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10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测)
【限时检测 1】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3 分 实际得分:
一、【2020·河南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3 分)
父与子
高军
①父亲监督他洗手这件事是从他第一天去上班开始的。
②大学毕业后,他被选调到局里工作,父亲紧绷的脸上有种掩饰不住的高兴流露出来,可以看出那是
处在一种努力抑制的状态中。作为男人,作为一个平时并不善于和儿子交流的人,父亲是不善于表达出来
自豪的。儿子觉得自己这一代人,对到哪里去上班干什么工作等并不怎么当作很重要的一件事儿。他觉得
父亲这么当回事儿没有太大的必要,甚至显得有些可笑。不过,他也体会到了父亲在儿子有了归宿后的那
种轻松和释然,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③他提着行李走出了家门,这些年显得越来越木讷的父亲在后面跟着他,父亲平常是不会送自己出门
的,在他的记忆里这种情况从来就没有过。
④“回来,”他已经走出大门口接近二十步了,父亲在后面又叫住了他,“再回家一趟,还有个事
儿。”
⑤父亲的神情显得太正儿八经了,他停下脚步,慢慢地放下了行李,转过身来。
⑥父亲有些拿捏不住的样子,在前头带路把他又领进了家门。哗的一声,父亲往脸盆里舀上了一舀子
清水,带着不容置疑的口气指着波纹颤动的盆对他说:“洗洗手,把手洗干净,光光鲜鲜地上班去。”
⑦他心中涌起一些怨气,敢情就是这么点小事儿啊,他摊开双手:“爸,我刚才洗过了啊。”
⑧“不费多少事儿,就是洗一洗,干干净净地端公家的饭碗去。”父亲的手还是硬硬地指着脸盆和里
面的清水。
⑨他猛然记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疯玩,经常弄得灰头土脸的,手上当然也干净不了多少,父
亲看到了总是说他:“怎么能弄成这个样子,赶紧去把手洗干净好吃饭。”当他洗了以后,父亲还会紧跟上
话来:“玩也罢,干活也罢,只要好好注意,完全可以让自己的手尽量保持干净。”他听完也就听完了,下
次还是这个样子。但父亲也很有耐心,还是像先前那样要求他。
⑩后来他已经成为一个大青年了,有时候也是很逆反的,父亲对他也显出了无奈。好在他平时能好好
学习,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随着他越来越大,父亲好像有些忌惮他的样子,变得有点木讷寡言,也很少过问和干涉他的行为了。
⑪这次,他看着父亲一直固执地伸在那里的胳膊,好像就是一根他必须跨越的横杆。僵持了一会儿,
他慢慢平静了下来,走向了那盆清水。他先是手掌对着手掌搓洗,随后交互地手心手背相搓,手指之间洗
过后又单独搓洗大拇指,但态度有些应付。洗着洗着,他心中一颤,开始认真起来。当他真正觉得洗得可
以了的时候,才结束了。
⑫从此以后,每次从家中回单位的时候,临出门前洗手成了一件绝对不能漏落的事情。父亲好像只关
心这件事,别的事情一概不问。他也就慢慢习惯了,很多时候是自己主动洗完手再出门,每当这时,他都
会看到父亲露出欣慰的笑容。
⑬特别是当他一步步得到提升,最后当了县长的时候,更是坚持这个固定不变的程式了。
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和父亲的交流开始变得顺溜起来了。有时候陪着父亲在家里喝上一点酒,他会
和父亲开玩笑:“爸,每次都让我洗手,是一直担心我端不好公家的饭碗吗?”
⑮父亲慢慢端起小酒杯,哧溜一口喝下去,用筷子夹起一口菜慢慢品味着:“洗干净手是讲卫生,讲卫
生能保证身体不出问题,能过干干净净的日子呢。”
⑯他沉思了一下,又问道:“你觉得洗手可以预防腐败吧?”
⑰他看到父亲抬起头来,眼睛里好像有一种冷光:“守不守得住自己,还得看个人的定力!”
⑱他一愣,随即再次陷入了沉思。他的嘴唇好像轻微地抿了抿,双手慢慢攥成拳头,并使劲儿握了几
握。
⑲第二天临出门去上班,他走到脸盆前一边洗着手,一边把头转向父亲笑笑:“天天洗手,永远过干净
的日子。”
⑳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看他洗完,才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㉑在工作中谈廉洁自律这个话题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他已经爱从谈洗好手端好公家饭碗展开话题了。
㉒有人找他谈体会:“我以为您要求我们洗的不是手啊,是那心中想向外伸的欲望之手。”
㉓他并不作答,但父亲在他上班第一天让他转身回去洗手的事儿又浮现在脑海中,距离现在已经过去
二十多年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塑造了父亲形象,而对“他”多运用心理描写进行
刻画。
B.洗手,首先指用水洗干净自己的手这一具体的动作,在文中还指要控制住自己想要贪腐的欲望之手,是“洗手”意义的升华。
C.小说首尾照应,开头有设置悬念的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处两段引人思考,点明主题,深化
主旨。
D.小说中第⑨⑩两段,“他猛然记起小时候”“后来他已经成为一个大青年了”在叙述手法上属于插叙和
补叙。
2.“洗手”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3.小说塑造了“父亲”这一形象,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一形象。(6 分)
【答案】
1.D
2.①它是行文的线索,串起了小说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一天,上班父亲要求我洗手,到自
觉养成洗手习惯,当上县长后和父亲谈论洗手再到说洗手和廉洁自律。“洗手”串起情节,推动情节发展。②
塑造了深谋远虑、教子有方、严格的父亲形象。③是本文的主旨,“洗手”是要控制住自己想要贪腐的欲望
之手,干干净净做人做事,廉洁自律,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营造“勤洗手”的良好社会风气。
3.①沉默寡言、有耐心。随着“我”越来越大,父亲好像有些忌惮的样子,变得有点木讷寡言,也很少过
问和干涉“我”的行为了,对我一直很有耐心。②严格、严肃。从小到大一直要求我好好洗手,在我第一
天去上班时,“父亲的手还是硬硬地指着脸盆和里面的清水”要求我必须好好的洗手。③教子有方。对儿子
的爱含蓄深沉,父亲说“洗洗手,把手洗干净,光光鲜鲜地上班去”,含蓄深沉的语言,表现出他对儿子的
深沉的爱,他希望儿子能够干干净净地做人、做事。④对儿子充满了美好期望。他每次不厌其烦地要求我
洗手是希望我干干净净地做人、做事。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
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D 项,“在叙述手法上属于插叙和补叙”表述
错误。“他猛然记起小时候”“后来他已经成为一个大青年了”在叙述手法上属于插叙。故选 D。
2.本题考查小说中情节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小说中情节常用的作用。首先交代人物活动的
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
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某某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本题中,“洗手”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首先,“洗手”这个情节在小说
中反复出现,贯穿文章的始终,根据文本“父亲监督他洗手这件事是从他第一天去上班开始的”“不知不觉中他已经爱从谈洗好手端好公家饭碗展开话题了”等情节可以看出,“洗手”是小说的行文线索;从塑造人
物的角度考虑:通第一天,上班父亲要求我洗手,到自觉养成洗手习惯,当上县长后和父亲谈论洗手再到
说洗手和廉洁自律。这些情节都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严格、有大格局的人;从主题的角度考虑:
“洗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从表层含义是说要把手洗干净,从深层含义,应该是教育儿子要廉洁自律,
干干净净做人做事。
3.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主要根据小说对人物所作的各种描写(包
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行为动作描写等)以及其他相关的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另外也
要注意侧面描写,注意他人对主人公的评价等,通过综合最后结合文本对人物进行分析。
小说塑造了“父亲”这一形象,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一形象。根据文本“他听完也就听完了,下次
还是这个样子。但父亲也很有耐心,还是像先前那样要求他”“ 随着‘我’越来越大,父亲好像有些忌惮的
样子,变得有点木讷寡言,也很少过问和干涉‘我’的行为了,对我一直很有耐心”可见,父亲沉默寡言、
有耐心;根据文本“洗洗手,把手洗干净,光光鲜鲜地上班去”, 用含蓄、深沉的语言体现出父亲的教子有
方;根据“父亲的手还是硬硬地指着脸盆和里面的清水”表现了父亲的严格;根据文本 “父亲的神情显得
太正儿八经了”, 表现出父亲教育儿子时的严肃;根据文本“在工作中谈廉洁自律这个话题的时候,不知不
觉中他已经爱从谈洗好手端好公家饭碗展开话题了”,从侧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父亲
对儿子深沉的爱和美好的期待。
【限时检测 2】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20 分 实际得分:
二、【2020·浙江金华第一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 分)
画匠
吴晓
画匠已经三年没上铜山了。画匠没了铜山就没有了生计,没有了生计眼看就要失了手艺,画匠心里焦
急。
闺女全看在了眼里。这天,她哄画匠说,“爹,今天正月十六,我陪你上山吧,去看看木雕,檀香的,
好闻着呢。”画匠动心了。换上中山装,带上礼帽,跟闺女上山了。临行,他又带上了最近塑的几十件小
玩意。
到了山门,画匠看到了一个相熟的朋友在景区门口卖香火。画匠上去和朋友打招呼,周遭的老商户都
和画匠有些交情,看见了不约而同围上来,说,“这不是画匠吗?多日子没见了?咋不来铜山了?” 画匠的朋友就上来打圆场,说,“来啥呢?泥爷泥奶都换成了木头爷木头奶了,咱庄稼人还拜个啥劲?木头里
能长出麦穗来?”众人附和,画匠的脸愁苦得能拧出水来。进得山门,画匠直奔东大殿。东大殿里供着如
来佛,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画匠记得当年塑文殊菩萨的坐骑时,他还管闺女要了俩玻璃球,给青狮当眼
珠子,这是多年前的事了。闺女说,“爹,你闻闻,香吧,檀香木。”
画匠正神游呢,一下子被闺女拉回到了现实,他抬头看,眼前是一排披红挂绿的木雕神像,素白的脸,
傲着呢。他的眼睛猛然被木雕脸上的白光给刺伤了,一低头,眼泪落到了大殿的青砖地面上。
“走,走。”他扯扯闺女的袖子,悻悻地往滴水崖去。
那个原本立在崖下,朴素得像个邻家婆婆的滴水奶奶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个菩萨样的木雕神像。画
匠的心里又疼了一下。
“你带我去看看他们。”
闺女知道爹说的是谁,便带着画匠绕过一片茶园,来到几株竹子下,指着远处黑咕隆咚的山罅隙说,“诺,
在那呢。”
闺女说,“爹,你别难过,出顶的泥塑还留着呢,上去看看?
画匠说,“不看了不看了,早晚也要……唉!我管不了他们,看了净心疼,去人多的地方卖小玩意
吧。”
闺女就把画匠带到戏台子那,摊开红绒布,把画匠塑的小玩意摆摆好,等人买。
画匠坐在溜地上,戴上老花镜,从随身带的工具包里取出一团河泥,拍拍搓搓,很快捏出一个弥勒佛
的样儿。定了大样后,又取出师父传给他的一套象牙劈刀,抽出最最小号的一个,认真地抠、挖、抹、摸
起来。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直到弥勒佛塑成了,也没有一个人来买,哪怕是问个价码也好。
闺女有些不耐烦。
“收了吧,爹。”她说。“不收,等。”
刹戏了。人流汹涌着往山下去。“收了吧,爹。”闺女又说。
“不收,等。”
终于,一辆自行车调转头向他们来了。“师傅,这些,多少钱?"那人从车上下来,小心地询价。
“二十块钱一个。”画匠没抬头,闺女替他说。
“好!真好!”那人俯下身,仔细地打量起这些小玩意,“我全要了,你出个价吧师傅。”“一千。”
闺女说。
“好!成交。”那人开始从包里往外数钞票,唰唰,唰唰。闺女激动起来,拍拍画匠的手,小声说,“这么多钱,你也看看呀爹。”画匠这才抬起头,定定地盯
着那人的脸看。看了一会儿,说,“你干嘛的?”
那人乐了,“师傅,你莫不是嫌钱少,后悔了?我没那么多钱,我是美院的学生,我来这采风的。画
匠笑了,他慢悠您地说,“这些,不要钱,另外还送你一套泥塑刀。”
画匠边说边从工具包里往外取象牙刀具。这下可把闺女吓坏了,她哭丧着脸说,“爹,你干吗呢?这
可是你的宝贝。”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 年第 17 期,有删改)
1.简析小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 分)
3.概括“闺女”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并说明其在小说中的作用。(5 分)
4.请探究结尾处“画匠笑了”的丰富意蕴。(6 分)
【答案】
1.①结构上为下文写山上的泥雕塑换成木雕神像的情节作铺垫;②内容上交代了画匠内心忧虑的原因。
2.通过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以画匠置身于东大殿受到的强烈心理冲击为情节的特写点,生动逼真地刻
画出了画匠对泥雕像的深厚感情。
3.形象特点:孝顺,善解人意;作用:①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因为上山看木雕,摆摊卖泥塑等情节都是
在“闺女”的提议、参与下完成的;②深化小说的主题,结尾闺女的神情动作有力地衬托了画匠为将手艺
传承下去的良苦用心。
4.①“画匠的笑”是画匠对自己的泥雕像终于获得别人认可时的高兴:②“画匠的笑”也传达出画匠对喜
好泥雕像的美院学子有一种觅得“知音”的欣喜;③“画匠的笑”让我们看到了在现代商业气息下,传统
艺术传承的不易,由开始的焦急忧虑到最终有人欣赏传承的开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
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
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文章的第三段中画匠的朋友的话“来啥呢?泥爷泥奶
都换成了木头爷木头奶了,咱庄稼人还拜个啥劲?木头里能长出麦穗来?”,这一情节承接上文交代了花匠
不去铜山,心中焦急的原因:现在的铜山将花匠的泥塑都换成了木雕。 同时这一段为下文写山上的泥雕塑
换成木雕神像的情节作铺垫。这一段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让读者对小说的阅读更加流畅。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如本题句子为语段中内涵丰富、表达技巧多样的句子。关键要找准它的“管
辖范围”,应从全文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丰富的内涵,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寻
求正确答案。文章中的划线句,“素白的脸,傲着呢”这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此处将没有表情的木雕人格化,
体现的是画匠当时的心理反应,东大殿将原来的泥塑都换成了木雕,这对热爱传统泥塑技艺的画匠是一种
极大的打击,所以,他在看这些木雕时带入了自己的感情,觉得它们就是那些看不起泥塑艺术的人的代表,
而“他的眼睛猛然被木雕脸上的白光给刺伤了,一低头,眼泪落到了大殿的青砖地面上”则运用夸张的手
法,写出了当时痛苦的心情和对泥塑佛像的热爱,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出他对传统泥塑艺术的热爱。
3.本题考查鉴赏次要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在分析形象特点时,要从全文
入手,找出有关形象的情节和描写内容,注意肖像、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还要注意文
中作者的评价性的语句和其他人物的衬托作用等。而对形象的作用答题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人物、主题、
情节结构。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
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
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在形象特点上,“闺女”知道父亲为什么焦急,所以哄“画匠”开心,让
“画匠”去铜山看看木雕,又怕引起“画匠”的伤心,而一再强调檀木的香,而上山后,为了安慰“画匠”,
告诉“画匠”那些泥塑还在。从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出“闺女”对父亲的孝敬,同时也体现出她的善解人意。
“闺女”作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在其中主要起串联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同时对主要人物“画匠”
起到衬托作用。“画匠”三年没有去铜山,是在“闺女”的一再建议下才又去铜山,从而引出了下文看到木
雕后的情节,而又是“闺女”摆摊卖泥塑的行为引出了下文美院学生买泥塑的情节,所以“闺女”这一人
物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在小说的结尾,当“画匠”拒收美院学生的钱而且还送他一套象牙泥塑刀具时,
“闺女”并没有理解父亲这一行为的意义,所以阻止父亲的行为,“闺女”的这一行为衬托了“画匠”为将
手艺传承下去的良苦用心,丰富“画匠”这一形象,同时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本题考查把握作品的情节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围绕着该情节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在文章中的作用来展
开,比如,该情节在对交代文章背景、塑造人物形象及深化主旨思想等方面的作用。本文的结尾写到“画
匠笑了”,这与文章的开头“画匠心里焦急”形成了对比,“画匠”之所以笑,表面上看是自己的泥雕像终
于获得别人认可时感到高兴,但深层的含义则是对自己的泥塑技艺终于有人欣赏而高兴,也是对传统艺术
终于有人继承而高兴。“画匠笑了”虽只有四个字,但对小说的内容和结构都起着重要作用,“画匠的笑”
让我们看到了在现代商业气息下,传统艺术传承的不易,所以这一情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最后“画
匠”笑了,让小说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也让读者有了一个美好的阅读感受。
【限时检测 3】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3 分 实际得分:
三、【2019·山东省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3 分)
一条短裙
张春燕
晴进医院大门的时候,嘴角闪现出不易被人察觉的笑意,是自得其乐、自品滋味的那种意思。她腿上
的丝袜在夜光下闪着俏丽的色彩,短裙游鱼般摇摆着。此前,晴很少穿短裙,几条牛仔裤悠闲地打扮着她
青春健美的双腿。还是 7 号病床的老伯,用病入膏肓却还跳跃着激情的目光盯着她说,晴护士,你的腿真
美,应该穿裙子。
晴的脸红了。没有恋爱过的她,第一次对自己双腿直白赞美的人,竟是这位行将入土、目光渐渐枯萎
的老人。自己平时太孤傲,那些平庸而稚嫩的同龄男孩的目光就不敢在傲视一切的美少女身上流连忘返。
于是面对病床上喘息的老人,晴有了些许的感激。她动作轻柔地为老人做静脉穿刺,老人的皮肤像冻伤的
茄子——又青又紫又厚又硬,针头难进,血管也枯萎了。
老人虚弱地咳嗽了几声,看到晴脸上红润的光泽,好像看到了某种鼓舞,喘息中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说,当年我们在延安,条件那么艰苦,生存环境那么恶劣,可那些从南方来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姑娘,太会
展现女性美了,头发上扎块手帕,或绑段红丝带,那个美啊——老人又虚弱地咳嗽起来,但迸发着激情的
目光却像黑暗中的火炬。
晴决定买一条长及膝盖的漂亮短裙,她想买了裙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穿给老人看。晴期望着再一次听
到老人那些毫无修饰的赞美,她的脸就会再—次红起来。晴知道自己脸红的样子,像两朵桃花映在脸颊,
烫烫的、爽爽的,升腾在心间的是云雾缭绕的感觉。晴知道自己这周是夜班,她不畏这个夜晚的秋意渐浓,
她喜欢让凉风环绕自己的感觉。
穿着短裙,踩着落叶,穿行在黑暗中的女孩晴,像精灵一样飘向那火炬般的目光。
走进病房的晴被眼前的一幕击傻了。
医生们默默地摇头退出病房,接着就传出家属此起彼伏的哭喊声。护士长急急地催促晴穿好工作服来
做善后处理。晴明白了,7 号病床的老伯走了。称赞她双腿秀美的老伯,没能看上一眼她穿裙子的婀娜样儿,
就闭上了他激情燃烧的眼睛。晴穿着丝袜的双腿忽然像被子弹击中一样疼痛得战栗起来,裙子也在寒噤中
摇摆着发出窸窸索索的呓语声,这给晴带来了不寒而栗的恐惧感。晴没有勇气走进病房,更不敢面对躺在 7
号病床上已被称为遗体的老伯。可是护士长的催促声就在耳旁,晴在万分的惊恐中,委屈无助地哭泣起来。
晴陷入了自己泪雨飞溅的惶恐中。她背靠墙,旁若无人、彻心彻肺、泪雨滂沱地恸哭。她心无杂念,只是有些委屈,有些害怕,有些莫名的恐惧。面对没有呼吸和体温的遗体,面对那曾经有过激情的眼睛和
赞美过她的嘴巴,她害怕自己在料理的过程中,他突然有体温,他突然苏醒。但此时的老伯五官毫无血色,
寂静而落寞地成为遗体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回忆中最生动的那个部分。这种东西折磨着晴,使她在这个瞬
间痛不欲生。晴感到自己穿着丝袜的双腿上爬满了冰冷且蠕动的蚯蚓。
忽然,她发现老伯微闭的眼睛似乎慢慢睁开了一些看着她,专注又有些焦急地看着她,目光中有激情,
有赞美,有鼓励,有安慰,还有无尽的留恋和莫名的忧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在晴到医院的路上作者对她进行了丰富细腻的心理刻画,
这与下文老伯去世后她的心情形成对比。
B.小说很擅长运用典型的场景烘托人物形象,如黑夜中的落叶烘托晴精灵般的形象,到了病房后家属的哭
泣、众人的忙碌烘托出晴的无助与孤独。
C.晴不敢面对逝去的老伯的遗体,主要因为就在不久前这个还赞美自己的外表,鼓励自己的工作的老人,
如今却天人永隔。
D.少女晴如此期待一个老人的赞美,看似不太正常,但作者恰恰以这样一种反常病态的心理揭示了现实中
大多数人对美好的事物的漠视和不敢面对的畸形心态。
2.老伯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3.小说以写晴的幻觉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答案】
1.D
2.①推进情节的发展:由于老伯的赞美与鼓励,晴对自己的美有了触动,有了自信,于是买裙子、穿裙子,
并渴望把这种美再次展现给老人,得到他的赞美。②衬托了主人公形象。小说中晴的形象,因老伯的存在
衬托得更加鲜明。老伯是美的发现者,也是美的欣赏者,老人的离世使晴少了一位欣赏自己的知音。正是
老伯这一形象,衬托出孤傲的晴渴望自己的美被发现、被欣赏、被赞美的单纯又有点稚气的女孩形象。③丰富
了小说的主题。当病入膏肓的老伯发现美丽的晴以及谈起延安时期见到的美丽的姑娘时,眼睛迸发出“激
情的目光”,最后写晴的幻觉:老人“专注而又焦急地看着他”,“有无尽的留恋和莫名的忧虑”,这些凸显
了老人对美、对生命的留恋。
3.①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魔幻色彩。老伯已经去世,不可能死而复生,这是客观事实。
然而,对渴望得到老伯赞美的晴来说,产生老伯死而复生的幻觉,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样的结尾,强化
了人物的心理,体现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②完成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完美塑造。护士晴,是一个性格孤傲的姑娘,老人赞美她双腿美丽、希望她穿裙子,使她对自己的美有了触动,有了自信,有了美的沉醉和遐
想。然而,老伯的去世,似乎少了一个认识自己美的知音,因此伤感、恐惧,更渴盼老伯能死而复生。通
过最后幻觉的描写,淋漓尽致得表现了晴的这种心理,至此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③强化了美需要发
现、需要欣赏、需要鼓励的主题。
【解析】
1.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题和研读文
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认真比对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
的情节、主旨和环境。D 项“反常病态的心理”说法不合主旨;“生活中大多数人对美好的事物的漠视和不
敢面对的畸形心态”属于无中生有,更不是作者的主旨。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小说的主题是呼吁人们
要对生活中的美善于发现、需要欣赏、需要鼓励的主题。故答案选 D。
2.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次要人物类试题的答题方向。次要人物形象
的作用题目是小说经常考核的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
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老伯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属于次要人
物形象,作答时可以从情节的发展、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主题的表现等角度去分析。
3.本题考查文本尾段的作用及艺术效果的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从以下的答题角度入手分析,文章
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
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
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作答时可以从内容、结构及主题三方面考虑。
【限时检测 4】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3 分 实际得分:
四、【2020·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3 分)
重新做人
(美)欧•亨利
看守来到监狱制鞋工场,吉米•瓦伦汀正在那里勤勤恳恳地缝着鞋帮。看守把他领到前楼办公室。典狱
长把当天早晨州长签署的赦免状给了吉米。吉米接过来时有几分厌烦的神情。他被判四年徒刑,蹲了将近
十个月。他原以为最多三个月就能恢复自由。像吉米•瓦伦汀这样在外面有许多朋友的人,进了监狱连头发
都不必剃光。典狱长说:“你明天早晨可以出去啦!振作起来,重新做人。你心眼并不坏。以后别砸保险箱了,老
老实实地过日子吧!”
第二天,他离开监狱回到自己住处,推开墙壁上的一块暗板取出一只蒙着灰尘的手提箱。那是一套样
式俱全、用特种硬钢制造、最新式的工具,有钻头、冲孔器、摇钻、螺丝钻、钢撬、钳子和两三件吉米自
己设计并引以为自豪的工具。半个小时后,他换了一套雅致称身的衣服,手里提着那只抹拭干净的箱子。
一星期之后,印第安纳州里士满发生了一起保险箱盗窃案。两星期后,洛根斯波特有一只新式防盗保
险箱被轻而易举地打开了……大侦探本•普赖斯调查后宣布说:“那是‘花花公子’吉米•瓦伦汀的手法。他
又恢复营业了。瞧那个暗码盘——像潮湿天气拔萝卜那般轻易地拔了出来。只有他的钳子才干得了。再瞧
这些发条给钻得多么利落!吉米一向只消钻一个洞就行了。唉,我想我得逮住瓦伦汀先生。下次可不能有
什么减刑或者赦免的蠢事,他得蹲满刑期才行。”本•普赖斯了解吉米的习惯。他经手处理斯普林菲尔德那
件案子时就摸熟了吉米的脾气。跑得远,脱身快,不找搭档,喜欢交上流社会的朋友——这些情况替瓦伦
汀赢得了难得失风的名声。
一天下午,吉米•瓦伦汀带着他的手提箱搭了邮车来到艾尔摩尔。一位年轻姑娘穿过街道,在拐角那里
打他身边经过,走进一扇挂着“艾尔摩尔银行”招牌的门。吉米•瓦伦汀直勾勾地瞅着她,忘了自己是谁,
仿佛成了另一个人。她垂下眼睛,脸上泛起一阵红晕。有吉米这种气宇和外表的年轻人在艾尔摩尔是不多
见的。
吉米用拉尔夫•迪•斯潘塞的姓名在一家旅店登了记,……一阵突如其来、脱胎换骨的爱情之火把吉米•
瓦伦汀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拉尔夫•斯潘塞先生在艾尔摩尔安顿下来,开了一家鞋店,买卖很
兴隆。
一年后,他赢得了当地人士的尊敬,也得到安娜贝尔的父亲银行家亚当斯的器重,她非但爱他,并且
为他骄傲,他们决定在两星期后结婚。一天,吉米在他的房间里写了如下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朋友:
下星期三晚九点钟到小石城沙利文家。我已经不干那一行啦。我开了一家很好的店铺。如今我老老实
实地过活,两星期后,我将同世上最好的姑娘结婚。她相信我。我非见你不可。工具我送给你并随身带去。
你的老朋友:吉米
吉米发出这封信之后的星期一晚上,本•普赖斯乘了一辆租来的马车悄悄到了艾尔摩尔……
第二天早饭后,家里的人浩浩荡荡地一起到商业区银行去——亚当斯先生、安娜贝尔、吉米、安娜贝
尔已出嫁的姐姐和她的两个女儿,一个五岁,一个九岁。路过吉米住的旅店,吉米上楼到他的房间里去拿
上了手提箱。等一会儿将由多尔夫•吉布森赶车送他去沙利文那儿。艾尔摩尔银行最近安装了一个新的保险库,亚当斯先生得意洋洋地把它的构造解释给斯潘塞先生听,
斯潘塞彬彬有礼地听着,但好像不很感兴趣。这时候,本•普赖斯逛了进来。突然间,女人当中发出了一两
声尖叫。在大人们没有注意的时候,九岁的梅好奇地把五岁的阿加莎关进了保险库。老银行家跳上前去,
呻吟着说定时锁没有上,暗码也没有对准。阿加莎的母亲发疯似的用手捶打着保险库的门。有人甚至提议
用枪。安娜贝尔转向吉米,她那双大眼睛里充满了焦急,但并没有绝望的神色,她所崇拜的男人仿佛是无
所不能的。“你能想些办法吗?拉尔夫——试试看,好吗?”他瞅着她,眼睛里露出一抹古怪的柔和的笑
容。
“安娜贝尔,”他说,“把你戴的那朵玫瑰给我,好不好?”
她以为自己听错了他的话,但还是从胸襟上取下那朵玫瑰,交到他手里。吉米把它塞进坎肩口袋,脱
去上衣,卷起衬衫袖子。这一来,拉尔夫•迪•斯潘塞消失了,代替他的是吉米•瓦伦汀。
他把手提箱往桌子上一放,打了开来。他敏捷而井井有条地把那些闪亮古怪的工具摆出来,一面照他
平时干活的脾气轻轻地吹着口哨。周围的人屏声静息,一动不动地看着他,似乎都着了魔。不出一分钟,
吉米的小钢钻已经顺利地钻进了钢门。十分钟后——这打破了他自己的盗窃纪录——他打开钢闩,拉开了
门。阿加莎几乎吓瘫了,但没有任何损伤,被搂在她妈妈怀里。
吉米•瓦伦汀穿好上衣,来到柜台外面,向前门走去。半路上他模模糊糊听到一个耳熟的声音喊了一声“拉
尔夫!”但他没有停下脚步。
门口有一个高大的人几乎挡住了他的去路。“喂,本!”吉米说道,脸上还带着那种古怪的笑容,“你
终于来了,是吗?好吧,我们走。我想现在也无所谓了。”本•普赖斯的举动也有些古怪。“你认错人了吧,
斯潘塞先生。”他说,“别以为我认识你。你的马车在等着你呢,不是吗?”
本•普赖斯转过身,朝街上走去……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写瓦伦汀出狱后立即取出工具,说明他有重操旧业的打算。详细介绍他独特的盗窃工具,暗示主人
公盗窃手段高明。
B.本•普赖斯在调查发生在里士满的一起保险箱盗窃案后,很快就判定这是吉米作案的手法,表明他明察
秋毫,侦缉经验丰富。
C.瓦伦汀在救人之前索要安娜贝尔胸襟上的玫瑰,既暗示爱情对他的感化,又表明他做好了暴露自己、失
去爱人的思想准备。
D.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人物形象立体,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
种描写手法。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 分)(★)
3.大侦探本•普赖斯在小说结尾放过了瓦伦汀,你是否同意他的做法?请从情与法的角度加以分析。(6 分)
【答案】
1.D
2.线索:明线是吉米•瓦伦汀出狱后由再次盗窃到重新做人的过程;暗线是本•普赖斯准备抓捕瓦伦汀,被
他救人感动的过程。好处:设置本•普赖斯这一暗线,虽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人性之美,丰富了小说的主
题;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3.同意。①从情的角度看,瓦伦汀明知会暴露自己,还选择去救人,表现了他的良善,本•普赖斯的宽容
是对这种良善的肯定,符合人心向善的人情。②从法的角度看,瓦伦汀的行为属于救人,并非犯罪,侦探
并没有当场抓住瓦伦汀的犯罪证据,放了他也是合理的。
不同意。①从情的角度看,本•普赖斯对瓦伦汀网开一面的宽容之情,伤害了那些被盗窃者的切身利益,
所以放了瓦伦汀是不对的。②从法的角度看,瓦伦汀虽然改过救人,但之前多次盗窃,触及法律,不能因
为救人而逃避法律的制裁。作为侦探,本·普赖斯的职责就是抓捕罪犯,他应该搜集嫌疑人的作案证据,
维护正义,无权决定“抓”还是“放”。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
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将题目材料信
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D 项,文中并没有心理描写。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线索的能力。小说的线索是指情节的发展脉络。有时,小说会有明线与暗线
两条线索,即“明线”和“暗线”。明线是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见的贯穿文章始终的,将文章联系起来成
为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往往是从分析中得来的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小说明暗线交织,使情节的发展脉
络清晰,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更深的挖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结构更严谨,内容更丰富。
《重新做人》是欧亨利的短篇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一个有着最好盗窃工具、作案又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的小偷吉米•瓦伦汀在作案之后,隐姓埋名辗转来到另一个地方继续自己的宏大基业。但令他没想到的是,
他在那个城市遇到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安娜贝尔,他爱上了她,他决心为她改变,他决心重新做人。可世事
难料,就在他决心把工具送给别人的那一天,安娜贝尔姐姐的女儿意外被锁进了保险库,当所有人惊恐绝
望的时候,吉米•瓦伦汀毅然在安娜贝尔面前打开了自己尘封一年多的手提箱,拿出工具,快速敏捷的打开
了保险箱,救出了小女孩,而此刻守在门口的警察本•普赖斯看到了这一切,有意的放过了他。所以,这篇
小说的明线是围绕吉米•瓦伦汀的行踪展开的:吉米•瓦伦汀被州长赦免出狱,却又重操旧业;被爱情感化,洗手不干,经营鞋店;为救孩子暴露身份,感动警察,获得真正重新做人的机会。而小说中吉米•瓦伦汀被
州长赦免出狱却又重操旧业后,他的罪行被警察本•普赖斯发现,本•普赖斯决心逮住瓦伦汀。小说中本•普
赖斯用一年的时间来追踪瓦伦汀,他乘了一辆租来的马车悄悄到了艾尔摩尔,跟踪瓦伦汀;但是当他目睹
瓦伦汀为救小女孩不得已重操旧业时,他被瓦伦汀的举止感动,于是他放掉了瓦伦汀。小说中,警察本•普
赖斯的行踪构成了小说的暗线。设置本•普赖斯这一暗线,虽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人性之美,无论是小偷
瓦伦汀还是警察本•普赖斯,都给人温暖的感觉,一个是为了救人重操旧业,一个是看到善良放弃追究。警
察本•普赖斯放掉了小偷瓦伦汀,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这样也丰富了小说的主题;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
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总之,考生回答明暗线的好处时,可以从人物、主题、情节等方
面回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
定要依据文本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本题重点在于学生对情
与法的认知。
大侦探本•普赖斯在小说结尾放过了瓦伦汀,对于他的做法,考生可以见仁见智,但一定不能忽视题目
要求,要从情与法的角度加以分析。如果回答同意,从情的角度看,瓦伦汀已经给自己的朋友写了信,表
明自己重新做人的决心,从此开始自己美好的人生,但是在小女孩被关进保险库之后,他明知打开工具箱
会暴露自己,会失去女友,但是他还选择去救人,表现了他的良善。警察本•普赖斯不惜一年的时间追踪瓦
伦汀,但是看到瓦伦汀救人的举止后,决定放掉他,警察本•普赖斯的宽容是对这种良善的肯定,符合人心
向善的人情。从法的角度看,瓦伦汀已经犯下了罪行,他应该被绳之以法的,但是这次瓦伦汀的行为属于
救人,并非犯罪,侦探也并没有当场抓住瓦伦汀的犯罪证据,放了他也是合理的。
如果回答不同意,也要从情和法两个角度分析。从情的角度看,警察本•普赖斯不惜一年的时间追踪瓦
伦汀,但是看到瓦伦汀救人的举止后,却放掉了他,本•普赖斯对瓦伦汀网开一面的宽容之情,伤害了那些
被盗窃者的切身利益,所以放了瓦伦汀是不对的。而从法的角度看,瓦伦汀虽然改过自新,但之前曾经多
次盗窃,比如出狱后的“印第安纳州里士满发生了一起保险箱盗窃案”,他的罪行又一次严重触犯了法律,
犯法就要受到制裁,不能因为他的救人行为就逃避法律的制裁。作为侦探,本·普赖斯的职责就是抓捕罪
犯,他应该搜集嫌疑人的作案证据,维护正义,不能因为一时感动而置法律于不顾,另外,他也无权决定
“抓”还是“放”。总之,考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限时检测 5】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3 分 实际得分: 五、【2020·蚌埠市第九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3 分)
三贝先生家训
沈从文
年高有德的三贝先生不幸于今年正月初四日“遽返道山”了!这在 C 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
失。当三声落气炮响过后不到五分钟,全县城人便都在纷纷议论他的“平生大节”了。大凡贤者身后,总
有一部分不能了解他伟大人格的人,常常立于反对方面,加以攻讦诋毁。三贝先生自然也不是例外。也许
是他太好——不然,便是 C 县的舆论太不公允了: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见了一个卖豆腐或卖落花生的小
贩,问他“三贝先生如何”,他答复了你所问以外,必定还附带一句奚落三贝的话,如“那个吝啬鬼”或“那
老怪物”一类的言辞。
据说三贝是无疾而终的。这正是一般“积德厚福”之人应有的事。不过,从田大伯妈处得来的消息,
则又明明是因问他做校长的那个儿子索退抚育费不得而气死的。田大伯妈是与三贝有瓜葛的人。她女婿曾
拜认过三贝隔房堂弟做干崽,大概这话总不是全无把柄!
总之,三贝先生是今年正月初四日午时死去了。是“无疾而终”还是“气伤肚肠”而死的,不是我们
应措意的事,很可以不必再过问。倘若是真有那种好揽闲事的人寻根究底,只指示讣闻给看就得了;讣闻
明明载着“享年七十有八……无疾而终”。
三贝是有钱有势的人,丧事自然是非常之热闹。他第五儿子是现在县署第二科的科员,第六儿子——
就是有气死老子嫌疑的那个——又是中学的校长,儿孙又多,因之出殡那一天竟有许多人执绋。有用松柏
枝扎成的香亭,有用白布缠就的灵轿,有十来个敲法器的大师傅,有各种无字的脚牌,有朱红绫子的铭旌,
有写上“典型犹存”或“里失贤者”的挽联和祭幛,有两堂锣鼓及一队细乐,有一队制服整齐的学生,而
且,知事大人也屈尊到送丧。此外,典狱官张四老爷,地方财产保管处田老爷,宋连长,复查局刘局长,
初从上海毕业转来的九二先生……都莫不在大襟上佩了一朵白纸花,沉肃谨敬地在鼻涕眼泪一把抓的孝子
前头走着。警察所长呢,另外又专派了四名着号衣的年轻警兵,随同灵柩左右照料,免得那些打高脚牌、
扛祭幛的小孩子,沿途吵嘴滋事。
“好热闹阔绰的丧事!”
当灵柩从道门口菜市过身时,许多妇人、老头子以及卖白菜的老孀,都带了羡慕神气这样说。
三贝先生的生活就是这样结束了,也可谓“生荣死哀”。
不过,虽人死去,但其“嘉言懿行”流传于 C 城老一辈人口中的却很多很多。大体都关于“世道人心”。
因此谨就我所知者,摘录一二;至于其“出处大节”,则已有 C 县宿儒方梧庐先生为之作传,兹均不述及。
节抄家训:过大桥时,应将脚步加速——但亦不必如驰如奔免撞损徐元记之窑货担子——不然,设于此时桥忽圮
下,岂不危极险极?桥久不修,年代渊远,适于此时圮下,实亦“事所必至理有固然”者也!
进城时,到城洞下亦应加快一脚,尤其是曾经失火之东门,并须用双手将脑壳掩护,如此:既可防意
外之虞,即或万一猛不知道于彼时从上面掉落一砖头瓦片;亦可因手在上而不至伤脑。至于到城门洞卖羊
肉、卖粉条、卖布那种要钱不要命之事情,千万莫去做。最好连买也莫买,即或东西再好,价钱再贱。
有客久坐未动时,应不俟呼唤时时将茶献客。冲茶之水不必顶沸——不沸之水则尤好。若然,客即不
知趣硬赖到吃饭后方去,其食量因喝水过多亦必大减。
逢年过节用大荤祀祖——其实不用亦可,不见“采藻明其洁”之训乎?——实在万不得已,最好是用
零买法为佳。譬如称肉一斤,则分为四处称,每处四两。如此办法,既可选择皮薄骨少心所欲得之肉,而
斤两上亦占便宜不少。
厕房粪坑到夏天粪过稀不能售出时,可加以草灰斗许;但应切记将草灰之价同时算入。
……
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此处但选其一小部分耳。其行为尤嵚崎不同于流俗,
容当汇次编出,以介绍于“未获亲炙”三贝先生诸读者前。
C 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哪一处,我也不大清楚了。至于其家训,除为代加标点外,初未敢易
去一字。
一九二五年二月中旬作
(选自《沈从文文集》第八卷,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篇写三贝先生“遽返道山”,说“这在 C 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句中“惊人”和“重
大”强调了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 C 城的一大损失。
B.“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家训中所表现的虽然只是三贝先生一个人,但刻
画的却是当时社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人物。
C.“遽返道山”“积德厚福”“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赞美词语,用在
三贝先生身上有褒词贬用的意味。
D.小说前半部分运用侧面描写来塑造三贝先生这一形象,即通过写三贝先生死后人们的种种反应来表现其
性格特征。
2.小说的前一部分写三贝先生死后热闹阔绰的丧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3.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独特,这与它所叙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表达的主旨有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
1.A
2.①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是什么样的人物死后能够在 C 城引起这样的轰动?②在人物塑造上起到了欲抑先
扬的作用。③通过写知事大人等 C 城知名人物参加葬礼,可以看出三贝先生是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
使人物更具有社会意义;同时也表现了社会的众生相,展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评判标准,深化了主旨。
3.①充满调侃、寓庄于谐的语言使故事更具讽刺意味;②用“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
死哀”这些明褒暗贬的词语写三贝先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极具讽刺效果;③本文借死者讽刺时人,批
判倾向鲜明,使用讽刺辛辣的语言更能够直接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
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如本题“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立足考
查“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惊人’和‘重大’强调了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 C 城的一大损失”说法错误,作者使用“惊人”
和“重大”两个词,是运用了反语的手法,体现的是一种讽刺效果,并不是为了强调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 C
城的一大损失。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文章前一部
分写三贝先生死后热闹阔绰的丧事,有何作用。答题时需要从内容、结构、效果、主旨等方面作答。
第一,从结构上看,“三贝是有钱有势的人,丧事自然是非常之热闹……”“‘好热闹阔绰的丧
事!’”,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是什么样的人物死后能够在 C 城引起这样的轰动?
第二,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有用松柏枝扎成的香亭……知事大人也屈尊到送丧。此外,典狱官张
四老爷……”,通过写知事大人等 C 城知名人物参加葬礼,可以看出三贝先生是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
使人物更具有社会意义。
第三,从主旨上来看,写三贝先生死后热闹阔绰的丧事,其实也在表现社会的众生相,展示了当时社
会中人们的评判标准,深化了主旨。
第四,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先写三贝先生死后热闹阔绰的丧事,与结尾写其家训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特征形成对比 ,起到了欲抑先扬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作品的人物、主旨等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
究。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谈谈这篇小说的独特语言风格,并且题干有提示,可结合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塑
造的人物、表达的主旨来谈。
第一,“这在 C 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小说一开头使用“惊人”“重大”两个词,实际是
明褒暗贬,极具讽刺效果;另外,与结尾写其家训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形成对比,使故事的讽刺意味
更强。
第二,“有写上‘典型犹存’或‘里失贤者’的挽联和祭幛”“不过,虽人死去,但其‘嘉言懿行’流
传于 C 城老一辈人口中的却很多很多。大体都关于‘世道人心’”“贝先生的生活就是这样结束了,也可谓
‘生荣死哀’”, 用“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明褒暗贬的词语写三贝先生,在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极具讽刺效果。
第三,总之,小说使用充满调侃、寓庄于谐的语言,批判倾向鲜明,更能够直接引发读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