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15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散文的结构(练)
(一)热身练
一、【2019·浙江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蒙古人
冯秋子
蒙古人居住的这块高原,冬天漫长,冰天雪地,寒潮频繁侵袭,夏天短暂干旱,温差悬殊,去过那里
的内地人说那里“早穿皮袄午披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一到 6 月,人们就开始祈求雨水浸润他们的
土地,但是雨水偏对他们极尽吝啬,牧草常年疏黄、低萎,难得葳蕤。一场大雨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好不
容易落下了,却来得桀骜不驯、异常疯狂,无情地鞭挞草地和生灵。人们陆续走出家门,站在天空下,他
们仿佛听到了神灵的召唤,在滂沱的雨水显现出远古声音的那一瞬间,洗涤灵魂的时刻便来临了。雨水浇
淋他们吧……
沉寂多日的土地先是微微战栗,而后剧烈震动,地下的蓄积隆隆滚沸,如千军万马奔腾呼啸,霎时间
日灭天陷,混沌一片。牧人们深深弯下他们的腰,倾听远去的祖先悲怆的昭示,承受故人痛苦的省醒,挖
掘自己已经蜕变得微茫、虚妄的灵肉,羞惭的眼泪混着雨水流下来。浇淋吧……他们诚心诚意祈求,草木
的枯萎没有心灵的枯竭可怕……浇淋吧!
…… 马背上的民族,沦落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谜。
蒙古人的祖先习惯随着季节迁徙,在北方荒漠的土地上一代一代地走过来。后来,选定一个牧草还算
肥美的地方落脚,许多小小的、兴旺的牧村就这样诞生了。然而,土地实在广阔、人实在稀少,千百年的
演变未曾改变这一点。那里的山雄健、厚实,但是光秃秃的缺乏色彩,草地奈何不了天灾人祸,留给牲畜
的只有山羊胡子一般的茸茸纤草,而稀疏的草地里乱石兽骨比比皆是,一派荒凉。时间淹没了发生在那里
的无数故事,横亘在荒山野岭的历史早在这群人到来之前就已经是赤裸裸的了,历史袒胸露背,而他们无
法装饰山头。沉缓的山涌出大地,山峰凝重地屹立,一座接着一座,山里山外都是草原和戈壁滩,曾经开
垦过的土地留下了劳作的痕迹,黄土壤上一簇簇绿色马莲花随风摇荡,村庄和附近农田里的绿色植物悄没
声息。回头看,还是山脉,是的,山脉。山脉富有韵律地起伏和沙漠里风势造就的一个个沙丘似的那样绵
延,与天相接。天湛蓝悠远,干涩的风习习吹拂,羊群散落了半个山坡,星星点点仿佛雨后草地里冒出来
的一堆堆白蘑菇,孤独的牧羊人就坐在山丘上。苍茫、悲壮的山,沉寂得的确太久了,生长在那里的人感
觉到他们和那里的山一样学会了沉默。
小时候,常看见热布吉玛额嬷跪坐在后脚弯里整理她的黑发,一条粗粗的大辫子,最后被她盘在后脑
上,随后,她从衣袍里掏出小镜子前后照一照漂亮的发鬏,这件事就做完了。她露出笑容。把一天的活儿干得差不多以后,已是后半晌,她要唱歌了。她想说的话,都在歌声里。是不是深刻,
有没有人在听,她不去想,后半晌是安宁的,她喜欢寂静的午后,她发现那段时间心地开阔、舒坦, 说不
出的幸福,而内心蹁蹁欲动,就想对蓝天诉说,对不谙世事的孩子诉说,对她自己诉说,她就唱出歌来。
唱完天就黑了,她又要忙碌一家人的晚饭。 艰难的生活和人的尊严,在热布吉玛额嬷的心里竟然有简单的
母子关系,一个孕育另一个,她唱。她还反反复复吟诵太阳:太阳帮助我们的心灵脱离黑暗。不朽的是什
么呢?她问自己。是力量。 她唱,有时她哼唱的是没有歌词的歌,也许是词语不如音乐之声更能表达额嬷
的内心?额嬷的歌,出落在那片土地,出落在传统的蒙古调式里,仍旧带着无法抗拒的沧桑感,在高亢、
辽远中,在自由、奔放中,在大幅度的回旋、跳跃中,仍旧潜藏着深深的忧郁。那时节,草原上行进的只
有额嬷的歌,万物祥和、静谧,额嬷回过头来看望我们,我们才知道还有自己的呼吸。蒙古谚语说:“活
着,我们亲如兄弟;死后,我们的灵魂一同成佛。”我就是从热布吉玛额嬷唱歌开始理解一个生命怎样孕
育出她的世界,并且理解了世界上有一种哭泣,不是为着艰难、痛苦、哀戚,仅仅是你看见了你吟唱的万
物,看见了上苍,你为之感动。有一回额嬷讲起她的母亲,那件事发生在很早以前,她母亲放牧归来,母
羊们和圈里的幼仔纷纷团聚,有一只母山羊却大发脾气,用后蹄狠狠踹踢挤到它身边的两只小羊羔,它们
刚出生四天,它们的妈妈不认它们了。额嬷的母亲喝喊那只母山羊,但无济于事。老人无奈坐在羊圈旁唱
起歌来。歌声娓娓地叙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部落里的成年男子奋力抵抗入侵
者,因寡不敌众全部战死,血水淹没了草场。敌人驱赶着俘获的牛羊和儿童,踏着血海凯旋,为了庆贺胜
利,他们宰杀了这些牲畜,而命令那些俘虏的孩子们“快去逃命”,只见背后乱箭齐发,孩子们在奔跑中全
部丧生。孩子们曾经栖息的家园从此凝结成马蹄般坚硬的板块地,荒废了……归圈的羊儿静静地倾听这如
泣如诉的苍老歌声,那只被邪恶迷惑了眼睛的母山羊已是泪流满面,没等额嬷的母亲唱完,揽过自己的幼
子,让它们在它的怀里拱动,急迫地吮吸它的乳汁,母山羊又慈爱如初。这不是童话,我亲眼见过歌声把
牛唱哭。
我听过很多蒙古人唱歌。在北京的蒙古歌手腾格尔有一回唱起他创作的《你和太阳一同升起》,大家听
他粗犷中稍带感伤、嘶哑中略显压抑的歌声,喝下很多白酒,然后笑着擦掉眼泪。
我常想,蒙古人唱歌就是那些沉寂的山的动静。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历史袒胸露背,而他们无法装饰山头。
(2)额嬷的歌,出落在那片土地,出落在传统的蒙古调式里。
2.开头两段不避其繁,详写草原祈雨的场景,结尾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
3.试分析额嬷对歌唱的喜爱之情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文章以“蒙古人”为题,却突出刻画了“唱歌的额嬷”这一人物形象,试联系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
的用意。
【答案】
1.(1)本意是修饰美化,在这里指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2)说明额嬷的歌唱带有强烈的蒙古色彩,源自于对生活的感触和蒙古族独特文化的熏陶,越来越动听。
2.①开头交代了蒙古人生活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描写歌声的压抑、沧桑埋下伏笔;通过反复祈求雨水“浇
淋吧”表现他们对苦难的隐忍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②结尾点明特殊环境对蒙古人的性格、精神气质的塑
造,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思考的空间,韵味十足;③开头与结尾反差巨大,更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3.①运用排比句式,突岀表现额嬷对歌唱的渴望;②多用短句,语气急促,有利于表现额嬷热烈奔放的情
绪;③连用副词“就”,表明歌唱是额嬤抑制不住的情感流露,她沉醉其中。
4.①作者描写额嬷劳作、唱歌、劳作的生活方式,意在揭示蒙古人自由、质朴的生活状态;②通过额嬤高
亢奔放又深藏忧郁的歌声和其歌唱的内容,表现额嬤对苦难的坚忍,对生命的执着,对自由的热爱,对美
好的憧憬;③借额嬷的歌唱体现蒙古人的精神气质,抒发对蒙古族独特文化的赞美,表达对蒙古人民顽强
生命力、坚韧不拔精神的钦佩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考查对象多为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的词语,运用修辞和写作
方法的关键词语,特殊指代(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
叠词等,有特殊用法的词语。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
具体含义,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句子(1)“历史袒胸露背,而
他们无法装饰山头”,“装饰”的字典意是修饰美化,用在此处的含义需要结合文中语句加以理解,通过前
文“那里的山雄健、厚实,但是光秃秃的缺乏色彩,草地奈何不了天灾人祸……”“横亘在荒山野岭的历史
早在这群人到来之前就已经是赤裸裸的了”可知,这句话是表达他们改变不了这里的自然风貌,所以“装
饰”在这里指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第(2)句,“额嬷的歌,出落在那片土地,出落在传统的蒙古调式里”,
“出落”的本意是“青年人(多指女性)的体态、容貌向美好的方面变化”,用在这里指额嬷的歌声越来越
动听,同时强调歌声与“那片土地”“传统的蒙古调式里”的密切关系,也能说明额嬷的歌唱深受蒙古族文
化的熏陶,是来自于她对生活的感触,带有强烈的蒙古色彩。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
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
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
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
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本题考查的是开头和结尾段的作用。开头段两段详写草原祈雨的场景,从内
容上看,通过“蒙古人居住的这块高原,冬天漫长,冰天雪地,寒潮频繁侵袭,夏天短暂干旱,温差悬殊,
去过那里的内地人说那里……”的描写,交代了蒙古人生活环境的恶劣;从情感上,通过描写“浇淋
吧……他们诚心诚意祈求,草木的枯萎没有心灵的枯竭可怕……浇淋吧”等语句,表现蒙古人对苦难的隐
忍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结构上,这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为下文描写歌声的压抑、沧桑埋下伏笔。结尾“我
常想,蒙古人唱歌就是那些沉寂的山的动静”,只有一句话,不避其简,与开头详写草原祈雨的场景相比,
从结构上来说,两者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反差,更能让读者深思,引发读者思考。从内容上看,结尾中“沉
寂的山”是蒙古地区自然环境特点,而“唱歌”是蒙古人的精神特质的体现,所以结尾段点明蒙古特殊的
自然环境对蒙古人的性格、精神气质的塑造作用。
3.本题考查了鉴赏作品语言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从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来考虑;二要从文中句子
所使用的手法来分析,分析时要先指明手法及技巧,然后分析其在句中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其使用效
果。首先从修辞的角度,“就想对蓝天诉说,对不谙世事的孩子诉说,对她自己诉说”运用了排比的句式结
构,突岀表现了额嬷对歌唱的强烈渴望和喜爱之情。其次,从句式长短的角度看,“是不是深刻,有没有人
在听,她不去想”“说不出的幸福,而内心蹁蹁欲动”等都是简洁的短句,用简短的句式来表达,显得语言
急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能够表现出额嬷的热烈和奔放的性格。再有,语段中多次出现“就……”
的表达形式,“就”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语段连用多个“就”,表明额嬤抑制不住的想要唱歌,她沉醉
其中,唱歌是她的真情流露。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作用的能力。分析散文中人物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文章是写人散文还是写景状物散文,
其次要确定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然后审清“作用”的方向。有的题明确了“作用”方向,如要分析
结构作用,或在全文情感、文脉及表现中心方面的作用;有的只是笼统要求答作用,应全面考虑。其中结
构构思作用、内容主旨(散文中的人物往往是情感、主旨所在)作用是必须涉及的角度,有时也涉及表达、
读者等角度。本文中作者突出刻画 “唱歌的额嬷”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涉及内容和主旨的作用,额嬷在
文中是蒙古人的典型代表人物,作者在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额嬷劳作时以及唱歌时的情景,目的是由点带
面,揭示蒙古人自由质朴的生活状态。由文中“……额嬷的歌,……仍旧带着无法抗拒的沧桑感,在高亢、
辽远中,在自由、奔放中,在大幅度的回旋、跳跃中,仍旧潜藏着深深的忧郁。那时节,草原上行进的只
有额嬷的歌,万物祥和、静谧”“理解了世界上有一种哭泣,不是为着艰难、痛苦、哀戚,仅仅是你看见了你吟唱的万物”等内容可知,作者通过对额嬤歌声和歌唱的内容的描写,表现了额嬤的性格特点,展现了
她对苦难的坚忍,对生命的执着,对自由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的憧憬。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本文的主旨就是
抒发作者对蒙古族独特文化的赞美,表达对蒙古人民顽强生命力、坚韧不拔精神的钦佩之情,而作者这种
情感的表达是通过塑造额嬷的形象来体现的,她身上蕴含着蒙古人的独特的精神气质。
二、【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
李霁野
这两天又翻读哈德生的《鸟与人》,在第二章中他谈到,他听格雷在讲演中说,对于禽鸟的喜爱、欣赏
和研究,比“二道手”的娱乐,有更新鲜、更欢快的乐趣;叫着禽鸟的快感比其他任何欢乐都更为纯洁而
持久。这几句话引起我颇为愉快的回忆。
在我故乡老屋的后面有一个池塘,塘中有个小小的土岛,这是我童年的仙乡。有时我站在塘岸看望游
鱼和浮萍,一次一双翡翠鸟从水面疾飞掠过,那电光似的一闪留下色彩悦目的印象。以后很久,多次我一
闭目,这印象就在我的脑际浮现,仙乡似的景物清晰在望。
在童年另一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鸟是黄鹂。看到或听到这个鸟时,自然要联想到杜甫的诗句“两个黄
鹂鸣翠柳”。有一次,我突然听到黄鹂在不远的树上歌唱,那娇黄色的羽毛在透过树叶的日光下鲜艳夺目。
父亲写春联的形象立刻在我的脑际出现了,因为父亲常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虽然没
有同父亲谈过,我想这两种在故乡常见的鸟,一定在他的视觉和听觉上留下过很美好的印象。
还有一种童年常见的鸟就是鸽。鸽子叫起来也很令人愉快,但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美好印象的不是鸽鸣,
而是高飞在空中的鸽尾的哨声。我童年放风筝时,表兄有时在上面加一个哨,那声音同这很相似。有一年
冬,我在天津女师学院患重感冒,一直好不了,放假回到北京,住在当时还存在的未名社,一早醒来,天
气晴朗,我听到云鸽的哨声,像仙乐一样给我以美的享受,童年放风筝的情景立刻在我的眼前出现了。感
冒倒不药自愈。
有时候视觉和嗅觉联合起来,留下的印象就更鲜明难忘,时时闪现在我们的心头。妻同我都很爱夜来
香。新婚后,一次坐在小院里乘凉,旁边有一盆夜来香,我们目不转睛看着它。花朵突然放苞,清香扑鼻,
我们相视微笑。虽然前年我们才买到一盆夜来香,想一温旧梦而终于失望;但我们只要一提起或想到这个花
名,旧时的情景就会像一幅美妙画图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生难免的一些小小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
哈德生说:我们偏爱一种花,因为这种花与我们的快乐童年或早年生活有亲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使一
种花成为花中之王,有微妙的魅力,只要见到它或嗅到它,就可以在我们的脑子里唤起美丽的幻像。
在白沙,一次漫步经过一段峡谷,走上一座小山,看到竹枝上有一只小鸟,大概是画眉,面对夕阳歌唱。“白云深处有人家”,但我们未见到人,只闻微风吹送来的水仙香味,鸟语花香结合,留下永不磨灭的
美妙印象。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虽然花鸟不同,这幅图景总会浮现在眼前脑际。
在天津这样喧闹的城市中生活多年,这样的经验就比较少了。我不像哈德生一样,对城市生活怀着那
样深的憎恶,因为我不能像他一样,觉得在旷野荒原,只要能最亲近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并不想听到“君
喉歌宛转”,就可以“旷野即天堂”。他既然可以与人异趣,我也不必勉强和他求同了。
但是物以稀为贵,我在天津的一次经验特别为我所珍惜。我同妻定情之后,有时我们到海河岸上散步
闲坐。一次夏季月夜,我们在树荫下坐着看海河上的帆船缓缓行驶,船头白浪在月光中闪闪发亮,忽然一
阵蝉声,我们像倾听音乐一样沉默。抗战后期我在白沙,一次蝉声就为我复活了这幻像,使我的乡愁倍增。
今年已到初秋天气了,我意外听到小园里一阵蝉鸣,上言的情景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了。与此同时,我也
听到了纺织娘,但却未引起丰富优美的联想。
哈德生说,假如我们有一种习惯,在一切地方看到美,看到美的东西能够欣赏,一切消逝景物的无限
形象宝藏,就是我们的最好最亲的所有物,是常青的欢乐——是储藏在我们内心里的阳光。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花鸟昆虫,以作者对过往生活情景的回忆为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诸多感悟。
B.作者寥寥儿笔就传神地表现出夫妻二人共赏夜来香的情景,这样的语言简洁质朴又意味悠长。
C.“我不像哈德生,对城市生活怀着那样深的憎恶”一句,在对比中表明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真爱。
D.小园的蝉鸣让作者回忆起过往的生活情景,这是因为蝉鸣之声与作者曾经的生活产生过某些联系。
6.题目“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有何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7.作者以哈德生的话语来结束全文,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回答。(★)
【答案】
5.C
6.①作者回忆中“翡翠鸟”“夜来香”“蝉声”等花鸟昆虫所构成的奇特美妙的自然环境。②作者与花鸟昆虫
相关的温聲美好生活情景。③作者在回忆过往生活场景时,涌现出美好、愉快的心情(心境)。
7.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花鸟昆虫之类是生活常见的美,是常青的欢乐,我们应欣赏珍藏它。②与前文的几
处引用相照应,使得表达更深入,结构更完整。③号召读者欣赏生活中的美,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
5.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
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 项,“在对比中表明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喜爱”理解错误,结合“因为我不能像他一样,觉得在旷野
荒原,只要能最亲近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并不想听到‘君喉歌宛转’,就可以‘旷野即天堂’。他既然可
以与人异趣,我也不必勉强和他求同了”分析,该句表明了作者无法达到哈德生的境界。故选 C。
6.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题目‘花鸟昆虫
创造的奇境’有何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
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
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
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结合“有时我站在塘岸看望游鱼和浮萍,一次一双翡翠鸟从水面疾飞掠过,那电光似的一闪留下色彩
悦目的印象。以后很久,多次我一闭目,这印象就在我的脑际浮现,仙乡似的景物清晰在望”“虽然前年我
们才买到一盆夜来香,想一温旧梦而终于失望;但我们只要一提起或想到这个花名,旧时的情景就会像一幅
美妙画图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生难免的一些小小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一次夏季月夜,我们在树荫下坐着
看海河上的帆船缓缓行驶,船头白浪在月光中闪闪发亮,忽然一阵蝉声,我们像倾听音乐一样沉默。抗战
后期我在白沙,一次蝉声就为我复活了这幻像,使我的乡愁倍增”等分析,作者回忆中“翡翠鸟”“夜来香”
“蝉声”等花鸟昆虫所构成的奇特美妙的自然环境。
结合“多次我一闭目,这印象就在我的脑际浮现,仙乡似的景物清晰在望”“在童年另一给我留下美好
印象的鸟是黄鹂”“鸽子叫起来也很令人愉快,但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美好印象的不是鸽鸣,而是高飞在空中
的鸽尾的哨声”“有时候视觉和嗅觉联合起来,留下的印象就更鲜明难忘,时时闪现在我们的心头”“但我
们未见到人,只闻微风吹送来的水仙香味,鸟语花香结合,留下永不磨灭的美妙印象。在鸟语花香的环境
中,虽然花鸟不同,这幅图景总会浮现在眼前脑际”等分析,作者与花鸟昆虫相关的温聲美好生活情景,
以及回忆中涌现出美好、愉快的心情。
7.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及结构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题干问的是“作者以哈德生的话语
来结束全文,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回答”,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文之间的
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结合“一切消逝景物的无限形象宝藏,就是我们的最好最亲的所有物,是常青的欢乐——是储藏在我
们内心里的阳光”分析,文本前面所讲的“翡翠鸟”“夜来香”“蝉声”等花鸟昆虫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
美,我们应该珍藏它们。
结合“这两天又翻读哈德生的《鸟与人》,在第二章中他谈到,他听格雷在讲演中说,对于禽鸟的喜爱、欣赏和研究,比‘二道手’的娱乐,有更新鲜、更欢快的乐趣;叫着禽鸟的快感比其他任何欢乐都更为纯
洁而持久”“哈德生说:我们偏爱一种花,因为这种花与我们的快乐童年或早年生活有亲切的联系。这种联
系使一种花成为花中之王,有微妙的魅力,只要见到它或嗅到它,就可以在我们的脑子里唤起美丽的幻像”
等分析,与前文的几处引用相照应,使得表达更深入。
抓住“我们的最好最亲的所有物,是常青的欢乐——是储藏在我们内心里的阳光”分析,号召读者欣
赏生活中的美,引发读者思考。
三、【2020·浙江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朵雪花上轮回
许俊文
①大雪那天下了大雪。
②这是冰心先生说的,也是我祖母说的。我的祖母一生窝在皖东那个浑如一粒豆子的小山村,她压根
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冰心的老人,与自己说过同样浅显而深刻的话。
③大雪那天下的雪,不是小雪,更不是虚构的雪。
④那纷纷扬扬的雪花,不偏不倚地偏偏下在“大雪”节气那一天,深藏其中的秘密,又偏偏被有心的
冰心和我的祖母发现了。当然,其他人也经历了那场雪,但是,他们只看到了雪,并未将雪与某种恒久的
非物质的东西联系起来。我猜想,这两位老人所说的雪,肯定不是同一场雪,它们一个落在北方,一个落
在皖东。但是,肯定都是“大雪”那天的雪,且是丰盈的大雪。
⑤其实,剥离掉知识和其他后天因素,人在本质属性上对自然的感知力是相差无几的。长年在土地上
劳作的人就更胜一筹了。寒冬将尽时,地面上仍零零星星地遗留着一些残雪,像一帖帖脏兮兮的膏药贴在
土地上,赖着不肯走。然而,人们却从草丛里蚯蚓翻出的一坨坨新鲜的泥浆,便知道春天已经从地下潜行
而至了,并不需要花朵与草芽来证实。又譬如下霜,在我的家乡就不叫下霜或落霜,而是叫上霜。顾名思
义,地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想必是带着细弱的微温袅袅升腾的,在它脱离了大地的母体之后,就不
得不接受命运的改造了——气体死了,而一个新的生命却呈现在世人面前。仅凭这一点,当你再吟诵“蒹
葭苍苍,白露为霜”时,或许会洞见白露与寒霜背后潜伏着的天道,深邃、精微与传神,真是妙不可言。
⑥秋末或初冬的清晨,当人们推开门窗,忽见一地素洁、晶莹的寒花,自会不惊不乍地咕道:哦,上
霜了。其实在此之前,他们心中早就有谱了。你别以为乡村杂乱无章,人也活得懵懵懂懂、毛毛糙糙,但
是他们却深谙自然之道,一阵风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一朵杏花早开或迟开几天,一只鸟窝垒在高处或低处,
他们都能从中窥见意义。对于霜的认知,我也是从他们那里得来的。一场铺地的严霜来临之前,泥土通常
是温润的,天气是晴和的,而空气却十分的干冷。上霜的过程非常微妙,干冷的风像是一根神奇的绣花针或一把刻刀,在潮湿的草叶上,循着叶脉的纹理绣出一朵朵霜花来。这个过程就好比一根链条,缺了哪一
节都不行。
⑦下雪也是如此。诗人描摹下雪的情景可以大而化之,譬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这么笼
统的不着边际。究竟怎么个“欲”法,并没有明说,也不便明说。以我的观察与体验,“天欲雪”是有征
兆的,就像一个人饥饿了,空瘪的肚肠自会发出咕咕的鸣响。一场大雪即将登场时,寒风瑟瑟,暮云低垂,
大地出奇的缄默,天地之间一片黯淡、浑茫……
⑧祖母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捂雪”。大凡浩大场景和重要事件,在它们生发之前总不会把底牌一下子亮
出来,它们得慢慢地酝酿、集聚、蓄势。比如这大雪的雪,苍天就把它严严实实地捂在怀里,等捂熟了,
捂出了大境界,大气魄,便借着呼呼的风势将衣襟猛地一抖,扑簌簌的雪花从白茫茫苍穹降落,飘飘洒洒
几百上千里,那阵势,不可谓不宏大、壮阔。
⑨此时除了雪,世间的一切都显得渺小了。
⑩我就有这种感觉,置身于纷飞或静谧的茫茫雪原中,仿佛有种无声之声让我不得不安静下来。此时,
经过过滤的内心是如此的洁净、丰盈,明澈的思绪会不由自主地与莽莽苍苍的宇宙、起起伏伏的人生这类
大问题发生联系,愈发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
⑪一场又一场的雪,不违时令地飘落大地,就像一位守信践约的故友,它在该来的时候一定会来。一
朵来到世间的雪花,循规蹈矩地走着一条上帝设定的路线,它不走偏锋,也不绕道而行,在周而复始的生
命轮回中,遵循着自然的律法,它自己也成为别人的律法。
⑫在我的故乡豆村,每年都会降下几场雪,一般以小雪居多。细细碎碎的雪花,像撒荞麦面似的,均
匀地随风潜入草丛、林薮、池塘,它们落地的声音,窸窸窣窣的,有点近似于春蚕深夜啃食桑叶发出的沙
沙声,优雅动听。
⑬而我的豆村,人们对天道自然是敬畏的,他们不像城里人活在人造的环境中,因而更接地气。送走
了一茬庄稼或一位老人,与一场寒霜和一场大雪都息息相关。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节气的轮回
之中。约是七八年前吧,我在寒风刺骨的深冬回到故地,发现几位老人靠着墙根在晒太阳。当时,我没有
看到那些已进入冬天的老人的表情上有任何不安与恐惧,相反,他们却个个都保持着豁达、乐观的情绪,
他们谈论死亡就像嗑瓜子一样随意。其中一位年长的扯起话头,他说,于大个子要是能熬过去年的那场大
雪,也许还能多活一年。在说者的意识里,去年冬天的那场大雪,就是横亘在于大个子命途上的一道大坎。
另一位老人则反唇相讥:就算他熬过了去年那场大雪,还有下一场雪呢。这话一经说出,在座的老人都沉
默不语了。
⑭是的,他们现在正处在“下一场”大雪来临之际。自然界的一场大雪,诗人会说“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而当“下一场”大雪真的降临大地,这些在冬阳下谈笑的老人,又会有谁像竹子一样被折断呢?
似乎只有天知道了。
⑮不过,我在次年大雪之后再次回到豆村时,发现去年晒太阳的老人中,又被雪带走了两个。
⑯而今,一路穿越过无数次霜降、小雪、大雪的我,已经越来越接近冬天了。有时我会想,属于自己
生命里那最后的一场大雪,也许还在某处酝酿着,它肯定会在该出现的时间出现。
⑰它是我的终结,也是我的开始。
⑱人能够在一朵雪花上轮回,想想,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选自 2019 年第 1 期《散文》,有删改)
8.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大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⑤⑥两段写霜,有何用意?
10.①③⑨⑰段在原文中都不是独立成段的,有选编者让这四处都独立成段,假设你是该编者,试结合全
文,分点阐述如此处理的理由。(★)
11.探究标题“在一朵雪花上的轮回”的丰富意蕴。
【答案】
8.大雪:①自然节气;②引申为生命的节点。 大雪:①自然之雪;②引申为生命的终点。
9.(1)承接上文两位老人对大雪那天下大雪现象的认知和感悟,引出下文对雪的思考。(2)更能表现出生
活在乡村的人们对自然独特的感知力和敏锐的观察力。(3)丰富了文章内容,细致地呈现了霜形成的过程,
写出了隐藏在霜背后的天道,与文章着重写的雪背后的天道构成类比。
10.(1)从语言风格上看,四句皆简洁质朴,表意丰富。(2)从文章布局上看,风格相近的四句分别处在
文章开头中间结尾部分,使文章更富有节奏感。(3)从结构作用上看,四句皆以“雪”为中心,与文题相
呼应,并使文章脉络更清晰。(4)从主题呈现上看,前两句写雪,第三句写人在宏大雪境面前的渺小感,
第四句由雪的轮回想到人的轮回,逐步呈现,逐步深化,让读者更易把握文章主旨。
11.(1)话语的轮回,“大雪那天下了大雪”冰心和我祖母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都说过。(2)雪花的轮回,从
空中落下回归大地,又从大地蒸发回到空中。(3)生命的轮回,生活在大地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数,
遵循着新老交替的定律。(4)自然之道的轮回,节气更替,周而复始,遵循亘古不变的自然之法。
【解析】
8.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
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
则。
结合“一路穿越过无数次霜降、小雪、大雪的我,已经越来越接近冬天了”分析,“大雪”与霜降、小
雪一起构成生命的历程,为自然节气。
结合“属于自己生命里那最后的一场大雪,也许还在某处酝酿着,它肯定会在该出现的时间出现”分
析,是自然界里的大雪天气,可以引申为生命的最后时刻。
9.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章⑤⑥两段写
霜,有何用意”,需要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
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结合“这是冰心先生说的,也是我祖母说的”“与自己说过同样浅显而深刻的话”“大雪那天下的雪,
不是小雪,更不是虚构的雪”等分析,承接上文两位老人对大雪那天下大雪现象的认知和感悟;结合后面
“下雪也是如此”“祖母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捂雪’”等分析,引出下文对雪的思考。
结合“其实,剥离掉知识和其他后天因素,人在本质属性上对自然的感知力是相差无几的”“秋末或初
冬的清晨,当人们推开门窗,忽见一地素洁、晶莹的寒花,自会不惊不乍地咕道:哦,上霜了。其实在此
之前,他们心中早就有谱了。你别以为乡村杂乱无章,人也活得懵懵懂懂、毛毛糙糙,但是他们却深谙自
然之道,一阵风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一朵杏花早开或迟开几天,一只鸟窝垒在高处或低处,他们都能从中
窥见意义”等分析,更能表现出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对自然独特的感知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结合“一场铺地的严霜来临之前,泥土通常是温润的,天气是晴和的,而空气却十分的干冷。上霜的
过程非常微妙,干冷的风像是一根神奇的绣花针或一把刻刀,在潮湿的草叶上,循着叶脉的纹理绣出一朵
朵霜花来”分析,细致地呈现了霜形成的过程;结合“寒冬将尽时,地面上仍零零星星地遗留着一些残雪,
像一帖帖脏兮兮的膏药贴在土地上,赖着不肯走。然而,人们却从草丛里蚯蚓翻出的一坨坨新鲜的泥浆,
便知道春天已经从地下潜行而至了”“地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想必是带着细弱的微温袅袅升腾的,在
它脱离了大地的母体之后,就不得不接受命运的改造了——气体死了,而一个新的生命却呈现在世人面前”
等分析,写出了隐藏在霜背后的天道,与文章着重写的雪背后的天道构成类比。丰富文章内容。
10.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
题干要求,如本题“①③⑨⑰段在原文中都不是独立成段的,有选编者让这四处都独立成段,假设你是该
编者,试结合全文,分点阐述如此处理的理由”,需要结合这四段内容,从结构、语言风格、主题等方面分
析。结合四个句子内容分析,都是以写“雪”为中心,与文章标题“在一朵雪花上轮回”呼应,使文章脉络更清晰。
四个句子,前两句位于文章前部分,第三句位于中间,第四句位于文章结尾部分,用这样四个短小的
语句,使文章结构更紧凑,富有节奏感。
结合“大雪那天下了大雪”“大雪那天下的雪,不是小雪,更不是虚构的雪”分析,前两句写雪;结合
“此时除了雪,世间的一切都显得渺小了”分析,第三句写人在宏大雪境面前的渺小感;结合“它是我的
终结,也是我的开始”分析,第四句由雪的轮回想到人的轮回。四个句子,语言简单,但是含义丰富,单
独成段,逐步呈现,让读者更易把握文章主旨。
11.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标题丰富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探究标题
‘在一朵雪花上的轮回’的丰富意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
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
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
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结合“大雪那天下了大雪”“这是冰心先生说的,也是我祖母说的。我的祖母一生窝在皖东那个浑如一
粒豆子的小山村,她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冰心的老人,与自己说过同样浅显而深刻的话”
等分析,话语的轮回,“大雪那天下了大雪”冰心和我祖母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都说过。
结合“一场又一场的雪,不违时令地飘落大地,就像一位守信践约的故友,它在该来的时候一定会来。
一朵来到世间的雪花,循规蹈矩地走着一条上帝设定的路线,它不走偏锋,也不绕道而行,在周而复始的
生命轮回中,遵循着自然的律法,它自己也成为别人的律法”分析,雪花的轮回。
结合“我没有看到那些已进入冬天的老人的表情上有任何不安与恐惧,相反,他们却个个都保持着豁
达、乐观的情绪,他们谈论死亡就像嗑瓜子一样随意”“在说者的意识里,去年冬天的那场大雪,就是横亘
在于大个子……这话一经说出,在座的老人都沉默不语了”“属于自己生命里那最后的一场大雪,也许还在
某处酝酿着,它肯定会在该出现的时间出现”“它是我的终结,也是我的开始”分析,生活在大地上的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定数,遵循着新老交替的定律。
结合“一路穿越过无数次霜降、小雪、大雪的我”“其实在此之前,他们心中早就有谱了。你别以为乡
村杂乱无章,人也活得懵懵懂懂、毛毛糙糙,但是他们却深谙自然之道,一阵风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一朵
杏花早开或迟开几天,一只鸟窝垒在高处或低处,他们都能从中窥见意义”“人们却从草丛里蚯蚓翻出的一
坨坨新鲜的泥浆,便知道春天已经从地下潜行而至了,并不需要花朵与草芽来证实”等分析,自然之道的
轮回,节气更替,遵循亘古不变的自然之法。
四、【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
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
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
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
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
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
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
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
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
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
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
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
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
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
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
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
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
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
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
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
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
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
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
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
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
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
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
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
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
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
了。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
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
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高,
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
C.文章末尾写到“全跪倒在沙梁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一行人在奔跑呐喊之后的筋疲力尽,“永嚼
的一份干粮”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内心的震撼。
D.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既用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直抒胸臆。
13.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到
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4.文章第三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12.C
13.①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艰辛及其创造的非凡成就;②石油工人壮丽的事业理想、艰苦奋斗的奉
献精神,充满清正之气和豪情壮志;③走进塔里木后所见所闻对作者自我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14.①表现了石油工人的满腔豪情,他们将豪情渗入生活、化为信仰和力量;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赞美
和由衷的敬意;③和下文当今社会“有些人”的形象构成对比,突出了石油工人的英雄本色。
【解析】
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
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选项 C,“暗喻”手法判断错误,应为借喻。暗喻:从表
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
由“是、成了、变为、当作、变成”等词充当。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
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故答案选 C。
1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意并概括文本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文本的理
解进行概括分析,答题的时候要注意立足文本内容。本题题干问的是: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
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收获
的是塔里木自然环境的恶劣,石油工人的艰苦和为国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新一代石油人的奋发向上不怕
吃苦的奉献精神。
14.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段在文本中作用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内容上的作用、情感(主题)上的作
用、结构上的作用等角度进行作答。例如本文第三段,从内容上突出了石油工人生活的朴实和奉献的精神。
从主题上是作者歌颂塔里木石油工人的奉献精神。从结构上本段起到了过度的作用,同时也引出下文的对
比,把石油工人的拼搏和下文的形形色色的负面人物进行对比,因此突出了作者对当今为国付出的石油工
人的赞美之情。
五、【2020·上海高三其他】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看隧道的老表
李新勇
①离开故乡多年,每次探亲,除了想多陪伴年迈父母,我就想去看看我的傻子老表。这一次,有机会
把一年的公休假跟过年的长假绑在一起,终于如愿以偿。
②他的妻子,我的表嫂,一个拥有三百多号员工的土特产进出口公司董事长,说她派车送我去。我说
老表每次往返你这里,是你派车还是他自己乘车。表嫂说以前他自己乘车,现在他自己开车。我说,那我
还是自己乘车去吧,看看他曾经走过什么样的路。
③出了门我想,我这傻子老表果然傻到家了,其他不说,表嫂是个前呼后拥、腰缠万贯的老板,而自
己却是个隧道看守员,单凭这一点都能斩钉截铁认定,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家伙。
④我的傻子老表曾是我的偶像,他脑子好使,读书过目不忘,初中毕业考上铁路中专,一转身就脱离
了农民身份,成为公家人。1980 年代,在面朝黄土背朝天靠老天爷赏饭吃的乡村,这种华丽的转身是具有
模范效应的。
⑤我考上大学那一年,他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乘回来探亲之机,送了我一床毛巾被。那时候,我们
弟兄四个都在读书,家徒四壁。这条毛巾被,是我最值钱的行李。在大学里,白天搭在床沿上,当坐垫,以保持床单被子整洁,晚上当被盖,夏天直接搭到肚子上,冬天盖到被子上。一直用到我沿江东下,定居
江尾海头。这份情谊,我断断忘却不了。
⑥人们开始认为他是傻子,是从他放走窃贼开始的。据说一天晚上,窃贼趁他熟睡之际入室盗窃,被
他捉了个现行,他不但不把那家伙扭送派出所,还问人家遇到了什么难处,拿出钞票给贼人,然后开门送
贼。用村里人的话说,是脑子缺八根筋的人才干得出来的。
⑦后来中专文凭不吃香了,遍地都是大学生,他便从车站被安排到更运的地方做了隧道看守员。他妻
子离职下海,生意越做越大。接常理,他早该成为妻子的帮手。即使什么都不干,窝在家里享清福,也不
至于被人当作傻子。
⑧通过北斗导航,很快查到老表看守的隧道,一千多米长,在横断山的崇山峻岭之中,两头没有站点。
不到两百公里的路程,换了三种交通工具,打听了十多个人。四围大山,面临深谷,谷底平原,四方八面
全是草木和山树,没有人烟。接到我的电话,他站在隧道口迎接找,左手手电筒,右手钢锤,头上有头灯,
牛皮工具包向左斜挎腰间。快三十年不见,他没有发福,仍然清瘦,只是容颜苍老,面皮黑得像擦亮的铁
器。
⑨正是吃饭的点,没有火车经过,他从工具箱里取出一把手电筒递给我,把我往隧道中领。进入隧道
二十多米,黑暗立即把我们湮灭,两只手电和老表额头上的灯,证明还有两个活人存在。在隧道中部有三
个避车洞,中间一个摆上了两张凳子一个暖炉,旁边简易的工具桌上两个保温饭盒,就是我俩的中饭。他
招呼我坐下来,趁着没有火车经过,赶紧吃饭。
⑩我问他一年到头到底在防备什么,又没见他带枪,他说的确不需要枪,但需要钢锤、钢尺、数显扳
手、电子硬度计、红外测距仪等十多种工具,都在挎包里,还需要眼晴。这一条隧道虽不算长,但修建于 1970
年代,当年建筑材质和技术有限,加上处在构造地质上,容易出现裂纹和渗漏。这条铁路很忙,每 20 分钟
一趟火车往返,他每天要巡检三个来回。查看哪里有裂纹、哪里有渗水空鼓,没有列车时敲敲铁轨,临时
停车时敲敲车轮,判断情况,电筒不离手,可以照明,还可以打信号,这活儿一干,快三十年了。
⑪我问他为啥不跟表嫂做生意。他说他曾经停职了一年,两个月在他妻子的公司里吃闲饭,十个月在
医院和家里养“心病”。关键是脑子里全是隧道里的岩壁和铁轨,睡不着,心脏像被人挖走了。妻子懂他,
待他病愈,支持他来上班了。正说着,一列火车驱赶着满隧道强烈得睁不开眼睛的光芒呼啸而过,巨大的
咔嗒声震得耳鼓麻木失灵,疾驰的寒风带着沙粒和灰尘打在脸上,细小的疼痛在脸上像花朵一簇簇绽放。
老表笔直站立在避车洞中,表示隧道内一切平安,示意火车安心通过。
⑫吃了饭,巡检完剩下的隧道,返回到刚才他接我的地方,距隧道口十来米的一块平地上,一间十来
平米的红砖小屋里,办公桌、电话、床铺、简易灶台,一应俱全。我说,换了我,坚特不下来。老表笑笑,“你一年到头写作,换了我,我也坚特不下来。”说罢,我们对着眼前深邃的山谷笑起来。
(有删改)
15.从叙述方式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16.结合第⑧段内容,分析作者是如问塑造老表形象的?
17.第⑪段画线句的语言运用很有表现力,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18.有人认为标题改为“傻子老表”更好,结合全文,从构思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5.第⑥段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了老表开始被人们认为是傻子的原因。询问盗贼遇到什么难处,并且拿出
钞票给盗贼,然后开门送盗贼,说明老表与“村里人”思想不同,是“脑子缺八根筋的人”,所以人们开始
认为他是傻子。作者这样写,不但丰富了人物形象善良的一面,还引出下文老表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看隧道
的记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貌似“傻”实为可贵品质的赞扬。
16.①作者通过描写老表工作任务重、工作环境的偏僻和险恶,从侧面表现老表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品
格。②作者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通过老表迎接“我”时的穿着,以及他的身材、容貌等的描写,正面刻
画老表工作勤勉。
17.①“驱赶”一词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火车”和“光芒”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在隧道
里呼啸而过的情景。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细小的疼痛”比作“花朵”,生动表现出沙粒和灰尘打在脸上,
疼痛扩散的过程。③运用衬托手法,用隧道里火车呼啸而过的险恶环境衬托老表的爱岗敬业。
18.示例一:标题改为“傻子老表”更好。因为在行文构思上,文章先抑后扬,前面一直写老表的“傻”,
文章最后通过“我们对着眼前深邃的山谷笑起来”,说明“我”理解了老表的“傻”。其次,文章采用插叙
的手法,从另一个层面写老表的“傻”。另外,文章主要写了想见老表、在山中寻老表、见到守隧道的老表
三部分内容,三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老表的“傻”展开叙述的。所以“傻子老表”更适合做文章的题目。
示例二:标题改为“傻子老表”不好。首先,文章分为两部分,一是“我”想去看望守隧道的老表,
二是见到了守隧道的老表,这两部分都与“隧道”有关,文章主要通过守隧道工作的艰辛,来讴歌老表的
脚踏实地,在自己平凡岗位上默默做着贡献。其次,这篇文章的老表不是真的“傻”,文章行文结构中的每
一处记述,都是对老表的讴歌,所以,标题改为“傻子老表”不合适。
【解析】
15.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
或必要的解说。插叙结束后,仍回到叙述主线上来。插叙的内容可以是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可以是对某些
情况的诠释说明,还可以是对人物,事件,背景的介绍。插叙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叙述曲折,形成断续变化,使行文错落有致。
第⑥段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了老表开始被人们认为是傻子的原因。老表把盗贼捉了个现行,他不但没
把盗贼扭送派出所,还询问盗贼遇到什么难处,并且拿出钞票给盗贼,然后开门送贼,这些举止说明老表
与“村里人”思想不同,是“脑子缺八根筋的人”,所以人们开始认为他是傻子。作者运用插叙手法,记叙
这件事的原因,是想从不同侧面反映老表的人品,不但丰富了人物形象善良的一面,还引出下文老表三十
年如一日坚守看隧道的记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貌似“傻”实为可贵品质的赞扬。
16.本题考查塑造人物的手法。常见的塑造人物的手法有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其次,通过与他人的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第三,通过环境的烘托。
首先,作者通过描写老表工作任务重、工作环境的偏僻和险恶,从侧面表现老表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的品格。“一千多米长,在横断山的崇山峻岭之中,两头没有站点”说明老表工作任务艰巨;“不到两百公
里的路程,换了三种交通工具,打听了十多个人”说明工作环境偏僻;“四围大山,面临深谷,谷底平原,
四方八面全是草木和山树,没有人烟”说明老表工作的环境险恶。其次,作者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通过
老表迎接“我”时的穿着,以及他的身材、容貌的描写,正面刻画老表工作勤勉。“隧道口迎接找,左手手
电筒,右手钢锤,头上有头灯,牛皮工具包向左斜挎腰间。快三十年不见,他没有发福,仍然清瘦,只是
容颜苍老,面皮黑得像擦亮的铁器”,从外貌描写的角度表现老表工作的勤勉和清苦。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的语言,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第一,修辞手法的角度,
看看句子是否运用修辞手法;第二,从句式的角度鉴赏语言,是长句、短句,还是整句、散句,是变式句
还是常式句等;第三点,可以从语句色彩的角度,是口语还是书面语等。
①“驱赶”一词本来是用于人的,作者却说“一列火车驱赶着满隧道强烈得睁不开眼睛的光芒呼啸而
过”,作者将“驱赶”一词用于火车,使用了比拟手法,赋予“火车”和“光芒”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火车在隧道里呼啸而过的情景。②“细小的疼痛在脸上像花朵一簇簇绽放”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
将“细小的疼痛”比作“花朵”,用花朵的“一簇簇绽放”生动表现出沙粒和灰尘打在脸上,疼痛扩散的过
程。③画线句子用“强烈得睁不开眼睛”“呼啸而过”“巨大的咔嗒声震得耳鼓麻木失灵”“疾驰的寒风带着
沙粒和灰尘打在脸上”等重点介绍了老表工作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写,主要是运用衬托手法,用隧道里
火车呼啸而过时的险恶环境衬托老表的爱岗敬业。
1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本
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
作答本题,考生可以回答标题改为“傻子老表”好,也可以回答这样改不好。题目要求从行文构思的
角度来回答,所以,第一步是寻找这篇文章的线索,线索可以说是以“看望老表”展开的,也可以说是围绕老表的“傻”展开的。另外,在行文构思上,文章使用了先抑后扬和插叙的手法。明确这些之后,考生
可以组织答案。如,我不赞同标题改为“傻子老表”,因为文章前面一直写老表的“傻”,文章最后通过“我
们对着眼前深邃的山谷笑起来”,说明“我”理解了老表的“傻”,这是先抑后扬的手法,使用这个手法的
目的是证明老表“不傻”。其次,文章采用插叙的手法,老表没有把盗贼扭送到派出所,反而询问盗贼的难
处,拿出钞票给盗贼,然后开门送贼,这从另一个层面写老表的“傻”。最后,文章主要写了想见老表、在
山中寻老表、见到守隧道的老表三部分内容,三部分内容里面穿插了老表不窝在家里享清福、老表放走盗
贼、老表的工作环境、老表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等,这些都是围绕老表的“傻”展开叙述的。所以“傻子老
表”更适合做文章的题目。另外,也可以回答标题改为“傻子老表”不好,自圆其说即可。
(二)过关练
一、【2020·山东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流奔腾
简福海
①时间,沧海。
②当我通过“强国直播”实时目睹武汉,目睹穿城而过的长江时,脑中突然蹦出这两个词。
③空荡荡的江面,不见片帆往来,水流纡静无声,一如许多人幽深的孤寂。江面空了,便开阔了,渐
渐延伸出海的形象。停摆的江湾,时间寂静如海,悲伤也漫漶成海。
④此刻的武汉,是一个疼痛的碰触。
⑤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以江汉关钟楼为焦点,随便截取一个时光切片,当是这样的:在阳
光的覆盖下,江汉关钟楼尖耸接天,道路延伸,车流涌动,拐弯处,浩荡的长江接替它们一路奔腾,直向
远处翻卷,隔岸的楼宇高低错落,江中船舶来回穿梭,排宕成天阔水远又繁忙有序的景象。在百年铜钟催
促砥砺的声响中,你能想象,一日又一日,那真切的梦想、开阔的胸襟、热血的担当是怎样在这片土地上
生成、奔突和激荡的。
⑥倘若调个角度,把镜头拉近放大,应有如许画面:无数生龙活虎的身影,踩着第一缕阳光从街角的
某个巷子拐出,为铺着烟尘的梦想奋斗,就着夜色回到温暖的家,默默积攒新一天的力量。密集的门户,
流驶的时光,一路轻尘,几缕炊烟,万家灯火,满城葳蕤。
⑦远景,特写,一切都应当是这副生机勃勃的样子啊。可是,这座城市走到冬春之交的十字路口,突
然就慢下来、静下来、闲下来、冷下来、歇下来了。中断,封闭,破碎,彷徨,泥淖,呐喊,抗争,顿
悟……一些幸福与安宁,跌落在时间的罅隙。
⑧生命脆弱,宛如蛛网,在风暴的漩涡中,难逃死亡的渊薮。有亲人倒下了,有医生倒下了,有基层干部倒下了,有快递小哥倒下了……曾经烟火不熄的生命,顷刻间画上了句号,仿佛狂风骤雨中的一片落
叶。接连的讣告、奔涌的哀思、庄肃的仪式、匆促的祭奠……一切从简,笙箫皆默。
⑨邪恶的病毒犹如幽灵,越长江,过磨山,一路潜行游荡,侵临各地。踪迹过处,阴风森森,暗影重
重。英勇无畏的人们,执戈以待,凛然迎击……
⑩大学同窗毕业十多年,多数还坚守在医疗卫生战线,白衣一袭,谱写性命相托的旋律。此时疫情在
前,他们又变成一只只青耕鸟,奋战在前方后方。冲到一线的姐妹兄弟,穿着防护服,一步一步走向患者,
那是同死神交战的最近距离,每一步都踩在刀尖地雷上。亲历抗击“非典”,见过了惨烈的生离死别,我更
能深切体会灾难、命运、梦魇这些虚幻却又真实的词语,体会到伴随人们的不可抗拒的无常感,总是鬼魅
般四处游荡,伺机抵临制造悬而未决的故事。
⑪当然,我也深知,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是白衣天使的铁甲战衣,深知勇气亦是肉体凡胎的金钟大罩,
它最柔软也最坚固。
⑫光阴烟花四散,忽忽已是中年。悲欣错落,人事消磨,大学同学平日没有过多的联络交流,微信群
素来沉寂萧萧。最近,却沸腾了,关切、提醒、请教、问候、祝福……每一条信息,紧紧牵扯着山迢水远
的目光。网络天涯,给不了彼此拥抱,却构成了最近的依靠。
⑬一段讲述同学故事的视频在群里热传,单从主题看,似乎也没什么新鲜情节,医者仁心仁术,病人
转危为安,无非是职责使命罢了。可稍加浏览,双泪淋然。面对全省首例危重病人,病源不清,机理不明,
没有先例,无特效药……看着包裹严实的他,转身,进玻璃隔门,退远,变小,折入病房,走向体重 300
斤的病人,消失在那个未知的深渊,担忧从心底一寸寸漫上来,漫上来。
⑭那是刀光剑影的生死江湖,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一刻是投入到怎样的血腥与挣扎中,家人又翻炒着怎
样的忐忑与煎熬。幸运的是,最终他与病人共同捧出了生命的日出。隔着屏幕,我知道在南方小城的他,
还要继续扛起天职,冲向下一个病人,除了默默祈祷,无法给他别的解药。
⑮时光的铁铧向前挺进,犁开了春天。我曾写下歌词:苦难是花开的伏笔,冬天总为春天作序。樱花
要开的,但这不是文学的修辞——深深浅浅的春光里,它们总要深深浅浅地绽放。
⑯两年前在武大赏过樱花,成片的花朵在路珈山下的土地上沸腾如浪,滚荡着最后的花期,一蓬比一
蓬繁盛,一朵比一朵娇妍,艳出霞彩,洁出玉质。当一个个病患借助爱的双桨,穿越黑暗的边缘,平安归
来,浴血重生,是不是也会万分珍惜这生命之中来之不易的阳面,就像一株樱花树,春风来了,便摇曳出
满树虹霓,彻底忘却那些雪压霜欺,抑或把其消解成人生的雨露涓滴。
⑰直播镜头中的长江,依然在钟楼边汤汤东去。它不是在表演,清澈、纯良、浩荡、骄傲,那是它本
真的面目,更重要的是,即便风雨天心,千帆过尽,它仍旧知道自己的去向。这仿佛又是一个隐喻——暗含一节关于如何紧握命运,高歌向天,奔腾豪迈人生的精彩故事。
⑱我被此刻的长江启蒙:时光如沧海,有了爱,便有了渡向明天的舟楫;而一个人或一座城的生命,
无论怎样波折,也要流成一条江,勇往直前……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看直播,实时目睹了疫情中的武汉和穿城而过的长江,与直播镜头中展现的过去的武汉截然不
同,让作者悲伤不已。
B.过去的武汉在作者的心中是非常美好的,它繁华有序,富有生机,充满了梦想和活力,具有浓浓的生活
气息。
C.文章将长江和武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写,用长江奔腾不已勇往直前的精神寄寓心中武汉,希望武汉早日
重生。
D.文章通过写同学群里讲述同学故事的视频,赞颂了疫情中的医护人员面对病毒凛然迎击英勇无惧的精神。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疫情前的武汉景象与疫情中的武汉进行了对比,表现出了疫情对武汉的打击。
B.文章情感抒发非常强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了自己对武汉的怀念、悲伤、
期望等复杂心情。
C.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句式上主要以短句为主,尤其是很多地方连用短句,在表达感情上更为有力。
D.文章在结尾部分再次写长江,既照应了题目和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又深化了文章主旨,丰富了文章
意蕴。
3.文章的⑤⑥两段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本文题目“江流奔腾”有着怎样的意蕴?请简要阐明。
【答案】
1.A
2.B
3.从内容上交代了疫情前的武汉景象,从而与上文疫情中的武汉进行了对比,表现出了疫情对武汉的打击。
从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疫情中的武汉,照应下文“远景,特写,一切都应当是这副生机勃勃的
样子”,也为结尾对武汉恢复生机的祝福张本。
4.“江流奔腾”表面上指“长江奔腾不息”。从深层含义考虑:长江精神也是武汉人的精神,他们为了梦想
努力奋斗,为了守护百姓而甘愿牺牲自我,“江流奔腾”也喻指对武汉人精神的赞美;同时文章将长江和武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写,用长江奔腾不已勇往直前的精神寄寓心中武汉,希望武汉早日重生。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
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A 项,“与直播镜头中展现的过去的武汉截然不同,让作者悲伤不已”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如果没有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以江汉关钟楼为焦点,随便截取一个时光切片,当是这样的”可知,这是过去的武
汉在作者的心中形象,而非直播镜头中展现的。故选 A。
2.本题考查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
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 项,“运用叙述、描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述错误。本文是一篇散文性的文章,主要运用了
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没有说明的表达方式。故选 B。
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段落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
方面进行分析。开头段一般是点题、引起下文等;中间段是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段是总结全文,深化中
心等。
文章的⑤⑥两段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的⑤⑥两段在中间位置,从结构上
一般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内容上,结合“在阳光的覆盖下,江汉关钟楼尖耸接天,道路延伸,车
流涌动,拐弯处,浩荡的长江接替它们一路奔腾,直向远处翻卷,隔岸的楼宇高低错落,江中船舶来回穿
梭,排宕成天阔水远又繁忙有序的景象……”,这是从写景的角度表现武汉原本的繁华热闹;“无数生龙活
虎的身影,踩着第一缕阳光从街角的某个巷子拐出,为铺着烟尘的梦想奋斗,就着夜色回到温暖的家,默
默积攒新一天的力量。密集的门户,流驶的时光,一路轻尘,几缕炊烟,万家灯火,满城葳蕤”这是从“人”
的角度写武汉原本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可以看出第⑤⑥段,应该是作者回忆过去的武汉在作者的心中是非
常美好的,它繁华有序,富有生机,充满了梦想和活力,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恰好与上文作者通过“强
国直播”实时目睹了疫情中的武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了疫情对武汉的打击。此段又与结尾武大
樱花等相照应,共同表现作者对武汉的祝福,期待它能早日恢复生机,并表现主题“时光如沧海,有了爱,
便有了渡向明天的舟楫;而一个人或一座城的生命,无论怎样波折,也要流成一条江,勇往直前”。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关于文章题目的意蕴,首先要注意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次在理解题目
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和象征意义。再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
关或文章主旨意义。解答本题,注意从多方面入手:分析表层义,体会深层义,发掘象征义。
本题中的题目“江流奔腾”从表层含义上来看,应该指“长江奔腾不息”;因为文中抓住长江这个特有的景象,表现出了昔日长江的热闹繁华,“拐弯处,浩荡的长江接替它们一路奔腾,直向远处翻卷,隔岸的
楼宇高低错落,江中船舶来回穿梭,排宕成天阔水远又繁忙有序的景象”。再从深层角度考虑,这个题目应
该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长江奔腾不已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着作者心中武汉,是武汉以及武汉人的共同的精
神风貌,比如文中写了普通武汉人“无数生龙活虎的身影,踩着第一缕阳光从街角的某个巷子拐出,为铺
着烟尘的梦想奋斗,就着夜色回到温暖的家,默默积攒新一天的力量”,写了武汉的医务工作者,“面对全
省首例危重病人,病源不清,机理不明,没有先例,无特效药……看着包裹严实的他,转身,进玻璃隔门,
退远,变小,折入病房,走向体重 300 斤的病人,消失在那个未知的深渊”,他们都具有长江英勇无畏、一
往无前的精神。“江流奔腾”更代表着作者对武汉的祝福,作者相信武汉一定会再次获得新的重生。
二、【2020·天津高三其他】阅读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吟唱
①屈原庙脚下集合了一山坡的秋蝉,鬼柳树、杜仲树和柑橘树上都是,仿佛全世界的蝉都团结起来,
在屈原庙下嘶鸣,像骚坛诗人们的吟唱。乐平里①整个被蝉鸣覆盖了,秋天也被蝉鸣包裹。
②我原以为秋天村子里会安安静静,却不料吵声一片。大虫、小虫都吵,白天吵,夜里还吵。打开窗
子,虫鸣涌进来,让人耳鼓齐鸣;关上窗子,村庄似被这些声音抬了起来。我枕着虫鸣睡觉,虫鸣像无数
只手,抚摸着我;又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着我,让我热热乎乎。我似睡非睡,觉得整个村子都梦幻起来。
虫在吟唱,骚坛的诗人们也在吟唱,恍惚中我分不清,这种吟唱究竟是痛苦呢还是快乐。
③实在说,虫鸣千篇一律,只有那些诗人们的吟唱像呼唤,又类似欢庆秋天的丰收。朦胧中一个个吟
唱诗人开始在我的眼前浮现。李国杰,颤颤抖抖,一身朴素,面容枯干,长长的白胡子像鸟儿的羽毛,如
果来一阵风,他会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他的吟唱是天籁,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
光芒。徐正端开始登台了。他也是老态龙钟,现在中气不足,哮喘不断,神韵暗淡,但他的吟唱挺有味道,
只是需间隔、要停顿,把咳咳嗽嗽掺和了进来。李盛良也飘飘渺渺地来了,他不是故去多年了吗?难道他
的魂儿又回归骚坛了?他有一个好看的鼻子,红红的脸庞,他在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像在喷吐一粒粒
饱满的果实。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他就在牛尾巴后面、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地吟唱。卢学俊亮相了,
耳朵大如一只勺子,他写诗不如儿子卢琼,吟唱却是高手,声音洪亮得像村里的大喇叭……
④凌晨三点,我被虫鸣闹醒了。清醒过来后,忧虑却袭上了心头。李国杰九十岁了,他的吟唱不会永
远,会随时中断,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都不能上场了。徐正端离九十也只有一拃长的距离,病魔缠身,
诗会如在庙里举行,他还可以参加,如在村外,他就只有在庙里吟唱了。李盛良已故去多年,吟唱之声还
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他飘荡的魂灵,但已不可复制,吟唱来去无踪。卢学俊已得了肾病,吟唱开始喑哑。
⑤关于吟唱,有人说,哼哼哈哈摇头晃脑的,是远去的古音,毫无诗意;有人说,这是最美的诗歌。⑥骚坛是屈原故里一个古老的诗社,传统就是吟唱。几年的中秋诗会,年轻娃娃们的吟唱并不成功,
各唱各的腔,各吹各的调,有的像山歌,有的像丧事闹夜的调子,也有的像蝉像小虫子,没有起伏,干吼,
韵味都没出来,老一辈精髓的东西没有学到。庙里的守社人、骚坛社长徐正端看着着急,跟我说他要带个
徒弟。培养骚坛传人,我给他推荐了聪明伶俐的明月。立秋那天,我和明月一起到了庙里。房间里暗淡,
我们便把方桌抬到天井里。徐正端掏出本泛黄的书,那是他的宝贝《韵学津梁》,油渍斑斑的,老师传给他
的,他从未示人。他一页页地翻,一页一页地讲,他吟唱一句,明月跟着学一句,整整一天。教明月之前,
他还在不停地咳嗽,喘不上气来,奇怪的是传艺过程却很平静,他只是偶尔咳嗽那么一两下。在教明月一
句一句地吟唱《橘颂》时,突然来了一阵风,庙前所有的树呼啸起来,接着撒下一阵雨。看天上,还有阳
光从云雾中透射出来。那这阵雨是从哪儿来的呢?大概是屈原听到《橘颂》的吟唱之声要魂归故里吧。风
雨过后,师徒俩又接着吟唱。直到天色已晚,看不清字了。他把《韵学津梁》递给了我,吩咐我把这本古
旧的书多印些,在中秋诗会上发给诗友。我心里一热,以为这本书他会送给明月,送给嫡传的弟子,没想
到他考虑得更多。
⑦这天晚上,虫儿的吟唱更加声嘶力竭,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都在喧嚣。这是一支有组织的队
伍,千军万马。
⑧为了将骚坛现状探个究竟,我和骚坛秘书长择日又去探访了卢学俊。有一次遇到卢学俊的儿子卢琼,
他把诗从手机里翻出来,就像从地里翻土豆一样。不是让我看诗,而是让我听诗,那是他父亲的声音,仿
佛从远古传来。我当时就对他说,你写的诗都让你父亲给吟唱出来,以后出诗集,就出吟唱版的。这次卢
琼也在家,对于我们的造访,爷俩儿既吃惊又感动。现在写诗的人不多,吟唱的少之又少,更别说学吟唱
了。现在竟然有人登门听他们吟唱诗歌、交流诗歌。卢学俊祖上都是读书人,也都是教书人,耳濡目染,
他吟唱的根便扎了下来。现在老了,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吟唱不能断根,诗歌要进行到底。卢琼
有良好的文化基因,能把诗歌和吟唱的事业进行下去,我毫不怀疑卢琼已写了很多诗,吟唱也在起步。
⑨从卢学俊家出来,我的心特别爽快。村庄漆黑一片,空中却是满天的星星。乐平里晚上的天空和白
天迥然不同,但虫鸣是一样的。卢学俊家里很弱的吟唱之声隐隐传来。虫子们是要鸣叫的,骚坛的诗人也
要吟唱,这是天性。
(取材于周凌云的同名散文)
(注释)①乐平里:位于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
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
5.下列对作品中相关知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骚坛”之名源自屈原的《离骚》,“骚”常与《诗经》中的“风”并举。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浪漫主义精神;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B.“嫡传”的“嫡”表正统,《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贾母嫡亲的孙女。
C.“秋蝉”又叫寒蝉、暮蝉,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用意象,常常给人以凄切、悲凉的感受。
D.“吟唱”即吟咏歌唱,“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须用“兮”表示停顿和节奏变化。
6.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7.第③段对几位骚坛诗人吟唱的描写颇有表现力,请赏析划线语句。
8.第⑦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
5.C
6.①先是忧虑(“忧虑袭上了心头”),吟唱是那么美好,而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已高,或已故去,作
者为传承问题担忧。②再是感动(“我心里一热”),听到徐正端嘱咐把他师传的宝贝《韵学津梁》印给更
多人,作者被他的责任感和胸怀打动了。③最后是高兴(“我的心特别爽快”),看到卢琼有热情和能力继
承吟唱事业,作者感到吟唱也是人之天性,传承大有希望。
7.①比喻,作者把李国杰的吟唱比喻为天籁,把吟唱带给人的美好感受形容为“能找到太阳的光芒”。②拟人
(夸张)的手法强调他的吟唱“能让河流苏醒”,形象地写出吟唱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③对比,作者极写
李国杰的吟唱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这与前面四字短语形容李国杰的老态龙钟形成对比,突出了吟唱的巨
大魅力。
8.特点:声音大(声嘶力竭)、范围广(到处都是)、声势壮(有组织,千军万马)。
用意:与骚坛的寂寥现状形成对比,表达了发展、壮大吟唱队伍的期盼之情。
【解析】
5.此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
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一些避讳的说法、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
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
含义作答。
A 项,“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浪漫主义精神;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错误。“风”代表现实主义,“骚”代表浪漫主义。B 项,“林黛玉就是贾母嫡亲的孙女”,表述错误。林黛玉
是贾母唯一的女儿贾敏的女儿,她是贾母的外孙女,不是贾母嫡亲的孙女 D 项,须用“兮”表示停顿和节
奏变化,表述错误。“吟”不需要用“兮”表停顿和节奏变化;屈原的作品常用“兮”表达情感和表现节奏。故选 C。
6.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理解并把握心理变化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题干提示,返回原文筛选出相
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情节等特点。
通过阅读文章可知,在文章第四段,“凌晨三点,我被虫鸣闹醒了。清醒过来后,忧虑却袭上了心头”,为
何“忧虑”?结合下文“李国杰九十岁了,他的吟唱不会永远,会随时中断,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都不
能上场了。徐正端离九十也只有一拃长的距离,病魔缠身,诗会如在庙里举行,他还可以参加,如在村外,
他就只有在庙里吟唱了。李盛良已故去多年,吟唱之声还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他飘荡的魂灵,但已不可
复制,吟唱来去无踪。卢学俊已得了肾病,吟唱开始喑哑”可知,作者因为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已高,
或已故去,为传承问题担忧。第六段,结合“他把《韵学津梁》递给了我,吩咐我把这本古旧的书多印些,
在中秋诗会上发给诗友。我心里一热,以为这本书他会送给明月,送给嫡传的弟子,没想到他考虑得更多”,
说明作者被他的责任感和胸怀打动;直到文章第九段,“从卢学俊家出来,我的心特别爽快。村庄漆黑一片,
空中却是满天的星星。乐平里晚上的天空和白天迥然不同,但虫鸣是一样的”,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是高兴
的,因为从卢琼身上,作者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老一辈的传承后继有人。
7.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考虑修辞手法,点明术语,分析运用及效果;也
可以从用词、句式角度分析,比如动词、叠音词等运用的巧妙,或者多用整句、多用短句、长短结合等。
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出好处。
“他的吟唱是天籁,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光芒”,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把李国杰的吟唱比喻为天籁,表现他的吟唱多么动听,给人美好的享受;“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
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光芒”,同时还采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吟唱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此
外,这段文字前后还形成了对比,作者极写李国杰的吟唱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这与前面四字短语:“颤
颤抖抖,一身朴素,面容枯干”形容李国杰的老态龙钟形成对比,一个容貌枯干的老人,竟然能吟唱出如
此动人的诗歌,甚至让人对他生出敬意,这就突出了吟唱的巨大魅力。
8.本题考查鉴赏物象的特点以及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第⑦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然后根据第七段文
字进行分析。分析物象特点要抓住表现特点的词语或句子,概括时尽量用文中词语;探究作者用意要结合
上下文及主旨来理解。
“这天晚上,虫儿的吟唱更加声嘶力竭”,表明虫鸣声音大;“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都在喧嚣”,
表现了范围广;“这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千军万马”,表现出声势壮的特点。分析用意要返回原文看作者
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段内容。结合上文可知,中秋诗会上年轻娃娃唱的不成样子,吟唱后继乏人;而徐正端收明月为徒并认真教导,且准备将宝贝《韵学津梁》引发给中秋诗友,作者感觉到了他的用心良苦。在
这样的背景下描写虫吟的声音大、范围广、声势壮,明显是与骚坛的寂寥现状形成对比,同时更表达了发
展、壮大吟唱队伍的期盼之情。
三、【2020·浙江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春色
朱强
我是在春天结束的时候来到人间的。当我经历过漫长的夏天、秋天和冬天,才真正有机会与春天接触。
我觉得这样挺好。经历过夏天秋天冬天的我,对于事物的变化已经更加从容,我会打开眼睛,目不转
睛地看着门槛上的白色阳光。因为长期的准备工作,我生命中接触到的第一缕春风,第一片落花,第一声
春雷,第一抹春色都是完整的,在漫长的轮回之后,藏着这样一个季节,似乎一切也没有白等。
春光年复一年,在经历了人生第 29 个春天的时候,我终于从沉醉的春风中醒来。发现所有美好的背后,
其实都隐藏着一种看不见的残酷,很多东西就在这明媚中丢失了。新的获得,又把那些空白填补起来,让
我依然有理由在热闹的人间说啊,唱啊,闹啊,写下心中的各种想法。
其实,在我的那个大家庭中,我的那些长辈们对于事物的描述向来是朴实的。比如,他们从来不会用
大而无当的口吻说“春天来了”这样的话,他们只会说,“起南风了”或者“天暖了”。特别是我的爷爷,
他会从那间昏暗的屋子里走到远处高峻或空旷的地方,然后穿上被熨得笔挺的中山装到我的大姑姑家、小
姑姑家还有我们家来住上一段时间。我爸爸刮胡子也由原来的三天一刮变成一天一刮。他们似乎都被一种
无形的东西影响着,变得多言、多动,爱整洁也爱热闹。他们开始主动和陌生人搭讪,说一些不着边际的
话,然后又把家里箱子底下的东西翻出来,搬到太阳底下晒。太阳也从铅灰色的云堆里钻出来,开始还有
些腼腆,然后火球越烧越红,天底下都是明媚的阳光了。
我家房间的地板和所有家具都因为南风的原因而回潮了,我妈就用拧干的拖把在房间里来回劳作。窗
子和门都打开了,浩浩荡荡的南风像撒野的孩子从这扇门来,又从另一处看不见的地方跑了。南风的味道
是黏稠的,水蒸气将封存在各种物件中的气息带出来,樟木箱,彩电,被褥中的棉絮以及铁锁中的气息被
南风带出来,于是人的鼻子就不够用了。春天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大家跟在春天的后面,手忙脚乱,
累得气喘吁吁,但心里面都是美滋滋的,像美媳妇娶进门了。
关于春天的细节,我是说不完的。在我看来,桃红柳绿的背后,其实是另一种更加广大的人间春色。
我们都居住在这春色中,然后期待或幻想着什么。在柴米油盐中接受生老病死。当自然的春天与人间的喜
怒哀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当暖风、细雨、飞花和琐碎的日常紧紧相连,你就发现,其实春天中的那些看
似最中心的部分,其实都是配角。都是为那些人、那些事服务的。杨柳绿了,别人院墙里的藤萝开了,你在房间里读书码字,闻到松软的气味,它们使人感到欢喜或惆怅,使人产生各种私人化的情绪,春天在人
的心中所造成的影响反过来又直接影响着春天的形象。我想,每座城市的春天都是不一样的,处在生命中
不同年龄不同思想层面的春天也是不一样的。那些遥远的有关于春天的记忆总是会在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
被唤醒。我不知道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春天才能成熟,是不是经历的春天越多,他就越不容易长大。
现在,透过透明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某栋烂尾楼已经封顶,玉兰与海棠的花瓣落了一地,鹧鸪鸟正好
在枝条叫着;阳光与楼房的阴影在马路中间形成黑白相间的条纹,早春的阳光是嫩黄色的,像刚刚长出的新
芽。午餐饱饱地吃过一碗汤粉,出门就觉得热了,顺便把扎在皮带下的白色衬衫拉出来。一边走,一边抓
着有些微痒的头皮。眼前一阵黑,写字楼大厅里阴森森的,有一股潮湿的、好似苔藓的味道涌入鼻腔与肺
腑。这是另一种春光,它和存在于我的那个大家庭中的春光截然不同。我打量着春天的城市。楼房修长,
道路宽阔,每一栋楼都拥有光亮的玻璃或金属外壳。里面装着白云、太阳和月光,偶尔也有飞机与飞鸟的
影子从里面经过。但是春天大多数是在地上的,蚯蚓、蝼蚁,不知名的昆虫,还有从冬眠中醒来的蛇。可
是,城市的地面大多被水泥、柏油硬化了。地上并没有春天,春天只有仰望才能获得,你看那些生长在天
空的枝条,每一根枝条都丰盈圆润,里面丰沛的汁液像一条条春天的河流。雨下了一夜,你在枕上听雨,
雨纺了一夜纱,早上出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区里的空气好像细嫩的肌肤施了粉,耳朵里、鼻子里、眼
睛里都是鸟声。那鸟声在去年春、前年春听过,明年春、后年春你又将听见。我想,只要地球的转动不止,
宇宙的火焰不息,春天总会来的,南风与春鸟总会来的。
时间就像一条奔腾的长河,它的两端到底在哪里呢,谁也无法回答。我们都各自处在自己的那一段河
流中,看待人生与万物。一个人,从一个个春天中经过,他从亲人的关爱与呵护中走到另一个喧嚣的世界
里,当他把自己的腰杆直起,臂膀张开,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会发现,其实每一个春天都是不一样的。
那些往事在他的背后投下长长的影子,那些影子和春天的大树在春阳中所投下的影子几乎没有区别。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9.文章第三段写到“我终于从沉醉的春风中醒来”,有何作用?
10.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1.散文构思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请联系全文说说这一构思的体现。(★)
12.请综合全文理解文章结尾“其实每一个春天都是不一样的”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答案】
9.①内容上,作者过去沉醉于春风中,现在终于醒来,发现了明媚中的丢失以及用新的获得去填补空白;②结
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关于人间春天的许多想法。
10.①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枝条丰润、春雨连绵、风轻气爽的景象,表达生命孕育、成长的美好;②运用联想、想象(或移就)手法,写出鸟声不仅充满整个空间,还在时间中延绵不绝的意蕴;③语言
优美、新奇,富有诗情画意(或画面感与诗意美)。
11.①“形散”的体现:开头先写“我终于从沉醉的春风中醒来”,引发对人间春天的思考;文章主体部分
多方(多角度)描绘人间春天的种种景象以及作者所思所感;结尾由春天联想到时间长河,表达了作者对
人生和万物的思考。②“神不散”的体现:全文紧扣“人间春天”行文,条理清晰,主旨明确。
12.①人们在不同地方(家庭或城市)经历的每个春光都是不一样的;②人们都各自处在自己的那一段时间
河流中,处在生命中不同年龄、不同思想层面的春天也是不一样的。③当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看待人生
与万物各有个性,即使是对同一时空的春天,看法也因人而异,也是不一样的。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句子的作用,首先定位
到原文相应的段落,然后结合前后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从结构、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分析其作用。
在结构方面,第三段“我终于从沉醉的春风中醒来”一句, 一方面,承接上文对春光年复一年,作者
度过了自己生命中的 29 个春天的描述,另一方面,引出下文关于人间春天的许多想法。
在内容方面,作者在春风中沉醉了 29 年,终于醒来,“发现所有美好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种看不
见的残酷,很多东西就在这明媚中丢失了”,这一“醒来”,作者叙说了自己的很多关于“人间春色”的感
想,构成文章的主要内容。
10.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赏析其
语言风格,语言特色;其次,要抓关键词,从词语运用方面进行赏析;然后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
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
用各不相同;最后,从对结构、内容、主旨、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来赏析。
品读画波浪线的句子,其语言优美、新奇,富有诗情画意,这是其语言风格;“里面丰沛的汁液像一
条条春天的河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枝条丰润的特点;“雨纺了一夜纱”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绘出了春雨连绵的特点;“耳朵里、鼻子里、眼睛里都是鸟声”运用了联想和移
觉手法,写出鸟声不仅充满整个空间的特点。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文体,然后要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
文体特征,答题时结合题干要求,具体作答。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文体特征的理解和
把握。
文章先写“我终于从沉醉的春风中醒来”,引发对人间春天的思考;而主体部分多角度描绘人间春天的
种种景象以及作者所思所感;结尾由春天联想到时间长河,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万物的思考,内容多而散。但是,所有内容都紧扣“人间春天”行文,条理清晰,主旨明确,看似散漫而实际上有一根主线串联,故
“形散神不散”。
1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题干要求,“综合全文”内容进行理解,不可将句子孤立起来自由阐发,所
得出的答案在原文中要能够找到依据。
综合全文来看,作者写到了在大家庭中对春天的印象,也写到了在钢筋水泥铸造的城市里对春天的印
象,可以发现,人们在不同地方经历的每个春光都是不一样的;29 岁之前的作者沉醉在春风中,29 岁之后
的作者,突然明白了很多道理,可见,人们都各自处在自己的那一段时间河流中,处在生命中不同年龄、
不同思想层面的春天也是不一样的;最后一段说到,“时间就像一条奔腾的长河,它的两端到底在哪里呢,
谁也无法回答。我们都各自处在自己的那一段河流中,看待人生与万物”,当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看待人
生与万物各有个性,即使是对同一时空的春天,看法也因人而异,也是不一样的。
四、【2020·北京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父亲的画像
父亲今年 93 岁,身体很好,除了耳背一点,视力、记忆力、反应的敏锐程度,都不弱于中年人。在
我参军离家前近二十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有几分可怕。其实他轻易不打人,不骂人,也很
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人,在我背后悄悄
说:“你爹来了!”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大一会儿才能缓过劲儿来。不仅是我怕,
我的哥哥姐姐也怕,我的堂姑、堂叔们也都怕。姑姑说他们年轻时在一起说笑,听到我父亲远远地咳嗽一
声,一个个立即屏气息声,等我父亲走了才能慢慢活泼起来。
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显露过舐犊之情。记得我 13 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一时找不到大人,
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他肩上,当我们
摇摇晃晃的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
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在私塾里受到的教育,确定了
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子侄们读书。我
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他曾给我在湖南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
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在那个年代,父亲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但由此也可见出他对我
失学的焦虑。
1973 年 8 月 20 日,我到县棉花加工厂去当合同工,每天挣一元三角五分,一半交给生产队,一半
归自己所有。父亲从没问过我每天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后来,我从棉花加工厂当了兵,当兵后又提了干,成了作家,几十年一转眼过去,父亲也从来没问过我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每次我给他钱,
他都不要,即便勉强收下,他也一分不花,等到过年时,又分发给孙子孙女和我朋友的孩子们。
父亲解放前就跟共产党的征粮队去征集粮食,解放初期也曾在区里帮忙干过财会工作。因他有文化,
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从人民公社成立之初就担任大队会计,一直到 80 年代中期。按说大队会计是不需下
地干活儿的,但父亲一直坚持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记账算账。1982 年暑假我回家探亲,听到广播喇叭播放
父亲的模范事迹,说父亲当了近三十年会计,没记错一笔账,没贪污一分钱,被同行们誉为“万笔清”。
也就是在那个暑假里,我接到了战友的信,告诉我提干命令已下来的消息。当时我大哥也回来探亲,
我把信给他看了,他高兴地把信递给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
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去了。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
全村的大事,父亲表现得那样冷静,那样克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亲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他不放过一切机
会的提醒我:一定要谦虚、谨慎,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对人要宽厚,要记别人的恩,不记别人的仇。现在
想来这些几近唠叨的提醒,对我的做人、写作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早就主张拆掉的“莫言故居”成了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 一商人也想
借此做文章。父亲说,如果硬去拆掉,也不通情达理,但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父亲拿出钱来,对房子进
行了维修。今年夏天,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当然,我知道父亲内心深处更
希望来一场暴风骤雨,将这几间旧房子夷为平地,然后种上庄稼或是植上树木。但既然这所谓的“旧居”,
真的能给乡亲们带来一些好处,那就姑且让它立在那儿吧。
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当有
人慷慨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获奖后,父亲对我说的最深
刻的一句话是:“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我把这句话当成后
半生的座右铭。
拉拉杂杂的写了这么多,还未写到父亲的画像。为我父亲造像者何人?当代画坛巨擘江东范曾也。范
先生说很敬佩我父亲的为人,要为他画张像。范先生如椽巨笔,会为一个农民造像?当然我绝没怀疑范先
生的真诚,但也没太往心里去。没想到今年 4 月 30 日,范先生竟亲手把画像交给了我父亲。
真是满堂生辉啊!这是我父亲吗?这是我父亲的画像。只见画像上的父亲,头戴一顶有几分调皮的棒
球小帽,右手抚案,左手持一本线装书,正在聚精会神的观看。父亲读书入神时,嘴是嘟着的,那神情十
分逼真。真是寥寥数笔,形神兼备啊!父亲看着自己的画像,脸上漾开幸福的笑意。
当天晚上我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名酒,并向父亲炫耀着这酒的珍贵。父亲抿了一口杯中酒,摇摇头说,也尝不出特别的好来。父亲讲起支援淮海战役时,他推着 300 斤小米,跟着小车队,在冰雪泥泞中跋涉了
八天,到达临沂粮站卸下粮食后,去路边的小饭馆里买了二两散酒,在柜台边上站着喝下去,然后走到街
上,感到脚下像踩着云彩一样。父亲说:“这辈子我再也没喝过那样的好酒。”
(取材于莫言《父亲的画像》)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儿时曾经对父亲感到莫名的畏惧,但有时也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关爱。
B.父亲得知“我”提干后什么也没说,照常下地干活,表明他还有更高的期望。
C.在“我”获奖之后,故居成为了热点,能为乡亲们带来好处,对此父亲很骄傲。
D.“我”对范曾先生给父亲画像不以为意,因为父亲的形象与名家手笔不匹配。
14.下列各组词语中,与父亲的形象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勤劳本分 认真踏实 B.儒雅博学 风趣幽默
C.淡泊名利 顾全大局 D.严谨正直 清廉质朴
15.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16.文中提到,作者获奖后父亲对他说:“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
头。”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对此你是否赞同?结合现实生活, 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答案】
13.A
14.B
15.①最后一段写父子对饮,父亲谈及对两种酒的不同感受和评价,生动地表现出父亲以勤劳本分、艰苦
奋斗、为革命做贡献为荣的人生追求。
②这一细节是对父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结,堪称父亲精神的画像,呼应了前文通过回忆往事勾勒父
亲的形象、写范曾为父亲所作画像的内容,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父亲的画像”。
③这段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深化了主旨,作为文章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体现了巧
妙的构思。
16.这句话包含了淡泊名利,认真做事,低调做人的人生态度。我赞成这种处世为人的态度。谦虚使人进
步,骄傲使人落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范冰冰没有做到淡泊名利以致演艺路上遭遇了坎坷,陈道明做了
了低调,才换来影视路上常青树不老松的赞誉。
【解析】
1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应该熟悉文本,然后对照选项逐一分析,看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是否准确,看段落大意、主旨情感是否有曲解,找出有出入的问题点,即可确定选项,不
好判断可以借助排除法。
B 项,“表明他还有更高的期望”错误,父亲是淡泊名利的。C 项,“对此父亲很骄傲”错误,原文中内
容是“父亲说,如果硬去拆掉,也不通情达理,但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父亲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维
修。今年夏天,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当然,我知道父亲内心深处更希望来
一场暴风骤雨,将这几间旧房子夷为平地,然后种上庄稼或是植上树木。但既然这所谓的‘旧居’,真的能
给乡亲们带来一些好处,那就姑且让它立在那儿吧”,可见父亲是不认可人们对待旧居的态度的,自然没有
觉得骄傲。D 项,“因为父亲的形象与名家手笔不匹配”,原因错误,“范先生如椽巨笔,会为一个农民造像?”
不相信名家会给父亲画像;“真是寥寥数笔,形神兼备啊!父亲看着自己的画像,脸上漾开幸福的笑意”
很认可画像的水平。故选 A。
14.本题考查对形象的分析能力。赏析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技巧: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
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语、动作、神态、细节等。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
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
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
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
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
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
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
物的性格特征。
A 项,“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去
了”“因他有文化,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从人民公社成立之初就担任大队会计,一直到 80 年代中期。按说
大队会计是不需下地干活儿的,但父亲一直坚持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记账算账。1982 年暑假我回家探亲,
听到广播喇叭播放父亲的模范事迹,说父亲当了近三十年会计,没记错一笔账,没贪污一分钱,被同行们
誉为‘万笔清’”,可见勤劳本分、认真踏实。
B 项,“真是满堂生辉啊!这是我父亲吗?这是我父亲的画像。只见画像上的父亲,头戴一顶有几分调
皮的棒球小帽,右手抚案,左手持一本线装书,正在聚精会神的观看。父亲读书入神时,嘴是嘟着的,那
神情十分逼真。真是寥寥数笔,形神兼备啊!父亲看着自己的画像,脸上漾开幸福的笑意”,并不能表现出
“儒雅博学”“风趣幽默”。错误。C 项,“他轻钱财,重名誉”对待莫言获得诺奖时的态度可见淡泊名利,对待“旧居”可见顾全大局。
D 项,“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亲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他不放过
一切机会的提醒我:一定要谦虚、谨慎,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对人要宽厚,要记别人的恩,不记别人的仇。
现在想来这些几近唠叨的提醒,对我的做人、写作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
家文化的基础上的,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在私塾里受到的教育,确定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
重名誉。父亲表现得那样冷静,那样克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可见严谨正直、清廉质朴。故选 B。
15.本题考查对段落的赏析能力。段落作用。答题方法为:首先概括相关段落的大意,其次明确和上下文、
题目、主旨的关系,然后说出情感作用,最后点明语言修辞效果。
题干为: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首先找到答题区间:最后一段“当天晚上我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名酒,并向父亲炫耀着这酒的珍贵。
父亲抿了一口杯中酒,摇摇头说,也尝不出特别的好来。父亲讲起支援淮海战役时,他推着 300 斤小米,
跟着小车队,在冰雪泥泞中跋涉了八天,到达临沂粮站卸下粮食后,去路边的小饭馆里买了二两散酒,在
柜台边上站着喝下去,然后走到街上,感到脚下像踩着云彩一样。父亲说:‘这辈子我再也没喝过那样的
好酒。’”
然后总结段意:①最后一段写父子对饮,父亲谈及对两种酒的不同感受和评价,生动地表现出父亲以
勤劳本分、艰苦奋斗、为革命做贡献为荣的朴实人生。
其次明确结构上的作用:②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父亲的言语行动举止,来表现父亲对待人生观和价
值观的总结,精神品质方面深深影响了作者,呼应了前文通过回忆往事勾勒父亲的形象、写范曾为父亲所
作画像的内容。
最后写清表达效果,即对情感、主旨的作用:③这段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深化了主旨——
对父亲正直为人踏实认真谨慎做事谨慎的礼赞,作为文章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启发读者思考,构思巧妙,
行文巧妙,富有感染力、启迪性。
16.本题考查探究语句意蕴的能力。要紧扣主旨,仔细斟酌,要探究的句子,往往同时是情感的集结句或含
有哲理的语句,这类句子,往往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要想正确理解这类
句子的含意,必须要对文章的主旨有比较深刻、透彻和全面的了解。题干为:文中提到,作者获奖后父亲
对他说:“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态
度?对此你是否赞同?结合现实生活, 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逐问回答。第一问“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看待名
利,宠辱不惊,淳朴低调做人。第二问“对此你是否赞同?”答案为“赞同”。第三问“结合现实生活, 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联系自身或者生活实际,谈对待名利物欲的态度。此题如写议论文一样应该注意摆事
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列举一些典型新颖的人物或者事件,说服力会更强。
五、【2018·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田间话絮
和 谷
①雨水时令过后,渭河北原却下了一场透彻的大雪,洋洋洒洒,让人尝到了乍暖还寒的味道。归时雪
满故园路,两道曲曲弯弯的车辙在引我回到老家。这么盈尺厚的雪,别说在春初,就是在数九寒冬也是罕
见的。尽管是姗姗来迟了的春雪,也足以使庄稼人开心,丰年有了指望。
②雪霁之后,屋檐上的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
泥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半晌工夫,朝南的
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
③在坡路的拐弯处,我碰见了碎爷。他扛了一把锃亮的锄头,说是去地里转悠。我和碎爷一起走过守
护着老宅的古槐旁,远远就看见五叔弓着腰在油菜地里忙活。油菜是去年秋后种的,不畏严寒,从越冬到
入春一直是绿油油的,稍遇暖风即绽芯抽薹子。待到山原上的水桃花、杏花、杜梨花露出粉白的眉眼,油
菜地便金黄璀璨,招蜂引蝶,点亮寂寥了一个冬天的穷乡僻壤。
④碎爷在油菜地边荷锄而立,与五叔搭讪着,探节数时,量晴校雨,其舒坦的话语是雪霁晴朗的自然
氛围所赋予的。五叔拿一把小铲,在茁壮的油菜丛中挖荠菜和茵陈芽子,说是咬春尝鲜,也可用来喂鸡的。
在老家,牛马骡驴业已绝迹,猪狗羊鸡也很少有人养。知道五叔抽烟——恐怕也是村上最后一位抽旱烟的
老汉了——我敬上一支烟给五叔,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⑤五叔就地畔坐下,与碎爷拉话,我成了一个插不上言的旁听者。他们说,大油菜籽比小油菜籽产量
高,但不香,味儿不正。买的混合油在热油锅里不见增量,好的纯菜籽油会膨胀变多。我发现油菜地里栽
了不起眼的一排排小花椒苗,青色的,刺儿尖锐。五叔说,种的油菜是自己吃的,不算经济账,人家一亩
花椒能收入几千元,干椒湿椒有人上门来收购,种麦也就三五百元,不值钱。花椒中的大红袍收益好,但
没有难伺候的老品种狗椒吃起来香。记得几十年前,全村仅有沟畔上的一树狗椒,别说椒籽,就连椒叶子
也被捋光了。谁家油锅里放入几粒花椒,满村人都闻到了香味儿。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
抑或变种了?是谁给老花椒起的名字,为啥叫了个“狗椒”?
⑥我问,这些年麦子普遍增产,啥原因?碎爷说,机械化耕种,土壤深翻了,底肥化肥跟得上,合理
密植,种子也改良了。早先牲畜犁地浅,粪土效力低,籽种近亲繁殖,当然产量少,吃不饱肚子。碎爷用
脚蹭着路边密匝匝的野燕麦苗,说这东西自生自灭,却从来没有断种。⑦若算计经济账,种麦子的收益一年也顶不了一个月进城打工的收入,庄稼人是念及对土地和粮食的
与生俱来的情感,才不忍心撂荒生存的根本。而流转规模化经营、生态观光、美丽乡村的前景,近在咫尺,
亦艰难繁复。
⑧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融,毕竟,春分之后就是清明了。碎爷和
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不住。
(选自 2017 年 3 月 15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7.文章以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为线索,请分析其作用。(★)
18.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2)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
19.分析第二段中划线句的表达特色。
20.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
【答案】
17.作用:串联全文;呈现农村的生活状态;表达农民对于农村生活的真实见解;便于作者抒发情感,表
达观点。
18.(1)五叔的严肃表情和话语表现了他对自己原来生活方式的偏爱。
(2)通过对人的味觉和花椒退化的疑问,表达了对过去狗椒品质的赞美肯定和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
思和批判。
19.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运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使用叠词、拟声词,语言表达富有韵味;生动形
象地描绘出雪霁后乡野的景象。
20.残雪消融:时节变化的必然性;碎爷和五叔的感慨:暗含农村变化的必然趋势和农民对新生活的期待;
同时表达了对发展中经济效益为先行为的隐忧和对过往生活的留恋。
【解析】
17.本题题目是“文章以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为线索,请分析其作用”,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线索作
用能力。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等。本文线
索: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线索主要作用是贯穿全文。文章通过“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的谈话,
表现了农村生活状态、农作物的变化以及以碎爷和五叔为代表的农民对农村生活变化的见解,表达了老一
辈农民对原来生活方式的偏爱,对过去农作物农产品比如小油菜籽、狗椒等品质的赞美肯定和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思和批判。表达了农村变化的必然趋势的无奈和对过往生活的留恋。所以文章以“我”和
碎爷、五叔的田间谈话串联全文;呈现农村的生活状态;表达农民对于农村生活的真实见解。
18.本题主要考查人物情感心理分析能力。答题时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不如本题,(1)
根据句子中“板着脸”“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等词,可以推知此句表达了五叔对自己原来生活方式
的偏爱。(2)“是……还是”的选择关系,这个选择关系的复句,表达了碎爷和五叔对过去狗椒品质的赞美
肯定和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思和批判。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先指出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
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本题,画
线句子“屋檐上的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泞了乡
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
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写景角度
上运用了远近结合和视听结合。“屋檐上……”是近景,“朝南的向阳山……”是远景;“屋檐上的冰凌”
“晶莹透亮的水珠”“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朝南的向阳
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为视觉,“冰凌在滴答”“滋滋地融化”“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
为听觉;“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运用了夸张手法,“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
为乌有”运用了比喻修辞,“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运用了拟人手法;还有叠词拟声词,比
如“滋滋”“喳喳”。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霁后乡野的景象。
20.本题题目是“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是考查学生探究能力。此类题,既要结合文本拟人分析,
也要拓展延伸。探究文章结尾一段意蕴,要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具体分析。分析的方向为文章标题、主旨、
情感、精神等。本文的尾段前半部分“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融,毕竟,
春分之后就是清明了”,说明因为时节的变化必然性——“春分之后就是清明”,残雪消融也是必然的。后
半部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不住”,“山挡不住云,树挡不
住风,节气不饶人”表面是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人挡不住季节的变化,其实是说时代在发展,农
村的变化是必然趋势,任何也也阻挡不了。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留恋和对发展趋势的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