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古诗,演绎古典诗歌阅读所有核心考点、核心题型
用一首诗演绎核心考点及所有核心题型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bēi):
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②占春:占领春光,指饱含浓郁春意。③碾作尘:
意即备受践踏。④陂(bēi):池塘。⑤身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身指岸上杏花,
影指水中倒影。⑥绝胜:远远胜过。
【选择题】
(编号:0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
键,后边的诗句便从这三字来生出。
B.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花傍水生,朵朵妖娆:影投水面,摇曳多姿。
岸中花,水中影,相互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
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
高洁的感受。杏花志洁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在这里,情与物化,
花我为一。
D.第四句中“碾成尘”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表现了诗人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格。
E.正当春季,杏花临水盛放。第二句中的“各占春”,指的是池边春水和池中
花影一样妖娆。
(编号:0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赋予了春水
爱花惜花的情致。
B.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
失高远之志。
C.后两句议论抒情,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也要保持高洁的
人生选择,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操守。
D.杏花即使飘落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诗人以杏花自比,
借杏花表达了对朝廷的极端不满情绪。
E.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北陂杏花的品格,与“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情感相近。
(编号:0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第二句中“妖娆”两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描绘出了杏花争奇斗
艳的姿态。
B.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妩媚招摇的形象。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
郁的春意。
C.诗歌后两句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
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D.“东风吹作雪”,这一句使用拟人手法,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
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
E.诗中的“陂”“南陌”耐人寻味,颇有象征意味,诗人将杏花置于“陂”这
个特殊环境中,大有深意。
(编号:0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首句中的“绕”字用得精巧,写曲折蜿蜒陂水环绕着“妖娆”的杏花,使景
色富有动感、充满生机。B.三、四两句对偶工整,既有深刻的议论,又有浓郁的抒情,褒扬了北陂杏花
品性之美。
C.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
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感情。
D.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
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E.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暗示出作者虽身在“北陂”,
仍有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之意。
(编号:0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杏花生长于池边或池中小洲,在人迹罕至之地独自“妖娆”,但却免于“碾
成尘”的命运,含蓄地表露了诗人的心志。
B.诗人将自己比作“北陂杏花”,将朝廷反对派比作“南陌杏花”,在对比中
突出了“北陂杏花”的高洁。
C.诗人托物言志。诗歌前两句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用“春水”“花影”
等营造了雄奇壮美的意境。
D.诗人赞美甘于静默、淡泊自赏的杏花,实则“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表达
自己虽被排挤,仍不失高远之志的情怀。
E.末句中的“南陌”与诗题中的“北陂”相对立,均为一种隐喻。若说“北陂”
是隐逸之所,那么,“南陌”正是名利之场。
【简答题】
一.形象题
(编号:06)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编号:07)诗歌前两句描写出一幅什么景象?请简要分析。
(编号:08)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二.语言题
(编号:09)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编号:10)作者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请你说说“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
“绕”字用得好在何处?
(编号:11)后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赞其语言
精工、意旨深远,请依据诗歌的后两句作简要分析。
三.技巧题
(编号:12)前人说这首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表达技巧
方面说明自己的看法。
四.情感题
(编号:13)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
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编号:14)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编号:01)
答案:DE。解析:D 项中“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判断错误,此诗第四句没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之意。且该项中“表
现了诗人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格”说法错误,本诗末句中“纵
被”与“绝胜”照应,“吹作雪”与“碾成尘”对比,表达诗人要保持高洁的品德,
不愿“碾作尘”的思想感情。E 项中“池边春水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理解错误,
应该指“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
模型归纳:D 项的错误,直接指向很多同学的思维定势:古代的很多文人,都有
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格啊!被定势带着走,却没有顾及本诗的
个性表达。需知优秀的作品既有共性,更有个性。从某种角度看,个性才是最有价
值的。E 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精细理解,同时也指向思维的定势。很多同学本能的认为“花影”就是花的影子,而不知诗歌中的“花影”是并列式的词语,指的是
“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的影”。
(编号:02)
答案:CD。解析:C 项“虽然身处困境”理解错误,应是“即使身处困境”的假
设情境。诗中的“纵”即“即使”之意。D 项“极端不满情绪”程度过重。
模型归纳:程度过重的错误,常见情况是原诗中有该意思的“蛛丝马迹”,但选
项中故意加重其态度的程度。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故意加大程度,可以使一部分对
诗歌语言稍显“迟钝”的考生掉入陷阱。需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的语言细
细品味,最见鉴赏能力的高下。
(编号:03)
答案:BD。解析:B 项中“妩媚招摇”错。“妖娆”指的是婀娜多姿。D 项中“东
风吹作雪”不是拟人手法,是比喻手法。
模型归纳:B 项考查的是诗歌内容。从诗歌整体看,作者对北陂杏花是极尽赞美
的。所以,把“妖娆”理解成带有贬义色彩的“妩媚招摇”就错了。所以,要从诗
歌整体出发理解诗歌内容,切不可盲人摸象。D 项考查诗歌手法,尤其是几个容易
混淆的手法需要切实掌握。如比喻与比拟,借代与借喻,衬托与烘托,等等。
(编号:04)
答案:AE。解析:A 项中对“绕”字的理解片面,“绕”既写出了“水绕杏花”,
又写水花相依相亲之态。E 项“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之意”无中生有。
模型归纳:诗歌选择题的无中生有,同散文、小说阅读选择题里的无中生有是相
似的,都是将原文的只言片语,甚至隐含的信息无限放大、硬性拔高。乍看似乎有
原文的对应词句,细想则发现牵强附会、无中生有。所以,阅读时需从文本整体出
发,整体把握。
(编号:05)
答案:BC。解析:B 项将朝廷反对派比作“南陌杏花”错误,是说自己虽在北陂,
但胜过南陌。C 项非“雄奇壮美”错误,应该是“清幽静谧”的意境。模型归纳:对于诗歌的意境,考生必须掌握常见的几种,如萧瑟凄冷、宁谧安详、
雄奇壮美、清幽淡雅等等。考生需借助诗歌意象,切实走进诗歌情境,感受情境氛
围,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编号:06)
参考答案: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朵与影子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1 分)
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
春意。
(编号:07)
参考答案:春季杏花临水盛放的景象。正值春季,杏花临水开放,池边树上的花
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
(编号:08)
参考答案: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
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托物言
志,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编号:09)
参考答案: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或赋予)
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编号:10)
参考答案:“绕”字用得精巧,既写了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形象地写出水花
之相依相亲。
(编号:11)
参考答案:本诗的后两句议论抒情,上下句对仗工整,形成鲜明对比,想象地表
现了诗人即使零落也要保持高洁,也不愿碾成尘土、满身污秽的人生选择,鲜明地
表达了自己的人格操守,耐人寻味。(手法,内容,情感)
(编号:12)前人说这首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表达技巧
方面说明自己的看法。参考答案: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
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所以前人评价此诗
“恰是自己身份”,非常恰当。
(编号:13)
参考答案: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
“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看似“闲淡”,实则
蕴含悲壮之情,确实是将“悲壮即寓闲淡之中”。
(编号:14)
参考答案:对比。(1 分)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
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2 分)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
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