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归纳总结(第一单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归纳总结(第一单元)

ID:453025

大小:18.5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归纳总结(第一单元) 必修二内容梳理 第一单元 一、考试目标 1、感受文章意境,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2、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品味文中精彩语句,领略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3、背诵名篇名段,积累语言材料。 二、复习要点 1、《荷塘月色》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 冲 突以及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表现了“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文章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多层次描写荷叶荷花以及 荷塘四周的景物,以此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将难以描摹的月色写得充盈饱满、具体可感。 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2、《故都的秋》以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主体部分依 照“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象。作者依凭一个普通 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北平的秋,从寻常甚至破败的景象中体验出美来。他笔下的秋 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表现了一种独特而细腻的感受、 忧郁而优美的情怀。 3、《囚绿记》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 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黑暗 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强烈意愿的委婉诉说。作者采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 象描写,制造了深沉的意境,留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学法指导 1、分析写景 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能充分地显示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和语言才华。品 味景物描写是解读这类散文首先要学会的方法。在不同作者笔下,景物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色 彩、趣味,所以不仅要认真细致地品味每一篇文章,最好还要比较分析、综合评判不同文 章,以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 2、体会情感 写景状物散文都是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而设,所以要特别注意体会作 者的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感情线索、感情的发展变化等。 3、课文朗读 朗读,一是为了体会情感,二是为了品味语言。运用反复诵读的方法体味作者融在景物 之中的丰富的情感与思想,品味语言的色彩、音韵、节奏,品味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的语言, 获得美的熏陶。 4、读写结合 要将写作与散文学习结合起来,既有助于提高散文鉴赏水平,又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 力。可以鉴赏散文作品的写作技法,将其借鉴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或者学习课文后趁热打 铁,写点片段或小文章;挑出课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仿照名家作品写点赏析文章。 第 1 课 荷塘月色 一、文学常识 1、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 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 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 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 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3、写作背景 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的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 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 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 者在时代的政治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二、重要语段 背诵第四、五、六三段 三、写作素材 1948 年,朱自清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背着沉重的家累,带着一身重病,毅然在抗 议美帝收买中国知识分子的宣言书上签字,拒领美国“救济”面粉,表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 可贵气节和高尚情操,书写了他一生最重要最辉煌的一笔。毛泽东曾赞扬道:“我们中国人 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 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第 2 课 故都的秋 一、文学常识郁达夫:(1896-1945),1921 年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3 年《春风沉醉的晚 上》、《薄奠》。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文学观和 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二、重要语段 (1)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 得静,来得悲凉。(学会使用”文眼”,总领全文。) (2)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 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 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描 写的事物。) (3)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 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 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 的秋草,使作陪衬。(描写景物要细致,要有自己的主观感受。) (4)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 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景物。) 三、文章鉴赏 1933 年 4 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 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 1934 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 期。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 眷恋之情。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 方面:选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 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 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 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清。这 就是以清驭景,以清显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四、写作素材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 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 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 事宣传抗日救国,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 年 9 月 17 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 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 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 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 字。第 3 课 囚绿记 一、文学常识 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囚绿记》、《海星》、《竹刀》,译著有 《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二、鉴赏文章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 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