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10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练)
(一)热身练
一、【2020·福建漳州市教育局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搬迁户
侯文秀
昏昏沉沉的天,雨急切地下起来,很细但寒气十足。下了一阵,停了,隔了一阵,又莫名其妙地下起
来。
迷迷糊糊中,赵明娥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雨声又将她从浅梦中惊醒。
赵明娥躺在床上,试着挪一下脚,一股钻心的痛瞬间弥漫开来。咋办,都这个点了还是无法下地。赵
明娥无助地睁大眼睛,一会儿望望屋顶,一会儿看看窗外,光线正渐渐变暗。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自言
自语:王书记今天怕是不会来了。
在惨白的灯光下,赵明娥心里破天荒地盼望王书记的身影。她在心里为他找了种种借口,有可能是路
上堵车,也有可能是加班,还有可能是陪家人。或许压根就不愿再来了。
赵明娥在心里感到悲哀,肚子越来越饿。在厚厚的棉被下,手脚依旧冰凉。她用力拉了拉棉被,闭上
眼睛,听听是不是有脚步声传过来。可除了雨声外,她什么也没听到。
赵明娥努力闭上眼睛,心想听天由命吧。
这可是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几辈人都住在这里。虽然房子破旧,老伴儿前年也走了,儿子外出打工多
年杳无音讯,但她觉得这里就是她的根。
可是没想到,去年村里来了个中年男子。听村主任说,他是王书记,是上面派下来的第一书记。看到
她家的境况,王书记主动嘘寒问暖,并问她有什么要求。她措手不及,急忙辩解,没,没什么困难。可后
来王书记还是把她定为贫困户,给她办理了低保。说她是空巢独居老人,理应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
最近,王书记告诉她,她现在的房子很不安全,已为她申请了住房保障。只要她接受贫困户易地搬迁,
就可以早日住进去。新房离她这里很远,现在住在半山腰,新房修在村西的平坝上,那里是整个村的集中
安置区。这几天王书记天天带着礼品来看她,给她讲搬迁后的种种好处。水不用担,柴不用拾,生活起来
非常方便。
可她一门心思想住老房子,因为熟悉了这里的味道。就这样王书记来了一次又一次,她都不愿领情,
依旧坚守在这所老房子里。她纳闷,王书记又不是神仙下凡,为什么要如此帮她,和她非亲又非故。加上
大半辈子好强的她,不承想到老了还让别人看笑话。自己有手有脚,不能去占国家的便宜。
可没料到的是,昨天去山坡上拾柴,回来途中摔倒了,当时硬是拖着腿回了家。今天一大早醒来两条腿肿得像萝卜,动也动弹不得。关键是周围的几个邻居都早早搬到集中安置区去住了,这下有个什么情况,
连个照面的人影也看不到。
赵明娥有点儿后悔,不该不听王书记的话,不该不听村主任的话,不该不听左邻右舍的劝。这倒好,
估计饿死在家也不会有人知道。
不知为什么,此刻王书记成了她心里的救命稻草。可今天是周末,天气又如此恶劣,一大早就开始下
雨。
外面雨声更大了,夹杂着风声。风从窗户的缝隙挤进来,割在脸上,像被人无情地扇了一记耳光,生
疼生疼的。
她骂自己:活该!
赵明娥绝望地闭上眼睛,睡吧,睡吧,就这样永远地睡过去吧。
正在这时,有人敲门,门吱呀一声,进来一个湿漉漉的身子。一看,正是王书记。他上气不接下气,
说:“赵大娘,今天真不好意思,过来晚了。单位有事,临时安排加班,我一忙完就赶过来了。”
他从塑料口袋里拿出保温桶,又道:“赵大娘,还没吃饭吧?这是我爱人炖的汤。想您年纪大了,多
喝点儿汤补充营养,就顺道带过来了。下午我还去给您配了一个老年机,方便您有事随时联系我。”
说完,他用碗盛了汤,递给赵明娥。
赵明娥吃了大半,才想起问道:“王书记,你吃没?”
“吃过了,吃过了。”
一切安顿好后,王书记又匆匆冲进风雨之中。
王书记走后,赵明娥一脸沉重。村主任之前曾告诉她,因为她坚持住在危房里,他被阳光问廉问责,
之前所有的努力都被化为泡影,成了媒体的追责对象。村主任还说,王书记的孩子在外地读高三,正处在
青春叛逆期,最近成绩下滑了不少。几个月回来一次,关键是回来还见不到他。因为天天在村里扶贫,他
与家人见面的机会太少太少。扶贫的任务很重,除了她之外,还有八户具体负责的贫困户在等着他。
打开电视,里面正在播《第一书记》,赵明娥脑海中闪现的却是小个子、戴着眼镜、皮肤白净的王书记
的模样。赵明娥内疚极了,摸起枕边的新电话拨给王书记。她听到电话那头有人问:“王书记?这阵子还
在吃饭。”赵明娥哽咽着,良久,用尽所有的力量,对着电话,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说:“王书记,我同意
搬!”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寒夜里阴雨的描写,为人物活动创设了特定的背景,渲染了阴冷的氛围,烘托出赵明娥孤独、焦虑和失落的复杂心情。
B.王书记雨夜中给赵明娥送来炖汤和老年机,照应了上文王书记对赵明娥的关心照顾,使小说情节波澜起
伏,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小说对赵明娥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揭示了她从无助、期盼,到失落、后悔,转而惊喜、内疚,最后感
动、理解的心理变化过程。
D.小说以“最后一个搬迁户”作为标题,既交代了故事中人物的特殊身份,暗含社会背景,又设置了悬念,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王书记这一形象的。
3.小说中的两处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言行描写。通过王书记对赵明娥暖心问询、贴心帮扶,体现了他关爱群众;②人物映衬。以赵明娥的
回忆和村主任的叙述,映衬王书记主动作为,一心扑在工作上。③环境烘托。以王书记在寒夜的风雨中看
望贫困户,表现他关心困难群众。
3.①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插入赵明娥对王书记帮扶的最初的态度及自己摔伤的内容,照应赵明娥对
王书记到来的盼望,并推动情节发展;②拓宽视角,丰富人物形象。插入王书记因贫困户易地搬迁面临压
力及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容,从侧面表现王书记的公仆情怀;③丰富情节,表现小说主旨。两处插叙,丰富
了小说的情节内容,表现王书记情系百姓,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
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
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
得出答案。B 项,“使得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分析不正确,照应是使情节更连贯完整,结构紧凑,并没有使
情节波澜起伏的作用。故选 B。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的能力。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
种,直接描写又叫正面描写,是指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间
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可以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也可以借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性语句,还可以通过
作者的议论。在回答本题时,首先指出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然后列举文中体现这些手法的事例,最后概
括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即可。“看到她家的境况,王书记主动嘘寒问暖,并问她有什么要求……可后来王书记还是把她定为贫困户,
给她办理了低保。说她是空巢独居老人,理应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最近,王书记告诉她,她现在的房子
很不安全,已为她申请了住房保障……这几天王书记天天带着礼品来看她,给她讲搬迁后的种种好处。水
不用担,柴不用拾,生活起来非常方便”,后来,王书记在寒冷的雨夜送来自家做的热鸡汤,还给赵大娘配
了一个老年机,方便赵大娘有事随时联系,通过对王书记的言行描写,表现了他对赵明娥暖心问询、贴心
帮扶,说明他关爱群众。“昏昏沉沉的天,雨急切地下起来,很细但寒气十足”“外面雨声更大了,夹杂着
风声。风从窗户的缝隙挤进来,割在脸上,像被人无情地扇了一记耳光,生疼生疼的”,这是环境描写,小
说通过环境描写烘托王书记在寒夜的风雨中看望贫困户,表现他关心困难群众。“村主任之前曾告诉她,因
为她坚持住在危房里,他被阳光问廉问责,之前所有的努力都被化为泡影,成了媒体的追责对象。村主任
还说,王书记的孩子在外地读高三,正处在青春叛逆期,最近成绩下滑了不少。几个月回来一次,关键是
回来还见不到他。因为天天在村里扶贫,他与家人见面的机会太少太少。扶贫的任务很重,除了她之外,
还有八户具体负责的贫困户在等着他”,这里,通过村主任的介绍和赵明娥的回忆,映衬王书记主动作为,
一心扑在工作上。综上分析,本题从王书记的言行、环境烘托以及他人映衬等方面,结合具体事件回答即
可。
3.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找到小说中的两处插叙,然后结合小说的情节
分析这两处插叙的作用。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或解释说明的作用;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使
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通过插叙来回忆以往发生的事,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回答时,先答
出插叙的作用,然后结合小说情节、人物、主题分析其主要表现。
本题,第一处,插入赵明娥对王书记帮扶的最初的态度及自己摔伤的内容,照应赵明娥对王书记到来
的盼望,并推动情节发展。第二处,插入王书记因贫困户易地搬迁面临压力及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容,从侧
面表现王书记的公仆情怀。这两处插叙,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表现王书记情系百姓,彰显了小说的主
题。
二、【2020·辽宁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跑步鱼
蔡楠
白洋淀沟壕众多,水质清新,水草茂盛。古往来承包了几条沟壕养鱼。别人养鱼投放玉米、豆饼、颗
粒饵料,而古往来割沟壕边上的水草,捞大淀里的窄菜,捕沟渠里的螺蜥来喂养。鱼自然天养,膘厚肉肥。
别人在入冬之前都将鱼捕猎一空,而他却让鱼在淀里过冬。第二年河开时节再集中出鱼,价格倍增。古往
来凭这绝招率先在淀边富了起来。年轻的村主任鱼篓带人来向他取经,他数着票子说,没什么诀窍,就是万事你得动脑子,还得猫腰撅
腕去干!我爹当年就是这样干的。鱼主任,我爹古树桐你知道不?渔民合作社那会儿,他被县上授予农民
养鱼专家,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呢!
鱼篓见古往来把话题岔开了去,黑着脸带着一群人走了。等大伙儿都偷着学会用自然饲料养越冬鱼,
古往来却在大淀的港道上开始用网箱养鱼。这回他投放的饵料是高价科技饵料,当年养殖,当年出鱼,再
不进行过冬管理。200 亩网箱一年下来,古往来轻轻松松赚了十几万。几年过去,古往来在村头盖起了三层
小楼。
早上太阳在淀里升起时,古往来常爬上楼顶眺望他的网箱群。那时候,他的网箱群已成了白洋淀的一
景。远远望去,网箱错落有致,木桩点缀其中,晨曦里,鸥鸟鸣叫,在木桩上引吭高歌。忽然有游船奔过,
鸥鸟一声呢喃,嗖地一跃直插蓝天。待船艇远遁波涛散尽,鸟们就又悠然飞回。
这时,早起的村主任鱼篓总会踱到古往来的小楼跟前,嘻嘻地说道,往来叔,又自我享受呢?嗨,你
是赶上好时候了,这要是在老年间,你准成了咱村的秋邦宗!
秋邦宗是村里大财主,有钱有船有势力,刚解放就被当成渔霸镇压了。
古往来见村主任把自己比作秋邦宗,脸一下拉得很长,拉成了一双长手,那手恨不得化成巨掌,狠狠
掴在鱼篓脸上。但古往来嘴里还是支吾着,鱼主任你说笑了,我可不是秋邦宗,我是古往来。主任嘴别管
说笑,你要吃鱼就自己去逮,去钓,咱自己养的,随便!
鱼篓嘿嘿答应着,就走下码头,解开他的快艇,点着火,一溜烟钻进了大淀深处。
日子就在富足中水一样流过。突然有一天,村主任鱼篓开着快艇拉着几个干部模样的人来到古往来高
高的窝棚前。古往来坐在窝棚上,将老腿垂下来,在风中晃悠着说,鱼主任终于肯来了,你是逮鱼呢还是
钓鱼呢?咱自己养的,随便!
鱼篓立在快艇上,脸仰起来说,老古,我不逮鱼不钓鱼,我是来拆你这网箱的!这是县农综站马站长,
他是带着上级精神来的!
被称作马站长的人从文件袋里掏出红头文件,给古往来抖落着,网箱养鱼不可取,鱼的粪便和残饵污
染水体,还阻碍水上交通,得取缔!
古往来两条腿不晃悠了,他咚的一下跳到鱼篓的快艇上,一把薅住鱼篓的脖领子,鱼篓子,我早知道
你对我有意见,有意见你明来啊,有意见你明来啊,用不着用汉奸这一套!前些年你喊我秋邦宗,我看你
就是汪精卫!
鱼篓一俯身,挣脱了古往来,反身将古往来的胳膊拧到了背后,古往来你老小子劲儿不小哦,可惜用
错了地方。网箱限你三天拆除,三天之内拆除给你补助,三天之后不拆,将你带到县里办学习班!老古在窝棚里睡了三天。三天后,网箱依然星罗棋布。
鱼篓没有食言,他带着人来了,先是拆了古往来的窝棚,然后将古往来真的带到县里去办学习班了。
半月后,古往来才回来。他急匆匆地划着小木船来到他的渔场。渔场完全变了样。星罗棋布的网箱和
梅花林般的木桩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溜大铁箱子。铁箱子一字排开,每个铁箱子都安着一个气泵。
气泵将铁箱子里的水不停地朝同一方向推动,天性逆流而上的鱼儿便奔跑起来。望着以前懒散不动的鱼儿
变成了跑步鱼,古往来蹲在那里不停地用手机拍起小视频。
小视频里鱼儿上下跳跃,竞相奔跑,跑着跑着就没了影儿。鱼没影了,小视频里出现了人影儿,是从
后面闯进镜头的倒影儿。古往来回头一看,是鱼篓,马站长,还有几个拿着玻璃仪器的人。
鱼篓子,你个混——古往来还没把“蛋”骂出来,马站长就堵住他的嘴。马站长说,老古啊,鱼主任
可是为你的鱼操了不少心啊!先是帮你捕鱼圈养,然后带人替你拆除网箱和木桩,将渔场改为了鱼塘,再
然后请来了北京的专家为你设置了绿色环保的跑道养殖,将捕捞的鱼又放回跑道。了不得噢——你看,鱼
的粪便和残饵,让气泵推动着集中在一起,从水底抽上来,沿循环管道聚集到岸上,在那里进行生化处理
后,变成有机肥,直接浇灌鱼塘边你栽的果树了。你说神奇不神奇啊?
古往来抽了一下自己的嘴,攥住鱼篓的手,侄子,我才是混——。鱼篓用力抽出手来,从怀里摸索出
一沓钱,往来叔,你看这是县上给你的补助,你虽然办学习班了,但在限定期限内拆除了网箱,补助还是
有的!
古往来哪里好意思接钱,吭哧着说,鱼主任,你就和马站长请专家喝酒吧!现在不用,等你的跑步鱼
上市以后,再喝酒不迟!鱼篓说。
对了,你这可是咱雄安新区第一家跑步鱼呢!鱼篓又说。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古往来在太阳升起时爬上楼顶眺望他白洋淀里的网箱群,这段景物描写衬托了古往来的惬意与
自豪感,起到舒缓小说叙事节奏的作用。
B.村主任鱼篓将发家致富的古往来比作往昔村里的大财主秋邦宗,而古往来则将村主任鱼篓比作汪精卫,
这反映出他们两个人互相看不惯,互不服气。
C.小说运用补叙手法,借马站长之口交代了鱼主任为古往来的鱼操了不少心的具体事由;这样写解开了上
文古鱼二人矛盾的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
D.小说结尾点明“这可是咱雄安新区第一家跑步鱼呢”,这样写呼应标题,升华主题,紧扣新时代农业生
产建设保护环境和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5.小说中的古往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小说写“拆网箱、办学习班”这一事件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答案】
4.B
5.①勤劳能干。利用白洋淀的有利资源,实施鱼的自然天养,抢占先机敢为人先,发家致富。②精明小有心
机。心里有小算盘,不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已天养鱼儿的成功经验。③感恩明理。他被村主任设“计”而将
“渔场”改为技术更先进的“鱼塘”,获悉真相后,主动认“混”,不拿补助钱,这体现了他对政府鼓励政
策的支持,对关怀他的“村主任”等人的感激,可见他是个有觉悟的明理人。
6.①从情节结构看,“拆网箱、办学习班”这一事件起到突转情节,制造波澜的作用,通过写古往来与村
主任鱼篓“拆”与“不拆”的矛盾纠纷,使情节进-步发展,充实故事内容,增强悬念感与戏剧性。②从人物塑造
看,“拆网箱、办学习班”这-事件具体表现了村主任鱼篓爱民、亲民,善于做工作的特点,也写出古往来
憨直朴厚的个性。③从主题思想看,“拆网箱、办学习班”这一事件旨在展现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中党和政府
科技支农、科技兴农政策的深入实施,使主题更为鲜明、厚重。
【解析】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
B 项,“这反映出他们两个人互相看不惯,互不服气”错。村主任鱼篓将发家致富的古往来比作往昔村
里的大财主秋邦宗,有委婉批评之意。古往来将村主任鱼篓比作汪精卫,则是对村主任鱼篓的误会。故选
B。
5.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
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
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从“古往来割沟壕边上的水
草,捞大淀里的窄菜。捕沟渠里的螺蜥来喂养。鱼自然天养,膘厚肉肥。别人在入冬之前都将鱼捕猎一空,
而他却让鱼在淀里过冬。第二年河开时节再集中出鱼,价格倍增”可见,他勤劳能干,头脑灵活,能够利
用自然资源天然养鱼,从而富起来;“年轻的村主任鱼篓带人来向他取经,他数着票子说,没什么诀窍,
就是万事你得动脑子,还得猫腰撅腚去干”可见,他精明而有小心眼,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成功的经验;“古
往来抽了一下自己的嘴,攥住鱼篓的手,侄子,我才是混——。鱼篓用力抽出手来,从怀里摸索出一沓钱,
往来叔,你看这是县上给你的补助,你虽然办学习班了,但在限定期限内拆除了网箱,补助还是有的”“古往来哪里好意思接钱,吭哧着说,鱼主任,你就和马站长请专家喝酒吧”可见,他懂得感恩,明白事理,
知道自己误会鱼篓后,不愿意接补助钱。
6.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情节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
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情节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
行分析。“鱼篓没有食言,他带着人来了,先是拆了古往来的窝棚,然后将古往来真的带到县里去办学习班
了”,可知这一情节为文章制造了古往来与于鱼篓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为二人最后冰释
前嫌提供了契机;这一情节塑造出于鱼篓的形象,他不计较古往来不愿意分享成功经验的往事,帮助于鱼
篓“捕鱼圈养,然后带人替你拆除网箱和木桩,将渔场改为了鱼塘,再然后请来了北京的专家为你设置了
绿色环保的跑道养殖,将捕捞的鱼又放回跑道”,可见他是一个为民着想,爱民亲民的好干部;“古往来哪
里好意思接钱,吭哧着说,鱼主任,你就和马站长请专家喝酒吧”,可知古往来在得知真相后不愿接补助钱,
也反映出古往来性格中憨厚质朴的一面;从主题上看,这一情节充分反映出时代与科技进步在建设新农村
时的作用,鱼篓作为政府干部的代表,尽心尽力地推广跑步鱼,政府给农民办补习班、给补贴等,也体现
出政府对农业渔业的支持深入实施,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丰富了文章主题。
三、【2020·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
(美)罗宾·西尔弗曼
十二月初的某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发现外面银装素裹,下了一场好雪。十一岁的女儿艾瑞卡央求我:
“妈妈,早饭后我们去滑雪好吗?”我也无法抵御滑雪的诱惑,于是我们穿戴整齐,向林肯公园高尔夫球
场的大斜坡进发,那里是我们这个平坦城镇所拥有的唯一一座山丘。
我们到达目的地,小山顶上已经挤满了滑雪的人。
我们在一个瘦高个男人身边找到一处空地,这个男人也带着儿子滑雪。那个三岁的小男孩趴在雪橇上,
正等着雪橇启动。“爸爸,开始吧!”男孩大声地喊道。
男人转过身来,非常有礼貌地对我们说:“我们先滑,可以吗?”
“赶紧去吧,”我对他说道,“你儿子已经急不可待了。”我的话音刚落,那位父亲便猛地推了一下
男孩的雪橇,雪橇顿时飞了出去!可是并非男孩的雪橇独自向下滑行,男孩的爸爸也跟在雪橇后面拼命地
奔跑。
“他肯定担心他儿子的雪橇会撞上别人。”我对艾瑞卡说道,“我们也要小心为妙。”
随之,我们坐上了自己的雪橇,伴随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我们嗖嗖地向山下滑去。雪橇滑到山脚一条
小河旁边,眼看就要撞上一棵大槐树,我们赶紧从雪橇上纵身跳下,四仰八叉地摔倒在雪地上,两人笑成一团。
“真过瘾!”我喊道。
“可是往回走得花很长时间。”艾瑞卡提醒我。
的确如此。当我们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山顶走的时候,我看见那个瘦高个男人也拉着雪橇往回走,他儿
子仍然趴在雪橇上。
“看人家爸爸是怎样对待孩子的!”艾瑞卡对我说道,“我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吗?”
我差不多快要喘不过气来,我对她说:“没门,我的小祖宗,你就继续往上爬吧!”
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又开始准备往下滑了。
“爸爸,快,快,快!”男孩喊着。男孩的父亲竭尽全力又猛地推了一下雪橇,然后跟在雪橇后面狂
奔,到了山脚,他又开始拉着载有小男孩的雪橇往回走。
这父子俩就这样来来回回玩了一个多小时。尽管我的艾瑞卡自己能爬山不需要我照料,可是我仍然累
得筋疲力尽。这个时候,滑雪的人们大部分都回家吃饭去了,山顶上的人已经少了很多。最后,只剩下我
们和身边的父子俩以及稀稀落落几个人还在那里玩.
我暗自思忖,到了这个时候,那位父亲大可不必再担心孩子的雪橇撞人了,尽管小男孩还小,可是让
他自己拖着雪橇往回走一两次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这个男人似乎不知道疲倦,一直心甘情愿带着儿子这样
开心地玩着。
后来我忍不住朝他大声地喊道:“你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瘦高个男人转身冲我笑了笑,“他是一
个脑瘫患儿,不能走路。”这位父亲坦然相告,没有隐瞒。
我一下子愣住了,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山上自始至终没见到男孩下雪橇。他们玩得那么开心,一切
看上去都很自然,我压根就没想到男孩竟然有生理缺陷。
尽管我不知道这位父亲的名字,但一周之后,我在当地报纸为我开的专栏里讲述了这个故事。也许他
本人,或者认识他的人看到了我的那篇文章,因为随后我收到了一封来信:
亲爱的西尔弗曼夫人:
和我儿子每天所做的努力相比,那天我在山上使出的力气根本不值一提。对我而言,儿子才是我心目
中真正的英雄。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够像他那样坚强,哪怕只及他一半坚强我也心满意足。
(摘编自《新民晚报》,有删节)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站在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一次滑雪的经历,通过对滑雪时遇到的父子二人表现的描写,表达了对
那位不知名的父亲的赞美。B.男人带着儿子滑雪时的速度非常快,“我”非常担心,但父子两人的滑雪技术很高,即使遇到危险时也
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
C.文中以巧妙的反衬手法,以“我”即使不照顾女儿都感觉累得筋疲力尽,衬托了那位父亲滑了几次“似
乎不知道疲倦”的表现。
D.小说善于运用制造悬念的手法,读者伴随着“我”的思忖一直关注那位父亲为何拖雪橇不知疲倦,直到
最后才明白真相。
8.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9.文章在结尾安排那位父亲给“我”的那封信,有什么作用?(★)
【答案】
7.B
8.①乐观坚强,充满热情,虽然孩子脑瘫,即使累他也能够笑着面对;②关爱孩子,为了帮助孩子任劳任
怨;③内心坦诚,不对外人隐瞒孩子的病情;④礼貌待人,请求先滑雪时表现出礼貌态度。
9.①从人物上看,进一步突出了那位父亲对孩子的爱及对孩子坚强精神的敬佩;②从情节上看,交待了故
事的结局,使结构更完整;③从主题上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乐观、坚强面对生活中的逆境的主旨。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
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文章相关
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 项,“父子两人的滑雪技术很高,即
使遇到危险时也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与原文不符,从文中的信息并不能看出父子两人滑雪技术高。故选
B。
8.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求分析父亲这个形象的特征,答题时注意梳理情节,然后
根据情节概括人物的性格,此题可根据文中的“虽然孩子脑瘫,即使累他也能够笑着面对”“为了帮助孩子
任劳任怨”“不对外人隐瞒孩子的病情”“请求先滑雪时表现出礼貌态度”等情节概括其“乐观坚强,充满
热情”“关爱孩子”“内心坦诚”“礼貌待人”等性格特征。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概括文章主题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小说情节结构、内容主题表达、人物
形象塑造以及语言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从人物形象上看,“和我儿子每天所做的努力相比,那
天我在山上使出的力气根本不值得一提。对我而言,儿子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突出了那位父亲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坚强精神的敬佩。从结构上讲,如果小说结局与小说开端发展高潮浑然一体,那就表
明这一小说结局使小说情节完整,此文结尾的信就有这个效果。从深化主题的角度讲,“他是一个脑瘫患儿,
不能走路”,面对这样的儿子,前面情节中那位父亲表现出来对儿子的关爱、教育、耐心,这封信里对儿子
的坚强努力是赞美和敬佩,可以得出答案“提出乐观、坚强面对生活中的逆境的主题”。
四、【2020·全国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
路遥
第二天窗户纸刚发亮,少平就悄悄地爬起来。他现在一心想的只是要找到那位没见过面的亲戚。
赶到北关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他看见路边水井旁边有个正用辘轳汲水的老头,便试着走过去向这
老头打听他的亲戚马顺。
老头向他指了指阳面土坡上的一个院子,说:“就住在那里,我们原来是一个生产队的。”
少平的心咚咚地跳着,兴奋地爬上了那个小土坡。
当少平向他的亲戚说明他是谁的时候,没见过面的远门舅舅和妗子算是勉强承认了他这个外甥。
马顺看来有四十岁左右,一张粗糙的大脸上,转动着一双灵活的小眼睛。他不冷不热地打量了他一眼,
问:“你就这么赤手空拳跑出来了?”
“我的行李在另外一个地方寄放着,我想……”
少平还没把话说完,他妗子就对他舅恶狠狠地喊叫说:“还不快去担水!”
少平听声音知道她是向他发难,他于是立刻说:“舅舅,让我去担!”说话中间,他眼睛已经在这窑
里搜寻水桶在什么地方。
水桶在后窑里!他没对这两个不欢迎他的亲戚说任何话,就过去提了桶担往门外走。马顺两口子大概
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到了院子里。
孙少平一口气给他的亲戚担了四回水,那口大水瓮都快溢了。
马顺两口子的脸色缓和下来,似乎说:这小子看来还精着哩!他舅对他说:“你力气倒不小,我们大队
书记家正箍窑,我引你去一下,看他们要不要人。你会做什么匠工活?”
“什么也不会,只能当小工。”少平如实说。
“……我记得前两年老家谁来说过,你不是在你们村里教书吗?小工活都是背石头块子,你能撑架
住?”“你不要给人家说我教过书……
马顺把少平引到他们大队书记的家里。书记看这个“小工”身体还不错,问马顺:“工钱怎么说?”“老
行情都是两块钱……”他舅对书记说。书记嘴一歪,倒吸了一口气。
“一块五!”少平立刻插嘴。
书记“扑”一声把吸进嘴里的气吐出来,然后便痛快地对少平说:“那你今天就上工!”
他先问最迫切的问题:“能不能住宿?”
“能!就是敞口子窑,没窗户。”主家说。
“这不要紧!”
上工的事谈妥后,少平就起身直到南关贾冰家寻他的铺盖卷。
来到大街上,他觉得脚步异常的轻松起来。这时他才注意到街道两旁的景致,商店的门都开了,到处
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大概窗里花花绿绿,五光十色。姑娘们率先脱去了冬装,换上鲜艳的毛衣线衣,手里
拎着时髦的小皮革包,挺着高高的胸脯在街市上穿行。人行道上的汉槐、洋槐缀满了一哪噜一哪噜雪白的
花朵,芬芳的香味飘满全城。
就这样,他背着自己的铺盖卷,来到了北关阳沟大队书记家。书记的老婆是个精明麻利人,看来最少
能主半个家事。她引着少平,把他送到匠工们住的敞子窑里,交待给工头。这敞口子窑铺了一地麦秸,麦
秸上一摆溜丢着十七八个铺盖卷,地方几乎占满了。少平只好把自己的那点行李放在窑口最边上的地方。
吃过中午饭,少平就上了工。
他当然干最重的活中——从沟道里的打石场往半山坡箍窑的地方背石头。
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道随坡爬上去,人简直连腰也直不起来,劳动强度如同使苦役的牛马一
般。
每当背着石块爬坡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汗
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地疼,一路上只能半睁
半闭。两条打战的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这时候,世界上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了,思维只集中
在一点上:向前走,把石头背到箍窑的地方那里对他来说,每一次都几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伟大目标!
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这天晚上,当他就这样趴着睡觉的时候,突然感觉有人在轻轻摇晃
他的头。
他一惊,睁开眼,看见他旁边蹲着一位妇女。
他在睡眼蒙胧中认出这是书记的老婆。
“你原来是干什么的?”书记的老婆轻声问他。
“……直在家里劳动。”少平吞吞吐吐说。
书记的老婆摇摇头,说:“不是!你就照实说。”少平知道他瞒哄不住这位夜访的女主人,只好把头扭向一边,说:“我原来在村里……”
书记的老婆半天没言传。后来听见她叹了一口气,就离开了。
少平再也不能入睡,他心想:也许明天他就会被主家打发走——那他到什么地方再能找下活干呢?
第二天,出乎少平意料的是,他不仅没有被打发走,而且还换了个“好工种”——由原来背石头调去
钻炮眼。
少平心里明白。这是女主人对他动了恻隐之心。唉,为了这位好心的妇女,他真想到什么地方去哭一
鼻子。
半月以后,孙少平已经开始渐渐适应了他的新生活。
(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三章,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细致的神态、语言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他妗子就对他舅恶狠狠地喊叫”等,刻画出马顺
夫妇的世俗嘴脸。
B.小说围绕孙少平找工作展开故事,叙述了他外出打工的艰难历程,既凸显了人物形象,又反映了世态人
情。
C.小说对孙少平爬陡坡背重石的情景描写生动具体,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给读者留下深
刻印象。
D.小说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大量语言描写符合所塑造人物的身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11.孙少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0.C
11.①精明勤快(能察言观色,知人情世故)。如少平看到马顺夫妇的冷眼,意识到他们的嫌弃与不满,马
上去为他们挑水,以获得他们的好感。②坚强忍耐(吃苦耐劳)。在工地上,他干的是最重的活,身体上备
受折磨并没有使他产生过动摇或放弃的念头,他咬牙坚持了下来。③诚实质朴。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如实
说自己什么都不会。
12.①表现城市生活的美好及春天的勃勃生机。②烘托了孙少平找到工作后轻松、喜悦的心情以及孙少平
对外面精彩世界的向往。③舒缓情节,增加诗情画意。④暗示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来临,美好的未来正在
到来。
【解析】10.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
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
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 项,“拟人等修辞手法”错误。结合“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分析,运用夸张手法;
结合“汗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地疼,一路上
只能半睁半闭。两条打战的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分析,运用比喻修辞。没有运用拟人的手
法。故选 C。
1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
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
析总结。
结合“少平听声音知道她是向他发难,他于是立刻说:‘舅舅,让我去担!’说话中间,他眼睛已经
在这窑里搜寻水桶在什么地方”“水桶在后窑里!他没对这两个不欢迎他的亲戚说任何话,就过去提了桶担
往门外走。马顺两口子大概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到了院子里”“孙少平一口气给他的亲戚担了四回水,
那口大水瓮都快溢了”等分析,孙少平能察言观色,知人情世故。
结合“他当然干最重的活中——从沟道里的打石场往半山坡箍窑的地方背石头”“向前走,把石头背到
箍窑的地方那里对他来说,每一次都几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伟大目标”“半月以后,孙少平已经开始渐渐适
应了他的新生活”“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等分析,孙少平能吃苦耐劳。
结合“‘什么也不会,只能当小工。’少平如实说”“少平知道他瞒哄不住这位夜访的女主人,只好把
头扭向一边,说:‘我原来在村里……’”等分析,孙少平诚实质朴。
1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
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
进行分析。
结合“上工的事谈妥后,少平就起身直到南关贾冰家寻他的铺盖卷”“来到大街上,他觉得脚步异常的
轻松起来”分析,这是写孙少平找到工作后的轻松、喜悦等;以“这时他才注意到街道两旁的景致”,写出
了孙少平对外面精彩世界的向往。
结合“商店的门都开了,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挺着高高的胸脯在街市上穿行。人行道上的汉槐
洋槐缀满了一哪噜一哪噜雪白的花朵,芬芳的香味飘满全城”分析,语段主要写城市生活的热闹与美好及
春天的富有生机的景物等。
结合“上工的事谈妥后,少平就起身直到南关贾冰家寻他的铺盖卷”“就这样,他背着自己的铺盖卷,来到了北关阳沟大队书记家”等分析,语段放在找到工作后去寻铺盖卷和背着铺盖卷来到北关阳沟大队书
记家之间,舒缓情节。
“姑娘们率先脱去了冬装,换上鲜艳的毛衣线衣”,说明春天已经来临;“汉槐洋槐缀满了一哪噜一哪
噜雪白的花朵”,万物生机勃勃,美好的未来即将到来。
五、【2020·甘肃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搬家
孙金鹏
亮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士兵。当兵的第三年,首长把亮子留下了,不过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
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战友们哭是因为要离开军营了。亮子也哭了,哭着哭着,就想起了父亲,
就想起那个有风的黄昏。
那个有风的黄昏,亮子才十八岁,风吹着亮子黑黑的胡子。父亲听到征兵的消息下来了,就到河边找
到了正在捉鱼的亮子。父亲对亮子说:“孩子,在家你也没事,去当兵吧,当兵锻炼人!”那天晚上,父亲
去了支书家,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那是用蛇和中药泡出来的,平时父亲都舍不得喝。亮子终于
得到了一个名额,体验和政审后,亮子顺利进了部队。亮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吃苦,表现得很突出。
到复员时,亮子竟然当了士官,并留了下来。
亮子回家探亲的时间少了,见父亲的时间也少了。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亮
子开始担心父亲,想父亲。于是亮子就想着把工作调回去,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啊!
又过了五年,亮子结了婚,有了孩子,亮子终于发现自己离不开这个地方了,可能永远回不了老家——
不是不愿意回,是没法回。
这时候,亮子就想着把父亲接过来。父亲头发白了,七十多了,再不尽孝,何时尽孝呢?亮子给父亲
打电话,让父亲搬过来住。
父亲不愿意去,他说:“太远了,我都一把老骨头了,现在去外地住,不习惯。”父亲年龄大了,家
里没人照顾,不愿意到这里来,亮子开始恨起自己。一有时间,就打电话给父亲,了解家里的情况,了解
父亲的身体状况。
终于有一天,父亲竟然说要搬来和儿子一起住。亮子高兴得要命,立马请了假,开车去接父亲。乡里
乡亲都来送别,父亲喝了很多酒。父亲说:“以后就不回来了,老了,要享几天的福了……”父亲到了儿
子工作的地方,并不像电话里说的那样不习惯,相反,父亲天天都闲不住,一个人经常到后山上走来走去。
父亲看见儿子带兵,儿子真威武,声音嘹亮,真是好样的。父亲看着,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
父亲喜欢到外面转来转去,一回来就与儿子不停地说话,说他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真后悔没有早点来。
儿子很不解,这里有什么好呢?山路弯,水质苦,风沙大……没一样比得上家乡。有一天,父亲回来
时却说:“这地方东面有一片地,我看过了,这里的风水不错,我死后就把我埋在那儿。”亮子努力说服
父亲:“那里以前可是乱坟岗……”“我找人算过了,那里风水好,适合我这样木命的人。”父亲坚持说。
父亲得了脑梗,突然就走了,在他所谓“好风水”的地方长眠了。亮子一下子没有了依靠,他感觉更
孤独了,一有时间就去乱坟岗和父亲说话。到了黄昏,看门的守墓人看见亮子还不走,就劝道:“回去吧,
人死不能复生。”
亮子走了,回头看了看父亲的墓碑,很小,在草丛中不起眼,很平凡,就像父亲的一生,静静地来到
了世上,又静静地走了。
时间很快,一晃十年过去了。
父亲死后还不能进祖坟,作为儿子更愧疚,亮子终于下定决心,要将父亲的坟迁回家乡,不能再让父
亲的魂魄在外漂泊了。亮子一切准备就绪,招呼着一帮人到了墓地。
这时,守墓人却对亮子说:“你不懂你的父亲啊!”亮子忙问:“啥意思?”
“以前,你父亲哪里也不去,经常来这里,我们一起聊天,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害怕死亡,害怕得要
命,死了进不了祖坟怎么办?死后没法与你娘说话怎么办?可他怕你一个人在这里定不下心,就把自己留
下来了。这里一封信,你自己看看吧。”守墓人取出一封信,递给了亮子。
“孩子,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有爹呢!你好好在这里工作吧,为自己,为父亲,更为国家,
你放下一切吧。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亮子
回过头,望着父亲小小的坟墓,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节选自《小小说世界》2018 年第 6 期)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一个“哭”字既表现出战友分别时的不舍,也自然地引出下文亮子参
军的情节。
B.为了让亮子当上兵,父亲给支书“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这从侧面反映了征兵过程中存在着腐
败问题。
C.亮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吃苦耐劳,深受首长的器重,而且很有孝心,是小说极力讴歌的人物形象。
D.“静静地来到了世上,又静静地走了”,这诗意的语言既写出了父亲平凡的一生,也表达了亮子悲伤的
心情。
14.父亲留给守墓人一封信的情节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15.小说在塑造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巧妙的安排?请简要分析。
【答案】
13.B
14.(1)有助于直接点题。“搬到这里来了”“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照应了题目。(2)有助于凸显父亲
这个人物形象。这封信让读者直接了解到父亲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对其工作、生活的极
力支持。(3)有助于情节的展开。从亮子入伍当兵,到要接父亲来尽孝,再到父亲来到部队,去世后安葬
在乱坟岗,最后亮子要将父亲叶落归根,一封信让情节发生突转,这一转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4)有助于深化主题。一封信揭开父亲搬家的真相,勾勒出一位默默奉献,支持儿子工作的父亲形象,表
达了对父爱如山、血浓于水的亲情赞美。
15.①从叙事方法上看,小说运用插叙,交代了父亲对亮子当兵的支持与付出。②从情节和描写手法上看,
小说重点通过父亲搬家这件事,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③从表达技巧
上看,小说运用对比手法,从父亲一开始不愿意搬家到最后叶落外乡,写出了父亲为支持儿子扎根军营所
做出的牺牲。
【解析】
1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
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B 项,“反映了征兵过程中存在着腐败问题”错
误,父亲给支书“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反映了父亲想让孩子去部队锻炼的诚心。故选 B。
14.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
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
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
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孩子,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有爹呢!你好好在这里工作吧,为自己,为父亲,更为国家,
你放下一切吧。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照应题
目《搬家》;父亲是一个会为儿子作长远打算,放手让儿子成长的父亲,当他看到儿子威武雄壮的身姿,不
禁为儿子感到骄傲自豪,为了让儿子能安心在穷困的地方工作,他克服了自己的害怕,从老家搬到亮子工
作的地方,甚至执意葬身此处,可见他是个有觉悟、能为国着想,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结尾以“父亲”
的信戛然而止,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父亲小小的坟墓”“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刺痛了他的眼”突出“父亲”的伟大,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赞美和感激,升华了主题。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
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
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
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
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小说第三段,“那个有风的黄昏,亮子才十八岁,风吹着
亮子黑黑的胡子……亮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吃苦,表现得很突出。到复员时,亮子竟然当了士官,
并留了下来”,是插叙,补充说明亮子当兵的过程;从情节和描写手法上看,“太远了,我都一把老骨头了,
现在去外地住,不习惯”是语言描写;“父亲天天都闲不住,一个人经常到后山上走来走去”,动作描写;
“父亲看着,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是神态描写;“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
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是心理描写;从表达技巧上看,小说运用对比手法,“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
人照顾,不愿意到这里来”“终于有一天,父亲竟然说要搬来和儿子一起住”,可见父亲为支持儿子扎根军
营所做出的牺牲。
(二)过关练
一、【2020·陕西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名连(节选)
西 元
过了不知多久,魏大骡子想起了什么,用已经不那么有力气的声音喊:“罗三闯还活着吗?”好一会儿,
罗三闯哼哧哼哧地爬过来,问道:“连长,叫我干啥?”魏大骡子费力地笑了一下,道:“我知道你一直想
跑,现在,可以跑了。”
罗三闯也笑了,道:“连长你别扯犊子,这黑天瞎火的,我往哪儿跑啊?”魏大骡子说:“你命大,跑
吧。找到咱们的部队,告诉他们,高地上还有人呢!”罗三闯说道:“我可不干。”魏大骡子道:“这是好
事啊,没准就捡条命呢。”罗三闯有点生气了,道:“我罗三闯这条命是跑出来的不假,从伪军跑到国军,
从国军跑到共军,可是,我没对不起任何人,该杀的敌人,我不比别人杀得少。”罗三闯又说:“你要非
让我走,我就走,但你不能说我是逃跑。”魏大骡子闭着眼睛,有气无力地向外摆摆手,道:“快走吧,
找到了咱们的部队,算你立功。”罗三闯流泪了,说:“你要信得过我罗长腿就等我回来!”
过了一会儿,王大心问:“你怎么让他走了?这人可不牢靠。”魏大骡子小声道:“我看,除了他这条
长腿,谁也出不去,将心比心,石头怕是也焐热了吧?”
又过了好久,也不知几点了,王大心推了推魏大骡子,说:“千万别睡啊!天快亮了!”魏大骡子含含糊糊应了一句,王大心大声说:“大骡子,我也有几句想唠唠!”魏大骡子勉强打起精神,道:“你说吧我
听着呢。”
“还记得我父亲不?”
“记得,前清举子,有学问,富贵人家。”
“土改时给枪毙了。”
“真的?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我当时不知道,知道了都是五年以后的事了。”
“是咱们的人干的?”
“是。”
“有那么一两年,我怎么也想不通,想回老家报仇去。后来,这恨就慢慢淡了。我对自己说,历史从
来就不是个很精确的玩意儿,枪毙我父亲的人也许就没做错什么,当时正在打仗,正在你死我活的节骨眼
儿上。”
天快亮的时候,魏大骡子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一脚踏进了东北老家那油汪汪的黑土地里,一株嫩
绿色的小芽尖叫着从黑泥中钻出来,转眼间黑土地一片绿,又慢慢生出金黄色的穗头,整个大地像涨潮一
样缓缓升高,一下子变成了金色的汪洋大海。
王大心也做了一个梦。父亲穿着一件深蓝色的粗布中山装,一条绿色旧军裤,臂弯里夹着两三本书,
推开一扇门,里面已经坐了好些学生。教室的墙壁上挂着马恩列斯毛的画像,还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父亲用拳头捂着嘴,咳嗽了几声,进教室去了。
罗三闯在山上走了小半宿,远方的群山山脊泛出浓红色的光,他实在是走不动了,腰和腿像是冬天里
冻硬了的麦秆。隐约之间,他看到山下公路上有美军的卡车和步兵,轰轰隆隆的,就想,要不,投降吧。
他蹲下来,认认真真地把这个念头过了过脑子,好一会儿,他擦了泪,道:“去他妈的,跑了一辈子,再
他娘的跑,良心上过不去。二 O 九四上的一帮子人还等着我呢!”
可是,罗三闯走了没几步,就一头扎在雪堆里爬不起来了。他也朦朦胧胧地做了个梦,他穿着淡黄色
的军装回老家了,老婆孩子从歪歪斜斜的黄泥屋子里跑出来迎接他,他从兜里摸出两三块糖,又从背包里
扯出三尺红缎子……
巴克仰望着高地,轰炸机在上空盘旋了三圈,没投下炸弹,又飞走了。巴克很困惑。通信员告诉他,
师部接到空军的消息,说高地上没有人,中国人大概是逃走了。又过了半个小时,通信员说,空军那边再
一次确认了这个消息。他想了想,说,那好吧,我们去占领它。巴克小心翼翼地爬上高地时,看到大雪把
高地填满了,看不到坑道,看不到人,看不到武器,总之是什么也看不到。他挥了挥手,让自己人开始清理战壕积雪,恢复战斗工事。
渐渐地,雪被挖出去,坑道里露出一排排冻死的中国人。他们没有挣扎,也没有试图逃跑,仿佛是在
睡梦中死去的……
巴克数了数中国士兵的人数,然后找了只木板箱坐好,在笔记本上写道:高地上共有一百五十一具中
国人的尸体,他们全部被消灭了。这是个连一级的作战单位,可是看起来人员很混杂,胸前的番号混乱不
堪,大概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当然,必须诚实地说,不是美国军人消灭了他们,而是严寒!而且,他们一无
所有。
山下的公路上来了大批的美军卡车和徒步前进的陆军。巴克遥望着浩大的队伍,松了口气,他又写道:
可是,逃亡的却是我们。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了无名连的战士们在天气极度严寒、缺乏战斗装备的情况下,坚守二 O 九四号高地献出生命的
故事,谱写了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
B.王大心和连长唠嗑时谈到了父亲的死,说明在他心中,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恩怨,父亲的死虽然一度让他
想不通,但他最终选择了宽容和原谅。
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已经不那么有力气的声音”“吭哧吭哧”“像是冬天里冻硬了的麦秆”说明战士
们的身体已经疲惫虚弱到极点。
D.小说写到了三个人的梦,对梦境的描述既表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也暗示三个人即将死去,目的在于突
出无名连战士对家人的深深依恋。
2.小说里的罗三闯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巴克在笔记本上记录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他是一名在执行任务途中牺牲的志愿军战士。②胆小惜命。曾经贪生怕死,从伪军跑到国军,从国军
跑到共军,面对美军也有过投降的念头。③关键时刻坚守住了原则。关键时刻,战胜了软弱的自己,忠于任
务,没有选择投降。④对于和平幸福生活充满了憧憬。他的梦境呈现了家人团聚的美好画面。
3.①照应了题目。“可是看起来人员很混杂,胸前的番号混乱不堪,大概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解释了“无
名连"的含义。②塑造了英雄群像。他们人员.混杂,一无所有,但是在精神上却高度统一 ,坚守高地直至生
命最后一.刻。③增强表达效果。以美国人的视角交代无名连的战士,表达其崇敬之意,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感染力。④深化主旨。一无所有的中国人坚守高地,最后被严寒打败,而装备精良的美国人却在“逃亡”,
这一对比突出了中国军人意志上的坚不可摧,深化了主旨。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
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 项,“对未来的憧憬”说法错误,王大心的梦代表对已逝父亲的怀念。“目的在于突出无名连战士对家
人的深深依恋”说法错误,魏大骡子并没有梦见家人。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里的
罗三闯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最后根
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文中关于罗三闯这个人物的描写主要有四处,一是和连长的对话,“我罗三闯这
条命是跑出来的不假,从伪军跑到国军,从国军跑到共军……”,可见他是一个胆小惜命,曾经贪生怕死的
一个人物。二是在跑去找自己部队的时候的一段描写,“就想,要不,投降吧。他蹲下来,认认真真地把这
个念头过了过脑子,好一会儿,他擦了泪,道:‘去他妈的,跑了一辈子,再他娘的跑,良心上过不去。
二 O 九四上的一帮子人还等着我呢!’”,可见他曾经虽贪生怕死,但关键时刻坚守住了原则,没有选择投降。
三是对他梦境的描写,“他穿着淡黄色的军装回老家了,老婆孩子从歪歪斜斜的黄泥屋子里跑出来迎接他,
他从兜里摸出两三块糖,又从背包里扯出三尺红缎子……”他的梦境呈现了家人团聚的美好画面,表达了
他对于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最后从“可是,罗三闯走了没几步,就一头扎在雪堆里爬不起来了”,可知最
后他牺牲了。
3.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结尾写巴克在笔记本上记录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是针对小说结尾的设题。最后一段有何作用,可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情
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巴克在笔记本上记录的的内容有“高地上共有一百五十
一具中国人的尸体,他们全部被消灭了。这是个连一级的作战单位,可是看起来人员很混杂,胸前的番号
混乱不堪,大概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这是对死亡人员基本情况的介绍,从“人员很混杂”“胸前的番号混
乱不堪”“大概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可见这些人无名无姓,无所属部队,照应了题目“无名连”。“必须诚实
地说,不是美国军人消灭了他们,而是严寒!而且,他们一无所有。”这些人为了坚守阵地,不畏严寒,直
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突出了这些人物的英雄品质。“可是,逃亡的却是我们”这句话把一无所有的中国人和
装备精良的美国人放在一起形成对比,突出了中国军人意志上的坚不可摧,具有增强表达效果,深化主旨
的效果。二、【2020·扬州市第一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种包谷的老人
何士光
一条隐约的山路,从山垭跌落下来,光是一些窄狭的、深深浅浅的石级,折回在长满刺丛的岩石之间。
后来就变成一条沙土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那些低矮茂密的青榈林。最后来到坝子上,成为一条洁净的
石板小路,在溪水潺潺的田畴之中蜿蜒。
这地方叫落溪坪,有三十来户人家。刘三老汉就住在这里。他七十多岁,脸、脖颈和手,都是深褐色
的。他的老伴,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姑娘,都在二十多年前死去了,剩了一个幺女儿,嫁到了五十多里外
的七星场。人们逢到在近旁做活路,就常到他的土坝里来,卷上一匹叶子烟,坐上一阵。后生和媳妇们顺
手操起扁担来,为他把水缸挑满。过路的人知道他和气,也往往向他讨一个火吸烟,或是借一只水瓢来喝
一回凉水。
有好几次,他病了,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要去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终于没有离开,像一
棵坚韧的草茎,在风雨袭来的时候弯下腰去,过后又依然伸直起来。
农历六月的一个午后,刘三老汉躬着佝偻的脊背,握了一只水瓢,一步步往包谷林的深处拥动。泥土
渴透了。包谷的藻红色的罩根一株株地露出来,像爪子一样紧紧地抓住土地。刘三老汉把木瓢贴近一株株
包谷的罩根,把水灌进细根的空隙里。水刚沾着泥土,马上就被吸干了,在周围留下一小圈浅浅的影子。
过后他摸索着出来,在旁边的草埂上慢慢地坐下。去年,落溪坪的庄稼人,托福被允许把庄稼划给一家一
户料理,队长刘诚喜笑眯眯地来到刘三老汉跟前,问三伯要不要也分派一份土地。刘三老汉就要了这一处
半荒的山坡来种包谷。乡亲们先一诧异,跟着就明白了三伯忠厚的用心,是不耽误大家的熟田熟土。
七月半,刘三老汉的包谷,是刘诚喜带人去帮忙扳的。哪知道,在坡上一清点,三十个男子汉一次也
未必能担完。刘诚喜惊愕得好一阵也说不出话,他扳好一挑,就回到坝子上来邀约人。临近黄昏,包谷全
扳回来了,足足五十七挑。这并不算很多,五口之家大抵有这样的收成。可是,这样好的庄稼却是三伯做
出来的,这就不能不叫人吃惊。
可是,就在八月开头里的一天,入夜以后,有人慌慌张张地传过话来,说刘三老汉病了,病得很厉害。
不一会,刘三老汉歇息的屋里都站满了人,从门槛那儿往屋里探望。往昔的日子那样艰难,他不是一次次
地都没有死去?好容易到了今天,再说他又收了那么多的包谷,为什么要别了大家而去呢?
他似乎已经不省人事了。他的眼帘垂下来,安详地合着;额头和眼角的那些皱纹不再牵动,凝结着一丝
再不更改的笑意;可是一点也不像病了,仿佛他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可以落心地歇下来。油灯的光亮飘
忽着,在他的脸上变幻着光彩和暗影,使他脸上的笑意更恬静、生动。这时候,木匠刘诚贵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他来到床跟前,俯下身去探望。等到他清楚了事情确实是这
样,就一跺脚回过身来,对大家说:
“嗨呀,这咋会呢?前天三伯还找我给他做家什!”
“嗯?”乡亲们不明白,“做……家什?”
“是呀,”刘诚贵说,“三伯他卖包谷的钱,做两张柜子,一张碗架,一张方桌,四条板凳,是给翠
娥的!”
乡亲们都怔住了,翠娥,就是刘三老汉的幺女儿,六 0 年就嫁过去的,难道说,二十多年了,他心里
还一直挂记着这回事情?翠娥出嫁的时候,一件陪嫁的东西也没有,可是,那时地方上不清静,连衣食也那
样艰难,他才死了妻子和儿女,连自己也病着,是靠了翠娥的照料才活下来,哪里顾得了这些事情呢?万分
想不到,他心里竟然还一直丢不开!这一来,刘诚喜又才想起来,前几天,三伯颤抖的手交给他三十二块钱,
托他还到乡场上的信用社,那不知道是三伯哪一年欠国家的贷款。
一时间,乡亲们似乎明白过来了,感到刘三老汉这一回真要去了。有的女人失声啜泣起来。刘诚喜他
们又弯下腰去,哽咽着声音呼唤:
“三伯,三伯!”
“三公,三公公!”
后来,人们看见刘三老汉合着的眼帘微微地动了一动,终于慢慢地睁开来。刘诚喜连忙要女人们递过
来一碗水,请了人端到床前去,自己则挪出来打发人去七星场叫翠娥,去乡场上请医生。
不一会,在落溪坪的因为成熟而变得宽厚和深远的夜色里,在那条轻卷着雾岚的、成年累月都静静地
蜿蜒的石板路上,即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几位乡亲分头赶路程,朝西北的青木桠,朝东南的青榈林。赶
紧,赶紧,三伯辛苦一生,还能让他把好日子过下去也说不定……
(节选自《人民文学》1982 年第 6 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长满刺丛的岩石”表明此地的荒瘠,而“洁净的石板小路”“溪水潺潺的田畴”又暗含了
此地百姓的古朴和勤劳。
B.刘三老汉给包谷浇水的情节,描写细腻,写出了他种包谷的艰难,为下文刘诚喜等人帮忙等事件做了铺
垫。
C.小说运用多种物象来丰富内涵,“油灯的光亮”暗示刘三老汉生命垂危,流露出他对生命的不舍,营构
了凄凉哀伤的氛围。
D.小说安排木匠刘诚贵这一人物出现, 意在通过他与别人的交流来解释刘三老汉种包谷的原因,进一步丰富了刘三老汉的人物形象。
5.请简要分析刘三老汉的品质特点。
6.小说结尾对刘三老汉的命运,设置了开放式结局,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答案】
4.C
5.①坚韧顽强:历经变故而依然坚强地生活下来;②和善体贴:与村民相处和睦,分田地时只要荒坡;③勤劳
能干:冒着酷暑种出大量包谷;④诚信守诺:有了包谷收成后归还国家贷款;⑤重视亲情:为二十多年前
的女儿补办嫁妆。
6.①打破封闭结构,提供多种可能,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②设置悬念,激发同情,表现对刘三老汉美好
人性的赞颂;③契合时代,表达作者对善有善报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解析】
7.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
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 项,“流露出他对生命的不舍”理解有误。文中描写“他的
眼帘垂下来,安详地合着;额头和眼角的那些皱纹不再牵动,凝结着一丝再不更改的笑意;可是一点也不
像病了,仿佛他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可以落心地歇下来。油灯的光亮飘忽着,在他的脸上变幻着光彩
和暗影,使他脸上的笑意更恬静、生动”,从他脸上的笑意可以看出,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之后内心安宁、
恬静,没有对生命的不舍。故选 C。
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
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
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刘三老汉的品质特点要结合他所做的事来分析。结合“他的老伴,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姑娘,都在二
十多年前死去了,剩了一个幺女儿,嫁到了五十多里外的七星场”“有好几次,他病了,病得很厉害,人们
都以为他要去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终于没有离开,像一棵坚韧的草茎,在风雨袭来的时候弯下腰去,
过后又依然伸直起来”,他历经变故、饱受生活的折磨而依然坚强地生活下来,可见他坚韧顽强。
结合“人们逢到在近旁做活路,就常到他的土坝里来,卷上一匹叶子烟,坐上一阵。后生和媳妇们顺
手操起扁担来,为他把水缸挑满。过路的人知道他和气,也往往向他讨一个火吸烟,或是借一只水瓢来喝
一回凉水”“刘三老汉就要了这一处半荒的山坡来种包谷。乡亲们先一诧异,跟着就明白了三伯忠厚的用心,是不耽误大家的熟田熟土”可见,他与大家相处很和睦,分田地时只要荒坡,和善而体贴。
结合“农历六月的一个午后,刘三老汉躬着佝偻的脊背,握了一只水瓢,一步步往包谷林的深处拥动。
泥土渴透了。包谷的藻红色的罩根一株株地露出来,像爪子一样紧紧地抓住土地。刘三老汉把木瓢贴近一
株株包谷的罩根,把水灌进细根的空隙里。水刚沾着泥土,马上就被吸干了,在周围留下一小圈浅浅的影
子”“七月半,刘三老汉的包谷,是刘诚喜带人去帮忙扳的。哪知道,在坡上一清点,三十个男子汉一次也
未必能担完……这样好的庄稼却是三伯做出来的,这就不能不叫人吃惊”,他冒着大暑给包谷浇水,包谷产
量惊人,可见他勤劳能干。
结合“刘诚喜又才想起来,前几天,三伯颤抖的手交给他三十二块钱,托他还到乡场上的信用社,那
不知道是三伯哪一年欠国家的贷款”,有了包谷收成后归还国家贷款,可见他诚信守诺。
结合“刘诚贵说,‘三伯他卖包谷的钱,做两张柜子,一张碗架,一张方桌,四条板凳,是给翠娥
的!’”“翠娥出嫁的时候,一件陪嫁的东西也没有,可是,那时地方上不清静,连衣食也那样艰难,他才
死了妻子和儿女,连自己也病着,是靠了翠娥的照料才活下来,哪里顾得了这些事情呢?万分想不到,他心
里竟然还一直丢不开”,为二十多年前的女儿补办嫁妆,可见他重视亲情。
6.本题考查鉴赏结尾的好处。探究结尾的好处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读者等不同角度分析。情节角度:①陡
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
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
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本题是“开放式”结尾,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结尾打破封闭结构,提供多种可能,为读者留下想
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意愿来选择合适的结尾,反而能提高读者的参与度与阅读兴趣。
从情节和人物角度看,没有结尾的结尾留下了悬念,作者不愿意写刘三老汉去世,是因为他人性的美好,
他对亲人、对相邻是那么友好和善,为人又讲诚信,生命也很顽强,这样留有悬念的结尾恰恰符合人们的
期望,给读者留下一个美好的希望,也更彰显人物品格的美好,表现人们对他的赞颂。从主题角度看,本
文歌颂刘三老汉美好的人性,表达对善有善报和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样开放式结尾更契合时代要求,突显
主题。
三、【2020·赣榆智贤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内当家
王润滋
锁成老汉六十岁了,一辈子心眼儿窄巴,经不住个大事儿。会计账上,他家的户主姓名写的是李秋兰,他老婆。连领粮领钱用的手戳都是。
这几年,庄稼人兴在院里打机井,手一按就冒水,洗衣濯菜不出门。别人都打,问他,他说:“等问
问内当家。”
锁成对老婆,不光嘴上称道,心里也佩服。她实在是个挺有能耐的女人。大片脚,二毛子,小他十好
几岁。说话办事儿一斧子一块,屋里屋外,她一个操持。冬添棉,夏换单,房上缮草,猪崽入圈……百样
事,她心到手到,滴水不漏。几十年来,小日子过得严丝合缝。不该破费的,苍蝇衔不出一粒米;该花销
的,男子汉没她气魄大。内当家,是锁成叫惯了的称呼,其实内外都当家。
动工打井的头一天晚上,锁成推开筷子碗,往后一仰,架起二郎腿,点上一锅子烟听起广播来。可听
着听着,不知咋烦了,“嘎叭”一声把开关拉死了。
内当家在刷碗,正听在瘾头上,“嘎叭”一声又把开关拉开了。然后,一边刷,一边细细地听。
锁成老汉烦透了,嗞嗞地抽着烟,一袋接一袋,不歇气儿。往炕沿上磕第三锅烟灰的时候,随手又把
开关拉死了。
内当家火了,冲进里屋来,在围裙上擦着手:“你这人真是,自个儿不听,也不叫人家听!”
锁成支吾着:“俺、俺头痛,想睡觉哩。”
内当家火气立刻消失了,伸手去按他的前额瓜:“不热。恶心么?”
锁成含糊不清地答应着:“唔,唔……”
内当家说:“俺给你烧绿豆汤。真是的,啥事不用你操心,上的哪门的火!……”
一会儿,绿豆汤端上了,还加了两勺糖。锁成足足喝了两海碗,喝得汗淋淋的,躺下了,可一宿没睡
着,翻过来,覆过去,眼珠子溜滑,烟灰磕了半窗台。天傍亮,终于忍不住,把老婆推醒了:“新槐妈……
俺、俺跟你商量个事儿哩。”
“说呗!”
锁成为难地看了看老婆,又低下头,半天没装好一锅子烟。
内当家急了,一骨碌爬起来,穿衣服,“你这人真是,谁给你嘴上贴封条咧!”
锁成憋足勇气说:“咱那井,别打了。”
“咋?”
“你没听喇叭匣子里喊的啥?”
“啥?”
“俺不说你也明白。”
“说!说晚了不喜得听!”锁成把嘴往老婆耳边凑了凑,小声说:“蒿山的地富分子都摘帽了,连蹲过八年大狱的赵百万都在
内。”
内当家点点头:“嗯。”
“现时,人家又吃香了,跟咱贫雇农平起平坐呢!”
内当家咬咬嘴唇:“嗯。”
锁成点上烟,咝咝抽。一边抽,一边说:“就为这,咱这井别打了,别把劲出瞎了!”
内当家愣了。
“唉,你这人真死心眼儿!挑明了说吧,这房还不知姓啥哩!刘金贵注还没死,听说他儿子在日本,开
家大饭店,挺有钱。他给县上捎回辆小鳖盖子车,还有电视机啥的。再说,就算他死了,还有儿孙后代呀!
这房,不保险哩!”
内当家说:“你净瞎寻思!”
“瞎寻思?你不见上头的政策,像吃奶孩子的脸儿,一天十八变!吃不准哩!咱家的事儿,从来是大
小都你说了算,俺服气!这遭听俺一回,啊?保准吃不了亏。”
内当家突然笑起来。
锁成懵了:“笑啥哩?”
还笑!笑得格格的,笑得前仰后合,笑得用拳头擂着老头子的脊背,擂得咚咚响。
锁成慌了神儿,伸手去捂老婆的嘴:“笑啥哩?笑啥哩?你痴啦!左邻右舍都是耳朵,你就不怕……
唉!笑啥哩!”
内当家擦着泪儿,狠狠瞪了老头子一眼:“你呀,神经病!白赚俺两碗绿豆汤!俺就不信日头能跟西
边出!俺就不信新社会还能不向着咱老百姓?老头子,没事瞎嘀咕,睡你的省心觉吧!啊?”
天放明,内当家下了炕,高声大嗓地冲对面房喊:“新槐,日头照腚啦!”
小儿子新槐扣着扣儿走进来:“妈,做啥?”
内当家掏出钱,塞进儿子手里:“去,买盘鞭!”
乡下盖房上梁,一般人家都放鞭炮,以示吉庆。打井放鞭,老辈子没这讲究。老辈子没有的,李秋兰
家做。她叫儿子用竹竿挑起长长的一串小红鞭子,站在院当央,点着。鞭声爆豆似的响了,引来满村看热
闹的人。一群孩子围在下边抢落下的那些。满院子纸花飞扬,硝烟弥漫,火爆透了!
人们私下里咬耳朵。谁都吃不透,这个手紧如锁的把家婆,今儿怎么舍得拿票子闹光景……
鞭串快燃尽了,内当家抓过一把锨,推进老头子怀里,朗声朗气道:“槐他爹,动土吧!”
不知怎么的,锁成也有劲了,一锨铲下半尺深……早晨的阳光落满小院。圈里的猪吃饱了食,在猪圈墙上蹭痒痒。大白公鸡站在墙头上,抻着脖子打鸣。
盘满草棚顶的葫芦叶儿上,兜满夜里落下的露水珠儿,风一刮,噼哩叭啦往下滚,像掉银豆子。挂在檐下
的棒棒穗子,闪着金火火的光……
(选自《人民文学》1981 年第 3 期,有删改)
注:刘金贵是二人曾经的地主东家,所住房子的原主人。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打井这一主线,叙述了人物之间不同的想法,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心理动态。
B.小说通过磕烟灰、装烟袋等细节描写,形象刻画出锁成内心的为难,暗示他的担忧。
C.面对形势变化,很多群众都有与锁成同样的担忧,小说中作者批判了这种心理态度。
D.小说语言很富有生活气息与农村特色,这也使得人物尤其是内当家的语言生动传神。
8.请简要分析李秋兰这一人物形象。
9.请简要分析小说末段的作用。(★)
【答案】
7.C
8.从事事做得滴水不漏(屋里屋外,一人操持或百样事,心到手到亦可)看出她勤劳能干,善于持家(有
能耐、有主见亦可);从“说话办事儿一斧子一块”及说话方式看出她性格直率,做事干脆;从烧绿豆汤并
加糖看出她体贴丈夫;从夜里劝丈夫的话看出她对政府政策的坚信不疑。
9.末段以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农家小院的生机勃勃,展现出农村生活的红红火火;暗示李秋兰夫妇俩打井时
的热切心情和十足干劲;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在国家的好政策下农民未来生活会更加美好的坚定信心。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
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
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
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 项,“面对形势变
化,很多群众都有与锁成同样的担忧”错误,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故选 C。
8.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首先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再根据文
中人物的具体言行综合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角度进行概括。
由 “她实在是个挺有能耐的女人。大片脚,二毛子,小他十好几岁。说话办事儿一斧子一块,屋里屋
外,她一个操持。冬添棉,夏换单,房上缮草,猪崽入圈……百样事,她心到手到,滴水不漏”可看出李秋兰有能耐,勤劳能干,持家有方;由“说话办事儿一斧子一块”“你这人真是,自个儿不听,也不叫人家
听!”“你这人真是,谁给你嘴上贴封条咧!”“笑得格格的,笑得前仰后合,笑得用拳头擂着老头子的脊
背,擂得咚咚响”可看出她性格直率,做事利索;由“内当家火气立刻消失了,伸手去按他的前额瓜:‘不
热。恶心么?’”“俺给你烧绿豆汤。真是的,啥事不用你操心,上的哪门的火!……”“一会儿,绿豆汤端
上了,还加了两勺糖”可知她的体贴和关心丈夫;由“俺就不信日头能跟西边出!俺就不信新社会还能不
向着咱老百姓?老头子,没事瞎嘀咕,睡你的省心觉吧”可看出她对新社会政府政策的坚信不疑。
9.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能力。小说结尾各有不同,其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考虑结尾的艺术效果,应从其
具体内容出发,综合全文,从上下文结构、人物、主旨、氛围、语言、读者等多个层面作答。
内容上,通过写农家小院的猪猪吃饱了食、公鸡抻着脖子打鸣、葫芦叶儿的露珠、棒棒穗子闪着金火
火的光,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农村生活的美好;人物上,通过上文李秋兰让儿子买鞭、放鞭,
锁成用锨铲土,暗示李秋兰夫妇要打井的坚定决心和热情的干劲;在主题上,通过前文“俺就不信日头能
跟西边出!俺就不信新社会还能不向着咱老百姓”和本段中农村生活美好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农村
在新社会政府的良好政策下生活会更加美好的喜悦和坚定的信心。
四、【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望星空
聂鑫森
只要是老天不下雨不落雪,每晚八点,满头华发的耿星河,就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
他家住在这栋 20 层楼的顶层,只有顶层才有一个宽大的露台,只有宽大的露台才好安置一台体量不小
的远程望远镜,只有远程望远镜才能让他看清那些动和不动的星。
耿星河供职的单位在大西北,代号为“望星空”。60 岁本该退休,他和领导软磨硬缠桩,又干了五年。
朔地雪冷风寒,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刻皱了他的脸。
领导和同事祝贺他:“你和嫂子牛郎织女了几十年,也该去朝夕相守了。”
他忽然老泪纵横,说:“牛郎织女都老了,聚与别都习惯了。哎,离开‘望星空’我就再也回不来
了。”
“望星空”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卫星测控中心,从卫星升空直到他完成使命,全方位时它进行跟踪、侧
量、控制,以及运行中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他们自称牧星人,浩渺的天宇是牧场,大小星系是河流、溪涧,
卫星是天马神骥。
儿子耿小星是本地一家私营企业的董事长,在父亲告老还乡之前,特意为父母在同一社区置办了这套
顶层的房子,置办了一架远程望远镜放在露台。“爹,你回到老家,想念老同事了,可以夜夜眺望星空。”耿星河说:“知父莫如子,好!”
耿星河出生在一个秋夜,正星斗满天,当语文老师的父亲浮想联翩,从古诗“耿耿星河欲曙天”中拈
出三个字组成儿子的姓名。姓名似乎成了一个先兆,耿星河读小学、中学时,对天文星象兴趣盎然,是业
余天文小组的铁杆成员。耿星河大学读的是宇航动力专业,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分配到卫星测控中心。
几十年飞快地过去了,他和妻子芦管一直是两地分居,如银河两岸凝目相望的牛郎织女,只有探亲时
才能团聚。领导多次征求他的意见,要把远在老家的妻子调来,他都婉谢了。他知道妻子离不开那所聋哑
学校,离不开一拨接一拨的聋哑孩子。作为一名模范教师,她的口语和手语出类拔萃,为不少残疾的孩子
找到了光明,到了“望星空”来她会无用武之地。
耿星河揖别“望星空”时,不禁想起宋词里的两个句子“去也终须去,往也如何往”,心头涌出淡淡的
悲凉。他交接了全部资料、图纸、手稿,征得领导同意,只带走了他在内部出版的一本书《卫星机动轨道
的测算与修正》,那里面密布着令外人感到乏味的数据,而在他眼力却如至交好友。他在一种复杂的心情中
回到故乡,回到妻子和儿子身边。
每晚十时,芦管会准时来到露台,和耿星河并排坐在一把长靠椅上。
“星河,歇歇吧,我想听你讲牧星人的故事。”
“谢谢你。这顶层住房多好,‘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唐代沈佺期《夜宿七盘岭》中的句子。好记性!”
“夫人在古诗词造诣上远胜于我。白天无星可看,承你指点,我专读古人写有关日、月星、风、云的
诗。”
“聊解思念之情。”
“是啊!”
“我现在对宇航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因为我的先生是个牧星人。”
耿星河双眼蓦地发亮,说:“谢谢。我来讲一件难忘的事,十多年前的秋风黄瑟时,我国一颗遥感卫星
突发故障,在太空中急速翻滚,星上的能源完全消失,只有阳光照射到太阳能帆板时,才有几秒钟信号反
债。”
“这可怎么办呀?”
“如果不抓住每次几秒钟的卫星加电时间,注入控制指令,价值十几亿的卫星将成为毫无用处的太空
垃圾。”
“哦!”
“经过持续的仿真分析,我们终于掌握了规律,准确预测出卫星最大的供电时间段,于是,我们指令望远号测量船在南半球上捕获卫星,注入遥控指令,让卫星恢复正常运行。你猜,这次太空费了多长时
间?”
“猜不着啊!”
“69 个日夜!”
芦管像小孩一样鼓起掌来,大声说:“太奇妙了!”
耿星河无端地叹了口气。
“星河,是不是你觉得你像那颗能量消失的遥感卫星,整天闲着,慌慌的?”
“是呀,‘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你还不能称老,还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芦管的嘴角忽然露出笑意,说:“你知道吗?
这里的一座青少年宇航科普馆即将建成,有展览、讲座、仿真操作等项目,正招聘义务辅导老师。我
报了名,有聋哑学生来参观,我可以给他们讲解。你想去吗?”
“想,培养未来的牧星人,好事。”
“我已经替你报了名。”
“真的吗?”
“真的。”
耿星河禁不住仰天大笑,说:“我太开心了!多谢夫人给我补充电源,你也是了不起的牧星人啊!”
夜渐深,满天星光灿烂。
(摘选自《百花园》2018 年第 10 期)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简洁明了,既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耿星河,又用“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巧妙点题,
充满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在人物对话中多次引用诸如“山月临窗近,天河人户低”等诗句,既点明了人物的知识分子身份,
也使得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文学色彩。
C.儿子耿小星特意置办了一套顶层的房子并在露台上安置了一架远程望远镜,小说中的这一情节安排,表
现了儿子的孝心,推动了情节发展。
D.少说中耿星河向妻子讲述的用 69 个日夜营救一颗遥感卫星的故事,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的同时,还突
出了我国航天科技领先世界的主题。
11.耿星河的个性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小说作概括分析。
12.小说以“夜渐深,满天星光灿烂”结尾有何妙处?请作简要分析。(★)【答案】
10.D
11.①执着工作,乐于奉献。耿星河在艰苦的大西北为“望星空”工作了一辈子,本该退休的他主动要求
又工作了五年。②尊重妻子。耿星河和妻子分居两地,知道妻子关爱聋哑孩子,离不开聋哑学校,放弃了
把妻子调到身边来的机会。③老当益壮,甘当人梯。耿星河非常乐意到青少年宇航科普馆担任义务辅导老
师,培养未来的牧星人。
12.①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结尾描写了优美、宁静的环境,烘托出耿星河决定去青少年宇航科普馆担任
义务辅导老师后的愉悦心情。②从情节发展看,开头耿星河“眺望星空”引起回忆,中间穿插耿星河“望
星空”的工作和其回来后“眺望星空”的具体描写,结尾使得小说结构圆合自如。③从表达技巧来看,“满
天星光灿烂”与“眺望星空”前后呼应,既照应了题目;④从主题上看,“望星空”既是对过去航天人工作
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升华了主题,给人想象空间。
【解析】
10.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
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
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 项,“还突出了我国航天科技领先世界的主题”
错误,小说主题分析失当。小说中“耿星河向妻子讲述的用 69 个日夜营救一颗遥感卫星的故事”这一情节,
以及本文的全部内容都是在歌颂我国航天人的奉献精神,而非凸显我国航天科技领先世界这一主题。故选
D。
1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
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
析总结。结合“耿星河供职的单位在大西北,代号为‘望星空’。60 岁本该退休,他和领导软磨硬缠桩,又
干了五年。朔地雪冷风寒,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刻皱了他的脸”分析可知,耿星河执着工作,乐于奉
献。结合“他和妻子芦管一直是两地分居,如银河两岸凝目相望的牛郎织女,只有探亲时才能团聚。领导
多次征求他的意见,要把远在老家的妻子调来,他都婉谢了。他知道妻子离不开那所聋哑学校,离不开一
拨接一拨的聋哑孩子”分析可知,耿星河尊重妻子。结合“这里的一座青少年宇航科普馆即将建成,有展
览、讲座、仿真操作等项目,正招聘义务辅导老师。我报了名,有聋哑学生来参观,我可以给他们讲
解……耿星河禁不住仰天大笑,说:‘我太开心了!多谢夫人给我补充电源,你也是了不起的牧星人啊’”
分析可知,耿星河老当益壮,甘当人梯。
1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以‘夜渐深,满天星光灿烂’结尾有何妙处”,需要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结合
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回答该类问题,须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体特征考虑,
结合小说情节通常的特点,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
事的戏剧性、可读性;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
胜;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贯
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另外还须关注开头、中间、结尾这种特殊
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结合“耿星河禁不住仰天大笑,说:‘我太开心了!多谢夫人给我补充电源,你
也是了不起的牧星人啊’”分析可知,结尾描写了优美、宁静的环境,烘托出耿星河担任义务辅导老师后的
愉悦心情。结合“只要是老天不下雨不落雪,每晚八点,满头华发的耿星河,就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
星空”“他家住在这栋 20 层楼的顶层,只有顶层才有一个宽大的露台,只有宽大的露台才好安置一台体量
不小的远程望远镜,只有远程望远镜才能让他看清那些动和不动的星”“特意为父母在同一社区置办了这套
顶层的房子,置办了一架远程望远镜放在露台。‘爹,你回到老家,想念老同事了,可以夜夜眺望星空’”“到
了‘望星空’来她会无用武之地”“经过持续的仿真分析,我们终于掌握了规律,准确预测出卫星最大的供
电时间段,于是,我们指令望远号测量船在南半球上捕获卫星,注入遥控指令,让卫星恢复正常运行。你
猜,这次太空费了多长时间?”“耿星河禁不住仰天大笑”分析可知,开头耿星河“眺望星空”引起回忆,
中间穿插耿星河“望星空”的工作和其回来后“眺望星空”的具体描写,结尾使得小说结构圆合自如。小
说的主人公耿星河,又用“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巧妙点题。结合“60 岁本该退休,他和领导软
磨硬缠桩,又干了五年。朔地雪冷风寒,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刻皱了他的脸”“‘望星空’是不为外人
所知的卫星测控中心,从卫星升空直到他完成使命,全方位时它进行跟踪、侧量、控制,以及运行中的故
障诊断与维修。他们自称牧星人,浩渺的天宇是牧场,大小星系是河流、溪涧,卫星是天马神骥”“几十年
飞快地过去了,他和妻子芦管一直是两地分居,如银河两岸凝目相望的牛郎织女,只有探亲时才能团聚”
“只带走了他在内部出版的一本书《卫星机动轨道的测算与修正》,那里面密布着令外人感到乏味的数据,
而在他眼力却如至交好友”等分析,“望星空”是对过去航天人工作的肯定;结合“耿星河禁不住仰天大笑,
说:‘我太开心了!多谢夫人给我补充电源,你也是了不起的牧星人啊’”分析可知,是对未来的期待,升华
了主题,给人想象空间。
五、【2019·西藏自治区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车 祸
(日本)东野圭吾
事情发生前,没有任何预感。那天早上 8 点半,平介下了夜班,回到家中,他马上打开了电视。其实也没什么特别想看的,只是想
知道昨天相扑比赛的结果。今年已经步入 40 岁的平介相信,今天也一定和之前的 39 年一样,是个平淡无
奇的日子。
有一个频道是他每次下夜班后必看的。那是个对文艺界丑闻、体育比赛结果等集中播报的频道,内容
很浅,但是涉及面很广。但是,今天画面上出现的,并不是平日里播音员的笑脸,而是一个积雪的山地。
出什么事了?平介心里闪过一个念头,不过他并不想详细了解事由。此刻他最想知道的是他所关注的
力士赢了没有。
平介在一家汽车零件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工作。一年前,他被提升为组长。这周轮到他们组上夜班了。
这一年,平介的工厂经营状况出奇地好,像平介这样身在第一线的人变得忙碌不堪,加班一两个小时是家
常便饭,有时甚至会加班 3 个小时,有时加班费比基本工资还多。
但是,在工厂里待的时间长,就意味着在家待的时间短,平介很难和妻子直子、女儿藻奈美一起吃晚
饭。如果是夜班的话,早上 8 点钟就能到家,正好赶上藻奈美吃早餐的时间。边和马上要升入小学 6 年级
的独生爱女聊着天真的话题,边享受着妻子亲手做的饭菜,这对平介来说是一种无法取代的快乐。下夜班
后的疲惫,在看到女儿的笑容后马上就烟消云散了。
正因如此,下夜班后一个人吃早餐让他觉得没有味道。这样无聊的早餐从今天起要持续 3 天,因为直
子带着藻奈美回长野的娘家去了。她堂兄病故了,她要赶去参加堂兄的葬礼。
本来说好是她一个人去长野的,但就在快出发时,藻奈美忽然嚷着也要去。她说她想在那边滑雪。女
儿好不容易有了个春假,可自己工作太忙,一直没能陪家人游玩。因此,对平介来说,这未尝不是个补偿
的机会。于是他决定一个人忍受寂寞,让藻奈美和妻子一起去。
他一边享受着熟悉的味道,一边调高了电视的音量。画面中那个主持人在说着什么,但是,他脸上却
不见了平日的笑容。平介对此还是没太在意,只是心不在焉地想着,有关昨天体育赛事的报道还没开始吧。
画面被切换了,好像是刚才看到的积雪山区。一个穿着滑雪服的年轻男记者,身后有许多身着黑色防
寒服的男子正来来回回地忙碌着。“这里是事故现场。今早 6 点左右,一辆由东京开往志贺高原的滑雪游
大巴发生了坠崖事故。这辆大巴属于总部设在东京的大黑交通公司。”听到这里,平介的脑海里产生了轻
微的混乱。因为几个关键词陆续飞进耳朵里——志贺高原、滑雪游大巴、大黑交通……
这次回娘家,直子一直犹豫着一件事,那就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碰巧直子有个朋友在旅行社工作,
于是便去拜托她。结果真就碰到一辆滑雪游大巴上还有座位。听到还有空座,直子高兴得直拍手。没错,
她说了,是大黑交通,是 11 点从东京站出发开往志贺高原的滑雪游大巴。
想到这里,他全身倏地一下热了起来,随后浑身冒汗。他感到心跳在加快,能清晰地感觉到耳根后面的脉搏在跳动。平介将跪在地上的双膝滑到电视机前,他不想漏过报道的任何细节。
平介已经完全没有了食欲。虽然口渴得不行,但也顾不上喝水了。他现在深深陷入了一种切实的感觉
之中——这场悲剧可能和自己有关。他一面害怕着杉田直子和杉田藻奈美的名字被读到,一面用四分之三
的心在想:怎么可能呢,这种悲剧应该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平介伸手拿起了电话台上的电话,想打给直子的娘家。说不定她们已经到那边了,自己的担心都是多
余的。不,应该说他心里祈祷着事实就是如此。抓起话筒,刚要按号码键,他又停住了。他无论如何都想
不起直子娘家的电话号码了。只记得,那是个编成顺口溜之后非常容易记的号码,尽管他也曾经记住过,
可是现在,他把那个顺口溜给忘掉了。
没办法,平介只好从旁边的彩色整理箱中翻出了电话簿,他终于找到了想找的号码。先是区号,最后
四位数是 7053。看了之后平介还是没能想起那句顺口溜。
平介再次拿起话筒,正要拨号,电视中的播音员又说话了。“据刚刚得到的消息,之前被送往长野中
央医院的一对疑似母女的二人名字应该是杉田——”
平介放下电话,坐直了身体。女播音员再说什么,他已经完全听不见了,耳边一直有个声音在响,过
了良久,他才注意到那是自己喃喃自语的声音。
啊,想起来了。7053 是直子名字的谐音。
又过了两秒钟,他猛猛地站起身来。
(选自东野圭吾《秘密》,有删节)
13.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平介相信今天和“之前的 39 年一样,是个平淡无奇的日子”,这儿的“平淡无奇”四字一语双关,起到
了强调的作用,强调今天和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
B.本来说好是妻子一个人回娘家的,但就在快出发时,女儿“忽然嚷着也要去”。作者这么理,表现了女
儿的任性和不懂事,也同时点明悲剧发生的原因。
C.作者多次写到平介“想不起直子娘家的电话号码”,也想不起电话号码编成的顺口溜,直到最后才想起
来,这样写意在说明平介的粗枝大叶和不拘小节。
D.小说笔锋老辣,文字鲜加雕琢,叙述简练凶狠,蕴含着巨大的冲击力。平平常常的生活中,灾难毫无征
兆地骤然而至,写出人世的无常,让人印象深刻。
14.小说前半部分用不小的篇幅写平介看电视的情节,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5.小说中的平介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3.D
14.①对情节的发展起作用,使下文平介发现“车祸”发生的情节非常自然;也为后文情节突转作铺垫,
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②对刻画人物形象起作用,刻画了平介这个生活平庸、爱好单一的中年男子的形象,
使这个形象显得真实感人。
15.①工作勤奋,不辞辛劳。常常深夜加班,补贴家用,被提升为组长。②关爱家人,有责任心。对妻子
女儿关爱有加,虽工作繁忙仍抽时间陪伴家人。③爱好单一,生活面狭窄。工作之余只喜欢看看电视上的
体育赛事。
【解析】
13.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
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 项,“强调今天和往日并没
有什么不同”理解错误,“平淡无奇”暗示对平介来说看起来今天和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从后文的情节
来看,其实大为不同。B 项,“表现了女儿的任性和不懂事”理解错误,主要是点明悲剧发生的原因。C 项,
“意在说明平介的粗枝大叶和不拘小节”不正确,此时应是紧张所致。故选 D。
14.题干问的是“小说前半部分却用不小的篇幅写平介看电视的情节,为什么”,这是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
作用,也是考查段落的作用。先找到设题的区域,文章前半部分用不小的篇幅写平介看电视,而平介因看
电视而得知“车祸”,这就让平介得知“车祸”这一事情故显得非常自然,为下文情节的突转作了铺垫,同
时上文说“有一个频道是他每次下夜班后必看的。那是个对文艺界丑闻、体育比赛结果等集中播报的频
道……”,工作之余只喜欢看看电视上的体育赛事,这一内容就表现出人物爱好的单一、生活面的狭窄,使
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分析文段的作用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思考:首先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
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然后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
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
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最后应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15.题干问的“小说中的平介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这是考查人物形象。考生可以圈出文中直接写人
物的内容,也可以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衬托。从为人的角度来看,如“其实也没什么特别想看的,只是想
知道昨天相扑比赛的结果……有一个频道是他每次下夜班后必看的。那是个对文艺界丑闻、体育比赛结果
等集中播报的频道,内容很浅,但是涉及面很广”,工作之余他只喜欢看电视上的体育赛事,可见爱好单一,
生活面狭窄;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如“边和马上要升入小学 6 年级的独生爱女聊着天真的话题,边享受着
妻子亲手做的饭菜,这对平介来说是一种无法取代的快乐。下夜班后的疲惫,在看到女儿的笑容后马上就
烟消云散了。……正因如此,下夜班后一个人吃早餐让他觉得没有味道”,可见他应是一位关爱妻女,有责任心的人;从工作的角度来看,如“平介在一家汽车零件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工作。一年前,他被提升为组
长。这周轮到他们组上夜班了……这一年,平介的工厂经营状况出奇地好,像平介这样身在第一线的人变
得忙碌不堪,加班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会加班 3 个小时”,常常深夜加班,补贴家用,被提升
为组长,可见工作勤奋,不辞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