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师指津:一隅若得三隅反 诗文富矿炼真金
长期以来,师生在复习备考写作时,多把目光投向时鲜素材,却忽略了身边的一座
富矿——蔚为壮观的试卷古诗文。明朝的张岱在《快园道古 言语》里写道:“环堵之
中而观览四海,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天下之乐,无过于此。”意思是说坐在小屋里读
书能够纵览天下;隔了上千年你也能与古人晤面,这是天下任何赏心乐事都比不上的。试
卷中选用的古诗文大多十分精妙,很多师生却囿于题目,不知跳出题海,与古人、古文
来一场美妙的邂逅。有鉴于此,笔者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对传统讲评方式进行了一些
改进,笔者运用迁移思维,指导学生对试卷中选用的古诗文展开多向写作运用,收获了
一些感悟,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诗文积累,写有所写
积累试卷古诗文是多向写作的前提,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厚积薄发。从高一开始,教
师可专堂讲解,引导学生明确积累试卷古诗文的意义、途径、方法。而众多原创卷“避
重”的选文特点,为学生在高中三年积累丰富的试卷古诗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如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地积累,岂不会陷入此类素材的另一种雷同局面?教师
授课讲究“同课异构”,积累试卷古诗文也需要“各取所需”,体现差异性。积累的范围
包含单元测试卷、综合检测卷、阶段联考卷中的古诗文阅读,一般不考虑每年的高考真
题。此外,市面上所售的各类原创模拟卷也要纳入取材范围。由此汇集的试卷古诗文在
数量上便极为可观。除积累试卷中的文言文及古诗外,还应积累试题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选项、人物概括分析选项、古诗词概括分析选项,对于错误选项应更正后汇入笔记。此
外,参考答案中的文言文译文、诗词赏析也可以摘编入册。
二、分类梳理,写有深意
对所选的试卷古诗文进行梳理,是写作复习中关键的一环。
一要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语句。
例如可归纳积累描写优美意境的诗句,如“远岭惹云秋里雪,淡天刷墨晓来阴”;具有和谐音韵的骈句,如“清风一阵掠人面,晴色半开关客心”;富于哲理思辨的妙语,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此类古诗文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充实理论论
据,增强作文诗意和文化底蕴。这些典型的诗文句子,一旦进入现代交际语境,往往能
给语言增色。比如《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指定背诵的古
诗文名篇,许多人在毕业多年之后,都能在适当的语境里运用。笔者办公室有一位地理
老师,一天听人说起某些短视官员的政绩观,点评了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
说一语中的。
二要归纳富有启迪功能的内容。
例如杨万里《发银树林》一诗中,“几多好句争枝我,柳夺花偷底处寻”一句新奇
有趣,诗人一路上诗思不绝,却变换视角,摹写“柳夺花偷”的自然之趣,显然在写作
手法上更胜一筹。此外,在挖掘卷帙浩繁的历史素材时,不独人物传记类文本适用,游
记、赠序、奏疏等文本也可涵盖在内,诗词曲也应加以重视。可运用传统的条分缕析法,
区分层次,归纳段意,从而建立能够古为今用的素材库。这里强调的归纳有别于单纯的
精选照搬。在应试作文中,我们一直强调“不以句胜,而以意胜”,不是说美妙的文句
用不上,而是说单纯引用而没有合理关联化用的诗文语句,会产生堆砌辞藻的现象。
三要提炼兼具思辨和启发价值的主旨。
从近年各类试卷诗文选文类型看,所写人物多为刚正不阿、见识不凡的正能量人物,
在个人失意、国家动乱等困境中能所操持与坚守。如能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取舍,自
当呈现思辨的价值,启发学生以史为鉴,从而提升作文的思想格调。高中生作文很容易
流于肤浅,市面上畅销的各类作文素材,往往缺乏阅读感悟,或者一味拔高,“为赋新
词强说愁”。只有注重思辨,才能远离套作,写出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
三、拓展变换,写有延伸
试卷古诗文最初都是独立存在的形式,如果仅满足于这种单一属性,则可谓见一树
而忽视其林。在从试卷古诗文的积累梳理向多向写作运用的过渡中,既要从面上联系,
又要从点上探究,延伸拓展,优势互补,古诗文的群文价值才能较好地呈现。横向联系
可以借助“关联词综合法”进行,教师从几则古诗文中提取关键词,启发学生综合思考,写作议论文主体段,再通过交流、互评,增进对相关古诗文的理解,并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从杨万里《发银树林》中选取“争枝我”(妙句争相来找我)等有关联的短语,据此
展开联想,找到与作文中其他素材的关系之处,就能揭示素材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论据
衔接得更加严密。纵深运用需要师生变换思路,例如针对试卷古诗文可进行语言运用训
练。教师可从文本压缩、扩充、转换的角度,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符合高考语用习惯的
习题,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试卷古诗文的理解。以《发银树林》为例,可设计的语用
题有:①请为此诗拟一个新标题(要求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②请结合杨万里的生平事迹,
拟定一副对联。横向联系与纵深运用,使文本具有了语言的张力。如以下满分作文片段:
“惶恐滩头,零丁洋里,涛声依旧,叹息不再。然而,时间只侵蚀了一个人的物质存在,
却无法风化那煌煌诗句中的记忆,谁能忘记文天祥的辛劳遭逢、干戈寥落?谁又能忘记
那个闷热的雨夜,矮小的地牢中挥笔走龙蛇的高大身躯?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他
正是借天地正气哺育自己。”既有对文天祥诗句的化用,又有对其《正气歌》的引用,
这里也体现了古诗文的运用原则:众所周知的句子宜化用,知之甚少的句子应引用。
四、诗文翻转,写有意蕴
有别于将试卷古诗文现代汉语化的系列做法,诗文翻转主张把运用视角还置其身,
希望通过古诗文仿写的形式使学生达到“平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学习境界。与宽
泛主题的古诗文写作略有不同,试卷古诗文具有母题价值,对其进行的仿写是建立在同
题或延伸命题上的。文言文中大量的人物传记亦为迁移式撰写提供了精妙的蓝本,教师
可指导学生从某一事例的共性发端,为现代人物、世间百态立传。例如,可以从传主的
性格入题,启发学生思考身边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形象,用仿文言的表达方式,精练传
神地刻画人物,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有学生用文言文写考场作文且得满
分的实例,也有在日常学习中使用文言文的示例,例如有的老师给学生写文言评语,学
生用文言文写请假条甚至检讨,颇有意趣。
再如选取古诗的共鸣之处,进行仿写。杨万里《发银树林》是一首触景生情的佳作,
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起笔曲折,写淤泥深积,极尽夸张之辞,然而这种不快马上转
换为清风拂面,云岭重峦,颇得柳暗花明之妙意。学生尝试用古诗文摹写这种情致,在自然风物的熏陶中,油然而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样,试卷古诗文的妙处就在翻转仿
效中被学生领悟了。高中生的诗文重在缘事明情,不必过度强调格律规则,如某生所写
的“福犬随冬去,金猪迎春来。暖暖轻雾展,缓缓薄冰开”。富有生活气息,自然能够
得到阅卷者的青睐。对古诗文的翻转仿写,可以逐步展开,从仿句入手,发展到古诗文
段,直至古诗文篇,这是一个写作序列养成的过程。
总而言之,对试卷古诗文的多向写作运用,均以古为今用为导向,在不断挖掘的过
程中,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由浅入深,渐而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别开生面。如果师生对试
卷古诗文的运用多一些形式上的创新,并在长效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其趣味性,那么,
学生快乐地学习古诗文,在今后的交际中自然、妥帖地运用古诗文,将是一件自然而然、
水到渠成的事。试卷古诗文有着丰厚的价值,在师生从多维角度积累运用之时,古诗文
就会融入学生的记忆,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倘若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坚持运用
试卷古诗文,亦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