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二)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二)试题(Word版附答案)

ID:452740

大小:47.24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甘肃省 2020 年高考冲刺模拟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写在答题卡指定的地方。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3.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关于情感的传达,在美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学说,被称为“传达说”,提出者是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众多不朽名著的大作家,曾尝试回答 “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他写道:“艺术是一个人通过某种外在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 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托尔斯泰的观点有非常大的 影响,几乎所有当代西方美学史都要提到。其中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与那些职业美学家们,与 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的不一样。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读者 倾诉,而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 有人指出,文学不过是一种生产活动,这是有道理的。他说出了在市场经济下文学存在的 状况。文学研究者一般将文学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创性”或“经典 性”文学作品;另一类是“类型文学”。“类型文学”是诸如“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 这些小说都有一些吸引读者的手段,例如侦探小说提供智力游戏的快感,科幻小说用于实现对 未来猜想的科学等。“类型小说”受市场经济的支配,所以只需将一些套路固定下来,把握其 中的要素,就可以迅速而大量地生产,形成固定的消费需求。 然而,文学的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在走向类型化与内在于文学中的反类型化冲动之间摆 动。这种反类型化的内在冲动背后的动力源,在于表现和传达真情实感的需要。福楼拜的小说 《包法利夫人》,如果没有作者深入人心深处的描写,就只是一个情欲泛滥而自取灭亡的类型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从一个出轨女人最后走投无路自杀的滥俗故 事,成为感动世界的杰作,这些都是由于情感溢出了故事本身,点石成金,成为文学史上的不 朽名著。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并不独占语言。各类人文学科,各类社会和自然科学,都需要 用语言来表述自身的内容。但是,文学在使用语言时,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只用语言表 达意义。比如,科学的语言陈述某种规律和道理;法律的语言为人的行为提供规范,不带任何 感情色彩。与此相反,文学要用语言凝聚情感。 文学的语言是要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是人的体温。文学要把作者的体温传递出来,使接受者感受到其中的炙热或者温暖。托尔斯泰所讲的那种情感,放进文字之中,使接受者也能感 受到情感,这就是体温的传递。文学是人学,不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理学那种将人 当作类来研究的人学,不是体现在统计数、一般心理规律、生理解剖学意义上的人学,而是作 为个体情感体验,展现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人学。作家写出的作品,是传情达意的,是 有温度的作品。 (摘编自高建平《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曾困扰人们许多年的“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直到托尔斯泰情感“传达说”出现才形成了 一致看法。 B.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成功地将情感传递给读者,这有助于他对艺术是什么问题的 思考。 C.西方职业美学家、学院理论家及批评家只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因此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 题。 D.与人类学、社会学等研究相比,文学表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它才是真正意义上关于 人的研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了传情达意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一观点。 B.文章以《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的类型化情节为例,意在阐明真情实感对文学作品 的重大意义。 C.文章将文学语言与其他学科语言进行对比论证,以此突出文学语言在各学科语言中的独特优 势。 D.文章主要从类型化文学中的情感传递和文学语言中凝结的情感两个方面,来论证文章的中心论 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创作者在创作时必定是情深意长的,接受者则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去 体验这种情感。 B.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类型化小说由于创作过程相对简单而得以快速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 削弱了情感的表达。 C.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述自身,唯独文学的语言在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还凝聚着人的 丰富情感。 D.创作者通过作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传递给接受者,从而完成文学作品的情感传递,形成 有温度的作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今天,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在深入调研、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 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也称“强基计划”),遴选部分高校开展试点。2020 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 作。 据悉,“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 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 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 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 关专业招生。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叶雨婷《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 材料二: 强基计划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已经跳出招生的狭隘范畴,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贯 通国家急需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阶段。在这一点上,强基计划显然比原来的自主招生 站位更高。 限定于基础学科专业:自主招生的初衷就是为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开辟一条特别通道。高考 分数录取有点像招收十项全能选手,著名高校更是需要每科都强或者没有短板。但是对于那些 有某些专长的学生来说,高考显然不够科学合理,甚至会埋没这些专门人才,于是,自主招生 政策推出了。但长期以来,自主招生政策更着眼于招生,这部分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获得的更多 是降分照顾,而在其就读专业上并没有过多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主招生的出发点。 新出台的强基计划则完全聚焦于基础学科。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着基础性 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限定于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缩小招生数量,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 个贯通培养,而不仅仅是招生。基于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基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限定在 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这和过去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 90 余所高校数量相比,显然有大 幅缩减。但作为一项重大改革的起步阶段,从小范围开始试点是非常积极稳妥的,也体现了高 等教育为国选材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摘编自中国教育部官网,陈志文《“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材料三: 1 月 15 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即“强基计划”。这也意味着本轮以义务教育阶段坚决减负、新高考改革这一首一尾相向而 行、共同驱动的教育综合改革,完成了又一项标志性的顶层设计,整体架构更为清晰,导向更 为明确。 应该说,改革走到这一步是漫长教育链条传导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逻辑自身的演进使然。上游搞素质教育,就要减少耗费在题海战术中的低水平重复性劳动。中游的高中阶段,就 必须建立完备的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为每个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全面发展情况画像。那 么,在下游的大学招生和录取环节有所呼应,建立配套的制度支撑,显然是有必要的。 在教育部本轮出台的文件中明确规定: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 。这意味着高考 成绩在综合评价录取中的比重回升,高校对学生的“合法”选择权的比重有所回落,其实是一 次“再平衡”。强基计划就是改革的 2.0,用来巩固基于高考成绩的、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多 元录取的招生改革成果。 (摘编自“澎湃新闻”,《强基计划:用改革巩固高考改革的成果》)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强基计划取代了原先的高校自主招生,只限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及古文字 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B.“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首先在一流 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 C.材料二在材料一的基础上,分析了“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区别,指出“强基计划”与自主 招生完全不同。 D.材料三认为“强基计划”是本轮教育综合改革所完成的又一项标志性的顶层设计,分析角度与 材料二非常相似。 5.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强基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 及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B.“强基计划是高校人才选拔培养迎来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作为新高考在新时代的新突破,集中 体现了新高考的改革方向。” C.“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 价模式。” D.“强基计划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效考核条件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察的笔 试、面试,增强选才的科学性。” 6.“强基计划”取代“自主招生”后,都会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遥1975 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 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 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县城的大街小巷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 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 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 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 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 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 饭莱。莱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 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莱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 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 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 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 体力劳动的痕迹。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 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 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 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 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 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 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 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 有几个人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 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她在等待最后一个 姗姗来迟者。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 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 高又直。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 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 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他直起身子来,眼睛 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 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 蹲下来,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 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给菜汤里掺 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 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 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 大概和他一样。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 郝红梅。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县立高中学生将学校食堂的主食按颜色戏称为欧洲、亚洲和非洲,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虽处在 极端艰苦贫穷的环境中,但依然保持着乐观。 B.通过将大多数贫困学生与吃甲菜、戴手表的“洋人”学生进行对比,蕴含着对“鹤立鸡群” “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的极少数学生的批评。 C.孙少平是特定年代农村青年的典型,他连五分钱的菜都吃不起,处境已非“贫困”所能形容, 但他并未消沉,敏感而自尊的内心正是向上人生的一种表现。 D.小说语言整体朴实厚重,文中“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烂泥塘般的院坝”“山乡圪”等陕 北方言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8.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9.作为一部在中国当代具有史诗特征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如何做到艺术上的真实的? 请结合节选文本展开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 以便亲,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服除,签书武成军判官事,改大理评事,补国子 直讲。兖国公主嫁李玮,不相能,诏出玮卫州,母杨归其兄璋,主入居禁中。光言:“陛下追念章 懿太后,故使玮尚主。今乃母子离析家事流落独无雨露之感乎玮既黜主安得无罪帝悟降主沂国待李氏恩不衰 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宣抚使下令分义勇戍边,选诸军骁勇士,募市井恶少年为奇 兵;调民造干,悉修城池楼橹,关辅骚然。光极言:“公私困敝,不可举事,而京兆一路皆内郡, 缮治非急。宣抚之令,皆未敢从,若乏军兴,臣当任其责。”于是一路独得免。《资治通鉴》未 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帝崩,赴阙临,卫 士望见,皆以手加额 曰:“此司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曰:“公无归 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哲宗幼冲,太皇太后临政,遣使问所当先,光谓:“开言路。”诏榜朝 堂。而大臣有不悦者,设六语云:“若阴有所怀;犯非其分;或扇摇机事之重;或迎合已行之令; 上以侥幸希进;下以眩惑流俗。若此者,罚无赦。”后复命示光,光曰:“此非求谏,乃拒谏也。 人臣惟不言,言则入六事矣。”乃具论其情,改诏行之,于是上封者以千数。元祐元年复得疾,是 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明堂礼成不贺,赠太师、温国公,谥曰文 正,赐碑曰“忠清粹德”。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 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 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 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诚心自然,天下敬信,陕、洛间皆化其德,有不 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今乃母子离析/家事流落/独无雨露之感乎/玮既黜主/安得无罪/帝悟/降主沂国待李氏/恩不 衰 B.今乃母子离析/家事流落/独无雨露之感乎/玮既黜主/安得无罪/帝悟降主沂国/待李氏恩不衰 C.今乃母子离析/家事流落/独无雨露之感乎/玮既黜/主安得无罪/帝悟/降主沂国/待李氏恩不 衰 D.今乃母子离析/家事流落/独无雨露之感乎/玮既黜/主安得无罪/帝悟降主/沂国待李氏/恩不 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内外艰,文中丁内艰是为父守丧,丁外艰即为母守丧。 B.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因不准人随便进出,故有此称。 C.《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 D。太师,古代官名,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无实际职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司马光主张休养生息,反对宣抚使征选军士,调遣百姓戍关守边的命令。 B.司马光为政深受爱戴,士兵礼敬,百姓聚集环绕左右,甚至拥立其为相。 C.司马光身后荣宠备至,太皇太后与皇上缺席明堂建成礼,亲行前往吊丧。 D.司马光重礼敬爱兄长,每逢扫墓必拜望关怀,侍兄如严父,护兄似婴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乃具论其情,改诏行之,于是上封者以千数。 (2) 陕、洛间皆化其德,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送窦七 王昌龄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宋窦七》中“江边明月为君留”,运用拟人,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B.《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一句,富有深意,暗含了与友人心心相通之意。 C.两首诗均写送友人离开,而且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方式均有很多相似之处。 D.两首诗在情感格调上截然不同,《送窦七》悲伤凄切而《送柴侍御》却豁达乐观。 15.《送柴侍御》的三四两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为人激赏,你认为妙在何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要“开张圣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 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巴黎圣母院失火,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 )它的焚毁不仅是法国文明的消损,更是人类历 史文明的重大遗憾。然而,在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下面,竟有不少网民拍手称快,更是称这场大火 是当初法军烧圆明园的报应,相关微博评论中“天道有轮回”等字眼层出不穷。 1860 年,英法联军冲进圆明园烧杀抢掠,大火燃烧三天三夜,这座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 林最终付之一炬。诚然,圆明园被毁是我国历史上不可抹去的耻辱,给国人带来难以抚平的伤痛。但 是,将这段历史放到今天来看,与巴黎圣母院并无可比性。圆明园被毁是野蛮战争的历史伤痕,而巴 黎圣母院失火却是和平时期的安全 。两者都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而伟大的人类历史 文明的落幕,对于全人类都是一种巨大损失。雨果曾经 地痛斥英法联军的恶行,今天,我们又怎能借着消防安全问题口不择言地发泄 仇恨?现代社会文明应不断进步,但不少人的认知水平确实不如百年前的雨果。余秋雨曾说过:“文 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 肯定迫害。”圆明园被焚毁和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的联系,仅仅在于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都是承 载文化艺术的 ,都是人类历史中 的一部分。 铭记历史并不等于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前行。正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重蹈覆辙,因而不 能用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历史从来无意教给我们用仇恨包裹文明。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作为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作为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巴黎圣母院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 遗产,其中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 B.作为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作为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巴黎圣母院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 遗产,其中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 C.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而其中更收藏着众多珍贵艺 术品,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 D.巴黎圣母院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是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而其中更收藏着众多珍贵艺 术品,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和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事故 义正辞严 圣地 不可或缺 B.事故 理直气壮 胜地 不可或缺 C.世故 义正辞严 圣地 缺一不可 D.世故 理直气壮 胜地 缺一不可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铭记历史正是为了让我们避免不重蹈覆辙,而不能拿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 黎圣母院。 B.铭记历史正是为了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而不能用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 圣母院。 C.正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避免不重蹈覆辙,因而不能用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 的巴黎圣母院。 D.正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避免重蹈覆辙,因而不能拿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的 巴黎圣母院。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汉代“画像砖”上所描绘的,从地上的农耕渔猎,到天上的天马行空,无所不包,宛如一部 “百科全书”。因为砖块疏松,并不易精雕细刻,所以① ,没有那么多的细节刻画,有的甚至进行了夸张变形。这些“画”表现在砖上,大多数是一些浅浮雕、阴刻 线条和凸刻线条。然而简洁的造型② ,反而集中地暗示、渲染出了一种情 绪与气氛。在汉代画像砖里,我们很难看到③ 的 作品,运动与多姿多彩正是汉代艺术风格的真实写照。 21.按照下文语段的内部层次,结合答题线前面的提示,概括下面文段的内容。(5 分) 从所关注的主要对象来说,中国古代骈文理论大致经历了“辞章之学—性灵之说—气韵 之论”三个阶段的演进。从宋代到明代,骈文理论侧重于讨论裁对、隶事、辞藻及谋篇等形 式方面的内容,属于辞章之学阶段。清初以来尤其到了乾嘉时期,随着骈文创作复兴,骈文 理论关注的重心转变到“意”“性情”,发展到“性灵之说”阶段。清代后期,文论家选一 步将理论发展到“气韵之论”阶段,强调在骈化道路上对作家在气韵运用方面的自觉关注。 吴鼒的骈文性灵说影响很大,一是因为以《文钞》这种集文本示范性与理论引导性于一体的 选本为载体来宣扬,效果好;二是因为《文钞》刻本、注本繁多,流传广。 ①提出了 ②介绍了 ③阐释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火遍全球,制茶造酒、养蚕缫丝、酿黄豆酱油、做竹子家具、 搞活字印刷……她所展现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令人向往,很多外国网友因此了解并爱上中 国。 权威媒体称赞她讲好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也 有人批评她总拍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迎合外国人对中国落后的刻板印象,算不上是文化 输出。对此,李子柒说,她只是想拍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受、认识和思考? 请联系时代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 求:自拟标题,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甘肃省 2020 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 参考答案 1.B(A.“才形成了一致看法”说法错误,第二段文中只说“托尔斯泰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影响, 几乎所有当代西方美学史都要提到”;C.“只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 质问题”主观臆断,第二段文中只说“他与那些职业美学家们,与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 的不一样”;D.“才是真正意义上关于人的研究”说法有误,根据最后段“文学是人学,不 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理学那种将人当作类来研究的人学”,人类学、社会学、心 理学等学科也属于对人的研究,与文学相比只是角度有所不同。) 2.C(“以此突出文学语言在各学科语言中的独特优势”错误,应是突出情感表达在文学语言中的 独特地位。) 3.B (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于文无据。) 4.B(A 项“只限于”歪曲文意,原文为“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 学等相关专业招生”。C项“完全不同”表述绝对,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强基计划在实施 的目标、试点的高校、面向的学生方面存在重合。D项“分析角度与材料二非常相似”概括 错误,材料三的分析着眼于教育逻辑的自身演进规律,与材料二明显不同。) 5.A (A 项信息指出了“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本质不同,最能支撑“强基计划不是自主 招生的升级版”这一论点。) 6.①强基计划更多参考高考成绩,使高校选拔录取过程更加公平;②强基计划强调拔尖创新人才 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有利于人才成长;③强基计划聚焦基础学科,有利于提升中国 科研实力,突破关键技术。 7.B.(B 项“极少数学生的批评”无中生有。) 8.①开篇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为人物出场、故事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②初春 黄土高原雨雪交加、严寒依旧的自然环境描写,造了阴冷凄清的气氨,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孙 少平的心理和贫寒形象。③开篇环境描写与下文县立高中午饭时热闹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有 利于转人下一个画面,引出主要人物和故事。 9.①现实主义创作笔法的成功运用,还原了事物的本来状态。文中无论是写早春的黄土 高原、县城的环境,或是对县立高中的相关描写,都采用了近乎直录的笔法,写得十分 逼真;②生动具体的场面描写增强了现场感、真实性。连用动词结合视觉、听觉等角度 写学生吃午饭时争先恐后的场景;对孙少平打饭场景的描写,如在眼前。③细节等描写 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对孙少平的肖像、穿着、动作等细致入微的刻画,与他自尊、 敏感,而又勇敢面对贫困的形象相吻合,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10.C 11.A(丁内艰是为母守丧,丁外艰是为父守丧)12.A(原文中,“市井恶少年”之外的百姓并未被调遣戍关守边) 13.(1)于是朝廷详细讨论其中的情况,将诏书修改后颁布施行。在当时上书言事的人数以千 计。(具,详细;其:其中的;于是:在当时) (2)陕西、洛阳一带的人们都被司马光的品德感化,如果有人做了不好的事,就说:“司 马君实莫非不知道吗?” (化:感化;不善:做坏事;得无…… 乎:怎能不……呢,莫非,该不会……吧) 14.D (“在情感格调上截然不同”过于绝对。《送柴侍御》也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 15.(1)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2)用丰富的想象创造形象, 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3)语意新颖, 出人意料,亦在情理之中, 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每条 2 分,答出 3 点, 可得 6 分,其他答案言 之成理也可得分。) 16.(1)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3)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17.D(就句式而言,“作为”开头的句式, 意在提前强调紧跟其后的部分,而其后面的部分并非语 境特别强调的重点,而从语境来看,后面说“它的焚毁不仅是法国文明的消损,更是人类历史 文明的重大遗憾”,由此可知,前面应是强调突出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品,而 AB 选项使用 “作为”的句式,强调的重点偏移到“建筑史”“舞台”等方面,这与后面的内容不连贯,排除 AB 两项。此外,就逻辑而言,巴黎圣母院拥有的三个因素有着必然的时间先后,即先是建筑杰 作,再是文艺舞台,后讲收藏的文物,正是因为三个因素才被认定为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这 就排除 C 项,故选 D) 18. A(“事故”,一般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者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世故” 指世俗人情习惯,待人处事圆润周到,亦泛指世间一切的事务。“义正辞严”强调坚持正义严 厉措辞;“理直气壮”侧重表述言之有理和语气强硬。“圣地”是神圣的地方;“胜地”指著 名的景色宜人的地方。“不可或缺”强调必不可少;“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第四处,如 果使用“缺一不可”则与后面的“一部分”重复,应使用“不可或缺”。故选 A) 19.B(“正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重蹈覆辙……”不合逻辑,“为了”表目的,“为了……重蹈覆 辙”显然把意思说反了,应该是“不重蹈覆辙”或“避免重蹈覆辙”,而“不重蹈覆辙”应该 是“铭记历史”的目的。A 项,“避免不重蹈覆辙”不合逻辑。C 项,“铭记历史、 避免不 重蹈覆辙”不能并列;“避免不”和“重蹈覆辙”不合逻辑;“为了”与“因而”不能搭配。 D 项,“铭记历史、避免重蹈覆辙”不能并列,“避免重蹈覆辙”是“铭记历史”的目的; “为了”与“因而” 不能搭配。故选 B) 20. ①画像砖的画面往往疏朗简约②并没有削弱其艺术表现力③完全静止或者格调单(每空 2 分)21. ①中国古代骈文理论经历的三个阶段。(1 分)②骈文理论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内容。(2 分)③吴鼒的骈文性灵说影响很大的原因。(2 分) 22. 作文。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朝廷授予他奉礼郎,因 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父母亲逝去后,他守丧多 年,(以至)容貌憔悴,谨守礼节,守丧期满,负责武成军判官的事务,后改为大理评事,增补为 国子监直讲。枢密副使庞籍推荐他为馆阁校勘,负责礼院事务。兖国公主嫁给李玮,李玮不能胜任 宰相的职务,皇上下诏调李玮到卫州,李玮的母亲就去归附其兄李璋,公主回到宫中居住。司马光 说:“皇帝陛下想念章懿太后,所以让李玮娶了公主。现在是母子分离,家事零落,皇上难道不能 让人感受到一些恩泽吗?李玮已经被罢黜,公主怎么会没有罪呢?”皇帝明白了,下诏让公主到沂 国,对待李氏的恩惠也不变。司马光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出知永兴军。宣抚使下命令分拨义勇戍守 边疆,挑选军队中的骁勇武士,招募市井中那些不怕死的少年为奇兵,并征调百姓制作干粮,全部 修筑城池望楼,关辅一带因此而被骚扰,不得安宁。司马光极力呼吁:“国家和人民都困弊疲乏, 不可以再生事,京兆一路全部是内郡,修缮并不是当务之急。宣抚的命令,不敢听从,如果说在军 事方面缺乏什么,我担负责任。”于是一路独免骚扰。这时《资治通鉴》还没有全部完成,皇帝特 别注重这本书,认为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皇上多次催促他快些完稿,书写完后,加授他为资 政殿学士。皇帝去逝后,司马光赶到宫殿,守卫的士兵望见他,都以手加额说:“这是司马相公 呀!”他所到之处,老百姓都拦在路上,聚集在一起围观,以至于马都不能通过,大家要求说: “你不要回洛阳了,就留下来作宰相,快救活百姓。”继位的哲宗年幼,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派遣 使者问司马光当前首要的任务,司马光说:“广开言路。”于是下诏在朝堂公开张帖文书、告示。 朝廷针对大臣有意见的,定下了六条,说:“暗中有所怀疑的人;挑拨与自己无关的事的人;或者 煽动动摇重要事情;或者迎合王安石的法令;对上想侥幸希望晋升;对下想迷惑流俗。像这些人, 坚决惩罚不赦。”然后把它交给司马光,司马光看后说:“这不是请求进谏,而是在拒谏。作臣子 的只有不说话,一说话就归入到六条里了。”于是朝廷详细讨论其中的情况,将诏书修改后颁布施 行。在当时上书言事的人数以千计。元祐元年,司马光又患病,这年九月,司马光逝去,终年六十 八岁。太皇太后听到司马光去逝的消息,非常悲痛,和皇帝立即去吊丧,以至明堂建成的大礼也没 有去参加祝贺。赠封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赐碑“忠清粹德”。司马光这个人可以称 得上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 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在洛阳时,他每次到夏县去扫墓,一定要经过他的哥哥司马旦 的家。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侍奉他仍像严父一样,保护他像抚育婴儿一样。从小到大到老,他 说话从来没有随便说过一句,他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为, 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他的诚心是出自天性,天下的人都敬重相信他,陕西、洛阳一带的人们都 被司马光的品德感化,如果有人做了不好的事,就说:“司马君实怎能不知道呢?”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