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19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测)
【限时检测 1】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20 分 实际得分:
一、【2020·浙江省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 分)
故乡·老屋·故人
方能
此刻的我仿佛就坐在老屋屋檐下一木椅上,望向对面的山。山风吹来,使山上树叶的阴面翻作阳面。绿
波一波波推涌,传递飒飒声,并于绿波间耸出一线线金纹,那是阳光、叶片与风协作出的美景。
我九岁那年父母建了这栋木屋。父亲是铁匠,能打铁,却打不出木屋,所以木屋还得请木匠师傅来建。
约一个多月后正式起屋了,百多人来帮忙。高潮是最后把堂屋顶上的主梁架上去,架梁之前有个仪式,称“赞
梁”。木梁横卧在堂屋地上,系着红布,爬在两边已立起的木柱横方上的人,手牵着系着它的棕绳索,先不
忙着往上拉,而是对着它大声念:
赞梁,赞梁,
贺喜主家修个好华堂。
红漆桌椅摆中央,
高头大马走四方……
父亲系一个围裙,围裙里兜着预先准备好的包封(红包),谁赞了梁,就抛给谁一个包封。那天大雨,他还
把自己披的蓑衣也给了别人,自己淋雨,后来因此大病一场。
这地方叫方家坳,却无一户人家姓方,听说方家后代早迁走了。我家却来补空似的,买了栋旧屋开起石家
铁匠铺来。但开着开着,传到远方竟传为“方师傅铁匠铺”了。原来老辈人讲,几百年前这里出过一个会武
的方师傅,大名方世友,打遍天下无敌手,路见不平就是一拳,比你爹铁匠师傅的一锤还重一百倍,强盗恶人
铜头铁身也被打成烂纸,所以一听方师傅来了,都望风而逃或跪地求饶……这故事很令我神往,想;长大了要
做方世友,不学打铁学打坏人。
屋的木架子立起了,父亲却病了。昏厥中,本地郎中开的中药汤喂进去马上呕出来。祖母颤着小脚赶到
公社总机房给县城打电话:“邓坤山哪,你三哥病得危险了哇,快想办法来啊。”
邓坤山是祖母的几个女婿中的一个,最豪爽热情。邓坤山上一月工资要了救护车,但那时全县只有一两
辆护车,这车还在路上救送其他病人,要两个小时后才能到我们公社所在地杨林——那时杨林才有公路,从
公路步行八里山路才到我家。邓坤山要赶上这个时间,得先步行二十多里赶在车到杨林时把病人搬到公路边。他哪里只是步行,他是跑,长跑二十多里。
邓坤山那时约三十岁,县城东坪人,长得如欧洲美男子,娶了也长得美丽的我大姑,我们叫他“大姑爷”,
他因此多了几十个乡下亲戚。但他愿意总热心相待、相帮。他在跑,手中提着给病人带的四个梨子,解开他
的白衬衫的扣子散热,衬衣一路鼓荡得像披风。山风把他满头汗吹掉又溢出新的汗,所以当他跑进我家喘着
气喊“三嫂,快喊人抬三哥到杨林上救护车”时,我母亲最深的印象——母亲常常回忆这印象——是他跑得
满头满身大汗,额头亮晶晶的。
“海老倌哪,冬文哥啊,快来抬人到杨林上救护车啊!”我母亲朝对面山凄声急喊。乡邻都在对面山捡茶
籽,闻声立马救火一样奔下来,抬起简易担架上的我父亲就随邓坤山跑。邓坤山帮我母亲提着换洗衣衫等全
部物品,母亲空手也追不上。
这一次,父亲被救回来了。出院后重新做铁匠挣钱养家,我得以继续读小学及中学。不然,九岁丧父,身
为长子,是不能读书以至于走向山外的。
如今是快五十年之后记这一节,父亲和大姑父均已作古,但大姑父奔向老屋的身影我永远记得。
病愈后两年,父亲不打算再带外人做徒弟了,想带我,把他的铁匠技术传给我。我刚满十一岁,系上围裙
还裙边扫地,父亲就在徒弟站的位置垫一块厚木板,使我增高几寸,又给我换一个小一号的大锤,让我勉强抡
得起。反正是一定要我抡大锤做铁匠徒弟,不准上学了。
我刚读完小学五年级,接下来是读初中——那时是“文革”期间,学制缩短,而且是春学年制。过完年,
立春了,小学五年级时的同班同学挑着被褥箱子经过铁匠铺,经过了一个,“石万能,一起上学呵。”,又过了
一个“农农,还不去?”关系近些的直呼我小名。
同学过完了,开学一个星期了,看来从此学打铁成定局了。
我不反感打铁,但很想到很大很远的世界里去,所以想继续读书央告母亲,母亲劝父亲,父亲不改主意。
父亲病后力气弱,需要一个人帮打大锤才行,而我是长子。
一星期后,正在打铁,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老师康安邦走进了铁匠铺,避开打铁溅出的火星,站到打铁
炉后笑眯眯地看父子二人打铁。
母亲赶快给老师装碟子煮荷包蛋,“康老师,你来干嘛子?”
康老师笑答;“我来接你屋里崽去读书啊。”
父亲客气地说:“劳烦康老师教过他,他今后学打铁”康老师见说不通,就不多说了,仍笑着看打铁,看上
半点一点钟,走了。
第二天,康老师又来了,“我来接你的儿子去上学。”说不通,仍笑眯眯看打铁,然后走了。
第三天,他又来了,不再说什么,只笑。我父亲历来是顽固的,当康老师面还是不认输。但记不清是到第四次还是第五次,康老师走了以后,他不
看儿子只看铁,口里说:“你去,跟你的老师去。”我欣喜地解下围裙,一蹦老高。
迟到两星期的我也上中学了,把被褥箱子挑到学校,才知康老师不再教我们,他仍教小学。从杨林学校到
我家,是八里路,那时门前刚挖出的土公路还没有通车,他就沿这条土公路来来回回走。春天多雨,走得两脚
泥,他进门前把鞋上的烂泥刮掉,然后撩起一脚在打铁炉后烤干,那样子好像是专为烤干鞋子才进我家的。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到了父亲经历过的半老年龄,而我的女儿长到了我当年似的年纪。弟弟的新屋建
好了,新崭崭,得老屋更老更暗了,但老母留恋老屋,到今天还没有搬。
未来的事情,也就暂不写。只有老屋里的人、事,在脑里久久回旋……
(本文有删节,节选自《上海文学》2018 年第 9 期)
1.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鉴赏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4 分)(★)
2.说说划横线的语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 分)
3.除“父亲”外,本文围绕“老屋”主要写了哪两位“故人”请结合原文,赏析其人物特征。(5 分)
4.一间老屋几多人事,“老母留恋老屋”,“我”又何尝不是?请分析作者留恋老屋的深层意蕴。(6 分)
【答案】
1.(1)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风吹来阳光下树叶的变化,勾画出一幅优美的乡间山景图。(2)调动视
觉和听觉,不仅写了视觉上的美景,“绿波”“金线色彩鲜明,还描写了听觉上的飘飘声,更能让读者身临其
境,(3)运用拟人手法,阳光、叶片与风“协作”出美景,写出了自然风光的和谐美丽,犹如优美的背景音乐,
奠定了全文平和的叙事基调。
2.(1)开一笔,丰富文章内容,给故乡的老屋增添传奇色彩,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2)为后文“我不反感打铁,
但根想到很大很远的世界里去”做铺垫,因为传说,“我”有了更加远大的理想。
3.(1)主要写了大姑父邓坤山、“我”的小学班主任康安邦两位故人。(2)①大站父邓坤山豪爽热心、办事
周到他是城里人,却热心帮助乡下亲戚,押上一个月工资叫救护车,长跑二十多里赶来接病人:他办事周到,来
接病人不忘带水果,还帮“我”母亲提换洗衣衫等全部物品,②康老师是一个温和有恒心、对学生负责的好
老师为了让“我”不辍学,尽管已经不教“我”,仍多次来“我”家,每回走八里土公路,下雨天更是两脚烂
泥。他每回来都笑咪的,看父亲说不通就接着下回再来,最终让父亲同意“我”继续读书。
4.(1)留恋故乡老屋留给“我”的童年回忆小时候的“赞梁”,父亲重病时的旧事差点辍学的往事,都是作
者人生经历中不可磨天的印记(2)留恋故乡的邻里乡情老屋正式起屋时,百多人来帮忙:父亲给赞梁的人发红
包,还把自己的就衣给了别人父亲病重要上救护车,乡邻立刻过来帮忙,这种邻里乡情是多么可贵,多么令人
留恋(3)对人事更选、生命流转的慨叹,老屋即将被新屋替代:父亲、大站父都已过世母亲年事已高,“我”到了半老年龄,“我”女儿长到了“我”当年的年纪,人事更选,是自然规律,但对有感情的人来说,不免有欣
喜有怅。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散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文段特征,这是一段写景文字,需
鉴赏景物。一般方法是先抓角度,思考特征,再分析语境,概括特征。在写法上,“那是阳光、叶片与风协
作出的美景”,“协作”采用了拟人手法;一些修饰语和动词的运用,如“翻作”“一波波推涌”“耸出一线
线金纹”,增强了表意的形象生动性;写景角度上,还涉及了“视觉”和“听觉”以及色彩的描绘,增强艺
术效果。这些都是作者对乡间山景的描绘,表现出了和谐美好的特征,在开头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具体
作答时,分条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和技巧的能力。本题涉及的是文章的段落结构的作用,分析时要注意段与篇、
段与段的逻辑关系,以及手法技巧的运用。阅读中,要特别关注段落的起始句、结束句,要找出中心句、
关键句,归纳段意,理清段落间的内在联系,并考虑到内容安排和技巧表达上的作用。本段开头介绍“这
个地方叫方家坳”,结尾讲“这故事很令我……”,可见本段内容是插叙的与方家坳有关的故事,故事有传
奇色彩,增加阅读的趣味性。联系后文看,这里的“不学打铁学打坏人”,与下文的“我不反感打铁,但很
想到很大很远的世界里去”相照应,结构上,为后文的选择做了铺垫。最后,将以上分析归纳总结作答。
3.本文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做题时,要首先找出除“父亲”外的两位主要人物,再概括
分析其人物形象特点。从全文看,本文主要写了大姑父邓坤山、“我”的小学班主任康安邦两位故人,先明
确出来,再概括特征。概括时,要注意筛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一一概括人物的不同的性格特
征,最后依据人物的自身言行来分析。
4.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探究能力。答题时要研读题干,明确探究方向,通读全文,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
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写出阅读体验和感悟。做本题时,要结合“一间老屋几多人事”来找“我”留恋老
屋的原因,进而分析其中的深层意蕴。从内容上看,关于老屋的事,主要有四。一是回忆中的九岁那年父
母建这栋木屋时的“赞梁”,当时父亲大病一场;二是父亲病了后,邻里乡亲帮忙,尤其是邓坤山的表现给
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是父亲病愈后两年,要把他的铁匠技术传给我,想让我辍学,康老师几次来我家接
我去读书;四是我到了半老年龄,弟弟有了崭新的房子,老屋要更了,母亲留恋老屋还没有搬。具体作答
时,注意对以上人事,从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主旨意蕴上进行解读,分条概括即可。
【限时检测 2】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7 分 实际得分: 二、【2020·北京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17 分)
书道深深深几许
①天阶夜色,清凉如水。这时把玩苏东坡灵性洋溢的行草小品,也就顺带想起他的一些趣事。
②那年晚秋,命途多舛的苏东坡赴任定州,途经雍丘,倜傥无羁的米芾正是雍丘县令,便留东坡小住。
这个夕阳余晖的黄昏,米芾的住处一片清新幽静。东坡一洗身心的疲惫,恢复往日的调侃和风趣。此时,“精
笔、佳墨、妙纸三百列其上,而置馔于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二小吏磨墨,
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互相易携去”。
③时过境迁,从这些佚事剥落的色彩上,轻易可以感受到昔日的文雅情调:书道,在这样的时间段上,
在这些人的举止上,是怎样一种浑然的融汇啊!而日子如逝水,许多年月随同那时的热爱之情,都远远地
老去了。黑白两色,点线抽象,居然会有如此宏大的力量和诱人的魅力,不仅映现出人的精神世界细微之
处的生生不息,同时也展现了辽远无垠的宇宙之理——阴阳之变。有时,人不免陷于浓艳的色调里,使生
命迷失于张扬状态,只有在脱身之后,才会感到黑白二极的朴素、庄重和冷峻,它甚至就潜藏在我们的心
灵深处,无意地抵御五色迷目七音乱耳。
④回首书道的前尘旧痕,整个儿的变迁更迭,充满了复杂的内容。一管羊毫,一张宣纸,一砚墨香,
积蓄了太多的哲理与情思。今人的纵笔泼墨与古人比起来,究竟缺失些什么呢?如果从本领上论,今人的
精湛和机智已经超过了晋人和唐人,可致命的是今人的颖悟远比古人浮浅,古人能从惊蛇走虺的瞬间感悟
沧桑世相,今人则大抵就兹论兹了。日落月出,寒来暑往,每日砚池遨游,意在笔先也罢,随意落笔也罢,
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快乐起来,理应成为首选。许许多多古代的文人墨客正是借助这种纯粹私人性的行笔
过程,来消解与生俱来的愁烦和失意。往往一场笔墨畅游,阴霾散尽又见曙色。
⑤书道烟云处,援笔纵横中,活生生地包孕了书法家整个心灵的律动和精神的排遣。至乐者,有晋人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令人心游江南秀色而忘返;至哀者,有唐人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戚戚哀哀
一枕清泪;至狂者,有唐人怀素书《自叙》:“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至怪者,有清人郑板桥,隶
体参入楷法,书技又添画意。真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若是人在尺幅之前,幻象又着实奇异。从疾转的笔
迹里,李太白品出了楚汉鏖战的激荡风云,戴叔伦看到了龙盘蛇踞、怪兽屹立。其中美妙情状,可谓难以
毕述。这就是古典书道的诱惑呀!
⑥在雪白的宣纸上或浅唱低吟或磅礴放歌,有一种游戏般的乐趣,古人称之为墨戏。墨戏远离了致用,
接受了消闲,方能体味化机之趣。说白了,以黑亮的点线交织对白的空间切割,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精神
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定的规则,比规则更重要的是游戏者先把全身的精神重负卸下来,哪怕先暂时卸下片
刻。书卷人家若说清高孤傲这不假,若说超然则未必,通常是内心世界默默地肩负了太多的沉重,吸纳了满把的累。唐人以法则捉控笔墨,而在宋人眼里,如此高雅的艺术只适宜用来“消日”“解愁”:参与者
未必人人善书,可是谁也不曾把字迹优劣放在心头,只重纵笔过程的乐趣,自由的毫端无处不达。
⑦时日的流转改写了书道的命运,甚至在今日,惯于敲击键盘的双手也能制作出宛如真迹的作品来,
我却由此更加怀想起书道之源---自然。书道的滥觞期有如传说那般,什么神农见嘉禾八穗而作穗书,什么
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我都乐于相信。云飘浮过来,风吹拂过来,水湍流过来,四季轮回过来,无不蓄藏
着久远沧桑的灵性。一条激越欢快的溪流,可以使人想见书道的气脉通畅;一缕袅娜迷蒙的炊烟,又会引
导人们欣赏那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巨大魅力。
⑧而书道渐渐改变了那种精神娱乐的过程,进入毫厘不爽、点线无误的精确计较之中。从元代赵孟頫
笔下已经可以看出些许端倪了,他的笔性不可谓不好,只是太精工,反而走向极端少了余甘。从笔墨来看,
元人闲雅、诙谐的情调已经走失了许多,每一笔每一画都剔精抉微以求无误。明清科举制需要一拨规矩写
字的书生,笔墨落纸处,但见点画一律,造型一律,色调一律,死相毕露。那曾是逸致栩栩然、气度翩翩
然,汲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华的深深书道,可怜沉沦了。
⑨苏东坡曾放言:“适意无异逍遥游。”其实,在鸿蒙初发时,书道根本谈不上技巧。从仰韶文化彩
陶上的刻画符号,着实把玩不出什么玄机,从殷周青铜器铭中的族徽观之,也只是随意而已。而拂开岁月
的风尘,博大的书道正在走向名副其实的雕虫小技。貌似繁荣的今日,书道明显地卷入了竞争的旋涡里,
柔韧的羊毫下充满着咄咄逼人的征伐气息,而书道一进入竞争轨道,它那从容闲雅的文人气味就消失了,
还有那孤傲啸洁的气度也逃不脱奴化的阴影。一个又一个书道竞赛此起彼伏,竞赛背后是奖品和证书,这
免不了使人跃跃欲试心如沸水。竞技场上的争纷淹没了多少纯真的欢愉,更无奈的是我们的精神走入了掮
客们规划的功利世界里,多少灵气随风飘散!
⑩有多少岁月悄然飘逝啊!那孕育起晋书的风韵、唐书的豪气、宋书的随意的日子,如今发生了令前
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只不过人毕竟是人,只要存活在世,总是要不懈地驱赶自己的心灵马车找寻精神的牧
场。也许在我们承袭了太多的世俗欢乐中,应腾出一方空间来迎受美丽的书道古风,并且心悦诚服地说:
执子之手,与尔同行。
(取材于朱以撒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倜傥无羁的米芾 倜傥:洒脱,不拘束
B.人在尺幅之前 尺幅:狭小的空间
C.书道的滥觞期 滥觞:事物的开端
D.掮客们规划 掮客:替人介绍买卖赚佣金的人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几千年来的泼墨挥毫,中国书道尽管风格嬗变流别多端,而黑白色泽却始终不可更易。
B.今人就书写论书写,其精湛虽然无法超越古人,但笔墨所积蓄的哲理与情思是丰富的。
C.唐人重法则,元明清人讲究精确规则,而宋人重乐趣自由,相比之下,宋人更懂书道。
D.貌似繁荣的书道竞争,背后往往是玩弄技巧与心术,导致本真的艺术秩序发生了错位。
3.文章第⑤段在语言运用上具有鲜明特色,试加以赏析。(5 分)(★)
4.作者笔下的“深深书道”,到底“深”在哪里呢?试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 分)
【答案】
1.B
2.B
3.示例一:运用整句句式表达(或排比修辞)。全段多用结构相同、相似的句子,使形式整齐,节奏协调,
音韵和谐,语势激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运用这种语言形式,充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古典书法蕴含
来自心灵深处的丰富的情思(哲理,精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典书道的内涵所在;能给观赏者带来丰富
的想象空间,生发美丽情状;表达了对古典书道由衷的感慨和赞赏之情。
示例二:整散结合。全段整句与散句交替使用,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呆板,收到节奏协调、音韵和
谐、语势激荡而又自由活泼、挥洒自如、语气舒缓的效果。运用这种语言形式,充分(淋漓尽致)地表现
了古典书法蕴含来自心灵深处的丰富的情思(哲理,精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典书道的内涵所在;能给
观赏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生发美丽情状;表达对古典书道由衷的感慨和赞赏之情。
4.①朴素、庄重、冷峻的黑白两色,能抵御生命的迷失与诸多诱惑;②积蓄(包孕)着哲理与情思(心灵
律动,精神排遣);③远离致用,用于消闲,追求自由、精神娱乐;④在大自然中获得感悟与启示;⑤不重技
巧,不求精确,不追名逐利;而重随意,从容、闲雅,纯真、欢愉。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
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还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B 项,尺幅:这里指小幅字画,
句子中作名词。故选 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
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
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 项,“其精湛虽然无法超越古人,但笔墨所积蓄的哲理与情思是丰
富的”错误,文中说“今人的精湛和机智已经超过了晋人和唐人”,而缺失的是哲理与情思。故选 B。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精美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
内容,理解相关语句,需要从修辞、句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把握。
“至乐者,有……”“至哀者,有……”“至狂者,有”“至怪者,有……”“李太白品出了楚汉鏖战的
激荡风云,戴叔伦看到了龙盘蛇踞、怪兽屹立”语段大段运用排比句、对偶句等这些机构一致、句式整齐
的句子,又穿插“书道烟云处,援笔纵横中,活生生地包孕了书法家整个心灵的律动和精神的排遣”“真是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若是人在尺幅之前,幻象又着实奇异”“其中美妙情状,可谓难以毕述。这就是古典书
道的诱惑呀”这些自由灵活多变的散句,整散结合,交错使用,表现了古典书法蕴含来自心灵深处的丰富
的情思,音调和谐、富于感染力。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
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
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
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
条作答。
作者笔下的“深深书道”的“深”指书道中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哲理与情思,筛选概括时把握文章中
的议论句、抒情句,关键句有:“人不免陷于浓艳的色调里,使生命迷失于张扬状态,只有在脱身之后,
才会感到黑白二极的朴素、庄重和冷峻,它甚至就潜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无意地抵御五色迷目七音乱耳”
“一管羊毫,一张宣纸,一砚墨香,积蓄了太多的哲理与情思”“书道烟云处,援笔纵横中,活生生地包孕
了书法家整个心灵的律动和精神的排遣”“墨戏远离了致用,接受了消闲,方能体味化机之趣”“云飘浮过
来,风吹拂过来,水湍流过来,四季轮回过来,无不蓄藏着久远沧桑的灵性。一条激越欢快的溪流,可以
使人想见书道的气脉通畅;一缕袅娜迷蒙的炊烟,又会引导人们欣赏那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巨大魅力”“书
道根本谈不上技巧。从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画符号,着实把玩不出什么玄机,从殷周青铜器铭中的族徽观
之,也只是随意而已”。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限时检测 3】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5 分 实际得分:
三、【2020·内蒙古自治区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 分)
老屋·父亲
李翰
父亲走了以后,老家临街的两间平房,屋顶也披离下来。毕竟有三十多年房龄,风雨侵蚀,那些桁条、椽木,也渐渐走到生命的尽头。父亲买下这块宅基地的时候,也就是两间白灰小瓦的平房,年深日久,破
破烂烂。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一大片荒山。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父亲是“文革”早期的
大学生,那个年代算是高知了。有一方自家的天地,既给子孙留下恒产,又可以种种花草,养些鸡鸭,闲
暇时安静地读书喝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
父亲胼手胝足,前前后后差不多忙活了六七年,起了两层砖混小楼,搭建了两间平房。
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体看起来,颇有几分气象。父亲又种上竹
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屋基脚,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
每年春天,都是从竹外的杏花开始。粉薄的花瓣,透射着阳光或露水,蜜蜂也忙碌起来,小狗绕树追
逐它毛绒绒的短尾。杏花败,桃花开,一场雨后,竹笋悄悄钻出地表,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我们用长长
的竹篙,绑上铁丝钩,咔嚓,咔嚓,香椿芽一爿爿掉下来,青莹润泽。弟弟从鸡窝里摸出几枚刚下的鸡蛋,
母亲捏着鸡蛋,在锅沿上一磕,两指一掰,鸡蛋便在油锅里滋滋作响。煎到五分熟,加入香椿芽,一股说
不出的清香,立刻从厨房弥漫开来。
春暮夏初,月季绕着屋角绽放,熏得人犯困,天渐渐热起来。街坊有位退休的房老师,总来我们家纳
凉。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还能作诗。他一边写,一边哼唱着,都写好了,再摇头晃脑,用他那枞阳腔从头
到尾高声吟诵一遍。父亲很喜欢和房老师往来。一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楹联至今还挂在家里。
房老师 90 年代中期去世,父亲很是伤感。大概也就是那时,父亲开始学写古诗。王力的《古代汉语》
第三册介绍格律诗写作,有关平仄、声韵的书页,因经常翻阅,纸张尤为暗黑。渐渐有一些诗友来往,父
亲必引进家里,听人家夸他的院子,称赏着彼此的诗作。待客人一走,父亲便任情评骘起来,这个人用词
俗,那个人多处出律,总之,都不如他的诗好。
大学一二年级,经常收到父亲的家书,慰勉学业。那些信文乎文乎的,我仿佛能看到他写信时陶醉的
神情。后来读到《围城》里方遁翁写日记,不禁莞尔。读研时,我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还是习惯回老
家休整,在那里汲取力量和信心。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
气,立时觉得笃定、安宁。父亲见到我,眼睛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似乎屋子一下子变
暖和了。
我自离家读书,每次回来都呆不了几天。父母守护着老屋,在我们看不到的时光里慢慢变老。2014 年
6 月 24 日,周二的凌晨,母亲打来电话,父亲走了。
我的山塌了。
他走得静悄悄的,除了亲戚与生前友好,除了庭前垂头饮泣的吊兰,没有人关注到他的离去,也没有
人来分割我的悲伤。父亲的离去,让我明白,原来我最在意的,是他的欣慰与骄傲,那才是我获得存在感的根本。
中年伤于哀乐,因凋零之场景,将不断上演。这是生命的残酷,也是生命的仁慈。那边的世界,积攒
着此生最珍贵的情感,有我们最爱的人,当我们临近谢幕,将不会孤独和恐惧。此生亦可恋,是我们又做
了父亲、母亲,在人间播种了下一轮的爱。除了一掷乾坤的大人物,万千众生都是一样的琐碎、平凡,父
母与子女,是我们在尘世扑腾的最大动力。
这五年里,长长短短,也写了不少文字,却不曾为父亲正经写过一篇。近来始渐渐明白,既然以文学
为主业,父母儿女、兄弟姐妹,村口的阿牛与邻家的小芳,那些川流不息流淌在时空中,却消失于历史的
芸芸众生,才是我应该去关注、书写与研究的——小城的高楼络绎拔起,道路越来越宽,老一辈的痕迹被
日渐吞噬,仿佛我的父亲,还有同时代众多离开的人,不曾生活在这里。不过,没有关系。历史所遗忘的,
都收纳在文学的容器里。更确定的,是老屋还倔强地站在那里,被高楼环绕,而仍未湮灭。便宜门 4 号,
晚上一合眼,我就能梦到。
即便有一天,这一切都消失了,“父亲”作为一个文学的共名,也将以近似的形象和温度,在天下儿
女的心中永生。
写于己亥清明前
(本文刊于 2019 年 4 月 5 日《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在清明之时撰文纪念父亲,正是对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这一传统有意识地继承和延续。
B.文章对父亲的追忆深情诚挚,泪中含笑,笑里带泪,借《围城》中迂腐可笑的“方遁翁”形象写出了父
亲可亲可爱的一面。
C.文章以小见大,描写窄小老屋的四季变迁,串起童年的回忆,寄托对父亲的哀思,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
考。
D.作者把对父亲的怀念上升到对平凡人的敬意以及对文学力量的信心,其中包含了一位文字工作者的责任
意识。
2.情到深处,如何描写都动人。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 分)
①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立时觉得笃定、安宁。
(3 分)(★)
②父亲见到我,眼睛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似乎屋子一下子变暖和了。(3 分)(★)
3.本文作者李翰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其散文写作中的诸多元素也带有浓郁的古典意味。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1.C
2.第①句运用环境描写,烘托父亲的稳重、慈祥,表现父亲给予归家的儿子的力量和信心。第②句运用神
态描写(细节描写),以虚写实,表现父亲看见儿子归来的欣慰与幸福。①②句将父子相互传递的亲情和温
暖置于老屋这一特定环境,给人以强烈感染。
3.①人物形象:“父亲”是一位带有浓郁古典气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心中怀有“陶渊明情结”,生活在
田园风光的“老屋”;他热爱古诗文,爱和诗友交往唱和。②自然环境:老屋的春景,“竹子”“杏花”“桃
花”等意象,以及屋子的老旧,小院里普通人家的生活氛围,都洋溢着古典的传统生活气息。③人文环境:
父亲和房老师以及诗友的交往,吟诵古诗,撰写楹联横匾,相互点评诗歌,有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④写作
手法:作者借用“老屋”这一具象承载对父亲的追忆怀念,是典型的“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的古典文学
写作手法。⑤文章主旨:文章既传递了传统“孝道”的情感价值,也突显了“慎终追远”的社会意义,是
对古典的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和传递。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
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C 项,表述不当。
从原文看,作者写老屋涉及季节的内容主要在 3-5 段,“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
枇杷等果树,沿着屋基脚,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每年春天,都是从竹外的杏花开始……”,“春暮夏初,
月季绕着屋角绽放,熏得人犯困,天渐渐热起来”这些句子并有体现窄小老屋的四季变迁,而且从“读研
时,我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在那里汲取力量和信心……”等话语看,也并不都
是童年的回忆。选项认为“描写窄小老屋的四季变迁,串起童年的回忆”是曲解文意。故选 C。
2.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章全局有个整体把握,并
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和结构上的特点,分析其含义和用意。题干提示“情到深处,
如何描写都动人”,要从描写和表达思想感情方面重点做思考。第①句,“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是动
作描写,“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酽茶升腾着热气”描写的是环境,父亲坐在窗前,与茶相伴的情境,
可以烘托父亲的稳重、慈祥,“立时觉得笃定、安宁”,表现父亲给予归家的儿子的力量和信心。这也照应
了上文所讲的“我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在那里汲取力量和信心”这句话。第②
句“父亲见到我,眼睛便会亮起来,整个人也松弛、舒展开来”,运用的是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表现父
亲看见儿子归来的欣慰与幸福。“似乎屋子一下子变暖和了”,用“似乎”一词是以虚写实,表明亲情带来的温暖体验。①②联系起来看,利用老屋这一特定环境表现父子二人相互传递的亲情和温暖。
3.此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立足文本内容,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结合内
容分析和语言风格,从描写环境、表现人物和表达主旨等方面,体会文章独特的表现力,概括总结出要点。
本文作者李翰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其散文写作中的诸多元素也带有浓郁的古典意味。文章开篇,交代父亲
的形象,就已经突出了古典意味。“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一大片荒山。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
父亲是“文革”早期的大学生……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交代父亲是大学生,是知识分子,怀有陶
渊明情结,后面写父亲开始学写古诗,引一些诗友进家,称赏着彼此的诗作。这些不仅突出父亲身上的浓
郁的古典气质,而且父亲的热爱古诗文的表现,以及和诗友交往唱和的情境也表现出了古典的文化气息。
从老屋的环境描写上看,作者特别描写到了“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
体看起来,颇有几分气象。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屋基脚,
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像“竹子”“杏花”“桃花”等都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配上“青铁皮的实木大
门”和屋子的老旧状态,烘托了小院里普通人家的生活氛围,洋溢着古典的传统生活气息。从文章最后部
分看,“小城的高楼络绎拔起,道路越来越宽,老一辈的痕迹被日渐吞噬……更确定的,是老屋还倔强地站
在那里,被高楼环绕,而仍未湮灭。便宜门 4 号,晚上一合眼,我就能梦到”,说明老屋已不单是老屋,这
一具象有着父辈的痕迹,承载着我对父亲的追忆怀念,作者借物抒情、寓情于景、赋予事物丰富内涵的手
法是古典文学的写作手法。从文章主旨上看,作者在清明之时撰文纪念父亲,文章既传递了传统“孝道”
的情感价值,也突显了“慎终追远”的社会意义,这是对古典的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和传递,也是写作带
有浓郁的古典意味的体现。
【限时检测 4】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13 分 实际得分:
四、【2020·江西省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3 分)
管理一片林子
张炜
这片林子很大很大。多么大?开车或骑马走上一会儿才行。树木很高大,密挤处望上去黑乌乌吓人。
有林中空地,那是到了冬天泛出金色的草地。
所有的植物都长得健硕生旺,因为这片土地太肥沃了。剖开泥土就是油黑发亮的青壤,有一种沃土才
有的美感逼近。林中气息厚重而沉郁,是大林子大树木大沃土才会滋生孕育的,走贫瘠之地是绝不会有这
种嗅觉感受的。柳树林有一种闲适感,让人想起春天,想起朴素的民居和不远处的庄稼。松树沉穆踏实,冷,和冬天
的意象混在一起。多么好的威严的大橡树,至少有五十年的树龄,苍黑的枝干给人无以匹敌的力量感。没
有大橡树就让人想不起北方,想不起严肃的辽阔的北方。最美的树木大概是白杨,它的挺拔和树干的颜色,
都像个英气勃发的青年。白杨既不过分严厉,又没一丝嬉闹,温煦而庄重,是最舒展最优雅的树木了。
这是一片北方的树林,大部分树木冬天都要落叶。如果没有风,就会感受一种异样的肃穆。即便是夏
天,浓重的荫色深处也不会有令人烦恼的湿热。有一条浅渠从林子里流过,清澈见底,渠边长满了长胡须
般的草叶,那里藏了各种鱼。一些大一 J 点的鱼如河鳗在渠底无声滑过,水面的小蜻蜓循着鱼迹飞过。渠
水在最茂密的杂树林那儿拐弯,旋出小小的半月形的沙地。这片沙地洁净得一尘不染,是最适合驻扎帐篷
的地方了。帐篷里有折叠床,有一些日用杂物,有老茶和烈酒,还有一只装满了书籍的木箱。在帐篷外边
一点,离开渠水三五米的地方有一只炉灶,用来兴炊。老茶煮得发黑了,浓浓的香气一直飘进帐篷。
帐篷离林中小屋有六华里。那座小屋才是主要居所。小屋由老树桩做墙,内壁涂抹了厚厚的草泥;屋
顶是苫草做成的,风雨把它洗成了苍黑色。鸡舍也离得不远,它们需要依傍着主人。鸡舍旁的一条小路连
接起一片空地,那里是一个打理得很好的菜园,里面的豆角和韭菜长得油旺旺的。在这片树林的东南部,
有一块更大些的空地,那里经过了几年的操劳,已经成为一个人人羡慕的葡萄园,一个小果园了。这是林
子里的大芳香和大甘甜,是让林子主人最骄傲的地方。主人有几个帮手,这些人和他的家里人是同样亲密
无间的。从形貌上看不出哪个才是主人,因为林中生活让这些人皮肤变得一样,黑中透红。他们都常常打
赤膊,绑裹腿,手粗,眼亮,口角常常被野果染上颜色。
因为要在这片大林子里做没完没了的工作,所以每个人都很忙碌。这种忙碌也使他们心情愉快。常常
有一些外面的人走入林子,猎人是不受欢迎的,结果总是被不无严厉地劝走。还有采蘑菇的,这些人都受
到了和气对待。其实在林子里常年劳作的人最擅长采药之类,他们知道怎样医治自己的病,很少到林子外
边求医。
在外来养蜂人的帮助下,林子主人也有了几箱蜜蜂,于是也就有了吃不完的甜蜜了。他们还尝试过做
了个很大的暖窖,这样就能在冬天栽种嫩绿的蔬菜了。
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有一两个有趣的客人。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大致是主人的朋友。他们和林子里的
主人席地而坐说说话,或者在木桌旁喝茶聊天。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客人的新茶和书,主人回报的大致是蘑
菇和草药之类。
那条日夜不息的水渠在林子北部积起了一个大水潭,经过林中人几个季节的挖掘修整,已经成为一个
水面开阔的小湖。湖边林木蓊郁,湖心水浪微微,时不时还有跳鱼。夏天的小湖是大家的最爱。小湖中有
蛤蜊和毛蟹,有细细长长的银鱼。林子主人有忠诚的大狗,还有顽皮的猫儿。这些林子里最幸福的生灵,它们一天到晚工作清闲,尽情
玩耍,爬树或钻灌木丛,有吃不完的东西。春天繁花,夏天浓绿,秋天果实,冬天冰雪。比起前三个忙碌
异常的季节,冬天的林子要悠闲多了。不过在北方的冬天,的确需要好好对付这些极严肃的日子。大风吹
拂几天之后,严寒就凝结在白杨树梢了。湖水结冰,小湖亮闪闪的,真的成了一面镜子。
小屋是不怕严寒的,因为里面有一个泥坯垒成的大炕,它连了灶口,并且有长长的烟道通着墙壁的空
腔。灶火燃起来时,半个墙壁都是热的。灶口上滚动沸水,煮了糯香的吃物。在暖融融的屋子里喝茶,讲
前三个季节积累的故事,真是惬意之极。
(选自《他们为何而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管理一片林子”为题,简洁明了,既贯穿了全文的内容,又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与思考。
B.文章开头直接点明这片林子,然后写林中树木、泉水、小鱼以及人们的活动,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C.文章具体细致地描绘了林中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致,绘景绘色,让人感受到一幅幅优美的自然图画。
D.林中主人对猎人的到来是不欢迎的,其原因是怕猎人侵害林中动物,体现其对自然的尊重与爱护。
2.本文写这一片树林及林中居民的生活时大量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章内
容分析。(4 分)(★)
3.文中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活动,有什么用意?请谈谈自己的看法。(6 分)
【答案】
1.C
2.① 用视觉感受来写,如文中用各种颜色的词语来写林中土地、湖水等,充分表现了树林色彩的丰富性。②
用触觉感受来写,如文中写了“半个墙壁都是热的”,表现了树林的温柔和谐,体现了冬季这里的温暖。③用嗅
觉感受来写,如文中用“林中气息厚重而沉郁”“浓浓的香气一直飘进帐篷”“煮了糯香的吃物”等句子来
展现其惬意情绪,表现了林中生活的惬意,富于艺术感染力。
3.①展现了人物惬意、满足的生活状态,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情趣。②将人物活动与树林相融一体,体现了
自然万物的和谐。③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谐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桃源生活的向往。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
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C 项,“具体细致地描绘了林中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致”分析错误,文中并没有具体细致地描绘四季之景,主要是具体描绘林中冬季景色。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章的描写手法极其艺术效果的能力。描写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关于描写
景物方法的考查。描写方法主要有:抓住特征,绘声、绘形、绘色的描写;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
感官描写;动静结合、正侧描写,虚实结合,细节描写。
本题考查的描写角度是感官描写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首先要找到运用感官描写的文段,再分析其产
生的艺术效果。文中“剖开泥土就是油黑发亮的青壤”“苍黑的枝干给人无以匹敌的力量感”“春天繁花,
夏天浓绿,秋天果实,冬天冰雪”等都是视觉描写,作者用多种表示颜色的词语来描绘树林的土地湖泊等
景象,展现了树林的丰富多彩。文中“灶火燃起来时,半个墙壁都是热的”“在暖融融的屋子里喝茶”,采
用了触觉描写的手法,通过这种触觉感受表现了小屋在冬季里依然温暖,表现了这片林子的温暖与和谐。
文中“林中气息厚重而沉郁,是大林子大树木大沃土才会滋生孕育的,走贫瘠之地是绝不会有这种嗅觉感
受的”“老茶煮得发黑了,浓浓的香气一直飘进帐篷”“灶口上滚动沸水,煮了糯香的吃物”等描写都是嗅
觉描写,通过对林中这些香浓气味的描写,来表现生活在这林子当中的舒适与惬意。作者通过调动多种感
官,展示了林子的不同侧面,使文章更加富于艺术感染力。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中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找到相关语段的描
写,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作用题的答题角度需要从内容、结构、手法、情感、
主旨、效果等方面着手。
本题中考查的是“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活动”的用意,文本中对人物活动的描写着墨很多,如“在帐
篷外边一点,离开渠水三五米的地方有一只炉灶,用来兴炊。老茶煮得发黑了,浓浓的香气一直飘进帐篷”
“他们还尝试过做了个很大的暖窖,这样就能在冬天栽种嫩绿的蔬菜了”“他们和林子里的主人席地而坐说
说话,或者在木桌旁喝茶聊天”等描写,这些描线从内容上,写出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舒适惬意、快
乐满足,充满了生活情趣;从主题上来说,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展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所以这些
人物活动与树林相融一体的生活情景的描写,可以更好的凸显文章的主题。这些美好的场景都是作者的所
见所感,更多的作者的主观感受,所以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这种生后的向往,从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人
和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美的赞美之情。
【限时检测 5】
时间:15 分钟 实际答题时间:
分数:20 分 实际得分:
五、【2020·天津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20 分)
大敦煌①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
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②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 3.12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 18 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
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
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
“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
③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
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
140 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
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
④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从来没有
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
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⑤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
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
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
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⑥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
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
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
⑦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 25 公里的鸣沙
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⑧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
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
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
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那些无声飘过的岁月的风。
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
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⑩1900 年 6 月 22 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
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⑪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
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
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
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⑫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
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
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
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⑬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
⑭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的骄傲和自豪。
B.尽管规模与古代相比大为缩小,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显赫,但是现在的敦煌仍然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
C.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不因干旱而枯竭,月光之下,其波浪奔涌,气势磅礴,更显梦幻般的
美丽。
D.“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是一句“锥心”之语。这样说的原因是莫高窟被意外发现以后,无
数学者为此皓首穷经,甚至远涉重洋。
E.经过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努力,敦煌终于改变了被肢解的命运,敦煌学也回到中国并得到长足发展。
2.作品第⑤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请分析其作用。(4 分)
3.请赏析第⑧段。(5 分)(★)
4.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6 分)
【答案】
1.CD
2.承接上文对鸣沙山的描写,为下文讲述月牙泉作铺垫。这样的引用增添了鸣沙山、月牙泉的传奇色彩;
也反映出敦煌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风貌所具有的影响。3.运用联想、想象。由眼前的“泥塑”和“壁画”联想到当初的创造,想象能工巧匠精心细致的描画、上
色,来表现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突出时光流转和历史的久远。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突出“佛
像”(敦煌艺术品)的栩栩如生和所传达的平静乐观的佛教精神。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生动地表达莫高窟
的千年历史,有很强的抒情性,增强了感染力。
4.①“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大气磅礴;②敦煌在汉唐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曾经是文化重镇;③敦煌古迹遍
布,文化魅力与日俱增;(文化魅力之大)④敦煌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
高窟;⑤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诞生出敦煌学这一新的学科;⑥中国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
C 项,“……月牙泉,不因干旱而枯竭,月光之下,其波浪奔涌,气势磅礴”错误,文中用来形容鸣沙
山周围的沙漠。D 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样说的原因是莫高窟被意外发现以后,无
数学者为此皓首穷经,甚至远涉重洋”错误,这样说的原因是敦煌莫高窟被发现后,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
在被掠夺和肢解中走向世界。故选 CD。
2.本题考查把握引用作用的能力。引用在散文中的一般性作用: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
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
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
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思考时,要结合着引用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引用所在
语段的具体语境分析。“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的作用,第五段“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
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
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
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可知承接上文对鸣沙山的
描写;第六段“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
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可知为下文讲述月牙泉作铺垫;“月牙
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
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可知这样的引用增添了鸣沙山、月牙泉的传奇色彩;也反映出敦煌
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风貌所具有的影响。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
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
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
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
的事实”,可知运用联想、想象,由眼前的“泥塑”和“壁画”联想到当初的创造,想象能工巧匠精心细致
的描画、上色,来表现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突出时光流转和历史的久远;“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
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
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那些无声飘过的岁月的风”,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突出
“佛像”(敦煌艺术品)的栩栩如生和所传达的平静乐观的佛教精神;“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
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可知运用排比的
修辞,具体生动地表达莫高窟的千年历史,有很强的抒情性,增强了感染力。
4.此题考查理解标题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文意理解句意。(2)根据
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大敦煌”中的“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大气磅礴,
“大敦煌”更是霸气;“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
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 140 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可知敦煌在汉唐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曾
经是文化重镇;“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
文化灿烂,古迹遍布”,可知敦煌古迹遍布,文化魅力与日俱增;“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 25 公里的
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可知敦煌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它始建
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可知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诞生出敦煌学这一新的学科;“在保
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可知
中国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