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文言文虚词(限时检测)(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文言文虚词(限时检测)(解析版)

ID:452905

大小:63.55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 24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虚词(测) 【限时检测 1】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20 分 实际得分: 一、【2020·浙江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 分) 冯道①论 (周显德元年四月)庚申,太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冯道卒。道少以孝谨知名,唐庄宗世始贵显,自是 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为人清俭宽弘,人莫测其喜愠,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尝著《长乐老 叙》,自述累朝荣遇之状,时人往往以德量推之。 欧阳修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 节。况为大臣而无廉耻,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 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人十有五,皆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得非高节之士,恶时 之乱,薄其世而不肯出欤?抑君天下者不足顾,而莫能致之欤? 臣光曰:天地设位,圣人则之,以制礼立法,内有夫妇,外有君臣。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 有死无贰;此人道之大伦也。苟或废之,乱莫大焉!范质称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 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臣愚以为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之巧, 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道之为相,历五朝、 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或以为自唐室之亡,群雄力争,帝王兴废,远者十馀年,近者四三年,虽有忠智,将若之何!当是之 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 智士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今道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 违拱嘿,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 他人为比哉!或谓道能全身远害于乱世,斯亦贤已。臣谓君子有杀身成仁,无求生害仁,岂专以全身远害 为贤哉!然则盗跖病终而子路醢,果谁贤乎? 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时君亦有责焉。何则?不正之女,中士羞以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为臣。彼 相前朝,语其忠则反君事雠,语其智则社稷为墟;后来之君,不诛不弃,乃复用以为相,彼又安肯尽忠于 我而能获其用乎!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时君之责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冯道:五代时的名人,做过五代时期五个朝代、八姓、十个皇帝共计约三十年的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滑稽多智,浮沉取容 取容:屈从讨好 B.天地设位,圣人则之 则:制定规则 C.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 迁贸:变迁 D.抑此非特道之愆也 愆:责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其可怪也欤 B.抑君天下者不足顾,而莫能致之欤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若逆旅之视过客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兹乃奸臣之尤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欧阳修对冯道的评论立足于“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观点,认为不讲礼仪没有廉耻,个人国家都立不 起来。 B.欧阳修研究五代时期的“全节”“死事”之士,发现都是武夫战卒,认为这是时逢乱世,儒者隐居不出 所致。 C.针对有人肯定冯道生逢乱世而有全身远祸之贤,司马光以子路和盗跖的结局相对比,指出真正的“贤” 是杀身成仁而不是求生害仁。 D.在批评冯道的同时,司马光认为不停地起用这么一个没有一点忠诚可言的宰相,五代时期的那些君主们 也有责任。 4.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 亡则竭节致死 B.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 败亡则竭节致死 C.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 亡则竭节致死 D.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 败亡则竭节致死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得非高节之士,恶时之乱,薄其世而不肯出欤。(4 分) (2)后来之君,不诛不弃,乃复用以为相,彼又安肯尽忠于我而能获其用乎!(4 分) 【答案】 1.D 2.A 3.B 4.C 5.(1)莫非是高尚节操的士人,憎恶时势的浊乱,鄙薄那世道不肯出来? (2)后来的君主,对他既不诛杀又不抛弃,却再任用为宰相,他又怎么肯要求自己竭尽忠诚从而能派上他 的用场呢!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 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 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 项,“愆”,结合后面“时君亦有 责焉”分析,应该译为罪责。句意:然而这不光是冯道的过错。故选 D。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 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 项,都是表反问语气,难道。B 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C 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助词,的。D 项,动词,表判断,是;连词,才。故选 A。 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析观点。 B 项,“发现都是武夫战卒,认为这是时逢乱世,儒者隐居不出所致”错误。结合“予于五代得全节之 士三,死事之人十有五,皆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得非高节之士,恶时之乱,薄其世而不肯出 欤”等分析,欧阳修只是提出疑惑,没有定论。故选 B。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 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 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岂……哉”,固定句式,难道……吗。“岂”,难道;“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吗”。 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D 项。“以为”是认为的意思,宾语为“忠臣忧公如家”,结合句意内容分析,“臣 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不应该断开,排除 B 项。 句意:在这种时候,丧失为臣节操的不止冯道一个人,岂能单独怪罪冯道呢!臣下我认为忠臣担忧国 运如同家运,见到危险敢于献出生命,君主有过失就坚决劝谏、据理力争,国家衰败灭亡就至死恪守节操。 故选 C。 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 (1)“得非”,得无,莫非是;“节”,节操;“恶”,憎恶;“乱”,浊乱;“薄”,鄙薄;“其”,代 词,那;“薄其世而不肯出欤”(反问句)。(2)“诛”,诛杀;“弃”,抛弃;“乃”,连词,转折,却;“以 为”,以(之)为,把……作为;“安”,怎么;“尽”,竭尽;“于”,介词,对于,对。 【参考译文】 庚申(十七日),太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冯道去世。冯道少年时以孝顺谨慎闻名,后唐庄宗时代开始尊 贵显赫,从此历朝官不离将军、宰相、三公、三师的职位,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别人无法猜测他的喜 怒哀乐,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与世沉浮,左右逢源,曾经作《长乐老叙》,自述历朝荣誉礼遇的情况,当 时的人每每用有德行度量来推重他。 欧阳修论曰:“礼、义、廉、耻,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四条纲维;这条纲维不能张立,国家就灭亡。” 礼、义,是统治人民的根本大法;廉、耻,是安身立命的基本节操。况且身为大臣而毫无廉耻,天下岂有 不乱,国家岂有不亡的啊!我读冯道《长乐老叙》,看他的自述不讲礼义廉耻反以为荣耀,真可谓是毫无廉 耻的人了,那天下国家的命运也就可以从而知晓了。 我从五代历史中找到保全节操的志士有三位,为事业而死的仁人有十五位,都是武夫战士,难道在儒 者中间果真没有那样的人吗?莫非是高尚节操的士人,憎恶时势的浊乱,鄙薄那世道不肯出来?还是统治 天下的君主来不及关顾,而没能让他们出来呢? 臣司马光曰:天地设置方位,圣人作为准则,用来制定礼仪、建立法律,家中有夫妇,家外有君臣。 妇人随从丈夫,终身不能改变;臣子事奉君主,至死不二;这是为人之道的最大伦常。如果有人废弃它, 祸乱莫过于此!范质称赞冯道德行深厚精研古道,才器雄伟度量宏大,虽然朝代变迁,人们也没有闲言, 像大山屹立,不可转动!臣下我认为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美貌,纺织巧手,也称不上贤惠;做臣子不忠诚,即使才智再多,政绩卓著,也 不值得看重。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亏。冯道任宰相,历事五个朝代、八位君主,如同旅店看待过客, 清晨是仇敌,傍晚成君臣,更换面孔、变化腔调,竟无一点羞愧,大节如此,即使有小善,哪里值得称道! 有人认为自从大唐皇室灭亡,群雄武力相争,一位帝王的兴盛衰亡,长的十几年,短的三四年,虽然 有忠臣智士,又能怎么样呢!在这种时候,丧失为臣节操的不止冯道一个人,岂能单独怪罪冯道呢!臣下 我认为忠臣担忧国运如同家运,见到危险敢于献出生命,君主有过失就坚决劝谏、据理力争,国家衰败灭 亡就至死恪守节操。智士见国家清明有道就出来,国家昏庸无道就隐居,或者遁入山林不留踪迹,或者身 居小吏悠闲自在。如今冯道论尊贵恩宠则胜过太师、太傅、太保三师,论权力责任则居各宰相之首,国家 存在便拱着手闭着嘴不置可否,窃据权位无功受禄;国家灭亡便图谋保全苟且免死,迎接拜谒新主或上表 劝进帝位。国君兴盛灭亡一个接着一个,冯道荣华富贵依然故我,这是奸臣之最,哪能与其他一般人相提 并论呢!有人认为冯道能够在乱世中保全自身远离祸害,这也算得上贤能了。臣下认为君子只有敢于牺牲 自己成全仁义,决不能为追求活命而损害仁义,哪能将专门保全自身远离祸害当作贤能呢!那么盗跖虽是 大盗却生病老死,而子路虽为忠臣却被砍成肉酱,究竟谁才称得上贤能呢? 然而这不光是冯道的过错,当时的君主也有责任。什么缘故呢?不正派的女人,一般男子羞以为妻; 不忠诚的小人,一般君主羞以为臣。冯道为前朝宰相,说他忠诚却背叛前君事奉仇敌,说他智慧却听任国 家变成废墟;后来的君主,对他既不诛杀又不抛弃,却再任用为宰相,他又怎么肯要求自己竭尽忠诚从而 能派上他的用场呢!所以说,不光是冯道的过错,当时的君主也有责任啊! 【限时检测 2】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6 分 实际得分: 二、【2020·北京高三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6 分) 公默先生传 宋 王向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二 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 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①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 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 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 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 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 海,未见先生安也。” 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 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②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 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 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 对曰:“先生之行己③,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 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 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 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 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 (取材于《宋史》,有删节) 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立节循名 循:按照,依照 B.先生幸听意 幸:幸而 C.良以口祸也 良:的确 D.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宜:因此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其徒从者百人 卒取其下者矣 B.来,吾语尔 尔试言其次者 C.冀用于世 何疾于不容 D.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又以公议名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先生舍颍为居庐:先生在颍建筑房子居住 B.主人明恕,故未见疑: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C.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 D.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 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责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 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而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 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 5.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4 分) 【答案】 1.D 2.B 3.C 4.C 5.①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②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 默”。③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 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 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D 项,“宜” 在这里是“应该”的意思。译文“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故选 D。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 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 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 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 的虚词。 A 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代词,那,那个。B 项,“尔”均是代词,你。C 项, 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对,对于。D 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而;第二 个“以”,介词,用。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 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 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C 项,“定”在这里是副词“必定”,选项中却解释为了动词“平定”;“取”是动词,选项中没有解释 出来。译文“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故选 C。 4.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 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 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 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 种情况。 C 项,“乐取人怨”“获得弟子们赞誉”不正确,从原文第三段“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 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可知,“乐取人怨”是开始弟子们的误解;从“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 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可知弟子们并没有 赞誉他。故选 C。 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人 物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从这些情节中整理答案。本题要求“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 由”,这就要求考生从文章中总结先生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弟子任意的建议总结答案。 从第 1 段“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可知,公议先生因 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从第 2 段“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可知,先 生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从原文第 4 段先生与任意的对话可知,先生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 变,由“公议”变为“公默”。 【参考译文】 公议先生性情刚直,爱意气用事。他喜好议论,拿来当代的是非进行明辨。他曾在梁、宋之间游历而 不得意,于是离开那里到了颍,跟他一起去的门徒有一百人。过了二年,他与门徒商量,又要离开颍。弟 子任意对他说:“先生不要再想着离开了,弟子们跟随先生已经很久了,大家都对行程感到了厌倦。先生 您在颍建造房屋居住,略微有了些生计。这里的主人贤德,待先生不薄,现在您又要离开,弟子我看不到 先生的归所。先生难道瞧不起颍么?” 公议先生说:“来,我告诉你!我已经三十岁了,树立节操,循名责实,承受先王的教导,深入、透 彻地研究六经。我性情愚钝,很晚才有所成,收获无几。考察自己的表现,算不上个完人。我哪里敢忘记自己,希望在当世得到进用?我所厌倦悲苦的,正是不容于世。我在世间居处,随波逐流,混迹流俗。对 我的称誉没有来到,对我的毁谤却日盛一日。《诗经》上不是说吗,‘谗害别人的人没有穷尽’。这里的主 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谗言一旦奏效,我就要遭到危险。聪明的人要利于自身,远离祸害,保全 德性,所以我不如赶快走,去往他乡。” 公议先生说完,任意说道:“先生不要说了。我们几个弟子曾经私下议论先生乐取人怨,是常人难做 到的,不知道您并不高兴这样。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先生您的聪明才智,要远远 地超过别人,而您多言评论世事,分辨是非,容不得有一点含糊。您又以公议命名,这是人兴怨所在。先 生您对此感到担忧是可以的,但是要离开却不对。任意我用三件事来为先生谋划,先生如果幸而能够听取, 就不必走;如果不听,那么您即使去到绝远之海,也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 公议先生舌头僵硬说不出话,他向下看着任意,目不转睛。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向任意询问,任意回 答说:“人的心肝,怎么可以看得见。听到别人的好话,表面上奉承,暗地里非议,转过身又变成憎恨, 对别人肆意地诋毁、讥笑。抓住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就到处传扬,还要千方百计地进行点缀,致使别人身 败名裂。自然这样的人,就能作践别人而抬高自己。任意的三策之中,此为最上策。先生能采纳吗?”公 议先生说道:“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二策。”任意回答说:“抛弃亲生骨肉,佯狂而去,使世人不再顾 忌。这是第二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三策。”任意回答说:“先生 的立身处世,如此为世人所远远不及,却未能获称高世之名,而是诋斥四起,几乎不能与庸愚之人为伍, 这的确是口祸所致。先生如果能不好议论而好沉默,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那么又何恨不容于世呢? 这是最下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叹了一口气说道:“唉,我采纳你的下策。” 任意于是大笑,对其他弟子说:“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我为他谋划了三种策略,他最 后却采纳了下策。”弟子阳思说道:“今天要不是任意,先生就挽留不住了。”与其他弟子一同向任意致 谢,又通过任意请求将公议改为公默先生。 【限时检测 3】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23 分 实际得分: 三、【2020·天津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3 分)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 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 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 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 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 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 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 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廩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 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 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 而已。克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通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 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 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而行乎利害之涂 涂:通“途”,道路 B.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 释:放弃 C.而文采表于后世 表:表率 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岂其所欲哉! 其皆出于此乎? B.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 请以战喻 C.天之生是人也 何厌之有 D.乃泣而书之 图穷而匕首见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2 分) A.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B.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C.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D.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2 分)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首段交代了“醉白堂"建造及得名由来。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 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作者认为韩琦辅佐三朝皇帝安定天下,晚年欲告老还乡却被天下人挽留而不得,这时他有羡慕白居易的 想法,是无可非议的。 C.第三段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烘托 出韩琦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D.结尾“泣而书之”表现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全文集议论与抒情于一体,语言凝练,较好地体现了苏 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3 分) (2)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3 分) (3)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3 分) 7.作者将韩献公与白居易进行多方对比,“尊韩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矣”。结合文本分条概括哪些是“韩 献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4 分) 【答案】 1.C 2.B 3.D 4.B5.A 6.(1)文能取得太平盛世,武能够平定乱世和侵犯,谋略能够使国家安定,自己却不认为有功劳。 (2)无论死或者生,困窘或者得志,都不改变节操,而道德品质又高过古人。 (3)崔浩认为自己是子房这样的人,但世上最终没有人认同他们。 7.韩公能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带荐贤才,轻视爵禄;讨伐果敢,号令六军;征战边陲、让人仰慕。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 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C 项,“表:表率”错误,应改为“表:显扬”。“而文采表于后世” 翻译为“而文采在后世显扬”。 故选 C。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 从而推测其意义。 A 项,第一个“其”,代词,“他们”;第二个“其”,语气副词,“大概”的意思。B 项,两个“以”, 都是介词,相当于“用”。C 项,第一个“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 标志。D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 故选 B。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 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 (1)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君子,他们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 过名声,因而世人永不满足地盛赞他们。 (2)抓对称的句子结构:“其处己也厚”与“其取名也廉”是两个对称的句子,分别译为“他们对自 己要求繁多”“他们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所以要在“厚”之后停顿,排除AB。 抓句子的谓语和宾语:“向使浚井弗出”,翻译是“当初假使虞舜掏井出不来”,“浚”是句子的谓语, “井”是“浚”的宾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AD。 (3)抓完整的句子结构:“而世诵其美不厌”应为“而世不厌诵其美”,其中“不厌”是修饰“诵” 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C。故选 D。 4.本题考查对传主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是针对人物性格的哪一方面, 是直接体现,还是间接体现等;然后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即可。一般解答此类型的题用排除法 来做,这样准确率更高。本题是找出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通过分析可知:①泛指担任治理天下 工作辛劳繁重。④说的是白居易。⑥写韩琦不在乎个人得失。这三项与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无 关,所以排除。故选 B。5.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 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 题。 A 项,“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表述不准确。由原文“取乐天《池 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可知,不是从白乐天的《池上》诗取名,而是选取白居易《池上》一诗,作 醉白堂歌。故选 A。 6.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 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 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致”译为“取得”,“略”译为“侵犯”,“安”译为“使……安定”,“以为”译为“认为”。 (2)“穷”译为“困窘,不得志”,“易”译为“改变”,“操”译为“操守,节操”。 (3)“以为”译为“认为”,“许”译为“赞同",“莫之许”宾语前置。 7.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通读文章,再根据文章内 容进行概括归纳。本题要求分条概括哪些是“韩献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的内容,需要将韩献公与白居 易进行多方对比,由文中“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 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 也”的内容分析可知,首先,韩献公“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即韩公能平定叛乱,安抚国家; 其次他“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即推荐贤才,轻视爵禄;再次韩公“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 表明他讨伐果敢,能号令六军;最后“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说明他能征战边陲、 让人仰慕。 【参考译文】 已故魏同韩忠献公在自己的府第里建造了一座堂,取名为醉白堂,取自白乐天的《池上》一诗,并把 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其意好像是羡慕白乐天,自己有比不上他的地方,天下读书人听到这件事后都感 到很疑恐,认为韩公即使与伊尹、周公相比也毫无愧色,却还羡慕白乐天,为什么呢? 苏轼听说后笑着回答说:“公难道仅仅是羡慕白乐天吗?这是韩公想做寻常无闻的人却无法实现的表露。 上天降生这样的人,要他们担任治理天下的重担,寒冷的人向他们求取衣服,饥饿的人向他们求取食物, 凡是没有收获的人都要求获取,如果都给予他们,将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他们终生都生活在忧 患之中。行走在利害攸关的人生路上,这难道足他们想要的吗?韩忠献公已经辅佐了三位帝王,使天下安定,然后才胸怀坦荡地准备回家养老,但天下的人都挽留他不愿让他离开。在这个时候,他羡慕白乐天, 就不足怪了。但如果我们用白乐天的生活来要求韩公,比较他们人生所得的厚薄深浅,谁有谁无,那么后 世的人们再议论时,就不会受蒙骗了。文能取得太平盛世,武能制定平乱方略,图谋安定天下社稷,而不 自我夸耀功劳。急贤才之所急,看轻爵位与俸禄。而士人还不知道他的恩德。在战场上攻打讨伐坚决果敢, 六军安号令。四夷八蛮都想了解他的风度神采,而天下人都视其身体健康为每个人的安危。这是韩公所有, 而白乐天所没们的。乞请在身体强健之时,退居还乡,已经有十五年了。天天与朋友们赋诗饮酒,享受山 水园池的乐趣,府库里有多余的布帛,仓库里有多余的粮食,家中又有歌伎侍奉,这是白乐天所有,而韩 公所没有的。进忠言献良策,效力于当时。而文采在后世显扬。无论死或者生,困窘或者得志,都不改变 节操,而道德品质又高过古人,这是韩公与白乐天相同的地方。韩公既不凭自己所拥有的来自我夸耀,也 不因自己没有的而轻视自己,而是推崇二人相同的地方作自我寄托。 当他自身寄寓一醉时,同等看待人生得失,忘掉祸福不同,混淆贵贱之分,同等看待贤愚,视万物为 同等重要,与大自然交游,而不是仅仅把自己与白乐天相比。古代君子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 低廉。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以孔子这样的圣人,还自比于老子、彭祖, 将自己与左丘明同等看待,认为白己不如颜渊。后世君子,实质上没有达到这一地步,但都想法夸大。臧 武仲自己认为自己是圣人,白圭自己以为自己是大禹这样的人。扬雄自己认为自己是孟轲这样的人。崔浩 自己认为自己是子房这样的人,但世上最终没有人认同他们。由此看来,韩忠献公的贤德远远超过这些人。 昔日,韩忠献公曾经告诉他的儿子韩忠彦,韩公想请我写--篇文章作为醉白堂记而最终没有结果。安 葬韩公后,韩忠彦把这件事告诉了我,苏轼认为要讲求道义而不应推辞,于是哭泣着写了这篇文章。 【限时检测 4】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6 分 实际得分: 四、【2020·上海高三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4 分) 照碧堂记 (宋)晁补之 ①去都而东,顺流千里,皆桑麻平野,无山林登览之胜。道都而来者,见其为宽闲之土而乐之。岂特 人情倦于其所餍,欣于其所未足耶?此照碧堂之所以为胜也。 ②宋为本朝始基之地,城南有湖五里,前此作堂城上以临之,岁久且圮。今南丰曾公始新而大之。横 七楹,深五丈,自东诸侯之宅,无若此者。先是,南都岁赐官僚钱七千缗,公奉己约,故能有余,积以营 斯堂,屹然如跳出堞上,可以放怀高蹈,寓目而皆适。③后补之谪官于宋,登堂必慨然怀公,抚槛极目,天垂野尽,意若遐骛太空者。花明草薰,百物媚妩, 湖光弥漫,飞射堂栋。长夏畏日,坐见风雨自堤而来,水波纷纭,柳摇而荷靡,鸥鸟尽舞,客顾而嬉,悠 然不能去。盖不独道都而来者以为胜,虽餍于吴楚登览之乐者,度淮而北,至此亦踌躇徘徊而喜矣。 ④夫人之感于物者同,而所以感者异。斯须之顷,为之易意,乐未已也,哀又从之。公与补之俱起废, 而公为太史氏,补之亦备史官,间相与语斯堂,属补之记之。 ⑤补之尝论,昔人所馆,有一日必葺,去之如始至者;有不扫一室者。夫一日必葺,以为不苟,于其 细则将推之矣;不扫一室,以为有志,于其大则不可必卒之。盖其成功有命,则婼①与蕃②之贤,于此乎未 辨。公则曰:“吾何有于是,从吾所好而已矣。” ⑥公名肇,字子开,文学德行,事君行己,为后来矜式。其出处在古人中,其欲有为在天下后世,其 卷而施之,一郡不以自少而以自得,又乐与人同者如此。堂不足道也。 (注)①婼:叔孙婼,据载“叔孙诺所馆者,虽一日,必葺其墙屋,去之如始至。”②蕃:陈蕃,即前 文中“不扫一室者”,后用“陈蕃室”借指胸怀天下者的居室。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3 分) A.而 B.其 C.夫 D.以 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照碧堂原本建在城墙上,下临湖水,年久失修。 B.交代了堂的规模之大,自古无诸侯宅第比得上。 C.曾公用节俭所存的俸禄积余翻新扩建了照碧堂。 D.凭借有利地形,从照碧堂可极目远眺欣赏美景。 3.第③段画线的“坐见风雨自堤而来”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 分) 4.有人认为第⑤段中“补之尝论”的这段话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说说你的看法。(4 分) 【答案】 1.A 2.B 3.答案示例:此句描绘盛夏之际,在照碧堂中避暑观雨之情状;“风雨自堤而来”,写出风雨由远及近, 充满动感,让人感受到凉意扑面的惬意;一“坐”字,从容淡然,突显了照碧堂的高耸及其阔远的观景视 角;观景人的惬意悠然跃然纸上;总领了后文水波纷纭、柳条摇动、荷叶摇摆等画面;为后面写此处胜景 受到人们的喜爱、认可作铺垫。 4.示例:不可以。作者议论了两种人,一日必葺之人,从细小处的一丝不苟可推论出其能实现他小的志向;一屋不扫有大志之人,不一定能实现其大志;因为成功与否还与天命有关;这既是对曾肇取得成绩的肯定, 也是对其尽人事听天命的乐观淡泊的肯定,暗含以“天命”宽慰曾肇的情感;用两种古人之贤烘托曾肇之 贤;引出第 6 段对曾公的赞美(其兼有“有为天下后世”的大志和“施之一郡”的不苟);结构上起勾连与 层进作用,不能删去。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考生应先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句意,把 握语气,然后根据虚词的用法以及句中的位置进行选择。 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句句意是:难道只是人们厌倦他们所满足的东西,并且对他们没有得到的东西感 到欣喜吗?所填的虚词应是表达并列关系,解释为“并且”。A 项,“而”可表并列关系,正确。B 项,“其” 放在疑问句中,表诘问语气,和后文“此照碧堂之所以为胜也”的结论不匹配。C 项,“夫”放在句首表议 论,和句意不匹配。D 项,“以”可以做连词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但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 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放在此句中用法不对。 故选 A。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 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 重点阅读第二段,理解文意:宋城是宋朝开始建业的地方,城的南边有宽五里的湖水,照碧堂原本建 在城墙上,下临湖水,年久失修将要倒塌。现在南丰曾公才重新修建并且扩大了它。有七排柱子那么宽, 长五丈,从东诸侯的宅子算起,没有像这样建造的。在这之前,南都每年给的官银有七千缗,再加上曾公 节约俸禄,所以能够有节余,积攒的钱用来营建这照碧堂,那高耸的样子就像从城墙上突然冒出,可以驰 目骋怀,极目远游,满眼所见都是舒心之景。B 项,“自古无诸侯宅第比得上”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从东 诸侯的宅子算起,没有像这样建造的。“从东诸侯算起”并不能理解为“自古无诸侯”。故选B。 3.本题考查赏析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句子,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内容,然后从修辞、用词、描写 手法、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最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坐见风雨自堤而来”意为:盛夏时节,坐在照碧堂中避暑看见风雨从堤上袭来的景状。从用词角度 思考,“坐”体现出观景之人于风雨袭来时的淡定从容,也侧面烘托出照碧堂的高耸和开阔的观景视角。 从景物描写角度思考,“风雨自堤而来”,刻画出风雨由远及近,扑面而来的动感,烘托出观景之人的惬意 舒爽。从结构角度考虑,此句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为后文游客喜爱、不愿离开这处胜景做铺垫。 4.本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全文,重点读指定段落,然后概括段落内容,进而分析段落在全文 构思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可从段落中使用的写作手法、表达的内容情感、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体现的主旨以及表达效果五个 角度思考重要段落的独特之处。 第五段将“一日必葺之人”和“一屋不扫之人”做对比,得出前者能实现小志,后者不一定能实现大 志的推论,突出成功与否还和天命有关,既是对曾公贤能的肯定,也是对其仕途起落(起废)的宽慰,为 后文赞美曾公“欲有为在天下后世”“施之一郡”的心志和美德做铺垫。 【参考译文】 离开都城向东顺江而去,沿江千里皆是桑麻平原,没有可以登高游览的山林美景。那些远道而来的人, 看见那里都是宽阔僻静之地,于是就把在这里游玩当作快乐。难道只是人们厌倦他们所满足的东西,并且 对他们没有得到的东西欣喜吗?这就是照碧堂成为名胜(美景)的原因呀。 宋城是宋朝开始建业的地方,城的南边有宽五里的湖水,照碧堂原本建在城墙上,下临湖水,年久失 修将要倒塌。现在南丰曾公才重新修建并且扩大了它。有七排柱子那么宽,长五丈,从东诸侯的宅子算起, 没有像这样建造的。在这之前,南都每年给的官银有七千缗,再加上曾公节约俸禄,所以能够有节余,积 攒的钱用来营建这照碧堂,那高耸的样子就像从城墙上突然冒出,可以驰目骋怀,极目远游,满眼所见都 是舒心之景。 后来我被贬到这里做官,每次登照碧堂一定会感慨一番怀念曾公,抚栏极目远眺,四下空旷,心就像 在太空中遨游。鲜花明艳草儿熏香,万物勃勃生机,尽显妩媚姿态,湖水荡漾,波光粼粼,反射到堂柱上。 夏天为躲避日光,坐在亭中远远望见风雨从堤上来,水波翻滚,柳枝摇动,荷叶全都倒下,鸥鸟全都飞起, 赏客悠闲地互相看着,嬉笑着,不想离开。大概不只是远道而来的人把它当作美景名胜,即使满足于吴楚 名胜并以此为乐的人,渡过淮河向北,来到这里也徘徊于此而感到开心。 人对外物的感受是相同的,只是因为感受的人不同罢了。一会儿,观赏的人改变了心意,快乐并未停 止,悲伤就接着来了。曾公和我都是被重新起用,公做史官,我也打算做史官,有时在这个照碧堂互相交 流,曾公便嘱托我记下这些。 我曾经说,前人的房舍,有每天一定要修葺的,离开它的时候就像刚来时一样;也有不扫一屋的。每 天一定要修葺的,从细小处的一丝不苟可推论出其能实现他小的志向;不扫一屋的,认为有大志,但不一 定能最终实现其大志。因为成功与否还与天命有关,那么叔孙婼和陈蕃的贤能,在这里就无法分辨。曾公 则说:“我在这里有什么呀,我只是顺从我的喜好罢了。” 曾公名肇,字子开,博学多才,有品德,有操守,事奉君主,立身行事,成为后来的典范。他按照古 人的思想行事,想在天下后世有所作为,便把书卷留下来,留给郡城不认为少而觉得很满足,他又很高兴 与大家一样。照碧堂就不值得说啦。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