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环境(分层练习)(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环境(分层练习)(解析版)

ID:451628

大小:97.01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 11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环境(练) (一)热身练 一、【2020·安徽省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灵之夜 [法]莫泊桑 她去世时并无痛苦,就像一生无可指责的女人那样平静地死去。现在她的脸纹丝不动,闭着双眼躺在 床她那银白色长发梳理得很精心,好像刚刚打扮过。苍白的面容非常宁静、安详、虔诫。显然,这躯壳里 的灵魂多么的温顺。心地纯洁的老妇人度过的一生是多么的安谧。这个贤淑的妇人死得一定从容不迫,问 心无愧,这是善良妇人的命运。 她的儿子——知名的执法严厉的法官,跪在床边。他的姐姐欧拉莉娅,出家做了修女。他们已经泣不 成声。从儿时起,母亲教他们养成坚定的道德品质,本着严格的宗教教义精神培养他们,按着无条件执行 义务的精神培养他们。他,儿子,做了法官,握着法律宝剑,无情地惩治那些走入歧途的败类。她,女儿, 在这个家教严格的家庭中,熏陶出高尚品德,由于憎恨人类犯错而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上帝。 他们全然不记得自己的父亲,只知道他给母亲带来不幸。 修女发狂般吻着死者垂下的手,一只像躺在床上的耶稣圣像的象牙色的手,另一只手还保持临终前抓 床单的姿势。 不知放在什么地方的座钟,在黑暗中有节奏地发出嘀嗒声。一阵关于草和树林的柔和的气息,伴着淡 淡的月光从开着的窗户飘进来。偶尔听到青蛙的聒噪声,有时,夜间昆虫像子弹一样飞进窗口,撞在墙上, 发出嗡嗡的叫声。此外,村中一片寂静。一种神秘的倦意和安详的平静笼罩着死者。好像一切都是由她身 上发出的,使万物都安静下来。 法官一直跪在床前,头埋在被子里,用一种低沉的、令人心碎的声音,呼唤着:“妈妈!妈妈!”姐 姐则仆倒在地上,浑身抽搐,像癫痫发作似的,全身颤抖,呻吟:“主啊!主啊!妈妈,主啊!” 俩人悲痛欲绝,哭得喘不上气来,声音都嘶哑了。 很久之后,他们站起来,又悲痛地看着刚刚故去的亲人。遥远的回忆,昨天的欢乐,而今如此痛楚的 回忆,又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想起了她的音容笑貌,想起她生活中的各个片断情景,她再也不能和 他们说话了。他们再一次看到她是那样幸福、安详,看到她轻轻的手势,像打拍子一样,这是在她讲到有 特殊意义的话时,常有的动作。 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她。她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的向导,是他们青春的化身,是他们生 活的全部快乐。修女对兄弟说:“你知道,妈妈最喜欢反复看自己的信。信都在那儿,在她的抽屉里。我们看看这些 信,让我们今夜在她身旁重温她的一生,怎么样?我们来经历一下她苦难的旅程,了解一下外祖母和我们 不熟悉的祖先。” 于是,他们从抽屉里拿出几十打发黄的信笺,都精心捆扎在一起,摆得很整齐。他们找出一叠写着“父 亲”字样的信拆开看了起来。开头写着“这亲爱的”“我可爱的小孙女儿”“亲爱的孩子”等。突然,修 女高声朗读起来,停下后说:“我们把这些信放进她的坟墓里,用这些信做一件白色殓衣,裹在她身上。” 这时她又拿起另一打没有任何签名的信,高声念道:“我最崇拜的人儿,我爱你,简直发了狂。从昨 天起,我感到很痛苦,我像被判要受地狱苦刑:对你的思念在炙灼着我,我感到你的芳唇在我的嘴唇上面, 你的眼睛在我的眼睛下面,你的身体贴着我……” 法官站起来,修女不再读了。他一把夺过信,找署名,没有签名。只在“最爱你的人”下面写了“亨 利”两宇。而他们的父亲叫列内,就是说,这不是父亲。于是儿子飞快地翻动信札,抽出另一封念道:“没 有你的爱抚,我已经活不下去了……”他神情严肃,像在法庭一样,冷淡地盯着那个死人。修女呆站在那 里,像座雕像。 他收起那些信,扔回抽屉里,随后放下床帐。 当阳光射到桌上已燃尽的蜡烛时,儿子慢慢地从扶手椅里站起来,望都不望母亲一眼。他给母亲判了 罪,并和姐姐离开了母亲。他缓缓地说:“现在我们离开吧!姐姐。” (节选自《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第四卷,李显扬译,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守灵之夜”,既是儿女对母爱感恩之夜,也是儿女责怪母亲而离开之夜。 B.“无情地惩治那些走入歧途的败类”一句,目的是高度赞扬儿子作为法官的执法严厉。 C.母亲的那些没有签名的信是儿女认定母亲在道德上存在问题的证据。 D.小说中写儿子、女儿对母亲离世的悲痛,采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方法。 2.试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环境描写。(★) 3.小说结尾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概括。 【答案】 1.B 2.①采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从听觉、嗅觉两个角度渲染环境的寂静,为母亲去世营造静谧的氛围。②用环境的 安谧宁静烘托母亲死得宁静、安详、问心无愧,“一切都是由她身上发出的”“使万物都安静下来”暗示母 亲的纯洁,与下文儿女对母亲感情生活的苛求、不理解构成对比。③用环境的寂静烘托儿女的悲痛心情。3.①(情节结构上)使结局陡转,出人意料。儿子竟然给母亲“判了罪”,女儿竟然也认为母亲“不道德”, 两个人丢下母亲的尸体狠心离去。②(形象上)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法官将工作上的执法严厉、冷酷无 情,错误地带回家庭来处理事务;修女从修道院看人的角度审视母亲。两个人都冷酷无情,通过歪曲母亲 的情感生活的言行刻画这两人,圆满地完成了两人形象的塑造。③(主旨上)使主题鲜明。通过法官、修 女为母亲去世而悲痛,却怪母亲私留追求者信件而离去,讽刺了一些人偏激固执地对待、处理生活中的事 情。④(读者阅读上)留下空白,余味无穷。结尾法官、修女离开已逝的母亲,让读者想象,进行道德评 判,进行艺术再创造,可谓耐人寻味!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 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 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 项,“目的是高度赞扬儿子作为法官的执法严厉”错误。结合“当阳光射到桌上已燃尽的蜡烛时,儿 子慢慢地从扶手椅里站起来,望都不望母亲一眼。他给母亲判了罪,并和姐姐离开了母亲”分析,写这句 话的目的不是高度赞扬儿子,而是为下文儿子给母亲无情判罪埋下伏笔。故选 B。 2.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 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 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抓住“偶尔听到青蛙的聒噪声”“发出嗡嗡的叫声”“一阵关于草和树林的柔和的气息”等分析,主要 从听觉、嗅觉两个角度渲染环境的寂静,以动衬静,为母亲去世营造静谧的氛围。 结合“村中一片寂静。一种神秘的倦意和安详的平静笼罩着死者。好像一切都是由她身上发出的,使 万物都安静下来”分析,用环境的安谧宁静烘托母亲死得宁静、安详、问心无愧。结合“只在‘最爱你的 人’下面写了‘亨利’两宇。而他们的父亲叫列内,就是说,这不是父亲。于是儿子飞快地翻动信札,抽 出另一封念道:‘没有你的爱抚,我已经活不下去了……’他神情严肃,像在法庭一样,冷淡地盯着那个 死人”分析,暗示母亲的纯洁,儿女对母亲感情生活的苛求、不理解构成对比。 结合“村中一片寂静”“一种神秘的倦意和安详的平静笼罩着死者”“使万物都安静下来”等分析,用 环境的寂静烘托儿女的悲痛心情。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尾段作用 的,需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 结合“他一把夺过信,找署名,没有签名……像在法庭一样,冷淡地盯着那个死人。修女呆站在那里,像座雕像”分析,讽刺了一些人偏激固执地对待、处理生活中的事情。 结合“他给母亲判了罪,并和姐姐离开了母亲。他缓缓地说:‘现在我们离开吧!姐姐’”分析,使结 局陡转,出人意料。 结合“她的儿子——知名的执法严厉的法官”“他的姐姐欧拉莉娅,出家做了修女”“从儿时起,母亲 教他们养成坚定的道德品质,本着严格的宗教教义精神培养他们,按着无条件执行义务的精神培养他们” “做了法官,握着法律宝剑,无情地惩治那些走入歧途的败类”“她,女儿,在这个家教严格的家庭中,熏 陶出高尚品德,由于憎恨人类犯错而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上帝”等分析,法官将工作上的执法严厉、冷酷无 情,错误地带回家庭来处理事务;修女从修道院看人的角度审视母亲。通过歪曲母亲的情感生活的言行刻 画这两人的冷酷无情。 结尾法官、修女离开已逝的母亲,让读者想象,留下空白,余味无穷。 二、【2020·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 (英国)萨基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 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 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 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经过奋斗 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 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 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 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 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 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 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 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 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 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 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 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 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 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 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 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 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 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 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 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有删改) 4.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使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都涂染上了“黄 昏”的具象而强烈的象征意义。 B.小说围绕“一块香皂”叙事写入,三个人物、全部事件都跟香皂有关。它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对刻画 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C.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亨利”式幽默 滑稽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昏社会”,并对“黄昏人生”背后的人性价值 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 5.小说开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有人说:“小说给出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并非那么简单,看似是年轻人单独行骗,其实是年轻 人和老先生合作设局甚至其中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可能也是个骗子。”请针对这段话中的后两种观点 在文中找出依据。 【答案】 4.C 5.①为人物出场做铺垫。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夜幕昏暗,这为小说中三个失意落魄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 昏暗模糊的背景。②使情节展开自然合理。因为昏暗的环境,使得老人丢香皂、找香皂,葛尔特茨比从怀 疑到相信进而资助年轻人等一系列情节的展开自然而合理。③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开头昏暗凄凉的背景暗 示了葛尔特茨比从怀疑一切到最终被骗的可悲结局。 6.①“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行骗”:“老先生”离开长凳时遗落了香皂,“他坐过的地方几乎立即就被一 个年轻人占领了”。这便是合作的明证——不能将空位让与无关之人占据。②“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也 是个骗子”:葛尔特茨比初见“年轻人”时,一眼就看出他的企图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对方尚未说话,仅仅一个表情就使他立刻警觉起来。他不动声色地听完“年轻人”的故事,嘴上应付说“并非完全不可能” 而内心已经确认对方是个幼稚的骗子,然后得意地指出行骗剧本中的破绽。他对“年轻人”的言行有着准 确的了解,说明他深谙其道,可能曾经也是“同道中人”。 【解析】 4.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 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扑朔迷离的开放情节”不是欧·亨利的典型风格,本文也没有“幽默滑稽的效果”。“欧·亨利” 式的小说以戏剧性的情节和出乎意料的结尾而引人入胜,常常具有批判讽刺的效果。故选 C。 5.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 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 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自然环境是指自 然界的景物。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在回 答其作用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 然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画线句“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 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是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暮色苍茫”“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 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渲染出暮色苍茫,夜幕昏暗的氛围,为人物出现设置了典型环境。刻意突出 环境的昏暗、模糊,为后文一系列情节的开展做了铺垫,使得情节发展自然合理:正因为环境昏暗,老人 不知道自己丢了香皂,而年轻人的话因这块香皂得到了葛尔特茨比的信任。而这段凄凉的环境描写也暗示 着葛尔特茨比从怀疑一切到最终被骗的可悲结局。 6.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筛选重要信息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看清题干的要求,首先明确自己的 观点,然后返回原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佐证自己观点的情节;要特别注意一些细节暗示。 如认为“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行骗”可结合“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空出 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分析,不能将空位让与无关之人占据,以及两人都恰巧有“香 皂”,这就是合作的证明。 如认为“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也是个骗子”,可结合一下内容分析。“‘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 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葛尔特茨比初见“年轻人”时,一眼就看出他的 企图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对方尚未说话,仅仅一个表情就使他立刻警觉起来。“‘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然而,’葛尔特茨比慢 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他不动声色地听完“年轻人”的故事,嘴上 应付说“并非完全不可能”而内心已经确认对方是个幼稚的骗子,然后得意地指出行骗剧本中的破绽。“整 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 一块新的香皂”,他对“年轻人”的言行有着准确的了解,说明他深谙其道,可能曾经也是“同道中人”。 三、【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 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 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 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 在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 了。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 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 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他们 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 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摸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 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 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 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 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拖上他,刚迈 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 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 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 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终究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 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 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 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的场景,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 些描写紧扣了标题。 B.小说写金豹睡不着这一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 妙,环环相扣。 C.两位老人关于大雪的对话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D.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的温暖故事, 讲述得精彩动人。 8.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 分析。 【答案】 7.C 8.①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 境。②因海浪风雪越大,落水者和迷路者才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由此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③ 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④因海浪风雪之大,点 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9.①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使这个故事紧凑,结构浑然一体。②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增强了情节发展的张力。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 己”的温暖主题。④引发读者不尽的思考,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作用 。 【解析】 7.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 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两位老人关于大雪的对话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错误,从原文来看,他们的话 语中有对年老的感慨,但并没有无奈的伤感。他们不是对“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而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生命像雪花一样脆弱;人生虽短暂和艰难,但要脚踏实地地去面对、经历。故选 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基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 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 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 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 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的作用,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突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结合文 本内容“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 ‘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 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 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等分析可知,落水者和迷路者才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 指引方向,推动情节的发展。结合文本内容“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 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 说了句:‘点铺子吧!’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分析可知,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 而救人的高贵品质。结合“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等内容分析 可知,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无意救了他们儿子,体现本文的主题“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9.本题考查结尾段落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 面。“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 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 引发读者思考等等。 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结合文本内容“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 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内容分析,与前 文情节互为照应。结合“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 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 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可知,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 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结合“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分析,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引发读者的思考。 四、【2019·四川省高三开学考试】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归 来 女 真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哪!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 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 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他们家的鸭子在水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冯 秋萍还不舍得穿。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①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李 大壮和李强,有座位。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 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择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 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 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 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 想回家过年。” 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李大壮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还生气呢。那也 没办法。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问题是,生气 有用吗?! 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 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竟是孩子啊!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 候的,就是儿子。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 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他还有退路。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 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 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的东西。 ②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 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 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 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挂甲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 了。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 前面,问他:“我二嫂呢?” 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 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是啊,怎么不早 送医院呢?!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止疼片吃完了,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 娘,这才张罗去医院。李大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 早点送来?! 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活得太屈,吃没吃上, 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主任请来主事。 因为村主任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 些事儿吗?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 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 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 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 B.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生,心中愧疚,决定大办丧 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 C.小说主要通过对李大壮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乡村打工者的悲惨 遭遇。 D.过年,原本应该是快乐热闹的,然而在小说中,读者却只能看到让人黯然感伤的一幕,作者通过这样的 故事,以小见大,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 11.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12.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0.D 11.①第一处是对车厢里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车厢的拥挤,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乡村打工者的身份,揭 示了乡村打工者生存的艰难,还起到了营造感伤气氛的作用。②第二处是对车站环境的描写,通过强调冬天 早晨的寒冷,揭示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心境的凄凉,渲染了悲伤的气氛,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2.①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以“回家”为线索,使叙事显得更加集中。②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通过“回家” 这一典型事件和火车上、车站等典型的场景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③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以小见大,以李大壮一家的“回家”来展示乡村打工者群体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④从艺术感染 力来看,回家过年本是一件高兴的事,而李大壮一家的回家却是如此悲惨,对比中更能突出乡村打工者处境 的艰难,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解析】 10.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 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D 项, “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的解读错误,小说聚焦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显 示出真实的艺术力量,表达的是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与真挚的人文关怀。故选 D。 1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和句段作用的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解答本题,首先应细读画线处环境描写的内容,把握环境的特征,然后联系小说的情节,从其对主人公形 象的塑造、氛围的营造、主题思想的揭示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句通过“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过道 上就有站着的了”这些语句可以清楚地知道这是车厢里的环境,突出环境的拥挤,写出农民工生存环境的 极度恶劣;第二句通过“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这是车厢外的环境,采用夸张 的手法,渲染出天气的寒冷,突出一种悲凉的氛围。组织答案时,应遵循规范的答题模式,先指出环境的 特点,然后指出环境描写的作用,做到条理明晰,要点清楚。 1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思路和个性化阅读、创意解读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 意蕴,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 充分酌情给分。结构思路题作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来分析,先概括写了什么,再指出这样写对故 事情节和突出人物形象特点所起的作用。解答本题要联系上下文,从结构、内容、情感角度分析即可。目 要求答“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其实就是要求答“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解答本题,应当明确分析解读 的角度不能局限于一个,应该有多个:既有情节展开角度,又有人物塑造角度,还有主题揭示角度及艺术 效果角度。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使得小说主题充满温情的色彩,特别是能够更好凸显出小说 的人物形象特点,使得小说内容更为具体,通过一家人的回归,表达出一种悲凉的社会问题,写出中国广 大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处境艰难。 五、【2020·全国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里的春天 孙犁 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很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跑着各家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 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啊,卖给咱几个?” 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 我说:“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 我走了出来。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长来找我,说是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家具他也拿来了,就 带我走。我两个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长说:“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 四边去,好种玉茭子。辛苦你了。” 说完,村长笑一笑走了。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 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埝,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 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我想山里的土质坏,还费这么大劲;我家里那三 亩菜园,出产多么大啊,够他娘儿两个吃的了。 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 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 才说:“同志,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 我说:“谈什么呀?” 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 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 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 我问:“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 她狠狠地说:“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人家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 给人家送衣服鞋袜,人家还躲着不见哩。” 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 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们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 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 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 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在挑的时候,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 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 我说:“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她又问:“家里有大人孩子吗?” 我说:“有,一个老婆,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岁了。” 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你的大人孩子,她们在家里不骂 你呀?” 我说:“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 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 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她说:“呀你家里的进步!” 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 女人说:“有人给她种地吗?” 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 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 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 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 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 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 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 这时候,女孩子跑到那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子过 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 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 一九四四年 (选自《孙犁全集》第一卷,有改动)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向年轻的女人买鸡蛋,她却很生气地喊叫着拒绝了,这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她为什么这样生气?从而 吸引读者带着兴趣读下去,一探究竟。 B.小说注重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我”因挑沙土费劲,想到家里菜园出产大够妻女吃的,表现了作为战士 的“我”的人情味,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 C.年轻女人听了“我”说妻子不仅不骂我,还鼓励“我”不要想家后脸红了一下,说“呀,你家里的进 步!”语带讽刺,说明她还没有放下抱怨。 D.小说文风朴实,写的只是山乡日常的田间劳作,却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地表现了同仇敌气抗击日寇、团结互助丰衣足食的时代精神。 14.小说的故事为什么以春天为背景?请简要分析。(★) 15.小说是怎样叙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3.C 14.①便于呈现矛盾,展开故事情节。年轻女人为春天无法耕种而发愁生怨,最终因为八路军帮助而化解 困难。②利于表达主题。春天是耕种的季节,八路军帮助军属耕种,带来春天般的温暖。③寄寓希望之意。 春天是播种粮食和希望的季节,春天军民联手耕种,来日将收获粮食;军民一心抗日,必将收获抗战的胜 利。 15.①设置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年轻女人的丈夫参加八路军,她在八路军帮助下耕种;暗线是“我”参 加八路军,家里在八路军帮助下耕种,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小说的主题。②以“我”的视角 来叙事。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使事件真实可信,增加亲切感。③多用对话形式。用对话交代相关的 情节,以“我”和“她”之口自述自家的事情,使叙事摇曳多姿,避免平铺直叙。④先抑后扬。“她”先是 因丈夫参军不能给家里干地里活满怀抱怨,最后感受到八路军和老百姓一家亲,露出笑容,更好地突出了 主题。 【解析】 1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 C 项,“语带讽刺,说明她还没有放下抱怨”错误,“脸红了一下”说明年轻女人在对比中认识到自己的 “落后”,感到不好意思,说的话表达的是对“我”妻子的称赞。故选 C。 14.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 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 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首先,就情节而言,春天是耕田种地的 季节,可是年轻女人的丈夫参加八路军,家里没有男劳力,偏偏地里又因被水冲而留下石沙,一个女人无 法耕种,这导致她有怨气,小说的矛盾就呈现出来,而八路军出手帮忙,使矛盾得以化解。“上午,你赶得 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 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 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可知便于呈现矛盾,展开故事情节;从主题上考虑,在这个季节里,八路军及时帮助军属解决耕种难题,带来春天般的温暖,“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 挑到地边,堆成土埝,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可知利于表达主题,春天是耕种的季节,八路军帮助军 属耕种,带来春天般的温暖;从春天特殊的寓意考虑,春天代表的是耕种,代表的是希望,“家乡来的人说: 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 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 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可知寄寓希望之意,春天是播种粮食和 希望的季节,春天军民联手耕种,来日将收获粮食;军民一心抗日,必将收获抗战的胜利。 15.本题考查把握叙述视角及其作用的能力。答题角度总结,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作用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作用便于交流感情, 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第三人称,作用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视 角:全知全能视角、有限视角、客观视角。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 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 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这篇小说叙事,从线索安排来看,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帮助女人种地,一条 是家里女人也有别人帮助种地,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使小说情节集中,主题鲜明;从叙事视角来看,运用的 是第一人称视角,“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 他说一切很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跑着各家去买鸡蛋”,其好处是使故事真实可信;从某些故事情节的 呈现来看,小说借助了人物对话,“同志,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谈什么呀”,可知通过对话交代情节, 这样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从构思角度看,小说先写年轻女人有情绪,“没有!还有什么鸡蛋”,后写她开心, “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先抑后扬,利于突出主题。 (二)过关练 一、【2020·黑龙江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乌鸦》(节选) 翟芳桂家的店铺,在埠头区的斜纹二道街,是最招乌鸦的。一是因为门前那两棵粗壮的大榆树,使乌 鸦有落脚之处,再就是她家开的是粮栈。五谷的味道,对乌鸦来说,无疑是诱人的。 乌鸦喜欢群飞,所以落在榆树上的乌鸦,三五只那算是少的。通常,翟芳桂清晨打开店门,会发现榆 树矮了一截,乌鸦好像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你若想让榆树恢复原样,就得舍一把谷子,将它们撒 到树下,乌鸦便纷纷落地啄食。榆树颤悠几下,个头又回去了。 翟芳桂不讨厌乌鸦,首先它们会穿衣服,黑颜色永远是不过时的。其次,它们性情刚烈,不惧寒冷。 到了冬天,那些色彩艳丽的鸟儿,都扑扇着翅膀南飞了,乌鸦却仍在北方的雪野中挺立着。还有,它那粗哑的叫声,带着满腔的幽怨,有人间的色彩,不像画眉、黄鹂、燕子,虽然叫得好听,但太像天上的声音 了,总觉得无限遥远。翟芳桂因为爱乌鸦,有时会偷着撒几把谷物给它们吃,若是被她男人纪永和看见, 他就把她和乌鸦连在一起骂:“有本事自己找食儿去呀,白吃我的,小心烂嘴!”在他眼里,乌鸦穿着丧 服,叫起来跟哭一样,不是吉祥鸟。乌鸦也认人吧,若是先打开店门的是纪永和,不等他驱赶,它们一轰 而起,朝松花江畔飞去。 纪永和厌恶乌鸦,粮栈的生意只要稍差一点,他就会赖在乌鸦身上。为了阻止它们来,他曾爬上榆树, 将乌鸦蛋悉数掏了,再将巢捣毁。乌鸦蛋是绿皮的,纪永和打碎它们的时候,不怀好意地对翟芳桂说:“哼, 藏在春宫里的,就不会是什么好鸟!”翟芳桂想起自己在娼寮的日子,只能叹息一声。乌鸦有记性,它们 被端掉窝后,不再来筑巢,可是那两棵榆树,它们还是恋的,依然一早一晚地光顾。气得纪永和直想把那 两棵榆树拦腰截断。可是树虽然长在他家门前,却不归粮栈所有,是俄国人的。伐掉榆树,等于是在洋人 头上拔毛,纪永和没那个胆子。 纪永和骂乌鸦的时候,也避讳人的,比如在斜纹三道街开糖果店的陈雪卿。她是满人,传说乌鸦救过 清太祖,乌鸦在满人的心目中,就是报喜神和守护神。朝廷里特设“索伦杆”,祭祀乌鸦。满人看见乌鸦, 分外喜欢,撒以五谷,从无伤害。陈雪卿有一件宝蓝色的织锦缎子旗袍,胸前就绣着一双乌鸦。有一回纪 永和骂乌鸦,正赶上陈雪卿来粮栈,她气得扭头就走。纪永和追上去,一迭声地赔不是。纪永和抠门得出 名,但在陈雪卿身上,他不敢不大方。她来买粮,他舍得低价出售。纪永和惧怕的是陈雪卿背后的男人, 因为他是胡匪。其实,几乎没谁见过那个男人。他回到哈尔滨,似乎永远是在夜间,而且进了家也不出门, 待个三两天就走了。平常的人,就只有从陈雪卿生的儿子身上,揣测胡匪的相貌了。那人应该是方脸吧, 小眼睛,蒜头鼻子,长着一张可以吃四方的阔嘴巴。陈雪卿的店面不大,卖的糖又都是阿什河糖厂产的, 单调,生意算不得好,但她吃的穿的,却比谁都精细和讲究。人们背地议论,陈雪卿的糖果店,不过是个 招幌。她真正的财路,在那个神出鬼没的男人身上。他为她送来了大把大把的银子,陈雪卿花钱时,才能 挺直腰杆。就说埠头区吧,自中东铁路修建之后起,这里就是俄国人的天下了。他们开的面包坊、咖啡店、 香肠铺、冷饮亭、鲜花店,去的中国人少而又少,可陈雪卿常去。她夏季的各色旗袍,十几套不止,光冬 季的旱獭皮大衣,就有两件,一件雪青色,一件深黑色。陈雪卿常在周末时,扯着孩子,去商务街口的伊 留季昂电影院,看直接从巴黎和柏林购进的外国电影。这家影院开业之时,翟芳桂恰好从门前路过。看着 影院门口燃起的上千支庆典的蜡烛,翟芳桂心想,要是能跟个知冷知热的人,坐在里面看上一场电影,多 美!在她想来,看场电影不难,而能跟意中人看电影,就难了。 因为纪永和在身后盯着,所以这个早晨,尽管是翟芳桂打开的店门,栖息在榆树上的乌鸦,也只能眼 巴巴地看着装满五谷的屋子。不过,合该它们有口福,正当它们要飞离的时候,陈雪卿出现了。陈雪卿穿着蓝色的棉布旗袍,肩上搭着洋红色披肩,足蹬半高跟皮鞋,把整条街巷踏得有声有色的。纪永和从窗口 发现陈雪卿,连忙抓了两把米,撒到榆树下。乌鸦落地啄食的时候,陈雪卿停下脚步,微笑着看了片刻。 不过她并没有走进粮栈,乌鸦没走,她先走了。翟芳桂见纪永和拉长了脸,知道他在心疼那两把米,很解 气,忍不住笑了起来。 (选自迟子建小说《白雪乌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段,寥寥数笔便把几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 也表现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B.翟芳桂对乌鸦的喜爱,是因为它们“会穿衣服”“性情刚烈”“叫声带着满腔的幽怨”,这实际上反映 出人物的生活情趣、性格特征和心情状态。 C.纪永和讨厌乌鸦,想把家门前两棵榆树伐掉,却因树归俄国人所有而不敢动手,这个细节是为表现殖民 者对中国的掠夺和对百姓的欺压。 D.很少有人见过陈雪卿丈夫的相貌,只能根据他的儿子揣测,陈雪卿吃穿用度和冷清的生意又很不相符, 这些都增加了人物身份的神秘感。 2.纪永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长篇小说《白雪乌鸦》讲述了 1910 到 1911 年哈尔滨鼠疫大爆发期间的悲欢生活,选文作为小说的开头 部分,虽只写到两条街上的几户人家,但也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风貌,结合文章分析,上世纪初哈尔滨的社 会环境有那些特点。(★) 【答案】 1.C 2.①狭隘刻薄,对妻子恶言相向。②愚昧迷信,生意不好赖在乌鸦身上。③吝啬小气,心疼撒给乌鸦的米。④胆 小势利,不敢惹俄国人,刻意讨好陈雪卿。 3.①经济繁荣,随着中东铁路修建城市兴起。②深受外来文化影响,面包房、咖啡店、电影院等事物逐渐 被富裕家庭接受。③满汉中俄杂处,既有民族矛盾又有融合。④社会不很安定,胡匪依然存在并且让人畏 惧。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 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C 项,“殖民者对中国的掠夺和对百姓的欺压”于文无据。纪永和粮栈的生意只要稍差一点,他就会赖在乌鸦身上,榆树是乌鸦栖息的地方,所以他便想砍掉那两个榆树。故选 C。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 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 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纪永和在选文中形象十分鲜明,结合文本分析如下: ①他经营粮栈生意,生意不好时就会骂人,她妻子给乌鸦喂食,他连同她与乌鸦一道骂。可见,他狭 隘刻薄。 ②他的生意不好,就赖乌鸦,因为他愚昧迷信。他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想赶走乌鸦,也想砍掉乌鸦 栖息的榆树。 ③妻子喜欢乌鸦,给乌鸦喂食,他因为心疼那点米,便骂乌鸦,并连同妻子一道骂。体现了他的吝啬 小气。 ④他不敢惹俄国人,也不敢惹陈雪卿,因为他知道陈雪卿有一个胡子老公。可见他胆小势利。 3.此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特点的分析能力。回答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应关注环境描写的具体内容及其 与情节、人物、情感或主题的关系等。小说环境描写有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等作用。 ①“就说埠头区吧,自中东铁路修建之后起,这里就是俄国人的天下了”反映了哈尔滨随着中东铁路 的修建,带来了城市的经济繁荣,从而带动了城市的兴起。 ②“他们开的面包坊、咖啡店、香肠铺、冷饮亭、鲜花店,去的中国人少而又少,可陈雪卿常去”“陈 雪卿常在周末时,扯着孩子,去商务街口的伊留季昂电影院,看直接从巴黎和柏林购进的外国电影”,这里 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原本是外国人的东西,也逐渐被哈尔滨本地富裕家庭接受。 ③“气得纪永和直想把那两棵榆树拦腰截断。可是树虽然长在他家门前,却不归粮栈所有,是俄国人 的。伐掉榆树,等于是在洋人头上拔毛,纪永和没那个胆子。”这里写出了满汉中俄杂处,既有民族矛盾又 有融合。 ④“纪永和惧怕的是陈雪卿背后的男人,因为他是胡匪。”此时的哈尔滨社会不很安定,胡匪依然存在 并且让人畏惧。 二、【2020·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 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空袭威胁着昆明。 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 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 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 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随着警报声响, 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 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 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 法:形如 4n+1 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 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 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 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 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 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 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 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 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 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 1938 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 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 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 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 好无损!这时还没有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 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 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 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 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 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 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有警报时,大学的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没有警报时,市民在菜市上说点“废话”,说明民 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 B.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因为他喜欢清静, 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 C.小说以明仑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孟樾、梁明时、庄卣辰等中国知识分 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D.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 中的冷酷与残忍。 5.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 你的看法。 【答案】 4.C 5.①交代时代背景,反衬战争的残酷。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了蓝天的美,美丽的蓝天与空袭的敌机形成对 比,既交代了时代背景(战争环境),又体现战争的残酷。 ②赞美师生人格的高贵与尊严。蓝天象征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性,在残酷的战争中,师生依然教书读书做学问,彼此间的情谊和关爱未改变,保持了人格的高贵与尊严。 ③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懑。作者写了纯净的蓝天被战争玷污,美丽的蓝天遭遇敌机的侵袭,表达作者对侵略 者的无比愤懑。 ④赞扬昆明人民不向暴力屈服的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 9.①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研究,有严谨的学术精神。孟樾研究宋史,梁明时专研数论,庄卣辰醉心 物理,通过学术研究来实现人生价值。 ②他们教书育人,传承文化。警报声中坚持上课,教“太极图说”,讲数论;敌机轰炸时舍生护卫实验设备。 ③他们在乱世不仅保持了关爱、牺牲、坚韧的人格,还活出了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骨气。把文化传承当作历 史使命,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正义,使知识和文化在战火中得以传承。 ④他们为兴学强国奉献全部心血,将文化和精神代代相传。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表现了知识分子坚 定的爱国情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解析】 4.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 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A 项,“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错。人们在谈论时带着调侃的口吻,他们是不相信抗敌的实力,而 非“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B 项,“因为他喜欢清静,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错。“不愿意参加跑警报” 的主要原因是不放心光谱仪和墙式电流器。D 项,“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错。通过阅读原文可以 分析出,小说情节叙述自然,并没有跌宕起伏之感。故选 C。 5.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景物作用的能力。分析景物作用五方面: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 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环境作用,景物衬托了环境,看其对 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人物作用,景物衬托了人物品格,突 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情节作用,景物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 展的线索物件,景物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点题 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①文章开头写“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 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交代了时代背景,反衬 战争的残酷。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了蓝天的美,美丽的蓝天与空袭的敌机形成对比,既交代了时代背景(战 争环境),又体现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民的戕害。 ②第二自然段的“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此处的“蓝天”时有象征意义的。“纯净”的不止是蓝天,更是昆大师生美好的品格和人性,是一切美好的事物。“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 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 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 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在残酷的战争中,师生依然教书读书做学问,彼此间的情谊和关爱未改变,保持了人格的高贵与尊严,侧 面赞美了师生人格的高贵与尊严。 ③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懑。作者写“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 天和瑰丽的白云”,纯净的蓝天被战争玷污,美丽的蓝天遭遇敌机的侵袭,昆大师生以及昆明人民不得不跑 空袭,躲避敌机的轰炸,甚至有人因此而牺牲,“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 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 地望乡之鬼”。“玷污”一次表达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懑及厌恶。 ④文章结尾处“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 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的描写,“蓝天”象征着包括昆大师生在内的昆明人民的 顽强品质。“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此处描写赞扬了昆明人民不向暴力 屈服的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 6.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赏析能力。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或揭示文章主旨, 或表达作者情感,或有着丰富内涵。常见的有如下几类: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揭旨明理的议论句、观点鲜 明的抒情句、语意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 首先理解“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提示出对象是文本中的“知识分子”,而“民 族的脊梁”则说明需要分析出他们身上的优秀品格。 首先,从治学精神来看,“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 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 有人移动”“ 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 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 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身处乱世时代,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研究,有严谨的学术精神。孟 樾研究宋史,梁明时专研数论,庄卣辰醉心物理,他们都通过学术研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知识 分子教书育人,传承文化。警报声中坚持上课,教“太极图说”,讲数论;敌机轰炸时舍生护卫实验设备, 他们的精神可嘉,值得所有人学习。“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 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 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 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 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以庄卣辰为代表,他们在乱世不仅保持了关爱、牺牲、坚韧的 人格,还活出了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骨气。他们把文化传承当作历史使命,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正义,使 知识和文化在战火中得以传承;这些知识分子们为兴学强国奉献全部心血,将文化和精神代代相传。这是 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表现了知识分子坚定的爱国情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楷模,所有 人都应该向他们学习。 三、【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旅伴 陈忠实 在同一车厢的同一隔间里,两位旅客同时找到了自己的铺位,都是下铺。他们谁也顾不得瞧对方一眼, 忙着把随身带上车来的大包小包塞到货架上去,然后坐到车窗跟前来,火车启动了。 他们先后坐下,掏烟,点火,嘘出一口浓烟,上车时的紧张忙乱情绪舒缓下来,这时才转过头来,打 量坐在对面的旅伴。两人的目光一经相遇,几乎同时惊奇地叫起来: “啊呀!是你----” 这两个人,是高中读书时的同学和朋友。一个被同学们公认为数学王子,一个号称文学天才。现在, 二十多年以后,数学王子已经是国防尖端学科的研究人员了,而文学天才也已是当代颇有点名气的工业题 材的作家了。二十多年前,他们同时爱上了班里一位名叫东芳的女生,那是个聪明而又动人的窈窕姑娘, 大伙叫她东方美人,她是他俩心中的女神……这两个朋友也不能超凡脱俗,朋友关系破裂了,结下了怨。 而时间的流水似乎可以冲散一切感情的烦忧。现在,当他们在列车上握手、拍肩的时刻,心中虽然还有那 么一点不可言状的别扭情绪,却终究为理智所主宰了——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哇! 一阵闲聊之后,作家首先从尴尬的情绪里超脱了,豁达地说:“东芳现在好吗?”"怎么......你?”军 事科学工作者惊奇地睁大了眼睛,“她不是嫁给你了吗?” 这样——真是哭笑不得——他们才相互闹明白,谁也没有娶到东方美人,二十多年的误会,都以为对 方和她结合了。 “噢!原来如此……”作家感慨起来,动情地说,“我当时感觉出来,她更喜欢你,说你聪明、冷静。 她说她母亲不喜欢搞笔墨文学的人,容易招灾惹祸……二十多年了,我一直以为你们生活在一起……”“嗨!哪能呢……”科学工作者淡淡地笑笑,“我当时判断出她更喜欢你。她常当我的面说你开朗、浪漫,有诗 人风度.....说我太死板……” 火车在宽阔的北方原野上奔驰。大片大片的金黄的油菜间缀在一望无垠的碧绿的麦田里,一排排白杨, 从窗前掠过去,远处的山峦迷蒙在淡灰色的雾霭里。田野里春的温馨气息灌进敞开的车窗里来了。 “我毕业以后,家里太穷了,‘瓜菜代’也维持不住,舅舅把我带到青海,进了地质勘探队。我肩上 扛着标杆,爬遍青藏高原,兜里总没有忘记装着一本稿纸……我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第一次萌动的爱情 却同时结束了!” “我毕业后参军了。当了两年兵,从部队上了大学,再回到部队。在戈壁滩上‘隐居’了二十年,已 经与‘尘世’隔绝了。那年回家探望父母,听人说她和小赖子结婚了,我坚决不信.....” “我也听说过她和小赖子结婚的话,也是不信。”作家证实说,“她怎么能嫁给他呢?那么一个猥猥琐 琐的侏儒!” “看来是真的嫁给他了。”科学工作者说,“他虽然猥琐,可他当时比你比我都更优越。他当了汽车 司机,走南闯北,能弄到别人弄不到手的‘进口’物资,别忘了当时是困难时期……不过,我总不愿意这 样想。” 作家显然激动了,创作的灵感顷刻之间激荡起来了,回味自已经历过的生活,心情往往按捺不住。他 拉开手提兜,取出一瓶酒,用牙齿揭掉瓶盖,在两只喝水的杯子里斟上酒。科学工作者也急忙取出罐头和 香肠,摆到小桌上。 “我们都犯了 一个错误……”作家用富有哲理的口气说,“把一个俗不可耐的女人看得太神圣了!” 说罢举起酒来。 “可笑的是……”军事科学工作者冷静地说,“我们之间因此而曾经互相妒恨!”说罢也举起酒来。 火车正以风驰电掣般的气魄,在北方的原野上疾进……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中的“旅伴”既是指两个人这一次火车上的旅行,也是指两个人共同经过的人生之旅。 B.“女神”最后选择了汽车司机,暗示了所谓的“女神”是一个庸俗、追求金钱、心机深沉的女人。 C.文中“作家”和“军事科学工作者”都没有具体的姓名,说明故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典型性。 D.文章在讲述一个情感故事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对过去时代的反思,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8.小说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9.文中的作家开朗、浪漫,军事科学工作者冷静、严谨。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请简要分析。【答案】 7.B 8.第一处:①在结构上呼应开头、结尾,引出了对北方原野景色的描写。②烘托人物心理,暗示两人打开了 心扉,为后文两人交流各自人生经历作了铺垫。第二处:①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暗示两人尽释前嫌和时代快 速发展。②以景语作结,使小说意味深长。 9.①语言描写。作家语言多带感慨,抒情意味浓厚,如“我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科学工作者语言冷静, 陈述事实较多。②神态描写。作家情感丰富,如“动情地说" ;科学工作者平静理性,如“淡淡地笑笑”。③携带 的物件描写。作家带的是酒,科学工作者带的是罐头和香肠,一个着眼于情绪表达,一个着眼于现实需求。 【解析】 7.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一步,浏览选项,标考查点。把与“思想内容”“艺 术特色”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画出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 内容的名称。第二步,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注意选项带出的要点是否有原文依据。第三步,对比排除, 确定答案。根据“原文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原文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艺 术特色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B 项,“说明了这个女性是一个庸俗、追求金钱的女人”分析错误,在生活困难时期,选择物质充裕的 生活,这是一个特殊时代下产生的悲剧,本无可厚非。“心机深沉”从文中并未看出。故选 B。 8.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本题考 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渲染、烘托、营造某种氛围;引出下文,为下文内 容做铺垫;交代人物身份、人物活动背景场所;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深化小说主 题;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分析两处景物描写,主要结合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不同的作用:一处在文章中段,是两个人二十多年 误会澄清,彼此都很激动后,此时的景物描写“火车在宽阔的北方原野上奔驰”主要有与开头呼应、引出 下文、衬托人物心理的作用,内容上也能使紧张的情节得以舒缓,为下文两人敞开心扉畅谈做铺垫。。第二 处在文章的结尾,文尾的景物描写除了与前文的呼应外,主要是暗示主题,在表达效果上起增强小说韵味 的作用。 9.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 写和侧面烘托,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描写,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 人物形象的手法。 本文中对作家和军事科学工作者描写主要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来表现。直接描写,如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如“噢!原来如此……”“作家感慨起来,动情地说”“科学工作者淡淡地笑笑”;可以看出作家 情感丰富,语言带有抒情特点,动作表情也更丰富,而科学家则较为冷静内敛。间接描写,主要通过他们 携带的物件描写来侧面展现两个人不同的性格,如“作家显然激动了……他拉开手提兜,取出一瓶酒,用 牙齿揭掉瓶盖,在两只喝水的杯子里斟上酒。科学工作者也急忙取出罐头和香肠,摆到小桌上”,一个浪漫, 一个务实。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四、【2019·山东省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 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 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 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 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 ,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 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 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 他们商量。 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 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 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 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 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就想开发,但村里没钱,投资 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 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投资,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 每天也可以挣几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 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 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 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搓手,不停地说: 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 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 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 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一路上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 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 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 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 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 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 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 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 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 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 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代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 情地开展扶贫工作做了铺垫。 B.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他 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两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 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 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11.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2.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0.D 11.①突出高阳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年又春想去扶贫相呼应,也与后文该村受到破坏的情景形成对比。②高 阳山美丽的秋景,象征扶贫工作的成功,衬托年又春内心的满足和喜悦。③暗示高阳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 现状,渲染下文悲凄的氛围。忧伤:小说书写了一个忧伤哀婉的爱情故事。三奶奶新婚不久便了失去丈夫, 她只能把爱留在思念中,最后连想去丈夫牺牲的地方看看的愿望都难达成。 12.①“缝山针”既是一件雕塑,又暗寓对高阳山环境进行修补。②“缝山针”是主要人物年又春反思的 产物,体现了他勇于反思、敢于直面自己错误的精神。③由开发高阳山到“赠针缝山”,构成了小说的主要 情节。④“缝山针”预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凸显了小说主题。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 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 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 “一项”,立足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 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错,高阳村并非新时期农村的典型, 作者也并非以此展现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故选 D。 1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具体考查环境的描写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 位置来分析作用。 首先分别明确三处环境描写的特征,然后分析其作用。①处描写出高阳村自然环境的优美,在情节上 引出年又春想去此地扶贫的原因,在结构上则与后文该村被破坏后的环境形成对比。②处写高阳山上的美 丽景色,出现在年又春初步扶贫后的秋天,火红的柿子象征着扶贫工作的成功,同时与后文“他又一次醉 了”相映衬。③处写高阳村深秋的悲凉萧瑟,写出了村子自然环境被破坏的现状,同时为下文写高小根媳 妇之死渲染悲凉的氛围。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作用题通常联系小说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小说主旨和联系读者的阅读感受作答。 首先应明确题目的含义,“缝山针”既是雕塑,又暗指对高阳山环境进行修补。然后结合小说的人物形 象、情节、主题进行分析。从人物形象上看,“缝山针”是年又春所赠,以“缝山针”为题,体现出年又春 勇于反思自我,正视自己错误的品质。从情节上看,以“缝山针”为题,暗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从主题 上看,以“缝山针”为题,可以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 五、【2020·黑龙江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狩猎 阿来 军分区的侦察参谋,银巴;农牧局的小车司机,秦克明;我呢,专业给文工团歌手填写歌词。我们是 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因为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更何况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几乎我们渴望到 手的飞禽走兽都受到法律保护了。 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 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 我们坐下来歇气,突然,一只獐子从棚子里飞蹿而出,连银巴也来不及举枪就蹿下山坡了。它站在对 面一座孤立的小山冈上向我们瞭望,距离太远了,超过了枪的射程。 天很快就黑了。还有只獐子在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银巴说:“要出来你就出来吧。” 不久,那獐子果然就从一团灌木后探出了脑袋,双眼十分明亮。我端起小口径运动步枪,瞄准致命的额头 的中央。勾动枪机,一声枪响,獐子纵身跃,黑暗中传来一串树枝摇动的声音。 “是只母獐。”秦克明很有把握地说。 “算了,睡吧。”我躺上了吊床,秦克明裹件大衣半倚在底下藏过獐子的松枝上,银巴钻进了睡袋。 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方。 轰然一声枪响,把我从似梦似醒的状态中彻底震醒了。“麝香!”银巴端起枪大叫,显出一副极不平 静的样子:“我都看到它的獠牙了!” “公獐子都有獠牙,它们的肚脐眼就是价比黄金的麝香。”我觉得他大惊小怪。 而经常为一点小事神经过敏的秦克明这时倒过分平静了。 他们两人重新拨燃火,默无声响地喝起酒来了。 我的吊床在轻轻地左右摇晃。他们好像有心事。而我能深入他们的内心吗?我们只是在狩猎时建立起 的一种短暂的伙伴关系…… 终于,那些松鸡嘎嘎地叫开了,天就要亮了。雨仍然下着,雨水渐渐被天色照亮,被雨水淋湿的树叶 也被渐渐照亮了,那是一种柔和、纯粹、圣洁的光亮,竟然令人产生置身于仙境的感觉。 我们附近的潮湿的泥地里,一夜之间长出了蘑菇!银巴说:“我打个赌,你吃不完这些蘑菇。”说完, 他就提枪钻进了树林。果然,周围地上,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最多半个来小时, 一群蘑菇又破土而出了。 我们背后突然传来羊子似的哀叫声。 一声,两声,焦灼、悲哀、凄凉。那羊子似的叫声渐渐近了。终于一只母獐子从雨水中走了出来,它 被雨水完全淋湿了,丰满的乳房里奶水自己渗漏出来。看来,它很久没有给幼獐喂奶了。 棚寮深处的干枯松枝底下传出了一个幼獐的声音,它和我们悄然过了一夜而我们竟然毫无知觉。我们 两人同时跃起扑向那堆松枝,底下传来一声惨叫。我们抱出那只哆嗦不已的幼獐,它的一只腿在我们的扑 击下折断了。那只母獐仍然在前后左右奔窜跳跃,用越来越凄凉的叫声搅得我们心烦意乱。秦克明端起了 他的猎枪,子弹射到獐子的脚下,掀翻了一大片泥土,獐子也被翻了个肚子朝天,滚下了山坡。 我们两个一人削好一个桦木片,再把这木片当成夹板固定到幼獐的断腿上,用不久就会腐烂的棉布条 扎好。棉布条用去了我内衣上的两个袖口。 也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 银巴回来了。他遇见一只狼吃掉了昨晚那头麝香,他又打死了那头狼。他把那只麝香捣出来,放在我 们面前,他想我们会吃惊的。后来倒是他吃惊地看到我们把饼干泡软一点点喂那只小獐,呆立一阵,从我 手中接过茶缸细心地喂了起来。 小獐子像小羊一样叫了一声,真像是小小羊羔的声音。我禁不住也学叫了两声。“不要叫了,”秦克 明说,“母獐子就要来了。”我和银巴大笑起来。说话间,母獐真就来了,我们听见它穿过树林时一路碰 掉露水的声音,很快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一伸手摸枪,它就跳开了。秦克明说:“叫它来吧,没听说过哪个真正的猎手要杀喂奶的东西。”我和银巴又笑,听从他的吩咐 放下了枪。 我们躲到低处的一个山洼里,并肩在温煦的阳光中坐了下来,等那只母獐来领走它的孩子。突然,秦 克明说:“看哪!”我们抬头仰望,先看到山包上棚寮的剪影,继而看到那头母獐正在给受伤的小獐子哺 乳。此情此景确实有些令人胸口发紧发热。 银巴对獐子挥挥手,说:“回你家里去吧。我们也要走了。” 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 (选自《阿来作品集》,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注重伏笔、照应。如开头交代“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后文写发现公獐时三人分别“极 不平静”“觉得他大惊小怪”“过分平静”,具有逻辑合理性。 B.小说略写公獐,详写母獐;写母獐,略述天黑时在棚子周围逡巡不去的情形,详写天亮后在雨中哀叫着 接近幼獐的样貌。这样处理,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C.银巴是军分区的侦察参谋,打死了吃掉公獐的狼;“我”是文艺工作者,秦克明是小车司机,枪法都不 够好,不能命中,所以母獐两次逃生。这样写,切合人物的身份。 D.小说语言自然而不求绚丽,简约、朴素而充满艺术魅力。如写蘑菇雨后生长,“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 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描写得细微、贴切,富有动态美。 14.小说多次写到森林的景物环境、天气状况等,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 15.小说围绕“狩猎”设置三人狩猎的经过和獐子命运变化两条线索,使作品主题意蕴丰厚。请结合作品 简要分析。 【答案】 13.C 14.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的环境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③使狩猎时不同 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④有象征、隐喻的意义,有利于表达主题。 15.①三人本是相处不深的短暂的伙伴关系,但在狩猎的过程中三人的思想情怀、价值观逐渐趋同。这个 故事启发读者思考人与人之间如何越过隔阂,进入彼此的内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关系。②公獐、母獐对幼 獐充满爱意,母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幼獐。獐子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执着而深沉的情感,启发人们用 心灵体察动物的情感世界,深入认识万物共生的世界。③人的关系随着獐子命运的变化而改变,是动物灵 魂深处的爱意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体认。【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 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 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正确的一项”。 C 项,“枪法都不够好,不能命中”分析错误。随便举一例,从秦克明的话“叫它来吧,没听说过哪个 真正的猎手要杀喂奶的东西”可以看出,这反映的是他们人性的善良。故选 C。 14.本题主要是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一般答题思路:运用什么手法(手法判定),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 (景物特点),对什么人物(情节、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题干中的“多次写到”要特别注意,说明不同 地方的景物描写有不同的作用。如“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 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 的棚寮”主要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的环境特征;“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 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 方”“终于,那些松鸡嘎嘎地叫开了,天就要亮了。雨仍然下着,雨水渐渐被天色照亮,被雨水淋湿的树叶 也被渐渐照亮了,那是一种柔和、纯粹、圣洁的光亮,竟然令人产生置身于仙境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时候, 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我们躲到低处的一个山洼里, 并肩在温煦的阳光中坐了下来,等那只母獐来领走它的孩子”“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满眼 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这几处的环境描写都带有人物的主观感受,起到渲染气氛,烘 托人物的心理状态的作用;同时环境描写和天气状况变化的描写也暗示时间的推移和变化,使狩猎的不同 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最后两处描写天气变晴,太阳出来,温暖和煦,还有象征隐喻的意义,表现 人物人性的善良,有利于表达主题。 15.本题考查分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先通 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主题和情感。然后仔细阅读题干,根据题目要求再回归文本,找出题目要 进行探究阅读的部分,结合文本内容,从文本的主题内容、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抒情表达等几个方面进 行探究即可。题干要求分析小说是如何围绕“狩猎”设置三人狩猎经过和獐子命运变化两条线索,使作品 主题意蕴丰厚,是对小说主题的考查,可分别从三人狩猎和獐子命运变化两条线索角度分析。可从狩猎经 过谈人的关系,从獐子命运谈生命与爱,从两者关系谈动物之爱对人的启迪。如三人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 猎伙伴,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但在狩猎过程中三人的思想情怀、价值观逐渐趋同,表现了人与人应该越过隔阂,进入相互的内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关系。公獐、母獐对幼獐充满爱意,母獐甚至冒着生命危 险照顾幼獐,表现了动物的情感世界和人一样,认识万物共生的道理,同时动物的灵魂深处的爱意也推动 了人的互相理解和体认。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