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文言文断句(分层练习)(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文言文断句(分层练习)(解析版)

ID:452898

大小:108.65 KB

页数:3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 25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断句(练) (一)热身练 一、【2020·贵州省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 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 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 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 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 遂从之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 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 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 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 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 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 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 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 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 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 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获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 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 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 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 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答案】 1.B 2.A 3.C 4.(1)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传染,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进宫。 (2)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要确定谓语。本题中,“愚意尝谓非宜”意思是:我认为不合时宜。“何者”是针对“愚意尝谓非宜”而 发问的,故要断开,排除 CD;“黎庶不达其意”,“黎庶”是主语,“不达”谓语,“其意”宾语,本句 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 A。 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 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A 项,“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说法错误。太守 不负责掌管军事和科举,太守的职责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故选A。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 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 文不符合之处。 C 项,“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表述有误,原文是“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 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是原来有规定,不是找借口,不愿到任办公。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题得分点:“时疾”,传染病;“身”,自己;“虽”,即使; 第二题得分点:“笃”,重;“遣”,派遣;“问所苦”,探病问候;“营”,治。 【参考译文】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 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 得计较,应当在合途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拨,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担 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周矫堂兄周球向扬州府告发。 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没有爵位,不在廷 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这件事在州里颠过来倒过去。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王彪之又上 疏据理力争,当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 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老百姓 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 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 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 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 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等到简文驾崩,群臣犹豫不定,没有敢立下继承人。有人说,这件事应该当由大司 马来决定。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 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 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命令已经公布,王彪之说:“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如果导致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 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 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赠以光 禄的官职,谥号是简。 二、【2019·全国高三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 奇之。 九年,拜援为太中大夫。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闲于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 每言及三辅长者,下至闾里少年,皆可观听。自皇太子、诸王侍闻者,莫不属耳忘倦。又善兵策,帝常言“伏 波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 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 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①四万余人征五溪。援夜与送者诀,谓友人谒者杜愔 曰:“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 独恶是耳。”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皆散走入竹林中。 三月,进营壶头。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 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与兄好畤侯弇②书曰:“前舒上书当先击充③,粮虽难运而兵马 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前到临乡,贼无故自致,若夜击之,即 可殄灭。伏波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弇得书,奏之。帝乃使虎贲中郎 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援病卒。 建初三年,肃宗使五官中郎将持节追策,谥援曰忠成侯。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有删改) 注①弛刑:打开刑具的犯人。②弇:耿弇(yǎn),刘秀称帝后,封耿弇建威大将军、好畤侯。③充:充县, 故治在今张家界市永定区。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 调/介介独恶是耳 B.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 调/介介独恶是耳C.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 调/介介独恶是耳 D.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 调/介介独恶是耳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氏”,在夏商周时用来区别贵贱,贵者有名有氏,贱者无名无氏。氏可用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 住地名等。 B.“闾里”,可以指乡里或城里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在汉代也是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 的基本单位。 C.“西域”,是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其广义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 非洲北部。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褒谥和恶谥等。君主的谥号一般由礼官确定后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 朝廷赐予。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援年轻时就有大志向。做太中大夫后,既善于叙述前代的事情,又善于思考军事策略。马援的军事观点 常常和皇帝的意思相合,每次谋划都能被采用。 B.马援为报皇恩而临危请命。但马援夜里和送行的人告别时仍有担心。后来,马援率领的军队遇上贼兵攻 打县城,他迎击贼兵,斩杀和俘获共二千多敌人。 C.马援年迈患病却壮心不已。进军壶头时遭遇酷暑,很多士兵病死,但马援并未弃战。贼兵登高喊叫,马援 就让人拉住自己的腿探身察看,这让士卒感动。 D.马援壶头之战受皇帝肯定。壶头之战不利,皇帝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马前去了解战况后派出援兵,并代 他监管军队。马援病死后被朝廷赠谥为忠成侯。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 (2)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 【答案】 5.B 6.A 7.D8.(1)马援力求开示恩德信义,宽厚对待下级,拿职务委任官吏,自己只总管原则罢了。 (2)皇上命令他试一试。马援扶着马鞍左右看看,来表示还可以任用。皇上笑着说:“真精神啊,这老头儿!”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 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 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比较四个选项,可以发现“常恐不得死国事”中“死” 是为动用法,即为国事而死,故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 A、C 两项;“长者家儿”指权贵子弟,中间不 应断开。排除 D 项。再结合本句意思:我受国家大恩,年纪大了来日不多,常怕不能为国而死。现在得到机 会,甘心瞑目,只是怕权贵子弟有的留在皇上身边,有的跟着我,特别难调停,心中担心的只有这件事了。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 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 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 A 项,“贱者无名无氏”有误,应为有名无氏。故选 A。 7.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 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 项,“马援壶头之战受皇帝肯定”说法错误,原文“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 乘驿责问援”,可见皇帝当时派梁松去是责问马援的,并且让人代他监管军队,是夺了马援的军权。所以说, 皇帝对马援壶头之战并不是肯定的。故选 D。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 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 关注得分点。(1)句中:“务”,致力于;“待下”,对待属下;“任吏”,使用官吏;“总”,统管。(2) 句中:“顾眄”,左顾右盼的样子;“以示”,用来显示;“矍铄”,精神十足的样子;“是翁”,这老头儿。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 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 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 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马援字文渊,是扶风茂陵人。他的祖先赵奢是赵国的将军,赐爵号马服君,子孙于是以马做氏。马援十二 岁父亲去世,年轻时有大志向,几个哥哥都惊奇。 九年,拜任马援做太中大夫。马援力求开示恩德信义,宽厚对待下级,拿职务委任官吏,自己只总管原则 罢了。熟知答问,特别善于叙述前代的事情。常常谈到三辅有德的人,下至乡里少年的事,都值得听。从皇太 子、各位王爷的侍从听他说的人,没有不注意倾听忘了疲倦的。又善于军事策略,皇帝常说“伏波谈军事,和 我的意思吻合”,每次有什么计谋,没有不被采用的。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深入敌境,全军覆没,马援于是请求前往。(马援)这一年六 十二岁,皇上可怜他年纪大,没有答应他。马援自己请求说:“我还能穿甲衣骑马。”皇上命令他试一试。马 援扶着马鞍左右看看,来表示还可以任用。皇上笑着说:“真精神啊,这老头儿!”于是派马援率中郎将马武、 耿舒、刘匡、孙永等人,统领十二郡招募来的士兵及打开刑具的犯人四万多人征伐五溪。马援夜里和送行的 人告别,对朋友任谒者的杜愔说:“我受国家大恩,年纪大了来日不多,常怕不能为国而死。现在得到机会,甘 心瞑目,只是怕权贵子弟有的留在皇上身边,有的跟着我,特别难调停,心中担心的只有这件事了。”第二年 春天,军队到临乡,遇上贼兵攻打县城,马援迎击,打败贼兵,斩杀俘获二千多人,其余都散逃进竹林之中。 三月,进军壶头。适逢天热得厉害,士兵多病死。马援也生了病,于是被困,就凿岸为洞,躲避炎热。贼兵 每次登高喊叫,马援就让人拉住自己的腿探身察看,身边的人感叹他的壮心,无不为他流泪。耿舒给哥哥好畤 侯耿弇写信说:“先前耿舒上书建议应先攻充县,粮虽难运但兵马可以用,士兵几万人争着想率先出击。现在 壶头终于不能前进,大家郁闷得要死,的确可惜。先前到临乡,贼人无故自来,如果乘夜攻击,就可以全部消灭。 伏波将军就像西域的胡商,走到一个地方就停,因此失利。如今果然发生瘟疫,都如我所说。”耿弇得信,上 奏朝廷。皇上于是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马前去责问马援,并代他监管军队。马援病死。 建初三年,肃宗派五官中郎将拿着符节追加策封,赠谥马援为忠成侯。 三、【2019·宿州市褚兰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 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 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 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 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 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 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 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 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 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 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果然/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 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 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 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 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案】 9.B 10.C 11.C 12.(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 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 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 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句中“盗悉窜他境”的意思是盗贼全部逃窜到其 他州县。其中“他境”作 “窜”的补语,所以应在“他境”后停顿。排除 C、D 项。“移书移书盗”的意思 是发布文书诘查盗。所以应在该局的前后停顿,所以排除 A 项。故选 B。 10.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 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 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C 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 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 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故选 C。 1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 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 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 任意拔高,等等。 C 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 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 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故选 C。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 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 翻译,(1)“锡”即“赐”,通假;“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却”; “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之”代这样的事,“乎”,翻译成“吗”。(2) “责”此处应是“责备”的意思;“救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 禄位加固宠幸”。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 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 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 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 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 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 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 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 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 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 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 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 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 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 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 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四、【2020·青海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向靖,字奉仁,小字弥,河内山阳人也。名与高祖祖讳同,改称小字。世居京口,与高祖少旧。从平 京城,参建武军事。进平京邑,加宁远将军。京邑虽平,而群寇互起,弥征桓石康于白茅,攻寿阳克之。 义熙三年,迁建式将军、秦郡太守,北陈留内史,成堂邑。以平京城功,封山阳县五等侯。 从征鲜卑大战于临朐累月不决弥与檀韶等分军自间道攻临朐城弥擐甲先登即时溃陷斩其牙旗贼遂奔走 攻拔广固,弥又先登。卢循屯据蔡洲,以亲党阮赐为豫州刺史,攻逼姑孰。弥率谯国内史赵恢讨之。时辅 国将军毛修之戌姑孰,告急续至,弥兼行进讨,破赐,收其辎重。除中咨议参军,将军如故。卢循退走, 高祖南征,弥为前锋,于南陵、雷池,左里三战,并大捷。军还,除太尉咨议参军、下邳太守,将军如故。 八年,转游击将军,寻督马头淮西诸郡军事、龙骧将军,镇蛮护军、安丰汝阴二郡太守、梁国内史, 戌寿阳,以平广固、卢循功,封安南县男,食邑五百户。十年,迁冠军将军、高阳内史,临淮太守。高祖 西伐司马休之,以弥为吴兴太守。明年,高祖北伐,弥以本号侍从,留戌确磝,进屯石门、柏谷。迁督北 青州诸军事、北青州制史,将军如故。高祖受命,以佐命功,封曲江县侯,食邑千户。迁太子左卫率,加 散骑常侍。二年,卒官,时年五十九。追赠前将军。弥治身俭约,不营室宇,无园田商货之业,时人称之。 于植嗣,多过失,不受母训,夺爵。更以植次弟桢绍封,又坐何杀人,国除。 (节选自《宋书·向靖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征鲜卑/大战于临朐/累月不决/弥与檀韶等分军自间道攻临朐城/弥擐甲先登/即时溃陷/斩其牙旗/贼 遂奔走/ B.从征鲜卑/大战于临朐/累月不决/弥与檀韶等分军自间道攻临朐城/弥擐甲/先登即时溃陷/斩其牙旗/贼 遂奔走/ C.从征鲜卑大战/于临朐累月不决/弥与檀韶等分军自间道攻临朐城/弥擐甲/先登即时溃陷/斩其牙旗/贼遂 奔走/ D.从征鲜卑大战/于临朐累月不决/弥与檀韶等分军自间道攻临朐城/弥擐甲先登/即时溃陷/斩其牙旗/贼遂 奔走/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本意是指违言,不说,避忌,也指不敢直称帝王、尊长或贤才的名字。 B.“辎重”是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军用物资。 C.“食邑”是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D.“爵”是皇帝对开疆拓土有功的武将的封赐,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靖为人克俭自律,颇受称赞,他一贯严格要求自己,生活方面十分节俭,不建造房舍屋宇,也没有园 圃田地和货物等产业。 B.向靖追随高祖左右,屡建功绩。向靖在跟随高祖征战中取得一系列战绩,尤以平定京城一役为著,他也 因此被封为建武将军。 C.向靖多次得到提拔,身居高位。因为平定广固、卢循有功,向靖被封为安南县男,高祖登上帝位之后, 又封向靖为曲江县侯。 D.向靖一生南征北战,深得重用。高祖率军南征,向靖充当先锋;高祖往北征讨,向靖以原来的官号随从 征战。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邑虽平,而群寇互起,弥征桓石康于白茅,攻寿阳克之。 (2)卢循屯据蔡洲,以亲党阮赐为豫州刺史,攻逼姑孰。 【答案】 13.A 14.D 15.B 16.(1)京邑虽然平定了,可许多贼寇争相兴起,向靖在白茅征讨桓石康,攻打寿阳并且取得胜利。 (2)卢循驻扎据守蔡洲,把亲信党羽阮赐任命为豫州刺史,攻打逼近姑孰。 【解析】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 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 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跟从高祖刘裕征讨鲜卑,在临朐交锋,接连好几个月对决没有分出胜负。向 靖和檀韶等人分兵从小道偷袭进攻临朐城。向靖穿上甲冑率先登上城池,敌军当时就马上溃散。向靖砍倒 了他们的旗帜,贼人于是就四散逃走”。“大战于临朐”,很典型的状语后置,之后断开,排除CD;“弥擐 甲先登”是说向靖穿上甲冑率先登上城池,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排除 B。故选 A。 14.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 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 记忆。D 项,“‘爵’是皇帝对开疆拓土有功的武将的封赐”错误,爵是古代国君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 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故选 D。 1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 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 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 项,“他也因此被封为建武将军”错误,根据原文“以平京城功,封山阳县五等侯”,意思是“因为 平定京城有功,被封为山阳县五等侯”。故选B。 16.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 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 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 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 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互起”,争 相兴起、相继兴起;“征桓石康于白茅”,状语后置;“克”,战胜、获胜。(2)中“屯据”,驻扎据守;“亲 党”,亲信党羽;“以……为”,把……任命为。 【参考译文】 向靖,字奉仁,小字弥,是河内山阳人。他的名和高祖刘裕的祖父的名相同,为了避讳,就用他的小 字称呼他。世代居住在京口,和高祖刘裕从小交情好。跟从高祖刘裕平定京城,参与建武军事。进而又平 定京邑,被加封为宁远将军。京邑虽然平定了,可是许多贼寇相继兴起,向靖在白茅征讨桓石康,攻打寿 阳并且取得胜利。义熙三年,升迁为建武将军、秦郡太守,北陈留内史,戍守堂邑。因为平定京城有功, 被封为山阳县五等侯。 跟从高祖刘裕征讨鲜卑,在临朐交锋,接连好几个月对决没有分出胜负。向靖和檀韶等人分兵从小道 偷袭进攻临朐城。向靖穿上甲冑率先登上城池,敌军当时就马上溃散。向靖砍倒了他们的旗帜,贼人于是 就四散逃走。攻打广固时,向靖又率先登上城池。卢循驻扎据守蔡洲,把亲信党羽阮赐任命为豫州刺史, 攻打逼近姑孰。向靖率领谯国内史赵恢讨伐他们。当时辅国将军毛修之戍守姑孰,告急的文书连续送到, 向靖边行进边征讨,打败阮赐,没收了他的军用物资。授予中咨议参军,将军的职位还像原来一样。卢循 后退逃跑,高祖刘裕向南征讨,向靖做前锋,在南陵、雷池,左里打了三次战役,全都大获全胜。军队班 师回朝时,授予太尉咨议参军、下邳太守的官职,将军的职位还像原来一样。 义熙八年,调职担任游击将军,不久监管马头淮西各郡的军事、龙骧将军,镇蛮护军、安丰汝阴二郡 太守、梁国内史,戍守寿阳,凭借平定广固、卢循的功劳,被封为安南县男,俸禄土地达五百户。义熙十年,调职担任冠军将军、高阳内史,临淮太守,管理石头军事。高祖向西讨伐司马休之,任命向靖做吴兴 太守。第二年,高祖向北讨伐,向靖以原来的身份服侍跟从,留下来戍守确磝,进军驻扎在石门、柏谷。 又调任掌管北青州各地军事、任北青州制史,将军的职位还像原来一样。高祖刘裕登上皇位,按照大臣们 的辅佐确定功劳,向靖被封为曲江县侯,俸禄领地有一千户。后来又升迁做太子左卫率,加授散骑常侍。 皇帝登基后的第二年,死在官任上,当时五十九岁。追赠前将军。向靖修身勤俭,不经营房屋地产,也没 有园林田产商铺货物的副业,当时的人非常敬佩称赞他。 他的儿子向植继承他的爵位,犯了很多过错,不听从母亲的教导,被夺去爵位。变成分封向植的弟弟 向桢、向绍,又因为犯了杀人罪,封地被废除。 五、【2020·肥东县综合高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豆卢革,父瓚,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名族,唐末天下乱,革避地之中山,唐亡,为王处直掌书记。 庄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革虽唐名族,而素不学问,除官吏,多失其序,常为尚书郎萧希甫驳正, 革颇患之。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革以说能知前 朝事,故引以佐己,而说亦无学术,徒以流品自高。是时,庄宗内畏刘皇后,外惑宦官、伶人,郭崇韬虽 尽忠于国,而亦无学术,革、说俯仰默默无所为,唯诺崇韬而已。是时唐新灭梁,朝廷纪纲未立,议者以 为宜革以渐,而崇韬疾恶太甚,果于必行,说、革心知其未可,而不能有所建言。是岁,大水,四方地连 震,流民殍死者数万人,军士妻子皆采稆以食。庄宗日以责三司使孔谦,谦不知所为。枢密小吏段徊曰:“臣 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水旱,宰相职也。”庄宗乃命学士草诏,手自书之, 以问革、说。革、说不能对,第曰:“水旱,天之常道,不足忧也。”二人各以其子为拾遗,父子同省, 人以为非,遽改他官,而革以说子为弘文馆学士,说以革子为集贤院学士。庄宗崩,革为山陵使,以故事 当出镇,乃还私第,数日未得命,而故人宾客趣使入朝。枢密使安重诲诟之于朝曰:“山陵使名尚在,不 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谏官希旨,上疏诬革纵田客杀人,说坐与邻人争井,遂俱罢。革 贬辰州刺史,说溆州刺史,所在驰驿发遣。既而革复坐请俸私自入,说卖官与选人,责授革贵州司户参军, 说夷州司户参军,皆员外置同正员。已而窜革陵州,说合州。天成二年夏,诏陵、合州刺史监赐自尽。 (选自《新五代史·豆卢革传》,有删改)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B.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C.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D.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指授予官职。文中豆卢革身居要职,常常突破既定的规矩授予别人官吏职务。 B.三司使,后唐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三司使为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 C.崩,本意是崩裂、倒塌,古代一般用于指称帝王或诸侯王之死。这里指称庄宗之死。 D.“驰驿”中的“驿”指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豆卢革出身名族,不学无术。他的父曾任唐舒州刺史。他在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随意任免官吏, 不少官吏和他一样“无学术”。 B.豆卢革随人俯仰,无所作为。唐初,议事的人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但郭崇韬坚决反对此事,豆卢革 只是附和,提不出什么好建议。 C.豆卢革身居相位,佐君乏术。庄宗时,洪水泛滥,地震不断,饿殍遍野,但豆卢革却以“天之常道”推 脱,拿不出有效对策。 D.豆卢革任人唯亲,屡遭贬谪。豆卢革曾任命其子做拾遗,庄宗死后,他先被罢免山陵使,接着被贬为刺 史、司户参军,后来被流放至陵州。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 (2)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 【答案】 17.B 18.C 19.B 20.(1)我曾见前朝旧例,国家有大灾难,那么天子就用朱墨御批诏令责问宰相。 (2)山陵使的官名还在,不等到另外任命,就迫不及待到新朝任职,认为我是武臣好欺骗吗! 【解析】 17.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 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 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唐庄宗消灭梁后,豆卢革于是推荐韦说任相。 韦说,唐末任殿中侍御史,因罪贬官南海,后来在梁任礼部侍郎。句中,“说”指“韦说”,后面是对“韦说” 的介绍,中间需要断开。排除 AD 两项。“后”指“后来”,应与后句相连,“后事梁”。排除 C 项。分析可知,B 项断句正确。故选 B。 18.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 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 项解说错误,“诸侯王 之死”只能用“薨”,“崩”还可用于“太后之死”。故选C。 19.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 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 项,“豆 卢革随人俯仰,无所作为,唐初,议事的人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但郭崇韬坚决反对此事,豆卢革只是附和, 提不出什么好建议。”分析错误,“郭崇韬坚决反对此事”表述原文无据,原文只是说“郭崇韬痛恨恶人 太厉害,办事很果断”。故选B。 20.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 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 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1)“故事”:旧例;“大故”: 大的变故,大的灾难;“朱书御札”:朱墨御批诏令。(2)“俟”:等待,“履新朝”:到新朝任职, “以”:认为。“以我武人可欺邪!”是省略句。 【参考译文】 豆卢革,父亲豆卢瓒,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代名族,唐末天下大乱,豆卢革迁家避祸来到中山,唐 灭亡后,任王处直的掌书记。唐庄宗即位,被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豆卢革虽然是唐的名门望族,但向 来不学无术,任命官吏,多不合规矩,常常被尚书郎萧希甫驳斥纠正,豆卢革很担心这事。唐庄宗消灭梁 后,豆卢革于是推荐韦说任相。韦说,唐末任殿中侍御史,因罪贬官南海,后来在梁任礼部侍郎。豆卢革 因韦说熟悉前朝旧事,因此推荐他辅佐自己,而韦说也不学无术,只是以门第自负。这时,唐庄宗在宫内 怕刘皇后,在外受宦官、伶人的蛊惑,郭崇韬虽然对国家竭尽忠诚,但也不学无术,豆卢革、韦说随人俯 仰,默默无所作为,只是附和郭崇韬罢了。这时唐刚刚消灭梁,朝廷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议事的人认 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而郭崇韬嫉恶如仇,办事很果断,韦说、豆卢革心中明白这样做不行,却不能提出 什么好建议。这年,大水成灾,四面八方都连续发生地震,流亡的百姓饿死的有几万人,士兵和他们的妻 子儿女都采野谷子来吃。唐庄宗天天以此责问三司使孔谦,孔谦不知所措。枢密院小官段徊说:“我曾见 前朝旧例,国家有大灾难,那么天子就用红色书札责问宰相。水灾和干旱,归宰相管。”唐庄宗于是命令 学士起草诏书,亲手书写,用来责问豆卢革、韦说。豆卢革、韦说不能回答,只是说:“水灾干旱,是老 天常要发生的事情,不值得忧虑。”豆卢革、韦说二人各自都任用他们的儿子做拾遣,父子同在一个省, 人们认为不对,于是改任别的官职,于是豆卢革任用韦说的儿子为弘文馆学士,韦说任用豆卢革的儿子为集贤院学士。唐庄宗死,豆卢革任山陵使,按照旧例他应当外出任职,于是回到家中,几天都没有得到任 命,而他的朋友宾客们催他上朝。枢密使安重诲在朝廷上骂他说:“山陵使的官名还在,不等到另外任命, 就迫不及待到新朝任职,认为我是武臣好欺骗吗!”谏官迎合安重诲的意旨,上疏诬告豆卢革放纵田客杀 人,韦说因和邻居争夺水井有罪,于是都被罢官。豆卢革被贬为辰州刺史,韦说被贬为淑州刺史,一路上 用驿马遣送。不久豆卢革又因请求俸禄私财归自己,韦说卖官给候选的官吏,责授豆卢革为贵州司户参军, 韦说为夷州司户参军,都在编制外安置,待遇同正式编制。不久放逐豆卢革到陵州,韦说到合州。天成二 年夏,诏令陵、合二州刺史监督他们二人自杀。 (二)过关练 一、【2020·贵州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军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 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阵,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 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欲入为寇,亡者题除渠堂①降汉言之,遣充国将四万骑屯缘 边九郡。单于闻之,引去。 元康三年,先零②遂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上闻之,以问充国。对曰:“羌人所以易制者 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约攻令居与汉相距五六年乃定以此观匈奴 欲与羌合非一世也。臣恐羌变未止此,且复结联他种,宜及未然为之备。”后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 奴借兵,欲击敦煌以绝汉道。安国③至,召先零诸豪三十余人,以尤桀黠皆斩之。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 之,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方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阵,及明,以次尽渡。 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旁,充国意北骁骑难制,且恐为诱,戒军勿击,曰:“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击 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也。” 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士皆欲为用。虏 数挑战,充国坚守。 充国引兵至先零,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阨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 利宜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豪靡忘④来自归,充国赐饮食, 遣还谕种人, 时羌降者万余人。充国度羌必坏,请罢骑兵,留万人屯田,以待其敝。充国乞骸骨,赐安车 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朝庭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年八十六,甘露二年薨,谥曰 壮侯。(《汉书·赵充国传》有删改) [注]①“题除渠堂”,人名。②“先零”,匈奴部落名。③“安国”,光禄大夫安国④“靡忘”,匈奴部 落首领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约攻令居/与汉 相距/五六年乃定/以此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 B.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约攻令居/与汉 相距/五六年乃定/以此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 C.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约攻/令居与汉 相距/五六年乃定/以此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 D.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约攻/令居与汉 相距/五六年乃定/以此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 2.文中加点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假司马,官名。汉官名凡加“假”者,均副贰之意,“假司马”即司马的副职,也有临时充任的意思。 B.斥候,侦察(敌情),也指进行侦察的人。 C.就第,指科举考试,因科举考试分科录取,每科按成绩排列等第。 D.四夷,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赵充国忠心报国。他一生为国征讨,多次带兵攻打匈奴。羌族反叛成为现实后,他虽已七十多岁,仍不 服老,请命出征。 B.赵充国审时度势。他根据叛羌的情况采取了以守为主的策略,行军途中小心谨慎,避免伤亡,计划好再 作战。面对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应,认为“小利不足贪”。 C.赵充国善于攻心。对敌人采取分化瓦解策略,赐给投降的羌人饮食,放他们回去,从而取得羌人好感, 投降的羌人很多。 D.赵充国深谋远虑。羌族刚有所动作他就敏锐的感觉到羌族想和匈奴联合攻汉,建议皇上及早安排防御。 顺利收服羌人后,上书请求撤除骑兵,只留士兵在当地屯田。 4.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阵,及明,以次尽渡。 (2)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土卒,先计而后战,士皆欲为用。【答案】 1.A 2.C 3.B 4.(1)就连夜派遣三个营的士兵含着枚(悄悄)渡河,渡过河后就扎营。到了天亮,军士们已按次序全部 渡河。 (2)行军时一定做好战斗的准备,驻扎时一定要修好坚固的壁垒,尤其能沉着镇定,爱惜士兵,先计划 后作战,士兵们都想为他效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 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 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 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及对偶、反复等修辞。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 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句意是:羌人改变规定的原因,是他们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他们经常互相攻击,势力不能统一。 三十多年以前,西羌人造反时,也是事先解除仇怨,订立盟约攻打令居,同汉朝相抗衡,五六年后才平定。 由此可以看出匈奴想和羌人联合,不是一世的事了。“数”指多次,作动词“攻击”的状语,所以“数相 攻击”是一个整体不应断开。排除 B、D 两项。“西羌反时”指西羌人造反时,后面陈述其做法,所以应在 “时”后停顿。“令居”是古地名,作动词“攻”的宾语,“攻令居”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令居”后停 顿。排除 C 项。故选 A。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本题要求选择“文中加点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 C 项,“就第,指科举考试”说法有误。“就第”指免职回家;“科第”指科举考试,因科举考试分科 录取,每科按成绩排列等第。故选 C。 3.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 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B 项,“面对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应,认为‘小利不足贪’”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赵充国至金 城,指挥大军渡河后,“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旁,……曰:‘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击虏以殄灭为期, 小利不足贪也’”,所以“小利不足贪”是在刚渡河时说的。故选 B。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 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 (1)“夜”,名词作状语,连夜;“校”,古代军营的一种建制,亦指“军营”,这里指军营的士兵;“衔 枚”,枚状如箸,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古代行军时,常令士兵横衔口中,以防喧哗,可译为“悄悄”;“营 阵”,指军队的结营布阵;“以次尽渡”,省略句,补充主语“士兵们”;“以次”,依照次序。 (2)“为”,动词,做好;“坚”,使动用法,使……坚固、加固;“营壁”,意思是营垒;“持重”, 谨慎、稳重、不浮躁;“爱”,爱惜、爱护;“为用”,被动句,被他所用,即为他效力。 【参考译文】 赵充国,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汉武帝时(公元前 99 年),以假司马的身份随贰师将军李广利攻 击匈奴,大军被匈奴团团围困,汉兵几天没有食物,死伤增多。充国于是带领百余名壮士突围陷阵,李广 利和大兵紧紧跟随,终于解围而出。 匈奴大举发动十多万骑兵,南下逼近汉朝边塞,到达了符奚庐山,准备入侵抢掠。从匈奴逃走的题除 渠堂投降汉朝后说出了这件事,汉朝就派遣赵充国率领四万名骑兵驻守在边境的九个郡上。单于听到这件 事后,领兵离去。 元康三年,先零就与各羌人的酋长二百多人解除怨仇,交换人质后订立盟誓。皇上知道这件事后,就 拿此来询问赵充国,赵充国答道:“羌人改变规定的原因,是他们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他们经常互相 攻击,势力不能统一。三十多年以前,西羌人造反时,也是事先解除仇怨,订立盟约攻打令居,同汉朝相 抗衡,五六年后才平定。由此可以看出匈奴想和羌人联合不是一世的事了。臣恐怕羌人的变动并不止这些, 而且他们将会勾结联合其他部落,应该赶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作好准备。”一个多月后,羌侯狼何果然派 遣使者到匈奴借兵,准备攻打敦煌来断绝选与汉族与各国来往的通道。安国到那里后,就召集先零各部落 首领三十多人,由于他们都特别凶暴狡诈,就把他们全杀了。当时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皇上认为他老了, 赵充国答道:“没有超过老臣的人了。”皇上说:“将军估计羌敌会怎么样,应当使用多少人?”赵充国说 道:“百闻不如一见。军事情况难以遥测,臣希望赶到金城,制定出作战方案后上奏。” 赵充国到了金城,征调一万名士兵想渡河,又怕遭到羌人截击。便连夜派三个营的士兵先衔枚渡河, 渡了河后,立刻扎营。到了天亮,军士们已依次全部安然渡河,羌人发觉后,派了数百骑兵,在汉军左右出没骚扰。赵充国想羌骑一向骁勇善战,难以制服,再说这也可能是羌人诱敌之计,告诫军队不要出击, 并下令:“我军兵马刚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击羌骑,攻击羌人要以消灭他们为目标,小的利益不值 得去贪求。” 赵充国经常把远远地派出侦察兵作为要务,行军时一定要做好战斗准备,驻扎时一定要加固营垒,尤 其能够谨慎稳重,爱护士兵,事先计划好后再进行战斗。士兵都想为他效力。敌人几次来挑战,趟充国都 坚守不出。 趟充国带兵到达先零羌人所在的地方。敌人驻兵已久,放松了警惕,见到大部队,就丢弃了车辆辎重, 想渡过湟水,道路狭窄,赵充国就慢慢行军追赶敌人。有人说:“追逐取胜宜快。”赵充国就说:“这些 都是走投无路的穷寇,不可以过分逼迫他们。缓慢追赶,他们就会逃跑而不回头,追急了他们就会回头决 一死战。” 羌酋靡忘于是自动前来归顺,赵充国赐他食物后,仍放他回去劝晓其他的族人。一时之间,有 一万多名羌人请降,赵充国预料羌人会自行瓦解,所以遣回全部骑兵,并请准予留下一万名兵士在当地屯 田,静待其变。后来赵充国请求退休养老,被赐给一辆四匹马拉的坐车、黄金六十斤,免职回家。朝廷每 当有关于四夷的重大讨论,经常请他参预军事谋划,向他询问计划谋略。享年八十六岁,甘露二年薨,谧 号为壮侯。 二、【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 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 尝遏孙君仿、摩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 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太平兴国中来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复来朝,上益加礼重,谓宰相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于势 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 可听。”因遣中使送至中书,琪等从容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抟山野之 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 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 勤行修炼,无出于此。”琪等称善,以其语白上。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 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 抟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谓休复曰:“子来非有他,盖 欲吾瓢尔。”呼侍者取以与之,休复大惊,以为神。有郭沆者,少居华阴,夜宿云台观。抟中夜呼令趣归, 沆未决;有顷,复曰:“可勿归矣。”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已数百岁,人罕见者;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 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华阴,至云台观, 阅抟画像,除其观田租。 5.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 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B.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 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C.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 /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D.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 /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依次为: 状元、榜眼、探花。 B.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 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C.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 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 D.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大中祥符,是北宋 时宋真宗的年号。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抟自幼聪慧,读百家之书,过目不忘。后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没考中了进士,但是他不求俸禄官职, 以山水为乐。 B.陈抟隐居名山,服气辟谷修道求养生。他移居华山云台观,又居少华山石洞中,常独自睡觉,有时连续 一百多天不起床。 C.陈抟能预知人意,他的斋室中有大瓢挂在墙壁上,道士贾休复心里想要这个大瓢,陈抟旋即知道他的意 思,也能预知郭沆家中之事。 D.陈抟颇富传奇似神仙。李琪、吕洞宾被世人当作神仙,他们都几次来到陈抟的斋室中,人们都感到惊异。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 (2)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 【答案】 5.A 6.A 7.D 8.(1)才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老婆婆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日益聪明颖悟。 (2)第二天,郭沆回到家中,果然他的母亲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几乎死去,一顿饭的功夫又好了。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 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 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陈抟独善其身,不为势利所干扰,这就是所谓的世外隐士。陈抟在华山居住已经四十多 年,估计他的年龄将近一百岁。陈抟自己说他经历五代离乱之世,庆幸现在天下太平,所以来朝廷进觐。 “抟独善其身”中,“独善其身”是一个成语,不能断开,排除 BC;“四十余年”是“居华山”的状 语,状语后置,不能断开,排除 D。故选 A。 6.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 A 项,“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错误,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 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故选A。 7.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 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 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D 项,“李琪、吕洞宾被世人当作神仙” 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世人把吕洞宾当作神仙。故选 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 (1)才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老婆婆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日益聪明颖悟。关键 字:“始”,才;“戏涡水岸侧”,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涡水岸侧戏”;“乳”,名词活用为动词, 哺乳。 (2)第二天,郭沆回到家中,果然他的母亲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几乎死去,一顿饭的功夫又好了。 关键字:“暴”,突然;“几”,几乎,差一点;“食顷”,一顿饭的工夫;“愈”,好。 【参考译文】 陈抟字图南,毫州真源人。才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老婆婆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 抟日益聪明颖悟。等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一点都不会忘记,以诗著名。五代后唐长兴年中, 赴试进士落第,于是不求俸禄官职,以山水为乐。自说曾经遇见孙君仿、摩皮处士二人,他们道行高尚, 对陈抟说:“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陈抟就前往栖居在那里。在那儿他服气辟谷修道二十多年,只是 每天饮几杯酒而已。移居华山云台观,又居少华山石洞中。每当他睡觉时,多是一百多天不醒。 太平兴国年间陈抟来宋朝进觐,太宗对待他很优厚。太平兴国九年,陈抟再次来朝觐,皇帝更加以厚 礼对待他,对宰相宋琪等人说:“陈抟独善其身,不为势利所干扰,这就是所谓的世外隐士。陈抟在华山 居住已经四十多年,估计他的年龄将近一百岁。陈抟自己说他经历五代离乱之世,庆幸现在天下太平,所 以来朝廷进觐。与他交谈,很值得听一听。”于是派中使送陈抟到中书省,宋琪等人从从容容询问陈抟说: “先生修得玄妙静默修生养性的方法,可以教给别人吗?”陈抟回答说:“我是一个山野隐士,对时事没 有什么用处,也不知道神仙点金化银黄白术的事情以及吐气养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方术可以传授。假使白 日冲天,对世事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圣上龙颜伟秀俊异,具有出众的仪表,博古通今,深究治乱,真是 有道德仁义圣明的君主。现在正是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兴起改革致力于治理的时候,努力从事修炼,没有 超出这个范围的。”宋琪等人称好,把陈抟的话告诉皇上。皇上对陈抟更加器重,下诏赐给陈抟号希夷先 生,并赐给一套紫衣,挽留他住在朝宫,命令官吏扩增修葺他所居住的云台观。皇上多次与陈抟和唱诗赋, 几个月后放他回山。 陈抟能预知人意,他的斋室中有大瓢挂在墙壁上,道士贾休复心里想要这个大瓢,陈抟旋即知道他的 意思,对贾休复说:“你来不是有其他事情,是想要我的大瓢而已。”陈抟叫侍者取瓢给贾休复。贾休复 大为吃惊,认为陈抟是神仙。有个叫郭沆的人,小时候居住在华阴,曾夜宿云台观。陈抟半夜叫他赶快回 家,郭沆犹疑不决;过了一会儿,陈抟又说:“你可以不回去了。”第二天,郭沆回到家中,果然他的母 亲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几乎死去,一顿饭的功夫又好了。华阴隐士李琪,自己说他在唐代开元年间时任郎官,已经几百岁了,很少有人见到他;关西隐逸之人 吕洞宾具有剑术,一百多岁后像儿童的样子,步行轻快迅速,顷刻行走几百里,世人把他当作神仙。李琪、 吕洞宾都几次来到陈抟的斋室中,人们都感到惊异。大中祥符四年(1011),真宗临幸华阴,到云台观,参 观陈抟的画像,免除云台观的田租。 三、【2020·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晋阳人也,后因晋乱,避地凉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归魏,为敦 煌镇将。祖公礼,平城镇司马,因家于代。父延,兰陵郡守。士良少修谨,不妄交游。孝庄末,尔朱仲远 启为府参军事。历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封石门县男。后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军败,为藩所禽,遂居河 右。行台纥豆陵伊利钦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孙女。士良既为姻好,便得尽言,遂晓以祸福,伊利等即归 附。朝廷嘉之,进爵晋阳县子,寻进爵琅王牙县侯,授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为殷州车骑府司马。东魏徙 邺之后,置京畿府,专典兵马。时齐文襄为大都督,以士良为司马,领外兵参军。寻迁长史,加安西将军, 徙封符垒县侯。齐文宣即位,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仍总知并州兵马事。俄除骠骑将军、尚书 吏部郎中。未几,入为侍中,转殿中尚书。顷之,复为侍中、吏部尚书。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 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乃许之。因此卧疾历年,文宣每自临 视。疾愈,除沧州刺史。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扬人物。士良与尚书令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 有一介之善者,无不以闻。及武成帝初,除太子少傅、少师,复除侍中,转太常卿,寻加开府仪同三司, 出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护联突厥伐北齐,权景宣以兵围豫州,士良举城降。授 大将军、小司徒,赐爵广昌郡公。寻除荆州总管,行荆州刺史,复入为小司徒,俄除鄜州史。士良去乡既 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咸以为荣。加授上大将军,以老病乞骸骨,优诏许之。开皇元年 卒,时年八十二。 (节选自《周书·王士良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 命文宣/见其毁瘠 B.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 /文宣见其毁瘠 C.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 命文宣/见其毁瘠 D.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指古人在成年时,在本名之外另外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字,又称表字。称别人的字表示 某种尊敬。 B.河右,泛指黄河以东地区,与“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的“河东”所指相同。 C.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唐代有京畿道,宋代有京畿路,如今指北京及周边地区。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与之类似的词还有“乞身”“请骸骨”“致仕”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士良出身官宦,从小行事谨慎。他的曾祖父曾任武将,祖父为官时举家迁居代郡,父亲曾任地方行政 长官;他少时就行事谨慎,不胡乱结交朋友; B.王士良审时度势,劝谏敌军首领。他与纥豆陵步藩交战时被擒,才华受到敌军首领赏识,被授官赐婚, 后来他晓以利害,成功说服敌军首领归附朝廷。 C.王士良双亲早逝,侍奉继母至孝。继母去世后,他为继母守孝,多次上书谢绝齐文宣帝的征召,他还因 守丧哀伤过度长期卧病在床,皇帝亲白探望他。 D.王士良忠心事主,行事认真细致。孝昭帝即位后重视选拔人才,王士良受到皇帝的委派,和同僚到民间 为皇帝悉心访求人才,还被派到地方担任长官。 12.把下列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良与尚书令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有一介之善者,无不以闻。 (2)士良去乡既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咸以为荣。 【答案】 9.D 10.B 11.D 12.(1)王士良同尚书令王高睿、太常卿崔昴分别到地方(搜访人才),只要是有微小善行的人,没有不让 皇帝知晓的。 (2)王士良离开故乡已经很久,(此次任职)能够回到故乡,还健在的老人和过去的朋友,远近的人都 以他为荣。 【解析】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该断句题注意以下几点:“事”为“侍奉”之意,王世良 侍奉继母梁氏,应在“事”前断开,排除 A 项;“再三不许”的主语是文宣帝,且与后文“乃许之”相照 应,因而“再三”前应断开,排除 B 项;“见其毁瘠”的主语是“文宣”,因而在“文宣”前断开,排除 C 项。 本句译为:王士良少时丧父,侍奉继母梁氏因孝顺闻名。到(继母)去世时,守孝合乎礼节。文宣帝 不久起用他令他管理政务,王士良屡次上表表达(尽孝)的赤诚之心(拒绝出仕做官),皇帝再三不答应, 他才答应诏令。文宣帝看到他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故选 D。 10.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 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 B 项,“河右,泛指黄河以东地区”说法错误,河右,河西的别称,古代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故选 B。 11.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 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 原文不符合之处。 D 项,“孝昭帝即位后……还被派到地方担任长官”说法错误。张冠李戴,从后文“及武成帝初,…… 出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可知,王士良出京担任地方官是在武成帝初年。故选 D。 1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 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 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但”,只要;“一介”常见的意思是“一个”,但在“一介之善者”的语境中意为“微 小”;“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闻”使动用法,使……闻; 第二句得分点:“临”,到,回到;“耆老”,老人;“耆老故人犹有存者”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 是:犹有存耆老故人。 【参考译文】 王士良,字君明,他的祖先是太原郡晋阳县人。后来因为晋代战乱,避难到了凉州。北魏太武帝(拓 跋焘)平定沮渠氏,(他的)曾祖王景仁归附了北魏,担任了敦煌镇将。(他的)祖父王公礼,(担任了)平 城镇司马,于是在代郡安家。(他的)父亲王延,(担任)兰陵郡守。王士良少时就处事谨慎,恪守礼法,不随便(与人)交往。北魏建明初年,(王士良)被尔朱仲远启奏担任府参军事。(王士良)历任大行台郎 中、谏议大夫,晋封石门县男爵。后来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失败,被步藩捉住,于是移居在河右。行台纥 豆陵伊利钦服他的才能,提拔他担任右丞,(并)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王士良既然(与他)结为姻亲关系, 便对他知无不言,于是就跟他讲明利害关系,伊利等人就一起归附了(北魏)。朝廷嘉奖他,晋封晋阳县子 爵,不久晋封琅邪县侯爵,授任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京担任殷州车骑府司马。东魏迁都邺城之后,设置 京畿府,(任命王士良)专门掌管兵马。当时齐文襄做大都督,任命王士良担任司马,兼任外兵参军。不久 升任长史,加封安西将军,又转而晋封符垒县侯爵。北齐文宣帝(高洋)即位,(王士良)入京担任给事黄 门侍郎,兼任中书舍人,仍然总管并州兵马事。不久授任骠骑将军、尚书吏部中。不久之后,入京担任侍 中,转任殿中尚书。不久,又担任侍中,授任吏部尚书。王士良少时丧父,侍奉继母梁氏因孝顺闻名。到 (继母)去世时,守孝合乎礼节。文宣帝不久起用他令他管理政务,王士良屡次上表表达(尽孝)的赤诚 之心(拒绝出仕做官),皇帝再三不答应,他才答应诏令。文宣帝看到他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就答应了 他(的请求)。(王士良)因此卧病多年,文宣帝常常亲自去看望他。(后来慢慢)病愈。孝昭帝(高演)即 位,派遣三道使访求提拔人才。王士良与尚书令赵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别巡视郡国,只要有一个符合 要求的人才,无不禀告皇帝。到了武成帝初年,授任太子少傅、少师,又授任侍中,转任太常卿,不久加 封开府仪同三司,出京担任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564),宇文护联合突厥攻打北齐,权 景宣待兵围困豫州,王士良带领全城投降。授任大将军、小司徒,赐广昌郡公爵。不久授任荆州总管,兼 任荆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小司徒。不久授任鄜州刺史。王士良离开故乡已经很久,(如今)得以回到原籍, 乡里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老朋友还有在世的,远近之人都认为(这是)特别荣耀的事。(后来又)加授上 大将军。(后)因年老有病请求辞官回乡,朝廷特别下达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应(了他的请求)。开皇元年 (581)去世,享年 82 岁。 四、【2020·江西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遵庆,字少良,绛州闻喜人。幼强学,该综图传。外晦内明,不干当世。年既长,始以仕家推荫为 兴宁陵丞,调大理丞。边将萧克济督役苛暴,役者有丑言,有司以大逆论,遵庆曰:“财不足聚人,力不足 加众,焉能反?”由是全救数十族。频擢吏部员外郎,判南曹。 天宝时,选者岁万计,遵庆性强敏,视簿牒,详而不苛,世称吏事第一。肃宗时,为吏部侍郎。萧华 辅政,屡荐之,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宗初。仆固怀恩阻兵汾上。物中官为词。帝以遵庆忠 厚大臣,故奉诏宣慰。遵庆至,怀恩抱其足,泣且诉。遵庆道帝所以不疑。即劝入朝,怀恩许诺。副将范志 诚谏曰:“嫌隙成矣。奈何入不测之朝。独不见来瑱、李光弼乎?二臣功高不赏,琪已及诛。”怀恩乃止。 遂以惧死为词。会蕃寇陷京师,乘典幸陕,遵庆自汾州奔赴行在。及乘舆还京,以遵庆为太子少傅。永泰元年,与裴冕等并于集贤院待制,知选事。时选人天兴县尉陈琯于铨庭出言不逊,凌突无礼。代宗诏付遵 庆于省门鞭三十,贬为吉州员外司户参军。罢为集贤院待制改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复知选事朝廷优其年 德令就第注官自宣平坊榜引士子以及东市两街时人以为盛事尝有族子病狂易,告以谋反,帝识其谬,置不 问。 性淳正。老而弥谨。每荐贤,有来谢者,以为耻。谏而见从,即内益畏。虽亲近,但记其削稿疏数, 而莫知所言。大历十年薨,年九十余。初为郎时,著《王政记》,述今古治体,识者知其有公辅器云。 (摘编自《新唐书》《旧唐书》 ) 13.下列对文中函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罢为集贤院待制/改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复知/选事朝廷/优其年德令/就第注官/自宣平坊榜引士子/ 以及东市/两街时人以为盛事 B.罢为集贤院待制/改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复知选事/朝廷优其年德/令就第注官/自宜平坊榜引士子/以 及东市两街/时人以为盛事 C.罢为集贤院待制/改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复知/选事朝廷/优其年德/令就第注官/自宜平坊榜引士子/ 以及东市两街/时人以为盛事 D.罢为集贤院待制/改史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复知选事/朝延优其年德令/就第注官/自宣平坊榜引士子/以 及东市/两街时人以为盛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荫,封建时代,因祖先勋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得官称为“推荫”。 B.大逆,封建时代指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为“十恶”之首。 C.中官,本为古官名,后又指宫内、朝内之官,文中指宦官。 D.乘舆,旧指皇帝或诸侯所用的车舆,文中代指皇帝,即唐代宗。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遵庆宅心仁厚,仗义执言。役夫因为不满将领萧克济督促劳役岢刻暴虐而说他的坏话,有关官员要按 反叛论处役夫的罪行,裴遵庆据理力争,保全了几十族人的性命。 B.裴遵庆精明能干,频繁升迁。天宝年间参加选官的每年上万人,裴遵庆审查簿籍文书详细而不苛刻,公 认为吏部第一人。裴遵庆能力超群,屡屡升职。宰相萧华多次推荐他。 C.裴遵庆德高望重,备受信任。外族攻陷京城,皇帝逃到陕郡时只召见了裴遵庆,族人的儿子告发裴遵庆 谋划反叛,皇帝将这件事情搁置起来不予追究。 D.裴遵庆厚道正直,持承谨慎。裴遵庆年紀越大越谨慎,推荐的贤才上门感谢,他认为这是耻辱;劝谏被采纳,内心就更加惶恐;裴遵庆写的奏疏,连亲人近侍也不知道其中内容。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议语。 (1)副将范志诚谏曰:“嫌隙成矣。奈何入不测之朝。独不见来瑱、李光弼乎? (2)初为郎时,著《王政记》,述今古治体,识者知其有公辅器云。 【答案】 13.B 14.B 15.C 16.(1)(他的)部将范志诚劝谏说:“皇帝对你的怀疑已经生成,为什么要到不可预料的朝廷去呢?难道 没有看见来瑱、李光弼吗? (2)当初他当郎官时,撰写了《王政记》,叙述古今的治国纲要,有见识的人知道他有宰相的才干。 【解析】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 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 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罢除他知选事,担任集贤院侍制,改任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身份再次主 管官员选任事宜。皇帝优待他,考虑他年高有德,让他在家里办理选官事宜。他在宣平坊、东市两街张榜 召集被选官员。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件美事”。 “以尚书右仆射复知选事”中,“知选事”为“掌管考选举士,铨选职官之事”,故后宜断,排除AC; “令就第注官”中,“令”为“让”意,前面宜断,排除 D 项。 故选 B。 14.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 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 记忆。 B 项,“大逆……为‘十恶’之首”错误,“‘十恶’之首”应为“‘十恶’之一”。 故选 B。 1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 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 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 项,“皇帝逃到陕郡时只召见了裴遵庆”错误,由“遵庆自汾州奔赴行在”可知“只召见”于文无据。 故选 C。16.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 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 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 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 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嫌隙”,怀 疑;“奈何”,为什么;“独”,难道。(2)中“治体”,治国纲要;“识者”,有见识的人;“器”,才干。 【参考译文】 裴遵庆的字叫少良,绛州闻喜县人。(他)从小刻苦学习,博览图书,外表糊涂内心明白,不巴结权贵。 成年以后,才因上辈的功劳被任命为兴宁陵丞,后调任大理丞。边境将领萧克济督促劳役苛刻暴虐,役夫 说他的坏话,有关官员要按反叛论罪,裴遵庆说:“(他们)财产不足以招兵,勇力不足以服众,怎能造反?” 因此保全救活了几十族人。(他)多次升官后任吏部员外郎,判南曹。 天宝年间,参加选官的每年上万人,裴遵庆生性能干敏捷,审查簿籍文书,详细而不苛刻,当时认为 他是吏部第一人。唐肃宗时,(他)任吏部侍郎。萧华任宰相,多次推荐他,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唐代宗初年,仆固怀恩在汾州集结军队,用宦官祸乱朝政为托词,皇帝因为裴遵庆性情宽厚又 任重臣,因此派他带诏书去宣诏慰问。裴遵庆到了汾州,仆固怀恩抱着他的右腿,一边哭泣一边诉说。裴 遵庆跟仆固怀恩说明皇帝不怀疑他的原因,劝说仆固怀恩到朝廷觐见皇帝。仆固怀恩答应了。(他的)部将 范志诚劝谏说:“皇帝对你的怀疑已经生成,为什么要到不可预料的朝廷去呢?难道没有看见来瑱、李光 弼吗?两位大臣功劳极大无法赏赐,来瑱已经被诛杀。”仆固怀恩就停下来,用畏惧死罪作为托词。适逢外 族攻陷京城,皇帝逃到陕郡,裴遵庆从汾州赶赴皇帝驻地。皇帝回到京城后,提升他任太子少傅。永泰元 年,跟裴冕等一起任集贤院待制,主管官员选任事宜。当时选的天兴县尉陈琯在铨庭言语无状,僭越礼仪, 代宗下诏让裴遵庆在省门鞭打(陈琯)三十下,贬为吉州员外司户参军。罢除他知选事,担任集贤院侍制, 改任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身份再次主管官员选任事宜。皇帝优待他,考虑他年高有德,让他在家里办 理选官事宜。他在宣平坊、东市两街张榜召集被选官员。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件美事。曾有同族兄弟的儿子 有疯癫病,告发裴遵庆谋划反叛,皇帝知道这事荒谬,搁置不予追究。 (他)生性厚道正直,年老后更加谨慎。每次推荐了贤才,有来感谢他的,他认为是耻辱。劝谏被采纳 了,内心就更加惶恐。即使是亲人近侍,只记得他草拟奏章的稀少和频繁,但没有人知道他说了什么。大 历十年去世,享年九十多岁。当初他当郎官时,撰写了《王政记》,叙述古今的治国纲要,有见识的人知道 他有宰相的才干。 五、【2020·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 《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 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 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 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 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 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 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 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 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 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 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 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 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 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B.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C.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D.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使是宋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是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印信者,可全权调度。 B.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取“绍祚中兴”之义,现今绍兴城的名字也是从此时开始得名。 C.忠义人是当时朝野上下对北方广大沦陷区不堪民族压迫,拿起武器同金人进行斗争的百姓。 D.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雄豪英迈,叛徒义端窃印投金,辛弃疾陷于被杀的危险之中,最终辛弃疾斩义端之首,完成壮举。 B.辛弃疾义气干云,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不容辞为耿京报仇,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 际,将其斩杀。 C.辛弃疾对南北时局有着深刻认识,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分析形势的文章,因为当时朝廷的方针问题,最 后没被采纳。 D.辛弃疾注重农业生产,他论说南北方的贫富差距问题即是从农业问题入手,他的号“稼轩”也是由此而 得名。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答案】 17.D 18.A 19.B 20.(1)我因主帅而归顺朝廷,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2)南方有许多工商业来祸乱农民,再 加上兼并的祸患兴起,就有贫富不均了。 【解析】 3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 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 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 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中,“及在京军中”指的是在耿京军中,句意完整,“义端”指的是“僧义端者”,是“聚众千余” 的主语,所以“军中”后应断开,由此排除 A、C 项;“一夕窃印以逃”的主语是“义端”,所以“隶京” 后应断开,由此排除 B 项。故选 D。 18.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 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 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 境的含义。A 项,“节度使是宋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说法错误。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故选 A。 19.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 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 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 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 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 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B 项,“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 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可见辛弃疾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将他当 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直到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后,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故选 B。 2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 删、补,最后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语境即语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 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 本题翻译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缘”:因为;“归”:归顺;“期”:想到;“何以”:拿什么; “末作”:工商业;“病”,祸乱、危害;“患”,祸患;“不侔”,不均衡、不等同。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 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 就下决心南归大宋。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 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 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 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 “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 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 (并不理会),仍斩下义端的头颅,回到义军中。从此以后,耿京更加看重辛弃疾。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 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 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 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 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 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 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 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 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 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 他曾说:“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北方人,生活用品不需属求他人,故无大富大贫之家。南方有 许多商业工作来祸乱农民,再加上兼并的祸患兴起,就有贫富不均了。”故以“稼”名轩。辛弃疾曾和朱 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写“克己复礼”、“夙兴夜寐”,给他的两个书斋题名。朱熹死时, 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 你凛然犹生!辛弃疾向来擅长作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