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分层练习)(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 19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练) (一)热身练 一、【2020·浙江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船上岸 阿占 一条二十年的老木头船,用凶恶的风浪做了文身,满布的杀伐之气,就像那些久经沙场的武王。现在, 它被搁置在早春的岸滩上,正午时分,若靠近船身,能听见喑哑低闷的声音从深处传来——榫卯彻底相离, 绝响四起,生命里最后的动静。咔吧一声!榫卯相扣,这是新船才有的资格。老船恰恰相反,响起来的, 是散了架的声音。 渡海的老船,当年渡的是苦难,渡的是艰险,能够从这些个中间抽身而过的,怕也只有仁慈了。老船 身上的每一块木头都有灵性,早就成了雷电的一部分,成了风暴的一部分。老船曾经对主人说过,如果有 一天老了干不动了,要将它留在大海上,随风浪漂泊,逐渐解体。或者在某个瞬间凭借风浪与礁石的夹击 而粉碎,转眼沉入海底——这些都可以让老船拥有从出生到死亡一直属于大海的荣耀感。死于大海,老船 相信还会有来世。至不济,也要拥有滩涂一隅,对死亡保持觉知,潮汐涨落,时间显示出不动声色的力量, 生命之光与死亡阴影重新融合,流沙如软金覆盖了所有的秘密。 主人肖老大没有背叛老船。在渔村,老船不能用了,拆卸变卖是一种约定俗成,十个有九个船老大都 会这么做,除了肖老大。他知道老船不想这样死。相会过千军万马,最后落得变卖残骸,这样的过程比结 果更疼痛。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丢失未来,而在于没有了过去。唯肖老大与老船惺惺相惜。 不过是一条渡海的破船,留着干什么?人们不解地问。包括肖老大的儿子。 回想起海上的苍茫日夜,一切背景都简化了都退后了,只剩下孤独的海平线。肖老大和老船始终没有 发现岸,他们固守着心中的石头,彼此默契。来了好潮水几天几夜不能睡觉,要趁着潮水浪峰抢鱼。在风 口浪尖,他们一起扯着嗓子吼起来。肖老大到死都不会忘记有一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早晨出海还是漫天的 胭脂彩霞,到了中午头儿海就怒了,眨眼工夫,灌满铁铅的云层越来越厚,沉沉地碾压而过。肖老大从没 见过这么逼仄的天空,他感觉快要憋死了。忽然,冰雹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最小的如鸡蛋,大的竟好比 半块砖头。那浪啊,扯天扯地。一个浪峰过来,船被抛了出去;再一个浪峰过来,船又被接住了。渔伙计 们不是吐出了苦胆就是吓破了胆,根本无从下手,只听任上天安排。 一个又一个的浪峰之后,肖老大惊奇地发现船竟然没翻,自己还活着。这个时候,岸上的女人们早已 哭声一片。冰雹把庄稼地都打烂了,那树叶一样的木头船还能在吗?哭上一阵,又憋了回去,女人们齐齐 地跑到码头上等着,死死地望向轰隆翻卷的大海,彼此只说宽慰的话。肖老大与老船相依为命,彼此的悲喜是连同着生死沉浮一起完成的。二十年前,肖老大正值壮年,那个吉日,他兴兴头头地购置了渔网渔具, 在新船上贴满了对联——大桅上贴“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上贴“二将军日行千里”,三桅上贴“三将军 舵后生风”,四桅上贴“四将军前部先锋”,五桅上贴“五将军五路财神”,船舱内贴“船舱满载”“积玉堆 金”,大网上贴“开网大吉”,船头上贴“船头无浪多招宝”,船尾上贴“船后生风广进财”……终于,一切 停当了,放炮仗,请财神,做羹饭,下水——二十年前的老船是个披挂齐整的新晋武王啊。 船通常需要三年两修。过去的二十年里,肖老大都是按照这个频率把船交给石老二,就像肖老大的爹 把船交给石老二的爹,一样。从祖上开始,石家就是半岛地区有名的船匠人,凭借一把斧头、一把刨子、 一把锯子、一个凿子、一些麻丝、一点油灰,石家在不同的渔村里施展着匠心和苦心。修船是一种缘分, 更是一种悟性——整个木头船都是手工打造的,修补只能依靠手工推进,一寸是一寸,一厘是一厘,想快 也快不起来,即便五六米长的小船,缝缝补补也要七八天功夫。以前这门手艺不传外姓人,师傅门下颇为 拥挤,后来木船被铁壳大船替代,再加上修船又累又枯燥,很多人转行不干了,年轻人更看不上这份出力 差事,修船匠就跟海里的鱼一样,越来越少了。 老船最后一次修整是两年前的事情。这船到年岁了,石老二说。我也到年岁了,肖老大说,春秋天三 五海里跑跑,捞点小鱼虾,就消停了。后来又说到了各自的儿子。肖老大的搞养殖,石老二的开渔家宴, 他们不会打鱼也不会修船,钱倒没少赚。 茶水浓酽才能解暑,茶锈如铁,就像岁月的坚硬。肖老大给石老二递了烟,笑眯眯地说下去——那些 年船把肖老大带到了不为人知的所在。海怪,大鱼,他都见了。大鱼的脊背是黑乎乎的,拱形,就像退潮 时露出的岛子。有月亮没有风的晚上,船把肖老大带到海中央,大鱼就会来报信,告诉他在哪里撒网能满 载而归。鱼嘴一张一合,脆生生的声响能在水面上走很远。肖老大就仰天长笑,那笑声甚至能把月亮击落。 夏天之后,肖老大与石老二再无后会。又过了一个夏天,肖老大与老船一起上岸,渔网渔具都撒在房 顶上,老船则风化于天地自然之间,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也许用不了多久,人们会说,看那老船, 像被狼吃剩的牛或马的骨架,也像被人和猫吃过的鱼的骨架。到那个时候,肖老大必定更老了,每逢涨大 潮的日子,他都要孑孓而行于岸滩,去看望老船。海风啸叫起来,浪的堆叠如雪,他们一起组成了举世的 废墟。 (《解放日报》2019 年 4 月 25 日,有删改) 1.概括老船上岸的原因。 2.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 3.从老船的视角评价肖老大。 4.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末“举世的废墟”的理解。【答案】 1.(1)船到年岁了。(2)肖老大到年岁了。(3)鱼越来越少了。(4)年轻一代已经不愿继承老一代的职业。 2.(1)从修辞角度看:比喻、夸张、拟人手法。“大鱼的脊背”像“退潮时露出的岛子”,用比喻手法写出 了当年船带肖老大看到了海中神奇的景象。用夸张手法写肖老大的笑声,表现他的勇敢和自信。用拟人手 法写船带肖老大到“不为人知的地方”,到“海中央”,写出了船和肖老大之间心灵相通。用拟人手法写“报 信”,写出了肖老大是捕鱼行家。(2)从句式角度看:长短句交错,“海怪,大鱼,他都见了”等短句与前 后的长句结合,使行文富有节奏。(3)从表达方式看: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鱼嘴一张一合”“肖老大就 仰天长笑”等写出了船夫海上捕鱼时的特殊经历。(4)从语言特征看:“笑眯眯”“黑乎乎”“脆生生”等 叠词的使用增强了文章节奏感。 3.(1)肖老大,你是讲信用重情的人。我老了,不能用了,你没有像别人一样把我拆卸变卖。你是最懂我 的人,你让我到死都拥有过去。二十年前,你把我披挂整齐并坚持三年两修,从未停止,直到我们都老去。 现在,你还不忘时时来看我。(2)肖老大,你是坚强勇敢的人。生死沉浮,历经苦难艰险,在海上几天几 夜不睡觉,在冰雹中幸存下来,你从来不曾放弃退缩。 4.(1)肖老大年老了,不能出海,船也年久失修,风化于天地自然间,已无法下海,两者都成了“废墟”。 (2)肖老大与老船相依为命,悲喜与共,一起生死沉浮,一直拥有从出生到死亡属于大海的荣耀感, 他们一起构成了“举世的废墟”。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感知文章 内容,明确答案涉及的语段内容,勾画出关键语句;最后分类整理,概括答案。 本题要求概括老船上岸的原因,原因一般分直接与间接原因,概括时要保证准确而且全面。结合原文 语句“这船到年岁了,石老二说”“我也到年岁了,肖老大说,春秋天三五海里跑跑,捞点小鱼虾,就消停 了”“后来又说到了各自的儿子。肖老大的搞养殖,石老二的开渔家宴,他们不会打鱼也不会修船,钱倒没 少赚”“年轻人更看不上这份出力差事,修船匠就跟海里的鱼一样,越来越少了”。结合以上内容从船、人、 鱼、职业承继四个角度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并理解句子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用词、句 式、情感等角度,分析并明确句子的表达特点,从而确定赏析点;最后结合内容,认真揣摩作者情感,分 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文中画横线语句是写肖老大讲述这些年来与老船的经历,有所见、所闻、所感。从表达方式上来看, 侧重描写,“鱼嘴一张一合”“肖老大就仰天长笑”等典型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真实的展现了海上捕鱼的情景感受。从修辞手法来看,“大鱼的脊背是黑乎乎的,拱形,就像退潮时露出的岛子”使用比喻,形 象地写出肖老大看见的神奇的景象;“那些年船把肖老大带到了不为人知的所在”“船把肖老大带到海中央, 大鱼就会来报信,告诉他在哪里撒网能满载而归”运用拟人,写出了船与人心灵相通;“肖老大就仰天长 笑,那笑声甚至能把月亮击落”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气势与自信。从句式特点和用词上看,长短 句交错,及“笑眯眯”“黑乎乎”“脆生生”等叠词的使用,都使描述生动、活泼,读来节奏明快。 3.本题考查赏析、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解答此题, 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要求梳理出主要事件;然后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时从人物身 份、职业,正侧面描写,以及作者倾向等角度入手,准确全面的评价人物形象特点;最后选择准确的词语, 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首先,审题时注意题干提示信息:对象“肖老大”,答题角度“从老船的视角”评价。然后,结合文章 标题“老船上岸”及整体内容可知,文章内容写老船为什么上岸(上岸前),上岸后怎样。上岸前,老船与 肖老大共同经历二十年的海上捕鱼经历,见证了二十年来肖老大意气风发的时候。结合语句“来了好潮水 几天几夜不能睡觉,要趁着潮水浪峰抢鱼。在风口浪尖,他们一起扯着嗓子吼起来”“冰雹噼里啪啦地砸了 下来,最小的如鸡蛋,大的竟好比半块砖头。那浪啊,扯天扯地。一个浪峰过来,船被抛了出去;再一个 浪峰过来,船又被接住了……一个又一个的浪峰之后,肖老大惊奇地发现船竟然没翻,自己还活着”分析, 肖老大是勇敢坚强的人。上岸后,主人肖老大没有背叛老船,结合语句“在渔村,老船不能用了,拆卸变 卖是一种约定俗成,十个有九个船老大都会这么做,除了肖老大。他知道老船不想这样死”“到那个时候, 肖老大必定更老了,每逢涨大潮的日子,他都要孑孓而行于岸滩,去看望老船”“船通常需要三年两修。过 去的二十年里,肖老大都是按照这个频率把船交给石老二”分析,肖老大是重情重信的人。最后,结合以 上分析,注意用第二人称评价肖老大形象特点。 4.本题考查理解关键短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短语的表层意义,然后回归原句,结合语境 揣摩短语的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包括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 格,及本身的丰富意蕴等)。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词语,分析结构,分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手法, 分析表达意图等。 首先,从短语结构来看,“举世的废墟”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废墟”,本指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 成的荒凉的地方;“举世”是定语,起修饰作用,指整个世间、全世界。然后,回归原文语境分析其含义。 结合文中原句“海风啸叫起来,浪的堆叠如雪,他们一起组成了举世的废墟”可知,“举世的废墟”是“他 们”组成的,“他们”指因衰老不能出海的肖老大和风浪侵蚀下废弃的老船。再结合原文语句“死亡最可怕 的地方不在于丢失未来,而在于没有了过去。唯肖老大与老船惺惺相惜”“肖老大与老船相依为命,彼此的悲喜是连同着生死沉浮一起完成的”“又过了一个夏天,肖老大与老船一起上岸”分析,“举世的”是突出 肖老大与老船生死相知、相惜的情感。 二、【2019·黑龙江省高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洒在边疆的阳光 林清玄 ⑴五点五十分华航飞往旧金山的七四七,眼看着就要起飞了。 ⑵我从出境大厅出来,开着车,踩紧油门,正好看见那架七四七以美丽的姿势起飞,我顺着柏油大道 飞弛;起先和七四七并行着,才一转眼的时间,飞机已经越过我的头顶,飞向了天的远方。 ⑶这是难得的好天,是远行的好日子,阳光普照着大地,一直亮到看不见的远处。飞机势必要破云而 过,我不知道在天的那边,是不是也有阳光,我只知道有阳光的地方一定有分离的悲伤和重逢的笑语,我 相信,你一定会为你到的地方带来阳光。 ⑷忽然忆起我们第一次见面,是我参加一个征文比赛得到首奖,他们邀你来颁奖,第二天你就打电话 来邀稿,使我受宠若惊。那也就是我为什么愿意放弃别的选择,来追随你的原因。人说世有伯乐,而后有 千里马,我虽不敢说能千里弛骋,但我相信只要有了伯乐,千里虽不能至,也不远矣! ⑸我对写作能有坚强的信念,愿意不辞劳苦,苦心熬炼自己,几乎全是受到你的启发。那时最感动我 的一件事,是你为了鼓励我从事报导文学的工作,在你的抽屉里永远为我准备了两万元,你说:“只要你 什么时候要出发,就动用这一笔钱随时出发。”而且那一笔钱不时地填满,那时确曾成为我随时出发的最 大动力。你有时先预支稿费给我,说:“你写来以后再扣除吧!” ⑹这是两件小事,但能这样鼓励新人的编辑,恐怕再也不可得见了。后来当我知道你出身贫穷,读书 的时候经常举债度日,后来还能那样重义轻财,更令我敬佩。这种胸襟是杜甫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 ⑺因此,虽然多年来的时迁事移,使我们的处境都完全改变了,但是,我总觉得自己是你最初的子弟, 是你一手把我培植起来的。这样的恩义,又岂是友情两字可以了得?你的广交天下,心怀四海,像我这样 的子弟更不在少数。在你的手中,重创了副刊的生机,推展了文学的广度,再塑乡土的形象,提高了文化 艺术的层次,这些论者早有定评。只是深知的朋友才知道你的另一面,这一面是你豪气干云地唱黄河的歌, 是你谈起父亲在西北拓荒时的雄心万丈,是你饮尽烈酒还怀思着乡土故国,是你遭受挫折而不对理想丧失 信心,是你永远关怀着那些隐在角落里的人,是你对朋友只有付出而不期待他们的回报。 ⑻最重要的是,你是堂堂正正的人,从来行事坦荡磊落,没有不可告人之事。 ⑼十几年前,我初读到你写的诗和介绍艺术的文章,我就觉得你若不做呼风唤雨的编辑人,也会是个优秀的作家,或是真诚的学者。有时长夜思及,不免为你这方面的长才没有延展而感到遗憾,但是想到你 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也就释然了。 ⑽听到你要去外国进修,我的内心最是欣喜。也许只有这一条路,才能令你摆脱十年俗务,从你最年 轻的那一段出发。那种感觉就如同我们离开人群,走到一个风景特秀的地方,盛景可期,你可以纵情地写 你的诗,放声地唱你的歌,而没有形象和成就的顾虑了。我相信,一个人如果登上了高峰,却不能沉潜山 谷,他很快就会老化,也就再也不能攀登更高的山。这也就是我等待你归来创造更大天地的信念,我仍愿 像十年来那样追随你。 ⑾故国此去,再也不能像以前满座高朋的热闹,再也不能像以前天马行空的豪情,但是在这个纷扰的 世界上,能有片刻的安静,能回视自己来路上的掌声,能独自面对自己心灵的时刻是多么的可贵呀!我们 会怀念着你,到你登机的那一刻,我才体会到王维“遍插茉萸少一人”的诗意。 ⑿我总是相信,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世多少凄凉,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边疆。 ⒀乡愁总是在远方,想念也总在离开以后,我们曾并肩走过,对酒歌过,我们是同槽系过马的,如今 你天涯卸鞍壮士磨剑,我却还在江南里独自放马,这样想时,你的处境就令我欣羡。 ⒁我的台北到了,你的威斯康辛也快到了,浮天沧海远,万里眼中明,我煮酒,等着你回来赋诗。 ⒂我们先干了手中的这杯酒。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七日 (文章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看似平常地娓娓道来,但抓住了看飞机起飞的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作者心中的怅惘 之情在字里行间流出。 B.记忆中的两件小事儿,虽只三言两语交代,但伯乐相马的类比、寥寥几句的语言、杜诗的引用却形象地 写出了心中真挚的情怀。 C.作者在第十段说“从你最年轻的那一段出发”,是说一个人离开人群,到风景秀丽的地方去,身体、心 态都会恢复年轻状态。 D.文末作者引用前人诗句“浮天沧海远”“万里眼中明”,非常含蓄恰切地表明离别之思与对“你”的殷 殷祝愿,与开头呼应。 6.文中两处划线句子都写到“阳光”,结合文本,说说两处“阳光”的作用。 7.文章同时使用“我”、“你”、“我们”三种人称,举例分析这样写对表情达意的好处。(★) 【答案】5.C 6.(1)第一处“阳光”在内容上主要指友人给所到之地带去正能量,结构上为下文写友人对我的知遇之恩 做铺垫;(2)第二处“阳光”在内容上主要指友人积极面对生活的豪情、坦然面对心灵的洒脱,结构上总 结上文对友人品性的叙述;(3)两处“阳光”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整,运用比喻,生动恰切。 7.(1)用“我”以自述、独白的口吻,能更直接地表达我对挚友的情感。如第 5 段“那时最感动我的一件 事”,比较直接地表达了我的感激之情;(2)用“你”以面对面交流的口吻,更强烈地表达对友人的情感。 如第 7 段“这一面是你豪气干云地唱黄河的歌,是你谈起父亲在西北拓荒时的雄心万丈……”对友人的赞 美溢于言表。(3)用“我们”则强调了二人感情的深厚。如第 15 段“我们先干了手中的这杯酒”,二人的 深厚情谊不言自明。 【解析】 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 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C 项, “是说一个人离开人群,到风景秀丽的地方去,身体、心态都会恢复年轻状态”错误,原文第十段,“那种 感觉就如同我们离开人群,走到一个风景特秀的地方,盛景可期,你可以纵情地写你的诗,放声地唱你的 歌,而没有形象和成就的顾虑了”,感觉一样,但是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故选 C。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具体物象作用的能力。文本中的物象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思考:①情节结构上主 要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加紧凑;②内容:对内容的充实 作用;③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 化主旨的作用。此外,物象还可以揭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或景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本题第一处, 第三段“我相信,你一定会为你到的地方带来阳光”,此处阳光指积极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友人就是这 样的如同阳光一样,能够带来正能量的人。第二处,第十二段,“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边疆”, “阳光”一词内涵深刻,突出一种温暖的情怀,给人以精神的震撼,即使外部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 不变的是友人的面对生活的态度。两处阳光贯穿全文,传递作者内心的一种悸动感,极其鲜明的突出对好 友离去的不舍。 7.本题考查鉴赏文章人称作用的能力。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叙述人称的表达作用与效果:(1)第一人 称:一般优点是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不足是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的空间狭小。(2) 第二人称:一般优点是便于交流 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不足是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 诉对象。(3)第三人称:一般优点是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本题,根据文本,“人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我虽不敢说能千里弛骋,但我相信只要有了伯乐,千里虽不能至,也 不远矣”“像我这样的子弟更不在少数”,突出“你”懂得鼓励青年作家,能够慧眼识才,更直接地表达我 对挚友的情感。根据文本,“他们邀你来颁奖,第二天你就打电话来邀稿,使我受宠若惊。那也就是我为什 么愿意放弃别的选择,来追随你的原因”“在你的抽屉里永远为我准备了两万元”“你是堂堂正正的人,从 来行事坦荡磊落,没有不可告人之事”可知,第二人称的运用,能够充分地抒发作者的情感,使得离别的 深情更加细腻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也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显得更加自然亲切。根据文本,“我们先 干了手中的这杯酒”,用“我们”则强调了二人感情的深厚。据此整理概括。 三、【2020·四川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平视的草垛 刘星元 我无法平视那些草垛。在深秋,甚至比深秋更为深邃的季节,它们三三两两的割据一方,如一个村子 中不同姓氏的家族分布一般,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它们像伟岸的兵勇一样拱卫着人间的部落, 拱卫着人们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 其实这是必然的——在人间的秩序里,人们凭借自己的血液和姓氏分庭立户,散布于村庄的不同方位, 作为人类的附属之物,那些草垛必然跟随着人的安居乐业而落地生根,又必然跟随着人的腾转挪移而改变 自己占据的那一片土地。人走到哪里,它们就会跟随到 哪里。 无数个深秋,我们心存敬畏,驾着丰收的马车,驾着载着粮食和柴禾的马车,小心翼翼地从已经分娩 的土地上穿过,并且告诉自己,决不让任何一束柴草留在风中。那些满载柴草的马车又高又大,每一辆都 是一座向着村庄缓缓移动的山丘,山丘之上,最高的那一束柴草在夜空中往往篡夺着神的权威。这样说绝 对没错—唯当此时,它就是神,是我们全部的丰收和幸福。在神的庇护之下行走,我们何其丰盈富足,用 尽力气的我们都带着甜蜜的疲惫,顺从地低下了头。而这些堆在马车上的柴禾,转移到村庄周围,就是我 们称之为草垛需要仰视的山峦。 我总是朦朦胧胧看到那些以从草垛里抱来的柴禾为脚的炊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行走。 我没敢顺着炊烟往下看,因为我知道,炊烟之下,就是我的母亲。她和任意一位家乡的母亲一样,面对生 活,她从来都是低着头,不看高处。 那么,炊烟之上是什么呢? 我想起多年前的深秋,我们——我和姐姐躺在草垛之上望向天空的情景。在我们看来,草垛那么高, 高过了村庄里的任意一间屋子,高过了卧在远处的任意一座山,高过了我们能攀爬的任意一种高。可是和 高处的天空相比,它依然不够高,甚至不能用不够高来表述,只能说低,甚至更低。那时候,我们手握着五颜六色的糖纸,隔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颜色的糖纸看天,我的糖纸是什么颜色的, 天空就是什么颜色的。多富有呀—我的口袋里就躲藏着那么多五颜六色 的天空,那些云朵就是一大块一大 块的五颜六色的棉花糖,它们勾起了我们心里的甜,那些甜像温润的牛奶一样铺满了我们的整个童年。无 数个黄昏,我们就是以这样一种最接近天空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展览着我们自己的天空。那时候的天空才 叫天空,那时候的云朵才叫云朵。它们的美和好,让我多少年都念念不忘。 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我觉得和草垛相比,需要借助高高的草垛才能抵达幸福的我们,何其低矮呀。 是的,在人世,我们何其渺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些草,活了死,死了活,生生死死,不绝不 灭。那些以草为骨,以草做肉的草垛,高了低,低了高,高低之间,赓续有道。而我们却不过是一粒尘埃, 起了伏,伏了起,起伏不定,身不由己。 幸好我们还有草垛相依为命。或者说,幸好还有草垛为我们续命。在村庄,只要还有一座草垛高高耸 立,就能燃起我们心中的火焰,就能支撑起我们,托举起我们。 我们常说,草民。是啊,草民,草野之民,如草之民。我们的祖先何其智慧啊,他们老早就已洞察出 我们与草木之间不同寻常的联系。他们把草和民连在一起,一起生,一起死,一起摇曳,一起繁衍。最重 要的是,我们还要与草一起卑微。愿意和草一起卑微,我想,祖先们一定不是自轻自贱,而是对每一棵草 都心存感激和敬畏,他们甚至或许觉得,与草木为伍都是一种高攀,草在民上,敬重草木至少也该是在敬 重自身。草木为柴,草种为粮,一棵草就是我们活着的依据。 我真的无法平视那些草垛。我心里的草越来越少,心里的火也越来越少。心外的火却已开始燃起来, 此起彼伏,遮天蔽日。田野之上,再也没有人愿意驾着马车送那些大批大批的禾木回到村庄,以草垛的形 态继续活着。它们被机器推到庄稼地边的废沟里,一把火后,燃成一团灰,那些灰,甚至都不能与土地混 在一起,它们与天地各据一方,渭泾分明。我真的无法平视那些草垛,即便我想去平视甚至仰视,也无法 再从口袋里抽出那些五颜六色的天空了。天空一任空着,天空之下,草垛全无;天空一任空着,天空之上, 再无炊烟行走。 没有草垛拱卫着的村庄多么孤单。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家乡以后大概都不会再有萁豆相煎的景象了。那些被煮熟、煮透的粮 食,它们已经和自己的秸秆骨肉分离得太久了,而且还会更久下去。然而,这骨肉分离的景象又该称之为 什么剧呢? (摘编自《散文》2018 年第 3 期)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开篇将“草垛”喻成乡村的“家族”兵勇”,它们拱卫着人们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与乡民生活密切相关。 B.“她从来都是低着头,不看高处”是因为母亲们勤恳劳作,为了家人的生活奔忙,对生活没有期冀与幻 想。 C.本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草垛”为载体记述生活点滴事件,语言质朴却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 D.文章结尾引诗句抒情,意蕴丰富,含义精警。尾句以问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耐人寻味。 9.结合全文说明“草垛”的含义。 10.请简要赏析文章划线的句子。(★) 【答案】 8.B 9.①为乡民提供粮食和柴火,是乡民生活的保障;②“草垛”代表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象征着质朴的多 村生活;③承载着我童年美好的记忆,寄托着我对草垛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10.①对比,将人与草垛进行对比,显出人生命的弱小,从而凸显人们对草垛的依赖,寄托作者对草垛的 感恩之情。②比喻。把人喻为“尘埃”,生动形象的写出人在自然界面前的卑微与渺小。③以短句为主,语 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间以长句,句式长短错落,富有变化。④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寄寓了作者 对草垛赓续有道的赞叹与敬畏之情,对人身不由己感到无奈。 【解析】 8.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 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 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 判断是否恰当。 B 项,错在“对生活没有期冀与幻想”。母亲不是没有对生活的期冀与幻想,只是生活的负重让她们为 了家人惯于低头劳作,少有时间抬头憧憬未来。故选 B。 9.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考的是结合全文说明“草垛”的含义。分析时, 首先要读懂全文,然后分析“草垛”的表层义,它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这就要 求考生先答出“草垛”在文中的表层义,还要结合文本的主旨,答出其深层义,即:象征义、主旨、情感 等方面的含意。“它们像伟岸的兵勇一样拱卫着人间的部落,拱卫着人们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那些以 从草垛里抱来的柴禾为脚的炊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行走”“草木为柴,草种为粮,一棵草就 是我们活着的依据。”“幸好我们还有草垛相依为命。或者说,幸好还有草垛为我们续命。在村庄,只要还 有一座草垛高高耸立,就能燃起我们心中的火焰,就能支撑起我们,托举起我们。”由此可见“草垛”为乡民提供粮食和柴火,是乡民生活的保障。“我们——我和姐姐躺在草垛之上望向天空的情景。……”“那时 候,我们手握着五颜六色的糖纸,隔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颜色的糖纸看天,我的糖纸是什么颜色的,天空就 是什么颜色的。”由此可见“草垛”承载着我童年美好的记忆,象征着质朴的乡村生活。“无数个深秋,我 们心存敬畏,驾着丰收的马车,驾着载着粮食和柴禾的马车,小心翼翼地从已经分娩的土地上穿过,并且 告诉自己,决不让任何一束柴草留在风中。”由此可见“草垛”还代表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寄托着作者对 草垛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10.本题考查的是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时,首先要分析句子是否使用某种修辞手法,如果 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就从手法着手来赏析句子。回答时,先准确判定使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段解释 这种修辞手法的体现,并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效果。另外,赏析句子时,还要从句式特点、字里行间蕴含 作者某种感情等角度赏析句子。分析效果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具体的效果。如此题中, “那些以草为骨,以草做肉的草垛,高了低,低了高,高低之间,赓续有道”和“我们却不过是一粒尘埃, 起了伏,伏了起,起伏不定,身不由己”,将人与草垛进行对比,显出人生命的弱小,从而凸显人们对草垛 的依赖,寄托作者对草垛的感恩之情,也寄寓了作者对草垛“赓续有道的”赞叹与敬畏和对人身不由己的 无奈。“我们却不过是一粒尘埃”运用比喻,把人比喻为“尘埃”,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的卑微与渺小。“活了 死,死了活,生生死死,不绝不灭”,“高了低,低了高,高低之间,赓续有道”,“起了伏,伏了起,起伏 不定,身不由己”运用短句,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间以“而我们却不过是一粒尘埃”这样的长句,句 式长短错落,富有变化。 四、【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杨家大院 周亚鹰 廿八都古镇,浔里街,缓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便见杨家大院,门楼的气派超 出了我们的意 料。 跨过门槛,走进院中,院子里却出奇地阴暗,我们定了好一会神,才看清院子的布局。 院落中央有一 约三十平方的天井,天井四面各有一厅堂,形成四合院格局,屋檐上雨水全部 落入天井,达成四水归一肥 水不流外人田之寓意。大院角落停着一辆几欲绝迹的手推独轮车,看车架的破损和陈旧程度,该有些年头 了。房主杨展三老人说,百十年前,有一推独轮车的 江西广丰人在廿八都做生意亏了本,欠了杨家不少钱, 承诺回乡后筹钱还债,一年后广丰人 的儿子推着独轮车来到廿八都找到杨家,说其父临终前交代:“有钱 还债,没钱就拿独轮车 抵债。”这独轮车在杨家一放就是上百年,成了杨家教育子孙后代的活教材。 甘八都地处深山,少受战乱,镇上古建筑大多保存完好。杨家先祖清嘉庆年间移民到此,兴建了这座院落,当时规模还大得多。先祖经商出身,但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原则,希望后世子孙位列朝班, 光宗耀祖。单看各处木雕,都有寓意的。门顶窗的花纹似石击冰裂,看上去有寒肤冷骨之意,是教育后人 要发奋读书,要经得住十年寒窗苦以搏取功名。四合院 八根柱子上的“牛腿”都雕刻着人物图案,雕的是“君 子八爱”:孔子爱人才,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东坡爱砚台,欧阳修爱牡丹,王冕爱荷花,李太白爱 酒,林和靖爱白鹤。以教 育后人切勿玩物丧志,而要以八君子为榜样,培养高雅的志趣。老人如数家珍, 一口气介绍 完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的君子八爱图雕,又兴致勃勃地展示了立柱门衣上“松鼠偷葡萄”的 连环镂空雕刻,厢房上寓意“多子长寿保平安”和“四平八稳大团圆”的窗雕,并对书房、厢房、跑马楼、 后花园甚至柱础等一一作了介绍。我们对杨家大院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以 我对古镇老宅的理解和认知, 我确定这杨家大院 300 年风雨中必定有不少耐人寻味的故事。 果然,在我们刨根式的追问下,杨老先生 断断续续地道出大院的百年沧桑。 杨家的祖上是大宋“杨家将”杨继业的后裔,其中一支迁至浙江江山市廿八都镇。杨家 在廿八都一度 成为望族,老人的父亲,抗战期间曾做过国民党云南抗日飞虎队航空总站站长,母亲则是中共地下党员。 因这段经历,解放后他们颇受了一些委屈,文革期间更甚。我们在 老人的卧室看到一张十分陈旧的照片, 男主人潇洒俊朗,女主人美丽端庄,杨老说那就是他 的父母亲。这么一段极富传奇色彩且带着深刻的时代 烙印和政治记忆的往事,杨老却讲述得 如此平静自若,如此波澜不惊,他似乎在复述一件跟自己丝毫无关 的事。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我幡然醒悟﹣﹣作为这段往事的亲历者,老人和这古老的杨家大院一起,跟这 段历史已经有 机相融了。当然这平静只属于他,我却心意难平。 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他现在不缺钱用,四个子女中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北 京中关村开公 司,最小的女儿也在厦门工作。他现在就是寂寞,因此,他将杨家大院开放供人参观,门票虽定五元,但 给与不给全在客人,最好是有客入住,那样他也就有了伴了。没 有客人的时候,老杨就对着正厅一张有着 上百年历史的香案发呆,就伫立在天井中仰望着牛 腿上的木雕出神,要么就在卧屋里侍弄自己苦心收藏的 一大堆“宝贝”。说到宝贝,老人的 眼睛就发亮,他爱好收藏,什么清代的明朝的宋代的甚至唐朝的魏晋 三国的,什么陶碗、瓷 盆、铜器、夜壶、古币、清代的消防水枪、百年前的借据、发黄的官府布告等,数 量之多年 月之久叫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当然这些藏品多是大院保留的。注目这些丰富的藏品,我的 眼 前慢慢地升腾起一幅人声沸于天井、小童嬉于堂前、欢呼响于厢房、宾客揖于中堂、茶香 漫于案前的祥和 的画面。 走出杨家大院,天已擦黑,夜色初起,山风轻袭。待回首,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 梦。 (节选自《非鱼居随笔》有删改)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家保留广丰人的独轮车做活教材,意在教育子孙,做生意可能有亏有赚,但做人做事千 万不可失了 信用。 B.作者听了老人叙述父母的遭遇,虽是与自己毫不相干,但作者仍心意难平,为那段充满硝烟和波折的往 事感慨不已。 C.大院的窗花门雕,寄予了先祖对子孙读书出仕光宗耀祖的厚望,但后代因选择了做生意,愧对先祖,纷 纷离开大院。 D.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守护的不仅是一处院落,还有上一代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祖祖辈辈留传下来 的传统。 12.结合全文,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 1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和语言特色。 【答案】 11.C 12.①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② 写出杨家大院现在的衰败、幽寂和冷落孤独,仿佛被遗弃在人们的生活 之外,原先的热闹、繁华和强盛如同梦幻已经不复返。③突出了作者的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13.① 文章以游踪为序,写了大院的总体布局、摆放的物品、各处木雕和人文生活,行文自由,充分体现 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② 文章开头写走进杨家大院,结尾写走出大院,首尾呼应,层次清晰。③语言简 洁,典雅,平易。首尾多用短句,“廿八都古镇,浔里街”“夜色初起,山风轻袭” 等句子简洁,中间段落 多用长句,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解析】 1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 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 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 项,“但后代因选择了做生意,愧对先祖,纷纷离开大院”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文章在第三段指出“先 祖经商出身,但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原则,希望后世子孙位列朝班,光宗耀祖。单看各处木雕, 都有寓意的。门顶窗的花纹似石击冰裂,看上去有寒肤冷骨之意,是教育后人要发奋读书,要经得住十年 寒窗苦以搏取功名”,第五段指出儿女在外地做生意,但并没有说是因“选择生意,愧对先祖”,选项属于 妄加猜测,错误。故选 C 项。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看题干有无明确鉴赏的角度,看所给句子处于文章的什么位置,看所给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看所给句子的陈述对 象是谁,如本题“结合全文,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题 干没有指出鉴赏的角度,此时一般先从修辞入手,且该句处于文末,鉴赏的时候要与主旨相连。本题中, 考生作答时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虑,找出关键词,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本 句的主语是“杨家大院”,这本是物,而作者却以“幽幽地立在那里”进行描摹,这是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像一个遗落的梦”是比喻修辞。“幽幽地”“遗落的”两个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杨家大院的幽寂、冷 落和孤独,如同被遗弃了一般。这就与它之前的热闹、繁华形成对比,就像“一个遗落的梦”,表达了作者 对杨家大院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考生按照这样的思路思考作答即可。 1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主要表 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和语言特 色”,这是针对行文构思和语言特色设题。考生作答时先要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 的顺序构思全文的。然后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用哪些 技巧来突出中心或吸引读者的。从表现文章主旨的效果入手分析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本文“形散 神不散”,作者以游踪为顺序构思全文,开头写走进杨家大院,结尾写走出大院,中间写了在杨家大院中的 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杨家大院所呈现出了的传统精神、传统文明的欣赏与折服,以及对杨家 大院如今落寞的深深感触。分析散文语言特色,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情感、手法等角度去 鉴赏,本文语言简洁, 典雅,平易,如“廿八都古镇,浔里街,缓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便见杨 家大院”“跨过门槛,走进院中”“夜色初起,山风轻袭”等,“四合院八根柱子上的“牛腿”都雕刻着人物 图案,雕的是“君子八爱””“孔子爱人才,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东坡爱砚台,欧阳修爱牡丹,王冕 爱荷花,李太白爱酒,林和靖爱白鹤”,中间段落多用长句,长短结合,使得 文章形式灵活自然,富有变化, 避免单调。 五、【2020·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 喀左看水 车承金 ①喀左缺水。这个地处辽西的塞外小县,境内没有江,没有湖,远离大海,十年九旱,严重缺水。也 许正因为缺水,流经的大凌河和榆河里的那一点点水,在当地人眼里如金子般金贵。当地人以其勤劳、智 慧的品质和诗意、浪漫的情怀,为这两条河流注入生机和活力,展现出一幅“山水相依,天人合一”的人 间诗画。 ②龙源湖,一听名字,眼前就是一片浩淼澄碧的景象。叫湖,其实不是湖,是大凌河与榆河之水的交汇处。坦荡豪放走来的大凌河与一路蜿蜒多姿的榆河在此牵手、合为一体后,向东奔流而去。由此她被确 定为大凌河干流之源。一道三百多米长的橡胶坝在两河的交汇的地方那么轻轻的一卧,就有了这一片烟波 浩淼、粼粼碧波的龙源湖,犹如城市硕大的“肺叶”,在调节、净化着空气。 ③早上来时,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正洒在龙源湖的湖面上,如同撒了一层细碎的金子,在静静的湖面上 闪烁,并不断地伸缩着、跃动着,企图要走上岸来似的。三个人工岛屿如三颗墨绿色翡翠,镶嵌在静静的 水面中。白色的游艇犹如一只白天鹅在水面上漂浮着。湖边漫步的人们不知是被这神奇的美景震撼了,还 是怕碰碎了这一湖的金灿与寂静,还是忙着深呼吸淘.洗.肺腑,没有一个大声说话的,然而,轻盈的脚 步却流露出愉悦与兴奋。一只水鸟掠过水面,一低头,啄碎了静静的水面,金灿灿的涟漪由近及远,像梦 幻般滑行、扩散开来。时间如一把扫帚,一会就扫走了这一湖金黄,还湖以本来面目。 ④停住脚步,仔细看看,这片辽阔的水域像海不是海,海的波光是蓝色的,它的波光是碧绿的;像湖 又不是湖,湖的水域是封闭的,它的水域是开放的;像河不是河,河水是波涛汹涌的,它是碧波粼粼的。 我深深吸上几口,没有海水的咸味儿,没有湖水的腥味,只有穿越山涧丛林的河水所独有的野草气息,直 沁心脾。 ⑤沿着橡胶坝北河堤逆流而行一公里左右,进入榆河水域。榆河水域将县城分为南北两部分,是一条 城中河。水面宽有三百多米,河水碧绿清澈,坝堤青石护守。堤上带状公园,草木葱茏,花儿鲜艳。河两 岸高楼林立,河南为新城,多为政府机关的办公楼;河北为老城,多为居民住宅楼。山因水而秀美,远处 山峦青翠。我想,若是雨天,倚站楼窗前低头看看碧波涟漪的近水,抬头望望墨绿滚滚的远山,闭目听听 窃窃私语的细雨,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⑥包括龙源湖在内的整个水面长达五六公里,水面上建有橡胶坝五座,形成五块水域,总面积达一万 亩。每块水域看似是静止的,其实是流动的。水在不断地注入,又在不断地流出,永远保持着不竭的活力。 五道橡胶坝如同五个手臂把大凌河、榆河之水张弛有度地揽在怀里,既不让她一闪而过、匆匆而去,又不 让她长时间久留、耽搁太久,站一站、停一停后,就让她们奔自己的前程去了。而这两河清水却也不负众 望,深解人意,转个身,停停脚,朝后望了望、看了看,招招手,留下一湖清澈、涟漪与柔情。然后,转 过身,又继续向大海奔去。 ⑦而龙源湖上游的大凌河水域则是另一番景象,不乏原始气息与野趣。静静的水面在河中央肆意地蜿 蜒延伸着,在晚霞的涂染下,如同刚过满月的婴儿,散发着一派恬适。然而,这一恬静是暂时的,不知什 么时候就被野鸭的突然戏闹、芦苇中各类水鸟的鸣叫、鱼儿的一个翻身打得粉碎。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水两侧依次是芦苇水草、林木、青山。湖光山色,高杨矮柳,墨绿的芦苇,古朴的小木船,曲径的水面, 低飞的水鸟,静谧幽深,尽显古朴内涵。置身其中犹如超然世外,不由得发出思古之幽情,感念上苍赐予这一方宝地。 ⑧然而,谁能想到,大凌河的这段河道两年前还被各种农作物霸占着,河水被挤得只剩下窄窄的一条, 犹如一条细细瘦小的蚯蚓弯曲着。河床凌乱不堪,垃圾遍地。如今,旧貌变新颜,已是小有名气的平房子 湿地森林公园,建有边滩湿地三处,景观生态区二处,荷花池一个,河心岛一座,架设木栈道三百六十五 米。退耕还河,治理河道一千八百米,疏浚河道十万立方米,绿化四点七万平方米。站在这里,我被喀左 人的回归大自然的生态观所折服。 ⑨也许是对这方热土的眷恋,大凌河与榆河汇合后漫过橡胶坝,一步一回头,顺山就势,绕了个近似 圆形的大圈,形成又一壮丽的自然景观:蓝蓝如洗的天空,一座青翠的山峦,周围一圈是静静流淌的河水, 河水闪烁着粼粼金光,似一条金灿灿的彩带。这一自然景观进入了艺术家的视野,摄影作品获过大奖,上 过有影响刊物的封面,取名为“凌河第一湾”。 喀左人又打起了这一湾清水的主意,一期工程完成新开河 道三千八百米,新建码头一个、人工岛五个,新挖荷塘两千五百平方米,栽植荷花四千株。围绕这一点点 水,又一个新的生态景观已见雏形。 ⑩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就那点水!是啊,喀左的水不多,不能与大江、大河、大湖的水相比,更不能 与山水如画的江南相比。可贵的是,他们很有想象力和魄力,独具匠心,水虽然很少,文章做得却很大, 被誉为“塞外水城”。每年都有很多外地人来这里看水。 ⑪人因水的湿润、丰富而有活力,生活因此而灵动。穿城而过的大凌河、榆河的水,让喀左人如出水 芙蓉般神采奕奕,容光焕发。提起大凌河、榆河的水,在他们的眼神里、话音外、表情上无不流露着难以 用语言形容的神气与自豪。一些外地人也喜欢闲暇时来此,看看水、听听雨、瞅瞅云、望望山。 ⑫漫步在龙源湖的岸堤旁,行走在平房子湿地森林公园的木栈道上,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游客,而是一 个朝圣者,喀左的水带给我的不是一片风景,而是一个家园,一个心灵的家园,一个心灵憩息的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 》2014 年 06 月 11 日 24 版) 14.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滚滚:起起伏伏,飘浮不定。 B.淘洗:吸入新鲜空气,排除污浊气体。 C.静谧:寂静无声。 D.憩息:休息。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喀左人对待水的态度是科学的,既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过度索取。而是因势利导,用其润泽之性,打 造出“天人合一”的宜居生态环境。B.塞外喀左严重缺水,喀左人却截取仅有的一点河水做成大文章,让这点水得到了充分利用,体现了喀左 人的节俭意识和环保理念。 C.文章开篇,点出了喀左缺水的气候环境特点,为后文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打造无限的水风光奠定基础,埋 下伏笔,最后点题,点出水对喀左的意义。 D.文章多处运用衬托手法描写喀左之“水”,如第④段中用描写海、湖、河的特点来衬托人工龙源湖的优 美,突出龙源湖水质、形态和生态特点。 E.喀左看水,看到了喀左人对水的理解与珍视和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科学态度、浪漫情怀,也看到了喀左人 追求生态文明的进取精神 16.作者在结尾说“喀左的水带给我的不是一片风景,而是一个家园,一个心灵的家园,一个心灵憩息的 家园”。请根据文意,说明“心灵家园”的含义,“不是一片风景”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17.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艺术手法。(★) 18.本文写出了凌河、榆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 14.A 15.BD 16.心灵家园,即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归宿。作者说它“不是一片风景”,是因为它除了具备美丽这一特点 外,更具有家园般的宁静平和、美好温馨,能够让自己身心愉悦。寄托了作者对喀左之水的热爱、赞美和 眷恋之情。 17.(1)动词使用生动传神:“掠过”描写了水鸟的轻盈敏捷之态,表现了湖上动静有声的生机盎然景象。 (2)“啄碎”用暗喻手法,将平静的湖面喻为固体的物品,有形有声,有画面感,增强形象性。 (3)“滑行”描写波纹的扩散形态,将波纹拟人化,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 (4)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梦幻”喻“涟漪”,以“扫帚”喻“时间”;“涟漪”滑行,“时 间”扫走,将描写对象拟人化。增强描写对象的形象性生动性,有亲切感。 (5)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将水面的“静”与鸟、涟漪的“动”结合起来,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妙趣横生。(任选三点,指出手法并分析到位即可) 18.特点:①水量少。②坦荡蜿蜒,充满柔情。③清澈恬适,静谧幽深,古朴内敛,具有山野气息。④静中有 动,充满智慧和活力,具有开放精神。 象征意义:虽然喀左自然资源溃泛,但喀左人却真诚坦荡,纯朴内敛,充满智慧和活力,具有开放精神。 【解析】1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文本中词语的含义,首先要尝试理解其本义,然后根 据语境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本义只帮助理解文本义,有时即本义,有时为引申义,而不是 只有本义,要关注引申义中多义性的理解,在对比中准确理解出文本义。 A 项,“滚滚”是形容山峦的,山本来是静止的,因此“飘浮不定”错误,应该“连绵不断”。B 项,“淘 洗”的本义为“洗涮”,指通过清洗,洗去污浊的东西,使物质更加干净清洁。这里用了暗喻手法,将空气 喻为水。因此,理解为“吸入新鲜空气,排除污浊气体”正确。C 项,“静”为“寂静”,“谧”为无声,这 里指此处寂静无声的意境,正确。D 项,“憩”与“息”同义,均为休息之意,此处正确。故选 A。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 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 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 项,通过筛选全文信息,可以总结出喀左人利用水的特点,造福喀左,从而筛选出“喀左人对待水的 态度是科学的”这一信息。从第⑥段中可以提取出“既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过度索取”的信息。从②⑤ ⑥⑧⑨等段落可以提取“因势利导,用其润泽之性,打造出‘天人合一’”的宜居生态环境”的信息。因此 A 项正确。 B 项,“体现了喀左人的节俭意识和环保理念”错误,前半部分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缺水、用水,做 水文章。后半部分是对“作水文章”的评价。这一评价中的“节俭意识”是错误的,属于无中生有。根据 全文内容,应该是“体现了喀左人勤劳智慧品质、环保意识和浪漫情怀”,而与“节俭意识”无关。B 错误。 C 项,文章的结构思路是:开头指出喀左严重缺水,接着写将仅有的两条河水有效利用,作足水文章, 形成宏大的水景观、水文化,让有限的水做成大文章,发挥无限的作用,景观介绍与景物描写交错进行, 最后点题,指出喀左有效科学用水的意义。此项正确。 D 项,“文章多处运用衬托手法描写喀左之‘水’”错误,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而不是衬托手法。第 ④段中是将“海、湖、河”与龙源湖进行对比来表现人工龙源湖的优美,突出龙源湖水质、形态和生态特 点。对比是在不同或相同之中求得不同,衬托是在不同或相同之中求得相同,此处明显求得不同。对比是 对等不分主次的描写,衬托是分主次的描写。此处对两种事物是对等描写,不分主次。因此,选项中“衬 托手法”是错误的。D 错误。 E 项,根据全文内容的理解,本文通过写看水,意在表现喀左人的一种精神:科学态度、智慧品质和进取精 神。此项正确。故选 BD。 16.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 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和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首先抓关键词的本义,“心灵”的本义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家园”的本义为身体归宿,根据心灵家 园的语境义,指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归宿。其次,回答“不是一片风景”的原因,这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 中的意思,来理解原因。其原因就是这一景观的内在的特质,即宁静平和、美好温馨,这种特质与真正的 家园的特质相似。再次,把风一处风景喻为家园,说明作者对这处风景寄予了家园般的情感,对家园的情 感,最明显的就是热爱。从上下文的语境看,除了热爱,更多的是赞美,同时还表现出家园般的眷恋之情。 1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艺术手法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 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艺术特色”是一 个意义很宽泛的术语,内容表现的角度、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特色、语言表达的风格、修辞手法等均涵盖 其中,解答时应学会结合具体的文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①分析动词的表现力,一是要抓住这个动词在文句中所描写的对象及对象的特点,如小鸟的特点是轻 盈敏捷来分析;二是要结合动词的修辞手法来分析,如“啄碎”隐去了喻体,但仍然是比喻;“滑行”用在 “涟漪”这个“物”上,是将物写成人,典型的拟人手法。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提高动词的表现力和表达 效果,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增强形象性、生动性、感染力,便于将感情更好地表达出来。 ②比喻和拟人是常见的艺术手法。“涟漪”的轻柔、起伏连绵的特点,与“梦幻”有相似之处,以“梦 幻”喻“涟漪”,贴切恰当,形象生动,表现了涟漪虚幻的美。“时间”是个抽象事物,以“扫帚”喻时间, 使“时间”这一抽象事物形象化,可视可感,具体形象,生动表现湖水中的涟漪消逝的过程。用“滑行” 描写涟漪,用“扫走”说时间,属于拟人手法,让抽象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给人亲切感。 ③动静结合是描写手法的一种。此处描写,以动衬静,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使文章活泼生动, 给静态的湖面以生命和活力,活灵活现,直观形象地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 18.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形象及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小说中物象的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 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 或者具有象征意义。分析物象的作用,首先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物象的作用,其次要注意物象出现的 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由原文“喀左缺水。这个地处辽西的塞外小县,境内没有江,没有湖,远离大海,十年九旱,严重缺 水。也许正因为缺水,流经的大凌河和榆河里的那一点点水,在当地人眼里如金子般金贵”可知,凌河、 榆河水量少;由原文“坦荡豪放走来的大凌河与一路蜿蜒多姿的榆河在此牵手、合为一体后,向东奔流而 去”可知,凌河、榆河坦荡蜿蜒,充满柔情;由原文“湖边漫步的人们不知是被这神奇的美景震撼了,还 是怕碰碎了这一湖的金灿与寂静,还是忙着深呼吸淘洗肺腑,没有一个大声说话的,然而,轻盈的脚步却流露出愉悦与兴奋”“水面宽有三百多米,河水碧绿清澈,坝堤青石护守”“湖光山色,高杨矮柳,墨绿的 芦苇,古朴的小木船,曲径的水面,低飞的水鸟,静谧幽深,尽显古朴内涵。置身其中犹如超然世外,不 由得发出思古之幽情,感念上苍赐予这一方宝地”“而龙源湖上游的大凌河水域则是另一番景象,不乏原始 气息与野趣。静静的水面在河中央肆意地蜿蜒延伸着,在晚霞的涂染下,如同刚过满月的婴儿,散发着一 派恬适。”可知,凌河、榆河清澈恬适,静谧幽深,古朴内敛,具有山野气息;由原文“每块水域看似是静 止的,其实是流动的。水在不断地注入,又在不断地流出,永远保持着不竭的活力”和“这片辽阔的水域 像海不是海,海的波光是蓝色的,它的波光是碧绿的;像湖又不是湖,湖的水域是封闭的,它的水域是开 放的”可知,凌河、榆河静中有动,充满智慧和活力,具有开放精神。 由原文①段“喀左缺水。这个地处辽西的塞外小县,境内没有江,没有湖,远离大海,十年九旱,严 重缺水……当地人以其勤劳、智慧的品质和诗意、浪漫的情怀,为这两条河流注入生机和活力”可知,虽 然喀左自然资源溃泛,但喀左人却真诚坦荡,纯朴内敛,充满智慧;由原文⑪“人因水的湿润、丰富而有 活力,生活因此而灵动。穿城而过的大凌河、榆河的水,让喀左人如出水芙蓉般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可 知,喀左人充满活力,具有开放精神。 (二)过关练 一、【2020·浙江省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丰城的窑 江 子 ①这些年,我爱看瓷,去过北京故宫,景德镇等地方看瓷,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境遇,捎带着, 写了一本叫《青花帝国》的书。 ②也看窑。景德镇的古窑,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的古窑址,都去看过。吉州窑呢,那是我故乡的 风烟,是小时候就亲近的。 ③有人说,瓷上有山水花鸟,有杯盘罐盏,有时间的刻度、朝代的信息,窑嘛,一个废弃的隆起物而 已,有啥看的呢。可我认为,作为大地上的文化遗存,窑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它是 一个具有很大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是指认一块土地气质的最好证据。 ④看窑去。 ⑤江西丰城是列入唐代六大青瓷名窑的洪州窑的故乡。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 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 800 年的历史。 ⑥说是看窑,可先看的还是瓷。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琳琅满目。那是些需要绳子系住的四系方 耳罐,用于陪葬的瓷俑、用于熏香的博山炉,盛酒的杯盏、寓意吉祥的鸡首壶,长颈的莲花瓶、印着暗花的碗,开片的玉壶春瓶…… ⑦它们的颜色是米黄色和褐色的。它们的身上有经年的黄土印记,显示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久, 它们身上的纹饰有方形纹,水波纹,麻布纹等。它们还有一道共同的美学体征;就是釉不及底——那是洪 都窑这一家族的共同族徽:那釉色从瓷首瀑布一样涌向瓷底,可在途中似乎接到了一个统一的律令,猛地 刹住了脚步。仿佛是洪州窑的图腾。从这一美学特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 绚烂与平淡…… ⑧在器型上,洪州窑的瓷与景德镇的瓷初看起来并无不同。可是,洪州窑的瓷要显得更饱满雄浑,更 古朴粗犷,正与东汉到五代这一段历史的气质对应。 ⑨那是比宋元明清更古的古代。那样的古代,要比后来更删繁就简,更有天地原初之感,更具有强大 的生命张力。那是落日,沙漠,荒原、古井、炊烟,茅庐、旧城池,古驿道构成的古代。那也是班超平定 西域,魏蜀吴逐鹿中原、陶渊明种菊、李白醉酒的古代。 ⑩我了解到洪州窑出产的青釉瓷器产品曾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亚,西亚一带,《唐书·韦坚传》 中有洪州窑产品运抵长安的记载,我不免想入非非: ⑪陶渊明、李白饮酒,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用的可是洪州窑生产的酒盏? ⑫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 宾奉万年酬。”(曹植《箜篌引》)在如此举杯交错的、具有浓郁魏晋风格的盛大场景中,洪州窑的瓷是不 是有可能在现场? ⑬它是否以砚台、笔洗的身份,陪王羲之书写《兰亭序》、顾恺之画《女史箴图》?杨贵妃的荔枝,洪 州瓷是否做了托盘? ⑭看窑去。 ⑮汽车穿过丰城市区,向着乡间驶去。 ⑯我们来到了赣江东岸的石滩乡港塘村窑址。我之所见,不过是一个隆起的不规则土堆。土堆边两头 牛在偃卧。我们的脚下,全是瓷器的碎片——那可都是汉唐时代的遗老。不远处,是几口水塘,闪耀着水 光。水塘里,许多鸭子在游。更远处,是那个叫港塘村的村庄,一栋栋崭新的现代楼层民居矗立。 ⑰环视着处于赣抚平原的丰城乡村,想象着洪州窑生产的盛景,我的眼前不禁迷离了起来,我仿佛回 到了洪州窑兴旺的古代,四野涌现出了无数的烟火。在离我不远的窑址上,火焰熊熊,烟火中,有人肩扛 着两个长条瓷器出来,有人呢,推着槎柴向着窑口去了。有人在火道旁用长长的杆子举着火照(瓷胚样品)。 更远处,别家的窑厂升起了白烟。整个赣抚平原,在烟尘中隐现。而更远一些的赣江码头,许多瓷器正在 装船。天空灰蒙,而赣江里不少船已经张开了帆,驶向长江的方向和茫茫天际,驶向汉唐历史的深处……⑱五代以后,那些隆起的窑包,渐渐成了夕阳下沉默的废墟。洪州窑青瓷的风光,要让位给五百里之 外的景德镇。 ⑲可是,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创造过洪州窑辉煌历史的丰城人,也同时被这样的一段历 史塑造。那一段历史,赋予了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那隆起的一座座窑址,是丰城人制瓷 辉煌历史的注脚,也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和精神纪念碑。 ⑳我们当然有理由敬重丰城土地上那些已经废弃的洪州窑。窑边那些带着美丽花纹的瓷器碎片,何尝 不是可以给当代生活提供源源不断能源的精神芯片!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 年 3 月 9 日,有删节) 1.阅读①~③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作者“爱看瓷”“也看窑”的原因。 (1)“爱看瓷”:_____________ (2)“也看窑”: ____________ 2.文中两次出现“看窑去”,具有怎样的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3.试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画波浪线的段落。(★) 4.请结合全文,探究结尾“精神芯片”的丰富内涵。 【答案】 1.(1)瓷上有时间的痕迹,朝代的信息,带给人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境遇。 (2)窑可能隐藏着一个 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 2.第④段写“看窑去”,上承作为文化遗存的“窑”的价值,下引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所见,为下文 写丰城窑遗址蓄势。第⑭段写“看窑去”,从参观瓷器展览,过渡到文章的主体内容——在丰城窑遗址的所 见所想,自然引出对丰城人民品格的赞美,顺势揭示出写作主旨。“看窑去”作为本文的线索,两次出现, 将文本内容串联成为整体,使得作家的情感不断推进,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3.①采用拟人(“待了很久”“族徽”“脚步”等),比喻(“瀑布”等)的修辞方法,赋予瓷器生命的活 力。②虚实结合,从瓷器身上的颜色与纹饰,联想到其蕴含的美学特征,开拓了瓷器的境界,丰富了文章 意蕴。③动词(“涌”“刹”等)的运用,增添了瓷器的动感;两两相对的句子(“动与静,儒与道,喧嚣 与沉默,绚烂与平淡……”),强化了语言的韵律美。 4.①“精神芯片”是对丰城窑的“瓷器碎片”价值的比喻说法;②”瓷器碎片”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美 学特征,可以凭借它来解读丰城的文化和精神的密码、气质;③通过“瓷器碎片”,可以读出丰城因做瓷而 起的文脉并没有断,赞美了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④窑址作为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 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和精神纪念碑,必将引领丰城在新时代继续前行,创造新的历史。【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审读题干,根据题干提示回到原文, 确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和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来筛选答案信息。 “爱看瓷”的原因,在第③段,结合“有人说,瓷上有山水花鸟,有杯盘罐盏,有时间的刻度、朝代 的信息”可概括出答案;“爱看窑”的原因,也在第③段,结合“可我认为,作为大地上的文化遗存,窑 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它是一个具有很大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是指认一块土地气质的 最好证据”可概括出答案。 2.本题考查段落或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内容、结构、手法的角度去思考;而结构的 作用一定要结合段落或词语在文中的位置。通常反复出现的内容会构成文章的线索。本题两次出现“看窑 去”,首先找到它们的位置。 第一次在第④段,这属于中间位置,可考虑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看上文,第①段写看窑的美好境遇, 并顺带写了本书;第②段,写到各个地方去看窑;第③段,写窑上“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 综合来看,这部分主要在第③段,写的是“窑”作为文化遗存的价值。再看下文,第⑤段,介绍江西丰城 的洪州窑;⑥—⑬段介绍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上看到的瓷器,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等。被丰城瓷器所吸 引,自然引出下文到丰城窑遗址去看窑。可见,第④段的“看窑去”,上承作为文化遗存的“窑”的价值, 下引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所见,为下文写丰城窑遗址蓄势。 第二次在第⑭段,“看窑去”,是因为上文写作者被丰城瓷器展上的瓷器所吸引,于是引出下文到丰城 窑遗址去“看窑”,⑮⑯段写到丰城窑遗址所见,⑰⑱段写由眼前所见产生的联想,⑲⑳段是文章内容和 情感的升华,表达了对“创造过洪州窑辉煌历史的丰城人”的赞美,由此可见这部分才是文章的主体内容。 因此,第⑭段写“看窑去”,从参观瓷器展览,过渡到文章的主体内容——在丰城窑遗址的所见所想,自然 引出对丰城人民品格的赞美,顺势揭示出写作主旨。 而两次出现“看窑去”,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使得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不断升华,既串联了文章的主 体内容,又增加了文化内涵。 3.本题考查鉴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找出段落所用的修辞,结合具体语境举 例并分析作用;然后可从句式、用词等角度鉴赏句子或词语的妙处;注意分条作答。换线句子是描写洪都 窑的瓷器的。 句子用到了拟人的手法,比如“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久”,写它们在地底沉睡了很长时间;“那 是洪都窑这一家族的共同族徽”生动地写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可在途中似乎接到了一个统一的律令,猛 地刹住了脚步”写出釉色的特点。也用到了比喻,比如“那釉色从瓷首瀑布一样涌向瓷底”,写出釉色的动态美以及它们的形态。 这段话还用到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比如“从这一美学特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动与静,儒与道,喧嚣 与沉默,绚烂与平淡”, 从瓷器身上的颜色与纹饰,联想到其蕴含的美学特征,开拓了瓷器的境界,丰富了 文章意蕴。 此外,动词的运用很生动,比如“那釉色从瓷首瀑布一样涌向瓷底”的“涌”,以及“猛地刹住了脚步” 的“刹”,增添了瓷器的动感。 两两相对的短句,使得句子富有节奏感,比如“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淡”,强化了 语言的韵律美。 4.本题考查对词语的丰富内涵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由浅入深,由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探 究的过程中要结合文本的结构层次,逐层深入地理解作者情感的逐步深化;特别要注意结尾部分,往往是 内容和情感的升华,要抓住这部分的关键句子或词语来理解最深层的含义。本题探究“精神芯片”的内涵。 首先找到这个词所在的位置,是在文章最后一段,“窑边那些带着美丽花纹的瓷器碎片,何尝不是可以 给当代生活提供源源不断能源的精神芯片”,这是一个比喻句,将丰城的“瓷器碎片”比作“精神芯片”,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瓷器碎片”富有价值。 这价值就是:“它们身上的纹饰有方形纹,水波纹,麻布纹等。它们还有一道共同的美学体征”,它的 美学体征;以及“洪州窑的瓷要显得更饱满雄浑,更古朴粗犷,正与东汉到五代这一段历史的气质对应” “陶渊明、李白饮酒,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用的可是洪州窑生产的酒盏……”,它的文化信息。通 过这些“瓷器碎片”,我们可以解读丰城的文化好精神密码、气质等。 再进一步探究,“瓷器碎片”之所以被称为“精神芯片”,是因为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丰城因做瓷 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创造过洪州窑辉煌历史的丰城人,也同时被这样的一段历史塑造。那一段历史,赋 予了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赞美了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 “那隆起的一座座窑址,是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也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 和精神纪念碑”,窑址作为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和精神纪 念碑,必将引领丰城在新时代继续前行,创造新的历史。 二、【2020·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清洁 朱以撒 ①他们总是在挥毫前做一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情。譬如在木桶里沉着地泡着,慢条斯理地洗涤身上 的尘泥,然后一身清爽地换上一件宽大的衣裳,舒展丝毫无碍的筋骨。接着走出,进入书房,燃一炷香,让香气漫开,充满空间。坐下来,仍然是慢悠悠地,用三个指头捏住一锭墨,轻微的“沙沙”声响,在墨 底部和砚台平面相接处传了出来。脸上淡淡的表情,像一件庄严的大事即将展开,让人察觉其中一定有神 圣的成分存在。 ②这就是古代文人一种常见的挥毫前状态。不说太远,从蔡邕开始吧,总是要在氛围形成,才拈起那 杆手感稔熟的狼毫,从容下笔。从准备到落墨,它们之间相隔着一段漫长的等待,犹如音乐悠长的过门。 不要小看它的作用,古人这么着自然有道理存在。 ③少年时那种急匆匆行笔的日子已经远去。我该记起这么一件事了。在一个山村采风时,遇到了一个 村上的土秀才。那天傍晚,他从田里回来,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压得直咧嘴,一身短装中散发着汗味。晚饭 毕,他看了看桌上的条子,有结婚要写的喜联,做寿的文辞,还有一个匾额。秀才一声不吭,我想他肯定 要动手。不料,他上楼抓了几件衣服,开始洗澡。当他走出来的时候,短装成了长衫,色泽平和,人似乎 也斯文起来。他坐下来,把这几片纸翻来覆去地看,用铅笔在上边圈画。他站起来,往砚台倒了些“一得 阁”墨汁,兑了些水,然后用那锭粗壮的墨块研动起来。恍若古人转世。真正落笔的时间,反而很短。我 当时的感觉是——等待清洁。 ④在同样生存着人的空间里,不免发现古人拥有着大量的悠闲时光,似乎多得用不完。太多的文人, 除了书读得多一些,诗文写得多一些,再也做不出什么大事。这使我们追随他们的时候,感受到了时光之 多带来的闲雅之美——什么都是缓慢的,生活的意义被缓慢稀释着,甚至那些离主题十分遥远的瓜葛,也 被他们慢慢引入,变得有滋有味。从工作效率上言,今人仓促的心绪,麻利的手脚,加上现代的科技手段, 许多事总是一时毕、一日毕。效率就是一切,甚至就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迅疾说明了一切。许多中 间环节被减损,直奔主题。譬如,说说传统的字画装裱吧,早先得几十道工序,上墙十天半个月,现在只 要几道,若交与机器,则立等可取。已经慢不下来的人,听着唐人虞世南“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 和,则契于妙”,简直和梦一样。我一直努力复活他们把笔之前这种安宁,居室静谧无尘,远远有幽幽的箫 声飘移过来,微风擦过修篁,丝丝缕缕地浸润着灵魂。这个时候,对于正要进行的笔墨华章,实际上在心 灵里已经抵达了。 ⑤夜晚,夜像一只张开嘴的袋子,暗色涌了出来。从时间观念来说,这更接近于止息程度。心灵像牧 归的老牛回栏,可以舒适地卧着,反刍白昼的积累。留存得比较完整的山坳村落,我嗅出的是这么一种气 味,充满安息的气味。电灯是多年以前装上的,灯光永远是柠檬般色泽的,偏离中心的房角,要辨认就显 得吃力了。推开后窗,黝黑的山林,草木的芳辛气味,包括断续的夜鸟低语,在流萤的微光中一一带过。 低调,这就是原始的夜晚,古人的夜晚,只有都市之夜,才有顾闳中笔下的韩熙载夜宴,或者秦淮买醉的 繁华和喧闹。有意在这种地方住着,对心灵来说,夜晚比白日重要,行为在夜间如此缺乏作为,不会继续白日旷野里的狂跑、长啸。在夜色的倦意中,让人毋须言语,坐下来。 ⑥坐下来。它的意义非同寻常。坐着就是一种安顿,不只是姿势的,更是内心的。有时,生计就是由 无数仓皇的行履构成的,直到坐下,如归巢之雀,心像扇面展开,可以梳理。二十岁前,相貌一般的少女 总是在下学回家时抱怨父母没有赐给她动人的面容;个头矮小的少年因此在同学中领受着绰号和嘲讽。年 少的感觉,以为外表是这般真实可信不可缺失。想一想上苍那么地惠泽万物,连一些细节,譬如贝壳上虎 皮斑纹,粉蝶翅膀上优雅的彩绘,都被派来的天使精心调理,不由抱恨连连。这个时节,抱恨是有理由的, 清丽如花的季节,为什么要承受缺憾?四十岁如期到来,再缺乏人生经验的人也清楚,像少年那般的念头, 已经无法博取同情了。那些藏之于内的神采、风度、韵致,甚至脱口的语感,已经掠过脂粉华裳跃然于上。 这时,你还是少年那般浮华、张扬,那般“为赋新词强说愁”吗?这么多年过去,居然铅华依旧,那只能 怪自己修炼不够涵养未深,找不到清洁精神的家园。 ⑦有不少时间在翻书中发现了古人在挥霍着时光,羡慕他们,似乎都在雅玩,享受着漫长过程的恩惠。 一个人显然没有必要让自己成为“忙碌”的标签,那些一遇上便叫着“很忙很忙”的人,如果不是作派, 也真的让人可怜。像宰予昼寝,把一些时间大胆地用来安息,就是忙中偷闲的良好例子。一觉醒来,神清 气爽,孔夫子着实犯不着为此动怒。这更助长了我的判断,这个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永恒星球,于古于今 并不厚此薄彼。为了心灵,古人那些静坐的、洗澡的、索默的,甚至无聊赖的时光支出,恰恰长久地支撑 着生存的意义。现在我们赞叹古人笔墨如此高妙,都自以为是地从技巧的层面解说。只有有心人才会追溯 深处的缘由,像渔家拉动海带一样,越拉越绵长,最终拉动的是整个大海。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挥毫前的准备工作,长短句错杂,富于变化,多用细节描写,准备过程井井有条,层次清 晰。 B.在传统的艺术行为之中,那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情也具有丰富的意义,而现代科技追求快节奏、高效 率,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没有意义。 C.第四段中“这个时候,对于正要进行的笔墨华章,实际上在心灵里已经抵达了”这句话是说在进行笔墨 华章之前内心达到了从容闲雅的状态。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引古论今,多处对比,表达了对清洁精神的 眷恋,引人深思。 6.文章第五段画线句描写夜晚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7.文章标题“等待清洁”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 【答案】5.B 6.(1)巧妙运用比喻、拟物等修辞。 “夜像一只张开嘴的袋子,暗色涌了出来”“灯光永远是柠檬般色泽的” 等将夜晚形象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2)“黝黑的山林,草木的芳辛气味,包括断续的夜鸟低语”将视觉、 折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结合描写,突出夜晚寂静安详的特点。(3) 运用对比手法,将原始的古人的夜晚和都 市之夜进行对比,以都市之夜的繁华热闹反衬原始的古人的夜晚的低调宁静。 7.(1)缓慢、从容的做事风格。古人挥毫之前并不急于下笔,而是井井有条地做足准备,营造一种神圣庄 严的氛围。 (2)安宁、悠闲的心灵节奏。把笔之前,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心灵没有了白日的繁华热闹,归于安宁。 (3)朴实、低调的生命态度。年少之时,总觉得生命有太多的缺憾,渐渐地能够掠过脂粉华裳,展现内 在的神采风度。 (4)恬淡、优雅的人生追求。那些与主题毫无关联的事情,无聊赖支出的时光,恰恰支撑着生存的意义。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内容,熟读文本,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 对,注意结合文本语境去理解,最后才能选出答案。做这类题要培养良好心态 :耐心细致,找准问题源; 准确理解。忌主观臆断;心浮气躁时,由题带文。 B 项,“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没有意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文章评述现代科技手段,旨在突出传统艺术行 为的闲雅之美,并未完全否定现代科技的意义。故选 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的要求,如本题“文章 第五段画线句描写夜晚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然后快速浏览文本,了解文本主要内 容,作者的主要情感等;然后锁定答题区域,即文本第五段,并熟读本段,答题时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 法,再结合句子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五段中“夜像一只张开嘴的袋子,暗色涌了出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灯光永远是柠檬般色 泽的”一句则是运用了拟物的手法,这两句话生动地描写了夜晚的形象;语段中,还将视觉、听觉、嗅觉 等多种感官结合描写,如“黝黑的山林,草木的芳辛气味,包括断续的夜鸟低语”,“黝黑”是视觉,“芳辛 气味”是嗅觉,而“夜鸟低语”则是听觉描写,本句话突出了夜晚的寂静与安详;“低调,这就是原始的 夜晚,古人的夜晚,只有都市之夜,才有顾闳中笔下的韩熙载夜宴,或者秦淮买醉的繁华和喧闹。”本句将 原始的古人的夜晚和都市之夜进行对比,以都市之夜的繁华热闹反衬原始的古人的夜晚的低调宁静。 7.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含义以及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如本题,“文章标题‘等待清洁’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读文本,标题 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 考生需要深刻挖掘标题在文本中的含义,不仅是本义,还有其语境义和延伸义。 文中第①段,“沉着地泡着”给人一种缓慢,淡定的感受;而“慢条斯理”更说明了内心的从容;“像 一件庄严的大事即将展开,让人察觉其中一定有神圣的成分存在”说明古挥毫之前并不急于下笔,由此可 知“等待清洁”是一种缓慢淡定而又从容的风格。 第④段中,从“在同样生存着人的空间里,不免发现古人拥有着大量的悠闲时光,似乎多得用不完” 以及“简直和梦一样。我一直努力复活他们把笔之前这种安宁”等句子可以知道,“等待清洁”是一种悠闲、 安宁的状态。 第⑥段中,“你还是少年那般浮华、张扬,那般‘为赋新词强说愁吗’?这么多年过去,居然铅华依旧, 那只能怪自己修炼不够涵养未深,找不到清洁精神的家园。”本段作者谈及年少抱怨遗憾居多,年长后才悟 透生活真谛,明白了朴实、低调的生命态度。 第⑦段中,“为了心灵,古人那些静坐的、洗澡的、索默的,甚至无聊赖的时光支出,恰恰长久地支撑 着生存的意义。”作者终于明白了古人的精神追求,这恰恰也是作者追求的恬淡、优雅的人生。 三、【2020·上海高三其他】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看隧道的老表 李新勇 ①离开故乡多年,每次探亲,除了想多陪伴年迈父母,我就想去看看我的傻子老表。这一次,有机会 把一年的公休假跟过年的长假绑在一起,终于如愿以偿。 ②他的妻子,我的表嫂,一个拥有三百多号员工的土特产进出口公司董事长,说她派车送我去。我说 老表每次往返你这里,是你派车还是他自己乘车。表嫂说以前他自己乘车,现在他自己开车。我说,那我 还是自己乘车去吧,看看他曾经走过什么样的路。 ③出了门我想,我这傻子老表果然傻到家了,其他不说,表嫂是个前呼后拥、腰缠万贯的老板,而自 己却是个隧道看守员,单凭这一点都能斩钉截铁认定,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家伙。 ④我的傻子老表曾是我的偶像,他脑子好使,读书过目不忘,初中毕业考上铁路中专,一转身就脱离 了农民身份,成为公家人。1980 年代,在面朝黄土背朝天靠老天爷赏饭吃的乡村,这种华丽的转身是具有 模范效应的。 ⑤我考上大学那一年,他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乘回来探亲之机,送了我一床毛巾被。那时候,我们 弟兄四个都在读书,家徒四壁。这条毛巾被,是我最值钱的行李。在大学里,白天搭在床沿上,当坐垫,以保持床单被子整洁,晚上当被盖,夏天直接搭到肚子上,冬天盖到被子上。一直用到我沿江东下,定居 江尾海头。这份情谊,我断断忘却不了。 ⑥人们开始认为他是傻子,是从他放走窃贼开始的。据说一天晚上,窃贼趁他熟睡之际入室盗窃,被 他捉了个现行,他不但不把那家伙扭送派出所,还问人家遇到了什么难处,拿出钞票给贼人,然后开门送 贼。用村里人的话说,是脑子缺八根筋的人才干得出来的。 ⑦后来中专文凭不吃香了,遍地都是大学生,他便从车站被安排到更运的地方做了隧道看守员。他妻 子离职下海,生意越做越大。接常理,他早该成为妻子的帮手。即使什么都不干,窝在家里享清福,也不 至于被人当作傻子。 ⑧通过北斗导航,很快查到老表看守的隧道,一千多米长,在横断山的崇山峻岭之中,两头没有站点。 不到两百公里的路程,换了三种交通工具,打听了十多个人。四围大山,面临深谷,谷底平原,四方八面 全是草木和山树,没有人烟。接到我的电话,他站在隧道口迎接找,左手手电筒,右手钢锤,头上有头灯, 牛皮工具包向左斜挎腰间。快三十年不见,他没有发福,仍然清瘦,只是容颜苍老,面皮黑得像擦亮的铁 器。 ⑨正是吃饭的点,没有火车经过,他从工具箱里取出一把手电筒递给我,把我往隧道中领。进入隧道 二十多米,黑暗立即把我们湮灭,两只手电和老表额头上的灯,证明还有两个活人存在。在隧道中部有三 个避车洞,中间一个摆上了两张凳子一个暖炉,旁边简易的工具桌上两个保温饭盒,就是我俩的中饭。他 招呼我坐下来,趁着没有火车经过,赶紧吃饭。 ⑩我问他一年到头到底在防备什么,又没见他带枪,他说的确不需要枪,但需要钢锤、钢尺、数显扳 手、电子硬度计、红外测距仪等十多种工具,都在挎包里,还需要眼晴。这一条隧道虽不算长,但修建于 1970 年代,当年建筑材质和技术有限,加上处在构造地质上,容易出现裂纹和渗漏。这条铁路很忙,每 20 分钟 一趟火车往返,他每天要巡检三个来回。查看哪里有裂纹、哪里有渗水空鼓,没有列车时敲敲铁轨,临时 停车时敲敲车轮,判断情况,电筒不离手,可以照明,还可以打信号,这活儿一干,快三十年了。 ⑪我问他为啥不跟表嫂做生意。他说他曾经停职了一年,两个月在他妻子的公司里吃闲饭,十个月在 医院和家里养“心病”。关键是脑子里全是隧道里的岩壁和铁轨,睡不着,心脏像被人挖走了。妻子懂他, 待他病愈,支持他来上班了。正说着,一列火车驱赶着满隧道强烈得睁不开眼睛的光芒呼啸而过,巨大的 咔嗒声震得耳鼓麻木失灵,疾驰的寒风带着沙粒和灰尘打在脸上,细小的疼痛在脸上像花朵一簇簇绽放。 老表笔直站立在避车洞中,表示隧道内一切平安,示意火车安心通过。 ⑫吃了饭,巡检完剩下的隧道,返回到刚才他接我的地方,距隧道口十来米的一块平地上,一间十来 平米的红砖小屋里,办公桌、电话、床铺、简易灶台,一应俱全。我说,换了我,坚特不下来。老表笑笑,“你一年到头写作,换了我,我也坚特不下来。”说罢,我们对着眼前深邃的山谷笑起来。 (有删改) 8.从叙述方式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9.结合第⑧段内容,分析作者是如问塑造老表形象的? 10.第⑪段画线句的语言运用很有表现力,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11.有人认为标题改为“傻子老表”更好,结合全文,从构思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8.第⑥段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了老表开始被人们认为是傻子的原因。询问盗贼遇到什么难处,并且拿出钞 票给盗贼,然后开门送盗贼,说明老表与“村里人”思想不同,是“脑子缺八根筋的人”,所以人们开始认 为他是傻子。作者这样写,不但丰富了人物形象善良的一面,还引出下文老表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看隧道的 记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貌似“傻”实为可贵品质的赞扬。 9.①作者通过描写老表工作任务重、工作环境的偏僻和险恶,从侧面表现老表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品格。② 作者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通过老表迎接“我”时的穿着,以及他的身材、容貌等的描写,正面刻画老表 工作勤勉。 10.①“驱赶”一词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火车”和“光芒”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在隧道 里呼啸而过的情景。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细小的疼痛”比作“花朵”,生动表现出沙粒和灰尘打在脸上, 疼痛扩散的过程。③运用衬托手法,用隧道里火车呼啸而过的险恶环境衬托老表的爱岗敬业。 11.示例一:标题改为“傻子老表”更好。因为在行文构思上,文章先抑后扬,前面一直写老表的“傻”, 文章最后通过“我们对着眼前深邃的山谷笑起来”,说明“我”理解了老表的“傻”。其次,文章采用插叙 的手法,从另一个层面写老表的“傻”。另外,文章主要写了想见老表、在山中寻老表、见到守隧道的老表 三部分内容,三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老表的“傻”展开叙述的。所以“傻子老表”更适合做文章的题目。 示例二:标题改为“傻子老表”不好。首先,文章分为两部分,一是“我”想去看望守隧道的老表, 二是见到了守隧道的老表,这两部分都与“隧道”有关,文章主要通过守隧道工作的艰辛,来讴歌老表的 脚踏实地,在自己平凡岗位上默默做着贡献。其次,这篇文章的老表不是真的“傻”,文章行文结构中的每 一处记述,都是对老表的讴歌,所以,标题改为“傻子老表”不合适。 【解析】 8.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 必要的解说。插叙结束后,仍回到叙述主线上来。插叙的内容可以是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可以是对某些情 况的诠释说明,还可以是对人物,事件,背景的介绍。插叙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叙述曲折,形成断续变化,使行文错落有致。 第⑥段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了老表开始被人们认为是傻子的原因。老表把盗贼捉了个现行,他不但没 把盗贼扭送派出所,还询问盗贼遇到什么难处,并且拿出钞票给盗贼,然后开门送贼,这些举止说明老表 与“村里人”思想不同,是“脑子缺八根筋的人”,所以人们开始认为他是傻子。作者运用插叙手法,记叙 这件事的原因,是想从不同侧面反映老表的人品,不但丰富了人物形象善良的一面,还引出下文老表三十 年如一日坚守看隧道的记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貌似“傻”实为可贵品质的赞扬。 9.本题考查塑造人物的手法。常见的塑造人物的手法有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其 次,通过与他人的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第三,通过环境的烘托。 首先,作者通过描写老表工作任务重、工作环境的偏僻和险恶,从侧面表现老表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的品格。“一千多米长,在横断山的崇山峻岭之中,两头没有站点”说明老表工作任务艰巨;“不到两百公 里的路程,换了三种交通工具,打听了十多个人”说明工作环境偏僻;“四围大山,面临深谷,谷底平原, 四方八面全是草木和山树,没有人烟”说明老表工作的环境险恶。其次,作者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通过 老表迎接“我”时的穿着,以及他的身材、容貌的描写,正面刻画老表工作勤勉。“隧道口迎接找,左手手 电筒,右手钢锤,头上有头灯,牛皮工具包向左斜挎腰间。快三十年不见,他没有发福,仍然清瘦,只是 容颜苍老,面皮黑得像擦亮的铁器”,从外貌描写的角度表现老表工作的勤勉和清苦。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的语言,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第一,修辞手法的角度, 看看句子是否运用修辞手法;第二,从句式的角度鉴赏语言,是长句、短句,还是整句、散句,是变式句 还是常式句等;第三点,可以从语句色彩的角度,是口语还是书面语等。 ①“驱赶”一词本来是用于人的,作者却说“一列火车驱赶着满隧道强烈得睁不开眼睛的光芒呼啸而 过”,作者将“驱赶”一词用于火车,使用了比拟手法,赋予“火车”和“光芒”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火车在隧道里呼啸而过的情景。②“细小的疼痛在脸上像花朵一簇簇绽放”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 将“细小的疼痛”比作“花朵”,用花朵的“一簇簇绽放”生动表现出沙粒和灰尘打在脸上,疼痛扩散的过 程。③画线句子用“强烈得睁不开眼睛”“呼啸而过”“巨大的咔嗒声震得耳鼓麻木失灵”“疾驰的寒风带着 沙粒和灰尘打在脸上”等重点介绍了老表工作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写,主要是运用衬托手法,用隧道里 火车呼啸而过时的险恶环境衬托老表的爱岗敬业。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本 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 作答本题,考生可以回答标题改为“傻子老表”好,也可以回答这样改不好。题目要求从行文构思的 角度来回答,所以,第一步是寻找这篇文章的线索,线索可以说是以“看望老表”展开的,也可以说是围绕老表的“傻”展开的。另外,在行文构思上,文章使用了先抑后扬和插叙的手法。明确这些之后,考生 可以组织答案。如,我不赞同标题改为“傻子老表”,因为文章前面一直写老表的“傻”,文章最后通过“我 们对着眼前深邃的山谷笑起来”,说明“我”理解了老表的“傻”,这是先抑后扬的手法,使用这个手法的 目的是证明老表“不傻”。其次,文章采用插叙的手法,老表没有把盗贼扭送到派出所,反而询问盗贼的难 处,拿出钞票给盗贼,然后开门送贼,这从另一个层面写老表的“傻”。最后,文章主要写了想见老表、在 山中寻老表、见到守隧道的老表三部分内容,三部分内容里面穿插了老表不窝在家里享清福、老表放走盗 贼、老表的工作环境、老表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等,这些都是围绕老表的“傻”展开叙述的。所以“傻子老 表”更适合做文章的题目。另外,也可以回答标题改为“傻子老表”不好,自圆其说即可。 四、【2020·天津高三其他】阅读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吟唱 ①屈原庙脚下集合了一山坡的秋蝉,鬼柳树、杜仲树和柑橘树上都是,仿佛全世界的蝉都团结起来, 在屈原庙下嘶鸣,像骚坛诗人们的吟唱。乐平里①整个被蝉鸣覆盖了,秋天也被蝉鸣包裹。 ②我原以为秋天村子里会安安静静,却不料吵声一片。大虫、小虫都吵,白天吵,夜里还吵。打开窗 子,虫鸣涌进来,让人耳鼓齐鸣;关上窗子,村庄似被这些声音抬了起来。我枕着虫鸣睡觉,虫鸣像无数 只手,抚摸着我;又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着我,让我热热乎乎。我似睡非睡,觉得整个村子都梦幻起来。 虫在吟唱,骚坛的诗人们也在吟唱,恍惚中我分不清,这种吟唱究竟是痛苦呢还是快乐。 ③实在说,虫鸣千篇一律,只有那些诗人们的吟唱像呼唤,又类似欢庆秋天的丰收。朦胧中一个个吟 唱诗人开始在我的眼前浮现。李国杰,颤颤抖抖,一身朴素,面容枯干,长长的白胡子像鸟儿的羽毛,如 果来一阵风,他会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他的吟唱是天籁,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 光芒。徐正端开始登台了。他也是老态龙钟,现在中气不足,哮喘不断,神韵暗淡,但他的吟唱挺有味道, 只是需间隔、要停顿,把咳咳嗽嗽掺和了进来。李盛良也飘飘渺渺地来了,他不是故去多年了吗?难道他 的魂儿又回归骚坛了?他有一个好看的鼻子,红红的脸庞,他在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像在喷吐一粒粒 饱满的果实。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他就在牛尾巴后面、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地吟唱。卢学俊亮相了, 耳朵大如一只勺子,他写诗不如儿子卢琼,吟唱却是高手,声音洪亮得像村里的大喇叭…… ④凌晨三点,我被虫鸣闹醒了。清醒过来后,忧虑却袭上了心头。李国杰九十岁了,他的吟唱不会永 远,会随时中断,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都不能上场了。徐正端离九十也只有一拃长的距离,病魔缠身, 诗会如在庙里举行,他还可以参加,如在村外,他就只有在庙里吟唱了。李盛良已故去多年,吟唱之声还 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他飘荡的魂灵,但已不可复制,吟唱来去无踪。卢学俊已得了肾病,吟唱开始喑哑。 ⑤关于吟唱,有人说,哼哼哈哈摇头晃脑的,是远去的古音,毫无诗意;有人说,这是最美的诗歌。⑥骚坛是屈原故里一个古老的诗社,传统就是吟唱。几年的中秋诗会,年轻娃娃们的吟唱并不成功, 各唱各的腔,各吹各的调,有的像山歌,有的像丧事闹夜的调子,也有的像蝉像小虫子,没有起伏,干吼, 韵味都没出来,老一辈精髓的东西没有学到。庙里的守社人、骚坛社长徐正端看着着急,跟我说他要带个 徒弟。培养骚坛传人,我给他推荐了聪明伶俐的明月。立秋那天,我和明月一起到了庙里。房间里暗淡, 我们便把方桌抬到天井里。徐正端掏出本泛黄的书,那是他的宝贝《韵学津梁》,油渍斑斑的,老师传给他 的,他从未示人。他一页页地翻,一页一页地讲,他吟唱一句,明月跟着学一句,整整一天。教明月之前, 他还在不停地咳嗽,喘不上气来,奇怪的是传艺过程却很平静,他只是偶尔咳嗽那么一两下。在教明月一 句一句地吟唱《橘颂》时,突然来了一阵风,庙前所有的树呼啸起来,接着撒下一阵雨。看天上,还有阳 光从云雾中透射出来。那这阵雨是从哪儿来的呢?大概是屈原听到《橘颂》的吟唱之声要魂归故里吧。风 雨过后,师徒俩又接着吟唱。直到天色已晚,看不清字了。他把《韵学津梁》递给了我,吩咐我把这本古 旧的书多印些,在中秋诗会上发给诗友。我心里一热,以为这本书他会送给明月,送给嫡传的弟子,没想 到他考虑得更多。 ⑦这天晚上,虫儿的吟唱更加声嘶力竭,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都在喧嚣。这是一支有组织的队 伍,千军万马。 ⑧为了将骚坛现状探个究竟,我和骚坛秘书长择日又去探访了卢学俊。有一次遇到卢学俊的儿子卢琼, 他把诗从手机里翻出来,就像从地里翻土豆一样。不是让我看诗,而是让我听诗,那是他父亲的声音,仿 佛从远古传来。我当时就对他说,你写的诗都让你父亲给吟唱出来,以后出诗集,就出吟唱版的。这次卢 琼也在家,对于我们的造访,爷俩儿既吃惊又感动。现在写诗的人不多,吟唱的少之又少,更别说学吟唱 了。现在竟然有人登门听他们吟唱诗歌、交流诗歌。卢学俊祖上都是读书人,也都是教书人,耳濡目染, 他吟唱的根便扎了下来。现在老了,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吟唱不能断根,诗歌要进行到底。卢琼 有良好的文化基因,能把诗歌和吟唱的事业进行下去,我毫不怀疑卢琼已写了很多诗,吟唱也在起步。 ⑨从卢学俊家出来,我的心特别爽快。村庄漆黑一片,空中却是满天的星星。乐平里晚上的天空和白 天迥然不同,但虫鸣是一样的。卢学俊家里很弱的吟唱之声隐隐传来。虫子们是要鸣叫的,骚坛的诗人也 要吟唱,这是天性。 (取材于周凌云的同名散文) (注释)①乐平里:位于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 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 12.下列对作品中相关知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骚坛”之名源自屈原的《离骚》,“骚”常与《诗经》中的“风”并举。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浪漫主义精神;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B.“嫡传”的“嫡”表正统,《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贾母嫡亲的孙女。 C.“秋蝉”又叫寒蝉、暮蝉,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用意象,常常给人以凄切、悲凉的感受。 D.“吟唱”即吟咏歌唱,“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须用“兮”表示停顿和节奏变化。 13.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14.第③段对几位骚坛诗人吟唱的描写颇有表现力,请赏析划线语句。(★) 15.第⑦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 12.C 13.①先是忧虑(“忧虑袭上了心头”),吟唱是那么美好,而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已高,或已故去, 作者为传承问题担忧。②再是感动(“我心里一热”),听到徐正端嘱咐把他师传的宝贝《韵学津梁》印给 更多人,作者被他的责任感和胸怀打动了。③最后是高兴(“我的心特别爽快”),看到卢琼有热情和能力 继承吟唱事业,作者感到吟唱也是人之天性,传承大有希望。 14.①比喻,作者把李国杰的吟唱比喻为天籁,把吟唱带给人的美好感受形容为“能找到太阳的光芒”。②拟人 (夸张)的手法强调他的吟唱“能让河流苏醒”,形象地写出吟唱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③对比,作者极写 李国杰的吟唱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这与前面四字短语形容李国杰的老态龙钟形成对比,突出了吟唱的巨 大魅力。 15.特点:声音大(声嘶力竭)、范围广(到处都是)、声势壮(有组织,千军万马)。 用意:与骚坛的寂寥现状形成对比,表达了发展、壮大吟唱队伍的期盼之情。 【解析】 12.此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 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 度、行政区划、一些避讳的说法、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 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 境的含义作答。 A 项,“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浪漫主义精神;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错误。“风”代表现实主义,“骚”代表浪漫主义。B 项,“林黛玉就是贾母嫡亲的孙女”,表述错误。林黛玉 是贾母唯一的女儿贾敏的女儿,她是贾母的外孙女,不是贾母嫡亲的孙女。D 项,须用“兮”表示停顿和节 奏变化,表述错误。“吟”不需要用“兮”表停顿和节奏变化;屈原的作品常用“兮”表达情感和表现节奏。故选 C。 13.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理解并把握心理变化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题干提示,返回原文筛选出 相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情节等特点。 通过阅读文章可知,在文章第四段,“凌晨三点,我被虫鸣闹醒了。清醒过来后,忧虑却袭上了心头”, 为何“忧虑”?结合下文“李国杰九十岁了,他的吟唱不会永远,会随时中断,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都 不能上场了。徐正端离九十也只有一拃长的距离,病魔缠身,诗会如在庙里举行,他还可以参加,如在村 外,他就只有在庙里吟唱了。李盛良已故去多年,吟唱之声还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他飘荡的魂灵,但已 不可复制,吟唱来去无踪。卢学俊已得了肾病,吟唱开始喑哑”可知,作者因为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 已高,或已故去,为传承问题担忧。第六段,结合“他把《韵学津梁》递给了我,吩咐我把这本古旧的书 多印些,在中秋诗会上发给诗友。我心里一热,以为这本书他会送给明月,送给嫡传的弟子,没想到他考 虑得更多”,说明作者被他的责任感和胸怀打动;直到文章第九段,“从卢学俊家出来,我的心特别爽快。 村庄漆黑一片,空中却是满天的星星。乐平里晚上的天空和白天迥然不同,但虫鸣是一样的”,可以看出此 时的作者是高兴的,因为从卢琼身上,作者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老一辈的传承后继有人。 14.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考虑修辞手法,点明术语,分析运用及效果; 也可以从用词、句式角度分析,比如动词、叠音词等运用的巧妙,或者多用整句、多用短句、长短结合等。 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出好处。 “他的吟唱是天籁,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光芒”,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把李国杰的吟唱比喻为天籁,表现他的吟唱多么动听,给人美好的享受;“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 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光芒”,同时还采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吟唱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此 外,这段文字前后还形成了对比,作者极写李国杰的吟唱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这与前面四字短语:“颤 颤抖抖,一身朴素,面容枯干”形容李国杰的老态龙钟形成对比,一个容貌枯干的老人,竟然能吟唱出如 此动人的诗歌,甚至让人对他生出敬意,这就突出了吟唱的巨大魅力。 15.本题考查鉴赏物象的特点以及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 干的要求,如本题:第⑦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然后根据第七段 文字进行分析。分析物象特点要抓住表现特点的词语或句子,概括时尽量用文中词语;探究作者用意要结 合上下文及主旨来理解。 “这天晚上,虫儿的吟唱更加声嘶力竭”,表明虫鸣声音大;“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都在喧嚣”, 表现了范围广;“这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千军万马”,表现出声势壮的特点。分析用意要返回原文看作者 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段内容。结合上文可知,中秋诗会上年轻娃娃唱的不成样子,吟唱后继乏人;而徐正端收明月为徒并认真教导,且准备将宝贝《韵学津梁》引发给中秋诗友,作者感觉到了他的用心良苦。在 这样的背景下描写虫吟的声音大、范围广、声势壮,明显是与骚坛的寂寥现状形成对比,同时更表达了发 展、壮大吟唱队伍的期盼之情。 五、【2020·定远县民族学校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方的水 张炜 浅而细、悠而长的南方之水,流动着,蜿蜒而去。它像少女黑亮的长发,温柔的目光,洁白的面容; 又像她暖融融的微笑,清澈的眸子,含蓄而委婉的问候。 南方的水,涓涓细流,滑润之水,滋养生命的水,始终如一的水,永不疲倦的水。南方的水,汇拢了 万千小溪,渐成一条宽阔的大江,负载舟舸,运送木排,携走沙石,塑造陆地。南方江河由柔韧之水综合 而成。它们决定了这水的性质、历史、来路,也造就了它的终点。 这儿尽是温暖的季节,蓬勃的绿色。南方挽留了旅人。他走进南方的怀抱,让水流抚过身躯。一片温 暖使人难以回报,他甚至不敢在此久留。他知道很远的路程在等待。你洗去他浑身的泥垢,脱落一路风尘。 他转身注视南方,不知该向你倾诉什么,只默默掩住了感激和惊叹。 他不得不惊叹这美好的造就、神奇的时光、不可多得的怜惜。你把怜惜交给了旅人,交给了一场无边 的磨损。这磨损也将使你变得苍老,变得浑浊。陪伴旅人的,是你哭泣般的流动。 你的哭泣之声让人想起很多往事。 悠长陈旧的往昔,贯穿了所有故事。明天仍将如此继续。离开了你的洗礼,心中泛起阵阵思念。这思 念不可阻止,难以中断。当他回到出生地——那个寒冷刚烈的北方时,思念就愈加浓烈。北方的河流是季 节河,汛期滔滔不休,冲刷石块,挟向大海。可是枯水季节只剩一线细流,甚至终将干涸,只裸露出焦干 的河床。它把从西部山地挟来的卵石生生抛在半路。此地离大海甚远,可是这些卵石就这样被抛置,迎送 烈日寒风。 北方的海闪着墨绿的颜色,像生铁和钢。它充满了硬度:撞在岩石上,岩石开裂,或留下创痕。它把 整道岩壁给劈下一半;它有时像火药一样轰击半座山峰。它把航船打碎,把陆地吞没;在一个疯狂的夜晚, 它毁掉了整个港湾。只在风平浪静的某个下午,它才温柔起来,变成绸缎般的柔软细腻。美极了,开阔极 了,令人神往。 可是你不敢想象它暴烈的、咆哮的时刻。 南方和北方,命运之中两片不同的陆地,他在心中将其悄悄缝合,感觉统一和连接的博大。对土地和 江河的塑造同样需要南方和北方之水,需要它们的滋润和负载、它们滔滔不止的涤荡与洗刷之力。离开北方的时候他含着屈辱和思念,抹去男儿的泪水。离开南方的时候他挂带着更大的思念,把一片伤感甩到身 后,埋入土中。 在北方的寒夜里,他有时听到的不是滔滔大海的轰鸣,而是南方涓涓的细流。 你不倦地流。在这午夜,你仍然在流,目光催动旅人的步伐。伸手即可触摸你柔发一样的长流,也记 住你那潺潺的声音。就是这不倦的流动,让人想到了一个风风火火的身影。这是一种追赶。 在童年,他感到最为迷惑和惊讶的一个图景,就是蓝天上那排成“一”字和“人”字的大雁。它们无 一例外地从北方飞向南方。北方不远就是一片大海,它们是从海的那一边飞来。多么了不起的神奇生命! 它们整齐划一,歌唱着,不可思议地、勇敢地飞越了大海,飞向自己的梦想之地——南方。 他多想随它们一起去寻找那片温暖,那片躲避寒冷的热土。那时他尚不知自己的将来,但那歌唱前行 的雁群却是最好的指引。它们飞去之地当是他的向往之地——那里到底有什么?那里将使大雁获得什么? 是什么使其如此着迷、执拗和不倦?旅人今天明白了,原来是你在这里流动。在这片土地上,你经过的是 这样一片林木山脉…… 今天他终要离去。不能在此驻足,也是他的悲哀。你流动吧,不要发出哭泣般的声音。你看,午夜的 月光下,你闪动着多么明亮的眸子。你应该欢笑,可是却发出了呜咽。这个世界上的悲伤已经太多了… 他伴随你往前,你也送他一程。 南方的水,执拗而长久的水,你的品质与性格将永远使旅人着迷。 你注入了旅人的心中。 (有删改) 1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其实是作者在叙述,但却不用第一人称代词“我”,而是让自己以“他”“旅人”的身份融入其中, 这样就可以从旁观者的视角,更为清醒、理智地审视与思索。 B.文中多次提到南方的水“哭泣”,既是绘声,也是传情;既体现南方的水日夜不息、淙淙作响的特点, 又体现南方的水情深意重;同时又是移情于物,表达不舍之意。 C.“离开北方的时候他含着屈辱和思念……离开南方的时候他挂带着更大的思念”“他有时听到的不是滔 滔大海的轰鸣,而是南方涓涓的细流”,情感对比强烈,爱憎分明。 D.“南方的水”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它既能代表南方的自然环境,也能代表南方的社会环境,它对人的 品质与性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者对此进行了热情赞颂。 17.本文前四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南方的水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18.散文讲究的是“形散神凝”,请从“形散”和“神凝”两个角度赏析这篇文章。【答案】 16.C 17.①比喻。如“它像少女黑亮的长发,温柔的目光,洁白的面容……”写出了南方的水的美丽温婉。②排 比。如 “滑润之水,滋养生命的水,始终如一的水,永不疲倦的水”写出了南方的水细腻润泽、和缓柔韧。③拟 人。如“你把怜惜交给了旅人,交给了一场无边的磨损。这磨损也将使你变得苍老,变得浑浊”写出了南 方的水的多情与慈爱。④侧面描写。如第三段以作者投身于水中获得的身心抚慰,侧面体现出南方的水温 暖与宽和。 18.形散:①横向联想,想到北方的河,想到北方的海,以北方河的短促、强悍、粗犷,北方海的生硬、 暴烈、咆哮,来反衬南方的水绵长细腻,温柔多情。②纵向联想,想到童年时看大雁南飞而生发的对南方 的向往和追赶,使文章内容丰富、境界开阔。 神凝:①本文内容紧紧围绕对“南方的水”的赞美、感激和思念这一主题展开,在叙述与描写中穿插 精当的抒情议论,使主题更凝练、集中。 【解析】 1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重在审题和对文本内容的 研读。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一道综合题, 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 “两项”。选项 C,“对比强烈,体现分明的爱憎”错。作者并不憎恨北方。他认为是南方和北方共同塑造了 自己的性格,从文中“南方和北方,命运之中两片不同的陆地,他在心中将其悄悄缝合,感觉统一和连接 的博大”可知,不过作者更强调南方的影响而已。故选 C。 1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常见的手法,注意结合文本内 容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 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 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 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集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根据对题干的把握, 考生要扣住对作品前四段的赏析,进行作答,考生需要把握以下原文句子进行赏析:它像少女黑亮的长发, 温柔的目光,洁白的面容;又像她暖融融的微笑,清澈的眸子,含蓄而委婉的问候。南方的水,涓涓细流, 滑润之水,滋养生命的水,始终如一的水,永不疲倦的水。南方的水,汇拢了万千小溪,渐成一条宽阔的 大江,负载舟舸,运送木排,携走沙石,塑造陆地。陪伴旅人的,是你哭泣般的流动。要注意围绕以上的 原文句子,从“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角度去赏析,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原文文句进行赏析和解读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18.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艺术特色赏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概括文章的主旨的题 目,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首先要对相对散乱的形式进行整理,最后到一点, 这样就要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段落划分,看文章都描述了哪些事情或精致,分析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然后 找到文章的神,文章的神一般集中在开头、结尾和中间行文中表情达意的句子中,找到这些就找到神。本 题要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形散神聚”,“形散”要抓住本文内容:“浅而细、悠而长的南方之水,流动着,蜿 蜒而去”“北方的河流是季节河,汛期滔滔不休,冲刷石块,挟向大海”“北方的海闪着墨绿的颜色,像生 铁和钢”“就是这不倦的流动,让人想到了一个风风火火的身影。这是一种追赶。在童年,他感到最为迷惑 和惊讶的一个图景,就是蓝天上那排成‘一’字和‘人’字的大雁”,由写“南方之水”到写“北方之水”, 再联想到童年看大雁,从结构上看本文显示出结构外形的松散。从“神聚”上要注意结合作品的内容,注 意把握原文内容:“在北方的寒夜里,他有时听到的不是滔滔大海的轰鸣,而是南方涓涓的细流。你不倦 地流。在这午夜,你仍然在流,目光催动旅人的步伐。伸手即可触摸你柔发一样的长流,也记住你那潺潺 的声音。”通过写“北方之水”是为了寄托内心对“南方之水”思念之情,这显示出作品的“神聚”。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