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意象)(分层练习)(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 18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意象)(练) (一)热身练 一、【2019·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座村庄 宗崇茂 油菜花在春天总是开得如此漫漶。 母亲从乡下打来电话说,你早一点回来吧。我知道母亲的意思。我已有好几个清明节不回老家了。我 总是在家乡的春天到来之前就必须离开她,向西,一路向西。 现在,我总算回来了。我终于能够在家乡的春天好好停留并不紧不慢地呼吸。听从母亲的话,在清明 节的前一天傍晚,我就坐车回到老家。 夜里,竟响起了雨。我有些担心,明天,是准备给父亲立一块碑的。母亲已请好帮忙的人,一下雨, 地里就会泥泞得难以行走。雨点打在窗户和瓦楞上,像是水浪轻轻拍打船底的声音。睡在床上,我竟有些 恍惚,仿佛不是睡在自家的屋里,而是睡在一条漂泊不止的船中,我一时找不到归家之感。多少年了,我 的灵魂是一粒轻轻的尘埃。它从故乡这块泥土上扬起,现在,却一下子难以在这块土地上重新安顿下来。 这还是我的故乡吗?或者说,我的灵魂还把它当作故乡吗?也许,我怀念的只是另一个村庄,已永远 不可能再回来的那个村庄。那时,父母都还很年轻,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但是,如今父亲早已不在,只 有母亲还孑留于这个春天。 早晨起来,天空睛好。昨夜的那场雨好像只是一种幻觉。阳光携着微风,或是微风携着阳光,暖暖地 照着,吹着。树、空气,更加绿而清新了。 油菜花,在菜园里、河堤边、甚至草房子的屋顶上,一簇一簇地盛开着,更不用说田野里那铺天盖地 的金黄了。这样的季节,我简陋的小村庄也因此而变得美丽无比起来;无边的花海中,村庄喘息似的在起 伏中荡漾。 母亲早已在石匠那里定制好父亲的碑,上面刻着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怎么也并列其上?只是未像 父亲的名字那样用漆涂红,还是凿出的那种淡淡的石白。问母亲。母亲说,先在你父亲那里报个“户口”, 等我去了,你们只要用红漆把名宇涂红就行了。 坟地在村子的南头,离村子仅隔了五六块田地,四面环水,有一道窄窄的堤坝与村子相连,我不明白, 当初是村子里的哪一位,把这一片田地确定为村人的安葬之所?又为何安排得离村子如此之近?有一次, 就这个问题,我向村中的那位老人讨教。他是村中的“老秀才”,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双目几乎失明。他 说,这是大家的意见,离得近,天天看得见,心里踏实,好。他的答案让我惊异!这些识不了几个字的农人,难道都是不凡的哲学家?死,早已被他们视作生的一 部分,完整而密不可分。 那时,父亲刚走不久,而我远在天边。母亲在田间劳作时,歇息的间隙,总是习惯于抬头把目光投向 坟地的那一片。高的、矮的、新的、旧的,错落的坟茔中,母亲找到父亲的那一座。黑鸟盘旋,纸灰一样 飞起飞落。就这样,母亲与父亲隔河相守,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昼与黑夜。 石碑被抬到坟地。这里同样生长着一片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无人种,也无人收,却年年开不败的野油 菜花。众多的坟,使这里稍显拥挤。从碑上的名字一一看过去,大多是我热悉的名字,我熟悉的长辈。我 忽然觉得有些宽慰,我的父亲,仍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仍像从前一样,是一个村庄里的人。这片墓地, 分明是村庄以外的另一座村庄!那些血脉,仍在看不见的地方,汩汩地淌着,连着。 家家户户的坟茔都培了新土,坟茔变得亮堂高大,太阳照着尘世,也照着故人,春阳之下,一切都在 蓬勃地生长,即使死亡,也被罩上一层暖意。逝去的人啊,你们为何总是深藏不露?只让你们曾经生活过 的村庄默默记取、怀念;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外,仿佛一群不肯归来的远行人。 石碑竖立起来。像是父亲的新居。母亲非常高兴。她拿来一块红绸缎,在碑的顶端系上。碑在风中一 下子显得非常醒目。我立刻明白了母亲的心事一一眼神越来越差了,她是想在众多的坟茔中,一下子就能 找到父亲的那一座。 小河清澈安静。油菜花在水中的倒影尤显美丽。几只白蝴蝶从水面掠过,倒影轻轻晃动起来,使水中 的美变得有些虚幻——就像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就像生与死,它们永远为邻,互为倒影,彼此护佑。 我相信,日日夜夜,它们都能听到彼此亲切的呼吸。 选自《流浪途中的玫瑰》,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外漂泊多年,乍回故乡反而不适应,找不到归家之感,因而一时之间,竟有些恍惚,这种感受真 切自然。 B.劳作的艰辛、生活的孤独使母亲能坦然对待死亡,所以她让人在墓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先在父亲那里 “报个“户口””。 C.老秀才“天天看得见,心理踏实”的话,体现了逝去的亲人仍然是乡亲们生活的一部分,折射出充满温 情的淳朴乡风。 D.作者想象母亲在劳作间歇将目光投向坟地,又看到她在墓碑上系上红绸缎,这一虚一实,表现了母亲对 父亲的深切怀念。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油菜花”的作用。(★)3.请探究题目“另一座村庄”的丰富意蕴。 【答案】 1.B 2.油菜花烘托出明亮热烈的氛围,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寄托作者对故乡的浓浓情思;将生死这样一个沉 重的话题表现得有暖意。 3.另一座村庄指逝者们的坟地,也指再也回不去的父母年轻时候的村庄,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体现 了把死当作生的一部分的理念。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 的写作意图,掌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还要明确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本题 B 项“劳作的艰辛、生活的孤独 使母亲能坦然对待死亡”错。并非是劳作的艰辛、生活的孤独让母亲坦然对待死亡,结合村庄老人对待死 亡的态度可知,死对于他们而言是另一种生。劳动“艰辛”、生活“孤独”与母亲对待死亡之间的态度没有 关联。故选 B 2.本题考查文中物象的作用。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文章开头写“油菜花在春天总是开得如此漫漶”, 中间写“油菜花,在菜园里、河堤边、甚至草房子的屋顶上,一簇一簇地盛开着,更不用说田野里那铺天 盖地的金黄了……”,结尾写“小河清澈安静。油菜花在水中的倒影尤显美丽。” 文章多处写油菜花,用油 菜花烘托出明亮热烈的氛围,使之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油菜花生长在作者的家乡,家乡是他魂牵梦萦的 地方,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在文中主要探讨“生与死”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面前 设置油菜花的景色描写,将生死表现得颇有暖意。 3.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探究题目的丰富意蕴。具体分析时要结合原文内容,找出哪里有关于“另一座村庄” 的描写,然后分析这样写的目的,有什么含义,表达的思想情感,写作的意义等。 文章第五自然段说:“我怀念的只是另一个村庄,已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那个村庄。那时,父母都还 很年轻,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可以看出“另一座村庄”指的是再也回不去的父母年轻时候的村庄。第十 二自然段写“我的父亲,仍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仍像从前一样,是一个村庄里的人。这片墓地,分明是 村庄以外的另一座村庄!”可以看出在这里“另一座村庄已被赋予“逝者们的坟地”的含义。最后一段写 “就像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就像生与死,它们永远为邻,互为倒影,彼此护佑。”体现了村庄里的人已 经把死当做生的一部分的理念。纵观全文,“另一座村庄”也饱含了作者对已逝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二、【2019·汕头市潮南区峡晖中学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迁徙的故乡梅洁 真的开始上路啦,我迁徙的故乡! 广电局播放室,正播安阳镇移民到达湖北团风县移民新区的录像,片子没剪辑,全是原始素材。我一 气竟看了两个半小时: 满载着移民和家什的大客车、运输车,长龙般在山间公路缓缓前行; 一朵朵鲜艳的大红花挂在移民胸前; 走了千里之路后大红花又挂到了移民新区的房子里; 一排排、一栋栋含有欧式建筑元素的黄瓦白墙的移民新区,矗立在穿街而过的河渠两边;别墅般的房 屋里全部装有自来水、管道煤气,还有卫生间。 移民新区将入住 874 户、3782 位来自安阳镇的移民; 团风人为每户移民送来了一份午餐、一袋米、一个开水瓶、一提挂面、一桶油、一筐青菜、一部电话 机、一副对联、一挂鞭炮……移民进屋就能开伙; 移民新村已有粮油、蔬菜供应点,已有超市、学校、图书室、卫生医疗室…… 啊,乡亲们毕竟等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常务副县长邵际军把办公室搬到了柳陂移民村,他天天挨家挨户地走访、做工作,移民们脸难看、话 难听、门难进。是呀,柳陂人已是第三次迁徙了!几十年、几代人在荒沙滩上创造了一片国家级无公害蔬 菜基地,现在又要全部沉没了,柳陂的牺牲有多大?邵际军同情他们,他贴着心窝和移民说话。长时间的 说话,他的声音完全嘶哑了。 县移民指挥部,设在移民局很旧的小院里。副总指挥周吉礼的办公室门开着,人不在。环视周吉礼简 朴的办公室,我在想:那个相貌英气、说话幽默、做事果决、极富判断力的周吉礼,两年前我认识了他。如 今,政法委书记兼起了移民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的职务,看来,特殊时刻,县里在紧急调兵遣将。 正想呢,周吉礼进来了。他左小臂上有隆起的一块肉包。他说感冒不好,咳嗽不止。医生做结核试验, 说他肺部深处有结核菌感染。我担心地说:“那你一定要注意休息啊。”周吉礼说:“移民的关键时刻, 怎么休息?” 是啊,移民的关键时刻,成千上万的乡亲每天都在等待着启程的号令,千里迢迢的迁徙长路,数万个 家庭的安家落户……每天都要做重要决策的指挥部,“休息”“保重”“注意身体”这些关切的话,对于 周吉礼们已是奢侈了。 天在下着小雨。中午,我来到安阳镇龙门堂移民村。村主任刘继武向我走来。当我和一双粗糙的、结 实的中年男子的手相握的刹那,刘继武怆然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的泪水也滚滚而出。这个坚强的男人,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他都在鼓励自己的村民:为了国家的工程,为了北方人能喝上汉江水,我们到别的 地方重建新的家园吧,我们不哭。可他在我面前,却再也无法忍住。他用一双粗糙大手胡乱地抹着脸上的 泪水,然后指着村前广阔、肥沃的田地说:“今年地里没种一棵庄稼,去年都说搬呀搬呀,结果也没搬, 地都撂荒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往日的千亩稻田里长满了杂草,刘继武心疼这来之不易的土 地。 午后,天开始下雨,好在 49 辆货车已装载完毕,盖好了苫布,编号列队,卧龙般静静地停在公路边, 只等出发的命令。下午 4 时,一声令下,货车徐徐驶动,离开安阳镇,向广阔的江汉平原驶去。 雨越下越大,我来到安阳镇青龙村。 青龙村数百人已冒雨集结在青龙小学。小学校的教室里、走廊里、屋檐下都蹲着、坐着、站着一堆堆 来自各村组的移民。他们在那里等着上车的命令。 天气很冷,移民们大多穿得很单薄,很多人光脚穿着草鞋。如果按上级规定的出发时间——明天凌晨 4 点——他们还要在这里等十几个小时。那只有一个月的小移民刘心雨、只有两个月的小移民陈从园怎么受 得了?那个 70 多岁的、坐在轮椅上的偏瘫老人怎么受得了?她大小便失禁啊!那个等待生产的孕妇怎么受 得了!…… 许多移民几天前房子都扒了、锅灶已拆了,他们已好几天没吃上热饭、没喝上热水了! 22 点零 5 分,常务副总指挥周吉礼终于“违规”下令:移民车队提前启程! 我和故乡的朋友兴明、萍清迅即来到沿江大道,我们想在那里送送移民。 雨,在昏黄的路灯下扯着斜斜的银线,雨点打在伞布上发出嘭嘭的声音。 夜,静极了。江风吹过来,凉飕飕的。街上没有一个行人。我们仨人站在雨里等待。等待乡亲们从这 里走过。 23 点 15 分。一辆警车驶过。一辆指挥车驶过。一辆医务救护车驶过。啊,满载移民的豪华大轿车驶过, 一辆又一辆……25 辆啊! 我们向车子挥手,向父老乡亲们挥手。 故乡的人们呀,你们就这样在这寂静的雨夜悄悄地告别了故乡! 永远的告别呀! 父老乡亲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我任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奔涌…… 多好的故乡!多好的人民!多好的执政者啊! 抬头仰望雨夜的天空,我双手合十,为我迁徙的故乡祈祷平安……(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广电播放室里看到安阳镇移民迁移到湖北团风县的过程,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之 情。 B.文章描写了移民新区的房屋、超市、学校、图书馆等建筑设施以及团风人给移民送的生活用品,表明移 民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C.文章描写了常务副县长邵际军和副总指挥周吉礼为移民工作所做出的牺牲,以点带面,赞颂了所有为移 民工作的人们。 D.文章描写了移民迁徙前的雨夜,涵义丰富,既写出天气的寒冷,给移民们造成的困难,又暗示了移民们 的心情。 5.文章倒数第三段画横线句子“我任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奔涌”,你认为作者的“泪水”中包含着哪些 情感?(★) 6.散文的本质就是真实性,请你结合这篇文章谈谈散文的真实性的具体体现。 【答案】 4.A 5.①对故乡人民作出牺牲的热情讴歌之情;②对为移民工作奋斗在一线的广大干部和职工的崇敬之情;③对 故乡深深的依恋之情。 6.①人物身份真实。文章描写的人物——常务副县长邵际军、副总指挥周吉礼、村主任刘继武,他们的身 份、姓名都是真实的。②作者的经历真实。作者实地采访,经历的移民在雨夜开始迁移的经过是真实的。③文 章中相关的事件是真实的。作者观看的录像是真实事件,作者写到周吉礼“左小臂上有隆起的一块肉包” “打了 18 天针也不痊愈”、龙门堂移民村村主任刘继武的泪水是真实的。④作者的情感是真实的。作者对 移民、对移民干部的赞颂和敬仰,对故乡即将消失的依恋等情感都是真实的。 【解析】 4.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散文中的技巧、构思, 也考查主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散文的主 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A 项,由原文“广电局播放室,正播安阳镇移民到达湖北团风县移民新区的录像, 片子没剪辑,全是原始素材。我一气竟看了两个半小时”以及后文来看,作者在播放室看到的只是“移民 到达团风县”的情景而不是“安阳镇移民迁移到湖北团风县的过程”。故选 A。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概括题要能分析层次结构,逐条概括,答案可以选用原文的词句,但要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力求简洁、明确。作者的感情主 要蕴含在字里行间,可以结合文章主旨概括。回归原文进行分析是关键,解答该题抓住作者在结尾的“多 好的故乡!多好的人民!多好的执政者啊”这句话并结合全文思考即可。从“多好的故乡!”可看出作者 对故乡深深的依恋之情;从“多好的人民!”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人民作出牺牲的热情讴歌之情;从“多 好的执政者啊”可以看出作者对为移民工作奋斗在一线的广大干部和职工的崇敬之情。 6.本题考查鉴赏文本的基本特征的能力。散文的本质就是真实,就是指真实身份、真实经历、真实情感以 及相关事件的真实性。因此解答时抓住文中的人物、事件、作者经历、作者情感加以分析即可。从人物身 份来讲,“那个相貌英气、说话幽默、做事果决、极富判断力的周吉礼,两年前我认识了他。“常务副县长 邵际军把办公室搬到了柳陂移民村,他天天挨家挨户地走访、做工作,移民们脸难看、话难听、门难进。 是呀,柳陂人已是第三次迁徙了!”,“中午,我来到安阳镇龙门堂移民村。村主任刘继武向我走来。当我 和一双粗糙的、结实的中年男子的手相握的刹那,刘继武怆然的泪水夺眶而出。”可知常务副县长邵际军、 副总指挥周吉礼、村主任刘继武,他们的身份、姓名都是真实的。从事件上看,从“广电局播放室,正播 安阳镇移民到达湖北团风县移民新区的录像,片子没剪辑,全是原始素材。我一气竟看了两个半小时”可 知作者观看的录像是真实事件,“是呀,柳陂人已是第三次迁徙了!”迁徙是真实的。“正想呢,周吉礼进 来了。他左小臂上有隆起的一块肉包。他说感冒不好,咳嗽不止。医生做结核试验,说他肺部深处有结核 菌感染。”“村主任刘继武向我走来。当我和一双粗糙的、结实的中年男子的手相握的刹那,刘继武怆然的 泪水夺眶而出。”干部们的工作、对待人民和土地的情感也是真实的。从作者的经历来看,看录像是真的, “天在下着小雨。中午,我来到安阳镇龙门堂移民村。”我的实地采访是真的,“雨,在昏黄的路灯下扯着 斜斜的银线,雨点打在伞布上发出嘭嘭的声音。“夜,静极了。江风吹过来,凉飕飕的。街上没有一个行人。 我们仨人站在雨里等待。等待乡亲们从这里走过。”我经历的移民在雨夜开始迁移的经过是真实的。从作者 情感上看,“广电局播放室,正播安阳镇移民到达湖北团风县移民新区的录像,片子没剪辑,全是原始素材。 我一气竟看了两个半小时”“故乡的人们呀,你们就这样在这寂静的雨夜悄悄地告别了故乡!”“多好的人 民!”可见作者非常关注移民,赞颂移民的牺牲精神,对移民的感情是真实的。从“我担心地说:‘那你 一定要注意休息啊。’周吉礼说:‘移民的关键时刻,怎么休息?’”“我的泪水也滚滚而出。这个坚强的男 人,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他都在鼓励自己的村民:为了国家的工程,为了北方人能喝上汉江水,我们 到别的地方重建新的家园吧,我们不哭。可他在我面前,却再也无法忍住。”可以看出作者移民干部的赞颂 和敬仰是真心的。从“多好的故乡!”以及最后“抬头仰望雨夜的天空,我双手合十,为我迁徙的故乡祈 祷平安……”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即将消失的依恋是真实的。 三、【2020·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喀左看水 车承金 ①喀左缺水。这个地处辽西的塞外小县,境内没有江,没有湖,远离大海,十年九旱,严重缺水。也 许正因为缺水,流经的大凌河和榆河里的那一点点水,在当地人眼里如金子般金贵。当地人以其勤劳、智 慧的品质和诗意、浪漫的情怀,为这两条河流注入生机和活力,展现出一幅“山水相依,天人合一”的人 间诗画。 ②龙源湖,一听名字,眼前就是一片浩淼澄碧的景象。叫湖,其实不是湖,是大凌河与榆河之水的交 汇处。坦荡豪放走来的大凌河与一路蜿蜒多姿的榆河在此牵手、合为一体后,向东奔流而去。由此她被确 定为大凌河干流之源。一道三百多米长的橡胶坝在两河的交汇的地方那么轻轻的一卧,就有了这一片烟波 浩淼、粼粼碧波的龙源湖,犹如城市硕大的“肺叶”,在调节、净化着空气。 ③早上来时,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正洒在龙源湖的湖面上,如同撒了一层细碎的金子,在静静的湖面上 闪烁,并不断地伸缩着、跃动着,企图要走上岸来似的。三个人工岛屿如三颗墨绿色翡翠,镶嵌在静静的 水面中。白色的游艇犹如一只白天鹅在水面上漂浮着。湖边漫步的人们不知是被这神奇的美景震撼了,还 是怕碰碎了这一湖的金灿与寂静,还是忙着深呼吸淘.洗.肺腑,没有一个大声说话的,然而,轻盈的脚 步却流露出愉悦与兴奋。一只水鸟掠过水面,一低头,啄碎了静静的水面,金灿灿的涟漪由近及远,像梦 幻般滑行、扩散开来。时间如一把扫帚,一会就扫走了这一湖金黄,还湖以本来面目。 ④停住脚步,仔细看看,这片辽阔的水域像海不是海,海的波光是蓝色的,它的波光是碧绿的;像湖 又不是湖,湖的水域是封闭的,它的水域是开放的;像河不是河,河水是波涛汹涌的,它是碧波粼粼的。 我深深吸上几口,没有海水的咸味儿,没有湖水的腥味,只有穿越山涧丛林的河水所独有的野草气息,直 沁心脾。 ⑤沿着橡胶坝北河堤逆流而行一公里左右,进入榆河水域。榆河水域将县城分为南北两部分,是一条 城中河。水面宽有三百多米,河水碧绿清澈,坝堤青石护守。堤上带状公园,草木葱茏,花儿鲜艳。河两 岸高楼林立,河南为新城,多为政府机关的办公楼;河北为老城,多为居民住宅楼。山因水而秀美,远处 山峦青翠。我想,若是雨天,倚站楼窗前低头看看碧波涟漪的近水,抬头望望墨绿滚滚的远山,闭目听听 窃窃私语的细雨,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⑥包括龙源湖在内的整个水面长达五六公里,水面上建有橡胶坝五座,形成五块水域,总面积达一万 亩。每块水域看似是静止的,其实是流动的。水在不断地注入,又在不断地流出,永远保持着不竭的活力。 五道橡胶坝如同五个手臂把大凌河、榆河之水张弛有度地揽在怀里,既不让她一闪而过、匆匆而去,又不 让她长时间久留、耽搁太久,站一站、停一停后,就让她们奔自己的前程去了。而这两河清水却也不负众望,深解人意,转个身,停停脚,朝后望了望、看了看,招招手,留下一湖清澈、涟漪与柔情。然后,转 过身,又继续向大海奔去。 ⑦而龙源湖上游的大凌河水域则是另一番景象,不乏原始气息与野趣。静静的水面在河中央肆意地蜿 蜒延伸着,在晚霞的涂染下,如同刚过满月的婴儿,散发着一派恬适。然而,这一恬静是暂时的,不知什 么时候就被野鸭的突然戏闹、芦苇中各类水鸟的鸣叫、鱼儿的一个翻身打得粉碎。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水两侧依次是芦苇水草、林木、青山。湖光山色,高杨矮柳,墨绿的芦苇,古朴的小木船,曲径的水面, 低飞的水鸟,静谧幽深,尽显古朴内涵。置身其中犹如超然世外,不由得发出思古之幽情,感念上苍赐予 这一方宝地。 ⑧然而,谁能想到,大凌河的这段河道两年前还被各种农作物霸占着,河水被挤得只剩下窄窄的一条, 犹如一条细细瘦小的蚯蚓弯曲着。河床凌乱不堪,垃圾遍地。如今,旧貌变新颜,已是小有名气的平房子 湿地森林公园,建有边滩湿地三处,景观生态区二处,荷花池一个,河心岛一座,架设木栈道三百六十五 米。退耕还河,治理河道一千八百米,疏浚河道十万立方米,绿化四点七万平方米。站在这里,我被喀左 人的回归大自然的生态观所折服。 ⑨也许是对这方热土的眷恋,大凌河与榆河汇合后漫过橡胶坝,一步一回头,顺山就势,绕了个近似 圆形的大圈,形成又一壮丽的自然景观:蓝蓝如洗的天空,一座青翠的山峦,周围一圈是静静流淌的河水, 河水闪烁着粼粼金光,似一条金灿灿的彩带。这一自然景观进入了艺术家的视野,摄影作品获过大奖,上 过有影响刊物的封面,取名为“凌河第一湾”。 喀左人又打起了这一湾清水的主意,一期工程完成新开河 道三千八百米,新建码头一个、人工岛五个,新挖荷塘两千五百平方米,栽植荷花四千株。围绕这一点点 水,又一个新的生态景观已见雏形。 ⑩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就那点水!是啊,喀左的水不多,不能与大江、大河、大湖的水相比,更不能 与山水如画的江南相比。可贵的是,他们很有想象力和魄力,独具匠心,水虽然很少,文章做得却很大, 被誉为“塞外水城”。每年都有很多外地人来这里看水。 ⑪人因水的湿润、丰富而有活力,生活因此而灵动。穿城而过的大凌河、榆河的水,让喀左人如出水 芙蓉般神采奕奕,容光焕发。提起大凌河、榆河的水,在他们的眼神里、话音外、表情上无不流露着难以 用语言形容的神气与自豪。一些外地人也喜欢闲暇时来此,看看水、听听雨、瞅瞅云、望望山。 ⑫漫步在龙源湖的岸堤旁,行走在平房子湿地森林公园的木栈道上,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游客,而是一 个朝圣者,喀左的水带给我的不是一片风景,而是一个家园,一个心灵的家园,一个心灵憩息的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 》2014 年 06 月 11 日 24 版)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喀左人对待水的态度是科学的,既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过度索取。而是因势利导,用其润泽之性,打 造出“天人合一”的宜居生态环境。 B.塞外喀左严重缺水,喀左人却截取仅有的一点河水做成大文章,让这点水得到了充分利用,体现了喀左 人的节俭意识和环保理念。 C.文章开篇,点出了喀左缺水的气候环境特点,为后文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打造无限的水风光奠定基础,埋 下伏笔,最后点题,点出水对喀左的意义。 D.喀左看水,看到了喀左人对水的理解与珍视和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科学态度、浪漫情怀,也看到了喀左 人追求生态文明的进取精神 8.作者在结尾说“喀左的水带给我的不是一片风景,而是一个家园,一个心灵的家园,一个心灵憩息的家 园”。请根据文意,说明“心灵家园”的含义,“不是一片风景”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9.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艺术手法。 10.本文写出了凌河、榆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 7.B 8.心灵家园,即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归宿。作者说它“不是一片风景”,是因为它除了具备美丽这一特点 外,更具有家园般的宁静平和、美好温馨,能够让自己身心愉悦。寄托了作者对喀左之水的热爱、赞美和 眷恋之情。 9.(1)动词使用生动传神:“掠过”描写了水鸟的轻盈敏捷之态,表现了湖上动静有声的生机盎然景象。 (2)“啄碎”用暗喻手法,将平静的湖面喻为固体的物品,有形有声,有画面感,增强形象性。 (3)“滑行”描写波纹的扩散形态,将波纹拟人化,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 (4)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梦幻”喻“涟漪”,以“扫帚”喻“时间”;“涟漪”滑行,“时 间”扫走,将描写对象拟人化。增强描写对象的形象性生动性,有亲切感。 (5)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将水面的“静”与鸟、涟漪的“动”结合起来,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妙趣横生。(任选三点,指出手法并分析到位即可) 10.特点:①水量少。②坦荡蜿蜒,充满柔情。③清澈恬适,静谧幽深,古朴内敛,具有山野气息。④静中有 动,充满智慧和活力,具有开放精神。 象征意义:虽然喀左自然资源溃泛,但喀左人却真诚坦荡,纯朴内敛,充满智慧和活力,具有开放精 神。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 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 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 项,通过筛选全文信息,可以总结出喀左人利用水的特点,造福喀左,从而筛选出“喀左人对待水的 态度是科学的”这一信息。从第⑥段中可以提取出“既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过度索取”的信息。从②⑤ ⑥⑧⑨等段落可以提取“因势利导,用其润泽之性,打造出‘天人合一’”的宜居生态环境”的信息。因此 A 项正确。 B 项,“体现了喀左人的节俭意识和环保理念”错误,前半部分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缺水、用水,做 水文章。后半部分是对“作水文章”的评价。这一评价中的“节俭意识”是错误的,属于无中生有。根据 全文内容,应该是“体现了喀左人勤劳智慧品质、环保意识和浪漫情怀”,而与“节俭意识”无关。B 错误。 C 项,文章的结构思路是:开头指出喀左严重缺水,接着写将仅有的两条河水有效利用,作足水文章, 形成宏大的水景观、水文化,让有限的水做成大文章,发挥无限的作用,景观介绍与景物描写交错进行, 最后点题,指出喀左有效科学用水的意义。此项正确。故选 B。 8.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 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和句子的语言气势,对 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首先抓关键词的本义,“心灵”的本义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家园”的本义为身体归宿,根据心灵家 园的语境义,指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归宿。其次,回答“不是一片风景”的原因,这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 中的意思,来理解原因。其原因就是这一景观的内在的特质,即宁静平和、美好温馨,这种特质与真正的 家园的特质相似。再次,把风一处风景喻为家园,说明作者对这处风景寄予了家园般的情感,对家园的情 感,最明显的就是热爱。从上下文的语境看,除了热爱,更多的是赞美,同时还表现出家园般的眷恋之情。 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艺术手法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 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艺术特色”是一个 意义很宽泛的术语,内容表现的角度、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特色、语言表达的风格、修辞手法等均涵盖其 中,解答时应学会结合具体的文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①分析动词的表现力,一是要抓住这个动词在文句中所描写的对象及对象的特点,如小鸟的特点是轻 盈敏捷来分析;二是要结合动词的修辞手法来分析,如“啄碎”隐去了喻体,但仍然是比喻;“滑行”用在 “涟漪”这个“物”上,是将物写成人,典型的拟人手法。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提高动词的表现力和表达 效果,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增强形象性、生动性、感染力,便于将感情更好地表达出来。②比喻和拟人是常见的艺术手法。“涟漪”的轻柔、起伏连绵的特点,与“梦幻”有相似之处,以“梦 幻”喻“涟漪”,贴切恰当,形象生动,表现了涟漪虚幻的美。“时间”是个抽象事物,以“扫帚”喻时间, 使“时间”这一抽象事物形象化,可视可感,具体形象,生动表现湖水中的涟漪消逝的过程。用“滑行” 描写涟漪,用“扫走”说时间,属于拟人手法,让抽象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给人亲切感。 ③动静结合是描写手法的一种。此处描写,以动衬静,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使文章活泼生动, 给静态的湖面以生命和活力,活灵活现,直观形象地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 10.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形象及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小说中物象的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 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 或者具有象征意义。分析物象的作用,首先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物象的作用,其次要注意物象出现的 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由原文“喀左缺水。这个地处辽西的塞外小县,境内没有江,没有湖,远离大海,十年九旱,严重缺 水。也许正因为缺水,流经的大凌河和榆河里的那一点点水,在当地人眼里如金子般金贵”可知,凌河、 榆河水量少;由原文“坦荡豪放走来的大凌河与一路蜿蜒多姿的榆河在此牵手、合为一体后,向东奔流而 去”可知,凌河、榆河坦荡蜿蜒,充满柔情;由原文“湖边漫步的人们不知是被这神奇的美景震撼了,还 是怕碰碎了这一湖的金灿与寂静,还是忙着深呼吸淘洗肺腑,没有一个大声说话的,然而,轻盈的脚步却 流露出愉悦与兴奋”“水面宽有三百多米,河水碧绿清澈,坝堤青石护守”“湖光山色,高杨矮柳,墨绿的 芦苇,古朴的小木船,曲径的水面,低飞的水鸟,静谧幽深,尽显古朴内涵。置身其中犹如超然世外,不 由得发出思古之幽情,感念上苍赐予这一方宝地”“而龙源湖上游的大凌河水域则是另一番景象,不乏原始 气息与野趣。静静的水面在河中央肆意地蜿蜒延伸着,在晚霞的涂染下,如同刚过满月的婴儿,散发着一 派恬适。”可知,凌河、榆河清澈恬适,静谧幽深,古朴内敛,具有山野气息;由原文“每块水域看似是静 止的,其实是流动的。水在不断地注入,又在不断地流出,永远保持着不竭的活力”和“这片辽阔的水域 像海不是海,海的波光是蓝色的,它的波光是碧绿的;像湖又不是湖,湖的水域是封闭的,它的水域是开 放的”可知,凌河、榆河静中有动,充满智慧和活力,具有开放精神。 由原文①段“喀左缺水。这个地处辽西的塞外小县,境内没有江,没有湖,远离大海,十年九旱,严 重缺水……当地人以其勤劳、智慧的品质和诗意、浪漫的情怀,为这两条河流注入生机和活力”可知,虽 然喀左自然资源溃泛,但喀左人却真诚坦荡,纯朴内敛,充满智慧;由原文⑪“人因水的湿润、丰富而有 活力,生活因此而灵动。穿城而过的大凌河、榆河的水,让喀左人如出水芙蓉般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可 知,喀左人充满活力,具有开放精神。 四、【2020·江西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烟火气 吕峰 自我有了记忆,母亲就与灶台、与烟火联系在了一起。灶台是乡村生活的恒久风景,它和那些粗糙干 裂的手掌、那些因烟熏火燎而迎风流泪的眼睛,共同构成了农家生活最本质的背景,掩映着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的凡常四季。有了灶台就有了安宁和温饱,就有了繁衍和生存。 我清楚地记得,家里有一个大大的灶台,里面镶嵌着一口大大的铁锅。母亲忙碌之时,身影总是被白 炽灯映照着,在墙壁上晃来晃去。她在灶前煮东西的时候,便把我放在厨房门口的一张小小的矮凳上。我 坐在那儿,托着腮,看灶下熊熊的火,把整间厨房照得通红,而母亲瘦削的脸也淡淡地染上一层美丽的红 晕。此刻,母子俩都没有说话,只有食物的香味,兀自在小小的空间里静静地回旋。 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母亲总是想尽办法改善生活。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无非是在玉米饼中 加点白菜或绿豆做成的馅儿,或是偶尔炒个糖豆,蒸个花卷。母亲每每为了哄我多吃一些,便带我做一些 小游戏。现在回想起来,玉米饼如何下咽似乎已经记不起来了,而留在记忆深处的则是那缭绕在灶台前无 法割舍的浓浓亲情。 那时候,村里的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一个灶间,有一个烟囱通向屋顶。每当在野外割草或是放学回来, 老远就会看到炊烟从村子里的一座座青灰色或红色的瓦房间袅袅升起。每当炊烟升起时,就会看见田埂上 许多荷锄归来的人们朝着各自熟悉的那道炊烟走去,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对于孩童们来说,我们熟 悉村子里的每一座房子,也熟悉每一个烟囱、每一道炊烟。透过炊烟,我们可以知道是谁家的母亲在做饭; 透过炊烟,我们可以亲吻四处飘逸的饭香,咂巴着口水,生出对生活的眷恋和向往;透过炊烟,我们还可 以懂得父亲的汗水怎样瘦了自己的筋骨,肥了田间的谷穗。灶台和烟火就是乡下人的日子,是乡情浓聚成 的一道优美独特的风景线,也是乡亲们生活的希冀和灵魂。 在我看来,烟火的味道也就是母亲的味道,它是母性的,缓缓上升,维系着整个村庄,也承载着村庄 沉甸甸的希望和淌不干的汗水。所以,有村庄就有人家,有人家就有灶台,有灶台就有喜怒哀乐里的一日 三餐。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烟火,就是守着一份幸福,一份满足。 一天天一年年,日子就在灶台前母亲的忙碌身影中流走了,我也像小鸟一样展翅高飞,背井离乡。可 是,母亲却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她居住的老屋。每次去看她,她总是蹲在厨房的灶台前,默默地给我们做饭 做菜。生火以后,火势不够猛,她便用一根长长的吹管,对着灶下的柴火呼呼地吹气,火星子在灶下狂乱 地飞舞。 火势够猛后,母亲便在灶台上以亲情为味精,为她的儿子、儿媳与孙儿做丰盛的饭食。厨房狭小而局 促,我常常被烟气呛得呼吸困难。可是在烟气缭绕中掌勺的母亲那张汗水淋漓的脸上,总是隐隐地含着笑意。 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也是独一无二的味道。每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母亲做的饭, 我会萌生一种自信、一种满足,那就是在生活这条路上,我会很知足地工作着、生活着、爱着,不会再有 饥饿感,会让一切都简单、平和、从容。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善于描写:乡村灶台的描绘、母亲忙碌的身影、村民晚归的画面……语言生动,充满深情,也令人 难忘。 B.荷锄而归的人们朝着各自熟悉的炊烟走去时,“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是因为回家时人们摆脱了 身上的重担,前行更为轻松。 C.文章第二段和第七段写我与母亲在厨房的场景,描绘母亲忙碌而幸福的形象,突出了母亲对我潜在的影 响。 D.文章以“烟火气”为题,写乡下的灶台与烟火,写忙碌的母亲,表现了母亲的满足和幸福,突出了滋养 我一生的浓浓亲情。 12.文章语言真情而隽永,请说说末段中“不会再有饥饿感”的理由。 13.“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结合全文,分析“烟火气”的深刻意蕴。(★) 【答案】 11.B 12.物质上:母亲所做的可口饭菜让我腹中充实,不会感觉饥饿。精神上:母亲所做的饭菜充满爱意和幸 福,也带给我生活的自信与满足,让我从容而平和的行走。 13.烟火气是乡情,是乡村生活的独特(永恒)风景,对生活的眷恋和向往,是生活的希冀和灵魂;烟火 气是亲情,承载着努力和希望,带来了幸福和满足,获得自信、知足、平和、从容。 【解析】 11.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 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手法,B 项考核情节,C 项考核语段作用,D 项考核文章的标题, 其中 B 项,“轻松”是因为有温暖的家在召唤。 12.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回答“末段中‘不会再有饥饿感’的理由“,注意根据文章的整体进 行概括,此题注意结合全文手下答出物质上的饥饿“母亲所做的可口饭菜让我腹中充实,不会感觉饥饿”; 根据文中的句子“每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母亲做的饭,我会萌生一种自信、一种满足,那就是 在生活这条路上,我会很知足地工作着、生活着、爱着,不会再有饥饿感,会让一切都简单、平和、从容”概括“母亲所做的饭菜充满爱意和幸福,也带给我生活的自信与满足,让我从容而平和的行走”。 13.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标题的意蕴的题目,实际就是概括文中的主旨情感,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灶台 和烟火就是乡下人的日子,是乡情浓聚成的一道优美独特的风景线,也是乡亲们生活的希冀和灵魂”概括 第一点;根据“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烟火,就是守着一份幸福,一份满足”“吃上一顿母亲做的饭,我 会萌生一种自信、一种满足,那就是在生活这条路上,我会很知足地工作着、生活着、爱着,不会再有饥 饿感,会让一切都简单、平和、从容”概括第二点。 五、【2019·湖北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天才梦 张爱玲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 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 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 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 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 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 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八岁那年,我尝试过 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个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 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 文化。 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现在 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 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 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 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 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光彩壮丽、显赫、杰出)、“melancholy”(忧郁),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 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睽违多 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 “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 苦。” 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 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 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 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 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 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 bagpipe(苏格兰 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 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 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被视为天才的人,可能会被更多人关注,也会让很多人不理解。天才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是超常的, 而在其他方面则可能表现出能力欠缺,张爱玲即是如此。 B.“我”的课外读物只有《西游记》和少量童话,但“我”却知道苗族、赋税、自治权、部落时代等概念, 这看似不合理的叙述,恰见“我”天赋之高。 C.“我”最终选择做钢琴家而非画家,流露出“我”世俗的一面,这也是“我”喜欢看俗气的巴黎时装报 告的原因。 D.本文虽然基本上按时间顺序叙述,从“我”三岁写起,到十八岁为止,却没有机械板滞的弊病,这得益 于作者精心创设的大量传神的细节描写。 15.“母亲”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句话的理解。【答案】 14.C 15.(1)母亲第一次出现,从侧面表现“我”的性格特征:固执。当母亲批评我的小说不符合生活逻辑时, 我固执地坚持了自己的写法;(2)母亲第二次出现,母亲的话既从侧面显现出我缺乏日常生活能力,又在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对我在生活中的“愚笨”的叙述。(3)母亲第三次出现,她的两年计划最终 失败,再次凸显出我缺乏待人接物的常识,难以适应环境,为下文写我承受“咬啮性的小烦恼”张本。 16.(1)张爱玲是一个感觉敏锐、心思细腻的人,是人们眼中的天才。她在音乐、绘画、文学创作等方面 都有天赋,她能够领略生活的艺术,认识到生命的美丽,故而她把生命比作“华美的袍子”。(2)张爱玲发 现自己是一个缺乏日常生活能力的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显得愚笨,很难适应环境,并“不能克服这种咬啮 性的小烦恼”,故而说“爬满了虱子”。(3)这句话显示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生命看似华美光鲜,实 则有无限烦恼。 【解析】 14.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 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 C 项,“‘我’最终选择做钢琴家而非画家,流露出‘我’世俗的一面”错误,依据第六段“我学写文 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 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可知,“我”喜欢看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的原因是:“我”喜欢“色彩浓厚、音 韵铿锵的字眼”。故选 C。 15.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审准题干,把握人物的言行等特 点,分析人物对其他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作用,考生要联系原文内容,准确作答。 第二段“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 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写了母亲第一次出现,以母亲对我小说的批判,写我对小说的坚持, 侧面表现了“我”的固执性格;第七段“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睽违多年的女儿研究 了一下”,写了母亲第二次出现,联系第八、十段“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总 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第十二段“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可 知,母亲的话,在结构上引出下文写我在生活中的“愚笨”的叙述,也侧面突出我缺乏日常生活能力;第 十二段“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 的影响”,这是第三次写母亲,母亲对我的两年计划最终失败,再次证明“我”缺乏待人接物的常识,难以适应环境的“愚笨”,为尾段写我承受“咬啮性的小烦恼”做铺垫。 16.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考生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可用以果溯 因法,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结构上,是否铺垫或总结,要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倾 向。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以比喻手法写“我”生命美好华彩的一面,如从第一段“从小被目为天才”、 第二段“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第五段“九岁时,我 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第六段“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等看 出;“爬满了虱子”,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我”生活中糟糕的一面,如第十段“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 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 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第十二段“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 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可看出:“我”缺乏生活常识,待人接物能力极其糟糕;这句话以对比的手法,写 出作者生命看起华美光亮,实则有点糟糕、充满烦恼的特点,是作者对自我生命的深刻洞察。 (二)过关练 一、【2020·黑龙江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野诗韵——水缸:静悟的诗人 宋长征 水缸呆在锅沿旁,水缸里不断清水。那些清粼粼的水,是活泛日子的水,是从遥远的雪山蜿蜒千里万 里,从大地的深层输送到村庄地下的水。 水源是一口老井,老井的青石板上爬满青苔。唯独站人的地方,踏出两个浅浅的石窝子。村里人汲水, 必要俯下身来,低下头来,如同感恩这天地之水,以澄明,以无私,以源源不绝的爱,哺育着温暖的村庄。 水缸放在厨房里,厨房就是一架低矮的土屋。夜很静,月很明,白白的月光打在水面上,水缸里就有 了一轮皎洁的月亮。父亲说,水缸里不能缺水,缺了水的日子就像长在墙头上的草,撑不了几天就会蔫头 巴脑。分工,不管大小,一二三四往下排,大哥二哥不在家,为了挣得自己岁月里的那条活路远走他乡, 三哥保家卫国去当兵,家里就剩下父亲和我两个男人。当然,父亲已经行动不便很多年,挑水的重担就落 在二姐三姐和我的肩膀上。剪子包袱锤,很多次我都赢了她们。背地里,我狡黠地告诉父亲,我爱出锤子, 小小的一只手,像握紧的螳螂爪子,这样,二姐和三姐的剪子就不得不敛去锋芒。恍惚的记忆里,好像两 个人忽然背过脸去,吃吃地笑起了什么。 水缸里的水常年不断,二姐三姐的肩膀能撑起一片天。棉花捉虫打叉,玉米除草打农药,割草喂牛, 拣柴做饭,里里外外收拾的井井有条。我呢,顽皮的像一阵风在村子里跑来跑去,下河捉鱼,上树抓鸟,后来趴在黄昏的油灯下看书写字。我咬着铅笔头,说二姐三姐怎么这么傻,我不总是喜欢出锤子么,为什 么你们一次包袱也不出?母亲停下手中嘤嘤的纺车,说我才是一个十足的傻小子。你傻别人可没那么傻, 明明是二姐三姐商量好了只出剪子,就为了让你少出点力气。 我是傻,呆呆地站在水缸前面不说话,眼泪吧嗒吧嗒掉进水缸里。水缸里的月亮好像也在笑,笑一个 自以为聪明的人。水缸不说话,水缸里的水就是水缸的心思,清净明亮,能照见一个人的灵魂。 我还记得第一次挑水的样子,父亲站在远处看着,我把两只脚踏进两个浅浅的石窝子。井绳三米多长, 就像一条联系起来天与地,现实与梦幻的线索。我要学会和大地对话,我要学会向一口老井致意,我要学 会向滋养生命与灵魂的水,倾诉心中太多的感恩。 当然,我深深记得自己笨拙的样子,把井里的那轮月明,摇曳成一片闪闪的碎银光泽。盛在水桶里, 就多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月亮。可是我的肩膀实在瘦弱,可是我的力气实在还不够充裕。扁担硬生生地硌在 肩膀上,不是前面高后面低,就是像喝醉酒一样左右摇摆。一次,两次,直到脚步渐渐沉实,直到肩膀足 够坚强,盛在水桶里的水,再也不会像闪闪的碎银一样,泼洒一路。至此,水缸里终于有了我满怀希望放 进水中的一轮月明。 水缸是陶制的器皿。在乡下,哪一家的锅沿旁不周周正正放着一口水缸。水缸不会悭吝,盛进多少舀 出来多少,绝不贪恋一点一滴。勺子碰锅沿,柴火暖着灶膛,一口水缸里盛放的是一家人清清浅浅的光阴。 你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成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水缸也就老了,老了的水缸依旧在乡间的厨 房里恪尽职守。水缸不会歌唱,煮好热气腾腾的玉米粥,果腹生在乡村屋檐下的我们。吃剩的饭食,母亲 用来喂鸡,母鸡就能咯咯下蛋,公鸡就能站在高高的树杈上,喔喔叫醒黎明。路过庄稼院的鸟儿,母亲也 会从水缸里盛一碗清水,撒一把粮食放在院落里。这样,就能听见唤醒春天的鸟鸣。 水缸是父亲背了一袋地瓜干,去很远的集市上换来的。那时的父亲正值身强力壮,一口气把水缸背回 家,放在厨房。一桶一桶清粼粼的水,就这样哗哗地倒进水缸,一口一口的人,就这样出现的低墙矮屋的 庄稼院里。 到老,父亲也没能赶上自来水。有时我会在宁静的夜里听见哗哗的水响,仿佛来自远山,仿佛来自一 条清澈的小溪,仿佛是大地深处一条血脉奔涌的时光暗河,一直流进苍老的水缸里。 水是活着的诗,水缸是一个日夜静悟的诗人。 有些简单而质朴的诗句,往往并非孔雀绚丽的羽翎。当远年的暮鼓晨钟敲响,你听,沿着生命回溯的 那条河流的源头,一口水缸泛起泠泠的水光,缀满闪光的词语。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水缸”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情感的载体。文章开头两段描写水源纯净、无私,以源源不绝的爱,哺育着温暖的村庄,烘托了作者家人的形象,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B.文中叙述“我"在年纪尚小时便要承担起挑水的重任,作者叙述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的是他成长的过程, 感受的是浓浓的亲情。 C.文中划线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缸内敛的特点,水缸里的水见证了姐姐们对“我”的爱护,也见 证了“我”的自作聪明,让“我”感到惭愧。 D.“我”的家乡最终也没有通上自来水,简单质朴的生活状态哺育了“我”。文章借物抒情,乡村气息浓 郁,感悟丰富、深刻。 2.文中多次写到月亮、月光,有什么作用?(★) 3.请探究文中“水缸”的意蕴。 【答案】 1.D 2.内容上:①渲染了宁静温馨的氛围,烘托了农村家庭和谐温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生活的怀恋。②月 亮既是“我”成长的见证者,也是水缸默默服务,滋养我们一家人的见证者。结构上:③文中对月亮、月 光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呼应了文题。 3.①水缸为家庭默默奉献,恪尽职守,滋养“我”的家人。表达了对水缸品质的赞美。②水缸伴随着“我” 的成长和成熟,让“我”懂得了爱与感恩。③水缸的精神与父亲和母亲勤劳质朴的品质相交辉映,见证了 他们对家庭辛勤的付出,表达了对家人的感恩与赞美。④水缸象征了原始质朴的乡野诗韵,表达了对已逝 去的乡村生活的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 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 择要求,如本题“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 项,“‘我’的家乡最终 也没有通上自来水”错误,文中说的是“到老,父亲也没能赶上自来水”,不是家乡没有通上自来水。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形象和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 中多次写到月亮、月光,有什么作用”,然后到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分析是写人叙事散文 还是借物抒情散文,还是写景抒情散文,再圈出写月亮、月光的内容,最后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形象的作 用。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主要回忆与水缸相关的亲情往事。 先从内容上分析,“夜很静,月很明,白的月光打在水面上,水缸里就有了一轮皎洁的月亮”,这是对 农家情形的描绘,“静的夜”“明的月”“白的月光”等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宁静温馨的氛围,而 这样的氛围是属于农家,所以烘托了农村家庭和谐温馨的生活,这些内容又是作者记忆中的情形,所以在 这样的描绘中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生活的怀恋。“我是傻,呆呆地站在水缸前面不说话,眼泪吧嗒吧嗒掉进水 缸里。水缸里的月好像也在笑,笑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当然,我深深记得自己笨拙的样子,把井里的那 轮月明,摇曳成一片闪闪的碎银光泽”,前面是因为作者知道家人对自己的照顾,后者是自己初次挑水的样 子,这里的“月”是“笑”的,可以看出月的温柔慈爱,借以烘托出家人对“我”的爱,同时也可以看出 作者的成长,所以说“月”“月光”既是“我”成长的见证者,也是水缸默默服务、滋养我们一家人的见证 者。 从结构上分析,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对月亮和月光的描写充满诗意,这也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乡野诗 韵”。比如,散文的结尾写到“至此,水缸里终于有了我满怀希望放进水中的一轮月明”。考生可以结合这 些内容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探究物象的意蕴以及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探究文中‘水缸’的意蕴”,然后到文中圈出写“水缸”的内容,分析水缸的特点,接着分析水缸 与文中人物、主旨之间的关联。解答时要注意把所考查的形象放在文本中,抓住关键词包来分析。这类题 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利。②画出文中关于这 个形象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 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本题考查的是水缸的形象。由文中的描写“在乡下,哪一家的锅沿旁不周周正正放着一口水缸。水缸 不会悭吝,盛进多少舀出来多少,绝不贪恋一点一滴。勺子碰锅沿,柴火暖着灶膛,一口水缸里盛放的是 一家人清清浅浅的光阴。你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成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水缸也就老了,老 了的水缸依旧在乡间的厨房里恪尽职守”, ,由此可知,水缸用它的身躯默默奉献,恪尽职守,滋养“我” 的家人,表达对水缸品质的赞美。 “我”曾经自作聪明,在挑水的事情上和二姐三姐“剪子包袱锤,很多次我都赢了她们”,还说“二姐 三姐怎么这么傻,我不总是喜欢出锤子么,为什么你们一次包袱也不出”,后来是母亲告诉“我”“说我才 是一个十足的傻小子。你傻别人可没那么傻,明明是二姐三姐商量好了只出子,就为了让你少出点力气”, “我”才明白姐姐们对“我”的爱,“呆呆地站在水缸前面不说话,眼泪吧嗒吧嗒掉进水缸里。水缸里的月 亮好像也在笑,笑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我”一开始认为自己聪明,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姐姐们对“我”的爱和照顾,而“我”在水缸前的落泪可以看出“我”的成长,由此可见水缸见证了“我”的成长和成熟, 让“我”懂得了爱与感恩。 水缸就像父亲和母亲,质朴、勤劳,养育子女,“吃剩的饭食,母亲用来喂鸡,母鸡就能咯咯下蛋,公 鸡就能站在高高的树权上,喔喔叫醒黎明。路过庄稼院的鸟儿,母亲也会从水缸里盛一碗清水,撒一把粮 食放在院落里。这样,就能听见唤醒春天的鸟鸣”“那时的父亲正值身强力壮,一口气把水缸背回家,放在 厨房。一桶一桶清粼粼《的水就这样哗哗地倒进水缸,一口一口的人,就这样出现在低墙矮屋的庄稼院里”, 由此可以看出,水缸的精神与父亲和母亲勤劳质朴的品质相交辉映,见证了他们对家庭辛勤的付出,表达 了对家人的感恩与赞美。 “有些简单而质朴的诗句,往往并非孔雀绚丽的羽翎。当远年的暮鼓晨钟敲响,你听,沿着生命回溯 的那条河流的源头,一口水缸泛起冷冷的水光,缀满闪光的词语”,水缸在“我”心中已升华成质朴的乡野 诗韵,见证了过去温馨美好的生活,表达了对已逝去的乡村生活的缅怀。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概括。 二、【2020·河南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琉 璃 余秋雨 一条用黑色的木板砌成的长长甬道,里里外外全是竹子,杨惠珊女士和张毅先生找了这么一个地方和 我见面,我一走进去就觉得飘飘浮浮,神秘得不知身在何处。 他们慢悠悠地告诉我有关琉璃世界的一个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点不可思议。他说,有一次,他们得 到一件汉代琉璃,小心翼翼地拂拭掉蒙封千年的泥垢,恭恭敬敬地捧在手上端详,突然,轻轻的喀哒一声, 它断裂了。“为什么两千多年都安然无恙,偏偏就在这一刻断裂呢?”他们问得若有所思。 我说,它已等得太久太久,两千多年都在等待两个能够真正懂得它的人出现,然后死在他们手上,死 得粉身碎骨。 我这么说,并非幽默。琉璃当然是有生命的,要不然为什么会吸引两位艺术家耗费自己的整个生命去 悉心侍候?既然有生命,就必然等待知音、准备死亡,死亡在知音面前。科学家也许会说,它的破碎是因 为出现了共振,那么,共振来自何方?来自两位艺术家急剧的心跳、紧张的呼吸,而这,正是知音的征兆。 杨惠珊在琉璃前站定,不会言动。她对张毅先生说,你坐一会儿,喝杯咖啡,我还要看。张毅先生说,好, 你看吧。他知道,那儿要发生大事情。 既然看到,就放不下了。她远涉重洋,多方拜师,尽倾资财,遍尝磨难,只想用自已的手去触摸、去 塑造、去捧持。一度,她身边堆满了烧坏了的废品,废品由财富转换而来,财富由生命转换而来,种种转 换全成了废品,种种废品连成了废墟。在失败得毫无希望的废墟上,她不茶不饭,静守静思,决不离去,直到奇迹终于出现。青烟散去,炉 门打开,慢慢冷却,细细逼视,哦,成了。她的作品很快引起了国际美术界的极大注意,这没有使她过于 激动,真正激动的是她听一位日本学者随意提起:这种工艺在中国汉代之前就已经成熟。真的吗?杨惠珊 急速转过身来,迷惑地眺望起遥远的黄河流域。 原来还以为是法兰西文化的骄傲呢,居然在异国他乡拾到了一部依稀的家谱,找到了自己远年血緣的 印证。这就终于理解,为什么自已会毫无理由地对琉璃世界如痴如狂?为什么以前毫无雕塑经历和冶炼经 历只凭自己的摸索便取得奇巧配方?也许是接收到了几千年前发出的秘密指令?几千年都是失传的荒原, 荒原那边是影影綽绰不知名的伟大工匠,荒原这边是一个惊慌失措的当代女子。 两边的窑炉烈火熊熊,像两座隔着千山万水的烽火台,烽火台传递的信号却准确无误。其它多少座烽 火台都与战争有关,唯有这两座不是,隔着三国的血腥、隋唐的搏斗、宋元明清的厮杀,却只有两缕最干 净的轻烟,遥相呼应。 此时的杨惠珊,已跻身数量极少的国际第一流琉璃工艺大师的行列。一次又一次轰动的展出,一浪又 一浪如沸的佳评,杨惠珊神定气闲,只向主办者提出一个请求,把自己的作品放在边上,让出展览厅的中 心部位,以最虔诚的方式将远处的烽火台——汉代的琉璃陈列其间。 展览厅一时烘云托月,她把全部荣誉 献给了祖先,只想与祖先共享一个名称:中国琉璃,然后相扶相持传播给今天的世界。 其实,任何一段历史都太粗糙、太混杂,都需要烧冶,烧冶历史的结晶,烧冶历史的琉璃,而历史的 琉璃就是文明。 用火烧,更用心烧,于是,在历史变成琉璃的同时,生命也变成了琉璃。这两重窑变的成果,是人类 真正的珍宝。于是,当冲天的烟雾飘散之后,有一双纤纤素手在仔细检拾。 她无法删去历史和自身的坎坷和辛酸,只是深知既然经历了那么多,我的这一炉应该不同于汉代的那 一炉,我的这一炉烧进了更多的历史灾难,理应用现代语言把它们升腾为更大的仁爱和慈悲。杨惠珊的琉 璃世界已经成为一种奇瑰的精神仪式,很让国际同行震撼。这种冰清玉洁的仪式,这种纯净明澈的震撼, 出现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生活中,其力量早已远远超出案头摆设之外。 杨惠珊今后的计划如何?她不企盼明确的远景,只愿意在琉璃世界中专注修持,享受挫折,直至化作 泥土,来肥沃历史和现实的荒原。 她的使命,便是创造美好,守候断裂。永远的创造,永远的守候,没有休止。就像那件汉代琉璃断裂 在她的手上那样,她的作品也会在后代手上断裂,那么,想必也会有人手捧美丽的断片蓦然憬悟的吧! (节选自《霜冷长河》,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张毅先生讲汉代琉璃断裂的故事,自然引出下文杨惠珊烧冶琉璃的曲折历程,并与结尾相呼 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B.作者写汉代琉璃等了千年后断裂在杨女士、张先生面前,然后认为汉代琉璃遇上了真正的知音,以此揭 示知音难遇的主旨。 C.本文细节描写精彩,如“恭恭敬敬地捧在手上端详”和“细细逼视”准确地表现出了杨惠珊女士的谨慎 态度与虔敬之情。 D.文章语言生动,意蕴深刻,“拾到了一部依稀的家谱”,喻指终于找到自己的根脉,“秘密指令”,暗指 继承文明的历史使命。 5.文章围绕“琉璃”介绍了杨女士的哪些事迹?刻画出了她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6.从语言表达艺术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答案】 3.B 5.事迹:①一次杨女士得到一件汉代琉璃,但在仔细观察时琉璃突然断裂了;②杨女士远涉重洋,多方拜 师,尽倾资财学习烧制琉璃的技艺,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③杨女士要求展览方把自己的作品放在边上, 中心位置放置汉代琉璃。形象:①痴迷于琉璃的烧制艺术;②珍视对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 6.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烧制琉璃的窑炉比喻为传递信息的烽火台,生动描绘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的情景,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同时将琉璃的烧制与历史上的战争进行了对比,暗示出这种和平的文明才是 中华文明的精髓。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 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 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 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 项,“以此揭示知 音难遇的主旨”错误。本文的主旨并非是“知音难遇”,而是有关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故选 B。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 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人 物性形象分析注意从文章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 总结。对于杨女士的事迹,我们只要仔细阅读文章,就可找出相关内容,比如“有一次,他们得到一件汉代琉璃,……突然,轻轻的喀哒一声,它断裂了”“在失败得毫无希望的废墟上,她不茶不饭,静守静思, 决不离去,直到奇迹终于出现”“杨惠珊神定气闲,只向主办者提出一个请求,把自己的作品放在边上,让 出展览厅的中心部位,以最虔诚的方式将远处的烽火台——汉代的琉璃陈列其间”将这些内容总结概括即 可。关于杨惠珊的形象,我们从两个方面可以总结,第一,就是对琉璃烧制艺术的痴迷,从文中也可找到 相关的内容,“在失败得毫无希望的废墟上,她不茶不饭,静守静思,决不离去,直到奇迹终于出现”;第 二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她把全部荣誉献给了祖先,只想与祖先共享一个名称:中国琉璃,然后相扶相持 传播给今天的世界”。考生总结概括即可。 6.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必须 考虑它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如本题句子为语段中内涵丰富、表达技巧多样的句子。关键要找准它的“管 辖范围”,应从全文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丰富的内涵,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最 后写出正确答案。文中划线句中,将“窑炉”比喻为“烽火台”,烽火台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这个比喻非 常形象的写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同时与开头琉璃断裂的内容相呼应。烽火台与窑炉都与火有关,这又暗 示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句中将这种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历史上的流血战争相对比,暗示出这种和平的文 明才是中华文明的精髓。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三、【2020·天津高三其他】阅读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吟唱 ①屈原庙脚下集合了一山坡的秋蝉,鬼柳树、杜仲树和柑橘树上都是,仿佛全世界的蝉都团结起来, 在屈原庙下嘶鸣,像骚坛诗人们的吟唱。乐平里①整个被蝉鸣覆盖了,秋天也被蝉鸣包裹。 ②我原以为秋天村子里会安安静静,却不料吵声一片。大虫、小虫都吵,白天吵,夜里还吵。打开窗 子,虫鸣涌进来,让人耳鼓齐鸣;关上窗子,村庄似被这些声音抬了起来。我枕着虫鸣睡觉,虫鸣像无数 只手,抚摸着我;又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着我,让我热热乎乎。我似睡非睡,觉得整个村子都梦幻起来。 虫在吟唱,骚坛的诗人们也在吟唱,恍惚中我分不清,这种吟唱究竟是痛苦呢还是快乐。 ③实在说,虫鸣千篇一律,只有那些诗人们的吟唱像呼唤,又类似欢庆秋天的丰收。朦胧中一个个吟 唱诗人开始在我的眼前浮现。李国杰,颤颤抖抖,一身朴素,面容枯干,长长的白胡子像鸟儿的羽毛,如 果来一阵风,他会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他的吟唱是天籁,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 光芒。徐正端开始登台了。他也是老态龙钟,现在中气不足,哮喘不断,神韵暗淡,但他的吟唱挺有味道, 只是需间隔、要停顿,把咳咳嗽嗽掺和了进来。李盛良也飘飘渺渺地来了,他不是故去多年了吗?难道他 的魂儿又回归骚坛了?他有一个好看的鼻子,红红的脸庞,他在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像在喷吐一粒粒 饱满的果实。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他就在牛尾巴后面、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地吟唱。卢学俊亮相了,耳朵大如一只勺子,他写诗不如儿子卢琼,吟唱却是高手,声音洪亮得像村里的大喇叭…… ④凌晨三点,我被虫鸣闹醒了。清醒过来后,忧虑却袭上了心头。李国杰九十岁了,他的吟唱不会永 远,会随时中断,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都不能上场了。徐正端离九十也只有一拃长的距离,病魔缠身, 诗会如在庙里举行,他还可以参加,如在村外,他就只有在庙里吟唱了。李盛良已故去多年,吟唱之声还 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他飘荡的魂灵,但已不可复制,吟唱来去无踪。卢学俊已得了肾病,吟唱开始喑哑。 ⑤关于吟唱,有人说,哼哼哈哈摇头晃脑的,是远去的古音,毫无诗意;有人说,这是最美的诗歌。 ⑥骚坛是屈原故里一个古老的诗社,传统就是吟唱。几年的中秋诗会,年轻娃娃们的吟唱并不成功, 各唱各的腔,各吹各的调,有的像山歌,有的像丧事闹夜的调子,也有的像蝉像小虫子,没有起伏,干吼, 韵味都没出来,老一辈精髓的东西没有学到。庙里的守社人、骚坛社长徐正端看着着急,跟我说他要带个 徒弟。培养骚坛传人,我给他推荐了聪明伶俐的明月。立秋那天,我和明月一起到了庙里。房间里暗淡, 我们便把方桌抬到天井里。徐正端掏出本泛黄的书,那是他的宝贝《韵学津梁》,油渍斑斑的,老师传给他 的,他从未示人。他一页页地翻,一页一页地讲,他吟唱一句,明月跟着学一句,整整一天。教明月之前, 他还在不停地咳嗽,喘不上气来,奇怪的是传艺过程却很平静,他只是偶尔咳嗽那么一两下。在教明月一 句一句地吟唱《橘颂》时,突然来了一阵风,庙前所有的树呼啸起来,接着撒下一阵雨。看天上,还有阳 光从云雾中透射出来。那这阵雨是从哪儿来的呢?大概是屈原听到《橘颂》的吟唱之声要魂归故里吧。风 雨过后,师徒俩又接着吟唱。直到天色已晚,看不清字了。他把《韵学津梁》递给了我,吩咐我把这本古 旧的书多印些,在中秋诗会上发给诗友。我心里一热,以为这本书他会送给明月,送给嫡传的弟子,没想 到他考虑得更多。 ⑦这天晚上,虫儿的吟唱更加声嘶力竭,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都在喧嚣。这是一支有组织的队 伍,千军万马。 ⑧为了将骚坛现状探个究竟,我和骚坛秘书长择日又去探访了卢学俊。有一次遇到卢学俊的儿子卢琼, 他把诗从手机里翻出来,就像从地里翻土豆一样。不是让我看诗,而是让我听诗,那是他父亲的声音,仿 佛从远古传来。我当时就对他说,你写的诗都让你父亲给吟唱出来,以后出诗集,就出吟唱版的。这次卢 琼也在家,对于我们的造访,爷俩儿既吃惊又感动。现在写诗的人不多,吟唱的少之又少,更别说学吟唱 了。现在竟然有人登门听他们吟唱诗歌、交流诗歌。卢学俊祖上都是读书人,也都是教书人,耳濡目染, 他吟唱的根便扎了下来。现在老了,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吟唱不能断根,诗歌要进行到底。卢琼 有良好的文化基因,能把诗歌和吟唱的事业进行下去,我毫不怀疑卢琼已写了很多诗,吟唱也在起步。 ⑨从卢学俊家出来,我的心特别爽快。村庄漆黑一片,空中却是满天的星星。乐平里晚上的天空和白 天迥然不同,但虫鸣是一样的。卢学俊家里很弱的吟唱之声隐隐传来。虫子们是要鸣叫的,骚坛的诗人也要吟唱,这是天性。 (取材于周凌云的同名散文) (注释)①乐平里:位于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 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 7.下列对作品中相关知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骚坛”之名源自屈原的《离骚》,“骚”常与《诗经》中的“风”并举。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 浪漫主义精神;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B.“嫡传”的“嫡”表正统,《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贾母嫡亲的孙女。 C.“秋蝉”又叫寒蝉、暮蝉,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用意象,常常给人以凄切、悲凉的感受。 D.“吟唱”即吟咏歌唱,“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须用“兮”表示停顿和节奏变化。 8.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9.第③段对几位骚坛诗人吟唱的描写颇有表现力,请赏析划线语句。 10.第⑦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 7.C 8.①先是忧虑(“忧虑袭上了心头”),吟唱是那么美好,而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已高,或已故去,作 者为传承问题担忧。②再是感动(“我心里一热”),听到徐正端嘱咐把他师传的宝贝《韵学津梁》印给更 多人,作者被他的责任感和胸怀打动了。③最后是高兴(“我的心特别爽快”),看到卢琼有热情和能力继 承吟唱事业,作者感到吟唱也是人之天性,传承大有希望。 9.①比喻,作者把李国杰的吟唱比喻为天籁,把吟唱带给人的美好感受形容为“能找到太阳的光芒”。②拟人 (夸张)的手法强调他的吟唱“能让河流苏醒”,形象地写出吟唱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③对比,作者极写 李国杰的吟唱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这与前面四字短语形容李国杰的老态龙钟形成对比,突出了吟唱的巨 大魅力。 10.特点:声音大(声嘶力竭)、范围广(到处都是)、声势壮(有组织,千军万马)。 用意:与骚坛的寂寥现状形成对比,表达了发展、壮大吟唱队伍的期盼之情。 【解析】 7.此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 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一些避讳的说法、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 含义作答。 A 项,“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浪漫主义精神;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错误。“风”代表现实主义,“骚”代表浪漫主义。B 项,“林黛玉就是贾母嫡亲的孙女”,表述错误。林黛玉 是贾母唯一的女儿贾敏的女儿,她是贾母的外孙女,不是贾母嫡亲的孙女 D 项,须用“兮”表示停顿和节 奏变化,表述错误。“吟”不需要用“兮”表停顿和节奏变化;屈原的作品常用“兮”表达情感和表现节奏。 故选 C。 8.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理解并把握心理变化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题干提示,返回原文筛选出相 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情节等特点。 通过阅读文章可知,在文章第四段,“凌晨三点,我被虫鸣闹醒了。清醒过来后,忧虑却袭上了心头”, 为何“忧虑”?结合下文“李国杰九十岁了,他的吟唱不会永远,会随时中断,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都 不能上场了。徐正端离九十也只有一拃长的距离,病魔缠身,诗会如在庙里举行,他还可以参加,如在村 外,他就只有在庙里吟唱了。李盛良已故去多年,吟唱之声还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他飘荡的魂灵,但已 不可复制,吟唱来去无踪。卢学俊已得了肾病,吟唱开始喑哑”可知,作者因为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 已高,或已故去,为传承问题担忧。第六段,结合“他把《韵学津梁》递给了我,吩咐我把这本古旧的书 多印些,在中秋诗会上发给诗友。我心里一热,以为这本书他会送给明月,送给嫡传的弟子,没想到他考 虑得更多”,说明作者被他的责任感和胸怀打动;直到文章第九段,“从卢学俊家出来,我的心特别爽快。 村庄漆黑一片,空中却是满天的星星。乐平里晚上的天空和白天迥然不同,但虫鸣是一样的”,可以看出此 时的作者是高兴的,因为从卢琼身上,作者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老一辈的传承后继有人。 9.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考虑修辞手法,点明术语,分析运用及效果;也 可以从用词、句式角度分析,比如动词、叠音词等运用的巧妙,或者多用整句、多用短句、长短结合等。 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出好处。 “他的吟唱是天籁,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光芒”,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把李国杰的吟唱比喻为天籁,表现他的吟唱多么动听,给人美好的享受;“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 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光芒”,同时还采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吟唱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此 外,这段文字前后还形成了对比,作者极写李国杰的吟唱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这与前面四字短语:“颤 颤抖抖,一身朴素,面容枯干”形容李国杰的老态龙钟形成对比,一个容貌枯干的老人,竟然能吟唱出如 此动人的诗歌,甚至让人对他生出敬意,这就突出了吟唱的巨大魅力。 10.本题考查鉴赏物象的特点以及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⑦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然后根据第七段 文字进行分析。分析物象特点要抓住表现特点的词语或句子,概括时尽量用文中词语;探究作者用意要结 合上下文及主旨来理解。 “这天晚上,虫儿的吟唱更加声嘶力竭”,表明虫鸣声音大;“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都在喧嚣”, 表现了范围广;“这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千军万马”,表现出声势壮的特点。分析用意要返回原文看作者 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段内容。结合上文可知,中秋诗会上年轻娃娃唱的不成样子,吟唱后继乏人;而徐正 端收明月为徒并认真教导,且准备将宝贝《韵学津梁》引发给中秋诗友,作者感觉到了他的用心良苦。在 这样的背景下描写虫吟的声音大、范围广、声势壮,明显是与骚坛的寂寥现状形成对比,同时更表达了发 展、壮大吟唱队伍的期盼之情。 四、【2020·上海高三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是谁,在敲打我的窗 ① 从前在村里住,邻家婶子来找母亲,也不进门,隔着窗户拉家常。那时觉得窗户真是个好物件,既 能隔离怀疑和危险,又能对外面的情况了如指掌,有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的意思。邻家婶子要走,也 不讲什么客套话,仿佛她是路过窗前的一只鸟或一股风,毫无定性且自然而然。下次再来,她在自言自语 几句之后,会用手指关节嘣嘣地敲响窗玻璃,那时,母亲抬起头,对着她笑笑,声音被表情回应,便是彼 此打了招呼。禾苗喊我去外面玩,也会敲响我家的窗玻璃,嘣嘣,嘣嘣,嘣嘣嘣,就像电影里的电报密码 一样,我很快就能听见并明白她说了什么,作为回应,也朝她一笑,跳下炕,穿了鞋推门出去,跟她跑出 院子。 ②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生病时。外面的风景也就窗格大小,方方正正,齐齐整整,仿佛小手帕上的 景色,一块块移来动去。看久了,人便发困。昏昏沉沉一觉醒来,天色暗淡。盼望有谁的手指能敲响窗玻 璃,嘣嘣,嘣嘣,嘣嘣嘣。来自身体内部和房屋外部的声音,总是惊人的相似,有克服和超越当下困厄的 力量。但似乎不过是奢望。窗外渐渐起风了。风裹着尘沙,也会叩响窗户,啪啪啪啪,时急时缓,让人心 里发毛。大人们早早收拾完,钻到被窝里,在狂风不停叩击窗棂和撕扯万物的碎裂声中,渐渐陷入梦乡。 ③ 早晨,窗台上落下白白的鸟粪,但并没有见哪只鸟停下来过。母亲漫不经心地说好像房檐下住了麻 雀,我一遍又一遍地抬头寻找,并无麻雀的踪迹。怀疑我们睡着时,鸟雀叩响过窗玻璃。那时,它们或许 是在寻求救护,也或许只是想将一些惊人的消息带给人们。燕子每年夏天都会来房檐下,修补旧巢,孵育 小燕,出出进进,颇为从容。过了几天,小燕子开始练习飞翔,有只小燕落在窗台上,它好奇地盯着窗玻 璃看了又看,让我以为,它会用喙去叩响。但从来没有叩响过我家的窗户。 ④ 窗口是世界的出入口,而一块窗玻璃就是一面荧幕或者反射镜,会将正在发生的一切,毫无遮掩地透露给你,让你惊喜和忧郁。对于一个喜欢蜗居在家的人来说,窗口在他的生活中,无疑是最安全最保险 的,同时也最具权威,它既能证明你的猜测,也能驱散你的怀疑。 ⑤ 如今我住六楼,窗户有九面之多,我既看到前面的世界,又可看到房子背后的一切,生出自己的身 体内有无数双眼睛的错觉。房子越透明,人越封闭。楼房住起来颇为清净,但邻居之间却不会走动,即便 有特殊的事件,也不会敲响彼此的门板。那年地震,邻居在楼下按响每家的门铃,而不是敲开你的门。这 种自觉远离对方、制造距离、各人自保的姿态,已成为彼此的习惯。不打搅,不影响,也成为楼房住户基 本遵从的规矩。家更像是一座孤岛,我们各自守卫和躲藏的地方,不接纳,不敞开,也不交融。 ⑥ 有失有得,有天竟发觉六楼原来刚好是鸟雀们停驻的空间。它们喜欢立在厨房的窗户前,头朝着天 空,背靠着我的目光,休息或者鸣叫。偶尔忘形,转头来会叩响窗户,又让人惊喜。喜鹊、斑鸠、燕子、 鸽子、麻雀等等好多种类好多只鸟,还不够,我自己又开始在露台上养鸟,小小的文鸟,通黑的红嘴雏鸟。 如此这般,招得更多的鸟类前来,仿佛它们突然发现了一处根据地。恍惚又是早年间村里情形,人们过来 串串门,然后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它们在露台上走走停停,一缩一缩地伸着脖子踱步的情形,仿佛沉吟的 诗人般悠闲而雅致。外面的鸟会对着笼子里的文鸟叫喊,试图鼓动文鸟,冲出牢笼,跟自己去往阔大的天 空翱翔。而有时,它们又跳到窗台上,敲我书房的窗户,嘣嘣,嘣嘣,嘣嘣嘣,发电报一样的声音,试图 得到一些回馈的信号。几只鸽子走离鸽群,停在撒了小米的露台上,陡然生出自己的前世也曾是它们中一 员的假想。我耐心而持久地训练红嘴鸟苏苏学飞翔,让它从我的手中飞到地面,再从我的头顶飞下来,后 来,它就能飞到七楼楼顶了,再后来,它跟一群鸟飞到了田野和草丛,更远的河谷和森林中,再也没回来。 ⑦ 夜里下雨了。雨声急急缓缓,虚虚实实,淋淋漓漓,叩着窗户,如更鼓,似木鱼,渐敲渐灭,渐沉 渐寂,尘世的热闹和喧嚣不在,你的急躁和贪心也不在,天地间,只剩下了它们,它们的幻舞,它们的沉 静,它们的坦荡。 ⑧ 早上却被冰雹声惊醒了。风卷云动雨倾城,叩窗犹如瓦缶鸣。轻轻拉帘,雨后的天地,被朝阳照耀, 崭新得让人欣喜,哪有什么冰雹?却原来是一只斑鸠正在啄我的窗户,我笑笑。隔着玻璃,第一次看清鸟 的眼睛,那么专注,那么明亮,那么不设防。 11.在第⑥段画线句中,作者对鸟雀们的描写生动细腻,请对此加以分析。 12.分析文中三次写“嘣嘣,嘣嘣,嘣嘣嘣”叩窗声音的表达效果。 13.文中“窗”这一意象颇有意味,结合全文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14.本文的结尾段,独具匠心,请从构思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1.作者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比喻以及想象的手法的运用,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自在惬意的群鸟图。用“走走停停,一缩一缩”“踱步”描摹小鸟优雅的神情;用“仿佛沉吟的诗人般悠闲而雅致”的比喻,突 现鸟雀们找到安宁环境后的气质;并且想象野鸟对笼中鸟的“鼓动”等描绘出鸟雀们在安宁生活中的闲逸, 还表现了它们想冲出牢笼、去往阔大天空翱翔的追求。 12.第一次,写儿时禾苗喊我去玩,默契自如的敲窗声;第二次,生病时期盼听到敲窗声;第三次,鸟儿 啄窗的声音。三次描摹声音的状态,如在耳边回响,由实到虚,由虚而实,表现这一声音给予我的美好记 忆和生命力量,同时成为表达我与外在世界情感联系的线索,贯穿全文,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 13.文中的“窗”既指物质形态的玻璃窗;也喻指我与外在世界联系的屏障或桥梁;还象征映照人性的荧 幕和自我反射的镜子。作者通过具体形象的“窗”,折射出从前人们之间相处默契美好,也透过“窗”发现 当下生活中人们之间的隔膜,然而更主要的是表达心窗敞开,就能召唤鸟雀们的响应,产生相依相恋的情 感。这一意象把生活中的惊喜、忧郁、猜测和怀疑,真切地透露、证明给你看,突出对生活的反思和追寻, 从而产生生动真切、含蓄隽永,余味悠长的艺术效果。 14.结尾段以夸张的手法描摹斑鸠啄窗的声音,有惊讶、更有欣喜,虽然隔窗相视,然而人与鸟的相依相 恋让人感动;尾段与第③段盼望获得超越困厄力量而不得以及第⑥段鸟儿与人接触的防备形成反差,表面 写雨后之景的崭新和鸟啄窗的不设防,实则表现作者内心的转变,真正感受到心灵的沉静开阔和生命的从 容愉悦;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同时呼应了文章标题的提问,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构思极为巧妙。 【解析】 1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从修辞、用词、描写手法、写作方法、语言风 格等角度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最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分析句子在表情达意或突出主旨上的作用。 划线句中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动作和神态描写,以及想象(虚写)三类手法,答题时至少要涉及 两个角度,每个角度都要从“手法”入手,结合举例具体阐述句中鸟的特点以及表达的感情。 范例一:运用动作描写,“走走停停”“一缩一缩”“伸着脖子踱步”等,表现出鸟雀们悠闲雅致的样子, 表达作者对鸟雀的喜爱之情。作者想象外面的鸟鼓动文鸟,冲出牢笼,表现出鸟儿渴望自由,回归自然, 冲破限制,表达作者的羡慕。 范例二:“一缩一缩”“叫喊”“冲”等动作描写,用一个个动词串联起来了鸟儿自在悠闲,生机勃发 的活动场景;“鼓动”“诗人”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生动写出外面鸟儿和笼里的鸟儿交流时同伴互助,试图 一起飞翔的可爱情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 1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从修辞、用词、描写手法、写作方法、语言风 格等角度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最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分析句子在表情达意或突出主旨上的作用,如果 同样的句子出现两次以上,还要考虑表情达意上的细微区别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此句的内容为敲窗时的声音。结合每次声音的具体内容,分析运用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有何效果即可, 除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外,“反复”“想象”也可以,结构上的表达效果除了“成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外,“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点题”、“彼此呼应推进”也可以。 范例一:第一次写孩子间的叩窗声音表达了作者与同伴间的亲密与默契;第二次写作者生病时盼望叩 窗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外界接触的渴望,第三次写鸟叩窗的声音,表达了鸟的悠闲与对人的不设防。三次 描写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不仅强调了声音的美好以及对我的意义,也使文章前后的内容和情感更加连贯和 紧密。 范例二:第一次写童年时好友禾苗喊“我”去外面玩而敲响窗户,表达了我对童年自由自在的生活的 怀念;第二次写我生病时想象有人敲窗户,由实而虚,表达我无人问津的失落和对别人关怀我的渴望;第 三次写鸟雀敲我书房的窗户表达我对它们自由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三次叩窗声音的描写,虚实结合,层层 强化了我对关怀的渴望。 13.此题考查赏析散文意象意蕴及效果的能力。答此题时需要通读全文,理解此意象在文中的含义,然后 找到文中与之相关的段落,结合语境,分析意象蕴含的情感和运用效果。 本题要从“窗”的“意象含义”“蕴含的情感”“运用效果”三方面回答,其中,窗的“意象含义”又 分为“实指”(物质形态的玻璃窗)“喻指”(我与外在世界联系的屏障或桥梁)和“象征”(映照人性的荧 幕和自我反射的镜子)三层意义,只要答出“实指”“虚指”两层即可;“情感”方面,结合具体内容,答 出“惊喜”“忧郁”“猜测”“怀疑”“伤感”等,均可;“效果”方面,答到“生动”“含蓄隽永”“余味悠 长”“回味无穷”“含义深刻”“韵味无穷”等,均可。 范例:文章中写到了人敲窗、自然敲窗、动物敲窗,表明窗既是世界的出入口,也象征了窗是一面荧 幕或反射镜,还表明房子越透明,人越封闭,每家都变成了孤岛,从而赋予了窗多重使命,表明作者对当 下生活的反思,使文章的主旨更加深刻,揭示了之前的人通过窗交流但现代都市人被窗阻隔,人与人之间 渐行渐远的命运,引人深思。 14.本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全文,重点读指定段落,然后概括段落内容,进而分析段落在全 文构思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可从段落中使用的写作手法、表达的内容情感、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体现的主旨以及表达效果五个 角度思考结尾段落的独特之处,至少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赏析。写作手法方面:夸张、戛然而止、视听结 合、以景结情;内容情感方面:斑鸠啄窗/惊讶(欣喜、相依相恋);结构方面:前后反差、呼应、照应(第 ③段、第⑥段、标题);主旨方面:体现了心灵的沉静(开阔、坦荡)、生命的从容(愉悦),表达效果方面: 浑然一体、深化主旨、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余韵悠长)等。范例一:本文结尾段写了作者误以为下冰雹,但却发现是一只斑鸠在打他的窗户。作者用夸张手法、 欲扬先抑,通过所见之景体现了他内心的欣喜。本文作者通过窗户来反映邻里关系的亲近与疏远,人与自 然的和谐,表达了作者推崇沉静、坦荡的心境。结尾戛然而止,发人深省,还与前文和标题呼应、升华主 旨,因此独具匠心、颇有意味。 范例二:结尾段为我们描绘了雨霁天晴、雀鸟啄窗的情景,与上文第 3、6 段鸟雀啄窗的内容相呼应, 回答了标题的设问。总体文辞清新,一改之前的抑郁,暗示了作者内心喜乐转化,表达了对生命的从容状 态的愉悦之情。以景结尾,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2020·安徽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 巴金 ①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②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 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③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④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 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 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 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 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 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更明亮、更温暖吧! ⑤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 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 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 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 一个异乡人——指路。 ⑥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 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 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 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⑦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 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⑧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 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 一点温暖。 ⑨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 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 到了它的帮助。 ⑩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 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 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⑪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 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来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 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⑫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 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 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 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 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 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 他的心灵中摇晃。 ⑬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942 年 2 月 1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用“噩梦”“室闷”“漆黑”等词描绘内心的感受及周围的环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苦 闷心情。 B.第④段中画线句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描摹灯光忽隐忽现的特点,又暗示了作者“以为灯会灭”的忐 忑心理。 C.第⑨⑩两段中引用欧洲的两则古老传说,丰富了“灯”的内涵,抒写了作者对爱情的讴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语言朴素自然,情感深挚真切,这种行文特点在《小狗包弟》中也有鲜明 的体现。 16.结合全文,说明标题“灯”的含义。(★) 17.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这样的表述:“在现代散文中,调配得当的虚和实 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做到“因虚及实”和“由实及虚”的。 【答案】 15.C 16.①生活(实用)之灯。照亮黑暗,指明行路方向;②情感之灯。守护亲情、爱情,呵护人间真情;③信念之灯 (希望或理想之灯等)。坚信光明驱散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17.(1)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因“虚”及“实”。作者开篇抒发苦闷、彷徨情感时,加入对黑夜的 描写;讴歌灯光带来了光明、温暖和希望时,如“扫淡了黑暗的颜色”“灯光会显得更明亮、更温暖吧”等, 后加入对灯光的具体描述。 (2)使用联想、象征等表现手法,由“实”及“虚”。作者由眼前的灯光联想到记忆中的灯光,由此 生发出灯光不仅为行人指明方向,而且还能慰藉人的心灵,鼓舞人的斗志的感叹,并在文末含蓄地表达了 向往光明、坚信抗战必胜的愿望,进而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 【解析】 1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 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样的硬伤即可。C 项,“抒写了作者对爱情的讴歌”以偏 概全。第⑨段说“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是亲情,并不是爱情。故选 C。 16.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这类题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就是标题的字面 含义,深层含义就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本题,“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灯光,不管是哪个人 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这些都是生活(实用)之灯。照亮黑 暗,指明行路方向。“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 亮了每夜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这是情感之灯,它们守护亲情、爱情,呵护人间真情。“光驱散了 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 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这些灯是信念之灯 (希望或理想之灯等)。坚信光明驱散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17.本题考查散文中虚实的运用手法。首先需要弄清楚“虚”和“实”的区别。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 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 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 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本题,题干问: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做到“因虚及实”和“由实及虚”的。要求回答是“如何做到”的, 这需要答出作者运用的具体手法。“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 夜的黑色逐渐减淡”,作者在开头表达了“窒闷”的情感,这是“虚”的,这种情感是通过对“夜”的描写 来体现的,“夜”景是“实”的,这样就因“虚”及“实”,第一段主要是记叙,第二段主要是描写。“它们 (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这是讲“灯”带来了光明、温暖,后面“不仅给我,而 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 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 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这里既有描写,主要是记叙,由“虚”的“光明、希望” 提及“实”的人们的体验。 作者先写现实中的灯光,这是“实”,后写记忆中的灯光,由此生发出灯光不仅为行人指明方向,而且 还能慰藉人的心灵,鼓舞人的斗志的感叹,并在文末含蓄地表达了向往光明、坚信抗战必胜的愿望,这是 “虚”。作者是由眼前的灯光写到记忆中的灯光,是用联想的手法,后来写灯光的意义,给人带来的光明、 温暖等,这是用象征手法,由实到虚。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