示出陆文婷的意识由 急剧流动而缓慢聚焦的过程。⑤短句单独分行成段,让“病眼”“浊眼” “伤眼”清晰地交替闪现,呈现出 蒙太奇的变幻效果。4.①打破了按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架构故事的传统写法,使情节内容更丰富,又具有如电影镜头般切换(或 蒙太奇)的效果。②更丰富了陆文婷的形象,更能使读者更清晰而真实地看到她丰富、深沉、高尚的灵魂。③虚 实交错,更全面地揭示了当时中年知识分子的压力与困境,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为含蓄、深刻。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本,然后根据人物、 情节等来概括答案。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概括: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 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 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3、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 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4、借助 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来认识人物性格。5、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 价中把握人物基本特征。本题可从对人物的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从原文“焦副部长的白内障摘除;王小 媪的斜视矫正;张老汉的角膜移植。从八点到十二点半,整整四个半小时,她坐在高高的手术凳上,俯身 在明亮的灯下,聚精会神地操作。剪开,缝合;再剪开,再缝合”可知陆文婷热爱医学;从“进了医学院, 天不亮,她就起床背外语单词。铃声响,她夹着书本去听课,大课小课,密密麻麻的笔记。接着是晚自习, 然后在解剖室呆到深夜,她把青春慷慨地奉献给一堂接着一堂的课程,一次接着一次的考试”可知陆文婷 勤奋好学。从“二十四小时呆在医院, 这算什么?她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时献给医院!四年之内不能结婚, 这又算得了什么?医学上有成就的人,不是晚婚就是独身,这样的范例还少吗?小陆大夫把自己全身的精力 投入了工作,兢兢业业地在医学的大山上登攀”可得出陆文婷热爱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默默奉献。2 从“他因为突然的眼病来住院,她为他治好了眼睛。也许,她认真细巧的治疗”可得出陆文婷关爱病人。 从 “二十四小时呆在医院, 这算什么?她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时献给医院!四年之内不能结婚,这又算得 了什么? 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可知陆文婷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从“多好啊,生 活!多美啊,爱情!垂危中的她似乎有了是生的活力,她的眼睛微微启开了一下”可得出陆文婷热爱生活, 珍惜爱情。 2.本题考查考生小说中引用诗文的作用,小说中引用的诗文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可使所表达的 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2、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 说服力;3、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 形象性的效果。小说第一次引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歌《我愿意是激流》是在陆文婷晕倒后傅家杰 陪在她身边时出现的,以此引出陆文婷对美好爱情的回忆,使陆文婷的意识继续流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二次引是在陆文婷治好了傅家杰的眼睛,和傅家杰沉浸在爱情里时,傅家杰读给她的,以此表现生活和爱情的美好,使小说呈现出诗意美,让读者也深深地受到感染。第三次引用诗歌是在陆文婷回答傅家杰的 话“她微笑着,‘我们眼科是手术科,一针一剪都严格得很,不能有半点儿歪想的……’”后出现的,从“多 好啊,生活!多美啊,爱情!”可知这里的引用是将浪漫温馨的爱情与现实生活的压力构成对比,目的是 展现陆文婷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美好爱情的回忆使陆文婷的意识继续流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三 次诗歌的引用使小说紧张、沉重的叙述基调中现出轻松和喜悦,使小说的情节张弛有间。从整篇小说来看 《我愿意是激流》对陆文婷而言是一首爱情之歌,更是一曲对工作对病人的奉献之歌,诗歌的引用深化了 小说的主题。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通常从修辞、内容和结构三方面来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 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对比、借代等。内容方面要概括句子的内容,分 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 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 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 成对比等。这段话节奏由急促而缓慢,形象地显示出陆文婷的意识由急剧流动而缓慢聚焦的过程。“这是一 双眼底出血的病眼/这是一双患白内障的浊眼/这是一双眼球脱落的伤眼”兼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写 出陆文婷昏迷中的各种幻觉,从中读者可真实地感受到这个眼科医生的日常工作状态。这段内容运用了大 量的名词,如“浊眼”“病眼”“伤眼”“心底”等,这些词语展现了陆文婷忙碌、纷乱的工作状态;运用了 简洁而精准的动词、形容词,如“明亮的,浑浊的,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出血”“脱落”等,这些词语 除了展现陆文婷忙碌、纷乱的工作状态外还体现出了陆文婷迷迷糊糊中见到丈夫时的惊喜和激动。这段话 句式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并且以短句、整句为主,十分契合陆文婷昏迷中凌乱、快速、闪现的意识特 点。 4.本题考查分析叙述角度,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虚实两种时空反复切换手法艺术效 果的分析与概括能力。时空切换是指在叙述时间和空间上的切换,时空切换作为小说的叙事技巧,不仅是 叙述的结构,而且承担着独特的叙述功能。其叙述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使读者与作品、叙事者 之间展开潜在对话;2.展开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 主题。 本篇小说先实写陆文婷工作,接着写到陆文婷手术结束后晕倒,然后通过陆文婷的爱人傅家杰的眼睛和声 音,引出陆文婷的以前关于刚参加工作的情况以及爱情故事的回忆,这种虚实两种时空反复切换手法的运 用,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通过主人公的意识流,更丰富了陆文婷的形象,让我们看到她对工作的狂热 与执着,看到了她爱情的甜蜜,也突出了她深沉、高尚的灵魂。这种叙述手法打破了常规按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架构故事的传统写法,不仅使情节内容更丰富,而且因为是意识流,不受时空限制,也不需要过渡 照应,使情节的转换更自由。这些虚写都是晕倒的陆文婷脑子里的纷乱的意识,很多都是关于工作的,这 种虚实交错的写法,更全面地揭示了如陆文婷这类当时中年知识分子的压力与困境,使小说的主题更为含 蓄、深刻。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