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一、必备知识
(一)概念知识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
度的概念。
通常是指:
(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3)重要的指示代词;
(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
分析与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
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
(1)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
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
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
要注意。
(2)指代类词语。这类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
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义。
(二)解题技巧
1.根据语境解释概念含义“3 方法”
(1)前后勾联
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
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
含义。
(2)表里参验
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
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
(3)以文解文 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
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2.明确要求,根据词性准确阐释概念内涵
(1)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根据词性,准确阐释概念内涵。
对文中重要概念要作词性分析,以确定答案表述和试题要求理解的词语在结构性质
上一致。如果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拟写答案时要用
相应的短语来表述;如果是形容词,则要从该词所表现的事物的性质特点方面考虑,结
合具体内容做出解释;如果是副词,则要根据副词的类型(情态、语气、范围、频率等),
结合上下文进行阐述。
二、关键能力
(一)提问模式 1: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
的一项”。
【答题思路】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
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
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
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典例分析】
一、【2018 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
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
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答案】 A
【解析】
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
查理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一的第一节说“人工智能”是“对一种通过
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B
项,张冠李戴。创造“是智能体”,正确的是“人工智能是一种……的描述和构建”。
曲解概念。C 项,错在“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应该是对“智能体”的描述;D 项,张
冠李戴。错在“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实现的是“人脑思维”。
二、【2018 年天津语文高考试题】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
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
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
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
的沟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
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
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載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
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
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莫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
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逐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赖,
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信息化时代诞生了
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
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
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握在少部分
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
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
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
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
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
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
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
命运?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
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8.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
的唯一载体。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D.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
现出来。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C 项,曲解文意,“人的主宰地位始终
不会动摇”错,原文是“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二)提问模式 2:文中“XX”的内涵(或含义)是什么?
【答题思路】
理解文中词汇的内涵,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准确领会重要概念的意义,同时要理解词
汇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综合理解。
一定要把握“文中”二字,有些概念的字面含义和内在含义是有区别的,一般含义和特
定语境的含义也是有区别的,在理解辨析时要细心认真。
【典例分析】
一、【2018 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
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
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
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遠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
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
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
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 世纪末叶及 20 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
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
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
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
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
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
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
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
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
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
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
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
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
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
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墙壁的。这并
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
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学科#网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
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
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
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有删改)
12.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
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
骨架、次加墙壁。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这是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分析理解能力。相关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的第三段,作答本题可以立足于文本,从中筛
选相关信息。从材料的第三段看,“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
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統,其精
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然后
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按照题干要求用概括性的语
言进行整合,最后分点概况即可。二、【2019 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
需要的、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来源。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
来帮助从事一定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
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
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
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信息社会中,正确认知注意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
有计划地达到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
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的定向活动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划来组织的,而要
完成这种组织活动,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就是注意力。所以,注意是人的
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前提,是人的活动达到既定目标
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
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
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
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但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
而与这些过程不可分离,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
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
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国素。没有高度发展的往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
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
能执行一种主要的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丧失。
国此,注意在为进一步加工而选择感觉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具有可
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替代、不可分享的。今天,人们要学会合
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
(节选自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有删改)15.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是( )
A.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B.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C.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
如本题要求选出“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注意力”
重要性的内容,再分析选项,看哪一项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从文中来看,“注
意力”具有定向性,具有选择性和指向性。ACD 三项都能体现“注意力”的重要性,如
“右手画圆,左手化方,不能两成”说明注意力不能分散;“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
两听而聪”是说明注意力具有定向性,不能分散;“用心一也”也是表明注意力的指向
性。只有 B 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说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与注意力“定向性”
不一致,不能体现“注意力”的重要性。故选 B。
三、方法小结
考生在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类客观选择题时,要注意“两个区别”和“八
大关系”。
(一)两个区别
1.“正确”与“最准确”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正确(不正确)”这一要求,
那么考生要明白该题要求选择的内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完全一致(选择正确项),要
么与文章中的信息有出入(选择错误项)。如题干中出现了“正确”这一要求,这就告
诉考生,选项中有三项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有出入。因而对于这类题,
考生要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最准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
明白,选项中的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抓住了
这一概念的本质内容,而这个解说就是最准确的。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不能从信息的
正误角度去答题。2.“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属于(属于)”这
一要求,那么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因为它的指向性十分明确,就是告诉
考生,选项中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不符合(符合)题干
要求,而这个解说就是要选择的答案。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符合文意(符合文意)”
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找出内容与原文信息有出入的选项,而该选项就是要选择的答案。
(二)八大关系
(1)部分与整体。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
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2)主要与次要。即命题者故意将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倒置。
(3)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4)主观与客观。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
大或缩小事物的功能和效用。
(5)肯定与否定。即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阅读材
料中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6)已然与未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7)偶然与必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
然的存在。
(8)有与无。即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加入原文中没有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