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适应性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适应性试题(Word版附答案)

ID:452569

大小:810.5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海淀实验中学高三年级高考考前适应性练习(历史) 一 选择题 (1-15,共 45 分) 1.公元前 536 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 449 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 法律条文刻写于 12 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中西方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C.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D.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2.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 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右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 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 的理解是 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 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 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 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 3.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 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济贫工作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4.下列重大科技成果与下图中的事件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A.《黄帝内经》的出现 B.《九章算术》的成书 C.《授时历》颁布推行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5.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 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 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 时 A.休闲旅游之风盛行 B.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C.社会服务体系完善 D.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 6.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所载,“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 外则十八省及边疆将军、办事大臣,迄于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材料表明军机处 A.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B.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 C.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 D.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 7.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写于 1898 年)中记载:“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 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 罢。”后来,他又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 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 承。……”由此可知,下列认识最正确的是 A.《戊戌政变记》真实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情况 B.戊戌变法运动期间,举国沸腾、人们纷纷上书言事C.第一手史料的可信度会受作者情感与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D.梁启超所写《戊戌政变记》比其他史料具有更高可信度 8.从 1912—1916 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达 86 项之 多,主要包括简化企业注册手续、提供资金信贷、减免捐税等。这些法规和政策 A.改善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环境 B.扭转了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C.使中国经济摆脱了半殖民地特征 D.彻底清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9.1949 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稿时,有一位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 《共同纲领》,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 解释是,当时 A.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认识 B.中国民主革命任务还未彻底完成 C.《共同纲领》暂不具有宪法效力 D.中国共产党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辙 10.土地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A. 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11.历史上许多学者对于“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等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下列主张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③“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人本来平等,自从社会有了私有制,才使人不平等” A.②①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 12.《拿破仑法典》肯定农民和资产阶级剥夺、购买教会和贵族的土地和财产的合法性,保 证人人有自由和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这表明《拿破仑法典》 A.以法律方式维护了法国革命的成果 B.旨在打击王党复辟维护共和政体 C.为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提供法律依据 D.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13.19 世纪前期,英国盛行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而同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学家弗 里德里希·李斯特却主张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这主要反映了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英德两国的垄断资本存在利益冲突 C.英德两国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D.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14.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下列表 述正确的是 A.B 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B.罗斯福新政是在 B 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C.A 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D.A 理论在 20 世纪 80 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15.下图是某学生绘制的 19 世纪世界文学艺术成就结构图。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影响力 ①文学与艺术之间是继承关系 ②文学艺术成就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③科技是文艺发展的唯一动力 ④文学艺术的发展与时代密切相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 非选择题 (共 55 分) 16.(10 分)关于秦二世的史实重建 材料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上(秦始皇)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 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 之,不发丧……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 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 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汉贾谊的观点: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 政……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 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 恤……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 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 危。 材料二 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木牍,或称“秦二世胡亥文告”、“秦二 世登基文告”、“秦二世胡亥‘奉召登基’文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3 年在湖南益阳兔子山 9 号井发掘所得的重要秦代文献。木牍载(秦二世 的)诏书如下:“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事及署 (书)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以元年与黔首更始,尽为解 除故罪,令皆已下矣。朕将自抚天下,吏、黔首其具行事,毋以繇(徭)赋扰黔首,毋以细物(事)苛劾县吏。亟布。以元年十月甲午下,十一月戊午到守 府。” 材料三 右图为 2009 年入藏北京大学的复原后西汉竹书《赵正书》 的部分内容,当代历史学者的考证,《赵正书》成书于汉武帝之前。其中 关于胡亥即位问题,原文如下 昔者秦王赵正(政)出游天下,环至白(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 长太息,谓左右曰:天命不可变欤?....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 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凡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 可。王死而胡亥立,即杀其兄夫(扶)胥(苏)、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隶 臣高以为郎中令。 (1)分析以上材料对秦二世的记载的差异。(4 分) 材料一认为秦二世在赵高的帮助以阴谋的手段继承了皇位。秦二世统治时期 残暴无道导致秦朝灭亡;材料二的诏书将秦二世塑造成一个奉始皇遗诏即位并关 爱民生疾苦的皇帝。材料三也认为秦二世是奉遗诏即位。 (2)分析以上材料的史料类型及各自的史料价值。(6 分) 材料一是传世文献,材料二属于出土文献(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均可);材 料一是研究秦朝的传统史料,属于传世文献,作者的观点有代表性且影响深远。 材料二属于出土文献,属于一手实物史料,木牍诏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为研究 秦二世的形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材料三是当时流传的说法,为秦二世的形象提供 新的研究视角。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 分) 材料 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 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的改造,要解决什么样的政治难题? 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 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就材料中的某一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一 见解:我认为防范地方势力做大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首要解决的难题。 论述:要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就要剥夺或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汉武帝 采取“推恩令”等方式以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力量,解决了汉初以来日益严重 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初,为汲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 训,分别从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将地方的各项权力收归中央,形成了“强 干弱枝”的局面,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 矛盾问题。 示例二 见解:我认为防范外朝官僚集团做大是古代君主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论述:君主要加强自身的权力,就必须要杜绝官僚集团势力的膨胀。汉武帝时 期建立的“内朝”制度,开启了任用身边的侍从亲信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决策 的先河,这就剥夺了外朝官僚集团的决策权,加强了皇权的独断性。明朝废除 宰相制度后,为了处理繁重的政务而设置的内阁,同样是直接听命于君主的内 侍机构,外朝六部只有行政事务的执行权而无决策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8..历史概念的变迁。(10 分) “西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含混而不确定的概念,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汉书·西域传》提及西域,包括西域都护府管辖下的今新疆地区,以及大月氏(中亚 古国)安息(西亚古国)等广大地区。《后汉书·西域传》提及的范围扩展至大秦 宋代开始出现“西洋”一词。元代《中庵集》曾提到“西洋”,后人考证是指印度洋沿岸 的国家。元代《冀越集记》称:“广州舶船出虎头门始入大洋……西洋差远,两岁一回” 清初,张潮的《昭代丛书》中收入了来华传教士南怀仁编写的《西方要纪》一书,称: “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 1918 年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中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 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应该尊重民权, 法治,平等的精神……相信科学是发明真理的指南针” 1972 年周恩来与尼克松会谈时说:“国际上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铁板一块,西方国家 也是铁板一块。现在我们知道了,情况并非如此” 阅读上述材料,对中国人“西方”概念的变迁进行解读。 示例:汉代,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出现了西域一词,其空间范围从今新疆地区、 中亚、西亚扩展到古罗马地区,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涉及区域。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西洋一词,其范围远至印度洋一带,实为海上丝绸之路涉 及区域。 清前期,西学东渐,出现了西方一词,并重新界定了西洋的含义,其范围专指欧洲地区,说 明这一时期对西方的空间位置,有了明确的认识。 近代,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西洋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民主、科学等,西洋一 词更多体现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近代西方文化二战后,两极格局确立,西方一词专指资 本主义国家,凸显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综上所述,在古代,西域、西洋、西方三个词,是伴随中原王朝对外交往而不断变化的地理 概念;在近现代,西方概念的变迁,是与中国社会转型和世界形势演变相联系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把国家看成是一个政治统一的有机体是古代中国人的共同理念。这一点在国家处 于政治上的分裂时期尤为突出。从春秋战国的各邦纷争到汉末三国鼎立以及后来的南北 朝、五代十国等,尽管都出现了相对独立的政治地域和以“国家”形式出现的政治实体, 但谁也没想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家而从中国分离出去。相反,分裂的各部分却都自诩正 统,图谋用武力征服其他力量,以便使国家在自己的旗帜之下实现统一。人们对国家的认 同和只能有一个中央政府的心态在这里集中地表现出来。 ——摘编自王俊拴《古代中国的整体国家观及其价值分析》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唯我独尊的传统国家观念被打破,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以及向西方 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特别是一批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各自提出了救亡图 存,建立民族民主国家的观点和方案。中国近代国家观念也正是随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 逐渐孕育形成,并且反过来又促进了民族民主运动的进程。虽然,这种国家观念还有许多 不完善的地方,对于国家的认识也有不正确的方面,但较之传统国家观念毕竟已有了很大 进步,具有了近代化的色彩与本质。 ——摘编自刘慧娟《论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国家观”的特点及其影响。(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国家观相比,中国近代国 家观有何不同,并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13 分) 19.【答案】(1)特点:把国家看作一个政治统一体(或政治统一)。(2 分,言之成 理即可) 影响: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国古代长期处于统一;促进了中国古代中 央集权体制的不断完善;对近现代中国的国家观产生了深远影响。(6 分,任答 3 点,言之成理即可) (2)不同:对外谋求国家主权独立与平等;对内追求政治民主与自由。(2 分,言 之成理即可) 原因:列强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近代民族民主意识的不断觉醒;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与新的阶级壮大;西方近代国家观念传入的影响。(6 分,任答 3 点,言之成理即可) 20.(22 分)医疗史日渐成为史学界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许慎《说文解字》提出:“疫,民皆疾也。”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自西 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 321 次流行疫病,均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 住了疫情的蔓延。……汉代元始二年,发生瘟疫,“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瘟疫中写就。宋代,国家在大疫之年设置收容贫 困病人并予以救治的专门机构安济坊。清初,在民间各地先后成立了“种痘局”,这是 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方免疫机构。 ——郑洪《中国历史上的防疫斗争》等 材料二 14 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肆虐,造成约 2500 万人死亡,约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 1/3。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 己人生的深入思考。 ——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的抗疫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自西汉以来 能够“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原因。(6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4 世纪黑死病肆虐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6 分) (1)经验:单独安置病人、设置专门机构救助贫困病人、重视传染病的研究和经验总结、 设置预防免疫机构。(2 分) 原因:统治者重视;中央集权下的有效防治;自然经济主导下人员流动性较小;中医的有效防治。(4 分) (2)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推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促进了近代自然 科学的发展以及医学的进步。(6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