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散文的标题(分层练习)(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散文的标题(分层练习)(解析版)

ID:452897

大小:101.86 KB

页数:3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 20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散文的标题(练) (一)热身练 一、【2020·浙江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朵雪花上轮回 许俊文 ①大雪那天下了大雪。 ②这是冰心先生说的,也是我祖母说的。我的祖母一生窝在皖东那个浑如一粒豆子的小山村,她压根 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冰心的老人,与自己说过同样浅显而深刻的话。 ③大雪那天下的雪,不是小雪,更不是虚构的雪。 ④那纷纷扬扬的雪花,不偏不倚地偏偏下在“大雪”节气那一天,深藏其中的秘密,又偏偏被有心的 冰心和我的祖母发现了。当然,其他人也经历了那场雪,但是,他们只看到了雪,并未将雪与某种恒久的 非物质的东西联系起来。我猜想,这两位老人所说的雪,肯定不是同一场雪,它们一个落在北方,一个落 在皖东。但是,肯定都是“大雪”那天的雪,且是丰盈的大雪。 ⑤其实,剥离掉知识和其他后天因素,人在本质属性上对自然的感知力是相差无几的。长年在土地上 劳作的人就更胜一筹了。寒冬将尽时,地面上仍零零星星地遗留着一些残雪,像一帖帖脏兮兮的膏药贴在 土地上,赖着不肯走。然而,人们却从草丛里蚯蚓翻出的一坨坨新鲜的泥浆,便知道春天已经从地下潜行 而至了,并不需要花朵与草芽来证实。又譬如下霜,在我的家乡就不叫下霜或落霜,而是叫上霜。顾名思 义,地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想必是带着细弱的微温袅袅升腾的,在它脱离了大地的母体之后,就不 得不接受命运的改造了——气体死了,而一个新的生命却呈现在世人面前。仅凭这一点,当你再吟诵“蒹 葭苍苍,白露为霜”时,或许会洞见白露与寒霜背后潜伏着的天道,深邃、精微与传神,真是妙不可言。 ⑥秋末或初冬的清晨,当人们推开门窗,忽见一地素洁、晶莹的寒花,自会不惊不乍地咕道:哦,上 霜了。其实在此之前,他们心中早就有谱了。你别以为乡村杂乱无章,人也活得懵懵懂懂、毛毛糙糙,但 是他们却深谙自然之道,一阵风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一朵杏花早开或迟开几天,一只鸟窝垒在高处或低处, 他们都能从中窥见意义。对于霜的认知,我也是从他们那里得来的。一场铺地的严霜来临之前,泥土通常 是温润的,天气是晴和的,而空气却十分的干冷。上霜的过程非常微妙,干冷的风像是一根神奇的绣花针 或一把刻刀,在潮湿的草叶上,循着叶脉的纹理绣出一朵朵霜花来。这个过程就好比一根链条,缺了哪一 节都不行。 ⑦下雪也是如此。诗人描摹下雪的情景可以大而化之,譬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这么笼 统的不着边际。究竟怎么个“欲”法,并没有明说,也不便明说。以我的观察与体验,“天欲雪”是有征兆的,就像一个人饥饿了,空瘪的肚肠自会发出咕咕的鸣响。一场大雪即将登场时,寒风瑟瑟,暮云低垂, 大地出奇的缄默,天地之间一片黯淡、浑茫…… ⑧祖母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捂雪”。大凡浩大场景和重要事件,在它们生发之前总不会把底牌一下子亮 出来,它们得慢慢地酝酿、集聚、蓄势。比如这大雪的雪,苍天就把它严严实实地捂在怀里,等捂熟了, 捂出了大境界,大气魄,便借着呼呼的风势将衣襟猛地一抖,扑簌簌的雪花从白茫茫苍穹降落,飘飘洒洒 几百上千里,那阵势,不可谓不宏大、壮阔。 ⑨此时除了雪,世间的一切都显得渺小了。 ⑩我就有这种感觉,置身于纷飞或静谧的茫茫雪原中,仿佛有种无声之声让我不得不安静下来。此时, 经过过滤的内心是如此的洁净、丰盈,明澈的思绪会不由自主地与莽莽苍苍的宇宙、起起伏伏的人生这类 大问题发生联系,愈发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 ⑪一场又一场的雪,不违时令地飘落大地,就像一位守信践约的故友,它在该来的时候一定会来。一 朵来到世间的雪花,循规蹈矩地走着一条上帝设定的路线,它不走偏锋,也不绕道而行,在周而复始的生 命轮回中,遵循着自然的律法,它自己也成为别人的律法。 ⑫在我的故乡豆村,每年都会降下几场雪,一般以小雪居多。细细碎碎的雪花,像撒荞麦面似的,均 匀地随风潜入草丛、林薮、池塘,它们落地的声音,窸窸窣窣的,有点近似于春蚕深夜啃食桑叶发出的沙 沙声,优雅动听。 ⑬而我的豆村,人们对天道自然是敬畏的,他们不像城里人活在人造的环境中,因而更接地气。送走 了一茬庄稼或一位老人,与一场寒霜和一场大雪都息息相关。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节气的轮回 之中。约是七八年前吧,我在寒风刺骨的深冬回到故地,发现几位老人靠着墙根在晒太阳。当时,我没有 看到那些已进入冬天的老人的表情上有任何不安与恐惧,相反,他们却个个都保持着豁达、乐观的情绪, 他们谈论死亡就像嗑瓜子一样随意。其中一位年长的扯起话头,他说,于大个子要是能熬过去年的那场大 雪,也许还能多活一年。在说者的意识里,去年冬天的那场大雪,就是横亘在于大个子命途上的一道大坎。 另一位老人则反唇相讥:就算他熬过了去年那场大雪,还有下一场雪呢。这话一经说出,在座的老人都沉 默不语了。 ⑭是的,他们现在正处在“下一场”大雪来临之际。自然界的一场大雪,诗人会说“夜深知雪重,时 闻折竹声”。而当“下一场”大雪真的降临大地,这些在冬阳下谈笑的老人,又会有谁像竹子一样被折断呢? 似乎只有天知道了。 ⑮不过,我在次年大雪之后再次回到豆村时,发现去年晒太阳的老人中,又被雪带走了两个。 ⑯而今,一路穿越过无数次霜降、小雪、大雪的我,已经越来越接近冬天了。有时我会想,属于自己生命里那最后的一场大雪,也许还在某处酝酿着,它肯定会在该出现的时间出现。 ⑰它是我的终结,也是我的开始。 ⑱人能够在一朵雪花上轮回,想想,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选自 2019 年第 1 期《散文》,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大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⑤⑥两段写霜,有何用意? 3.①③⑨⑰段在原文中都不是独立成段的,有选编者让这四处都独立成段,假设你是该编者,试结合全文, 分点阐述如此处理的理由。 4.探究标题“在一朵雪花上的轮回”的丰富意蕴。(★) 【答案】 1.大雪:①自然节气;②引申为生命的节点。 大雪:①自然之雪;②引申为生命的终点。 2.(1)承接上文两位老人对大雪那天下大雪现象的认知和感悟,引出下文对雪的思考。(2)更能表现出生 活在乡村的人们对自然独特的感知力和敏锐的观察力。(3)丰富了文章内容,细致地呈现了霜形成的过程, 写出了隐藏在霜背后的天道,与文章着重写的雪背后的天道构成类比。 3.(1)从语言风格上看,四句皆简洁质朴,表意丰富。(2)从文章布局上看,风格相近的四句分别处在文 章开头中间结尾部分,使文章更富有节奏感。(3)从结构作用上看,四句皆以“雪”为中心,与文题相呼 应,并使文章脉络更清晰。(4)从主题呈现上看,前两句写雪,第三句写人在宏大雪境面前的渺小感,第 四句由雪的轮回想到人的轮回,逐步呈现,逐步深化,让读者更易把握文章主旨。 4.(1)话语的轮回,“大雪那天下了大雪”冰心和我祖母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都说过。(2)雪花的轮回,从 空中落下回归大地,又从大地蒸发回到空中。(3)生命的轮回,生活在大地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数, 遵循着新老交替的定律。(4)自然之道的轮回,节气更替,周而复始,遵循亘古不变的自然之法。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 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 则。结合“一路穿越过无数次霜降、小雪、大雪的我,已经越来越接近冬天了”分析,“大雪”与霜降、小 雪一起构成生命的历程,为自然节气。结合“属于自己生命里那最后的一场大雪,也许还在某处酝酿着, 它肯定会在该出现的时间出现”分析,是自然界里的大雪天气,可以引申为生命的最后时刻。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章⑤⑥两段写 霜,有何用意”,需要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 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结合“这是冰心先生说的,也是我祖母说的”“与自己说过同样浅显而深刻的话”“大雪那天下的雪, 不是小雪,更不是虚构的雪”等分析,承接上文两位老人对大雪那天下大雪现象的认知和感悟;结合后面 “下雪也是如此”“祖母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捂雪’”等分析,引出下文对雪的思考。 结合“其实,剥离掉知识和其他后天因素,人在本质属性上对自然的感知力是相差无几的”“秋末或初 冬的清晨,当人们推开门窗,忽见一地素洁、晶莹的寒花,自会不惊不乍地咕道:哦,上霜了。其实在此 之前,他们心中早就有谱了。你别以为乡村杂乱无章,人也活得懵懵懂懂、毛毛糙糙,但是他们却深谙自 然之道,一阵风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一朵杏花早开或迟开几天,一只鸟窝垒在高处或低处,他们都能从中 窥见意义”等分析,更能表现出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对自然独特的感知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结合“一场铺地的严霜来临之前,泥土通常是温润的,天气是晴和的,而空气却十分的干冷。上霜的 过程非常微妙,干冷的风像是一根神奇的绣花针或一把刻刀,在潮湿的草叶上,循着叶脉的纹理绣出一朵 朵霜花来”分析,细致地呈现了霜形成的过程;结合“寒冬将尽时,地面上仍零零星星地遗留着一些残雪, 像一帖帖脏兮兮的膏药贴在土地上,赖着不肯走。然而,人们却从草丛里蚯蚓翻出的一坨坨新鲜的泥浆, 便知道春天已经从地下潜行而至了”“地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想必是带着细弱的微温袅袅升腾的,在 它脱离了大地的母体之后,就不得不接受命运的改造了——气体死了,而一个新的生命却呈现在世人面前” 等分析,写出了隐藏在霜背后的天道,与文章着重写的雪背后的天道构成类比。丰富文章内容。 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 干要求,如本题“①③⑨⑰段在原文中都不是独立成段的,有选编者让这四处都独立成段,假设你是该编 者,试结合全文,分点阐述如此处理的理由”,需要结合这四段内容,从结构、语言风格、主题等方面分析。 结合四个句子内容分析,都是以写“雪”为中心,与文章标题“在一朵雪花上轮回”呼应,使文章脉络更 清晰。 四个句子,前两句位于文章前部分,第三句位于中间,第四句位于文章结尾部分,用这样四个短小的 语句,使文章结构更紧凑,富有节奏感。 结合“大雪那天下了大雪”“大雪那天下的雪,不是小雪,更不是虚构的雪”分析,前两句写雪;结合“此时除了雪,世间的一切都显得渺小了”分析,第三句写人在宏大雪境面前的渺小感;结合“它是我的 终结,也是我的开始”分析,第四句由雪的轮回想到人的轮回。四个句子,语言简单,但是含义丰富,单 独成段,逐步呈现,让读者更易把握文章主旨。 4.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标题丰富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探究标题 ‘在一朵雪花上的轮回’的丰富意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 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 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 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结合“大雪那天下了大雪”“这是冰心先生说的,也是我祖母说的。我的祖母一生窝在皖东那个浑如一 粒豆子的小山村,她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冰心的老人,与自己说过同样浅显而深刻的话” 等分析,话语的轮回,“大雪那天下了大雪”冰心和我祖母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都说过。 结合“一场又一场的雪,不违时令地飘落大地,就像一位守信践约的故友,它在该来的时候一定会来。 一朵来到世间的雪花,循规蹈矩地走着一条上帝设定的路线,它不走偏锋,也不绕道而行,在周而复始的 生命轮回中,遵循着自然的律法,它自己也成为别人的律法”分析,雪花的轮回。 结合“我没有看到那些已进入冬天的老人的表情上有任何不安与恐惧,相反,他们却个个都保持着豁 达、乐观的情绪,他们谈论死亡就像嗑瓜子一样随意”“在说者的意识里,去年冬天的那场大雪,就是横亘 在于大个子……这话一经说出,在座的老人都沉默不语了”“属于自己生命里那最后的一场大雪,也许还在 某处酝酿着,它肯定会在该出现的时间出现”“它是我的终结,也是我的开始”分析,生活在大地上的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定数,遵循着新老交替的定律。 结合“一路穿越过无数次霜降、小雪、大雪的我”“其实在此之前,他们心中早就有谱了。你别以为乡 村杂乱无章,人也活得懵懵懂懂、毛毛糙糙,但是他们却深谙自然之道,一阵风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一朵 杏花早开或迟开几天,一只鸟窝垒在高处或低处,他们都能从中窥见意义”“人们却从草丛里蚯蚓翻出的一 坨坨新鲜的泥浆,便知道春天已经从地下潜行而至了,并不需要花朵与草芽来证实”等分析,自然之道的 轮回,节气更替,遵循亘古不变的自然之法。 二、【2020·湖北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入海 叶 梅 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 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2019 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她说她的父 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 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 澈透亮。 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 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 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 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 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 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或 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 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 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 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 大海的前夕,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 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 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 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 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过河去,怎不叫人痛 彻心扉? 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 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 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 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 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 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 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 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 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 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 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 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堆堆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 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节选自 2019 年 12 月 14 日《人民日报》)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连用三个问句,表达对黄河入海情景的想象,突出了作者对亲临其境感受壮观景象的向往, 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藏族女诗人梅卓讲述乡亲们如何敬畏雪山溪水时,文章写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运 用肖像描写突显人物的虔诚。 C.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和。文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展现黄河的风貌,最后浓墨重彩实写黄河入海的场景, 至此作者的情感也达到高潮。 D.文章开头称黄河为“它”,后面则改称“她”,人称用词从客观性的表述变为拟人化的表述,意味着作者 的情感在一步步深化。 6.本文以“黄河入海”为题,有哪些作用?(★) 7.如果将本文收入一本散文集,文集中有“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你认为应该把本文放在 哪个栏目中?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5.D 6.①交待作者观察和感受黄河的地点,概括文章所写的基本内容;②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将黄河从发源 地到入海口、从历史到现在的材料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③突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即写黄河 投人海并终于化作海,形象地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7.示例一:应放在“神州揽胜”一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最 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主旨是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应放在“文明探源”一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黄河入海景观的描写,挖掘与黄河有关 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主旨是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 仰和热爱。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 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 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 项,“文章开头称黄河为‘它’”错,根据原文“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 往……”可知,文章开头的“它”指代黄河入海的“那一情景”,不是指代黄河。故选 D。 6.本题综合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标题的作用。文学作品的标题直接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和阅读的效果,能 够深化主题思想,增强全篇的艺术感染力。赏析标题往往是赏析标题中词语的使用艺术和恰当使用的修辞, 赏析标题中饱含的作者的种种情感。赏析标题时,一般先看标题的本义,包括词语的含义,是否点明写作 的对象,是否概括了文章的主旨,等等;再看标题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最后思考标题的深层含义。深层 含义包括:题目的结构、用到的修辞手法、与主旨的关系、与人物的关系等。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 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最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 族精神,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 精神的赞美之情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所以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题目“黄河入海”巧妙的暗示了 文章的主旨,同时也交代了作者观察和感受黄河的地点;从行文结构上分析,“黄河入海”的内容在文章中 反复出现,如第 1、4、5、7、9 等段落,均有出现,可以得知题目作为文章线索。答题时,综合这几点内 容,从结构和内容、主旨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7.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散文的主旨,即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意思,是作者要告诉读 者的最主要的信息,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我们概括散文的主旨,就是在理清结构、把握思路的基础上对全文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做总体的把握,包括分析作者对某件事情的感悟、观点态度、情感 倾向等。本题问我们本篇文章可以放入哪个栏目,这是一道开放型题。在解答前,我们首先要弄懂本篇文 章的主旨,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最终流入大海的壮丽 景观,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的博大精深,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然后要对两个栏 目进行理解。“神州揽胜”顾名思义就是展示祖国各地风采,向社会大众展示华夏文明、文化遗产、民族风 情、旅游名胜、生态环境、地方特产,城市变迁、时代名人,以及现实生活中可以大书特书的时代现象。 如果选择入选此栏目,我们可以说: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 最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主旨是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所以 可以入选“神州揽胜”栏目。“文明探源”顾名思义就是探寻文明的起源。如果入选此栏目,我们可以说: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黄河入海景观的描写,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主旨是展示以黄 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在解答时二选其一即可。 三、【2020·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清洁 朱以撒 ①他们总是在挥毫前做一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情。譬如在木桶里沉着地泡着,慢条斯理地洗涤身上 的尘泥,然后一身清爽地换上一件宽大的衣裳,舒展丝毫无碍的筋骨。接着走出,进入书房,燃一炷香, 让香气漫开,充满空间。坐下来,仍然是慢悠悠地,用三个指头捏住一锭墨,轻微的“沙沙”声响,在墨 底部和砚台平面相接处传了出来。脸上淡淡的表情,像一件庄严的大事即将展开,让人察觉其中一定有神 圣的成分存在。 ②这就是古代文人一种常见的挥毫前状态。不说太远,从蔡邕开始吧,总是要在氛围形成,才拈起那 杆手感稔熟的狼毫,从容下笔。从准备到落墨,它们之间相隔着一段漫长的等待,犹如音乐悠长的过门。 不要小看它的作用,古人这么着自然有道理存在。 ③少年时那种急匆匆行笔的日子已经远去。我该记起这么一件事了。在一个山村采风时,遇到了一个 村上的土秀才。那天傍晚,他从田里回来,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压得直咧嘴,一身短装中散发着汗味。晚饭 毕,他看了看桌上的条子,有结婚要写的喜联,做寿的文辞,还有一个匾额。秀才一声不吭,我想他肯定 要动手。不料,他上楼抓了几件衣服,开始洗澡。当他走出来的时候,短装成了长衫,色泽平和,人似乎 也斯文起来。他坐下来,把这几片纸翻来覆去地看,用铅笔在上边圈画。他站起来,往砚台倒了些“一得 阁”墨汁,兑了些水,然后用那锭粗壮的墨块研动起来。恍若古人转世。真正落笔的时间,反而很短。我当时的感觉是——等待清洁。 ④在同样生存着人的空间里,不免发现古人拥有着大量的悠闲时光,似乎多得用不完。太多的文人, 除了书读得多一些,诗文写得多一些,再也做不出什么大事。这使我们追随他们的时候,感受到了时光之 多带来的闲雅之美——什么都是缓慢的,生活的意义被缓慢稀释着,甚至那些离主题十分遥远的瓜葛,也 被他们慢慢引入,变得有滋有味。从工作效率上言,今人仓促的心绪,麻利的手脚,加上现代的科技手段, 许多事总是一时毕、一日毕。效率就是一切,甚至就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迅疾说明了一切。许多中 间环节被减损,直奔主题。譬如,说说传统的字画装裱吧,早先得几十道工序,上墙十天半个月,现在只 要几道,若交与机器,则立等可取。已经慢不下来的人,听着唐人虞世南“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 和,则契于妙”,简直和梦一样。我一直努力复活他们把笔之前这种安宁,居室静谧无尘,远远有幽幽的箫 声飘移过来,微风擦过修篁,丝丝缕缕地浸润着灵魂。这个时候,对于正要进行的笔墨华章,实际上在心 灵里已经抵达了。 ⑤夜晚,夜像一只张开嘴的袋子,暗色涌了出来。从时间观念来说,这更接近于止息程度。心灵像牧 归的老牛回栏,可以舒适地卧着,反刍白昼的积累。留存得比较完整的山坳村落,我嗅出的是这么一种气 味,充满安息的气味。电灯是多年以前装上的,灯光永远是柠檬般色泽的,偏离中心的房角,要辨认就显 得吃力了。推开后窗,黝黑的山林,草木的芳辛气味,包括断续的夜鸟低语,在流萤的微光中一一带过。 低调,这就是原始的夜晚,古人的夜晚,只有都市之夜,才有顾闳中笔下的韩熙载夜宴,或者秦淮买醉的 繁华和喧闹。有意在这种地方住着,对心灵来说,夜晚比白日重要,行为在夜间如此缺乏作为,不会继续 白日旷野里的狂跑、长啸。在夜色的倦意中,让人毋须言语,坐下来。 ⑥坐下来。它的意义非同寻常。坐着就是一种安顿,不只是姿势的,更是内心的。有时,生计就是由 无数仓皇的行履构成的,直到坐下,如归巢之雀,心像扇面展开,可以梳理。二十岁前,相貌一般的少女 总是在下学回家时抱怨父母没有赐给她动人的面容;个头矮小的少年因此在同学中领受着绰号和嘲讽。年 少的感觉,以为外表是这般真实可信不可缺失。想一想上苍那么地惠泽万物,连一些细节,譬如贝壳上虎 皮斑纹,粉蝶翅膀上优雅的彩绘,都被派来的天使精心调理,不由抱恨连连。这个时节,抱恨是有理由的, 清丽如花的季节,为什么要承受缺憾?四十岁如期到来,再缺乏人生经验的人也清楚,像少年那般的念头, 已经无法博取同情了。那些藏之于内的神采、风度、韵致,甚至脱口的语感,已经掠过脂粉华裳跃然于上。 这时,你还是少年那般浮华、张扬,那般“为赋新词强说愁”吗?这么多年过去,居然铅华依旧,那只能 怪自己修炼不够涵养未深,找不到清洁精神的家园。 ⑦有不少时间在翻书中发现了古人在挥霍着时光,羡慕他们,似乎都在雅玩,享受着漫长过程的恩惠。 一个人显然没有必要让自己成为“忙碌”的标签,那些一遇上便叫着“很忙很忙”的人,如果不是作派,也真的让人可怜。像宰予昼寝,把一些时间大胆地用来安息,就是忙中偷闲的良好例子。一觉醒来,神清 气爽,孔夫子着实犯不着为此动怒。这更助长了我的判断,这个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永恒星球,于古于今 并不厚此薄彼。为了心灵,古人那些静坐的、洗澡的、索默的,甚至无聊赖的时光支出,恰恰长久地支撑 着生存的意义。现在我们赞叹古人笔墨如此高妙,都自以为是地从技巧的层面解说。只有有心人才会追溯 深处的缘由,像渔家拉动海带一样,越拉越绵长,最终拉动的是整个大海。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挥毫前的准备工作,长短句错杂,富于变化,多用细节描写,准备过程井井有条,层次清 晰。 B.在传统的艺术行为之中,那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情也具有丰富的意义,而现代科技追求快节奏、高效 率,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没有意义。 C.第四段中“这个时候,对于正要进行的笔墨华章,实际上在心灵里已经抵达了”这句话是说在进行笔墨 华章之前内心达到了从容闲雅的状态。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引古论今,多处对比,表达了对清洁精神的 眷恋,引人深思。 9.文章第五段画线句描写夜晚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10.文章标题“等待清洁”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 【答案】 8.B 9.(1)巧妙运用比喻、拟物等修辞。 “夜像一只张开嘴的袋子,暗色涌了出来”“灯光永远是柠檬般色泽的” 等将夜晚形象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2)“黝黑的山林,草木的芳辛气味,包括断续的夜鸟低语”将视觉、 折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结合描写,突出夜晚寂静安详的特点。(3) 运用对比手法,将原始的古人的夜晚和都 市之夜进行对比,以都市之夜的繁华热闹反衬原始的古人的夜晚的低调宁静。 10.(1)缓慢、从容的做事风格。古人挥毫之前并不急于下笔,而是井井有条地做足准备,营造一种神圣庄 严的氛围。 (2)安宁、悠闲的心灵节奏。把笔之前,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心灵没有了白日的繁华热闹,归于安宁。 (3)朴实、低调的生命态度。年少之时,总觉得生命有太多的缺憾,渐渐地能够掠过脂粉华裳,展现内 在的神采风度。 (4)恬淡、优雅的人生追求。那些与主题毫无关联的事情,无聊赖支出的时光,恰恰支撑着生存的意义。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内容,熟读文本,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 对,注意结合文本语境去理解,最后才能选出答案。做这类题要培养良好心态 :耐心细致,找准问题源; 准确理解。忌主观臆断;心浮气躁时,由题带文。 B 项,“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没有意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文章评述现代科技手段,旨在突出传统艺术行 为的闲雅之美,并未完全否定现代科技的意义。故选 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的要求,如本题“文章 第五段画线句描写夜晚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然后快速浏览文本,了解文本主要内 容,作者的主要情感等;然后锁定答题区域,即文本第五段,并熟读本段,答题时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 法,再结合句子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五段中“夜像一只张开嘴的袋子,暗色涌了出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灯光永远是柠檬般色 泽的”一句则是运用了拟物的手法,这两句话生动地描写了夜晚的形象;语段中,还将视觉、听觉、嗅觉 等多种感官结合描写,如“黝黑的山林,草木的芳辛气味,包括断续的夜鸟低语”,“黝黑”是视觉,“芳辛 气味”是嗅觉,而“夜鸟低语”则是听觉描写,本句话突出了夜晚的寂静与安详;“低调,这就是原始的 夜晚,古人的夜晚,只有都市之夜,才有顾闳中笔下的韩熙载夜宴,或者秦淮买醉的繁华和喧闹。”本句将 原始的古人的夜晚和都市之夜进行对比,以都市之夜的繁华热闹反衬原始的古人的夜晚的低调宁静。 10.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含义以及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 如本题,“文章标题‘等待清洁’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读文本,标 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 考生需要深刻挖掘标题在文本中的含义,不仅是本义,还有其语境义和延伸义。 文中第①段,“沉着地泡着”给人一种缓慢,淡定的感受;而“慢条斯理”更说明了内心的从容;“像 一件庄严的大事即将展开,让人察觉其中一定有神圣的成分存在”说明古挥毫之前并不急于下笔,由此可 知“等待清洁”是一种缓慢淡定而又从容的风格。 第④段中,从“在同样生存着人的空间里,不免发现古人拥有着大量的悠闲时光,似乎多得用不完” 以及“简直和梦一样。我一直努力复活他们把笔之前这种安宁”等句子可以知道,“等待清洁”是一种悠闲、 安宁的状态。 第⑥段中,“你还是少年那般浮华、张扬,那般‘为赋新词强说愁吗’?这么多年过去,居然铅华依旧, 那只能怪自己修炼不够涵养未深,找不到清洁精神的家园。”本段作者谈及年少抱怨遗憾居多,年长后才悟 透生活真谛,明白了朴实、低调的生命态度。第⑦段中,“为了心灵,古人那些静坐的、洗澡的、索默的,甚至无聊赖的时光支出,恰恰长久地支撑 着生存的意义。”作者终于明白了古人的精神追求,这恰恰也是作者追求的恬淡、优雅的人生。 四、【2020·北京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依赖一条邮路 ①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在自以为获得专业创作的最佳境地时,决定回归乡下祖居的老家,以求得一个 耳目清静的环境,而不是陶渊明式的避世隐居。我在这里可以坐下来潜心阅读世界名著,可以平心静气回 嚼 20 年乡村生活,形成新的作品。我几乎本能地关注着生活,尤其是乡村世界的变化,自然少不得一份报 纸。能否每天看到当日的地方报纸,成为一个小小的却也揪心的问题。 ②我祖居的村子虽然距西安不过 50 华里,却是一个被地理环境限制着的“死角”。回到这样环境的老 屋里,我首先想到如何能读到当天的报纸。得知这里的邮递员仍旧是我熟悉的那位姓史的乡党,便找到他 商量,把我所订的报纸投送到他每天必经的村子的我的一位亲戚家,由我走读上中学的儿子放晚学时顺便 捎回来。这样,每天傍晚,我停歇工作的时候,坐在祖居的小院里,借着尚未暗淡的天光,打开《参考消 息》,看世界的这个和那个角落又发生了什么值得关注的大事和趣闻;还有贴近我生活的《西安晚报》,既 有国家大事,更有城市和乡村的新鲜事。我曾在该报上读到一位农村女人首创家庭养鸡场的新闻报道,竟 然兴奋不已,随之便搭乘汽车追到西安西边的户县进行采访,先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发表在《西安晚报》,后 又演绎成 8 万字的中篇小说《四妹子》,这是我写农村体制改革最用心也最得意的一部小说。 ③每有或长或短的小说或散文写成,或者要投寄一封信,我便骑自行车赶到 4 公里远的邮政代办点。 代办点设在军校大门内右侧的一间小平房里,只有一位代办员。我把自行车停在路边,便拿出要寄的稿件 或信件走到办理窗口前,看着那张熟悉面孔的眼神里显示出“你来了”的意象,等着我先开口。如果是寄 信,我便会说要几张邮票;如果是寄稿件,便把封好的信递给他,让他在桌旁的磅秤上称一下重量,然后 用算盘算出邮资。我用他摆在窗台上的糊贴好邮票,再把装着文稿的信封给他。他砸上有“挂号”字样的 邮戳,仍然不说话,眉宇和眼神里显示出“办妥了”的意象,我也不多嘴,点点头便告辞了。 ④我至今依然记得那张面孔,以及那脸上的表情。那张面孔,脸色微黄偏白,很洁净;眼睛不大也不 小,永远是一种平和的神色;鼻梁不高不细,端正而庄重。他完全专注于案头的工作,多余一句客套话也 不说,更不会有东拉西扯的闲话乃至废话了。有一次交办完邮件离开窗口时突然想到,他是只和我短言少 语呢,还是对所有人都如此这般?我便侧立在一旁观望。见一位穿戴整齐的军校女学员走到窗口,手里拿着 一个包裹送进窗口,然后看见他从窗口接过去,认真地检查,称重,算资,整个过程只听见一两句关于邮 资的简短对话。一位同样年轻的男军人走到窗口,和那位女军人的过程如出一辙。接着看到一位穿戴不凡 的中年女人,从衣着打扮和太过自信的走路姿势,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傲慢的人。她走到窗口,却不邮寄任何东西,只听她嗓门很响亮地向窗口内询问,却听不到窗口里他的声音。约略可以听得出来,她给远方老 家的邮件,怎么还没收到?需要多少日子才能到?不会丢吧?从她离开窗口时的表情判断,她自己得到肯定的、 可以放心的答复了,咣当响着的皮鞋敲击水泥路面的声音也是欢愉的。原来这人就是不爱说话。 ⑤记得有一次例外,在我往信封上抹糊的时候,他却主动开口了:“你前日在报上登了一篇文章?”我 颇为惊讶,他竟关注我的写作了。他接着又说了一句:“昨日回局里参加学习,我听大家说的。”他没说 邮局里的人如何说我这篇小说。 ⑥在我蜗居乡下祖屋写作的 10 年里,每有或长或短的小说写成,我便骑上自行车,骑过坑坑洼洼的砂 石公路,在送到代办点的这 4 公里路途中,充满着一种跃着的心情,砂石公路上坑坑洼洼致成的连续性颠 簸,不仅破坏不了我的好心情,反倒激发着蹈跃的连续性。乃至赶到熟悉的窗口前,和那张熟悉的脸孔面 对面时,领会到那眼神里又现出“你又来了”的意象,我也不说一句客套话,只把邮件送进窗口……我已 记不清 10 年间经他的手寄出过多少文稿和信件,从来没有丢失过。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这位 代办员便成为我实现和外部世界沟通的最可靠的桥梁。 ⑦新的世纪刚刚到来,我又回到离别了七八年之久的屋院,一个人住了两年,这是一种在世界上任何 地方都找不到的最踏实也最美好的感觉。写作的欲望潮起时,便在那间小书屋里铺开稿纸。每有文章写成, 依旧踏上轻便自如的自行车和大半生走得最多也最熟悉的家乡路,赶到 4 公里外的代办点,依旧是那间门 口墙上挂着绿色邮箱的平房,依旧是开着下层窗户的窗口,依旧坐着那位微黄偏白面孔的代办员,变化的 仅仅是他的头顶出现了白发。他在看见我的一瞬,眉眼里现出一缕不易觉察的诧异神色,问:“你不是进 城了吗?”我答:“我又回来了。”之后再无话。我交寄了信件,点点头便告辞了。我至今不会使用轻便快 捷的电子文稿的传递方法,还依赖于原始的邮寄手写稿件的途径。 ⑧重回乡下祖居屋院的第二年,我骑上自行车赶到代办点的窗口前,交办完要邮寄的稿件窗口里的他 让我等一下,对我说:“麻烦你办点事。”依旧是谦谦地微笑着,语气平静地告诉我,他很快要退休了。 我不觉一愣,看不出这张呈现着中年人气色的脸,已经年上花甲了。心头微微一震,顿生眷眷之情了。他 告诉我,孩子知道他认识我,便买了我的两本书,让他再见我的时候给书上签名。我自然应诺,用自己的 钢笔,在那两本书上签下了我的名字。这应该是我最用心最认真的签名之一。他连着说了两句感谢的话。 我为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和读者不知签过多少万册书了,却不敢接受他的感谢。我和他握手告别,他竟破 例走出门来,在我准备推起自行车的时候,我又握住了他的手,有点不忍松开。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1.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为一个小小的却也揪心的问题 揪心:焦虑,令人悲痛B.显示出“你来了”的意象 意象:表情达意的神态 C.和那位女军人的过程如出一辙 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D.顿生眷眷之情了 眷眷之情:难舍、留恋的情感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作者写自己获得新闻素材后“追”到户县采访,得以写出成功的作品,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深入 关注。 B.第⑥段写公路上“连续性的颠簸”不断激发着作者内心的蹦跃之情,这突显其去邮寄新作品时内心激动 不已。 C.第⑦段连用四个“依旧”,层层铺写,强调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熟悉亲切之感,和回归乡村后的踏实欣 喜之情。 D.第⑧段写作者“不敢”接受感谢,表现了他的平和谦逊;写握手时“不忍”松开,表现了对代办员的感 激与不舍。 13.文章题目“依赖一条邮路”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解释。(★) 14.这篇散文朴实醇厚,语淡情浓。有人说,作品的风格就是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请结合文中代办员这个 人物,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答案】 11.A 12.D 13.①作者回到乡村生活,通过邮递订阅报纸,关注时代变化,获取写作素材。②作者通过邮政代办点, 邮寄稿件、信件,与外部世界实现沟通。③在邮寄的过程中,作者认识、了解了代办员,对他充满信任、 感激之情。④作者对自己曾经的生活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珍惜和留恋。 14.①文中“代办员”这个人物形象,平和沉稳、谦逊有礼;待人平等;认真敬业、情感真挚。他不爱说 话,但办事牢靠,经他寄出的信件从未丢失过;②本文叙事近乎直叙,用语平常,没有过多雕饰,情感深 厚真挚,与“代办员”的性格协调一致; ③由此可见,作品风格和人物性格要和谐统一,作品风格有利于 表现人物性格,人物性格也促进文章风格的形成。 【解析】 1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从词语的本意出发,然后放入语境当中,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 语境义。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A 项,“揪心”在文中主要指的是我在农村因看不到报纸而 产生的焦虑、担忧,“令人悲痛”则情感太过,不符语境。故选 A。1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 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于文段内容的理解。 D 项,“作者‘不敢’接受感谢,表现了他的平和谦逊”不准确,正是因为小邮递员作者才能够读到报 纸写出作品、寄出作品和信,对于作者而言,小邮递员对他的帮助要大的多,所以他“不敢”接受感谢, 承受不起,而不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平和谦逊”。故选 D。 13.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 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 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 本题为理解概括题的综合题,需结合文章内容,答出表层,深层,情感三个部分,“依赖一条邮路”, 结合“这样,每天傍晚,我停歇工作的时候,坐在祖居的小院里,借着尚未暗淡的天光,打开《参考消息》, 看世界的这个和那个角落又发生了什么值得关注的大事和趣闻;还有贴近我生活的《西安晚报》……这是我 写农村体制改革最用心也最得意的一部小说”,可见“邮路”表意指的是在我蜗居乡下写作时,我向外界寄 出完成的作品或信件都需要骑着自行车赶到 4 公里远的邮政代办点,完成邮寄,以及通过邮递订阅报纸, 获得写作素材;深意,结合“我已记不清 10 年间经他的手寄出过多少文稿和信件,从来没有丢失过。在上 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这位代办员便成为我实现和外部世界沟通的最可靠的桥梁”,可见“邮路”是 认真负责的邮局代办员使作者实现和外部沟通的桥梁,表达了作者对一直以来承担我信件邮寄工作的代办 员的感激和信任;最后情感注意上位,结合“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在自以为获得专业创作的最佳境地时, 决定回归乡下祖居的老家,以求得一个耳目清静的环境,而不是陶渊明式的避世隐居”“新的世纪刚刚到来, 我又回到离别了七八年之久的屋院,一个人住了两年,这是一种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最踏实也最 美好的感觉”,可见“邮路”在文中的上位概念应该是传统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的珍惜和留恋。 14.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与鉴赏作品的风格。鉴赏人物形象离不开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考生找到这些描 写,概括出人物性格即可;注意题干提示的“这篇散文朴实醇厚,语淡情浓。有人说,作品的风格就是作 品中人物的性格”,把握住答题方向。 首先要解读文章风格“朴实淳厚,语淡情浓”的含义,即在朴实的写人叙事中富有韵味,平淡朴素的 语言,叙述中饱含深情,用语平常,情感深厚真挚;体现在人物形象上,指的是文中小邮递员表面上的“平 和”“寡言少语”,却是一个对工作认真,待人富有情谊的人,结合具体事例,给出人物形象的词汇,最后 答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人物与文章风格协调一致,且相辅相成。 比如“那张面孔,脸色微黄偏白,很洁净;眼睛不大也不小,永远是一种平和的神色;鼻梁不高不细,端正而庄重。他完全专注于案头的工作,多余一句客套话也不说,更不会有东拉西扯的闲话乃至废话了” “约略可以听得出来,她给远方老家的邮件,怎么还没收到?需要多少日子才能到?不会丢吧?从她离开窗口 时的表情判断,她自己得到肯定的、可以放心的答复了”“我已记不清 10 年间经他的手寄出过多少文稿和 信件,从来没有丢失过”“交办完要邮寄的稿件窗口里的他让我等一下,对我说:‘麻烦你办点事。’依旧 是谦谦地微笑着,语气平静地告诉我,他很快要退休了”,根据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文中“代办员”这个人物 形象,平和沉稳、谦逊有礼;待人平等;认真敬业、情感真挚。他不爱说话,但办事牢靠,经他寄出的信 件从未丢失过。这是人物形象。 再看叙述风格,“回到这样环境的老屋里,我首先想到如何能读到当天的报纸。得知这里的邮递员仍旧 是我熟悉的那位姓史的乡党,便找到他商量,把我所订的报纸投送到他每天必经的村子的我的一位亲戚家, 由我走读上中学的儿子放晚学时顺便捎回来”“我为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和读者不知签过多少万册书了,却 不敢接受他的感谢。我和他握手告别,他竟破例走出门来,在我准备推起自行车的时候,我又握住了他的 手,有点不忍松开”等,可以看出本文叙事近乎直叙,用语平常,没有过多雕饰,情感深厚真挚,与“代 办员”的性格协调一致。 由此可见,人物与文章风格协调一致,且相辅相成。 五、【2020·上海高三其他】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看隧道的老表 李新勇 ①离开故乡多年,每次探亲,除了想多陪伴年迈父母,我就想去看看我的傻子老表。这一次,有机会 把一年的公休假跟过年的长假绑在一起,终于如愿以偿。 ②他的妻子,我的表嫂,一个拥有三百多号员工的土特产进出口公司董事长,说她派车送我去。我说 老表每次往返你这里,是你派车还是他自己乘车。表嫂说以前他自己乘车,现在他自己开车。我说,那我 还是自己乘车去吧,看看他曾经走过什么样的路。 ③出了门我想,我这傻子老表果然傻到家了,其他不说,表嫂是个前呼后拥、腰缠万贯的老板,而自 己却是个隧道看守员,单凭这一点都能斩钉截铁认定,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家伙。 ④我的傻子老表曾是我的偶像,他脑子好使,读书过目不忘,初中毕业考上铁路中专,一转身就脱离 了农民身份,成为公家人。1980 年代,在面朝黄土背朝天靠老天爷赏饭吃的乡村,这种华丽的转身是具有 模范效应的。 ⑤我考上大学那一年,他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乘回来探亲之机,送了我一床毛巾被。那时候,我们 弟兄四个都在读书,家徒四壁。这条毛巾被,是我最值钱的行李。在大学里,白天搭在床沿上,当坐垫,以保持床单被子整洁,晚上当被盖,夏天直接搭到肚子上,冬天盖到被子上。一直用到我沿江东下,定居 江尾海头。这份情谊,我断断忘却不了。 ⑥人们开始认为他是傻子,是从他放走窃贼开始的。据说一天晚上,窃贼趁他熟睡之际入室盗窃,被 他捉了个现行,他不但不把那家伙扭送派出所,还问人家遇到了什么难处,拿出钞票给贼人,然后开门送 贼。用村里人的话说,是脑子缺八根筋的人才干得出来的。 ⑦后来中专文凭不吃香了,遍地都是大学生,他便从车站被安排到更运的地方做了隧道看守员。他妻 子离职下海,生意越做越大。接常理,他早该成为妻子的帮手。即使什么都不干,窝在家里享清福,也不 至于被人当作傻子。 ⑧通过北斗导航,很快查到老表看守的隧道,一千多米长,在横断山的崇山峻岭之中,两头没有站点。 不到两百公里的路程,换了三种交通工具,打听了十多个人。四围大山,面临深谷,谷底平原,四方八面 全是草木和山树,没有人烟。接到我的电话,他站在隧道口迎接找,左手手电筒,右手钢锤,头上有头灯, 牛皮工具包向左斜挎腰间。快三十年不见,他没有发福,仍然清瘦,只是容颜苍老,面皮黑得像擦亮的铁 器。 ⑨正是吃饭的点,没有火车经过,他从工具箱里取出一把手电筒递给我,把我往隧道中领。进入隧道 二十多米,黑暗立即把我们湮灭,两只手电和老表额头上的灯,证明还有两个活人存在。在隧道中部有三 个避车洞,中间一个摆上了两张凳子一个暖炉,旁边简易的工具桌上两个保温饭盒,就是我俩的中饭。他 招呼我坐下来,趁着没有火车经过,赶紧吃饭。 ⑩我问他一年到头到底在防备什么,又没见他带枪,他说的确不需要枪,但需要钢锤、钢尺、数显扳 手、电子硬度计、红外测距仪等十多种工具,都在挎包里,还需要眼晴。这一条隧道虽不算长,但修建于 1970 年代,当年建筑材质和技术有限,加上处在构造地质上,容易出现裂纹和渗漏。这条铁路很忙,每 20 分钟 一趟火车往返,他每天要巡检三个来回。查看哪里有裂纹、哪里有渗水空鼓,没有列车时敲敲铁轨,临时 停车时敲敲车轮,判断情况,电筒不离手,可以照明,还可以打信号,这活儿一干,快三十年了。 ⑪我问他为啥不跟表嫂做生意。他说他曾经停职了一年,两个月在他妻子的公司里吃闲饭,十个月在 医院和家里养“心病”。关键是脑子里全是隧道里的岩壁和铁轨,睡不着,心脏像被人挖走了。妻子懂他, 待他病愈,支持他来上班了。正说着,一列火车驱赶着满隧道强烈得睁不开眼睛的光芒呼啸而过,巨大的 咔嗒声震得耳鼓麻木失灵,疾驰的寒风带着沙粒和灰尘打在脸上,细小的疼痛在脸上像花朵一簇簇绽放。 老表笔直站立在避车洞中,表示隧道内一切平安,示意火车安心通过。 ⑫吃了饭,巡检完剩下的隧道,返回到刚才他接我的地方,距隧道口十来米的一块平地上,一间十来 平米的红砖小屋里,办公桌、电话、床铺、简易灶台,一应俱全。我说,换了我,坚特不下来。老表笑笑,“你一年到头写作,换了我,我也坚特不下来。”说罢,我们对着眼前深邃的山谷笑起来。 (有删改) 15.从叙述方式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16.结合第⑧段内容,分析作者是如问塑造老表形象的? 17.第⑪段画线句的语言运用很有表现力,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18.有人认为标题改为“傻子老表”更好,结合全文,从构思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5.第⑥段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了老表开始被人们认为是傻子的原因。询问盗贼遇到什么难处,并且拿出 钞票给盗贼,然后开门送盗贼,说明老表与“村里人”思想不同,是“脑子缺八根筋的人”,所以人们开始 认为他是傻子。作者这样写,不但丰富了人物形象善良的一面,还引出下文老表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看隧道 的记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貌似“傻”实为可贵品质的赞扬。 16.①作者通过描写老表工作任务重、工作环境的偏僻和险恶,从侧面表现老表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品 格。②作者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通过老表迎接“我”时的穿着,以及他的身材、容貌等的描写,正面刻 画老表工作勤勉。 17.①“驱赶”一词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火车”和“光芒”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在隧道 里呼啸而过的情景。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细小的疼痛”比作“花朵”,生动表现出沙粒和灰尘打在脸上, 疼痛扩散的过程。③运用衬托手法,用隧道里火车呼啸而过的险恶环境衬托老表的爱岗敬业。 18.示例一:标题改为“傻子老表”更好。因为在行文构思上,文章先抑后扬,前面一直写老表的“傻”, 文章最后通过“我们对着眼前深邃的山谷笑起来”,说明“我”理解了老表的“傻”。其次,文章采用插叙 的手法,从另一个层面写老表的“傻”。另外,文章主要写了想见老表、在山中寻老表、见到守隧道的老表 三部分内容,三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老表的“傻”展开叙述的。所以“傻子老表”更适合做文章的题目。 示例二:标题改为“傻子老表”不好。首先,文章分为两部分,一是“我”想去看望守隧道的老表, 二是见到了守隧道的老表,这两部分都与“隧道”有关,文章主要通过守隧道工作的艰辛,来讴歌老表的 脚踏实地,在自己平凡岗位上默默做着贡献。其次,这篇文章的老表不是真的“傻”,文章行文结构中的每 一处记述,都是对老表的讴歌,所以,标题改为“傻子老表”不合适。 【解析】 15.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 或必要的解说。插叙结束后,仍回到叙述主线上来。插叙的内容可以是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可以是对某些 情况的诠释说明,还可以是对人物,事件,背景的介绍。插叙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叙述曲折,形成断续变化,使行文错落有致。 第⑥段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了老表开始被人们认为是傻子的原因。老表把盗贼捉了个现行,他不但没 把盗贼扭送派出所,还询问盗贼遇到什么难处,并且拿出钞票给盗贼,然后开门送贼,这些举止说明老表 与“村里人”思想不同,是“脑子缺八根筋的人”,所以人们开始认为他是傻子。作者运用插叙手法,记叙 这件事的原因,是想从不同侧面反映老表的人品,不但丰富了人物形象善良的一面,还引出下文老表三十 年如一日坚守看隧道的记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貌似“傻”实为可贵品质的赞扬。 16.本题考查塑造人物的手法。常见的塑造人物的手法有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其次,通过与他人的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第三,通过环境的烘托。 首先,作者通过描写老表工作任务重、工作环境的偏僻和险恶,从侧面表现老表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的品格。“一千多米长,在横断山的崇山峻岭之中,两头没有站点”说明老表工作任务艰巨;“不到两百公 里的路程,换了三种交通工具,打听了十多个人”说明工作环境偏僻;“四围大山,面临深谷,谷底平原, 四方八面全是草木和山树,没有人烟”说明老表工作的环境险恶。其次,作者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通过 老表迎接“我”时的穿着,以及他的身材、容貌的描写,正面刻画老表工作勤勉。“隧道口迎接找,左手手 电筒,右手钢锤,头上有头灯,牛皮工具包向左斜挎腰间。快三十年不见,他没有发福,仍然清瘦,只是 容颜苍老,面皮黑得像擦亮的铁器”,从外貌描写的角度表现老表工作的勤勉和清苦。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的语言,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第一,修辞手法的角度, 看看句子是否运用修辞手法;第二,从句式的角度鉴赏语言,是长句、短句,还是整句、散句,是变式句 还是常式句等;第三点,可以从语句色彩的角度,是口语还是书面语等。 ①“驱赶”一词本来是用于人的,作者却说“一列火车驱赶着满隧道强烈得睁不开眼睛的光芒呼啸而 过”,作者将“驱赶”一词用于火车,使用了比拟手法,赋予“火车”和“光芒”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火车在隧道里呼啸而过的情景。②“细小的疼痛在脸上像花朵一簇簇绽放”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 将“细小的疼痛”比作“花朵”,用花朵的“一簇簇绽放”生动表现出沙粒和灰尘打在脸上,疼痛扩散的过 程。③画线句子用“强烈得睁不开眼睛”“呼啸而过”“巨大的咔嗒声震得耳鼓麻木失灵”“疾驰的寒风带着 沙粒和灰尘打在脸上”等重点介绍了老表工作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写,主要是运用衬托手法,用隧道里 火车呼啸而过时的险恶环境衬托老表的爱岗敬业。 1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本 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 作答本题,考生可以回答标题改为“傻子老表”好,也可以回答这样改不好。题目要求从行文构思的 角度来回答,所以,第一步是寻找这篇文章的线索,线索可以说是以“看望老表”展开的,也可以说是围绕老表的“傻”展开的。另外,在行文构思上,文章使用了先抑后扬和插叙的手法。明确这些之后,考生 可以组织答案。如,我不赞同标题改为“傻子老表”,因为文章前面一直写老表的“傻”,文章最后通过“我 们对着眼前深邃的山谷笑起来”,说明“我”理解了老表的“傻”,这是先抑后扬的手法,使用这个手法的 目的是证明老表“不傻”。其次,文章采用插叙的手法,老表没有把盗贼扭送到派出所,反而询问盗贼的难 处,拿出钞票给盗贼,然后开门送贼,这从另一个层面写老表的“傻”。最后,文章主要写了想见老表、在 山中寻老表、见到守隧道的老表三部分内容,三部分内容里面穿插了老表不窝在家里享清福、老表放走盗 贼、老表的工作环境、老表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等,这些都是围绕老表的“傻”展开叙述的。所以“傻子老 表”更适合做文章的题目。另外,也可以回答标题改为“傻子老表”不好,自圆其说即可。 (二)过关练 一、【2020·山东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流奔腾 简福海 ①时间,沧海。 ②当我通过“强国直播”实时目睹武汉,目睹穿城而过的长江时,脑中突然蹦出这两个词。 ③空荡荡的江面,不见片帆往来,水流纡静无声,一如许多人幽深的孤寂。江面空了,便开阔了,渐 渐延伸出海的形象。停摆的江湾,时间寂静如海,悲伤也漫漶成海。 ④此刻的武汉,是一个疼痛的碰触。 ⑤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以江汉关钟楼为焦点,随便截取一个时光切片,当是这样的:在阳 光的覆盖下,江汉关钟楼尖耸接天,道路延伸,车流涌动,拐弯处,浩荡的长江接替它们一路奔腾,直向 远处翻卷,隔岸的楼宇高低错落,江中船舶来回穿梭,排宕成天阔水远又繁忙有序的景象。在百年铜钟催 促砥砺的声响中,你能想象,一日又一日,那真切的梦想、开阔的胸襟、热血的担当是怎样在这片土地上 生成、奔突和激荡的。 ⑥倘若调个角度,把镜头拉近放大,应有如许画面:无数生龙活虎的身影,踩着第一缕阳光从街角的 某个巷子拐出,为铺着烟尘的梦想奋斗,就着夜色回到温暖的家,默默积攒新一天的力量。密集的门户, 流驶的时光,一路轻尘,几缕炊烟,万家灯火,满城葳蕤。 ⑦远景,特写,一切都应当是这副生机勃勃的样子啊。可是,这座城市走到冬春之交的十字路口,突 然就慢下来、静下来、闲下来、冷下来、歇下来了。中断,封闭,破碎,彷徨,泥淖,呐喊,抗争,顿 悟……一些幸福与安宁,跌落在时间的罅隙。 ⑧生命脆弱,宛如蛛网,在风暴的漩涡中,难逃死亡的渊薮。有亲人倒下了,有医生倒下了,有基层干部倒下了,有快递小哥倒下了……曾经烟火不熄的生命,顷刻间画上了句号,仿佛狂风骤雨中的一片落 叶。接连的讣告、奔涌的哀思、庄肃的仪式、匆促的祭奠……一切从简,笙箫皆默。 ⑨邪恶的病毒犹如幽灵,越长江,过磨山,一路潜行游荡,侵临各地。踪迹过处,阴风森森,暗影重 重。英勇无畏的人们,执戈以待,凛然迎击…… ⑩大学同窗毕业十多年,多数还坚守在医疗卫生战线,白衣一袭,谱写性命相托的旋律。此时疫情在 前,他们又变成一只只青耕鸟,奋战在前方后方。冲到一线的姐妹兄弟,穿着防护服,一步一步走向患者, 那是同死神交战的最近距离,每一步都踩在刀尖地雷上。亲历抗击“非典”,见过了惨烈的生离死别,我更 能深切体会灾难、命运、梦魇这些虚幻却又真实的词语,体会到伴随人们的不可抗拒的无常感,总是鬼魅 般四处游荡,伺机抵临制造悬而未决的故事。 ⑪当然,我也深知,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是白衣天使的铁甲战衣,深知勇气亦是肉体凡胎的金钟大罩, 它最柔软也最坚固。 ⑫光阴烟花四散,忽忽已是中年。悲欣错落,人事消磨,大学同学平日没有过多的联络交流,微信群 素来沉寂萧萧。最近,却沸腾了,关切、提醒、请教、问候、祝福……每一条信息,紧紧牵扯着山迢水远 的目光。网络天涯,给不了彼此拥抱,却构成了最近的依靠。 ⑬一段讲述同学故事的视频在群里热传,单从主题看,似乎也没什么新鲜情节,医者仁心仁术,病人 转危为安,无非是职责使命罢了。可稍加浏览,双泪淋然。面对全省首例危重病人,病源不清,机理不明, 没有先例,无特效药……看着包裹严实的他,转身,进玻璃隔门,退远,变小,折入病房,走向体重 300 斤的病人,消失在那个未知的深渊,担忧从心底一寸寸漫上来,漫上来。 ⑭那是刀光剑影的生死江湖,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一刻是投入到怎样的血腥与挣扎中,家人又翻炒着怎 样的忐忑与煎熬。幸运的是,最终他与病人共同捧出了生命的日出。隔着屏幕,我知道在南方小城的他, 还要继续扛起天职,冲向下一个病人,除了默默祈祷,无法给他别的解药。 ⑮时光的铁铧向前挺进,犁开了春天。我曾写下歌词:苦难是花开的伏笔,冬天总为春天作序。樱花 要开的,但这不是文学的修辞——深深浅浅的春光里,它们总要深深浅浅地绽放。 ⑯两年前在武大赏过樱花,成片的花朵在路珈山下的土地上沸腾如浪,滚荡着最后的花期,一蓬比一 蓬繁盛,一朵比一朵娇妍,艳出霞彩,洁出玉质。当一个个病患借助爱的双桨,穿越黑暗的边缘,平安归 来,浴血重生,是不是也会万分珍惜这生命之中来之不易的阳面,就像一株樱花树,春风来了,便摇曳出 满树虹霓,彻底忘却那些雪压霜欺,抑或把其消解成人生的雨露涓滴。 ⑰直播镜头中的长江,依然在钟楼边汤汤东去。它不是在表演,清澈、纯良、浩荡、骄傲,那是它本 真的面目,更重要的是,即便风雨天心,千帆过尽,它仍旧知道自己的去向。这仿佛又是一个隐喻——暗含一节关于如何紧握命运,高歌向天,奔腾豪迈人生的精彩故事。 ⑱我被此刻的长江启蒙:时光如沧海,有了爱,便有了渡向明天的舟楫;而一个人或一座城的生命, 无论怎样波折,也要流成一条江,勇往直前……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看直播,实时目睹了疫情中的武汉和穿城而过的长江,与直播镜头中展现的过去的武汉截然不 同,让作者悲伤不已。 B.过去的武汉在作者的心中是非常美好的,它繁华有序,富有生机,充满了梦想和活力,具有浓浓的生活 气息。 C.文章将长江和武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写,用长江奔腾不已勇往直前的精神寄寓心中武汉,希望武汉早日 重生。 D.文章通过写同学群里讲述同学故事的视频,赞颂了疫情中的医护人员面对病毒凛然迎击英勇无惧的精神。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疫情前的武汉景象与疫情中的武汉进行了对比,表现出了疫情对武汉的打击。 B.文章情感抒发非常强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了自己对武汉的怀念、悲伤、 期望等复杂心情。 C.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句式上主要以短句为主,尤其是很多地方连用短句,在表达感情上更为有力。 D.文章在结尾部分再次写长江,既照应了题目和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又深化了文章主旨,丰富了文章 意蕴。 3.文章的⑤⑥两段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本文题目“江流奔腾”有着怎样的意蕴?请简要阐明。(★) 【答案】 1.A 2.B 3.从内容上交代了疫情前的武汉景象,从而与上文疫情中的武汉进行了对比,表现出了疫情对武汉的打击。 从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疫情中的武汉,照应下文“远景,特写,一切都应当是这副生机勃勃的 样子”,也为结尾对武汉恢复生机的祝福张本。 4.“江流奔腾”表面上指“长江奔腾不息”。从深层含义考虑:长江精神也是武汉人的精神,他们为了梦想 努力奋斗,为了守护百姓而甘愿牺牲自我,“江流奔腾”也喻指对武汉人精神的赞美;同时文章将长江和武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写,用长江奔腾不已勇往直前的精神寄寓心中武汉,希望武汉早日重生。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 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A 项,“与直播镜头中展现的过去的武汉截然不同,让作者 悲伤不已”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以江汉关钟楼为焦点,随便截取一个时 光切片,当是这样的”可知,这是过去的武汉在作者的心中形象,而非直播镜头中展现的。故选 A。 2.本题考查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 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B 项,“运用叙述、描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述 错误。本文是一篇散文性的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没有说明的表达方式。故选 B。 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段落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 方面进行分析。开头段一般是点题、引起下文等;中间段是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段是总结全文,深化中 心等。 文章的⑤⑥两段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的⑤⑥两段在中间位置,从结构上 一般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内容上,结合“在阳光的覆盖下,江汉关钟楼尖耸接天,道路延伸,车 流涌动,拐弯处,浩荡的长江接替它们一路奔腾,直向远处翻卷,隔岸的楼宇高低错落,江中船舶来回穿 梭,排宕成天阔水远又繁忙有序的景象……”,这是从写景的角度表现武汉原本的繁华热闹;“无数生龙活 虎的身影,踩着第一缕阳光从街角的某个巷子拐出,为铺着烟尘的梦想奋斗,就着夜色回到温暖的家,默 默积攒新一天的力量。密集的门户,流驶的时光,一路轻尘,几缕炊烟,万家灯火,满城葳蕤”这是从“人” 的角度写武汉原本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可以看出第⑤⑥段,应该是作者回忆过去的武汉在作者的心中是非 常美好的,它繁华有序,富有生机,充满了梦想和活力,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恰好与上文作者通过“强 国直播”实时目睹了疫情中的武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了疫情对武汉的打击。此段又与结尾武大 樱花等相照应,共同表现作者对武汉的祝福,期待它能早日恢复生机,并表现主题“时光如沧海,有了爱, 便有了渡向明天的舟楫;而一个人或一座城的生命,无论怎样波折,也要流成一条江,勇往直前”。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关于文章题目的意蕴,首先要注意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次在理解题目 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和象征意义。再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 关或文章主旨意义。解答本题,注意从多方面入手:分析表层义,体会深层义,发掘象征义。 本题中的题目“江流奔腾”从表层含义上来看,应该指“长江奔腾不息”;因为文中抓住长江这个特有 的景象,表现出了昔日长江的热闹繁华,“拐弯处,浩荡的长江接替它们一路奔腾,直向远处翻卷,隔岸的楼宇高低错落,江中船舶来回穿梭,排宕成天阔水远又繁忙有序的景象”。再从深层角度考虑,这个题目应 该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长江奔腾不已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着作者心中武汉,是武汉以及武汉人的共同的精 神风貌,比如文中写了普通武汉人“无数生龙活虎的身影,踩着第一缕阳光从街角的某个巷子拐出,为铺 着烟尘的梦想奋斗,就着夜色回到温暖的家,默默积攒新一天的力量”,写了武汉的医务工作者,“面对全 省首例危重病人,病源不清,机理不明,没有先例,无特效药……看着包裹严实的他,转身,进玻璃隔门, 退远,变小,折入病房,走向体重 300 斤的病人,消失在那个未知的深渊”,他们都具有长江英勇无畏、一 往无前的精神。“江流奔腾”更代表着作者对武汉的祝福,作者相信武汉一定会再次获得新的重生。 二、【2020·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航船中的文明 朱自清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 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上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 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 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 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玩意儿骗得定定的, 忍心害理地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 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 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但从哪里下手 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 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 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 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词若有憾焉”,你们 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至于 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 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人女人都 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船家拦住 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地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 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地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 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诸位“批 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 “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 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 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剌剌的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 堆生’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地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 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 有的沉吟地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地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地说:“哼,一堆生的!” 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 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的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 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 呜呼,可以风矣! 1924 年 5 月 3 日 (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我”“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上了船”,凸显了“我”来杭心情的急迫,也暗示了 航船为“士大夫”所不屑的现实。 B.文章写当时有“物质文明”的汽油船,也有“精神文明”的航船,暗示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交 融的时代背景,有利于表现主题。 C.船家对女人“男人女人都是人”的说法,有一段“十分巧妙”、生动形象的批评,这段批评突出了船家 自作聪明、好管闲事的性格特点。 D.本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叙议结合中显出生动 活泼、幽默讽刺的语言表达效果。 6.面对两个女人提出“男女混坐”的要求,航船里的人们有哪些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态?请简要分 析。 7.文章以“航船中的文明”为题,意味深长,请简要探究其内涵。(★) 【答案】 5.C6.①船家之类的人:制止,批评,讥讽。 体现了他们保守卫道、封建落后的心态。 ②与妇女同来的男子所代表的沉默者:默不作声。体现了他们麻木软弱的心态。 ③“我”:考察、反思。体现了“我”对女子们合理需求、平等观念的认同,对保守思想的批判。 7.①指航船上“男女分坐”这种旧规矩所代表的封建落后思想,含讽刺意味。 ②指航船上两个女人言行中表现出的平等、自由观念。 ③指当时的士大夫对中国传统“精神文明”与西方“物质文明”带有虚伪性的取舍,含讽刺意味。 【解析】 5.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 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 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 项,“突出了船家自作聪明、好管闲事的性格” 错。船家代表作者批判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作者突出的是船家封建卫道的特质。故选 C。 6.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 “面对两个女人提出‘男女混坐’的要求,航船里的人们有哪些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态?请简要分 析”,需要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分析。结合“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船 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剌剌的分开”“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 的!”“有的沉吟地说:……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等分析,船家之类的人: 制止、批评、讥讽。体现了他们保守卫道、封建落后的心态。 结合“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分析,与妇女同来的男子所代表的沉默者,体现了他们麻木软弱的心态。 结合“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 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 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的和人攀……船 家尤当首屈一指”等分析,“我”考察、反思,体现了“我”对女子们合理需求、平等观念的认同,对保守 思想的批判。 7.本题主要考查赏析文本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 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 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 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航船中的文明”,结合“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 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剌剌的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分析,指航船上“男女分坐”这种旧规矩所代表的封建 落后思想,含讽刺意味。 结合“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地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 原处”“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我们是‘一堆生’的!”“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等分析,指航船上 两个女人言行中表现出的平等、自由观念。 结合“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 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 气的小玩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地撇了那老相好”“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等分析,指当 时的士大夫对中国传统“精神文明”与西方“物质文明”带有虚伪性的取舍,含讽刺意味。 三、【2019·广东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季豌豆 周大新 在诸种庄稼中,我最喜欢豌豆。 小时候,每到豌豆苗长得有筷子高时,娘总要让我拎个小篮,去豌豆地里掐一点豌豆叶回来,放在面 条锅里当菜。一大锅面条有这一把豌豆叶,就显出一股青鲜之气,我们兄妹几个逢着吃这豌豆叶面条,都 要呼噜呼噜吞个肚子滚圆。 豌豆开花的时候,便是我们这些乡间孩子最快活的赏花日子。在诸种庄稼中,只有豌豆开起花来最好 看。小麦花花朵太小,绿豆花颜色单调,玉米花香味太淡,唯有豌豆花又大又艳香味又好闻。豌豆花大部 分是红色,也有紫色和白色相掺其间。红色中又分深红、浅红、粉红多种,一根豌豆蔓上常有几种颜色的 花,一眼望去,真是五彩缤纷。因在豆蔓上的高度不等,豌豆花常分几层,看上去如楼阁相叠;又因豆蔓 横爬在地的长度不同且互相纠结,花便分一簇一簇,瞧上去似花球相连。 豌豆花常常是在一个早晨陡然大放,一地的花朵猛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浓浓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由 不得人们不深深地呼吸,快活地揉着胸腹。我们这些平日无缘赏花,根本见不到大片玫瑰、月季的农家孩 子,常被这大片的豌豆花激动得嗷嗷乱喊,总要绕着豌豆地四周的田埂边跑边叫:嗬,看那片!哟,看这 片! 豌豆角长出后,我们便要千方百计地去偷摘来解馋。豆粒没长成、豆角还扁还嫩时,我们便把豆角整 个地塞到嘴里嚼,直嚼得满嘴青甜,绿汁直滴。待豆粒凸起还不老不硬时,我们便把豆荚小心地打开,凑 到牙上用齿尖一捋,把那些青嫩的豆粒全捋进口中,又香又甜地吞咽。 豆角将熟未熟时,大人们也常摘些到家,在锅里带荚一煮,让我们剥荚吃豆,这时候的豆粒已是十分筋道分外香了。待把豌豆收割下来拉到晒场上一打,我们便又可以吃到喷喷香的豌豆糕了。娘做的豌豆糕 最好吃,她总把豌豆磨碎成面,用细箩箩过了,而后拌了香油、花椒、茴香、盐、蛋清和酵子等,搅成糊 状,摊在笼屉上放锅里蒸,蒸出后用刀切成方块,让我们用筷子夹了吃,那种鲜味和香气让人吃了还想吃。 经石碾碾压打净豆粒之后的干豌豆秧,除了可烧锅,还特别柔软好玩,我们常在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 遇到家里来客床不够睡时,娘便在地上铺厚厚一层豌豆秧,让我盖了被在上面睡。每当我躺在那柔软的透 着香气的豌豆秧上时,总想起奶奶给我讲的那个神话故事:老天爷为了使自己造出的人能在世上活下来, 便叫自己的几个儿女各变成一种可供人吃的庄稼。性情不好的长子变成了小麦,身上有芒;身高体胖的次 子变成了苞谷,棒子特大;性情温顺、身子柔软的女儿变成了豌豆,所以豌豆全身没有一点坚硬刺人之处, 而且通体溢着香气…… 因了这些,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 去年初夏我回故乡探亲,当时正是豌豆长角的时节。到地头一见那久别了的青绿色的豆秧,我立时高 兴地蹲下去抚摸它们,同时扭头问弟弟:“自己的责任田,为何不多种点豌豆?”不想弟弟沉了声答:“就 这一亩我都不想种了,这是最后一季!”“为什么?”我一惊。“你看看,还有哪家在种豌豆?”他抬手 朝四野一抡。我搭眼朝周围的田里望去,可不,到处种的都是麦子,自家的豌豆田是唯一的一块。“咋都 不种了?”我很惊异。 “这是低产庄稼,又怕大风,化肥又贵,种了根本赚不到钱!”弟弟瓮声瓮气说道,“加上如今人们 的口味变了,都只愿吃麦面,不愿吃粗粮,收了豌豆卖给谁?” 我“哦”了一声,很觉意外,不过细想之后又觉得这话有理。 “怕是豌豆也要走大麦、荞麦、赤色豆的路了。”娘在一旁叹了一句。我听后心里一震。早先这地方 每年都种的大麦、荞麦、赤色豆,这些年已基本上绝迹。从我记事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就有三种庄 稼不种了,难道我十分喜爱的豌豆也要步它们的后尘? “明年咱也不种了!”弟弟又决然地说。我不好再劝弟弟,眼看赚不了钱,继续种下去又有何益?也 许,人类就是这样在对庄稼的比较和抛弃中前进的。祖先们当初大约是太饿了,选定的庄稼种类太多。如 今,现代人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比较和选择,把好吃的、高产的、容易种的保留下去,把粗糙的、低产的、 不易种的抛弃掉。然而这种抛弃是否对人类自己都有益? “豌豆这东西有时可做中药引子。”娘在一旁幽幽地说,“日后都不种了,用时去哪里找?” 我长久地站在豌豆地头,望着那些青闪闪的生机勃勃的豌豆秧在心里思忖:它们就要在这块地上消失 了,也许几百年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不会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经种过吃过豌豆,那时的孩子,更不会享 受到我们童年时摘豌豆角解馋的乐趣……(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豌豆花的大小、香味、颜色、位置层次等多角度来描写豌豆花,表现了它的鲜艳香甜,突出了豌 豆花给作者带来的巨大冲击。 B.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自己喜欢豌豆的原因;第二部分记叙了豌豆种植的现状。主旨突出, 结构分明。 C.文章写作者躺在豌豆秧上想起奶奶讲的神话故事,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也通过对比赞扬了豌豆性情的温 顺,秧苗的柔软。 D.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颇为明显,作者越是喜爱豌豆,就越为豌豆被抛弃的事实而感伤和忧虑。 9.请简要分析“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的原因。 10.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最后一季豌豆”的含义。(★) 【答案】 8.A 9.①豌豆是我们童年时的鲜香美味。美味的豌豆叶面条,青甜多汁的嫩豌豆,香甜的豌豆粒,喷香的豌豆 糕,都让人无法忘怀。②豌豆花给了我们愉悦的精神享受。五彩缤纷、香味浓郁的豌豆花让我们特别激动。③ 豌豆秧给了我们温暖的回忆。在豌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躺在柔软透着香气的豌豆秧地铺上回忆起奶奶讲 神话故事的温馨场面。 10.①表层含义:“最后一季豌豆”指的是弟弟在自家责任田种的最后一季豌豆,以后弟弟就不再种植豌 豆了。②深层含义:标题突出“最后一季”,意味着豌豆的种植可能绝迹。标题揭示文章主旨:低产的、不 易种的粗粮日渐消失在田间地头和人们的餐桌,对人类而言并非有益,失去它们,对需要粗粮的身体无益; 失去它们,也将失去人生的某些乐趣。这也启示我们,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有些农作物是需要保护、不 可任其消失的。 【解析】 8.此题考查考生对散文内容、结构、手法、主旨等的理解和把握。A 项张冠李戴。选项把第四段描写的作 用放在第三段上。文章第三段从豌豆花的大小、香味、颜色、位置层次等多角度来描写豌豆花,表现了它 的鲜艳香甜,突出的是作者对豌豆花的喜爱。第四段写豌豆花在陡然之间开放,成片的花海和浓郁的香味 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故选 A。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归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找准答题区间,再在重点阅读区域里提 取出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然后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最后用复述题目、归纳转述、简要分析等方法,连缀要点,形成连贯答案。此题的答题区域在文本第八段之前, 第八段“因了这些,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表明第一段到第七段为答题区间。第一段是文章的总 起句。第二、五、六段都是写豌豆带给“我”味觉上的感受:第二段写小时候吃美味的豌豆叶面条;第五 段写吃嫩的老的香甜多汁的豌豆;第六段写吃母亲做的鲜香的豌豆糕。把这几点归纳起来就是“豌豆是我 们童年时的鲜香美味”。文本第三、四段写豌豆花,第三段写豌豆花与别的花比起来的恰到好处,第四段写 豌豆花突然大面积开放带给人视觉、嗅觉上的冲击。这两点归纳起来就是“豌豆花给了我们愉悦的精神享 受”。第七段写我们在柔软的豌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以及“我”躺在用豌豆秧铺成的地铺上回忆起奶奶所 讲的神话故事的温馨场面,这点可概括为“豌豆秧给了我们温暖的回忆”。 10.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时可从以下五个角度分析:一是思考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在文 中的含义;二是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三是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 态度;四是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五是思考题目是不是文章的线索。标题的表层含义是指 的是弟弟在自家责任田种的最后一季豌豆,以后弟弟就不再种植豌豆了。深层含义是标题突出“最后一季”, 意味着豌豆的种植可能绝迹。揭示主旨启示我们,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有些农作物是需要保护、不可任 其消失的。 四、【2020·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千年书香落闲花 陈世旭 (1)一千年前的大宋是一个崇拜文化的王朝,而大宋文化的基业在四大书院。 (2)嵩阳书院为四大书院之首,讲经论籍的盛景远在宋明两朝。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 光、程颢、程顾、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司马光的异著《资治 通鉴》第 9 卷至 21 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凡 10 余年。嵩阳书 院乃成为儒学发展史的丰碑。 (3)自春秋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到汉代“精舍”、“讲堂”,到唐代书院、五代学馆,以至宋代书院, 发展为严密的教育模式。其中的起落随着朝代的更选、倍仰的变幻,沉浮于历史潮流。汉唐以来儒学衰败, 五代时期佛、道极盛。大宋王朝的名儒精英在圣学日微之际,以捍卫道统自许,决心重整圣德名教,以求孔孟 之道的复兴,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拨乱世以返治”,“希圣希贤”遂成为书院宗旨。 (4)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阳,三面环山,两边山峡溪水汩汩而来,在书院门前的书院河汇合东流汇入颍 河,远涉入淮。桥边绿树如临水的美人,染得一湾水绿。绿水环绕,锁住一院秋色。 (5)书院匾额为苏东坡书,字体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与书院气氛浑然一体。(6)书院择势颇高,望去如一片台阁,笼入深碧的树色,清幽,深邃,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书院初为宗教之 所。但今日见到的院中之筑,却少佛寺道观的气味,平屋素室,浮漾着静穆之气。 (7)午后来书院亦颇相宜,书院的意韵都藏在斜阳中。 (8)静气挹住了轻尘,也挹住了喧嚣,令人屏息。书院像一个沉默的老人,在寂然中冷冷看我,目光穿过千 年积淀从灵魂深处射出,直抵我的灵魂。讲堂昏暗,先贤无语,只听苍老的石碑,模糊的文字,褪色的匾额和尘 封的桌椅,喑哑诉说遥远的故事。静静地立着,缓缓闭上眼睛,气息渐渐平和,万物不复存在。 (9)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但藏书楼还在,典章要旨、经史义理皆有可观。教化的气息在院中飘散。 随风上溯千年,开理学之宗的程颢正站在路口,低语苍然,与学生道别,背负理学传承的重任,学生们渐行渐 远。又有虔心求取圣王之学的杨时远道请益,“静敬”以候“偶瞑”的大师,“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昨日的程门岁月终成严厉的训诫。 (10)嵩阳书院无可替代地完成了使命,理学使儒家经典的伦理化达到了新的高度,积儒、道、佛三教精 华于一身,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却也成为一种思想和制度的桎梏。使人既惊诧于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与智慧,又不免感叹千年行走的路途有那样多的无奈和悲哀。 (11)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从宋朝至今,经历了多少荣辱兴衰,书院以安详而坚韧 的姿态,典雅而淡然的步子走过岁月。院中汉武帝命名的将军柏至今“郁然如山”,“大唐嵩阳观纪盛德感 应之颂碑”,连后来的乾隆都认为:“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碑文出自权臣之笔,书法却姿态横 生。 (12)倾听旷野的风啸,凝望天空的云飘,可以沉思可以怀想可以轻叹。忽有“高山流水”的琴音传来,参 天古柏下,素手古装的豆蔻少女,正端坐抚琴。曼妙出尘的曲调弥漫着万岁峰的花香,如淡烟袅然。 (13)似乎置身于宋明的山径了。一院青枝,如长衫飘逸;清越的鸟鸣,像是苦读书生的吟唱。枕泉石,醉 烟霞,朝夕面对飞泉蔓草、鸟影苔痕,守正的儒风同隐逸的道气浑 (14)汉武帝封将军柏,不会想到一千年后这里书香缭绕;司马光埋首案头,未必到《资治通鉴》在中国历 史上的地位;程颢谆谆教诲,应不知座下有多少历史的书写者。见证这一切的,只有书院自身。 (15)时隔千年,程颢、程颐头上明月,范仲淹、司马光眼前草色犹在,程门前的青石板,雪却化去无踪影。 山风猎猎,千年沧桑扑面。一个鼎盛的王朝消失在风中。时空轻盈嬗递,学问身后孤寂。书院弥散着怅惘。 访客落寞,与左近少林的摩肩接踵适成对照。唯“高山仰止”的匾额格外端肃。在所有物质的时世,多少人 皓首穷经,满腹经纶,却只能两手空空。书中的黄金屋,不过是黄粱一梦;书中的颜如玉,早已纷然离去。即便 在少室山下,一个耿介的书生也再回不到遥远的初始。 (16)斜阳清风中飘落香雪似的闲花。任几片秋叶落在肩头,带走千年墨香的回忆,带走千年书院的气韵和千年古柏的灵动苍劲。 (17)嵩阳书院,吸引我们的应该不只是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应该是一种遗落和古朴的珍贵,一道探寻 与思考的题目,一个议论与感叹的话题吧。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接:碰。踵:脚后跟。 B.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C.皓首穷经:到年老头白之时在学问上仍没有什么成就。穷:贫乏 D.满腹经纶: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经纶:原义是整理丝缕。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书院气氛与苏东坡的书法一样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 B.作者认为一个好的读书的地方,应具有清幽、深邃和静穆之气。 C.“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说明现在已失去文化传承的作用。 D.理学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也阻碍了思想和制度的发展 1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嵩阳书院坐落在河南嵩山山麓的北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B.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C.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D.朱熹继承“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创立了南宋理学。 14.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嵩阳书院的创办宗旨。 ②第(9)段画线语句中“训诫”的具体内容指什么? 15.本文题目为“千年书香落闲花”,意蕴丰富,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 16.在当今时代,书院已不具备原有的传道授业的功能,但仍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审美价值。生活中像“书院” 这样的历史遗存还有很多。请任举一例,说说其原有功能和现今作用,并从文化和审美价值角度,简要分析其 具有现今作用的原因。 【答案】 11.C12.C 13.A 14.①捍卫和复兴儒学;培养优秀人才。②传承理学;尊师重道。 15.寓意:文章营造了书院的一种钟灵毓秀的优美的环境氛围并具有丰富的寓意,与“千年书香落闲花” 意境相吻合;文章绝大部分笔墨都扣住了嵩阳书院的“千年书香”,写出了嵩阳书院千年的文化积淀及其深 厚的文化底蕴;“落闲花”既写出了书院在当下仍有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又可以看出作者看到了书院的 落寞的一种伤感。也正如文中所讲书院虽然现在“沉默”“寂然”,但仍时时“穿过千年积淀”给人以灵魂 深处的震撼。 效果:既形象又别致,极富诗情画意,凸显书院的文化底蕴和其依然具有的传承作用,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贯穿全文始终,虚实结合,凸显文本主题。 16.圆明园,本为清代皇家园林,是供皇家休闲度假的地方,偶也供皇帝理政之用。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圆明园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艺术馆,收藏奇珍异宝无数,集中外建筑精粹于一身,也是一座 奇花异木之园,可以说是古代中外文化的精华,在当时,被誉为“万园之王”,圆明园曾经是中华民族的骄 傲。但在英法联军的劫掠之后,被一把大火毁于一旦,现在的圆明园废墟,无时无刻不在告诫国人,国家 羸弱就会被欺凌,时刻警醒国人勿忘国耻。 【解析】 11.本题考查掌握成语的能力。解答本题时,积累记忆是解答词语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 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来看,然后通过认真审题,调动知识储备,选出正确的答案。本题中,C 项解释 错误。皓首穷经正确解释: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穷:专心研究经书和古籍。 故选 C。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本类题目,应该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根据题干中的选项,锁定答题区间,通过比对,得出正确的答案,本题中,C 项表述错误,“不闻‘子曰诗 云’的讲诵”,说明古人讲经论籍时代距今已经时间很久远了,但是书院仍然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故选 C。 13.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的能力。解答本类题型,需要审清题目要求,调动知识储备,找出正确答 案。本题中,A 选项,嵩阳书院坐落在河南嵩山山麓的北面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 阳,山南水北,可知,应该在嵩山的南面。故选 A。 1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本类题型,需要审清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根据题干中的选项,锁定答题区间,然后概括出答案。本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嵩阳书院的创办宗 旨。根据文章中第三段“大宋王朝的名儒精英在圣学日微之际,以捍卫道统自许,决心重整圣德名教,以求孔孟之道的复兴,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拨乱世以返治’, ‘希圣希贤’遂成为书院宗旨。”可以概括书院的 创办宗旨①捍卫和复兴儒学;培养优秀人才。根据第(9)段内容,“开理学之宗的程颢背负理学传承的重任, 杨时尊师重道,程门立雪,两个历史人物立在书院的门口”,可以将“训诫”的具体内容概括为传承理学; 尊师重道。 15.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标题的寓意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标题的寓意题,首先要注意标题本身的内容和 艺术特色。其次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和象征意义。再次要注意它在 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标题的作用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 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突出主题;以某种艺术手法吸引读者等。本题中,题目的寓意:文章 营造了书院的一种钟灵毓秀的优美的环境氛围并具有丰富的寓意,与“千年书香落闲花”意境相吻合;文 章绝大部分笔墨都扣住了嵩阳书院的“千年书香”,写出了嵩阳书院千年的文化积淀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落闲花”既写出了书院在当下仍有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又可以看出作者看到了书院的落寞的一种伤感。 也正如文中所讲书院虽然现在“沉默”“寂然”,但仍时时“穿过千年积淀”给人以灵魂深处的震撼。效果: 既形象又别致,极富诗情画意,凸显书院的文化底蕴和其依然具有的传承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贯 穿全文始终,虚实结合,凸显文本主题。 效果:既形象又别致,极富诗情画意,凸显书院的文化底蕴和其依然具有的传承作用,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贯穿全文始终,虚实结合,凸显文本主题。 16.本题考查联系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解答此种开放性试题应严格遵守提干要求,首先要 观点明确,即需要在答案中写出你自己的看法,最好直接表达,不要拐弯抹角,然后既然有观点,就需要 举例,例子要新颖,要能充分的说明观点,之后要有一定的分析,分析需要合理,最后在文采上,语言表 达需要优美,整体来看,类似于一个非常精炼的论证过程。本题中让从历史遗存中任选一个,来谈其原有 功能和现今作用,并从文化和审美价值角度,简要分析其具有现今作用的原因。以圆明园为例来分析如下: 圆明园,本为清代皇家园林,是供皇家休闲度假的地方,偶也供皇帝理政之用。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圆明园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艺术馆,收藏奇珍异宝无数,集中外建筑精粹于一身,也是一座奇花异 木之园,可以说是古代中外文化的精华,在当时,被誉为“万园之王”,圆明园曾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 在英法联军的劫掠之后,被一把大火毁于一旦,现在的圆明园废墟,无时无刻不在告诫国人,国家羸弱就 会被欺凌,时刻警醒国人勿忘国耻。 五、【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 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 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 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 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 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 人行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 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 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 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 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她腋下夹 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 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 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 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 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中国人来混在这些卷发 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 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 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1936 年 5 月 17.简析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8.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19.请你说说文章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标题的理由。(★) 20.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答案】 17.①环境描写,写出春天到来,天气和暖,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②由物及人,写出天气和暖后, 街上行人的热闹和欢笑。③结构上,生机热闹的春天气象,为后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做铺垫。④主题 上,和暖温馨的春天与下文悲惨世界构成强烈的反差,为表达作者悲悯主题服务。 18.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写出春天的舒适和令人沉醉。或者运用反复 的修辞手法,“听着,听着吧”,强调作者听到的声音,自然引出下文对声音的进一步描写。②以短句式为 主,语调轻快,传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③运用动作描写,“坐”“闭”“陷”,写出我对和暖春到来的喜悦 和享受。(这样和谐的春天的氛围和下文苦难的歌唱声形成鲜明反差和强烈对照。)④多非主谓句或省略句 (省略主语),使语气急促,表达对春的欣喜之情。 19.①富有诗意,引发人们对美好春天的想象。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一语双关,既指春天 的和暖和盎然生机,同时“春意”又具有象征义,和文章主题相契合,表达作者对人世间的温暖春天的向 往,期盼人们能够摆脱苦难。 20.①“快乐的人们”,如汪林等人,生活富裕,不计冷暖;爱情甜蜜,不知苦涩;激情满怀,抗衡四季。 他们的快乐是不分季节的。②“哀哭的人们”,如叫化子,一个寒冬足以使其陷入饥饿和死亡,即便是日渐 和暖的春天也温暖不了他们。他们的苦难是周而复始的,逃不开四季的。③写出作者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和对 人们悲苦生活的感伤。 【解析】17.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简析第一自然 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主题方面 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抓住“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蹿着 芽”“冒着气”“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传播春天的感觉”“花已经开了,草 也绿了”等分析,写出春天到来,天气和暖,街上行人的热闹和欢笑,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是一 段环境描写的内容。写春天到来时春意盎然的景象,结构上是为了衬托下文不幸的人的悲惨。结合“我的 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后文“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 他有腿也等于无腿”分析,都是表现那些不幸的人们的痛苦。和暖温馨的春天与下文悲惨世界构成强烈的 反差,为表达作者悲悯主题服务。 1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 又要拓展。分析语言特色,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 形容词表达。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语言本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格、叠 音词的运用上。掌握语言特色的词语、通过比较、选择予以定性,积累常见的语言特色的词语。此外需要 注意表达技巧的分析。抓住“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分析,运用排比修辞,写出了春给人们带 来的舒适感。抓住“听着,听着吧”分析,运用反复手法。结合后面内容“‘大爷,大奶奶……帮帮 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 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等分析,引出下文对声 音的进一步描写。结合“坐”“闭”“陷”等分析,这是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对春天的喜爱和享受。这样和 谐的春天的氛围和下文苦难的歌唱声形成鲜明反差和强烈对照。多用短句,省略主语,使语气急促,表达 对春的欣喜之情。 19.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本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你说说文章以‘春 意挂上了树梢’为标题的理由”,可以从表达效果、写作手法、内容主旨等方面分析标题的妙处。特别是对 运用了比喻或象征手法的文题既要答出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答出它的深层含义。而且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 容和中心思想来探究文题的妙用,这样答来,角度才全面,答案才规范。文中用了多情的笔触描摹北方三 月的春天美景,富有诗意,引发人们对美好春天的想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以“春意挂 上树梢”为题,就是让人们感悟到春意只是自然界略有春意而已,是挂着的,是飘渺的,我们的现实社会 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引起人们思考我们社会的前途,国家的前途,不幸人们乃至我们整个中国人们的 前途命运的思考。当时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在中国的国土上出现许多不合的有悖于国家民族的丑陋现 象,就是外国的入侵。标题含蓄蕴藉,有力地突出文章中心,而且发人深省,耐人寻味。20.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 要求,如本题“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 总是哀哭’”,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原因。结合“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 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香烟的烟缕在 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 限于年轻人”“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中国人来混在 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等分析,“快乐的人 们”,如汪林等人,不计冷暖,激情满怀,抗衡四季。他们的快乐是不分季节的。结合“‘大爷,大奶 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 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手风琴 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 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 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等分析,“哀哭的人们”,如叫化子,一个寒冬足以 使其陷入饥饿和死亡,即便是日渐和暖的春天也温暖不了他们。春天虽已至,但并非是人人都能感受到春 的气息。它还喻指北方的人们依旧生活在冬天,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写出作者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和对人 们悲苦生活的感伤。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